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节 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
第三节 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2、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并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一)笔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用笔首先是执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拇指向上倾斜,食指向下倾斜,两指相对捏住笔管),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管,再以小指贴在无名指内下侧,协助无名指推挡。这样笔管在手中既稳当又灵活。指实就是手指捏笔管要实在,要用力捏紧,又不可太紧。掌虚就是掌心要空灵。捏毛笔切不可像捏钢笔那样,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
在掌握执笔方法之后,还要懂得运腕方法。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小画提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只运臂、运肘、运腕,惟极精微处可以运指。这虽属常识,但总关全局。初学者起手入门要有个高的标准,否则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难改了。
用笔的内容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
“起笔”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
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
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用笔,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宜圆、宜平、宜重、宜留、宜变。)他阐明了中国画用笔的本质规律。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用笔要讲笔法。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
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
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
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山水画学习方法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按照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三个重要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功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如笔墨技法、画理画论、造型能力、构图法则、透视原理、色彩规律、创作练习、生活积累以及文学、书法、艺术修养等等,都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范围。但是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基本功作为一种手段,首要问题还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巧的表现力,到大自然中领略绘画源于生活的道理,去创造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学习山水画的关键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山水画的三个重要步骤: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
(一)临摹
清王麓台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临摹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必修课。古代画家几乎无一不是从临摹入手而登绘画艺术殿堂的。历代画家在山水表现手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在文字里,更留在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真正地领悟古人的理法,才能真正地掌握传统山水画技法。不仅初学绘画者应从临摹开始,即使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也都从这里得到过巨大收益。
临摹首先是临本的选择。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意思是要向高水平学习,从师要从高师。临摹学习要选择古代名家、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
对临本的学习要认真咀嚼,静心研究。不但要对临,还要背临,要反复临画,找出表现手法的规律来。要先学一家之法,在掌握一家的基本之法后,更要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在临摹时不要贪多求快,更不可粗枝大叶、似是而非、草率从事。临摹中心记最为重要,不要看一笔画一笔,要胆大心细,落墨不惧,一气呵成。这就是山水画临摹的要领。若遇到在临摹落墨时出现了败笔,应坚持画完,最后总结,切不可半途而废。
临摹是一种基本功,通过临摹练习笔墨技巧,向传统学习,同时也向现代优秀作品学习,这就叫做“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有天壤之别,有文野之分。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绝非旦夕所得。必须长期磨练,才能有所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出成果。
(二)写生
临摹只是学习山水画的手段,不是目的,从传统学来的技法,必须到生活中去印证,去衡量自己掌握技法技巧的程度,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技法的理解。传统技法不能完全适应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只有到生活中去长期观察、体会,才能把传统技法用活。所以古人提出画山水要“饱游饫看”、“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是为了捕捉大自然山川景色的神韵,以描绘真正生动感人的作品。
写生的具体方法有四种:对景落墨、速写、默写和整理。用毛笔在宣纸上直接对景落墨,虽难度较大,但可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描绘对象,可以把从临摹中吸取来的各种表现技法,对照生活原型有机地加以运用。长期坚持对景写生,不仅可以扎实地打下造型和笔墨的基本功,也可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素材,开辟新路。速写是配合写生练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训练,它要求在环境既不安定、时间又很短的条件下,迅速、敏锐、简明扼要地描绘自然景象。这对于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现力来说,是临摹无法替代的。山水画还有一种特殊的写生方法,叫做记忆画,也叫默写。默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古代优秀作品,都不是直接面对物象写生的,而是通过观察记忆、默背下来的,或者依据写生、速写、记忆重新整理而成的。由于记忆画不是对景写生,因此更富有意趣,更带有任意性。当场写生的作品,一般来说比较生动,但由于作画条件限制,往往画得不够充分,一些作品尚显得粗糙。回来之后,有条件、有时间再对所画过的东西重新思索咀嚼,抑或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就是原有的立意构图,也可以在笔墨上下番功夫,在生动的基础上再画得深入一些。整理不同于创作,整理应追求写生的感受,在写生习作的基础上进行。
(三)创作
学画的最终目的是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调动、运用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的实践过程。它既检验了画家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对否,也检验了画家思想、阅历、知识、修养的深广程度。创作的练习和锻炼是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及笔墨功夫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山水画创作中,一般都有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大画,另一种是从造型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饶有意趣的即兴之习作,一般称为小品。在学习创作的开始阶段,大量进行山水画小品练习,是学习创作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训练既是一种创作式的练习,又是一种基础训练的方法,训练和创造是紧密结合的。它对于用笔用墨的技巧锤炼和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年只画一二张大的山水画,是不可能画好山水画的。只有长期地、大量地进行小品画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山水画的各种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表现能力,获得山水画创造的自由。同时,画山水小品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捕捉、表现美的能力。把小品画看作是大件作品的创作尝试以及进行笔墨创新的探索,也是有其实践意义的。
综上所述,学习山水画一般应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相合的方法,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临摹不只是单纯的笔墨继承,写生也不只是单纯的造型训练。从对前人作品的临摹中,我们还应研究前人如何把客观自然变化为艺术作品的一般规律;从写生练习中,我们也应揣摩艺术作品如何对客观自然进行加工创造的一般法则。因此,临摹和写生也是创作的一种参照。对初学者而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该写生、临摹相结合,写生、临摹交替进行,学到一定程度时,则应该以写生和创作为主。创作必须在有一定造型能力和掌握了基本笔墨技法以后再进行。所以,临摹、写生、创作既是三种学习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步骤,而且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广采博收,刻苦锤炼,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第二篇:中国古代山水画技法 教案
课
题: 中国古代山水画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综合课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上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本书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绘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学科。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变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简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学好山水画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老的传统与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笔法和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山水画,了解并尝试山石、树木的画法,体验大胆运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之情,感受民族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画中树、石、云、水的画法。教学难点:对笔墨的运用和把握。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讲解和动手绘制相结合。
2、学法:欣赏、体会、绘画。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材、历代名画列、宣纸、毛笔、墨、盘子„„ 学具准备:教材、宣纸、毛笔、墨、盘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以起立的形式进行上下课,并随时监控课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画的基本知识,请问同学们:国画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些门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以笔墨为基本表现语言的造型艺术(主要是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与中医学、京剧艺术并称三大国粹。其分类方法多样: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
2.带问题欣赏山水画作品:什么是山水画?你觉得眼前的这些山水画具有哪些特点(美感)?你所知道的山水画家有哪些?(可引导学生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
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隋唐以前山水画基本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背景,隋唐开始,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最早的山水画。
山水画注重笔墨神韵,讲究经营位置、追求意境表达。(笔墨美、章法美、意境美)笔墨是山水画的造型语言,掌握用笔、用墨,是画好山水画的基本要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三:讲授新课:(10分钟)
(一)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步骤 1.临摹 2.笔墨 3.设色
4.写生与创作(二)国画的笔法与墨法:
1、笔法: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
2、墨法:焦、浓、重、淡、轻五色(三)树的画法
1.枝干画法画树要先画树干,再加枝叶,把握整体姿态。一般画干先从枝干交接处起手,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顺手画出。常说“树分四岐”,就是说前后左右互相照顾,注意树的立体感。
2.树干画成再加粗枝
和细枝古人把树枝归纳为“鹿角式”和“蟹爪式”两种类型,高根据实际加以运用。
3.树叶画法,树叶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大体可归纳为两种画法:单叶和夹叶。
① 单叶是一种点叶的方法,传统方法有介字点、个字点、胡椒点、松叶点、攒三聚五点等。② 夹叶是用线勾叶的方法,夹叶画法可以简化概括,但不能潦草,不然则杂乱无序。
(四)山石的画法
画山石最主要的是要学习掌握各种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荷叶皴等。画山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勾。用墨勾出山的外形和主要轮廓。2.皴。用墨皴出山的脉络纹理。
3.染。用淡墨一次或多次染出山的形的凹凸。4.点。最后着色、点苔。
(五)水和云的画法
1.水的画法。江河湖海、流泉瀑布,由于面积和流速不同,形成千变万化的形态,表现方法也不一样。
①海水波涛汹涌,常用线勾波纹而后渍染。
②湖水、河水。除勾波纹表现涟漪外,还可以用只渲染而不勾线,或者用空白来表现平静的水。
③ 流泉瀑布。形态变化多,一般采用画石托水,必要时用线勾出水的动感。石块,应重视与水的关系。2.云雾的画法
①勾染。用淡墨或淡色勾出云的形状,然后淡淡渲染。②烘托法。不勾线仅用周围景色衬托留白。四: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点回顾: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再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点。2.请同学做总结:山水画练习的方法、树、石、云、水的练习方法。
3.教师做总结:山水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山水画注重笔墨神韵,讲究经营位置、追求意境表达。今天我们学习了山水画的绘制,山水画是以笔墨为基本表现语言的造型艺术,笔墨是山水画的造型语言,掌握用笔、用墨,是画好山水画的基本要领。同学们要下去不断练习才能更升入的理解它。
五:作业布置,作业练习:(20分钟)思考与讨论:请同学们对山水画进行临摹练习
中国山水画
一、国画的笔法与墨法
二、树的画法
(1)树干-树枝-树叶。(2)树叶:单叶和夹叶。
三、山石的画法
(1)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荷叶皴等。
四、水和云的画法(1)水的画法;(2)云雾的画法。
第三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5、《中国山水画》教案
教
学
过
程
1、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
2、讨论分析
课件展示多种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速写、中国画、水彩、水粉、油画、摄影等)。教师抓住时机展示西方的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景为近景,坡丘上几棵稀疏的枯枝,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一片空旷孤寂。(教师介绍倪瓒的身世,让学生体会画家借景抒情。)
同样是山水风景画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物我两分,忠实表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即在于对“气”和“光”的侧重不同。
3、探索发现
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以此为题,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教师准备的山水画作品展开研究。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
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画面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漠,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的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的诗意的意境。这正如柳宗元的诗《江雪》所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万山红遍》李可染,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色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秋天的迷人景色,借毛主席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4:小结:
中国山水画正是通过构图,空白,墨色的运用来寄托画家的人生理想和品格追求的,讲究诗情画意,这就是山水画的灵魂,即画中的意境。
4教师结合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示范山水画的作画步骤。
5、作业:
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用已经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表现山水画意境的中国画。(播放古筝名曲)
6、评价,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第四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标:、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中国山水画,并简单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前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片段
“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内容?是根据什么画种制作而成的?”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揭题
播放视频资料《央视宣传片——水墨篇》
“这段视频中的内容,和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是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精神
老师小结:山水画不仅能表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蕴含了许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早期的山水画主要是呈现了真实的景物,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画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了其中
二、山水画知识
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山水画的特点
出示《溪山行旅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画中内容”“画中是怎么表现悬崖峭壁等景物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立轴(又称中堂)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体现空间的灵活性,白色的雾气萦绕着整个山体,由线条勾勒的整个山体在白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山:整个山壁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给人一种仰视(由下向上)的感觉,瀑布:从山腰直流而下,从笔直的线条中似乎可以感受出瀑布的那种冲击力十分强大
崖壁上再输茂密,浓浓的墨团几乎占满了山头
山脚下:由近及远的山路凸显出画面的纵深感
动静结合: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静止的山间景色,形成动静的对比,似乎把画家看到的那刻美景存留了下来。
峻巍的山势造成动人心魄的效果,使人感受自然造物的伟大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老师这里还有一幅与《溪山行旅图》不同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赏析
出示《千里江山图》
不同点:
“从构图上讲一讲,这幅作品与《溪山行旅图》的不同之处。”长卷
“从色彩上来讲讲两幅作品的不同点。”水墨山水、青绿山水
知识点:
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幅画的理解”
生:
“结合桌上的文字资料,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再评价一下《千里江山图》”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和《千里江山图》,我们在评价一幅艺术作品时,主要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的。
四、深入与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学习到的一些山水画知识,来重新排列一下《富春山居图》
出示作品图片,学生交流、讨论、排序、2、3、4、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排列
浅绛山水:以淡红赭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
五、作业
请每位同学写一段文字评价
要求:、《富春山居图》赏析
2、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
3、文字评价在100字左右
六、评价、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对这幅画的评价
2、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也可以补充
3、老师小结:老师也写了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请同学们读一读,和自己写的比较一下,哪些方面是同学们没有写到的(富春两岸,峰峦坡石,似初秋景色,树木苍苍,疏
密有致地长于山间江畔,其间有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并写有平沙及溪山,远处的飞泉茂林。整个画卷有咫尺千里之势。此图技法和艺术效果上表现如下:
一、构图复杂、富于层次,无堆砌拼凑之感;二,笔墨简洁,活泼自然,无做作;
三、群山杂树,巧为概括;四,笔墨技法,披麻兼斧劈,略施浅绛,显得格外简淡天真。可见没有足够的功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艺术效果的。)
七、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了中国的山水画,并简单谈了谈自己对不同的中国画的感受。而这三幅山水画都是我校百幅经典名画中的作品,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其他的名家之作。
第五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上)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是诱起宋代山水画特别发达者之中的一人。”
山水画至宋代,已达到完全的成熟,是山水画空前兴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与郭熙。在风格上,董源与巨然一体,李成与范宽相近,是宋初山水画的两大流派,即“北方派”和“南方派”。北方派雄强挺拔,得秦陇山水之骨法,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南方派“淡墨轻岚”得江南山水之神气,以董源、巨然为领袖,后世认为是南宗山水之正传。董源、李成、范宽被历史上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到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崛起,号称“南宋四家”,创水墨苍劲的新画风,把北派雄强挺拔的笔法与南派清润浑厚的墨法融为一体。两宋的山水画犹如山花怒放,绚丽多彩,表现出画家们极大的创造才能。山水画的许多表现方法都创始于宋代。以皴法而言,董、巨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均为后世所习用;以笔墨言,则干笔、湿笔、破墨、积墨、泼墨,诸法俱备;以布局言,则全景、边角都用。所以汤垕在《画筌》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山水画的理论在宋代也十分发达。荆浩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前人的理论,写了《笔法记》,为水墨山水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郭熙的《林泉高致》、刘道醇的《山水纯》,补充了荆浩理论,使之日臻完备。文人画理论的兴起,认为“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提倡山水画重意境、重神韵。这对于宋代及以后水墨山水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元代是山水画的重大转变期。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为主,经过两宋色彩、水墨交相辉映时期,至元代则水墨占了画坛的统治地位。元初的赵孟頫强调书法入画,趋向于以单纯的墨色体现色彩的效果。这一提倡,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笔意,使山水画向文人画的方向更前进了一步。代表元代山水画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提倡作画以意为上、形为次,轻视理法,重视意趣,强调借绘画抒发个人的情怀,从师造化到法心源,这样就从思想理论上冲击了两宋以来相沿成风的旧画坛。从此,画风大变,不求形似,追求画中见我,并极力讲究笔墨情趣、诗书画印结合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雄踞画坛先后达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前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势力最大,继承的是南宋马远、夏硅画风而无所创新;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统领山水画坛,上师董源、巨然,下接“元四家”的衣钵,所画姑苏山水,一派古风,特别到了明代晚期,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中国山水画艺术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影响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王晕、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也都是如此,“摹古逼真便是佳”。他们虽有泥古之弊,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不能说是毫无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以“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他们以新安江流域和黄山为据地,一扫临古之风,而开创写生之新径。他们不拘一格的画风使清代山水又出现新的高峰.他们强烈的个性及其精深理论,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特别是石涛,既采前人之长,又写生活之真,画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山水画。他在所著的《石涛画语录》中,提出“太古无法”、“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一画”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创见,有力地冲击了几百年山水画坛的沉闷气氛,别开一条新路。近代山水画坛,北京、上海、广东各地相继出现不少优秀的山水画家,如胡佩衡、贺天健、高奇峰、赵望云等,都曾作过程度不同的技法革新。至于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几位大师的成就,更为众人所熟知。这三位山水画家都是博学艺高而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黄画笔辣墨厚,傅画一派新趣,他们的作品不胫而走,四海同赞。而齐白石所作山水虽不多,但构图笔墨异常洗练,充满生活情趣,另有妙处。
近半个世纪以来,山水画更有长足的发展,一大批新老山水画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之中,以不同的风格对山水画创作有着新的开拓、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创造出无数反映时代精神的画卷。例如刘海粟的《黄山天门坎风云》,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李可染的《漓江揽胜》,石鲁的《东方欲晓》,钱松嵒的《红岩》,陆俨少的《九州生气》,等等,以及几乎被埋没的陈子庄、黄秋园、黄叶村三位画家令人震撼的作品。凡此种种各具特色的画作,使中国的山水画坛呈现出一派百花竞开、姹紫嫣红的新局面。当今的时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明朗宽松的空间,使人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能够多方位、多渠道地自由探索。中国山水画理应出现更为繁荣昌盛的新景象。我们寄望于植根在中国泥土中的、与人民气息相通的、与时代脉搏一致的美术家,惟有在深入研究民族的传统的基础上,开阔视野,确立现代的审美观念,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具有现代情趣的艺术语言,从而推动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向更高更新的水平上发展,使我们祖国古老的民族绘画之树呈现出灿烂的青春光华。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下)第二节 中国山水画分类及特点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点。
2、在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中,通过讲解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的意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
就色与墨的关系而言,中国山水画可分为青绿、浅绛和水墨三类。青绿山水是以色为主的一种山水画格式;在水墨上赋以赭石为浅绛山水;水墨山水即是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
青绿山水又有大青绿、小青绿和金碧山水之分。墨骨不显者为大青绿,在大青绿上填金底、勾金线者为金碧,墨骨显现、具有一定墨趣者为小青绿。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
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
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
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二)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三)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
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
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墨山水着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
(五)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六)山水画是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如果一张画没有题款和印章,就像画未完成似的,总觉得有些缺憾。题款中诗文、书法的好坏和钤章得当与否,都关系到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甚至从画中的题款和印章来审定画家的艺术修养程度。因此,历代画家十分重视题款和钤章的研究。题款是一首诗还是一句话,是一段散文还是一个题目?款题在什么地方,题一行还是两行?包括用什么字体,用浓墨还是淡墨?这些都要深思熟虑。对于印章的内容、形状、大小,是朱文还是白文,是粗犷还是纤细,盖一枚还是两枚,均要反复推敲。有修养的画家,善于题跋和用印,会给画面增添不少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题款和印章是山水画构图的需要,是立意的需要,是造境的需要,虽然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品种,在山水画里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艺术功能,又相互配合、相互映衬,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形成中华民族绘画形式上的传统特色。
第三节 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2、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并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一)笔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用笔首先是执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拇指向上倾斜,食指向下倾斜,两指相对捏住笔管),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管,再以小指贴在无名指内下侧,协助无名指推挡。这样笔管在手中既稳当又灵活。指实就是手指捏笔管要实在,要用力捏紧,又不可太紧。掌虚就是掌心要空灵。捏毛笔切不可像捏钢笔那样,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在掌握执笔方法之后,还要懂得运腕方法。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小画提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只运臂、运肘、运腕,惟极精微处可以运指。这虽属常识,但总关全局。初学者起手入门要有个高的标准,否则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难改了。
用笔的内容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
“起笔”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
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
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用笔,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宜圆、宜平、宜重、宜留、宜变。)他阐明了中国画用笔的本质规律。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用笔要讲笔法。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
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山水画学习方法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按照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三个重要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功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如笔墨技法、画理画论、造型能力、构图法则、透视原理、色彩规律、创作练习、生活积累以及文学、书法、艺术修养等等,都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范围。但是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基本功作为一种手段,首要问题还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巧的表现力,到大自然中领略绘画源于生活的道理,去创造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学习山水画的关键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山水画的三个重要步骤: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
(一)临摹
清王麓台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临摹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必修课。古代画家几乎无一不是从临摹入手而登绘画艺术殿堂的。历代画家在山水表现手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在文字里,更留在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真正地领悟古人的理法,才能真正地掌握传统山水画技法。不仅初学绘画者应从临摹开始,即使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也都从这里得到过巨大收益。临摹首先是临本的选择。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意思是要向高水平学习,从师要从高师。临摹学习要选择古代名家、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
对临本的学习要认真咀嚼,静心研究。不但要对临,还要背临,要反复临画,找出表现手法的规律来。要先学一家之法,在掌握一家的基本之法后,更要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在临摹时不要贪多求快,更不可粗枝大叶、似是而非、草率从事。临摹中心记最为重要,不要看一笔画一笔,要胆大心细,落墨不惧,一气呵成。这就是山水画临摹的要领。若遇到在临摹落墨时出现了败笔,应坚持画完,最后总结,切不可半途而废。
临摹是一种基本功,通过临摹练习笔墨技巧,向传统学习,同时也向现代优秀作品学习,这就叫做“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有天壤之别,有文野之分。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绝非旦夕所得。必须长期磨练,才能有所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出成果。
(二)写生
临摹只是学习山水画的手段,不是目的,从传统学来的技法,必须到生活中去印证,去衡量自己掌握技法技巧的程度,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技法的理解。传统技法不能完全适应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只有到生活中去长期观察、体会,才能把传统技法用活。所以古人提出画山水要“饱游饫看”、“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是为了捕捉大自然山川景色的神韵,以描绘真正生动感人的作品。
写生的具体方法有四种:对景落墨、速写、默写和整理。用毛笔在宣纸上直接对景落墨,虽难度较大,但可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描绘对象,可以把从临摹中吸取来的各种表现技法,对照生活原型有机地加以运用。长期坚持对景写生,不仅可以扎实地打下造型和笔墨的基本功,也可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素材,开辟新路。速写是配合写生练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训练,它要求在环境既不安定、时间又很短的条件下,迅速、敏锐、简明扼要地描绘自然景象。这对于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现力来说,是临摹无法替代的。山水画还有一种特殊的写生方法,叫做记忆画,也叫默写。默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古代优秀作品,都不是直接面对物象写生的,而是通过观察记忆、默背下来的,或者依据写生、速写、记忆重新整理而成的。由于记忆画不是对景写生,因此更富有意趣,更带有任意性。当场写生的作品,一般来说比较生动,但由于作画条件限制,往往画得不够充分,一些作品尚显得粗糙。回来之后,有条件、有时间再对所画过的东西重新思索咀嚼,抑或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就是原有的立意构图,也可以在笔墨上下番功夫,在生动的基础上再画得深入一些。整理不同于创作,整理应追求写生的感受,在写生习作的基础上进行。
(三)创作
学画的最终目的是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调动、运用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的实践过程。它既检验了画家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对否,也检验了画家思想、阅历、知识、修养的深广程度。创作的练习和锻炼是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及笔墨功夫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山水画创作中,一般都有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大画,另一种是从造型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饶有意趣的即兴之习作,一般称为小品。在学习创作的开始阶段,大量进行山水画小品练习,是学习创作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训练既是一种创作式的练习,又是一种基础训练的方法,训练和创造是紧密结合的。它对于用笔用墨的技巧锤炼和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年只画一二张大的山水画,是不可能画好山水画的。只有长期地、大量地进行小品画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山水画的各种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表现能力,获得山水画创造的自由。同时,画山水小品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捕捉、表现美的能力。把小品画看作是大件作品的创作尝试以及进行笔墨创新的探索,也是有其实践意义的。
综上所述,学习山水画一般应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相合的方法,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临摹不只是单纯的笔墨继承,写生也不只是单纯的造型训练。从对前人作品的临摹中,我们还应研究前人如何把客观自然变化为艺术作品的一般规律;从写生练习中,我们也应揣摩艺术作品如何对客观自然进行加工创造的一般法则。因此,临摹和写生也是创作的一种参照。对初学者而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该写生、临摹相结合,写生、临摹交替进行,学到一定程度时,则应该以写生和创作为主。创作必须在有一定造型能力和掌握了基本笔墨技法以后再进行。所以,临摹、写生、创作既是三种学习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步骤,而且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广采博收,刻苦锤炼,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