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概论》复习大纲(好学生)
《艺术概论》教案
绪
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来解释艺术本质的?p22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道德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直接,它往往关系到艺术的广衰成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与政治等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关系,但它们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同。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而言,政治与经济基础的距离很近,而艺术则距离较远。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于艺术形象或某种情境,反映特定的现实生活关系,通过审美作用使人的思想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而政治则不同。政治分为政治设施和政治观点两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暴力革命、战争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等 方式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改变经济基础,推进其向前发展;后者则主要借助于说理 和舆论对人加以影响和说服,达到改造人的思想之目的。
代表作品:《马拉之死》、《自由领导人民》、《格尔尼卡》、《开国大典》、《血衣》等等
艺术与政治虽然具有诸多不同点,但它们之间又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的。通常而言,政治对艺术有着较为直接的决定性影响。在上层建筑诸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综上所述,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艺术的影响是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明白以下两点:
A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另一方面,宗教对艺术的否定中又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艺术在宗教的束缚下发展到一定时期,又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即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
B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文艺思潮、创作倾向创作方法、风格流派等许多方面。反过来,艺术也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之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均是如此。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2,简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P38~39 首先,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一,社会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其二,艺术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反映,应该而且可以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其三,艺术作为最高级的、理想的审美创造产品,能够影响社会生活,推动社会生活的前进与发展。其次,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最后,艺术通过艺术接受回归社会生活,接受生活的检验,并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人们是社会生活。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3,简述“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P48~49 ① 生产的目的性不同.人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制造艺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
② 产品的价值与消费形式不同。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艺术产品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它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艺术的价值主要是审美。艺术消费形式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
③ 生产的过程与结果不同。“艺术生产”是一种充满心灵情感、艺术个性、独特的精神生产创造过程,其结果是物态化的精神产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魏晋南北朝——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
魏晋南北朝——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故事图》 魏晋南北朝——敦煌壁画《萨埵那太子本生图》 北凉——敦煌壁画《毗楞竭梨王》
北魏——敦煌壁画《尸毗王割肉贸鸽》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在宗教面前,人是谦卑的;在艺术领域里,人是伟大的。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性;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性:①具体性;②概括性;③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艺术家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4.简述艺术形象的概念、特性及其基本类型。P66~67 艺术形象:是一个特定的艺术理论概念,是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创造,在艺术作品中描绘出来的艺术画面,是一种具体、生动、丰富、完美的社会生活符号化和心灵外化的审美图像。
艺术形象的特性:
①具体性;②概括性;③感染性。艺术形象的基本类型:
①具象型;②意象型;③抽象型。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再现性艺术是中外艺术史上的主要倾向,其作品平易近人,如实摹写,生动细腻,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一般容易为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其主导作用,观察缜密,技法严格,细节真实。
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的真实及虚构的真实。真实的艺术形象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亦即真实地表现创造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这是一般表现型或表现性艺术所特别强调的。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 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诚和真挚。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①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②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5.什么是艺术典型,典型的意义与价值?P74~77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典型的意义与价值:艺术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艺术典型是不可重复的。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优秀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表现。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美与社会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人的美:既有自然美的一面,又有社会美的一面。人的美包括容貌美和形体美,也包括人的精神性格美以及人与人的相互联系表现出的社会关系的美。人的美貌属于自然美,人的美德属于社会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1.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仍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2.艺术丑: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6.简述:如何理解现实丑能够转化为艺术美?P83~85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艺术美世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美的现实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另有一些丑的现实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即是说,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
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
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在中外艺术史上,有很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到。我们要强调艺术美的客观性。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它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美的规律:
美感: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因此,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艺术创作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活动。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等)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共同性格。
艺术主要的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成、对比、和谐、整
一、多样性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这即是说,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的分类方法、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艺术的通感。
第一节 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各门类有特殊规律。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1)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2)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3)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
(1)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2)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
(3)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4)想象艺术:文学等。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1)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3)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4)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第二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
(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①造型性;②视觉性;③空间性;④静止性;⑤瞬间性;⑥永固性。
造型性
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
静止性
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绘画因为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雕塑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形象具有单纯性,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装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品,如玉雕、景泰蓝工艺、陶瓷雕塑、金银摆件和一些其他特种工艺。
现代工业设计:对美化生活有突出贡献。是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现代工业设计在国际上称为“迪扎因”。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等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涵着深厚的意识。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秦汉之际,演化为隶书。魏晋南北朝,盛行楷书,然后出现行书和草书。
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1.音响的艺术:乐音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由物体震动所发出的音响,是音响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
2.抒情的艺术:音乐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3)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二)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器乐中又分为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
按体裁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等。(1)独奏:是由一个人演奏的器乐作品
(2)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的大型乐曲
(3)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而定名。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4)鸣奏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
(5)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6)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
(7)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
三、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
(1)动作性: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动作有一定标准: 第一、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第二、必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第三、要讲究形式美。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第四、要注重风格。如西班牙舞的风格特点是潇洒热烈。(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
(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与音乐共生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奏、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乐音,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二)舞蹈的类型
两个方面来划分:
(1)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
双人舞:有两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蹈中的片断。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
舞剧: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按美学特征: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等。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
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现代舞: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
(1)戏剧行动: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2)戏剧冲突: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
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戏曲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
(二)戏剧的类型
类型的划分,一般是从话剧着眼:
传统的观点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在现代,戏剧的分类
(1)以题材为标准,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等(2)从演出形式来分,有剧场的戏剧、街头剧、广场剧等。
1.悲剧:悲剧起源于古希腊。它的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它总是令人遗憾,促人思考,比较有教育作用。悲剧的类型有英雄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
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①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②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③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
④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2.喜剧: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喜剧必须具有可笑性。优秀的喜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鲁迅说:“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喜剧能够把生活中的丑恶、落后和缺陷暴露出来,用讽刺和嘲笑加以否定。喜剧也可以是善意的嘲笑,劝谕人们认识和改正缺点。喜剧的类型有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闹剧等。
喜剧的类型:
①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②幽默喜剧:如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③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
④正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
⑤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使人不断开怀大笑。3.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灵活地运用了喜剧、悲剧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
五、摄影 1839年发明
摄影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1839年发明摄影术之后,摄影艺术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门类之 一。
(一)摄影的主要特征:
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等等。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的有:
(1)纪实性
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
(2)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和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摄影被看作是光与影的艺术。
(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按题材来划分: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等
按体裁来划分: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等。
六、电影与电视 1889年、1930年。
电影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电视在二次大战后才进入实际应用。
(一)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①运动的画面语言。电影与电视主要依靠画面来表现,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第一要素。②声画结合
③时空转换的自由性 ④追求逼真
电影与电视基本特征一致,观赏条件不同,艺术上有一些差异,电影的篇幅有较严格的限制,结构紧凑、描述简练,画面大,有利于呈现场面、渲染气氛。
(二)电影与电视的类型:
电影的主要类型: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四大片种。
电视的主要类型:包括电影的类型,比电影更广。有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文献片等等。
电视剧的类型: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
电视文献片:有如电视艺术中的报告文学。内容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政治、经济等。7.简述电影与电视的共同特征及它们艺术上的差异?P155~157
七、文学
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也称为语言艺术。在艺术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联系。
(一)文学的主要特征
①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②艺术表现的广泛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手段拥有无比广泛的表现能力,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二)文学的类型
三种方式: “二分法”:韵文和散文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诗歌,最早的文学样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注重抒情,高度凝练。有抒情诗、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不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风景诗等等。
散文,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题材不受限制,“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自由灵活,主题立意集中,不尚虚构。
小说,塑造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和设计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同时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手法。类型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
戏剧文学,也称剧本,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特点:利用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 思想感情;符合戏剧要求,有戏剧性;选材有限制、表现集中。
戏剧文学中包含了电影文学剧本和电视文学剧本。
八、建筑与园林
旨在改造和美化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一)建筑:在原始的巢居、穴居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满足人的居住需要。
1.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①空间与实体统一
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如故宫的壮丽辉煌、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等。
②艺术与技术结合建筑的艺术创作,必须凭借技术的支撑。意大利现代建筑家奈尔维说:“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 ③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欧洲的教堂、中国的陵园。表现特定的精神内涵。如纪念碑、殿堂、陵墓等。
2.建筑的类型
以功能为标准来划分: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等。
(二)园林
1.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同时具有三个要素:
①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园活动 ②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③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2.园林的类型:园林一般指各种游憩境域。有庭院、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
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等。
从世界范围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1)欧洲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呈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水池、草坪、和修剪过的矮树等互相配合,平坦宽阔、一览无余。其中有精美的雕像,华丽、高雅。如凡尔赛宫园林。(2)阿拉伯园林
发端于古巴巴比伦和波斯。因干旱缺水,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花圃下沉,低于地面,以利保持水分。建筑物位于园地一端。该格局成为一种传统,遍及中东、北非、西班牙和印度等地。(3)东方园林
发端于中国,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皇宫苑以具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宫室。这“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国园林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两大派。北方园林如颐和园,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3.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从中国园林看,用于园林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桥、廊和水榭、塔、楼、堂、馆等。
九、其它艺术门类
(一)曲艺: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1982年统计,现代国内流传的曲艺品种有341种。其中,汉族的曲种可归为四大类:评话、鼓曲、快板和相声。还有东北、内蒙古的二人转、四川清音、河南坠子、安徽凤阳花鼓、维吾尔族说唱、蒙古族的好来宝等等。
(二)木偶:由人操作人工制作的拟人形象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造型手段和操作技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
第三节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不知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通融的。如电影艺术,综合了摄影、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音乐等多种因素。不同的艺术门类能够相互联系并结合在一起,是因为:
①有共同的本质,即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②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如雕塑和建筑都是在空间展示的,同属于空间艺术。③有些艺术门类表现方式或功能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舞蹈和音乐。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通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
(三)结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诗歌和音乐从原始歌舞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可能是第一次分化。文学在诗歌之后,又出现了散文,继而出现了小说、戏剧文学等。音乐逐渐形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其中器乐又发展为各自演奏形式,直到规模较大的交响乐;声乐也形成了许多样式,与戏剧结合,产生了歌剧。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等。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特别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劳动实践论。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西方的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莎士比亚等等;
中国的姚最、张璪、荆浩、袁宏道、王履等。
(二)表现说:认为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法国哲学家——波格森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三)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代表:德国思想家——席勒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为什么会游戏呢?精力过剩。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
斯宾塞近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他认为,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于功利无关。游戏虽然没有实际的功利价值,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值。
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对游戏说做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劳动先于游戏,先于艺术。先有劳动,然后才有游戏,才有艺术。
(四)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
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
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俩类:“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原始人想使某人死掉,便收集他身上的指甲、头发、眉毛、唾液,用蜂蜡粘成人像,连续七夜在灯焰上烤化。通过接触仇人的指甲等物可称之为“接触巫术”,模仿人像可称为“模拟巫术”。
(五)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
代表:恩格斯、普列汉诺夫等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唱歌。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又说:“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的节奏。”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当劳动促进了人手、人脑、语言、意识产生之后,经过了几千万年的量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飞跃:第一把石刀产生了,人成为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工具的产生是猿转变为人的标志。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又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在工具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劳动是“萌芽状态的劳动”。随着工具的产生,转变为“真正的劳动”
人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只有人的灵巧的双手才产生了绘画和雕塑,人的歌喉产生动听 的歌曲,人的肢体产生优美的舞姿。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第二种结果: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导致人的征服欲、创造欲的发生。
(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当人类制成摆脱动物界的第一把石刀时,是否成为第一个审美对象呢?不。那第一把石刀仅仅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审美。实用的观点先于审美的观点。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所以,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当前提和条件具备之后,艺术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8.为什么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P198~206 ①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②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③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④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原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都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建筑艺术
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
从建筑到建筑艺术的飞跃是美与情感在建筑物上的凝固。
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喜悦。于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美化它,使建筑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类就是这样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造型艺术
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题材是动物而不是植物,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
第二,高度的写实性。决定于原始的狩猎生活。有对客观对象的敏锐的、正确的观察能力;有应用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创作能力。装潢艺术
原始装潢艺术根源于原始生产实践活动。第一类是对人类或动物形态的模拟。第二类是几何形图形。
第三类是刻在武器上的图形。那是部落的标志,源于狩猎生活。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的审美情感直率、有力的表现。分为模仿式与操练式两种。根源于生产劳动实践。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旋律,而是节奏。大多为舞蹈做伴奏,舞蹈有鲜明的节奏;最初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在石片上磨制一孔,悬挂敲击出简单的节奏。
因为节奏是原始音乐的突出特点,无法表达复杂的思想,因而,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形式就成为必然。诗歌
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同动作,提高效率,交流情感,鼓舞情绪,产生了最初的诗歌。原始人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一)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万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
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二)“准艺术”的发生
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三)“准艺术”的繁荣
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度性与发展性。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 济转变,生活方式由游牧渐趋稳定。需要储存和加工粮食的各种器皿,于是,一种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约有四类:一类是植物纹样。二类是几何纹样。三类是动物纹样。四类是人面形纹饰。
(四)“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约四、五千年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属工具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一、阶级产生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使社会有了剩余产品。
二、掠夺战争产生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观念产生掠夺战争。
三、宗教发生了,原始社会的巫术观念是宗教的萌芽。
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是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是随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
普列汉诺夫根据唯物史观纠正了丹纳人性论的偏颇,他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环境所造成的,而它的环境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①所制约的。”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内因)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之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外因)
其中,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其他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影响艺术发展的诸多因素。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关于政治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错误观点:
第一、认为“政治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决定艺术”。第二、认为“政治不是艺术发展的任何动力,政治与艺术无关”。
为什么说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重大的呢?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混合体。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在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曾创造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在欧洲,整个中世纪,建筑、雕刻、绘画及书籍插图等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精华。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的就是宗教。宗教对艺术起影响作用;
1.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宗教是对艺术否定。
(1)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3)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4)宗教是麻醉人们的心灵的;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
(5)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 ①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五卷第350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艺术概论》p224.)存在。
2.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1)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尽管上帝、圣母、天使的形象是虚幻的,但它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
(2)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情感与幻象的成分。(3)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
(4)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3.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1)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2)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如:乔托的《玛丽亚诞生》、《逃亡埃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等。
(3)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宗教对艺术来说,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关于道德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着两种错误的观点: 第一、认为道德与艺术是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第二、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2)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首先,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产生
其次,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最后,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和革新。
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和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通规律。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第二、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第二、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三、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9.什么是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其表现和原因有哪些?P243~246(1)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通规律。
(2)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 第一、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第二、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3)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第二、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三、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原则,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1.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只有风格相似的艺术才具有继承的可能性。2.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有两种: 第一、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第二、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10.简述革新的必然性及其表现。P251~254(1)革新的必然性:
① 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② 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③ 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④ 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2)革新的表现:
① 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②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③ 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11.简述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P254~255 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革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继承。
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革新是虚无主义,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是成功的革新。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辨证统一中向前发展,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别性必然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1.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相互影响 2.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条件
1.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类似性 2.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地“拿来”
第二步,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第三步,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
(二)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1.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2.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3.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四)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2.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2.论述艺术的自律性?P243~270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与东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潮;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第一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艺术家,是具备了一定艺术能力与修养,能够运用艺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取得相当艺术成就的艺术创作者。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名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对这个社会环境的特点、优点和缺陷等也会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吸取世界其他名族的长处和改变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13.简述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P272~276 艺术家:是具备了一定艺术能力与修养,能够运用艺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取得相当艺术成就的艺术创作者。艺术家是特定时代和社会造就的艺术创造者。
社会生活通过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世界潮流和时代精神影响者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感,也在艺术作品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并且,印记显示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及其每个艺术作品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质来。
艺术家应该树立起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是艺术家应有的神圣的社会职责。
艺术家也应当树立起毕生所追求的正确的艺术目标和艺术理想,努力为攀登时代艺术的高峰而现身。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艺术家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思想、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组合,艺术主体,意象、艺术形象等等;艺术家主观意识上的独创性。14.如何理解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P272~276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1)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不同;(2)社会生活素材的丰富多彩;(3)艺术语言的千变万化;
(4)同一个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的不可替代性和重复性;(5)艺术家生理机制上的不同。总之,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的每一个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是由该时代所由以产生的艺术家的独创性所决定的。
三、艺术家的修养
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在于不可替代的独创性。艺术创作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智慧,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感情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饱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必须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高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的基本观点的总和。
审美理想: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2.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
①一般文化,知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②姐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③专业文化。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①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直接面对观察的事物和对其不认识不经过惯常的逻辑思考的认识的瞬间性。它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长水平。
②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联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和创造的能力。
③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技巧与技术P29
1(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第二节 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创作活动:,就是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一、艺术创作过程
(一)生活体验
(二)艺术构思
①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②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三)意象物化
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典型形象:是指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即个性鲜明独特又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典型形象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优秀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表现。
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
构思艺术意象和意象物化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一个借用词,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文学语言,也包含了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艺术想象的材料(如表象这种广为使用的艺术语言符号)和艺术表 现手段以及各种艺术媒介。
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有规律可循:
1.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律。2.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律。
3.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律。
4.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言的同一律。5.诸种艺术语言交递运用律。
二、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艺术思维:主要是指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体系中,以捕捉艺术意象为目标,因而以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的一种思维方式。(艺术思维——科学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意 识: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分为:
1.误差无意识;2.病患无意识;3.梦幻无意识;4.本能无意识;5.习惯无意识;6.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①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②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三)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如果从创作实践的经验来看,灵感就是久思不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一种顿悟。
灵感可分为两种:
①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②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艺术灵感的产生条件:
①业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
②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储存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供回顾和寻找。
③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只要一触机,便会立即爆发艺术灵感。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
1.形象思维的特征:(1)形象性;(2)想象性;(3)情感性;(4)艺术个性;(5)审美性;
形象性是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
想象性是形象思维的根本特征、基础手段、是艺术虚构的重要基础。
艺术个性: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心理定势、艺术想象、艺术意象等内容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特点和特性,它是独特的艺术体验和独特的艺术技巧高度统一的结果。
2.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①基形意象;②完形意象;③群形意象;④易形意象。(2)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I、和谐律
A、意象的整体画面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布局合理、结构完整。B、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之间的联接要高度和谐与统一。
II、融合律
A、艺术意象和中心思想的高度融合。B、形象和神融为一体。C、情和景水乳交融。
iii、理想律;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思维活动。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转化的特点是严格地遵循着艺术美的规律来进行的。1.按照艺术意象理想化的规律进行互相转化。
2.遵循着艺术意象中深层内涵的意蕴以外现的艺术形象的独特的神韵表现出来的原则进行转化。
第三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创作手法既然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基本原则,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最一般的原则,因此,对创作的影响是全局性。艺术手法是塑造形象的具体方法(绘画的皴擦点染,音乐的反复和弦,文学的叙事描写抒情),仅仅是艺术表现中的一些具体表现手段,影响是局部的。
联系:一种创作方法可以运用不同表现手法,许多表现手法、技巧也可以为各种艺术创作方法所用。一般一定的创作方法往往使用与它适应的艺术表现手法。(现实主义——写实朴素、冷静细腻描绘,浪漫主义——激情、想象的描绘)
(一)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1)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2)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
16.简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基本特征及其艺术表现方法P353~356
(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创作方法多样,其他几种较有影响的创作方法:
1.古典主义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只要原则是要求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也称“新古典主义”。
鲜明特征是:崇尚理性、排斥感情,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的感情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服务。
2.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后波及欧洲。基本原则是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再现客观事物,强调描绘的实录性和详尽性,不要求典型化。
3.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各种文艺新潮和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后期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以反传统为宗旨。
重要艺术特征:主观性、内向性。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艺术,西方后工业社会现实矛盾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艺术思潮,是多国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商品化的产物。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反讽、拼贴、荒诞、调侃、亵渎、嘲弄化模仿、矛盾叙述、中断等手法,直观地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
二、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一)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要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或大或小的艺术家群;
2.这些艺术家彼此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处理、表现手段和方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有相似之处。
艺术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
① 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作品风格相近的艺术家自觉地组织起来,成立一定的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活动。
② 不自觉的艺术流派,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他们直接或间接的追随者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艺术流派多种多样,可分为:
① 以艺术倾向、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命名的有:写实派、浪漫派、象征派、印象派、古典派、唯美派、荒诞派等等。
② 以艺术大师的名字命名的有:梅派、德国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等等。
③ 以艺术流派产生的地区命名的有:中国的桐城派、岭南画派、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画派、法国的左岸派电影等等。
(二)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艺术思潮往往具有两个特征:
① 新的艺术思想; ② 群体性潮流
(三)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等术语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1.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区别: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风格成于个人,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
2.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特定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特定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某一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往往要推崇与之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而创作方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得以迅速发展;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作方法具有普适性。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用创作方法;各创作方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
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有现实意义: ① 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② 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③ 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从近代艺术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发展经验、教训,艺术的创作方法需要把握两点: ①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吸取新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养料和时代精神的乳汁;
② 要善于不断吸取其他诸流派艺术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中之精华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本体和原则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更优化。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蕴、意境与风格等相关属性、艺术美的条件和特征;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两个相互滲透、融会合一的因素: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和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
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包容的辩证关系。
“艺术家——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品——艺术接受”
艺术作品经过艺术家孕育、生产的过程,最终物化成形于艺术创作的终端,获得独立生命,从而艺术作品具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独有的个性。
在看待艺术作品时,只关注艺术作品的内容,忽视艺术作品的形式——把艺术作品看作装载政治、道德、哲学、心理学的容器,或仅作为引导了解作者、鉴赏者及历史、时代生活中去的指路牌,将导致对艺术作品非艺术化的认识。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
(一)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
艺术作品是由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结构、艺术语言、体裁等因素化合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要领会作品的含义,产生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二)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1. 题材 概念有两种含义:
(1)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2)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题材的最低标准是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题材与素材的关系:
题材:是组成作品的内容;
素材:是艺术家为进行艺术创作而收集的原材料; 素材与题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2.主题:也叫主旨、中心思想,它是艺术作品中蕴藏的主要思想内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统帅。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
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
①作品的题材; 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基本上是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的。
(一)结构
艺术作品的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第一》里写到:“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
(二)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艺术语言与结构密切配合,在结构的框架中,艺术语言承担描绘、叙述、抒情等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的任务。艺术作品的完成,由艺术语言给以实现。
艺术语言有两个基本功能:
①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
②审美功能作品的题材;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7.论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p398~401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首先,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在已经完成的具体的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其次,如果我们以艺术交往活动系统中的不同位置为着眼点,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问题放到创作活动和鉴赏活动的过程中,使其具体化,这样的考察,就可以得出更为准确的接近事实的结论,也可以进一步扩展我们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认识。说内容决定形式,实际上这只是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考察两者的关系而得出的结论。说形式先于内容、决定内容,这是从艺术鉴赏即接受活动的角度考察两者关系而得出的结论。
再次,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在艺术接受活动中与艺术创作活动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作为一个统一体,是在相互探索、寻找中逐渐明确、深化,最后达到完整统一的。
最后,从接受角度看,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就有另一种理解。艺术欣赏必须从对形式的解读、感受开始,进而才能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换句话说是指艺术形象里所蕴涵的形而上美学意味,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玄思或美学意境。
艺术作品的意蕴分四个层次: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①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结构之中。
③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④文化意义。
(二)艺术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意境是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作品的风格
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 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是艺术作品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与同一性的特征。往往相互联系、相互滲透,呈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现象。刘勰曾把艺术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种。
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艺术作品的格调
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雅与俗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格调高的作品:
①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②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18.如何识别艺术作品格调的高低?p414~417
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①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雅与俗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②高格调的艺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能够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给世界和人生以新的解释,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在高格调的作品中还能体现艺术家的独立的人格和严肃认真地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
③低格调作品则是讨好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东西。在内容上既没有思想深度,更无自己的想法。在艺术上模仿抄袭传统的手法,作品的语言俗气浅薄。
④此外,作品的格调高低既要看表现了什么,同时也要看如何表现和表现得如何。
(二)艺术作品的品位
品位:指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艺术作品的品味: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品位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
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上中下三品。评画的又一新标准——“四格”、“五等” 1.初唐李嗣真《画品》列“逸品”四人;
2.盛唐张怀瓘《画断》及《书断》提出“神、妙、能”三品标准; 3.晚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提出“神、妙、能、逸”四格; 4.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立“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一)问题的提出
1.我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现象和新的事物,如: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画廊、画商、书商、音乐经纪人、演员经纪人、影视戏剧制作商等等。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下,将其文化产品推向全球。
(二)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精神产品
艺术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物化或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的产品即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是劳动产品,也是交换物。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①艺术作品是一个欣赏对象,是精神产品。
②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还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格的影响。
由于这两点,艺术作品的价值在艺术市场的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实现。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
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是艺术家艺术造诣的极致,也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准则。
一、艺术美的根源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现实生活是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及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
二、艺术美的条件
1.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2.美的艺术作品要努力创造出健康向上的意境、风格、意蕴与格调。
3.真是艺术美的基础,善是艺术美的前提。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三、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征。
19.简述艺术美的性质和特征。p420~426
艺术美的性质: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
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是艺术家艺术造诣的极致,也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准则。
艺术美的特征: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征。
20.论述艺术美。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的本质
21.简述艺术接受的性质?p428~433 ①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②艺术接受是实现艺术本质的重要方式
③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
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其次,艺术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第三,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2. 艺术接受是实现艺术本质重要方式
艺术本质: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方式。艺术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与艺术消费和接受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审美态度:就是对艺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超厉害的观赏态度,它不仅是一种接受态度,而且也是一种审美能力,这种能力是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逐渐生成的。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1)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2)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二)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当艺术作品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1)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
(2)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艺术作品的结构是一种召唤的结构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只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的几个层次:p436~437 第一、物质材料层;
第二、形式结构层;
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 第四、意义集合层。
(三)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22,如何理解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P440~443 首先,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能超越作者的时代去面对历史中无限的接受者。
其次,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给接受者提供了无限再创造空间。
第三,艺术接受主体“历时视野”与“现代视野”融合的无限历史过程蕴含了无限新的创造性。(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
第四,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还表现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第五,人类个体和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组合的无限丰富性,必然使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呈现出无限的创造性。
(艺术接受的无限性不仅表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和历史性上,而且也表现在个体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和社会群体接受的共时性组合上。)
总之,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1.“艺术世界”的构造:(1)“艺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
① 艺术家 提供了艺术作品。
② 批评家 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者”。③ 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 ④ 艺术史家
⑤ 在艺术世界中,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如艺术编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的研究和管理人员,其他还有出版商、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等。(2)各种艺术机构:
它们分别是展览馆、博物馆、画廊、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出版社、书店、艺术教育机构等等。各种艺术机构是“艺术世界”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接受的社会中介机构。(3)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中的三个部分是内在的相互关联的。艺术世界的两个明显特点:
①艺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同时,这个专业化的世界是随人类的历史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②由于艺术世界的存在,艺术作品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中介就逐渐增多,艺术作品接受过程越来越复杂。
2.“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p448~449 ①中介性 ②接受性 ③主动性
④制度性与惯例性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1.艺术展览馆 2.新闻媒介 3.艺术出版社 4.艺术博物馆 5.艺术市场 6.艺术院校
三、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23.简述艺术批评的性质、功能及特征?P456~458 艺术批评的性质:
艺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是艺术接受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批评性的接收方式则主要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欣赏式接受方式的深化。
艺术批评的功能:
首先、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其次、艺术批评还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第三、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总之,艺术批评也是艺术接受的方式之一,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介性于一体的特征。艺术批评的特征:
①客观性 ②科学性 ③实用性 ④创造性 ⑤接受性 ⑥中介性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24.简述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P458~462 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也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同时,艺术欣赏还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①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②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③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④在艺术欣赏中始终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定向与期待
当接受者有了相应的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定向时,注意有了相应的方向,同时对将要接受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期待。期待是比心理定向更进一步的接受和欣赏的心理准备状态。
2.审美态度的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他审美态度的形成过程。审美态度也是接受者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初级阶段
1.知觉――完形与弥散 2.知觉――错觉(1)空间错觉
(2)物像错觉及其他
3.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三)高级阶段
1.理解
(1)理解和前理解
(2)理解的循环 ①②③④⑤(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2.体验
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
3.回味
富有审美魅力的作品会在很长时间一直以表象的形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供我们回味思索。艺术作品能否进入接收者的回味中,则是检验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试金石。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称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在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中,超越不同民族、阶级和阶层差异的共同美和共同美感是存在的。
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说明共同美感是存在的。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只有在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①艺术的认识功能;②艺术的教育功能;③艺术的审美功能。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
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能够激动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能作用于人的理知,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艺术的这种不同于科学的特殊作用即美感作用,或叫审美作用。
(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的关系,正如艺术中的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是建立在艺术所具有的功能及与艺术这种语言形态相适应的接受方式基础上的。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美的观念
美的观念:就是那些既反映美的事物的种类的本质和规律,又反映经过典型化了的、非常鲜明的美的事物的个体的现象和形式;既有感性认识中的具体形象,又有理性认识中的高度概括性,既有某类事物的个别性,又有该类事物的普遍性的观念。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能力
艺术的审美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对艺术的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以及对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
艺术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1.“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说明审美教育实际上涉及到艺术功能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对美的形式的教育。
2.潜移默化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3.以情动人 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在审美活的中,在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
25.论述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P494~499 艺术教育的任务:
在进行艺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人们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是首要任务。
艺术的审美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们包括对艺术的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以及对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
艺术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即对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艺术的审美教育也是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艺术教育的特点: ①“寓教于乐”;② 潜移默化;③ 以情动人。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二)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
一九九九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说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表现在:
①德育、智育、体育是美育的基础。
②审美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反作用。②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篇:(0288)艺术概论复习大纲
(0288)《艺术概论》复习大纲
一、《艺术概论》复习大纲
本课程共分为十章,考试的内容全都在此范围内,下面分别将各章、节的知识点与重点、难点做一个详细地分析。
第一编
艺术总论 知识点:艺术学的内容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知识点: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 客观精神说”
2、“ 主观精神说”
3、“ 摹仿说” 或“ 再现说”
4、“生产说”
重点及难点:艺术生产理论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知识点: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重点及难点:形象性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知识点: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1、艺术起源于“摹仿”
2、艺术起源于“游戏”
3、艺术起源于“巫术”
4、艺术起源于“表现”重点及难点:艺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知识点:艺术的社会功能
1、审美认识作用
2、审美教育作用
3、审美娱乐作用 重点及难点:审美教育作用
第二节 艺术教育
知识点:
1、艺术的功能和作用
2、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重点及难点:艺术教育的目标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一节 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知识点:
1、文化与艺术
2、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节 艺术与哲学
知识点:
1、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2、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
3、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重点及难点: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艺术与宗教知识点:
1、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
2、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重点及难点: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艺术与道德知识点:
1、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2、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第五节 艺术与科学知识点: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2、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第五章 艺术创作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知识点: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知识点:
1、艺术体验活动
2、艺术构思活动
3、艺术传达活动重点及难点:艺术构思活动
第三节 艺术创作心理知识点: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2、意识与无意识重点及难点:灵感思维
第四节 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知识点:
1、艺术风格
2、艺术流派 重点及难点:艺术风格
第六章 艺术作品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知识点:
1、艺术语言
2、艺术形象
3、艺术意蕴重点及难点:艺术形象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构成知识点: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3、再现与表现的统一重点及难点:向构成
第三节 典型和意境知识点:
1、典型
2、意境重点及难点:典型
第七章 艺术鉴赏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知识点:
1、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知识点:
1、注意
2、感知联想
4、想象
5、情感
6、理解
第三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知识点:
艺术的横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重点及难点: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与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第八章 造型艺术第一节 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知识点:
1、绘画艺术
2、雕塑艺术
3、摄影艺术
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知识点:
1、造型性与直观性
2、瞬间性与永固性,3、再现性与表现性重点及难点: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九章 表情艺术第一节
知识点:
1、音乐艺术
2、舞蹈艺术
第二节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知识点:
1、抒情性与表现性
2、表演性与形象性
3、节奏性与韵律美
重点及难点: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十章 综合艺术第一节 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知识点:
1、戏剧
2、戏曲
3、电影
4、电视
第二节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知识点:
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 文学性与表演性
重点及难点: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0288)《艺术概论》样题及答案
一、《艺术概论》样题及参考答案
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不予记分。
一、填空题(共10个空左右,大致10分)
例如“西方艺术主要以追求 为最高审美理想。
答案:典型
二、名词解释(共4个左右,大致20分)
例如:意境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意境是使艺术作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审美滋力的重要原因,从而使欣赏者获得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意境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艺术家们抓住了自然形象中富有诗意的特征,融情入景,以景传情,使这些自然形象更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产生出余意不尽的韵味,使欣赏者能够从有限的艺术形象中领悟到无限的艺术意蕴。
三、简答题(共4个左右,大致30分)
例如:什么是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答案: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升华阶段在审美直觉与审美体验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了主体(鉴赏者)与客体(艺术品)的浑然合一,发生了共鸣与顿悟,使鉴赏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获得的是一种悦志悦神的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完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超越。从哲学一美学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
四、论述题(大致20分)
例如:艺术与道德有何关系?
答案: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 5 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与其它精神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尤其同艺术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道德与艺术的这种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魁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虽然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此外,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
第三篇:艺术管理学概论大纲
一、艺术管理的当代使命与任务与艺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艺术管理的当代使命与任务
1、创造良好的机制与环境,推进艺术创作的繁荣。
(1)建立有益于艺术活动的社会机制,艺术活动需要良好的机制。无论是艺术企业,群体,个人,需建立在良好的,畅通的运行机制之上,方能保证艺术创作活动的高效率运行。
(2)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艺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是艺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艺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主要包括:艺术生产者与管理者,艺术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
(3)保护艺术家的利益,艺术生产者是艺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在艺术生产力发展中,尊重人才,艺术家,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极大地调动艺术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作动力,是驱动文化艺术健康与持续发展的关键。
2、发展艺术产业,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增长
(1)建立有序的,高效的艺术生产结构与生产机制,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始终居于核心的部分。
(2)优化和培育艺术市场,实现艺术市场运行秩序的科学调控。其中包括对产品流通机制及其渠道的调控,价格的调控,不同地域市场态势的调控,最突出的是对艺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的调控。
3、发展公益性与公共性艺术,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权利。
(1)大力发展一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与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公共艺术是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权利,提升社会文化层次的体现,现代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人民提供文化信息,提供完善的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
(2)强化艺术事业部门的文化服务职能。国家与政府的艺术事业部门是实施社会性艺术服务的重要机构。如各地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图书馆等,是公益性与公共性的文化活动的典型。
4、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保护和科学利用艺术资源与艺术遗产。
(1)保护和科学利用艺术资源,艺术资源是一个国家个地区拥有的可以用来服务和支持艺术活动与艺术创作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称。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艺术管理的重要课题。
(2)保护,研究,开发艺术遗产。艺术遗产是艺术资源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在各民族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贡献和地位。艺术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首先要加以保护。
(二)艺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1、和谐共存的原则。
(1)多种类艺术的和谐。无论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均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地位。
(2)多层次艺术的和谐。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
(3)多民族艺术的和谐。有利于个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与文化互通,促进各民族之间艺术的和谐共存,是当代艺术管理的重要课题。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以保护为主科学的利用艺术资源和遗产。对艺术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2)科学的,合理的,做好艺术发展的规划与布局。
(3)激励艺术消费,扩大艺术消费的能力。是推进艺术活动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3、艺术生态平衡的原则。
(1)各民族艺术的平衡。艺术只有呈现出多元的态势,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2)艺术产业与市场的平衡。艺术产业与市场只有在平衡的态势下才能获得生长和繁盛的土壤。
(3)艺术样态的平衡。多样文化艺术品类的共存于互补,体现出文化艺术的整体生命与活力。
4、创造最佳的效益原则。1社会效益的优化。2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创意为先的原则
(1)创意也是管理。当代管理科学意在对于人类社会活动科学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管理与推进,不是机械的凝滞的管理,其本身就充满着创造的特性。(2)创意与艺术活动。已不是单纯的组织与操作,是在每一个环节乃至全过程充满创造特性,特别是在以艺术活动为管理对象的运行过程中。(3)艺术创意与管理创意的结合,由管理到创意,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与价值链。
二、艺术项目运营管理的流程
艺术项目运营管理涉及项目的整个运营过程,具体说含有项目创意与策划、项目决策与计划、项目运营实施与控制、项目运营评估与反馈等四部分内容。
⑴艺术项目创意与策划:艺术项目创意是以艺术内容和创意智慧为核心价值,以创作、创新和创造为根本手段,以为公众提供艺术消费产品或文化体验而进行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艺术项目创意必须考虑投资人或艺术企业的投资回报问题,以市场为其主要导向之一,把消费者的需求和项目的可操作性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艺术项目创意与策划的核心是人才。一般来说,在创意方案完成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实施,这就进入了一个项目的策划阶段。
⑵艺术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项目计划将艺术项目策划的各项内容具体转化为实施目标,并对项目目标进行进一步分解。从而形成项目任务的活动。在艺术项目计划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包括各阶段每个环节需要达到的绩效、成本、进度等方面的目标。在艺术项目策划中,项目管理者经常需要用到一些计划方法和工具,最常用的主要有:里程碑计划、实施计划、项目进展计划等。
⑶艺术项目实施与控制:艺术项目实施是指根据计划对项目进行实施施行的过程。项目的实施需要在一定组织机构控制下进行。项目团队的搭建是艺术项目实施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关乎项目成败的关键。项目团队建立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团队管理成效,甚至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组织的构成与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项目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跟踪、质量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
⑷项目评估与反馈:项目评估与反馈是项目管理者在项目收尾阶段的主要工作和任务。项目评估是管理人员或第三方人员在项目收尾阶段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一系列活动。这里所指的评估主要是指项目后评估,项目后评估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线进行系统的客观评价,是决策层评价项目效益和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艺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一、优良的思想与道德修养
由于艺术管理者所从事的是与社会艺术建设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具备优良的思想与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具备坚定的立场与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第二,具有清醒的政策与法规意识。第三,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第四,具有宏观的视野与敏锐的思想。
二、丰富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素质
第一,丰富的哲学与人文知识。深厚的哲学与人文素质和修养,是艺术管理者知识结构的基础。
第二,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艺术管理者热爱艺术,懂得艺术活动与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熟悉各类艺术活动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因此,全面学习艺术理论、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方法,以及掌握一定的艺术创新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具有一定水平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便是多元知识范畴的融合与交叉,其中科学技术的因素尤其重要。离开了科技知识的融入,艺术便失去重要一翼,甚至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
第四,具有多样的民族、民俗与地域的知识。在当代,艺术活动充溢着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特色,表现了各民族和地域的审美意识、艺术风格与生活风格,因此,艺术管理者应当具有身后的社会历史知识与丰富的民族与民俗知识的积淀。
三、良好的创新与组织才干
第一,创新意识。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通常的创制与欣赏,而是凝结着更多创作性智慧的活动。
第二,创新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创意已成为艺术创制的核心与灵魂。创意在总体上可以理解为文化创意,其中不仅包含着艺术创意,同时还包含着科技创意、经营创意和管理创意。
第三,组织才干。艺术管理者的组织才干体现于组织、策划与运筹等诸多方面。
四、全面的经营与运筹能力
第一,懂得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与市场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不仅为经济管理者所必备,同样也是艺术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二,熟悉市场经营。艺术管理者需要十分熟悉经营规律与财务管理。同时熟悉艺术活动在市场中的特有地位,具有较强的生产组织与市场运营能力。
第三,善于规划运筹。
社会对于艺术管理者人才的需求,是当代文化建设的必然。特别是对于以创意为主导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更是具有可观的前景。
四、宏观管理方法的构成
在艺术管理中,宏观管理是指对艺术产业整体性、全局性的管理。艺术的宏观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和行业组织。艺术的宏观管理方法有多种,包括政策法规、艺术行政、法律制约、经济调节和社会舆论促进与监督等。
(一)政策规范
艺术政策规范是各国政府对艺术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主要方法,主要是一国对于艺术领域进行宏观管理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规范、原则和要求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艺术政策规范代表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是国家艺术管理意志的集中体现。
2、艺术政策规范具有时效性
3、艺术政策弥补了法律在一些方面的不足
(二)行政管理
在艺术管理中运用行政管理方法,是指通过国家性的文化艺术管理机构和领导者所发布的命令、指示和规定,来对管理对象和下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方法。
1、侧重于宏观管理
2、以法律和政策为基础
3、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在我国,对于书的行政管理主要通过各级行政管理机构执行和完成,其职责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对于艺术活动的范围、规模以及布局的调控 对于艺术发展宏观规划的制定
2、对艺术资源的合理配置
3、对艺术市场的监督
(三)法律制约
艺术宏观管理活动中的法律方法,是指根据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并监督法律法规得以有效实行,以保障人民和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全社会文化艺术健康发展的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和健全各种文化法规,而是注重相应的司法工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立法和司法。
1、加强文化艺术立法
2、加大执法力度
(四)经济调节
艺术宏观管理中的经济调节手段,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各部门、各方面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
1、加大财政投入
2、拓宽融资渠道
3、完善税收政策
4、放开艺术产品价格
(五)舆论引导 所谓舆论引导,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引导人们的行为指向社会共同目标的管理方法
1、把握艺术活动与生产的正确导向
2、宣传成功的经验与树立品牌
3、举办竞赛与评奖活动
4、开展积极的艺术批评
五、艺术投资与融资的基本形式
答:投资是指投资者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会把的行为;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通融地活动。
一、政府投资
(一)政府投资是国家进行艺术宏观管理地重要手段
政府投资是我国政府实现经济建设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重要政策手段,政府投资是政府职能的定位选择,以及政府实现其职能的具体运作和管理方式。
政府需要从单一的行政命令手段转向更为灵活合理多元的管理模式,来适应艺术多维复杂的发展状况。
(二)政府在艺术创作与制作中投资的方式
1、对艺术创作与制作事业单位的财务拨款与转企改制
国家文化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中包括对艺术创作与制作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我国正处于艺术院团艺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期,一批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将艺术事业单位转向市场的同时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将有所变化。
2、艺术项目直接投资
我国正在推行一系列的投资体制改革,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转变。直接的艺术项目投资一般都是针对具体的艺术创作,整个流程围绕重点资助的项目进行筛选和管理。对资金使用方法和范围非常明确。
对艺术项目的直接投资是政府对艺术创作与制作的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式和管理方式。
3、投资艺术基础设施、艺术产业园、配套硬件设施等。
政府对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投资内容就是对一些保障和繁荣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例如艺术产业园、演出场地和设施、电影院等4鼓励性、扶持性投资措施
二 :社会投资
(一)社会投资是艺术创作与制作的重要资金来源
一批具有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些艺术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和金融市场融资。社会投资的主要流向就是艺术产业。
(二):社会投资的资金来源类别
1、企业投资:(1)艺术产业的内部企业(2)艺术产业的外部企业
2、个人投资 三:金融市场融资 在艺术投融资领域。除了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来源就是金融市场领域的融资。艺术融资与其他产业的融资一样,拓宽渠道、稳定来源、方式经济合理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艺术企业金融市场融资包括资本市场、银行体系、风险投资等,在这些体系里面,分别对应的就是艺术企业通过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向银行接待和募集风险投资等形式。
(1)上市(2)借贷(3)募集股份和并购重组 四:社会捐助
社会捐助艺术创作与制作在欧美国家发展的比较早。我国对艺术创作的捐助发展较晚,暂时没有形成全面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保障。但是我裹在社会力量对艺术创作的主体捐赠方面也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艺术创作进行社会捐助,更适合那些非营利型的小成本创作,如美术、雕塑、影响艺术、设计艺术等。除了以政府为主要倡导者的社会捐助,各种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性艺术基金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助来源。
六,艺术传播方式的构成
艺术传播方式,是指艺术传播活动的具体形态。在传播学上,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按照信息的不同,传播媒介可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按照传播手段可分为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等;按照传播范围和规模可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艺术传播按照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分为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一:现场传播方式
现场传播方式是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演出文学作品的朗读等表演类艺术,艺术传播着与受传者面对面的传递或交流艺术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
艺术现场传播方式有三个特点:1 传播着与受众面对面地传递和交流艺术信息,缩短了双方的距离感,具有一定的现场震撼力。2传播与交流同时进行。传播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准确地洞察和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运用歌声、表情、目光、姿态、手势和体味等桥当地将艺术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也可以在接受艺术信息时通过现场的情绪迅速把情感反馈于传播者,通过及时的交流提高了传播效应。3在传播的过程中,直接运用艺术语言作为传播媒介,艺术语言可视可闻。手段多样,丰富多彩并且可直接面对受众,意味深长的表达完整有序的艺术作品。
二:展览性传播方式
展览性传播方式是绘画、雕塑、方法、摄影、工艺平等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门类。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从而获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展览性传播方式有以下特点:1在展览性传播方式中。受众直接面对艺术作品,可以以反复观赏,慢慢琢磨、感悟和理解,传播的空间大、时间长。2展览性传播方式所传递的艺术信息大多是以实物存在的形式,供人们反复欣赏和审美观照,可以引发受众的想象,使受众容易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接收;3展览性传播方式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尤其是传播者通过展览会博物馆等场所。前来观赏的受众有明确的接收艺术信息的要求。三:大众传播方式
1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相对网络传播而言主要包括印刷(报纸、杂志、书籍)的媒介、电子(广播 电影 电视)媒介等
艺术信息的迅速、大量的传播是在印刷术产生之后,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积累和传播是人类艺术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尤其是对文学、绘画等的传播影响深远。
传统的大众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文字 图像 声音等符号进行传播,艺术信息量大2技术性较强3艺术的大众传播拥有为数众多、地域广泛的受传人群。4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所接受的大多是复制的艺术信息。5大众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单向性信息的流动,它能迅速快捷的传播艺术信息,但却无法及时获得反馈。
2网络传播:在当代,网络传播是一种影响力巨大的艺术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传递的一部是单独作用于某种感官的信息(如单纯的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而是把文字 数据和声音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他是传播方式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破。网络传播的特点:1 “信息数字化是网络技术的基础”2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空间,互联网将艺术传播领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集于一身,它可以传播音乐 戏曲舞蹈美术及文学等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的作品,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一种新的活动空间。3艺术的网络传播是实时互动的。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式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想)互动性。
从艺术传播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媒介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能忽视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作品质量难以保证 2 版权纷争家居,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版权问题越来越复杂。
在当代 各种艺术传播方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我们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既让不同的传播方式发挥各自所长,又能相互融合,提高艺术传播的效应。
七、艺术营销的种类和策略
一、广告策略
广告是一种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向艺术机构所要吸引的观众或听众传播信息的方式。在艺术营销中,可依附于任何信息载体上的广告能够扶助艺术销售商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使艺术产品销售信息的传播质量大大提高,更可影响并指导顾客消费艺术商品的观念和行为。
制定一份有效的广告计划需要以下步骤:
1.确定广告目标:要制定优秀的广告计划,必须首先明确广告运作计划的目标。2.制定广告预算:广告预算的制定可采用目的任务法。即要求营销人员明确自己的特定目标,确定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费用。3.策划广告方案:所有有效的广告都遵循了一定表现的具体要求,体现在广告内容和广告形式方面。
4.广告媒体选择:选择的步骤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媒体类别,而是决定接触面、接触频率和影响力。
5.广告效果评估:测试的目的在于评估该广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影响力。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回忆评测,二是识别测试。
二、营业推广策略
营业推广是指艺术机构运用各种短期诱因,刺激目标市场做出较早或较强的回应的促销活动。
艺术机构主要的营销手段有: 1.样品(免费体验):提供样品或是提供免费体验对于向消费者推广一种新的艺术产品或对消费者进行艺术产品推广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2.优惠券:优惠券是指注明持券人在进行特定艺术消费时,可以享有某种优惠的凭证。优惠券可以采取赠送形式,也可以采取出售的形式。3.价格促销:价格促销一般是多指向一定消费者在一定时段内提供优惠或折扣的价格。艺术营销人员可以采取降价的形式,例如演唱会在预售期采取低于原价的的价格出售等。4.赠品:赠品是指以极低的价格换购或免费提供的商品。例如购买某动漫的正版光盘 赠送剧中人物的玩偶等 5.搭配促销:搭配促销是指艺术机构之间或是和其他企业通过合作开展的联合促销行为。例如旅游地区夜间举行大型演艺活动,会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购物等的消费。
6.惠顾回报:是指格局消费者出席艺术活动的状况,给予具有一定价值的奖励的方式。比如购买画廊产品免费装裱
三、公共关系策略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发生联系的其他组织或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用以形成、维持或改变组织及其产品的形象。一般来说,公关可以分为形象公关、例行公关和危机公关。1.形象公关。形象公关就是在大众中为艺术组织、艺术家、艺术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2。例行公关:也称公众宣传,它包括营销人员为艺术产品所作的大部分促销活动。
三种方式:与媒体合作,举办活动,赞助新兴的艺术群体活动和建立同有关社会团体和社会名人联系。
3.危机公关:危机对于任何组织都有发生的可能性,不可能完全避免。
四、品牌与包装策略
品牌对顾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关于自身的复杂形象和消费者对他的期望水平以及他能为消费者做什么的一个结合。
1.强势品牌策略。如二十世纪的美国福克斯电影制片公司,拥有像《音乐之声》,《泰坦尼克号》成功的鸿篇巨制。
2.品牌统分策略及多品牌策略。湖南卫视打造金鹰网、芒果影业等并行品牌 3.品牌扩展策略。如经营中国画扩展到油画 4。单一品牌策略
5.特色品牌策略: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表演。无论演奏人员、乐器都是与众不同的 6.重新定位品牌策略:《快乐大本营》改版
第四篇:概论课复习大纲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
4.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以及基础。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8.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9.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11.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2.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1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4.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
1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
18.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9.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历史背景。“三通”的内涵。“一纲四目”的内涵。
2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2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依据。
2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建国初毛泽东提出哪三大外交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安全观的核心。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2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新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25.当前我国出现哪些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
2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2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28.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9.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原因。
3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因?
32.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33.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哪几个基本原则。
34.结合所学知识谈西南旱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时代精神、和谐社会、党的性质和宗旨等)
第五篇: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 新闻本源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正是原始社会成员这种共同活动和社会联系,促使他们产生了对信息交流的迫切要求,这就是导致原始社会中的新闻产生的社会动因。即使是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传播行为。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
资产阶级把新闻简单地归结于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混淆了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动物本能的信息传递的本质区别,是唯心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存在的众多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任何新闻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描述或摹写。
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 事实;另一类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如日月运行、四季更替等。
事实的特点: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可认知的——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比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可反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声音等来反映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恩施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
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决定的。其次,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注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
一、“新闻”一词的由来与含义
最初都是指新鲜事情、新奇见闻,后来才逐渐地和报业发生联系,指登有这些内容的 印刷物之类的。“新闻”的含义逐渐变宽:
一是指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二是指“报纸”;三是指新闻事业;四是指新闻报道。
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首先,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其次,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及报道;最后,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此外还有众多其他定义,如“事实说”、“报道说”、“功能说”、“信息说”。
第四节 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准确
内容上以事实为依据;在表现形式上,必须用其独特的语言——事实说话。三层定义:一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着的。二是指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真实准确。三是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是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应该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
二、内容新鲜
一是指事实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二是指事物的新变动。
此外,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现实感、对新闻内容的新鲜与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报道及时
最新发生的事实、事实的新变动,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传播,转瞬间新闻也成为了旧闻。新闻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迅速、快捷的优势,尽量缩短事实与公开传播之间的时间距离。当然报道及时,也不是唯快是求,不问情况盲目抢快。
四、传播公开
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这是新闻固有的特征。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不断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当然,公开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要做到公开、透明、开放,但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第二章 新闻真实
第一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
新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新闻的价值对于受众来说,就在于他是真实的和有用的。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深刻认识,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新闻是否真实,最终还要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二、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真实是新闻报道质的规定,是报刊报道活动的内在规律。一切新闻报道只能完全立足于事实,只能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绝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是对一切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条普遍原则。
第二节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第一,构成新闻的要素“5W”要准确无误。第二,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第三,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信。第四,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应事实
总体上:不仅每一则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都是真实的,而且他们的综合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
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要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对事实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对其中重要细节的描述,要力求完整详尽。防止从局部或片段来说明事实。
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新闻报道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地描述事实的状态等,而不应该从主观意愿出发,任意摆弄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主观意见代表客观事实。
公正是指新闻报道应该秉持公平的、平等的态度,报道事实时不能以一己之私或一己之见来决定取舍。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的统一
客观性是新闻的一种特性,新闻的客观性和事实的客观性不是同一概念。新闻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新闻工作者要广泛采集事实,并以客观事实作为报道的依据,事实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
第二,对事实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必须与客观事实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相符合。
第三,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使用的是客观手法,采用的是客观报道形式。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同样不能离开事实,离开了事实,倾向性就没有根据。
第三节 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信息源泉。其次,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再次,人民群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前提,也是最终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信任始终是新闻媒体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第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通过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表现出来,并获得受众信赖的一种能力。
第二,公信力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一种信任程度。人民群众越信任,媒体的公信力就越高。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第一,虚假新闻导致多年积累的成果毁于一旦,就会被受众抛弃。第二,公信力收到极大损害,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 第三,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以及党和政府的威信。
改进:首先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其次,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自己的社会责任;
再次,不断完善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能力。
第三章 新闻价值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是指社会与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同事实所具有的要素总和,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统一。
新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要素满足需要的程度的评价。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一)新鲜性: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新近”;
(二)重要性: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三)显著性:事实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
(四)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五)趣味性:新奇、反常、巧合、感染性、有趣等。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首先,新闻事实及简直要素是客观的; 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但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却是新闻报道者的主观行为。一方面要重视事实中是否包含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社会与公众的需要,力求做到二者最大程度的融合。
第二节 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
首先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三个步骤: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实现最终表现为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它体现在社会公众对满足程度的评价之中。
受众的反应:一是受众和传播者对新闻价值理解的向度完全不同;
二是不予选择;三是选择,但是部分地接受;四是不仅选择,且完全接受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新闻价值取向表面上看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价值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闻价值上的反映。
(三)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四)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新闻报道中,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四章 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从事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而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
第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是与资产阶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相适应的。
正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需要,催生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闻事业,并促进了它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它产生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成为特定主体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
二、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这种基本特征则决定了它的社会属性
三、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一定的阶级,这是阶级社会新闻事业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为适应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出现就成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新闻事业的上述政治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资料,是由占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控制和掌握的。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事业可以对社会和受众施加思想和文化影响,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团结一心、共建国家的合力,因此,它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一)传播信息,报道功能
(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三)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第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第二,倡导文明,宣扬道德; 第二,刊登广告,服务生活;第四,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新闻机构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其资产归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
(二)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三)动员和组织群中国的重要舆论工具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一)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全面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是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涉外经济的方针政策
三是结合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从群众的角度解读重大经济政策
(二)引导人民思想
通过新闻报道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更多的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培育社会风尚
(四)促进社会和谐
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第五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第一节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党性原则,就是正当在进行阶级斗争时要求所属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是与资产阶级的成长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媒体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公开承认自己的党性,只不过公开承认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显著标志。
(二)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几十年的奋斗表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才能组织和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为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事业就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坚强的舆论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一,完整、准确、生动、科学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即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实。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一,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善于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及时了解和反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第一,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要自觉服从党的领导; 第二,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 第三,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作制度;
第二节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大局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 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第一,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 第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负责性。
三、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第一,深入宣传大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 第二,深入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深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第四,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五,深入宣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第三节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三贴近”的内涵
二、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意义
“三贴近”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二)立足于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四)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第三节 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
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意义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决定的。
否认这些伟大成就,就会挫伤和打击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抓住机遇、战胜挑战,需要新闻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把握主流,切实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上来。
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改革的深化促使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敌对势力更加激烈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从整体来说的,绝不能只说好的,也绝不意味着不能暴露问题,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面貌。
还应当讲求宣传的艺术性。一方面,要将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努力把增强精品意识和提高宣传质量结合起来。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一、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行动
(一)宣传的含义及要素
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五要素
(二)宣传的特点
①宣传是以说服对象为目的的传播活动;
②宣传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传播形态的多样性; ③悬念船主题以不同方式表明其倾向和意见。
(三)宣传的重要作用
对个人来说,有利于塑造个人形象,有利于与人沟通和被人理解;
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来说,有利于表达和阐明自己的政策和主张,进而使人们接受这些观点并为之行动。
(四)西方国家主流语境中对宣传的曲解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消息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一)新闻宣传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宣传是形式多样的宣传中的一种。力图以报道新闻而收宣传之效,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形式。
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二)新闻宣传的特点
新闻宣传同样强调恪守真实性原则。新闻原则要以新闻事实作为报道依据,所作报道要完全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
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第二节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为新闻宣传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新闻宣传的立足点
第一,正确认识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注重把握新情况;第三,立足于人民实践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
第一,迅速、广泛地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第二,广泛反映群众的思想、意见、要求和呼声;
第三,及时传播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三、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党的路线和方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对形势、对大局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党组织的集体智慧和执政水平。
第三节 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验的标准
受众之所以需要新闻,一方面是为了从中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达到获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对自己有利、有用的信息,达到益己的目的。
新闻宣传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它能为受众所接受。
要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和效果,要牢固确立受众意识,形成亲和力。
二、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一)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既提供满足受众需要的最新新闻信息,又宣传符合报道者意图的观点和主张。
兼顾二者价值,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
(二)善于用事实说话
(三)要善于董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
三、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报道事物,从事实的整体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描述事物,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
历史地描述事实,就是要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近发生的事物。
还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做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善于从不同角度、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去反映事物。新闻宣传中的“度”,是情和理的统一,也是质和量的统一。
第四节 对外新闻宣传
一、对外新闻宣传的地位
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中国的国家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与国际地位、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增进与别国的相互了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
(一)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二)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四)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三、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二)坚持以我为主,用事实说话
(二)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四)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四)讲求传播艺术
(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七章 新闻舆论导向
第一节 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闻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新闻舆论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新闻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公众、最新事态、媒体表达
二、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条件: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
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
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阶段:酝酿阶段、形成阶段、产生效应阶段
三、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① 现实性——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② 导向性——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③ 影响力——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坚持正确舆论的重大意义
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映、表达和引导舆论。①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福和祸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②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如文化导向、生活导向等。
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① 善于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新闻媒体报道 ② 善于策划重大主题宣传
③ 善于整合新闻媒体的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优势
④ 善于运用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四、做好典型宣传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市新闻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
需注意:一要真实、可信;二是深入挖掘;三是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一)对社会热点的引导
新闻聚焦热点,热点产生效应。面对热点,媒体不能回避,而要做到政治坚定、头脑清晰、正确分析,积极引导。
(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
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
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一是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三是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节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
①传媒体制的变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
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
④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二、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二)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① 及时反映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舆情
② 及时反映突发事件方面的舆情 ③ 及时反映社会热点方面的舆情
(三)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三、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报道真相,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不能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深刻的分析、公正的评论来提高权威性。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三)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①坚持新闻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统一。
②不断改进文风 ③不断丰富报道方式,创新报道方法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① 健全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领导机制
② 健全政府发言人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新闻发布制度 ③ 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唱响主旋律,把握舆论主导权 ④ 建立报网互动机制,依法管理网站 ⑤ 强化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 ①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正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公开传播的特性,达到公共监督和社会制约的目标
②群众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群众,是直接诉诸人民群众而形成的舆论力量
③广泛性:社会会各阶层都可以参与,监督对象广泛、监督的影响广泛 ④及时性:新闻报道即使、信息反馈及时、重塑形象及时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①监测功能:监测社会环境
②约束功能 ③警示功能
④反馈功能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监督权是人民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力。第二,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推进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新闻舆论监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 第五,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其中,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
但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享有特权,媒体与监督对象的法律地位和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媒体有监督的权利,监督对象有进行解释和答辩的权利,甚至批评和诉讼的权利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① 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②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③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④ 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⑤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第三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反映事实,用事实说话,使别人心服口服
(二)科学监督:以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开展新闻监督;
“适时、适量、适度”,把握时机、讲究策略、统筹平衡、注重效果
(三)依法监督: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
(四)建设性监督:坚持重在建设,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为目的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一)批评和表扬相结合(二)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相结合
(三)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四)既要适时,也要适度
(五)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六)公开批评和“内参”相结合(七)争取执法部门的配合
第四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坚守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单位和个人的私利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也不能因为单位和个人的私利而放弃新闻舆论监督。
始终执行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
二、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办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履行社会责任。法律界限主要是尊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维护司法尊严。
司法不能侵入新闻传播合法的自由空间,同样,新闻传播也不能代行法律的职责。
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新闻媒体也要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以防止舆论监督的失范和滥用,监督者也要受监督。
第九章 新闻出版自由
第一节 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
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过程(略)
第二节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第一,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 第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 第三,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幻境之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第一,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第二,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第三,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
第三节 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的出版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利
第一,新闻媒体的创办和运行需要巨额资金 第二,垄断财团和广告公司的大老板凭借充足的财力控制新闻媒体,并利用新闻媒体发表意见、传递信息。
第三,新闻媒体编辑部的编辑方针和对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摆脱不了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影响。
(二)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资产阶级主流媒体的批评虽然以民意代表的批评方式出现,但实质上代表的却是新闻媒体幕后老板们的观点。
其次,这些批评不管如何尖锐,都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最后,这些批评是资产阶级调节内部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
(三)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利用新闻媒体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
第一,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第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二)我国社会注意新闻出版自由的 特点
第一,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第二,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一方面要看到人民不同的意见,舆论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民群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取得一致的认识。
第三,坚持民主和法治、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三、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
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科教兴国
反对停滞不前、故步自封;也反对盲目超前、不顾实际的观点。
第十章 新闻法治
第一节 新闻法治的内涵
一、新闻法治的含义
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和手段。
第一,新闻法治首先要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第二,新闻法治的法律基础施宪法指导下建立的法制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应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三,新闻法治的实现是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各种新闻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调整而形成的。
二、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司法机关执行的社会行为规则。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性法规
(五)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种
(六)其他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
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重要文件等
第二节 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1.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是公民知情权的手段 2.采访权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 3.采访权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
(二)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新闻工作者除了作为公民拥有这种权利之外,从社会职业角度看,这种权力体现在新闻信息传播系统中,这就是新闻媒体的报道权。
(三)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除了时事新闻外,其他所有的新闻作品都享有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二、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义务
(一)新闻报道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1.禁止危害国家安全
2.禁止泄露国家机密
(二)新闻报道不得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新闻报道不得妨碍司法公正和司法程序
在法庭审理案件中,媒体不得进行所谓媒介审判,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当事人的隐私,不得发表有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新闻报道和言论。
第三节 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一、规范新闻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一)新闻管理行为以《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二)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新闻媒体正常发挥其功能为原则
(三)新闻管理行为以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为标尺
(四)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媒体健康发展为目标
二、保护被报道者及受众的合法权益
(一)新闻侵害采访对象的名誉权(公民和法人名誉权)
(二)新闻报道侵害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
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隐私范围
(三)新闻侵害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和以营利为目的
(四)新闻侵害报道对象的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四节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一、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的基本特征
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充实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内容
二、增强新闻传播中的守法意识
新闻工作者要防止在新闻采访活动中侵害他人的和权益,需要学法、懂法、守法、增强守法意识,并善于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下进行采访活动。
增强新闻写作中记者的自觉守法意识; 增强新闻编排工作中编辑的自觉守法意识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管理
第一节 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界定
一是由党和政府的新闻主管部门、机构以及相关团体,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规范,从外部对新闻事业所进行的管理;
二是各新闻媒体管理层对本媒体的内部管理。
(二)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一是新闻产品、二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三是从新闻媒体中剥离出来单独经营的部分。
二、世界各国加强新闻事业管理的通行做法
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管理、行业内部管理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新闻事业管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力保障; 第二,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保护媒体之间的有序竞争;
第四,有利于保障和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以及职业准则。
第二节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
党管媒体领导班子的配备;当官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 党管新闻队伍的建设;党管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二、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新闻事业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舆论导向管理——最为核心和最重要
媒体领导班子和新闻队伍管理;
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
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
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新闻资源配置管理;
与新闻事业密切相关领域管理;
(二)新闻事业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新闻业务管理
媒体经营管理:报纸发行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推广管理;
通讯社的稿件营销管理;媒体广告的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三)实现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协调统一
三、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
一是深刻认识互联网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二是积极利用,大力发展;
三是科学管理,为我利用
第三节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特点
一、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体系
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协调;单位自我约束
二、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一)舆情分析机制
(二)调研引导机制
(三)调控统筹机制:
统筹和协调新闻媒体与政府及其发言人之间的观念西,确保新闻媒体获得重要信息的渠道始终畅通。
(四)协调互动机制
新闻事业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协调互动,以及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
(五)内部激励机制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一)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三)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四)社会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五)新闻行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四、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一)要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二是创新市场经营机制;三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第十二章 新闻队伍建设
第一节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事业管理人员队伍,包括领导者和媒体负责人、管理人员 第二,新闻事业从业人员队伍,包括编辑、记者等,第三,新闻事业后备人员队伍,高校新闻院系的大学生
二、新闻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才”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德”是安身立命之基,“才”是成就事业之本
第二节 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一)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新闻媒体要想发挥这样的作用,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二)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的需要
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善于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政策、把握政策
(三)学习理论是坚持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在新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专业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继承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一致的。
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政治意识
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二)大局意识
一切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全力以赴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三)责任意识
新闻工作者的言论和行动,对党和人民负有严肃的政治责任。“慎独”的关键在于自我约束、勤于自勉。
第三节 价钱能够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追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会带来道德取向的变化,即使在统一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也会为新闻道德规范注入新的内容,推动它做出新闻调整。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一)忠诚敬业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
敬业,是新闻工作者做到“乐其业,尽其职、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
(二)坚守责任
新闻事业对党、国家、人民负有重大责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应有的品质
(三)服务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要求和道德准则。
(四)廉洁自律
做到一身正气,不利用工作的方便和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也绝不以个人的得失、感情的好恶去影响新闻报道。
第四节 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
一、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一)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基本路线
(二)认真学习政策、法律、纪律
还应学习党和政府制定的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学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三)虚心向群众学习
(四)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
(五)学好新闻业务知识
首先,掌握基本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次,熟悉新闻工作的专业分工。
第三,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基本业务本领 第四,适应不同媒体的特殊要求
二、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一)调查研究能力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实际的起点,也是完成一切新闻报道任务的基础。
(二)社会活动能力
广泛地联系群众和紧密地依靠群众,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沟通交流
(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应变能力
迅速辨别和捕捉生活中变动的信息,并准确判断信息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告诉人们世界是怎样的,而且要引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造客观世界
(五)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
(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