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疏导(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1: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一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疏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一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疏导》。

第一篇:初一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疏导

初一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疏导

刘伟

上海市尚文中学 一、一个家长的来电引发的问题

一个周五的傍晚,下班后我正准备和同事一起在外面小坐一会儿,放松一周工作的疲惫。这时我的电话响了,我一看是薛同学的妈妈打来的。她下午刚和我通完电话,怎么这会又打来了,难道是薛同学到现在还没到家吗?接起电话,他妈妈就怒气冲冲的对我说,薛**这孩子没法管了,一回家就对我大喊大叫,还摔家里的东西,你说这孩子坏不坏。我问她薛同学在哪?她说薛同学蹲在自己的床边不肯起来。我忙叫她不要着急,不要再骂孩子了,我马上赶去她家。到了薛同学家,我看到房间里乱成一团,薛同学气呼呼的蹲坐在自己的床边,他妈妈还在边上不停地唠叨。我把他妈妈请出了房间,关上房门,拉起蹲坐在地上的薛同学。我什么都没有说,就开始捡起被他扔的满地都是的东西。他看到了,也一声不吭地陪我一起整理起房间。整理完房间,我把他拉到书桌前坐下。我问他今天对着妈妈发这么大脾气应该吗?他连忙说:“刘老师,我错了。”我问他为什么要对着妈妈发脾气,他说:“妈妈太烦了!明明已经打电话给哥哥的班主任问过放学时间了,为什么还要打电话给你。还在电话里告状,你批评我的时候整个办公室的老师和同学都听到了,多丢脸啊。”我又问他:“为了这么点事,你就该对妈妈发脾气吗?”他说:“不是的,妈妈平时一直很烦。还老是说我不好,哥哥也在旁边嘲笑我。”在他的叙述中我了解到薛同学的妈妈平时在家里一直批评他,总是说他现在学习没有哥哥好也没有哥哥那么听话。有时因为工作中的一些烦心事,还会迁怒于他。有一次薛同学的校服外套忘记在学校了,第二天起来的时候稀里糊涂地穿了哥哥的校服外套。他妈妈就骂他,说他恶作剧,故意穿走哥哥的校服,让哥哥没有校服穿。在她妈妈心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时他们去书店买书,薛同学想买一些课外读本,他妈妈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除了语、数、英参考书,什么书都不能买。

听完薛同学的叙述,我想他今天的“爆发”不是没有缘由的,正处于青春期的他对妈妈这种家长式、命令式的教育特别逆反,才造成了今天的冲突。于是,我让他换位思考,想想妈妈要照顾他们兄弟两个有多么辛苦。教育他要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一个多小时的谈心,薛同学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也能理解妈妈平时的唠叨都是为了他好。这时同事打来电话催促我过去吃饭,薛同学听到了就说:“刘老师,你有事你就先去吧。我知道错了,我不会再对妈妈发脾气了。”在我的陪同下,他向妈妈郑重地道了歉。

二、问题分析

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他把12——18岁划分为青春期,他认为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人从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这种反抗心理,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

初中生反抗心理往往具有迁移性,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薛同学和妈妈之间冲突的导火索,正是由于薛同学认为妈妈给老师打电话告状,让他难堪了、丢脸了。继而他认为妈妈过往的种种表现都是在针对他,故意和他过不去。

三、问题解决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在叛逆的面纱下,其实是一颗柔嫩的心灵,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浇花要浇根,育人要交心”,面对那些充满叛逆的孩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合理地疏通,他们的自我约束力也会逐渐增强。

1、用鼓励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般来说,学生中的积极因素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单纯的,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总是喜欢表扬的,而批评不大容易正确对待,批评方式过于激烈,还会引起他们对立情绪,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疏导中,我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表扬他们的点滴优点和进步,用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用真诚赢得学生的认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依据心理学原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遵循“真诚”的信条。因此,班主任要用真诚换得与学生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自觉迷途知返。

3、用耐心呵护学生的成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叛逆心理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叛逆心理的疏通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还小,以及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总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好三天,坏两天,今天做到了,过几天就做不到了。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这是进步中的曲折,绝不是徒劳无功。因此,我们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要给他们帮助,而且要给时间。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起伏波动较大,有时候幻想自己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有时候遭遇一点点小挫折又会灰心丧气。叛逆学生心理的疏通工作,存在长期性,反复性,针对性,“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过于急切追求成效,只会失望,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4、用专业赢得家长的配合 面对现在的家长,我们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有针对和有实效地做好教育工作。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家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关键。家庭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走向。因此,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从观念入手,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变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班主任应特别关注家长的家教观念,积极向家长宣传现代教育理念,并使之入脑、入心,形成正确的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儿童观,使之成为家庭教育的行动指南。尤其是正确的人才观显得的更为重要。

其次,班主任要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最为重要的是在为家长排忧解难、指点迷津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家长以各种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让家长学会“学习”,学会教育孩子。

四、工作素养

1、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学习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古代把教师的职能归结为六字“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学到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效果必然倍增。可以说,了解学生心理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教师与学生在没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长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学生都有向他输送优良道德品质的根源。必须小心爱护这个根源。”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抓住要害,果断处理。尤其是处在叛逆期的孩子,要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长善救失,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3、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学生家长大体分为五种类型:物质刺激型、惩罚型、放任不管型、束手无策型、科学教育型。我们应该看到,不管哪种类型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根据这一共同点,只要我们找好切入点,班主任老师就一定能找到与家长共同的话题,只要班主任老师推心置腹,讲话入情入理,以理服人,一定可以医治好家长在教育上的疾患。班主任要和家长合作好,关键在班主任一方,班主任要主动,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当好家长的参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定会取得最佳家校结合的教育效果。

4、较高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应该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如果在这个阶段学生不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那对他一生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所以说班主任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驶入健康成长的快车道。所以班主任应该做一个正确的引领者。俗话说:做人是三分教,七分带;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班主任要想建立一个正气足、习惯好、人格健全、学习刻苦认真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就必须作风严谨,善于言传身教。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在你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你的思想,你的兴趣爱好,你的修养,你的观念,你的性格,你的气质,你的做事的方式,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施加着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你说到做到,学生就言必行,行必果;你办事认真、雷厉风行,学生就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影响。

第二篇: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工作就成了没有目标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恰当的教育手段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心理问题呢? 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并且通过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就此谈些个人认识。

一、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原有心理水平与新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伴随年龄特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作为教师不应单理解和盲目等待,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冷静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方能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活动。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所以教者只有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做到全面系统的疏导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系统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其先天遗传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仅从学生问题本身找原因,而应该看到背后隐含着的许多综合的影响因素,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学生心理问

题的原因。首先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教师要了解和预测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其次重视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培养积极情感、个性与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冲突与危机的早期预防,从而直效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用独具匠心的慧眼进行疏导

好奇乃知识的门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没有认清其心理问题的实质,缺乏及时和适当的引导,一味地采取灌输教育的方式,讲大道理,其结果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和对抗,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常常心不在焉,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偷看小说等。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在疏导中求解决。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成功。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疏导,而不是“硬碰硬”。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帮助和理解,寻找问题的根源,耐心教育引导。像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中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等。这类问题并不严重,只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加以疏导,大多可以顺利解决。

四、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更新观念,持之以恒疏导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才会永不满

足于现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可能更多关注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忽视甚至冷落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被同学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缺点或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与教师对抗的学生。因此,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采取既因材施教,又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心灵,呵护其成长,持之以恒地疏导在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一定责任和权益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学生。同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隶属的人,否则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酿成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总之,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教育的基础,也是认清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疏导和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心

理发展,用智慧来启迪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

谁都知道催眠曲是用来哄小孩子睡觉的,催眠曲那套对成年人就失灵了。小孩子并不是缺少睡眠,之所以要催眠,是大人想让他(她)安静。

从青春期开始,男男女女们就开始由暗到明地积极吸纳“离经叛道”的东西,“离经叛道”指的是家长原来禁止和设障的东西。比如:文学书籍、爵士音乐、野外攀援等。这些东西在一般家长的概念里都是要禁止的,因为第一,它有危险;第二,它能使得孩子不再服管教,第三,它(或者)会耽误成绩。

这里提到一点,笔者不赞同教育制度下对青春期孩子成绩上的过度束缚,因为这个阶段成绩的提高已经不能单靠过去线性的积累了,而到了需要整理与消化的拓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也应当是考核标准:成绩,要求的宽松化,而不是违背规律的相反做法。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自然应该遵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要求。

说得不客气一点,到青春期之后,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就带有一种“自私性”了。正是家长这种带有“自私性”的管教使得青年男女与家庭之间距离越来越大,甚至断裂。笔者把那些有“兴趣”特征的事物称作:“催梦”物。

为什么青春期之后,男男女女都开始接触“催梦”类型的东西了呢?因为他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雕塑上。男子开始通过社会表现追求女子的青睐,女子开始通过自我形象美化接受男子目光的检阅,他们都在交流过程中都有满意感。

小孩子对“自我”的主动探索很少,他(她)们还是朦胧的。可是青年男女不同,他们不仅重视雕塑自我,而且还很在意周围世界对自己的认同和反馈,也就是一种以个性表现去“同化”于集体的力量。

很少有那样桀骜不驯、形象叛逆的青年,他们的心里从来都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叛逆而叛逆。他们或者最后发展成为那样极端的典型,但是最初的时候一定是有一个“善意”的目的的,只是由于自我认识不够,表达能力不够,他们找不到支撑自己说服世界的理由罢了。

在这个时候,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辅导。家长们常见的错误却屡屡发生。主要表现在:

第一,漠视这种变化,从来不主动和孩子交流,也不鼓励孩子分享心理感受。其结果是使得许多貌似“坚强”的孩子逐渐变得自卑、不善交流、懦弱,和虚伪,堕落。

第二,否定这种变化,孩子一旦禁不住提出心理上的某些困惑,他们就立刻予以回绝甚至是“道德凌辱”,这样做的最大后果往往是孩子道德愧疚和心理无助,他们也就容易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出现极端的心理反应:像破罐子破摔、一了百了,“断裂”的冲动,和后悔交流的悔意等等。注意,所有这些都不是理性的结果,而是一定会有非理性的偏激,甚至造成追悔莫及的遗憾。

随着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家长其实也需要经历心理的成熟。如果他们拒绝这种同步的成熟,就是懒惰不称职的家长,可能会使得教育努力功亏一篑。

“性心理”成熟包含着一种“道德感”的解体。在中国传统社会成年人的“家庭世界”里,舆论对道德的火力主要是集中于“性道德”上的,他们对“性洁净”的压制性舆论却显得过于极端,极易对青春期孩子萌动的“性心理”产生强大压力,这对于本来就对家长有依赖,又常常羞于吐露感情的孩子来说,无疑会雪上加霜。

“性心理”的成熟也使得青春期之后,青年逐步反感过去家长的教育,寻求异性的理解和认可,也就是自主地来探索爱情,偷尝爱情带来的激动和滋润,逐渐地忘掉和旧家庭的关系。如果这个步骤最后是成功的,也就是他们生活最终趋于新的和谐了,那么他们对家长的距离会在曾经一度远离之后再度靠近,这时候,他们多数都将带着自己相爱的人,要承担起将来养育整个家庭的重任了。

第四篇: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

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地发现和引导,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众多的心理问题中,尤以以下问题突出。

首先,学业上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变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上强烈要求排除父母的束缚,因此,常会产生一些反抗行为:固执自己的意见,爱好和计划;拒绝父母的批评和评价;要求保证自己的独立行动。

其次是青春期的孤独感,表现为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情感的主观色彩较浓。

第三是性格内向,使自己找不到理解和倾吐的对象,不轻易相信人,抑郁,不愿表露自己。

第四是个性太突出,不和群,找不到成为一个团体中真正一员的感觉。

友谊是青春期的精神食粮,一个人能否交到朋友或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要靠自己的魅力和能力,靠他自己的分辨和选择。

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心里引导呢?

保护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心。人有自尊的需要,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启发学生开发自己的优点,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自尊心越来越强,但同时也是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刺激而被伤害。

在青春期对异性的爱慕向来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它太影响学业,所以总是被老师以最严肃的态度对待,也更容易伤害其自尊心。我认为,不论采取哪种方法处理,都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的水平与学习及活动的成败是相适应的。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变得复杂起来,要深刻理解他们的心理是不容易的,只有深刻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采用教育艺术手段,因人而异,才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第五篇:教师心理问题疏导方法

论文提纲

一、论文题目:《教师心理问题疏导方法》

二、基本观点

教师心理问题疏导在于消极情绪的疏导。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面对一切问题的前提,且对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培养。

1.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学生的生活来调动起自己的激情与活力,消除消极情绪。

2.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放松自己,愉悦身心。

三、论文结构

1.通过事实调查说明目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陕西省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例(见参考文献[1])。

2.简要分析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

客观因素:学生考试与成绩的压力、学校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的压力、教育改革的压力

主观因素:教师自我期望值与现实不符、生活单调与经济压力、新知识更替与再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

3.简要阐述目前教师心理问题疏导方法。

放松训练与适当运动、注意力转移法、自我暗示法、社交谈话法、得失自我平衡法

4.阐述教师心理问题疏导之我的观点。

(1)教师应积极加入到学生的群体活动中去,感受他们单纯而美好的生活,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在与学生坦然而有智慧的交流中,可以抹去消极情绪,调动起自己的“年轻活力”,激发起自己的激情和斗志,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2)教师应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彩,充满乐趣。当一个人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相伴时,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以此来放松自己,产生愉悦的心境。

5.总结

态度可以改变人的生活。通过融入学生不断激发自己的对生活的热情,时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才能冷静的思考,然后镇定自若的采取最好的办法解决它。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能带动周围的人、事、物,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美好起来。

四、参考文献

[1]汤建宇,陕西省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2期,2008.[2]宋宙红,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第3期,2011.[3]邓姣婧,教师的压力源和情绪管理[J],中国教师,7月下半月版,2011.[4]姜汉昌,亟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J],教育革新,第2期,2010.[5]周建军,普通高中教师如何促进心理健康[J],传承,第8期,2010.

下载初一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疏导(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一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疏导(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学生的心理疏导

    高三学生的心理疏导 杨瑞华面对高三,大多数同学已经处于“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作为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应该及时把握学生情绪的脉搏,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变压......

    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与调适

    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与调适 针对一些学校提出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该如何解决,我们总结了以下一些关于叛逆心理的知识,与朋友们共同分享。 首先,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

    青春期初一

    多彩青春 拥抱友谊 辅导主题:多彩青春 拥抱友谊 辅导目标: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尤其是中学期间的绝大部分学生所处的第二阶段的心理特征; 2. 能......

    青春期心理

    如何克服青春期逆反心理 课题组长:刘嘉欣 课题组员:刘嘉欣、 方奕舒、 方奕欣、 苏高仪、 王 健、钱明勇 指导老师:黄小虾 【摘要】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

    青春期心理

    一、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还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聊,聊什么呢?现在我想和大家聊的是,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来找我聊天的初三、高三的同学谈及得最多的问题。 二、考试焦虑......

    青春期心理

    第三讲 面对青春的萌动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青春期两性心理变化,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 2、了解异性交往应当把握的原则; 3、学会处理情感的困惑和烦恼,与异性正常健康地交往。......

    关注学生心理疏导心困学生

    关注学生心理疏导心困学生黄美寿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范人。学高为师,学是师之骨。我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高师能的人,......

    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疏导

    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疏导紧张的备战时期,巨大的精神压力给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度焦虑、注意力分散、压力过大等。因此,家长、社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