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角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 角 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银川市金凤区教学研究室 武建川
教材:湘教版八年级美术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一单元内容,通过细致的分析和多节课的教学体验,我对本课有了一定的思路。在生活中,一些没有具象造型变化的树皮,沙发的纹理,或者就一些工艺品中的肌理潜在的打动着我们的视觉、触觉、感觉等;我们还经常会出现一些“熟视无睹”的视觉现象,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组织变化的,只有一个关于对象初步感知的整体印象—— 美术则可以改变人感受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我们可以把极其熟悉的器物重新以一种美术研究的眼光来尝试深入分析,发现其中产生某种视觉感受的原因,并找出体现这种感受的表现方法与技法要点。这是通过美术的学习锐化学生观察力、艺术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学生深入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那么,我觉得本课《五角星》主要是尝试从“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又一种视觉语言体系。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艺术家们充分表现质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往往可以更好地为表达情感主题服务。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类型的课,本课课题是《五角星》,并且是以《五角星》为主的美术作品做为导入和理解的,应把重点放在对《五角星》这件作品的共同分析、引导和理解上。通过对《五角星》为主的作品的解读,在学生进一步获取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角度和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要从尝试以 “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不同视觉语言体系,预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肌理等手段描绘或塑造心目中的情感物化作品;同时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从中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对质感表现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质感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在以上基础上,再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材料造型及利用色素、明暗、笔融、线条等手段进行情感表现的能力。也为学习下一课《黑白世界》做好准备。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金凤区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设计本节课的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五角星》为主的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1、“解读”《五角星》为主的作品;
2、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3、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
4、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
5、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教学难点:
1、“解读”《五角星》为主的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以材质、肌理表达情感主题的。
2、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学课时:2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具准备:白纸,铅笔、硬币、蜡笔和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碳条或蜡笔,表面有凹凸感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在硬币上铺上白纸,用铅笔在其上摩擦,形成拓印肌理。并展示拓印后的效果图,提问学生:这种方法同学们尝试过吗?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方法?(拓印,此方法我们从小就玩过,操作方法简单、便易。)
小结: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我们今天就学习与肌理有关的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阶段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观察比较
第一组图:牛仔质地的服装、皮草质地的服饰、绸缎质地的服饰 第二组图:树皮装饰画、大理石柱子、生锈古铁门
(二)交流感受:(师生互动交流不同物体的肌理、质感及感受并准确总结)第一组:
1、牛仔质地的服装: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粗犷、奔放)
2、皮草质地的服饰: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温暖、高贵)
3、绸缎质地的服饰: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第二组:
1、树皮装饰画:亚光、厚重、丰富、粗糙(自然、粗犷)
2、大理石柱子:坚硬、不透明、细腻、有光泽(华丽、高贵)
3、生锈古铁门:紧密、不透明、粗糙、不反光(朴实、古典)
(三)教师总结出基本的概念:
1、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2、质感:视觉、触觉、感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三、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中出现的以《五角星》为主的美术作品图片(多媒体播放“大”图)学生比较性的欣赏一遍,并对《五角星》及其他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一幅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其主要讨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针对性详细分析:
《五角星》 油画 冷军(重点)
1、提问:这个五角星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
为什么以这种手法表现五角星?
2、师总结性介绍:这是一幅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金奖的油画作品。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1、提问: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
同学们都有哪些感受?
2、师总结性介绍: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父亲》 油画 罗中立
1、提问: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什么画种?
同学们都有哪些感受?
2、师总结性介绍:该作品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总结:三幅作品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肌理和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都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四、体验阶段
介绍几种制造肌理的方法,学生分别操作体验:
1、拓印 —— 用纸、笔在物体上擦、印。
2、压印 —— 用涂墨或者色彩压印在纸上。
3、喷洒 —— 将颜料调制成适当的浓度,喷、洒或倾倒在平面上。
4、擦刮 —— 在着色的平面上,用利器摩擦或刮刻。
5、熏灸 —— 通过火焰的熏灸。
6、渍染 —— 在具有吸水性的表面上或渍或染。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体系——肌理和质感的有关知识,感受了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对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亲自尝试制作了简单的肌理效果。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今后能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事物,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其表现方法;在欣赏绘画作品中的肌理和质感时,学会分析其与作品感情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六、布置第二课时所需准备的工具材料和活动内容
请同学们寻找不同质感的材料,下节课用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心理情感。推荐材料:表面有凹凸感、纹理清晰的,诸如:簸箕、钥匙、藤椅、瓶盖、梳子、窗纱、木板、树叶、等等。
第二篇: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二、教学要求:
情感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板书课题。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导:突出苹果里有什么,怎么读?强调是哪里的“五角星”,怎么读?
你们看,同一个课题,大家理解不同,读法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板书:魅力)在写“魅”字的时候要注意结构,“厶”不能丢。
②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的东西。)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检查自学。出示课件:
清晰
生疏
苹果核
循规蹈矩
感触 魅力
图案
创造力
鲜为人知
2、抽读生字。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清晰:清楚明白。
循规蹈矩:遵守规矩,这里指按一般的做法办事。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创造力:创新能力。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4、指名分节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5、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6、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7、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写字指导。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8个生字。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三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麋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重点掌握“沛”的写法。
3、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情感朗读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我们先来玩个歇后语的游戏,好不好?老师说上半句,同学们接下半句。
1、丈二和尚——
2、八仙过海——
3、秃子打伞——
4、狗捉耗子——
最后一条:姜太公钓鱼——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姜太公是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生:麋鹿),在哪啊?我怎么看不到啊?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4、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麋鹿生活在大丰自然保护区黄海滩涂上,这里(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二、认识麋鹿:(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处理“四不像”(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象”。)
2、话说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便想要向各位神仙夸耀它,那么,他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夸耀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3、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外形特点?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4、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5、预案:* 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说明方法),比如:
角——站着的时侯,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6、我们对麋鹿的外形特点了解了,那么它们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
(1)自读课文,找找相关语句。(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便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帮姜子牙解说麋鹿,先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小结并设下悬念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也就是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这种奇特的动物了,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到底有怎样的经历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十一册《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珍稀动物。对于类似于此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我在教学时,我主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小组讨论,再交流,读句子谈说明方法。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据说明图中的鹿不是麋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最后请学生代表上台以姜子牙的身份介绍自己心中的麋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分配不当
这堂课时间分配上面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首先在麋鹿交流外形与习性的句子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学设计时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当,使教学这一部分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无法保证解说麋鹿随文练笔的正常进行,草草收场。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在上课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时,以保证课堂的效率。
二、合作不理想
虽然在平时的课中也常常小组学习,但是没有注重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出现了老师在交流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时出示课件有些乱的现象。合作的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学生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有效地信息,不能有效率的进行合作。因此,在以后的课中,合作的习惯与小组中人物的分配还是要大大重视的。
三、教师的语言要“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在这方面我要花大功夫。首先在过渡与衔接上没有做到自然与优美,或者设计好了过渡语,到了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就完全乱了套,使思路有点乱。其次,语速有时显得快,我会慢慢的克服,争取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上面能有明显的进步。
虽然这次的课堂很不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第四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等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重点感悟第二、三自然段。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重点、难点
从季先生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抓住重点句子研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跟随着第八组课文来环游世界,首先我们要来到的是位于欧洲的德国,播放一组德国的风情图片,配乐,师解说。
你能用你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图景吗?真了不起,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词,相信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肯定能收获更多。
2、今天带领我们走进德国的正是我们上学期接触过的季羡林先生,还记得吗?哪篇课文? 季羡林曾经留学德国,他对德国的民情风俗也是很有一番感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给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3、谁来读课文?谁的花?是给谁看的?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读完了,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出示: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山阴道
境界
脊梁
奇丽
奇特
(正音:脊梁的“梁”为轻声;“嫣”的写法,并在课本上认认真真写一个;“应接不暇”的“应”读第四声;“奇丽”和“奇特”的不同之处……)齐读。
3、读完课文,你能不能试着将这长长的的哥自然段浓缩成几句话
出示填空:
季羡林先生()次去德国,发现()而()。这种“()”的境界使季老先生惊叹:“()!” 指导:那几个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去德国?2-3 看,再长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把他的脉络理清,甚至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能找出统领文章的这句话吗?
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板书:奇丽 奇特)
5、到底德国有怎样奇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在边上写写体会。一:感受“景色的奇丽”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你们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结合你的生活所见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听到了?看到了?闻到了?(指名描绘)
2、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
(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可见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你所知道的还有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再读句子。预设二:应接不暇、如入山阴道上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引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是怎样一条路?课文里的“山阴道”指的是什么?(繁花似锦的德国街道)我们绍兴就是山阴道的所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
2、为什么会“应接不暇”呢?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德国奇丽的景色就在这里呈现。你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到这奇丽的异国风光吗?自由读——指名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指名读——齐读。
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 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正因为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生齐读句子)
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难怪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情不自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
板块二:感受“奇特的民族”
感受了德国的奇丽景色,我们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之奇特的呢?让我们接着来交流。
(学生汇报并出示句子)
预设一: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脊梁是哪个部位?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花的脊梁是指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从哪看出来呢?(家家户户)读有关句子: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3、噢,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可是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为什么呢?是怕弄脏房间,在窗外容易打扫?还是为了┅┅指名讲。
4、你们家里养花吗?你们家一般把花草养在什么地方?养些花花草草主要是干嘛用?给谁看的?
5、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难怪作者会惊奇地问他的女房东——课件出示句子: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引出女房东的话: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
从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简简单单四个字的回答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事,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平平常常。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6、小结:可见,在德国,大家都认为(引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所以家家户户都这样做了(引读)——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难怪就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出示,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真是个奇特的民族啊!
预设二: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段话中,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是哪个句子?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
4、你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又会想些什么?
读着这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会想到一些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话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互帮互利,和谐美丽”。(出示,齐读)
5、“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所以,要想人人为我,首先必须做到我为人人。
四、总结延伸
1、总结: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这样奇特的民族,这样奇丽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改变吗?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有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五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下句型进行口头交际: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2.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技能。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新学期的问候:
T: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让几位学生描述他们的summer holidays。
(教师亲切的问候,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他们新学期学习英语的热情。)
呈现(Presentation):
①引入新课
T: Is today a special day?(引导学生回答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
T: What are your new term’s resolutions?(引导学生回答: I’m going to get good grades.)
T: Last term, Nicky and Fish got good grades in English;let’s ask them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T: Nicky, how do you study for an English test?
(通过和学生的简短对话引入新课—how to study for a test。)
②教学1a.T: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板书标题)
S:I study for a test read the textbook.T:Oh, you study for a test by reading the textbook.(让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强调语言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教师不断强化句型,让学生有个模式进行下面的训练。)
(1)展示一些学习实物,如抽认卡,磁带,教科书和词汇表等介绍1a中的一些学习方法。(新知传授环节,利用实物引出,简单明了。)
(2)掌握了语言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后,学生补充他们自己的两到三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3)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两到三个学生讲出他们的学习方法。(叫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起示范作用,同时让二位学习稍差的学生表达,以便能发现问题,教师应及时帮助纠正典型错误。)
③教学1b.1b(listening)谈论图片所表达的信息。
(1)让学生看着图画,说出图画中所指的学习方法:
by making flashcard, by listening to cassettes, 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
(2)听对话,写出相应的字母编号。
(把听的任务与说的任务结合起来,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综合运用。)
④教学1c.首先,让一对学生朗读书上的示范对话。
A: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然后,学生两人之间互相询问,交流学习方法。
最后,让两到三对学生展示他们的对话。
巩固和拓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Small competition: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列出一个表格,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能够用所学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列出最多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以竞赛形式出现的任务,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集中注意力,有效巩固了所学语言结构。)
②Make a survey: 在讨论和列举了一些英语学习方法之后,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 How do you study...? I study by+v-ing.让学生采访班上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不同科目擅长的同学,他们怎样学习这些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词汇及语法问题,特别是对目标语言的运用。)最后让几位学生向全班同学读出他们的调查结果。(老师适当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Homework):
1.复习1a中的英语学习方法。
2.采访其他班级的学生或自己的家人,朋友,试图发现一些书上没有介绍的学习方法,并且make a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