第一篇: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我们来看看。
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与教学构想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
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
。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现场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内容略,编者注),然后才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 8 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学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学生们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
学生开始轻声交流。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任何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这个学生说得很诗意。
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我转向另一名学生。
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
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第三位同学站了起来。
谁?这个人是谁?
作者。
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冷,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他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
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我为有这样灵动的学生而欣慰。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静静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
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 8 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一学生说。
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我追问道。学生思索着,没有回答。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是。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听哪位同学朗读?
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位老师听课的原因,学生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
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我点了一个女生的将。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一阶段学习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
这位女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还是有些欠缺。
朗诵得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我知道此时不宜多指点朗读技巧。
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欣赏了这位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有没有自我陶醉?
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 8 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答:春、江、花、月、夜。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五大意象中最主要的意象月。学生通过品味诗中10多处写月的诗句,明白了这首诗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块内容,以但见长江东流水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思,后一部分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学生在积极地创作,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先让他们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不知我这样调侃是否合适。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 8 皎洁
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我纠正道。
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一阵又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随着我的诵读,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
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
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 8 / 8 / 8 / 8
第二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
引导语:《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下文是这首诗的优秀的设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从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课件展示 初步感知
听配乐配图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作者介绍 背景提示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教师正音。
五、合作探究 深化理解
1、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 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
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板书: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2、师读,生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提问:这部分借助意象,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板书: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3、男女学生交叉朗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确:“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
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小 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板书: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六、拓展延伸 体会神韵
明确: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教师示范,配乐朗诵。
学生的表演形式可以多样,朗诵、演唱、书法展示等都行。(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又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活跃课堂气氛)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附】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 “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 “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三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常见题型 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2′)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3′)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一)(1-16)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下面我们分别从“景”和“情”两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30′)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范读
2、提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手法:景中含情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3、自读,小组派代表读,2-3名
4、齐读。
5、背诵前八句。(齐背和个背结合)
课后习题
一、基础反馈(25分)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滟滟(yàn)宛转(wǎn)芳甸(diān)霰(sàn)B.河畔(pàn)扁舟(biǎn)徘徊(huái)汀(tīnɡ)C.化妆(zhuānɡ)潭(tán)碣石(jié)拂(fú)D.砧(zhān)潇湘(xiāo)鸿雁(hónɡ)悬挂(xuán)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3.《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 A.江
B.月
C.花
D.夜
4.“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景象是() A.月初升时
B.月高悬时
C.月西斜时
D.月落时 5.选出下面各项中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
B.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虚实相间,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梦境的难以实现,对远方人的思念烘托得缠绵悱恻。
C.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句是想象,是说亲人随着滟滟江波不知飘零何处。“何处”句则使我们联想到游子面对海上明月,也会备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D.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洁白,飞霜不见,白沙难辨,洁净宁谧的景色衬出了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这江月美景也衬托了下文的离人哀愁的情怀。
6.对下列诗句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两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B.“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写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月光的温柔可爱。7.填空。(7分)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_______,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_______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_______,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春江花月夜》为
诗。作者吸取了_______(朝代)民歌的内容形式,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此诗的外在线索是
,同时又以
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二、课内阅读理解(8分)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8.在横线处填上相应诗句。
9.这八句属于_______描写,由_____到_____,由_____及_____,笔墨逐渐凝聚在_______ 上了。10.描述加点字“生”的好处
三、课外诗歌鉴赏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12.诗的题目是“宿洞霄宫”,诗中是怎样点明“宿”的?(4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尤其是“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6分)
1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答案C(A“霰”读“xiàn”;B“扁”读“piān”;D“砧”读“zhēn”)
2、答案A 逐:追随。
3.答案B(全诗几乎句句不离月。由满月到斜月,写了一个时间变化过程) 4.答案A(上文“海上明月共潮生”是说明月初升,后面从“皎皎空中孤月轮”起是写“月高悬时”的景象)
5、答案C(C项中“滟滟”句应是写“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里”)
6、答案D(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7.答案:张若虚 六朝 自由豪放 乐府南朝 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 月亮
9.景物 大 小 远近一轮孤月
10.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11.本题考查对写景方法的赏析。从色彩、动静、视角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①运用色彩对比,明亮绚烂。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林是青色,却映白云,强烈的对比映衬,突现了山林的绚丽。②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涧水奔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突出了山林的活泼与生机。③俯仰结合,相互映衬。“碧涧”是俯视,“青林”是仰视,一俯一仰极具情味。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全诗前六句实写山中秋景,后两句想象写夜间芭蕉雨,自然点题。
尾联点出了“宿”,通过想象虚写了今夜宿在这里的情景:天阴快要下雨了,夜听雨打芭蕉,定会很有趣味,只是谁人与我共闻呢?从而点题,突出了“宿”字。
13.本诗“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14.这首诗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
第四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境、把握情感。
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了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那些关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
学生说诗句
教师小结: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 1,古今评价:《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3、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三、整体感知: 配乐朗读(播放flash),学生整体感知。学生齐声朗读,整体感知。
四、赏析诗歌
(一),赏析诗歌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手的。2,出示诗歌前八句(幻灯字幕),学生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3,问: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那些意象?请展开联想与想象,用你的语言描绘这幅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物,有情不自禁的引出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4、问:本段引发出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江水还是年年川流不息,苍天不老,然生命短暂,作者似乎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触,感叹人生易老、感叹人生苦短。当然作者也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自慰。
5、拓展: 问:同学们之前学过不少感叹人生苦短的诗句,大家能否取出几个例子呢?(并做简要评述)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导:如此良宵,如此美景,人生能的几回逢?然而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却因离别而将它虚掷?宇宙无穷,人生苦短,本该珍惜,然普天之下又不知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人情难圆的两的悲愁啊!诗人的下半篇写的是人间男女的离愁别绪。
2,展示半篇的幻灯字幕,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问:这节可分几层?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
第二层:写游子想家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
4、重点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明确: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课堂小结
小结: 本诗融情景理为一体: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再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最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课后习题
1,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的诗句有哪些?试找出一些来。
2,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板书
春江花月(景)
完 美 融 合 宇宙人生(理)
思妇游子(情)
第五篇:《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让我们拥抱满怀的优美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江苏省仪征中学 刘祥 【教材定位】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于是,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是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
师: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首不朽的唐诗。学习这首诗歌,需要有一种很特别的学习氛围。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来,双手上举,想像着你的头顶上,此刻就是一轮硕大的明月。现在,你双手捧住她,对,用双手捧住,让这月儿慢慢地融化进你的手心里,然后,经过你的头顶,进入大脑,再一点点向下,经过你的心脏,融入你的血液。继续向下,慢慢地,慢慢地,再让这皎洁的、清亮的月,沉入你的丹田„„
此刻,教室一片寂静,师生(连听课教师)一同沉浸其中
片刻后,我看见很多学生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需要的效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于是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师:这是一种朦胧的美, 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
有人说,夜深人静时读《春江花月夜》,便感觉尘世的喧嚣、工作的劳累远我而去,一种宁静,一种温馨,恰似柔柔的春水浸润着我的心田。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桨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学生们的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师: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
生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生1: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一切的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
师: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师指另一学生] 生2: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师: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飘渺,读出了灵动。生3: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 师:谁?这个人是谁? 生3:作者。
师: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生3稍做思考: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凉,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他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
师: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
生4:印象中应该是有一叶扁舟在江面上轻轻地飘荡着。扁舟的上方,是一轮大大的月亮。而扁舟所置身的,是开阔的江面,江水滚滚,把月亮揉碎了,波光粼粼„„
师:多美的一种意境啊。小舟如耕耘的犁铧,将大江耕碎了,将月光揉碎了。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师:静静地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的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
师: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生5: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师: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5:„„
师: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生5:是。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生6:我读出的是一种宁静的美。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江面上,江天一色,整个天地间一片宁静„„
生7: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生8:我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月光皎洁皎洁的,江边的花全都盛开着,连江水也仿佛被皎洁的月洗涤得格外洁净,江水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沾染了春花的芳香„„
生9: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生10: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师: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听哪位同学朗读?
学生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个老师听课的原因,你望我我望你的,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从小就缺少这方面的训练。
师:没有可以推荐的?那就是大家都不好?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阶段赶学必修五的内容时,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
生11在《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奏下朗诵。该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这味还是有些欠缺。
师:朗诵的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
师: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也是,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师:欣赏了某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自我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师:有没有自我陶醉?
生12: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生13:我越读越悲伤,觉得诗中的那位人物很可怜,在期盼中哭泣。时间在流逝,可他苦苦等候的人儿却始终没有来到。
生14: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生15: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师: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齐答:春、江、花、月、夜。
师:哦,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是主要的。那么,这五个意象中大家觉得最主要的是? 生齐答:月。
师:为什么是月,不是其他四个呢?
生杂言:月贯穿全诗,月将景物与情感联系了起来,写月的句子最多„„
师:对,月是整首诗歌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宇宙无穷的感叹需要月的引发,怀乡思亲需要月的触动。所以,月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道具了。
师:下面,请大家在诗歌中把所有带“月”字的诗句用括号标注出来,研究一下,同样是描绘月,这“月儿“有没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诗歌中勾画,找出了十多处写月的诗句。师:都是什么样的月?是否全部相同?你说说看。
生16:诗歌最初描绘的是初生的月,这月的特点是伴随海潮而生,似乎还带着大海的湿气。然后是“皎皎空中孤月轮”的一轮孤月,这应该是月挂中天的半夜时分。后面是“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冷月,我想,那时月亮应该开始偏西,是下半夜了。最后的“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 “落月摇情满江树,是落月,那时天应该亮了。把这些写月的诗句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诗歌中有一条时间线索。
师:太好了,你很会读诗啊,善于借助意象来领会诗歌意境,这是好方法。师:再思考一下,同样是围绕着月来抒情议论,诗人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是否是相同的呢? 生17:诗歌在整体上也有两块内容,前面一部分写景,联想到人生的思索——谁第一个看见这月,月第一个照到的又是谁?后面一块是写思念。
师:哦,诗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那么,两块的分界在哪? 生齐:“但见长江送流水”后。
师:这两个部分,前部分以写什么为主,后部分又以写什么为重点? 生杂言:前面是由景入思,下面是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师: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给5分钟时间准备,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学生活动,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
师:请发言的同学先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生18:“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师: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生19:“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师: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生2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早春二月,连绵的春雨滋润了万里长江。沉睡一个冬天的大江醒了,一起醒来的,还有海潮。江潮奔涌着扑向海洋,海潮欢呼着拥抱江潮。于是,江面开始变得格外的宽阔,宽阔到江海融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就在这无法分辨清晰的遥远的水平线上,此刻,一轮明月从水天相接处探出了头,它似乎很害羞,似乎很留念这深邃的大海。然而,兴奋的海潮并不在意月亮的害羞,它们起哄般的一个推举,就把月亮举出了水面。于是,刹那间,海面上一片澄澈通明„„
这个同学的发言,激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这诗意描述的充分肯定。说得很好,真的很好!生2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师: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
生21: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又是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师:是啊,很多的时候,我们真的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能够凝固。凝固了,也就永恒了。生2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渺小,宇宙壮阔。时光的长河永无止歇地流淌着,流过三皇五帝,流过诸子百家,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流到此刻,流到我们的眼前。无数的英雄与狗熊,都消逝在这不尽的流淌中。然而,天上的江月,却始终哲人一般高挂在空中,静静地观赏着人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从不因为人类的无休止的烦恼与纷争而改变了自己的运行规律„„
依旧是掌声响起。
师:好像这两句不太好描述。不过你把这很抽象的东西描述得依旧充满了情趣和哲理。谢谢你。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描绘,为我们拓展了诗歌的内涵,丰富了我们大脑中的意象。我来个现场采访,同学们觉得这几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把你们大脑中想像到的画面联想到的内容全部表达了出来?
生杂言:没有。表达出了一些,还有很多没有表达出来。
生23:他们说的确实很美,不过我大脑中还有无数个零碎的画面,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师:哦,是不是脑子里想了很多,都把小脑袋瓜装满了,但就是无法把他们全部表达出来?一表达出来就感觉缺少了许多?不过这没有关系,艺术就是这样,形象大于思维,思维大于表达。能够做到心到口到手到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学习诗歌,只要用心去品,用心去丰富意象创造意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了。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在我的诵读中,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
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