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
1、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2、本课程给出的关于信息的定义(信息的来源)?
3、广义的信息资源定义?
4、讲义中赖茂生给出的信息资源定义。
5、信息资源的种类按照运营机制划分的种类?
6、信息资源的自然特性。
7、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过程)?
第二章
1、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主要内容?
2、名词
信息安全:
计算机安全:
网络安全:
第三章
1、政府信息资源的特性是什么?
2、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答案也可以通过图形表示)
3、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第四章
1、公益性信息资源的特性有哪些?
2、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有哪些?
3、名词解释:
数字图书馆
第五章
1、名词解释:
1)企业信息管理
2)竞争情报
2、竞争情报对企业有哪些作用?
第六章
1、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哪些阶段?
第七章
1、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2、超文本/超媒体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是什么?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复习
第一章
1.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概念: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特征:能动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两重性、连续性。注:前四个是基本特征
2.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p4)
人力资源是针对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营的,人力资本是针对经济增值和经济贡献的。二者主要有四点区别:
(1)概念的范围不同:人力资源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指投入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所凝结的人力资源,是可以投入经济活动并带来新价值的资本性人力资源;
(2)关注的焦点不同:人力资源关注的是价值问题,而人力资本关注的是收益问题;
(3)性质不同:人力资源反映的是存量问题,人力资本反映的是流量和存量问题;
(4)研究角度不同:人力资源将人力作为财富的源泉,是从人的潜能与财富的关系来研究人的问题,而人力资本则是将人力作为投资对象,作为财富的一部分,是从投入与收益的关系来研究人的问题。
总结:人力资本是股份,是经济效益的依据;人力资源是力量基础,是一种工具。
3.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目标、任务?
概念:在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选择、培训、考评和薪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目标:1)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最大限度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3)维护与激励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
任务:1)规划:以组织总体目标为依据,在分析现有人力资源基础上,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和决策,进而确定组织人力资源发展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措施的过程。2)吸收:依据组织的工作需要和条件允许来招聘、选拔和录用员工的过程,他是组织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
3)保持:通过薪酬、福利、和职业计划等措施激励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保证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4)开发: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不断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
5)考评: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的确定,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表现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做出评价,使员工的贡献得到承认。
6)调整:为让员工保持所要求达到的技能水平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以考评结果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动态管理,如晋升、调动、奖励、离退和解雇等。
4.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
1)有人事管理学基础的经理出现在大公司最高领导层。2)人力资源课程MBA主干课。
3)HRM成为关键职业。4)人事管理权力作用越来越大
5)员工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6)HRM取代人事管理。以人为本被企业接受和运用。5.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过程?
1)起源:福利人事与科学管理2)演进:人事管理
3)蜕变: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4)趋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6.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
1、战略目标管理:组组的最高决策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制定出组织一定
时期所要达到的总体目 标。
2、系统化原理:源于系统理论的进展,它是从组织的整体
系统性质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
整,最终达到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3、同素异构原理: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上的变化而引起不同的结果,甚至发生质的变化。4能级层序原理:事物系统内部按个体大小形成的结构,秩序和层次。
5互补优化原理: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采用协调优化的方法,扬长避短从面形成整体
优势,达到组织目标。
优化内容:知识,能力,年龄,性格,性别,地缘,学缘,关系。
6、动态适应原理:在动态中使人的才能与其岗位相适应,以达到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潜能、提高组织效能的目标。
7、激励强化原理:通过奖励和惩罚,使员工明辨是非,对员工的劳动行为实现有效激励。
8、公平竞争原理:竞争各方从同样的起点,用同样的规则,公正地进行考核,录用,奖惩的竞争方
式。
竞争前提:公平的,适度的,竞争必须以组织目标为准。
9、信息激励原理: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是人才成长的营养液,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10、文化凝聚原理: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加大组织的吸引力。
第二章
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
概念: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科学地预测
企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的人力
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并使企业和个人都长期的利益。
作用: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是企业满足组织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重要保障。能使企业有效的控制人工资本。有助于满足员工需求和调动员工积极性。
影响因素:○1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经营目标的变化。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高层管理人
员的变化。企业员工素质的变化。○2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行业发展
情况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
2.人力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方法有哪些?
需求的预测方法:1)定性分析预测法:管理人员判断法;德尔菲法。2)定量分析预测法:
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比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生产函数预测法。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人员接续计划,管理人员晋升计划,马尔可夫模型。
3.平衡人资供需的举措有哪些?
人力资源供大于求时:1)开阔新的企业生长点来吸收过剩的人力资源。2)进行员工培训。
3)减少工作时间,并随之降低工资水平。4)裁员,即以强化竞争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
地大量人员裁减。5)提前退休计划,即通过制定提前退休激励计划是老年员工自愿提前退
休6)合并或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以减少人力资源供给,并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人力资源供小于求时:1)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岗位流动,将相对富裕的合格人员调往
空缺岗位,以增加劳动力的供给2)运用科学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3)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
率,相对的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4)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或增加工作量,并相应地提高工
资5)雇佣临时工6)制定招聘政策7)外包,即企业将较大范围的工作整体承包给外部的组织去完成。
第三章
1.工作分析的定义等相关概念?
定义: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职务的设置目的、任务或职责、权力和隶属关系、工作条件和环
境、任职资格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对该职务的工作作出明确的规定,且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行为、条件、人员的过程。
意义: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础,与人
力资源的确保、开发、报酬、整合及调控等过程有密切关系。
目的:为解决以下问题提供答案:员工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在什么时候完成,在什么地方
完成,如何完成,为什么完成此项工作,以及完成此项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工作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1.基本资料 2.岗位职责3.监督与岗位关系 4.工作内容和要求 5.工作权限6.劳
动条件与环境 7.工作时间 8.资历9.身体条件10.心理品质要求 11.专业知识和技术
12.绩效考评
方法:定性的工作分析方法:1)实践法:分析人员亲自从实所需研究的工作
2)观察法:直接观察员工的工作
3)访谈法:请员工讲述„„
4)问卷调查法
5)工作日志法:是由员工本人自行进行的一种工作分析方法
6)典型事例法:对实际工作中工作者特别有效或者特别无效的行为进行简短的描述,通过积累汇总分类,得到实际工作对员工的要求。
7)美国公务员会工作分析程序(记录法)
定量的工作分析方法:职位分析问卷法;管理职位描述问卷法;功能性工作分析法
3.工作说明书及工作规范如何编写?
工作说明书的编写:1)工作标识:它包括工作名称,工作地位,工作部门,工作地点,工
作分析时间等。
2)工作概述:描述工作的总体性质,列出工作的主要功能或活动。
3)工作联系:说明任职者与组织内组织外的其他人之间的联系状况
4)工作职责:把每种工作的详细职责列举出来,并用一两句话分别对每个任务加以描述。
5)工作的绩效标准:说明员工在执行每一项任务时被期望达到的标准
6)工作条件:包括噪音水平,危害条件,热度或湿度等
7)工作规范:根据上述为依据,写的„„
工作规范的编写:1)某些规范会面临法律上的资格要求。
2)职业传统。
3)被认为是胜任某一工作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具备的特征。
第四章
1、员工招聘概述及涵盖的内容。(p77)
员工招聘就是企业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寻找、吸引应聘者,并从中选出企业需要的人员予以
录用的过程。它包括征召、筛选和录用三个阶段。
2、员工招聘的程序
程序:1)确定职位空缺。2)制定招聘策略。3)人员的筛选与评价。4)录用与试用。%招
聘评估。
3、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渠道有哪些
内部征召和外部征兆。内部征召候选人的来源主要有公开招聘、晋升、平级调动、岗位轮换、重新雇用或召回以前的员工等。内部征召的方法有职业生涯开发系统和公开征召两种。外部征召的渠道和方法包括:广告、人才招聘会、员工推荐、就业服务机构、校园招聘、猎头公司等。
第5章
1、筛选的概念与决策的类型。
筛选是指从一组求职者中挑选最适合特定职位要求的人的过程。
(1)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
①战略决策:指与确定组织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具有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
②战术决策:为完成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组织在未来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的具体的行动方案,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2)按决策的重复性划分
①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是指对经常出现的活动的决策。
②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一般指涉及面广、偶然性大、不定因素多、无先例可循、无既定程序可依的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确定性划分: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
(4)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划分:可分为个人决策与团体决策。
2、面试选择的内容、过程与面试的种类。
过程:关系建立阶段、导入阶段、核心阶段、结束阶段。
内容:仪表风度、求职动机与工作期望、专业知识与特长、工作经验、工作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种类:1.从面试所达到的效果来分类,可分为初步面试和诊断面试;
2.从参与面试过程的人员来看,可分为个别面试、小组面试和成组面试;
3.从面试的组织形式来看,可分为结构型面试、非结构型面试、半结构面试;
4.压力面试和非压力面试。
5.情境面试与行为面试;
3、如何理解评价中心及其涵盖的内容。
含义:模拟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运用多种评价技术和手段进行观察分析员工行为和心理,从而达到测量管理能力和潜能的过程。
内容:1)无领导小组讨论。2)文件筐测验(公文处理练习)。3)管理游戏。4)模仿面谈。
5)即席发言。
第6章
1.什么是员工培训与开发?(p124)
所谓培训与开发是指组织根据发展和业务需要,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进行的旨在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并最终改善和提高组织绩效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活动或过程。
2.员工培训的类型与方法有哪些?(p133、p135)
员工培训类型:在职培训和非在职培训。
方法:讲座法、视听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电脑辅助学习法、商业游戏、案例分析与研究法、文件处理、角色扮演、行为模仿、工作轮换、学徒培训、讨论会与研讨会。
第7章
1.什么是职业,职业锚,职业生涯?
所谓职业,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工作。(p146)
职业锚是指个人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p153)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职业岗位上度过的、与工作活动相关的连续经历。(p149)
2.职业选择的理论有哪些?(p165)
职业选择就是劳动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
库伦伯茨的生涯决定社会学理论帕尔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弗鲁姆的择业动机理论、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
第9章
1.绩效考评的含义、作用和内容。(p193 p194p195)
含义: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对员工的工作结果、履行现任职务的能力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的有组织、尽可能客观的考评和评价的过程。
作用:1为员工培训提供依据;2为薪酬管理提供依据;3为企业内部员工流动提供依据;4为员工的奖惩提供依据;5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明确方向;6促进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内容:工作业绩考评、能力考评、工作态度考评、工作潜力考评、适应性评价。
2.绩效考评的方法有哪些?(p199)
1民意测验法;2短文法;3评级量表法;4排序考评法;5配对比较法;6强制分布法;7关键事件法;8 360度绩效反馈体系;9关键绩效指标法;10平衡计分卡;11标杆超越法。
第10章
1.什么是薪酬、薪酬水平、薪酬管理、薪酬结构?(p219)
薪酬是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或答谢。
薪酬水平是指企业内部各类职位和人员平均薪酬的高低状况,它反映了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性。其数学公式为:薪酬水平=薪酬总额/在业的员工人数。
薪酬管理是指企业能在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指导子,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确定自身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形成,进行薪酬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薪酬结构:基本薪酬、绩效薪酬、激励薪酬、津贴与福利。
2.薪酬管理的原则、内容。(p224)
原则:1公平性原则—内部——致性;2竞争性原则——外部竞争性;3激励性原则——员工的贡献度;4合法性原则。
内容?:1.薪酬的目标管理,; 2.薪酬的水平管理; 3.薪酬的体系管理; 4.薪酬的结构管理; 5.薪酬的制度管理。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大纲更新时间2010-6-12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大纲
一、成长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其管理的重点 /48 简答
特点:
1、企业对人力资源数量的需求不断增长,不但要得多,而且要得急
2、企业对员工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拿来就能用,而且要求上手快
3、创业初期主要靠企业关键人员的个人能力维持企业运行的粗放型管理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有更为效率的规范化管理来促进企业发展
重点:
1、进行人力资源需要预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确保企业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2、完善培训、考评和薪酬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加速企业发展
3、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二、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 /
541、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总规划的核心要件
2、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
3、人力资源规划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4、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个体的能力,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程序(考过)和方法 /59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1、信息收集、整理阶段
2、确定规划期限阶段
3、预测供给与需求阶段
4、反馈调整阶段
方法:
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有定性方法(德尔菲法)
2、定量方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分散预测法、成本分析法)
四、人力资源外包的选择动机和风险隐患 / 76/78,(优势与风险隐患)案例分析或简答 选择动机:
1、能使组织把资源集中于那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活动上
2、可以有效的降低和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舒缓资金压力,实现高效运作
3、降价企业的风险
4、适用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5、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一点对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6、有助于企业留住优秀员工
风险隐患:
1、收费标准问题
2、专业咨询公司的规范经营和专业化问题
3、安全问题
4、员工的利益如何保障问题
5、可控性问题
五、招聘规划的设计内容 /1221、拟招聘人数的确定。
2、招聘标准,可将资格要求分为两大类:必备条件和择优条件。
3、招聘经费预算。
六、职业生涯设计对个人的作用、对企业的作用(考过)/202/203 简答
对个人的作用:
1、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2、鞭策个人努力工作
3、引导员工发挥潜能
4、评估工作成绩
对企业作用:
1、保证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
2、使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3、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七、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各阶段的特点 /205论述
萨珀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立业与发展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
1、职业探索阶段(25岁左右)其特点是:个人在试探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试图通过变动不同的工作或工作单位而选定自己一生将从事的职业。
2、立业与发展阶段(25-44岁之间)其特点是: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主要关心的是在工作中的成长、发展或晋升,成就感和晋升感强烈,而成就、发展或晋升对他们的激励也最大。一般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员工,都有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计划,并会为其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
3、职业维持阶段(45-60岁之间)其特点是: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虽然尚有出成果和发展的可能,但一般来说成就和发展的期望减弱,而希望维持或保留自己已得的地位和成就的愿望则加强;同时,他们也希望更新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或希望学习和掌握一些其他新领域的知识或技能,以便在经济停滞或萧条时保持自己的地位,以免遭裁员,或便于被裁员时另谋其他出路。
4、职业衰退阶段(60岁左右)其特点是: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则在准备着退休,且致力于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的工作方式,满足身心的需求和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许多人希望为适应退休后的环境而学习或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
八、职业生涯管理流程 /218简答
1、员工自我评估
2、组织对员工的评估
3、职业信息的传递
4、职业咨询与指导
5、员工职业发展设计
九、网上培训的优缺点 /258 }42 LG培训案例分析
优点:
1、在培训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培训费用
2、可以及时、低成本的更新培训内容
3、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4、安排比较灵活,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而不用中断工作
缺点:
1、需要大量的培训资金
2、某些内容并不适用于网上培训方式
十、培训效果评估的层次分析的主要内容 /263简答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层面,反应层面评估是指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印象如何,包括对培训科目﹑讲师设施﹑方法﹑内容和自己收获的大小等方面的看法。
第二层面,学习层面评估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常用到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测量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和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层面,行为层面的评估指受训人员培训后在实际岗位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
第四层面,效果层面的评估上升到组织的高度,即判断培训是否对企业经营成果具有具体而直接的贡献。
十一、员工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 /278 简答或论述:
1、企业外部环境
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2.传统文化 3.社会环境
2、企业内部环境
包括:1.管理方式 2.领导方法
3、个体因素
包括:1.收入水平2.受教育程度 3.年龄与工龄 4.性格特征 5.个人价值观
十二、非公有制企业激励框架(模式)的构建,有哪三层次 /2931、权益层激励
2、经营管理层激励
3、基层员工激励
十三、绩效考评系统设计的原则(考过)/316 简答
1、绩效考评制度化原则
2、责任与权力相结合的原则
3、客观公正的原则
4、公开原则
5、沟通原则
6、效益原则
十四、全面薪酬体系的内容 /358论述
1、货币性薪酬体系
(1)固定薪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在职消费
(2)可变薪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受限股票、绩效奖励计划、虚拟股票
2、非货币性薪酬体系
(1)通过社交增进感情。包括:与员工亲切的交谈、组织员工野游、组织员工参加体育活动、帮助员工解决生活问题、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等。
(2)商品奖励(3).工作用品补贴(4)个人晋升与自我发展机会(5)带薪休假。
(6)旅游奖励(7)象征性奖励(8)促进家庭的介入。
十五、薪酬决策的主要内容 /363论述
薪酬决策主要包括薪酬决定标准、薪酬支付结构和薪酬制度管理等三个方面。
1.薪酬决定标准,是指决定薪酬高低的依据,包括:
(1)基于岗位或技能(2)基于绩效或资历(3)基于个人绩效或团队绩效
(4)基于公司绩效或部门绩效(5)定性或定量测度绩效(6)基于薪酬高低或低于市场标准
2.薪酬结构,是指薪酬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比重,通常指:
(1)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2)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3)非经济薪酬和经济薪酬
3.薪酬制度管理,是指制定和调整薪酬制度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标准,包括授权程度、员工参与方式、薪酬内外导向性、薪酬等级状况、薪酬支付方式以及薪酬制度的调整频率等。
(1)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2)员工参与度(3)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
(4)窄带薪酬与宽带薪酬(5)公开或秘密支付(6)薪酬制度偏刚性还是偏弹性
十六、职位薪酬建立的主要步骤(考过)/377 论述
1、职位分析。职位分析是确定薪酬的基础
2、职位评价。职位评价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内公平性问题
3、薪酬调查。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
4、薪酬定位。在分析同行业的薪酬数据后,需要做的是根据企业状况选用不同的薪酬水平
5、薪酬结构设计。薪酬结构设计时,往往要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职位等级,二是个人的技能和资力,三是个人绩效
6、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在确定薪酬调整比例时,要对总体薪酬水平做出准确的预算
十七、技能薪酬的特点 /380 简答
1、技术薪酬是一种根据一个人所掌握的与工作有关的技能、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支付基本薪酬的一种制度,2、组织更多的是依据员工所拥有工作相关技能和能力,而不是其承担的具体工作或职位的价值来对他们支付薪
3、员工的薪酬上涨也取决于员工个人所掌握的技能与能力水平的上升或改善
十八、宽带薪酬的主要特点 /383论述
优点:
1、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等级观念,减少了工作间的等级差别,有利于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形成,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引导员工注重个人技能、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职位轮换。
4、密切配合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5、有利于管理层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
6、推动良好的工作绩效。
7、宽带薪酬结构不仅通过弱化头衔、等级以及单一的向上流动方式向员工传递一种个人绩效文化,而且还通过弱化员工之间的晋升竞争而更多地强调员工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来帮助企业培育积极的团队绩效文化,从而建立一种集体凝聚力。
缺点:
1.增加了绩效管理压力。
2.晋升机会减少。
3.获取市场数据的难度很大,导致成本上升。
4.不适用所有类型的组织。
十九、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考过)/413简答
1、要兼顾各方利益
2、要以协商为主解决争议
3、要及时处理的原则
4、以法律为准绳
5、劳动争议以预防为主
6、明确管理责任
二十、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414简答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二十一、产生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 /420简答
劳动争议的产生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原因。
造成我国劳动争议宏观方面的原因包括:
1、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具体经济利益差异性更加明显;
2、劳动立法及劳动法的制定滞后且不配套;
3、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4、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
5、过去劳动关系中长期遗留问题的显性化等。
造成劳动争议的微观原因主要是
1、企业层次;
2、个人层次。
最后,心里契约的不履行也是造成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
二十二、企业雇员资源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 /424论述
主要影响因素分为:
1、企业雇员自愿流出-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这种离职因素可以归结为5个维度(!)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在组织内的任期及个体能力;
(2)与工作相关因素,包括员工任务的多样性,角色压力及工作时间、环境等;
(3)个体与组织之间的适合性因素即个体特征和组织的特征或环境特征是否匹配;
(4)组织因素即公司或部门的人际关系对员工产生离职意向的影响;
(5)与态度和其他内部心理过程相关的因素,包括其他内部心理过程和工作满意、组织承诺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2、雇员的非自愿流失-解雇的影响因素:
(1)解雇是企业对雇员可采取的最严厉的纪律处分。因此,对于解雇,企业必须要慎重行事。
(2)通常大规模的解雇是由于企业根据其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而进行的合并、并购等结构重组而执行的结构性裁员,以及当经济发展到萧条阶段的时候,企业为了压缩成本,保持其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而进行的经济性裁员。
(3)导致解雇的常见原因可分为工作业绩不合要求、行为不当、缺乏从事本职工作的资格、工作要求改变、不服从等几类,这种解雇一般是小规模的或只是个别的。
二十三、玻璃天花板效应的定义和原因,案例分析 /227 }3
3“天花板”效应也被被叫做职业生涯高原,是指员工已不大可能再得到职务晋升或承担更多的责任,尽管发展通道和更高层次的职位是清晰可见,但是职务晋升时似乎被一层玻璃挡着,可望而不可及
员工遇到事业的“玻璃天花板”的原因包括:
1、缺少培训;
2、低成就需求;
3、不公平的工资制度或工资提升不满意;
4、岗位职责不清;
5、由于缺少发展机会而造成的职业成长过慢
“玻璃天花板”效应常常表现为职业发展的停滞状态,按照造成停滞状态的原因来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结构型停滞;
2.满足型停滞;
3.生活型停滞
二十四、课堂教学法、工作指导法德优缺点(考过),案例分析 /252/2
53课堂教学法的优点:
1、传授内容量大,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2、传授的知识比较系统、全面;
3、对培训环境要求不高;
4、.学员可利用教室环境相互沟通;
5、学员能够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
6、员工评价培训费用较低。
缺点:
1、传授内容过多,学员难以吸收、消化;
2、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而且单向传授不利于教学双方互动,同时也不能满足学员的个性需求;
3、一般情况下,这种传授方式较为枯燥单一,不适合成人学习
工作指导法的优点:
1、可以避免盲目摸索,从指导人处直接获取丰富的经验,而且能够尽快融入团队;
2、特别是对于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培训方法可以消除他们他们进入工作的紧张
感;
3、工作指导法还有利于企业传统优良工作作风的传递。
缺点:
1、指导者可能会有意保留自己的经验、技术,从而使指导浮于形式;
2、指导者本身水平的高低对新员工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
3、指导者不良的工作习惯也会感染新员工;
4、采用个别指导法进行培训,不利于新员工的工作创新。
备注:
题型:选择、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上次的试卷有:
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要程序
职业生涯设计对企业的作用
绩效考评指标设计的原则
建立职位薪酬体系的基本步骤
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
工作指导法德优缺点
第四篇: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 新闻本源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正是原始社会成员这种共同活动和社会联系,促使他们产生了对信息交流的迫切要求,这就是导致原始社会中的新闻产生的社会动因。即使是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传播行为。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
资产阶级把新闻简单地归结于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混淆了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动物本能的信息传递的本质区别,是唯心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存在的众多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任何新闻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描述或摹写。
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 事实;另一类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如日月运行、四季更替等。
事实的特点: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可认知的——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比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可反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声音等来反映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恩施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
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决定的。其次,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注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
一、“新闻”一词的由来与含义
最初都是指新鲜事情、新奇见闻,后来才逐渐地和报业发生联系,指登有这些内容的 印刷物之类的。“新闻”的含义逐渐变宽:
一是指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二是指“报纸”;三是指新闻事业;四是指新闻报道。
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首先,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其次,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及报道;最后,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此外还有众多其他定义,如“事实说”、“报道说”、“功能说”、“信息说”。
第四节 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准确
内容上以事实为依据;在表现形式上,必须用其独特的语言——事实说话。三层定义:一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着的。二是指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真实准确。三是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是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应该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
二、内容新鲜
一是指事实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二是指事物的新变动。
此外,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现实感、对新闻内容的新鲜与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报道及时
最新发生的事实、事实的新变动,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传播,转瞬间新闻也成为了旧闻。新闻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迅速、快捷的优势,尽量缩短事实与公开传播之间的时间距离。当然报道及时,也不是唯快是求,不问情况盲目抢快。
四、传播公开
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这是新闻固有的特征。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不断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当然,公开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要做到公开、透明、开放,但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第二章 新闻真实
第一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
新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新闻的价值对于受众来说,就在于他是真实的和有用的。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深刻认识,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新闻是否真实,最终还要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二、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真实是新闻报道质的规定,是报刊报道活动的内在规律。一切新闻报道只能完全立足于事实,只能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绝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是对一切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条普遍原则。
第二节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第一,构成新闻的要素“5W”要准确无误。第二,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第三,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信。第四,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应事实
总体上:不仅每一则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都是真实的,而且他们的综合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
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要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对事实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对其中重要细节的描述,要力求完整详尽。防止从局部或片段来说明事实。
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新闻报道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地描述事实的状态等,而不应该从主观意愿出发,任意摆弄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主观意见代表客观事实。
公正是指新闻报道应该秉持公平的、平等的态度,报道事实时不能以一己之私或一己之见来决定取舍。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的统一
客观性是新闻的一种特性,新闻的客观性和事实的客观性不是同一概念。新闻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新闻工作者要广泛采集事实,并以客观事实作为报道的依据,事实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
第二,对事实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必须与客观事实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相符合。
第三,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使用的是客观手法,采用的是客观报道形式。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同样不能离开事实,离开了事实,倾向性就没有根据。
第三节 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信息源泉。其次,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再次,人民群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前提,也是最终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信任始终是新闻媒体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第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通过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表现出来,并获得受众信赖的一种能力。
第二,公信力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一种信任程度。人民群众越信任,媒体的公信力就越高。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第一,虚假新闻导致多年积累的成果毁于一旦,就会被受众抛弃。第二,公信力收到极大损害,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 第三,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以及党和政府的威信。
改进:首先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其次,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自己的社会责任;
再次,不断完善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能力。
第三章 新闻价值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是指社会与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同事实所具有的要素总和,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统一。
新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要素满足需要的程度的评价。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一)新鲜性: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新近”;
(二)重要性: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三)显著性:事实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
(四)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五)趣味性:新奇、反常、巧合、感染性、有趣等。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首先,新闻事实及简直要素是客观的; 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但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却是新闻报道者的主观行为。一方面要重视事实中是否包含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社会与公众的需要,力求做到二者最大程度的融合。
第二节 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
首先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三个步骤: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实现最终表现为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它体现在社会公众对满足程度的评价之中。
受众的反应:一是受众和传播者对新闻价值理解的向度完全不同;
二是不予选择;三是选择,但是部分地接受;四是不仅选择,且完全接受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新闻价值取向表面上看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价值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闻价值上的反映。
(三)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四)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新闻报道中,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四章 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从事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而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
第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是与资产阶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相适应的。
正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需要,催生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闻事业,并促进了它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它产生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成为特定主体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
二、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这种基本特征则决定了它的社会属性
三、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一定的阶级,这是阶级社会新闻事业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为适应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出现就成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新闻事业的上述政治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资料,是由占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控制和掌握的。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事业可以对社会和受众施加思想和文化影响,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团结一心、共建国家的合力,因此,它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一)传播信息,报道功能
(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三)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第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第二,倡导文明,宣扬道德; 第二,刊登广告,服务生活;第四,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新闻机构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其资产归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
(二)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三)动员和组织群中国的重要舆论工具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一)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全面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是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涉外经济的方针政策
三是结合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从群众的角度解读重大经济政策
(二)引导人民思想
通过新闻报道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更多的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培育社会风尚
(四)促进社会和谐
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第五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第一节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党性原则,就是正当在进行阶级斗争时要求所属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是与资产阶级的成长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媒体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公开承认自己的党性,只不过公开承认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显著标志。
(二)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几十年的奋斗表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才能组织和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为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事业就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坚强的舆论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一,完整、准确、生动、科学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即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实。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一,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善于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及时了解和反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第一,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要自觉服从党的领导; 第二,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 第三,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作制度;
第二节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大局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 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第一,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 第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负责性。
三、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第一,深入宣传大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 第二,深入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深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第四,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五,深入宣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第三节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三贴近”的内涵
二、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意义
“三贴近”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二)立足于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四)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第三节 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
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意义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决定的。
否认这些伟大成就,就会挫伤和打击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抓住机遇、战胜挑战,需要新闻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把握主流,切实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上来。
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改革的深化促使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敌对势力更加激烈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从整体来说的,绝不能只说好的,也绝不意味着不能暴露问题,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面貌。
还应当讲求宣传的艺术性。一方面,要将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努力把增强精品意识和提高宣传质量结合起来。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一、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行动
(一)宣传的含义及要素
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五要素
(二)宣传的特点
①宣传是以说服对象为目的的传播活动;
②宣传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传播形态的多样性; ③悬念船主题以不同方式表明其倾向和意见。
(三)宣传的重要作用
对个人来说,有利于塑造个人形象,有利于与人沟通和被人理解;
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来说,有利于表达和阐明自己的政策和主张,进而使人们接受这些观点并为之行动。
(四)西方国家主流语境中对宣传的曲解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消息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一)新闻宣传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宣传是形式多样的宣传中的一种。力图以报道新闻而收宣传之效,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形式。
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二)新闻宣传的特点
新闻宣传同样强调恪守真实性原则。新闻原则要以新闻事实作为报道依据,所作报道要完全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
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第二节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为新闻宣传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新闻宣传的立足点
第一,正确认识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注重把握新情况;第三,立足于人民实践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
第一,迅速、广泛地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第二,广泛反映群众的思想、意见、要求和呼声;
第三,及时传播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三、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党的路线和方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对形势、对大局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党组织的集体智慧和执政水平。
第三节 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验的标准
受众之所以需要新闻,一方面是为了从中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达到获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对自己有利、有用的信息,达到益己的目的。
新闻宣传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它能为受众所接受。
要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和效果,要牢固确立受众意识,形成亲和力。
二、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一)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既提供满足受众需要的最新新闻信息,又宣传符合报道者意图的观点和主张。
兼顾二者价值,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
(二)善于用事实说话
(三)要善于董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
三、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报道事物,从事实的整体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描述事物,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
历史地描述事实,就是要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近发生的事物。
还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做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善于从不同角度、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去反映事物。新闻宣传中的“度”,是情和理的统一,也是质和量的统一。
第四节 对外新闻宣传
一、对外新闻宣传的地位
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中国的国家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与国际地位、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增进与别国的相互了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
(一)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二)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四)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三、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二)坚持以我为主,用事实说话
(二)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四)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四)讲求传播艺术
(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七章 新闻舆论导向
第一节 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闻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新闻舆论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新闻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公众、最新事态、媒体表达
二、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条件: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
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
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阶段:酝酿阶段、形成阶段、产生效应阶段
三、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① 现实性——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② 导向性——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③ 影响力——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坚持正确舆论的重大意义
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映、表达和引导舆论。①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福和祸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②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如文化导向、生活导向等。
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① 善于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新闻媒体报道 ② 善于策划重大主题宣传
③ 善于整合新闻媒体的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优势
④ 善于运用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四、做好典型宣传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市新闻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
需注意:一要真实、可信;二是深入挖掘;三是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一)对社会热点的引导
新闻聚焦热点,热点产生效应。面对热点,媒体不能回避,而要做到政治坚定、头脑清晰、正确分析,积极引导。
(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
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
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一是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三是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节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
①传媒体制的变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
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
④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二、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二)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① 及时反映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舆情
② 及时反映突发事件方面的舆情 ③ 及时反映社会热点方面的舆情
(三)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三、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报道真相,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不能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深刻的分析、公正的评论来提高权威性。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三)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①坚持新闻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统一。
②不断改进文风 ③不断丰富报道方式,创新报道方法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① 健全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领导机制
② 健全政府发言人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新闻发布制度 ③ 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唱响主旋律,把握舆论主导权 ④ 建立报网互动机制,依法管理网站 ⑤ 强化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 ①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正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公开传播的特性,达到公共监督和社会制约的目标
②群众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群众,是直接诉诸人民群众而形成的舆论力量
③广泛性:社会会各阶层都可以参与,监督对象广泛、监督的影响广泛 ④及时性:新闻报道即使、信息反馈及时、重塑形象及时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①监测功能:监测社会环境
②约束功能 ③警示功能
④反馈功能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监督权是人民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力。第二,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推进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新闻舆论监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 第五,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其中,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
但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享有特权,媒体与监督对象的法律地位和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媒体有监督的权利,监督对象有进行解释和答辩的权利,甚至批评和诉讼的权利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① 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②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③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④ 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⑤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第三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反映事实,用事实说话,使别人心服口服
(二)科学监督:以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开展新闻监督;
“适时、适量、适度”,把握时机、讲究策略、统筹平衡、注重效果
(三)依法监督: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
(四)建设性监督:坚持重在建设,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为目的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一)批评和表扬相结合(二)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相结合
(三)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四)既要适时,也要适度
(五)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六)公开批评和“内参”相结合(七)争取执法部门的配合
第四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坚守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单位和个人的私利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也不能因为单位和个人的私利而放弃新闻舆论监督。
始终执行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
二、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办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履行社会责任。法律界限主要是尊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维护司法尊严。
司法不能侵入新闻传播合法的自由空间,同样,新闻传播也不能代行法律的职责。
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新闻媒体也要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以防止舆论监督的失范和滥用,监督者也要受监督。
第九章 新闻出版自由
第一节 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
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过程(略)
第二节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第一,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 第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 第三,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幻境之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第一,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第二,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第三,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
第三节 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的出版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利
第一,新闻媒体的创办和运行需要巨额资金 第二,垄断财团和广告公司的大老板凭借充足的财力控制新闻媒体,并利用新闻媒体发表意见、传递信息。
第三,新闻媒体编辑部的编辑方针和对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摆脱不了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影响。
(二)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资产阶级主流媒体的批评虽然以民意代表的批评方式出现,但实质上代表的却是新闻媒体幕后老板们的观点。
其次,这些批评不管如何尖锐,都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最后,这些批评是资产阶级调节内部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
(三)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利用新闻媒体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
第一,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第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二)我国社会注意新闻出版自由的 特点
第一,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第二,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一方面要看到人民不同的意见,舆论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民群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取得一致的认识。
第三,坚持民主和法治、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三、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
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科教兴国
反对停滞不前、故步自封;也反对盲目超前、不顾实际的观点。
第十章 新闻法治
第一节 新闻法治的内涵
一、新闻法治的含义
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和手段。
第一,新闻法治首先要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第二,新闻法治的法律基础施宪法指导下建立的法制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应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三,新闻法治的实现是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各种新闻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调整而形成的。
二、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司法机关执行的社会行为规则。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性法规
(五)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种
(六)其他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
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重要文件等
第二节 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1.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是公民知情权的手段 2.采访权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 3.采访权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
(二)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新闻工作者除了作为公民拥有这种权利之外,从社会职业角度看,这种权力体现在新闻信息传播系统中,这就是新闻媒体的报道权。
(三)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除了时事新闻外,其他所有的新闻作品都享有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二、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义务
(一)新闻报道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1.禁止危害国家安全
2.禁止泄露国家机密
(二)新闻报道不得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新闻报道不得妨碍司法公正和司法程序
在法庭审理案件中,媒体不得进行所谓媒介审判,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当事人的隐私,不得发表有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新闻报道和言论。
第三节 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一、规范新闻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一)新闻管理行为以《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二)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新闻媒体正常发挥其功能为原则
(三)新闻管理行为以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为标尺
(四)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媒体健康发展为目标
二、保护被报道者及受众的合法权益
(一)新闻侵害采访对象的名誉权(公民和法人名誉权)
(二)新闻报道侵害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
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隐私范围
(三)新闻侵害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和以营利为目的
(四)新闻侵害报道对象的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四节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一、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的基本特征
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充实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内容
二、增强新闻传播中的守法意识
新闻工作者要防止在新闻采访活动中侵害他人的和权益,需要学法、懂法、守法、增强守法意识,并善于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下进行采访活动。
增强新闻写作中记者的自觉守法意识; 增强新闻编排工作中编辑的自觉守法意识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管理
第一节 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界定
一是由党和政府的新闻主管部门、机构以及相关团体,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规范,从外部对新闻事业所进行的管理;
二是各新闻媒体管理层对本媒体的内部管理。
(二)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一是新闻产品、二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三是从新闻媒体中剥离出来单独经营的部分。
二、世界各国加强新闻事业管理的通行做法
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管理、行业内部管理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新闻事业管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力保障; 第二,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保护媒体之间的有序竞争;
第四,有利于保障和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以及职业准则。
第二节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
党管媒体领导班子的配备;当官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 党管新闻队伍的建设;党管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二、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新闻事业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舆论导向管理——最为核心和最重要
媒体领导班子和新闻队伍管理;
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
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
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新闻资源配置管理;
与新闻事业密切相关领域管理;
(二)新闻事业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新闻业务管理
媒体经营管理:报纸发行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推广管理;
通讯社的稿件营销管理;媒体广告的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三)实现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协调统一
三、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
一是深刻认识互联网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二是积极利用,大力发展;
三是科学管理,为我利用
第三节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特点
一、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体系
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协调;单位自我约束
二、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一)舆情分析机制
(二)调研引导机制
(三)调控统筹机制:
统筹和协调新闻媒体与政府及其发言人之间的观念西,确保新闻媒体获得重要信息的渠道始终畅通。
(四)协调互动机制
新闻事业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协调互动,以及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
(五)内部激励机制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一)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三)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四)社会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五)新闻行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四、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一)要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二是创新市场经营机制;三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第十二章 新闻队伍建设
第一节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事业管理人员队伍,包括领导者和媒体负责人、管理人员 第二,新闻事业从业人员队伍,包括编辑、记者等,第三,新闻事业后备人员队伍,高校新闻院系的大学生
二、新闻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才”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德”是安身立命之基,“才”是成就事业之本
第二节 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一)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新闻媒体要想发挥这样的作用,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二)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的需要
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善于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政策、把握政策
(三)学习理论是坚持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在新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专业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继承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一致的。
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政治意识
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二)大局意识
一切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全力以赴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三)责任意识
新闻工作者的言论和行动,对党和人民负有严肃的政治责任。“慎独”的关键在于自我约束、勤于自勉。
第三节 价钱能够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追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会带来道德取向的变化,即使在统一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也会为新闻道德规范注入新的内容,推动它做出新闻调整。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一)忠诚敬业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
敬业,是新闻工作者做到“乐其业,尽其职、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
(二)坚守责任
新闻事业对党、国家、人民负有重大责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应有的品质
(三)服务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要求和道德准则。
(四)廉洁自律
做到一身正气,不利用工作的方便和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也绝不以个人的得失、感情的好恶去影响新闻报道。
第四节 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
一、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一)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基本路线
(二)认真学习政策、法律、纪律
还应学习党和政府制定的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学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三)虚心向群众学习
(四)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
(五)学好新闻业务知识
首先,掌握基本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次,熟悉新闻工作的专业分工。
第三,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基本业务本领 第四,适应不同媒体的特殊要求
二、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一)调查研究能力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实际的起点,也是完成一切新闻报道任务的基础。
(二)社会活动能力
广泛地联系群众和紧密地依靠群众,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沟通交流
(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应变能力
迅速辨别和捕捉生活中变动的信息,并准确判断信息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告诉人们世界是怎样的,而且要引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造客观世界
(五)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
(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
第五篇:概论课复习大纲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
4.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以及基础。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8.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9.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11.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2.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1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4.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
1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
18.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9.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历史背景。“三通”的内涵。“一纲四目”的内涵。
2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2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依据。
2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建国初毛泽东提出哪三大外交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安全观的核心。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2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新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25.当前我国出现哪些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
2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2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28.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9.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原因。
3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因?
32.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33.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哪几个基本原则。
34.结合所学知识谈西南旱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时代精神、和谐社会、党的性质和宗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