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日志5篇

时间:2019-05-15 01:2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教学日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教学日志》。

第一篇:我的教学日志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积极向上的教师

李长安

一、遵纪守法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通过网上学习,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师是文明传播者的函义,文明,就必须遵纪守法,文明,就必须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个爱国、守法、积极向上的人,教师自身就必须做到,只有自已身体力行,才能要求学生,才有资格去管束学生。年青的学生,活泼好动,不当的做事方法,会生出很多的事端,也常常使教师生气,这也是考验教师修养和育人技巧的重要一面,文明的、有修养的教师就能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利的一面转向有利的方面,而不是挖苦学生,不是打骂;而是正确引导。打骂、挖苦学生,会在学生的心理树立起暴力是解决问题唯一方法的不良影响。

二、做一个博学的教师

“能给别人半桶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学无止境,是大家都知道常识,知识是不更新的,要真正教好书,就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教书育人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知识水平、撑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博采众长,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插上“学习知识的翅膀”,通过这次网上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也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而不安。

三、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开展化学实验探索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用“探索法”组织教材和教学

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二)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三)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们的惰性和无可奈何。

与验证性实验相反,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忠诚老实地记录。谁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二)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二)、灵活变通各种实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

第二篇:我的历史教学日志

我的历史教学日志

历史是由概念及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概念是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元素,历史概念的教学与对学生概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中学历史里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而言,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人们常说:“学习历史可以使人逻辑思维严密”。因此,历史概念具有抽象性,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概念的一大难关,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是学好历史的第一关。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重解题轻概念的教学,造成历史概念与解题的脱节,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教师自身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2、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要准确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4、要注重概念的深化

5、要注重概念的巩固与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历史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注重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背景下,新教材带给历史概念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以下几点

(一)、历史概念的有意义化教学

(二)、历史概念的探究性教学(三、)历史概念的情境性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初中阶段是孩子一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教师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热爱学生,喜欢他们的活泼乱跳、童言无忌,也要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莽撞行为。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的学生也大都喜爱好老师。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听你的话。要相信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几个家庭的希望。你的信任、鼓励,会使你的学生信心百倍、百折不饶,有时会创造奇迹的。成功每一个,幸福几家人!每每想到这些,历史的责任感、教师的职责感,都让我感到老师责任的重大!

二、认真备课,平时多看与学科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开学前,我总是先把整本教材通看一遍,了解每个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具体备好某一课。这样讲课时,就能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前呼后应。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注意虚构成分)和网络资料,有助于我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这样讲课时就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生正好也看过那部影视作品,那你的讲课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

三、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当今时代,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当教师最忌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认真听课,听专家讲座,可以及时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便于我们上课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可以学到他们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联手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四、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台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注重自身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领我们主动的去探寻新知识,学会新本领,获得新能力。正因如此,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某个学科的爱好,便成为课任老师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我从事了多年的历史教学工作,据观察发现:很少有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一 历史知识年代久远,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不容易理解。二 历史学科枯燥乏味。三 历史知识(时间,人物,事件,原因,意义等)繁杂,难于记忆。四 认为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用途。针对这种非常严峻的形势,作为历史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下面以《世界近现代史 下册》的〈〈第六节 亚洲经济的发展〉〉为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一 运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在讲台讲得口水飞扬,唇干舌燥,下面的学生却不一定买帐。原因何在?太单调了。就象一首歌里唱的“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因此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投影,录音,录像等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本节课前,我给大家播放了〈〈亚洲雄风〉〉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些信息:我们这节课会讲述有关亚洲的历史,为新课作一个铺垫,还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介绍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西亚时,使用投影仪展示地图。这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并学会从地图中分析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能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介绍新加坡时,运用投影展示了几幅关于新加坡的漂亮图片,在学生的一片惊讶声中,很自然的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新加坡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学生也会很想知道答案,这就会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寻该问题的答案。当然,多媒体的运用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太多了则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冲淡了课的主题,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效果。多媒体的运用讲究的是适当,恰到好处,毕竟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掌握好度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多比较,多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二 新颖有创意的开场白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兴趣,新颖富有创意的开场白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开场白可以是:一首歌曲,一段录像,一个小故事,一个笑话,一个谜语,一幅图片等。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开场白是这样设计的:“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经济亚洲”旅行团。我们本次的旅行除了观光以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考察各国的经济。我是大家的导游,希望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行。我们的第一站是新加坡。”这个开场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以一个游客,一个考察者的身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如果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学生很难学好历史这门功课,更谈不上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讲述新加坡和韩国两国发展经济的共同措施(1利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时,我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字词归纳出新,韩两国发展经济的共同措施。经过一小段时间的思考讨论,他们有了答案:1利用 2调整 3参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我把它简化为“一抓二调三参与”。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又向他们传授了学习方法:在阅读时要抓关键字词。四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历史知识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学生不易理解,不感兴趣。那么作为历史老师要尽可能联系现实,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讲解。

在讲韩国之前,我提了一个问题:“你熟悉哪些韩国的品牌?或产品?”这下议论开了:三星手机,lg,大宇汽车,韩国电视剧(韩流),大美女金喜善(笑),美容整形……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韩国经济好不好?它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这样顺理成章的引入下一个问题。

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途,因此不屑于学习历史。针对于这种观念,老师更应该创造一定的情景,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懂得“史鉴使人明智”的道理。在讲新加坡经济建设取得成就时,我设置了一个思考讨论题:“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通过该问题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为现实服务。以上这些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小经验和技巧。我知道对于这个偌大的课题无异如杯水车薪,我希望大家都来探索,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历史课和历史。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受社会上重理轻文的观念的影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其各种其他因素的干扰,学生、家长甚至学校普遍对历史学科不重视,这就造成了高中历史教学往往是低起点,学生连起码的历史基础知识都遗忘殆尽,好些的也是仅有些零星的、片面的、模糊不清的的知识,离教学大纲的最基本要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更不用说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科能力了。现状如此,一时也难以彻底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教师就可以忽视自己的教学,作为中学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另辟蹊径,在课时不足,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成教学和育人的任务,这正是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师的关键所在。本文就以课堂教学为主,谈谈如何加强历史课的教与学。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追求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每一个成功的或者富有经验的老师,都不会千篇一律、有固定模式地开始新的课程。他们常常根据课堂内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言和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原来分散的注意力在短时间之内就被吸引到丰富有趣的课堂内容中来。如《亚非拉的奋起》中非洲独立一节,就可以先展示一幅《世界地图》,请学生观察非洲和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国家版图有什么区别,然后设问:为什么出现平直的国界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果循因找出非洲政治地图的形成过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造成悬念,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一股主动探索的内聚力,时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讲述《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节,不妨利用播放过的电视剧《康熙大帝》入题,用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有没有看过?哪位看过的同学讲一讲?在学生议论和讲述剧中残章片断的时候,注意及时发现文学与史学的不同之处,抓住时机设问“历史上的康熙真的是这样吗?”把兴奋中的学生拉回课堂。这样教师便可以在学生的兴趣与疑惑中完成“传道”与“解惑”的任务。讲述《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教材导入,引发学生用附近到处可见的“左公柳”,引出“左宗棠”,由对左宗棠其人的评价,激起学生要知道左宗棠与本乡本土的历史渊源的欲望。由学生亲切的、熟悉的家乡谈起,更易于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导入新课就激发起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最佳的状态,因此能保持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二、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认识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五彩纷呈的,历史事件貌似各自独立,支离破碎,其实他们都是相互密切联系,浑然一体的,他们不仅有自身固有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和周围事件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高处入手,广处着眼,通过启发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本质上的联系,从而认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比如《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衰》一节,就可以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型,采取谈话、设问、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围绕“为什么拿破仑上台?”、“拿破仑为什么能上台?”等核心问题,展示法国在18世纪末的历史大环境及其拿破仑的个人生涯,使学生理解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认识时势与个人之间的偶然而又必然的关系,从而从本质上把握个人与历史进程的关系;同样,针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衰亡,也可以围绕“法兰西为什么能盛极一时?”、“为什么有迅速衰亡?”的讨论性话题,启发学生从法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入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客观积极性与主观反动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判断事件性质和分析历史事件作用的能力。教师只要精心地设计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科能力的不断提高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就不必要刻意去培养什么能力了。

三、重视课堂巩固与小结,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加强历史的整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历史课需要教“活”,但不能教“乱”,活而不乱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做到线索明了、主次清楚、纲举目张。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保证学生的思路一条线,如何把比较分散的知识点教学系统化,这就使课堂小结显得非常重要。课堂小结的方法也是不一而足的,但同样不可千篇一律,以防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由于疲劳兴趣减免而影响效果。巩固小结中常见的方法是归纳法,可以使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系统化,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和所有教学环节一样,这里也需要多变的方法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思维的积极状态,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不妨设计一个讨论式的小结:学习了鸦片战争,了解了19世纪中叶的国内外形势,请大家讨论一下,若是没有林则徐的禁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说说你的理由。要求学生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这样不仅重新激起了已经削减了的学习兴趣,而且利于学生整体上理解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这一事件在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使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除此之外,列表法强化孤立的知识点,复述式整理全课线索也都是有益的小结方式。

以上所谈只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的几种做法,历史教学方法就象历史课的内容一样五彩纷呈,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应该讲究一定的技巧,只有引发起了学生的积极兴趣和主动思维,才能教“活”,才能实现历史学科的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名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问题。我在一年多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掌握了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1、明确历史知识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兴趣及兴趣倾向有特殊的影响。

2、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的任务。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证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

3、历史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这样学习兴趣才能较顺利地形成、发展起来。

另外,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和必要的技能掌握等内部条件,以致必要的物质设备、组织领导等外部条件都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对一些历史教材。教师要善于进行故事化的讲述。所谓故事化,并非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而随意编讲故事,而是通过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明起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述皇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使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2 把历史现象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联系起来。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遥远的。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社会环境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拓宽了想象的时空,这对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增强叙述的具体性了充实论段说服力。帮助学生增进史实的时代感。例如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了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其人其事,分析大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我又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读史的积极性,掀起了一股书籍热潮。4 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

(二)注意教学的启发诱导,再现“历史情景”,以激励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1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利用电教手段,调动视听,创设情景,录音(像)、投影、幻灯等电教手段在各科的日常教学早已广泛应用。然而如何使诸种电教形式为教学做有效的服务,却是人们在一直探讨的问题。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录音)像(录像、投影、幻灯)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音乐或战斗的呐喊声的录音带,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其间,教师随讲述的不断地变幻投影片。(投影多为教师自制,可将战役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制作成投影。)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采描绘,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有疑必问”、“几问必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勤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5 “走入历史”挖掘兴趣的深刻性

所谓“走入历史”有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进入角色”。不过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再现历史现象,历史情景的角色。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体察、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欲使学生“走入历史”。教师必须在对教材认识分析、选择适当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材,加强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北京三中教师朱尔澄在这方面的做法颇具特色。例如她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她让学生扮演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结论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教师可在论战结束后,将辩论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此法对于学生不断巩固加深已有的兴趣,提高兴趣的层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丰富教材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以上介绍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些方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的结果。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巧在用法。教师只有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勇于学习、勇于创新,方能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教学日志

今天四个班级每个班都上了一节课。这节课的量很大,严格来说可以分作两节课来完成的,由于前期耽搁了一点时间,也只能这样了。也不知学生理解的如何。好在此节课内容可以在下节课多花些时间复习。

近期考虑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反思思维水平,或者说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因为,我觉得许多学生各科成绩不好,物理学习也不得入门,可能与他们的这种能力水平低下有关。长期以来对他们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够。

什么是反思思维呢?

反思是思维的一个部分。反思本意是反复思考,它是对思维的思维。思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性思维,二是反思性思维。

建构性思维,就是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过程,思维从一定的概念和概念结构出发,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判断、推理,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指的就是这一概念、判断、推理过程,我们实际上也是把理性认识等同于这一过程的。

反思性思维是思维的自我思维,它把思维本身作为思维对象,即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性思维的出发点、任务、目的都不同于建构性思维,它以现有的、既定的思维,以思维的逻辑前提和结构为对象,思考着、批判着思维的前提、关系、结构,否定着现有的思维,并把它纳入到更大的思维系统中,形成新的概念结构。没有反思性思维,人们的思维就只会在一定的僵化的概念结构中运行,它不能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从而也就不能自己构成自己。

反思区分为经验的反思、理论的反思、逻辑的反思、哲学的反思,它们中间最典型的高级形态是逻辑的反思和哲学的反思。但是,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反思,都是以思维作为对象的思维,它是对思维的自我认识、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从而也是对思维进行控制的认识。

从我接触的学生来看,大多数学生反思思维的发展不如建构思维充分。许多学生做完题目,回答物理问题,往往得出非常可笑的结论也不自知。例如,求出一幢大楼的高度为几十厘米;一只母鸡的质量为几吨;求出省力杠杆的动力比阻力还要大;……出现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就是解答问题过程中没有反思思维的参与,没有对思维过程的有效监控。或者是问题解答后没有“回头看”。新课标,强调的探究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估”,评估不仅是一种评价,评估涉及的思维实际上就属于反思思维。只不过,评估更多的是对经验的反思(少数涉及到高级形态)。因此,物理教学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维。

最近,刚刚学完了杠杆。司南版教材上课后练习中有个题目,两人分别用不同的方式用木棍背起一个重物,一者重物离肩膀较远,一者重物离肩膀近。比较者两种情况中,人手对木棍的向下压力大小,以及人的肩膀受到压力大小。这个题目所配图形非常有趣,重物离肩膀近者,单手抓着木棍,昂头轻松迈步,而另一人双手艰难抓住木棍,躬着背艰难前进。这个题目实际上非常简单,即使是没有学过物理的小学生,也可以从生活经验得出正确结论,或者机灵的学生也很容易从所配图形中想到结论。而我发现不少学生还是将此题做错!这就说明,这些学生不仅解题能力很差,而且思维很不灵活,非常不善于捕捉信息。很缺少一种反思的意识!

物理学习中需要调动反思思维的地方非常多。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一把弹簧测力计(量程0~5N),测量重约40N的书包物重。学生一般都能想到省力杠杆,因此还要一根木棒,一把刻度尺。几乎所有学生想到这里就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完成了设计方案。我让学生把具体的图形画出来,这样一来,问题暴露出来了。很多学生把支点定在木棍的一端!我问学生,木棍也要受到重力作用,如果不挂书包,测力计示数等于零吗?许多学生开始发楞了,我提示学生对照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学生才想到选择重心作为杠杆的支点。我又问,重心怎么找呢?有的学生开始思考,反应快些的学生很快给出不同的答案。有说选择中点的,有说用手指支起来移动找平衡点的。

通过这种方式,我认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处理问题的意识,而且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反思思维。

第三篇:我的数学教学日志

我的数学教学日志

数学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生活到数学的认识过程,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数学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数学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谈几点感受。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数学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

数学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生活到数学的认识过程,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数学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数学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谈几点感受。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数学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三个同学合作分别去画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是学生会发现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 “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习镶嵌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可以,而正五边形不可以?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再次,数学实验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动手认真的去做,去尝试,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的条件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例如,将一三角形的硬纸片剪拼成一个矩形,使这个矩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硬纸片的面积相等,学生运用硬纸片剪剪、拼拼,充分地进行动手、合作,发现有多种剪拼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抛一枚硬币的实验研究概率时就需要学生合作,一个学生反复抛一枚硬币,另一个学生记下每次抛硬币的结果,在大量实验下,得到一组数据,利用这组数据定性的去分析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通过实验可以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

第四篇: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

淮阳中学高二B部语文组

闫汝凯

2012年10月13日

多云

周六

随感

一个人太过理想是不行的,现实总让你头破血流;一个人没有理想也是不行的,现实会拖你入泥潭沉沦一世。

看不惯的事要看,因为你要学会适应;看惯的事情更要看,因为你终于和这个世界有了默契。

要学会爱他人,更要学会爱自己。不爱自己,他人也不会爱你。但不能老指望别人去爱你,一味接受别人关爱和帮助的人,是十足的弱者。

中国就是个人情大国,这也是中国的特色。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社会里,没了人情的纽带,或许将是一盘散沙。人情让这个社会充满温馨,人情也让这个社会污浊不堪。人情能成事,也能败事。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要学会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学会释放压力。事事想开,处处想开,才能时时心开。

和别人攀比能让你找到差距,产生动力;也能让自己沮丧万分,丧失前行的勇气。

10月14日

多云

周日

周练作文立意误区

周练是有关陈光标慈善的材料作文,写作角度非常清晰,但学生竟写得一塌糊涂,真是不可思议。

材料内容是:

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今日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信中说:“我在此郑重宣布:将做第一个响应并支持你们行动的中国企业家。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这也是我给你们两位先生中国之行的见面礼。“我作为一个富人,绝不做财富的守财奴。目前我每年都在把公司一半以上的利润拿出来做慈善。2009年我们公司净利润4.1亿,我捐出去了3.13亿,捐出净利润的77.6%。财富是什么?我认为,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学生思维误区是:

1、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在找到关键词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脱离原材料肆意生发,以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本材料的中心事件是陈光标献身慈善事业及对财富的理解,关键词是“财富、慈善、分享”。许多同学关键词也找到了,但是在写作中没有结合材料。如有的写分享,变成学会分享,分享快乐,分享成功,分享成功,和财富无关,和慈善也无关,此为离题。

2、断章取义,曲解材料。如材料中有一句话是陈光标对财富的理解,即:“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有学生就理解为,行善要量力而行,要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行善。

3、没有把握好中心意思。本材料重心就是陈光标对财富的看法,情感态度上褒扬的。立意可从此看法引发你的思考角度入手,联想社会上一些富豪对待财富和慈善的心态和表现,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财富观才是当今社会所必需的。写奉献的,写行善的,写爱心的都偏离此重心。

10月15日

多云

周一

周练诗歌试题答题分析

本周周练诗歌试题:

途中遇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1.这首诗首联的表达特色。(4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问“表达特色”,其实就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典型失误是表达技巧不对。如答成借代,这是没考虑首联中前后两句话的内容;答对比,“红艳”是景,和人构成的应是衬托关系为好;答情景交融,是不了解乐景和哀情不是交融关系,而是衬托关系。

第二问考查 “思想内容和情感”,是“哪些情感”,对象和答题的量都有所界定。在答题规范上,宜采用“情感+分析”或“分析+情感”的形式,不宜采用“总说几种情感+逐项分析”的形式。“哪些”,就是不止一种,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情感要具体,不能笼统的说“愁情”或“乐情”。

第二问典型失误剖析:

1、①首联先写美好的景色,又写行人的忧愁,写出作者对景色的惊奇,又写出了作者见到景色,却感到自己内心忧愁。②颔联直接写出作者忧愁的内容,更凸显了“愁”。③尾联更是鲜明的点出忧愁国家,使自己的情感流露得淋漓尽致。(此题评2分)

剖析:第一个要点答出了景美情愁,但并没有指明所愁何物和因何而愁;第二个要点只做表面文章,也没有将忧愁的内容具体化,犯了第一点的错误;第三点才涉及内容“忧愁国家”。回观这个答案,可看出学生并不懂此类题的答法,只顾绕弯子,却很少涉及实质内容。

2、①诗中以“红杏、行人、树林、莺、蝶”为意象,刻画出诗人心中的苦闷。②诗人以此眼前的景色与心中的凄凉相结合,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深化主旨。③诗人途中遇杏花,也表达了诗人遇见和自己相似的一类人之后的感慨与叹息之情。(此题评1分)

剖析:第一个要点用“刻画”一词欠妥,可改为“表现”、“传达”,“苦闷”一词比较笼统。第二点是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情景交融”、“深化主旨”,均与问题背道而驰,属所答非所问。第三点对诗歌内容分析有误,“杏花”意象与诗人并非一类人,本诗中的“杏花”是用以反衬“行人”的,“杏花”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而“行人”“我”却满腹惜春思乡羁旅之情。

总体来看,学生在诗歌方面失分比较严重。笔者以为,学生解答诗歌题时,要过这样几关:

一是理解关。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正确理解诗。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对诗既有感性经验,又有理性经验。

二是表达关。有些诗诗意理解并不难,但学生仍答不好,这就存在一个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

三是术语关。欣赏诗歌总有一些专业术语,这些术语表达规范,准确地体现了诗作某一方面的特征,是答题中所必需的。

10月16日

小雨转晴

周二

讲它何用

必修五外国诗单元都不乐意讲,感觉没意思,高考也不考,讲它何用。“讲它何用?”这问题确实虚。一篇二篇课文不讲,对于整个的语文学习来说,确实无关疼痒,但它却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观。高考考就讲,不考就不讲,不说其极度的功利,可见出语文在他的眼里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工具学科,更直接的说,是一块敲门砖。在这里,什么新课程标准,新课改理念,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素养,等都显得尴尬无力。这无疑是学生的悲剧,语文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剧。

语文的沦落,与高考有关,也与一线教师不无关联。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被人牵着鼻子走,被高考牵着走。我们也已习惯了做题,讲题,并且讲得头头是道。在评讲试题时,话语权在老师,老师也显得极其崇高,好像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好像是真实版的高考考题出题专家。他擅长指导学生如何规范答题,如何分条陈述,如何排除干扰选项,如何在作文上迎合阅卷人获得高分。但是,你让他如何让学生作文有文采,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便手足无措了。我们的语文早已经不是语文,不再有感染熏陶,不再有品味吟咏,它已经和数学物理化学一样,需要在题海遨游,需要在沙场厮杀了。

由此看来,“讲它何用”,一是我们的语文观出了问题,二是我们受到了强势的胁迫,三是我们主动放弃了作为一个语文人应有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面对“讲它何用”,扪心自问,我们有何用?

10月17日

多云

周三

放开

今天讲莱蒙托夫的《帆》,诵读展示时,学生参与热情高,并且读得颇精彩。由此看来,学生对语文还是很有兴趣的,只是我们上课过于呆板,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老师要放开。这里所指“放开”,一是不要拘泥于课本教辅资料,要独自钻研,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二是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融入课堂,以平和亲近的心态置身学生中间;三是课堂内容不局限于预设,要注重生成,要切实把课堂生成转化为活泼生动的教学资源。

10月18日

多云

周四

“愤青”鲁迅

有一位老教师,今天在办公室发了一顿牢骚。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在鲁迅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精神,可他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无非就是一个“愤青”罢了。

我不知道这位老教师因何对大师鲁迅颇有微词,但我对鲁迅是颇为敬仰的。鲁迅给了我们什么,读读《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读读《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读读《野草》,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鲁迅用手中的笔去战斗,他要唤醒愚昧麻木被统治者奴役的民众,他要每一个人为自己挣得地位、自由和做人的权利,怎么就没有给我们什么呢?

如果贬低鲁迅可以见出自己的深刻,那鲁迅是甘愿做这个人梯的,因为鲁迅的一生就是甘为孺子牛的。但如果因不懂鲁迅就对鲁迅指指点点,大加鞭伐,这真是十足的无知,也为大师所不齿。鲁迅一生不为哪一个政党写作,不阿附任何一个权贵,他始终在为“人“写作,为社会的底层人写作,为每一个思想受钳制,行为被奴役的人写作,也在为我们所有人写作。他看不惯黑暗,所以他要带领民众冲破这黑暗;他看不惯这旧世界,所以他要鼓舞民众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看不惯软骨头,所以他以“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为天地间树立了一杆标尺。如此一来,凭何说鲁迅没给我们什么呢?

我并不喜欢缺少理性的愤青们,倒非常喜欢“愤青”鲁迅。

10月19日

多云

周五

鲁迅的“长胡子”

《春末闲谈》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后,试着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开始默读,我则巡视。我发现有学生并未钻进文本,而是在鲁迅的画像上又给他添了长长的胡子,令人忍俊不禁。但转念一想,又觉一阵悲凉。

对于大师的作品,我总是先做一通广告。这并非大师的作品不好,而是大师的作品对学生来说总有些深奥晦涩,学生与大师因着时代,因着鉴赏力,总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如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钱钟书的《论中国诗》,鲁迅的《春末闲谈》等文章,学生常常兴趣不浓。在开讲《春末闲谈》之前,我就先谈了鲁迅对于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鲁迅在唤醒民众重塑民族精神方面的不懈努力,鲁迅的人格魅力,毛泽东对他的高度评价,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景仰伟人。但看到这滑稽的添画,怎能不让我心寒?

作为高二学生,应该有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判断,应该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应该有了对伟人的基本尊重,可个别学生的表现,确让人心生惶恐。前一段时间,杜甫着实在网上火了一把,“杜甫很忙”的各类图画充斥网络和书刊,恕笔者愚钝,真不知这是纪念杜甫,抑或调侃亵渎杜甫。到了今天遇着鲁迅的遭恶搞,我也彻底的虚空了。作家萧乾在纪念鲁迅时曾说过,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伟人却不尊重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有感于此,平心而问,今天,我们的民族是否真成了可悲的民族了?

或许我只是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但愿如此吧。

第五篇: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

(一)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死的东西教成活的,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多多阅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的素养要深厚,底蕴要深厚,要不断的学习,举凡古今中外的语言都要学,继承并创新,戛戛独造,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语言大师。

下载我的教学日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教学日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日志

    今天是2013年9月9日,我入职以来的第二个周,今天的语文课我是这样上的。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回忆第一组学过的四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轻松地说出课文题目和主要内容,并回忆起重点语句......

    教学日志

    2012-9-20 晴 有段时间没上课了,今天提文娟上学前班的课,因没提前备学前班的数学课,不能乱上,再加上我见学前班没有音乐课,所以我就决定教学生两首儿歌和讲故事。 我以前教过学......

    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 1、 今天给学生讲的是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也是世界上第一资源消耗大国,但美国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破坏地理环境......

    教学日志

    教 学 日 志姓名: 王会敏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台小学 9月9日教学日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我教学《大熊猫》一课时,我在教......

    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 淮阳中学高二B部语文组:闫汝凯 2012年8月16日晴 周四 第一节课 今天是高二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我也做了一些准备,大致按下面内容进行: 1、向同学致好。 2、自我介绍(老师......

    教学日志

    11月3日 小雨周六 儿子崇拜的老师 儿子写作文,题目是《我最崇拜的一个人》。他不会写,问我。我说,就写你的语文老师吧,她对你很关心,前一段你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她付出了很大心血......

    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

    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 2010/10/13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他们正处于人生中的春天,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也是这个世界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