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李 真
提要 本文研究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介绍该书的基本情况,肯
定其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作为第一部由西方人编写的完整的汉语综合 教材,从习得者的角度尽力描写汉语的本质,强调学习汉语特点的重要性,总结了自己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提出了实用的学习建议,为世界汉语教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关键词 马若瑟 《汉语札记》 世界汉语教学史
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神父,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是18 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汉语语法学家(Harbsmeier, 1998:16),被誉为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之 一①,以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专为欧洲人学习
汉语而编著,是其在中国三十余年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总结。方豪对此书大加赞誉,称其 为“西人研究中国文字学之鼻祖”(方豪,1987:963)。该书同时也“是一部最先将中国语言的 性质与其构造,正确地传之于欧洲人的专书”(石田干之助,1941:109)。
《汉语札记》(后文简称《札记》)1728年成书于广州,1831年付梓出版。目前拉丁文原写 本存世两部,分别藏于法国巴黎王室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②。1847年出版英译本。全书分两大部分,口语部分介绍白话和常用文体,书面语部分介绍文言文和高雅文体。
行文共分四章:序言、第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第三编已全佚。序言部分介绍了中国典籍、读书方法、中文字典、汉字构造、性质及音韵,还附录了谐音字表③。第一编以初学者为对 象,论述口语的语法原则和体例,重点分析了虚词,还列举了常用文体的修辞法及民间俗谚。第二编帮助那些完成初级阶段汉语学习的学习者向高级阶段过渡,介绍书面语和高雅文体, 包括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修辞并辅以大量例文。书中共选用了一万两千多个例句,近五万 汉字,这一规模在西方人编撰的早期汉语教材中是无人能超越的。④
《札记》是世界汉语教学史上具有传承和开创意义的作品。马若瑟把自己在学习和研究 105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对拙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本文是在笔者硕士学位论文《马
若瑟〈汉语札记〉研究》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删改而成,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张西平教授的悉心指导,并曾
得到社科院语言所徐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鲁健骥教授的无私帮助和指点, 笔者还曾就拙文和好友查晓芳交流,在此谨向各位师长学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汉语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与方法,贯穿在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学的全面介绍与分析中,以 期对学习者有所指导和帮助,为汉语教学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1893)曾对马若
瑟及《札记》做出过高度评价,“也许今后会有人用比马若瑟更好的方法来教授汉语,但很难 再有一个欧洲人能像他那样全面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鉴赏中国文学的内涵„„在我看来, 这一点就是《札记》一书永恒的价值所在。”(Lundbek, 1991:184)一 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
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然而
当时却缺乏适合的教科书。不少人一到中国,就急于寻找一本中西文对照的字典作为工具 书来帮助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马若瑟多次强调仅靠几本字典是学不好汉语的,本着为后人 学习铺路的目的,他潜心编写了这部作品,“我用拉丁文写成这部书,为的是让所有的传教士 和对汉语学习有兴趣的人使用它,无论国籍,都能从中受益”。(Lundbek, 1991:37)在创作《札记》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可供马若瑟参考的范例屈指可数。在他之前,仅有传教士瓦罗(Franciscan, Varo)撰写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rina)⑤一书,该书1703年在广州出版,主要从拉丁语法的原则出发来分析汉语口语, 书中没有汉字。而当时中国本土尚无一本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课本。因此《札记》的 问世,填补了西方人学习汉语在综合教材方面的空白。
《札记》一书综合了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知识。安排内容时,首开明确 区分文白两种语体的先河,把汉语分成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加以论述,先讲授“活语言”———
官话,再过渡到古汉语———文言文,逐一细述了汉语的特点,第一次完整地向汉语学习者展 现了中国语言的全景式图画。
在编写时,马若瑟采用口语与书面语分阶段侧重的体例,遵循了外语教学循序渐进的原 则,从中已然可见现代编写对外汉语系列教材的雏形。口语部分(初级阶段)强调发展听说 能力(类似今天短期培训或学历教育低年级的“生活汉语”),学习重点在理解中国人说话以 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例文选用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语言材料,十分生动、上 口;为方便初学者,每个例句后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及释义⑥。书面语部分(中高级阶段)则以 培养读写能力为主(类似今天学历教育中高年级的汉语言专业),例文逐步删去注音和释文, 只保留汉字,选取的是历代典籍中的名篇,语言精炼,文学色彩浓厚,目的是教学生模仿古代 作者的风格进行写作。此外,他还指出在课本后加上按字母排序的索引很重要,“即使是零 散地分布在书中各个角落里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毫不困难地查找。”(§4)《札记》出版前曾以手稿形式在欧洲汉学家间流传,后由新教传教士马礼逊⑦于1847年 在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出版,作为传教士学习汉语的教材,而当时“侨居中国求精研华语之 人,不惜以重价求之,致成罕观”⑧。可见,尽管历经百年,该书的教学价值仍然弥足珍贵。作为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札记》为后来者编写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和大 量的素材,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⑨在法兰西学院教授汉语时,曾利用它来编写著名的《汉 文启蒙》(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1822),该书在《汉语札记》的基础上构建的汉 语教学语法,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肯定,从而再次佐证了《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106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二 回归汉语语言本质,重视学习汉语独有的特点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或为来华传教士,或为欧洲本土的汉学家,这些教材大都自 然地沿用了希腊语言学的传统,套用拉丁语法模式来讲授汉语,有时反而可能影响了对汉语 内在结构的真实认知。而与它们不同,《札记》是第一部试图从汉语本身来介绍汉语,进而分 析并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的教科书,首创之功不可磨灭。
马若瑟通过三十余年的学习与研究,着眼于汉语与欧洲语言之“异”,特别留心收集中国 人习焉不察的语料,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而这对于西方人学习汉语有着 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所关注到的问题至今仍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热点话题,我们或许能从 他对汉语的理解与分析中获得一些新的教学思路。笔者在此择其精要,以飨读者。2.1词序与虚词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与语序就成了汉语最重要的两个语法手段。马若瑟注意 到了汉语里词序的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他明确地指出,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后,意思 迥然不同,如“大房子”和“房子大”;“恶人”和“人恶”等等。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已对中国传统语文学中“虚词”、“实词”的区分有所了解,在语 法第一节就写道“不能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虚字,能够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实字;实字分为活字(动词)、死字(名词),虚字表现为虚词”。(§27)不少研究者都承认,这种关于 汉语里“实词”、“虚词”的划分,正是通过马若瑟在《札记》里的介绍,才正式进入西方普通语
言学的术语范畴。(姚小平,1996:41;罗宾斯, 1997:120)马若瑟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作用:帮助实词表达不同的句子意 思,并认为它们是欧洲人难以自觉使用的一些字,但却有助于学会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如 果不能以中国人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那么即使发音全部正确也徒劳无用。”(§77)因此,为了 让学习者全面了解虚词的功用,全书有三分之一在论述白话和文言中的常用虚词,共计117 个,不光讲明各种用法,还摆出使用条件,详加例证。可以说,马若瑟是第一位向欧洲学习者 全面介绍汉语虚词,并进行深入探讨的西方人。2.2“把”字句
“把”字句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句式,现在通常的教法都是按照“把”字句的基本结构进 行句式练习,然而西方人对它的运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畏难情绪,很多欧洲学生可以正确地完 成课堂句型练习,但在日常表达时则往往避开“把”字句。
马若瑟专设一节讲“把”字,但有趣的是并未给学习者归纳出基本句式,却采用了介绍
“把”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的过程来进行分类的方法。他指出第一类里的“把”还有较多动词
含义,强调跟手有关系的动作,例如:“把纸儿扯得粉碎”,“把他拉到房内”。第二类的“把”更
多地用于指示后面动词表示的动作,例如:“把我们的生意弄得这样冷淡”,“把他灌醉了”。这说明“把”的介词含义明显增强,动词义开始减弱。到第三类,他介绍“把”与“看、视、当”等
词组的固定搭配,如:“把金银视为粪土”,“把那贼子当作好人”。最后引入“把”作量词的用
法,用于表达手中的物品,如:“一把伞”、“一把菜”、“一把刀”等。(§44-47)由此可见,马若 瑟没有孤立地讲“把”字句,而是挖掘其语法功能的转移过程,从语义角度来揭示“把”的用 法,似乎更贴近学习者的认知过程。107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2.3汉字
和欧洲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一个特色。马若瑟注意到了汉字与语
素的对应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确定的含义,因此有多少字就有多少词”;第二,汉字是非字 母文字,“自身不表示本字的发音或声调,只表示形象和语言符号,它针对的是反映在头脑中 的印象,而不是关系我们的听觉。”(§9)因此他总结出对汉字的学习必须音、形、义三者同 步,不能有所偏颇,因为虽然用欧洲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助于记忆汉字的发音,但由于 汉字有众多的同音异义字,如果不记字形,那么几天后就无法推断用注音法所记的语句含 义。我们在今天的汉字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鼓励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摆脱对拼 音的依赖,从整体上去掌握和理解汉字,从而提高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在马若瑟看来,汉语的这些特性决定其教学不能套用学习欧洲语言的传统,故而他力图 从汉语的事实出发来进行阐释和解说,尝试为欧洲人总结出适宜的汉语学习方法,告诫学习者不要受制于西方的语言学理论,鼓励他们解放自己的思想,摆脱本国语言的影响。他曾在书中公然宣称要告别拉丁语法,不想将其运用到汉语研究中;而且也确实在编写 时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与那些拘泥于印欧语语法来介绍和研究汉语的著作相比,这一点尤 显可贵。这样一个大胆而革新的编写构想,在四百多年来西方人编写的数百部汉语教材中 极为少见;直到今天,反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是不是就真正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不 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了呢?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不得不承认马若瑟的良苦用心对 当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仍有启发作用。三 第二语言习得的宝贵经验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编写者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而是第二语言 的习得者,他们均从自身体会出发,向读者分析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了汉语学习的普遍规律。《札记》也不例外,书中就介绍了不少实用的汉语学习方法,为研究西方早期汉 语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马若瑟主张学习汉语的方法应是重实例而轻规则, 书中所举例句多达一万两千多个,且大都按一定的句式结构归类。他反对在学习之初强加 给学生很多望而生畏的语法规则和术语,提倡通过大量例子来学习汉语。因为单纯学习规 则显得冗长且乏味,而由实例入手,则使学习的途径变得便捷。马若瑟所强调的正是在语言 材料中把规则具体化,让学生们从真实的例句中体会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外语能力 的目的。他还强调了目的语环境和实际运用对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指出加强与中国人 的日常交流有助于外国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便迅速掌握汉语的交际运用能力。此外,他 还注重结合文化进行教学,不光介绍汉语语言本体的知识,还通过旁征博引古典文学的名家 名篇以及小说和戏曲中的生动表达,介绍了汉语所植根的中国文化土壤,包括中国人的价值 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札记》的优点在于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以一个语言习得者 求异的眼光来研究汉语,尝试贴近汉语原貌来描写汉语语法特点,提出了实用而富有教育意 义的学习建议。无论是汉语教师,还是汉语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作为21世纪的对 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发掘类似《札记》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珍 贵的研究材料,对当今的汉语教学也深具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108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附注
①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为马若瑟、宋君荣(Antoine Gaubil, 1689—1757)、钱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 1718—1793)。
②大英博物馆所藏“仅存残缺不全之第二编与第三编之一部分”。(参见费赖之,1995:531)③《札记》的拉丁文本附录的是“汉语诸音总索引”,列举了1445种音节,每个音节列出一个汉字及其 释义。而英译本的译者则用自己总结的谐音字表取而代之,共计528个音节,4397个汉字,但没有释义。
④关于该书的详细介绍,参见张西平等(2003)。
⑤《华语官话语法》中译本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⑥英译本已将拉丁文翻译成英文,注音也改为译者裨雅各所处时代的汉语注音。
⑦马礼逊(Robert Marrison, 1782—183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创办人,中西历史
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英汉对照字典《华英字典》(1823)的著者。⑧参见费赖之(1995:531)。⑨代表作有《汉文启蒙》、《亚洲杂纂》。参考文献
戴密微(1998)法国汉学史,见(法)戴仁主编、耿升译:《法国当代中国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董 明(1996)明代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方 豪(1987)《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
费赖之(1995)《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刘 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鲁健骥(2000)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见张德鑫主编
《回眸与思考———专家笔谈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与应用〉1992—1999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吕必松(1990)《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石田干之助(1941)《中西文化之交流》,湖南:长沙商务印书馆。
许光华(2001)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国际汉学》第6期,郑州:大象出版社。姚小平(1996)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国外语言学》第3期。
张西平等(2003)《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周思源主编(1997)《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Bridgeman, J.G.(1847)The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of Prémare.Translated into English.Canton: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Harbsmeier, Christoph(1998)Language and Logic in Joseph Needham’s serie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undbek, Knud(1991)Joseph de Prémare(1666—1736), S.J.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Den-mark: Aarhus University Press.Prémare, J.(1831)Notitia Linguae Sinicae.Malacca:Cura Academia Anglo Sinensis.作者简介
李真,女,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通信地址: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9号信箱)109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第二篇:汉语史学习心得
《汉语史》心得
学了一学期汉语史这门课程,说实话,我本人对语言类的课程有些恐惧,感觉语言类的课程太难了,但通过这一学期对汉语史的学习,虽然没有学的十分好,但我对语言的反感不是那么的强烈了,也对我们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汉语史这门课程给我的感觉是语言特别是汉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地增加音节,减少音节或者音节永远的消失。通过学汉语史我对一些语言学学家有了比在古代汉语课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古代的学者段玉裁,近代的学者王力、吕叔湘、蒋绍豫、向熹等人,外国的学者太田辰夫。
通过这一学期的上课,我了解了汉语史这门学科的创立的标志是1958年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出版,对于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文字学有了比以前跟深刻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是较浅层的,但是我还是很高兴。而且接触到了《切韵》这本韵书,知道了“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等36字母,知道了用反切上字、反切下字来了解声母类别和韵母类比的方法。
总之,通过对三十多节课对汉语史的学习,虽说没有把汉语史学的十分精十分透,但是也是我比较用心学用心听用心记的一堂课,也了解了汉语史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的组成部分,哪些学者对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还是要谢谢老师的讲授,辛苦了。
第三篇:汉语修辞学史
汉语修辞学史
袁晖 谭全基 宗廷虎 戴婉莹李金苓著
袁晖 宗廷虎 主编 胡裕树作序 山西人民出版社
所谓修辞,即是语言运用的方法或技巧,换句话说,也就是调整或修饰语言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活动或规律。
修辞学三大领域:描写修辞学,解释修辞学,修辞学史。
修辞学史研究的任务:首先,多角度研究——从时间上,可以编写修辞学断代史。——从部门上,可以编写辞格、语体、风格研究史等;也可以研究学者和专著,例如刘勰修辞思想研究,《修辞学发凡》研究。——从体裁来说,还可以研究某一种文体的研究史,如诗歌修辞史等。其次,可以从修辞学史的角度开展对比研究。如:曹丕、陆机修辞思想对比研究,大陆和台港澳的修辞学著作对比研究等。再次,可以进行修辞学史的资料整理和汇编工作。
汉语修辞学史研究的分期。古代(20世纪以前)分为七个时期。现代(建国)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
先秦——萌芽期
儒家文质并重的修辞观。孔子:“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道家疾伪主朴、顺乎自然(“不饰之饰”)的修辞思想。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墨子实证逻辑的修辞理论。《墨子。小取》修辞学史上第一篇专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记,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模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法家韩非尚质重用的修辞理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说难》(情境修辞观的实质即根据特定的环境或对象的特点来遣词放言。)”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解老》”。
先秦经传中的修辞思想。《周易》“修辞立其诚”,首创“言不尽意”说。《尚书》“辞尚体要”。《左传》的“言以知物”,“以辞为功”说。《国语》的“巧言辩惠则贤”说。《礼记》的“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说。
两汉——成长期
《淮南子》(《淮南鸿烈》)是汉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合著的哲学著作。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取儒法道墨的思想。“”反映的是综合修辞观。质、情为重,朴素为美。首评《离骚》情志统一的修辞观。
董仲舒(今河北枣强广川镇人)的中和辞质论 “质为文,物为文,文著于质”的质文兼备修辞观。
司马迁的综合修辞观 “题旨情境”说——《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首倡审美性修辞——《屈原贾生列传》。
刘向的“辞不可不修”说 《说苑。善说》:“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六比”说(比德、比智、比义、比勇、比仁和比情)是对荀子的“比德”说的发挥和归纳。
扬雄的文质并重观 《法言。吾子》“或曰: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曰:有。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屈法度也。” 《法言。重黎》“威仪文辞,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王充的言文一致修辞观 《论衡。超奇》“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自纪》说:“”把“意欲”提到决定修辞方式的中心地位,比起情动言形,言为心声说又深入了一步。“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是对“心意所欲”的重要补充。
桓谭、班固等的修辞观
《诗大序》及二郑诠释中的修辞思想
魏晋南北朝--修辞学建立期
一、文学概念的净化促使文和史、诗和论的分家,从而推动了修辞学的发展。西汉的文学观是载道尚质的,魏晋的文学观是缘情重饰的,修辞理论自然由尚质重用而向文质兼备过渡,审美性修辞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曹丕提出文体论和风格论。
三、言意之辩推动了修辞已经与哲学的结合。
四、《文心雕龙》标志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
曹丕《典论。论文》的修辞思想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突出修辞个性化——“文以气为主,气(才能气质)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作家风格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气质、天赋、才能不同,决定文章诗赋的风格不同。)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以赋的形式写成的著名论文。)论作文的构思、谋篇、创新,研究表意措辞等问题——《文赋.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肯定意由物生、辞由意定的辩证关系——写作是从“玄览”、“典坟”和“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有了感受,才引起文思。所以,修辞必由意生,意生必由学习和物动而起。文体分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朦胧的音韵修辞观——“暨音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挚虞和左思的修辞思想 挚虞《流别集。文章流别论》“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当而辞无常矣。文之繁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 “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左思《三都赋》--继承和发挥王充以来的实证修辞思想。
言意之辩的修辞学意义 荀粲的“言不尽意”说(“言不尽意”说源自战国《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及《庄子。天道》“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盖理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久立立像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也;系辞焉以尽意,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因蕴而不出矣。” 王弻的说(“得意忘言”说也来源于《庄子。外物》 “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鱼,得意而忘言。”)欧阳建“言尽意”说《言尽意论》“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 ¬--言意之辩三种不同说法,分属两种不同的角度,从表达角度谈的“言不尽意” “言尽意”,从接受角度谈的“得意忘言”。前者就传递信息而论,后者就接受信息而论。都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葛洪与的修辞主张 葛洪--因时因地因境措辞而异的修辞观点:《抱朴子。疾谬》“善于依因机会,准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不?人之所讳,不犯人之所惜。” 《抱朴子。喻蔽》“昔诸侯访政,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 沈约--(“永明体”领袖)声律说“四声八病”。
刘勰的修辞理论 钟嵘《诗品序》论诗的修辞 诗的起源--(同刘勰)物感性动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不满“永明体”把诗的音律引向刻板机械的做法。
萧统《文选》第一次区分了诗赋文学同诸子史传的区别,使《文选》成为第一部诗文总集。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事理、词语和音律三者统一的修辞观。说明“避讳”修辞。
宋金元时期——成熟期
欧阳修、苏轼论修辞 欧阳修(宋初古文运动领袖)《六一诗话》“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事信矣,须文。” 苏轼《答谢民师书》“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王安石、司马光 王安石:注重练字“春风又绿江南岸”;论“用事、对偶” 司马光:论“婉转、镶嵌”修辞格。
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点铁成金”说——“古人之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夺胎(规模其意而形容之)换骨(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说——一种意同辞异的表达方法。“无一字无来处”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叶梦得、洪迈 叶梦得“言与意会,言随意遣”;“言与竟会,言中有节”;“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不见刻削之痕。” 洪迈《容斋随笔》论“比喻、叠字、双关、对偶、歇后、避讳、仿拟”。
朱熹“不必著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陈骙《文则》——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标志我国古代修辞学走向成熟)。
王若虚
陈绎曾 王若虚(1174—1243)藁城(今河北)。不满于黄庭坚诗文片面追求新奇:“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南遗老集。诗话卷中》。他极力反对黄山谷提倡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说,未免过于偏激。论词语运用——用词不当,词语冗复,妄改成语、„成言‟,文势不相承接。论旋造(如:“泉香而酒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倒装”格)、示现(“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将„示现‟分为三类)、用典、比喻、比拟、歇后、借代、夸张。
陈绎曾《文说》(1916被周钟编入《文学津梁》)。《文笙》(流传日本,名为《文章欧治》)。
《文说》——论“用事”(现代称为“引用”格);“拗语”(现代划归“错综”格)。把篇章作为一整体,分为头、腹、结三部分,“头起欲紧而重”,“腹中欲满而曲折多,欲健而快”,“凡结欲轻而意足,如骏马驻坡”。
修辞论资料汇编 宋代诗话大量出现,便产生了诗话汇编的书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王构《修辞鉴衡》(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专书。)
词论、曲论修辞的产生 李清照《论词》“词别是一家”。其词论是格律词派修辞论的先声。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北曲的作曲规律)。
明代--修辞学的纷争期 明代——纷争期
明初的修辞论 宋濂支持“台阁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决不可致矣。”《文说赠王生?》。李东阳(茶陵派领袖),反对“台阁体”。胡震亨《唐音?签》——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文体论的代表作——吴讷《文章辨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
明中叶后的纷争 修辞学上复古思潮,前(李梦阳、何景明、等)后(王士祯<“……篇法、……句法、……字法”>《艺苑卮言》,李攀龙、等)七子。反复古思潮: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竟陵派(钟惺<竟陵人>、谭元春)。
李贽“童心说”和焦竑“性灵说”,都提出把真实感情放在第一位,反对复古修辞。
杨慎《词品》 谢榛《四溟诗话》 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 高琦《文章一贯》——修辞资料汇编
费经虞《雅论》——一部重要的修辞资料汇编,提出一个带有总结性的修辞体系。
王骥德《曲律》(明代,南戏兴盛)
清代——丰收期
清初——进步思想家:顾、黄、王;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程朱理学。王士祯(康熙时期诗坛主要人物)提倡“神韵说”(力求“超脱”,要做到若即若离,容易使人脱离时代现实。)康熙下令编《分类字锦》(供修辞作文使用,并作序。)
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出现乾嘉学派(淹没于繁琐考证。)汪中《释三九》体现了考据学在研究修辞方面的作用。刘青芝《续锦机》(修辞学资料汇编。总结古代诗歌的修辞学的成就。)
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黄宗羲“诗以道性情”。邵长蘅《与魏书子(魏禧)书》论“定体、定格、定理”。叶燮(反潮流<即反形式、复古、教条的文风>的修辞理论家)《原诗》(继《文心雕龙》后,在修辞理论方面非常重要的著作)李渔《闲情偶寄》(论戏曲修辞)
康熙年间修辞工具书《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分类字锦》。
清代中叶——沈德潜“格调说”(代替“神韵说”);翁方纲“肌理说”(两者都带有复古色彩)。袁枚“性灵说”与以上两者相反。
清中叶及中叶以后的修辞学:清代中叶,特别是乾隆嘉庆年代,出现“考据风”。文风也走上拟古和形式的道路:文有“桐城派”,诗有沈德潜“格调说”《说诗?语》;翁方纲“肌理说”。反对的:文有史学家章学诚“文德说”和“文理说”、《古文十弊》;诗有袁枚《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性灵说”。
李?《秋山论文》具体指出叙事的手法“顺叙、倒叙、分叙、类叙、追叙、暗叙、借叙、补叙、特叙、夹叙夹议”。袁守定《占毕丛谈》谈文和诗,甚为精辟。方东树《昭昧詹言》论诗法(“学诗六法”)及文法。包世臣《文谱》独创一修辞系统。施补华《?佣说诗》论修辞手法和辞语分类。唐彪《读书作文谱》论“修词”。
清代中叶及末叶——“桐城派”(方苞《望溪文集》论“义法”;刘大?《论文偶记》“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姚鼐《古文辞类纂》论文学理论三要素“义理、考据、文章”、“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修辞四要素>);反对者是史学家章学诚“文德说”和“文理说”;《古文十弊》。
汪中的修辞论文《释三九》(一篇科学的修辞学论文)把数分为两类“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指出“虚数”的修辞意义;“辞之形容者”。
蒋澜《续诗人玉屑》精选千人的论诗歌方面修辞手法的材料;
修辞批评的代表作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说(„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怒,则知文德矣!‟”和“文理说(为文的„法度‟)”;
传统修辞学的重要里程碑刘青芝《续锦机》辑录前人修辞学的论述而加以编排。(金代元好问《锦机》); 传统修辞学的殿军刘熙载《艺概》文体分类的代表作。“文不外理、法、辞、气。理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辞之患,不外过与不及”。论叙事法、情景交融;“眼”:文眼、诗眼、词眼。
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
新派修辞论的代表——引进日本修辞学的“仿日派”:龙伯纯《文字发凡》、王易《修辞学》《修辞学通诠》、陈介白《新著修辞学》。——模仿英国讷斯菲的《高级英文作文法》:唐钺《修辞格》(用白话文写作,建立我国第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修辞格系统。)
旧派修辞论的代表——郑奠《中国修辞学研究法》。杨树达《中国修辞学》《词诠》《高等国文法》。马叙伦《修辞九论》。张文志《古书修辞例》
修辞史上的丰碑——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年问世):建立一个崭新的、科学性强的修辞学体系。
白话修辞学和实用修辞学的发展——董鲁安《修辞学讲义》,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石苇《作文与修辞》,汪震《国语修辞学》、宋文翰《国语文修辞学》。
第四篇:汉语史论文
被动式的发展与演变
摘要: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并阐述汉语中被动式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关键词:古汉语,意念被动句,被动式,发展演变
汉语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句式,根据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主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简言之,被动句就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古汉语由于历史悠久,它的被动句式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且拥有丰富多变的句式,这必然会产生被动句与主动句难以区别的问题。本文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中的意思上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金石”、“兵、地”、“蔓草”是不能发出动作行为的事物,所以只能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即“金石”是被“镂”的,“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蔓草”是被“除”的。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兔”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得”的宾语,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得”的主语,但表示被“得”,仍是受事者。“人”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知”的主语,但表示被“知”,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知”的宾语,仍是受事者。
二、被动式
被动式是指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词语的句子,是一种有被动标志的句子。被动句发展到后来,被动式逐渐取代意念上的被动句,成为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被动句句型。被动式的标志是放在句子谓语动词前面或后面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归纳起来主要有“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被”字式等。
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种被动式句型:
(一)“于”字式
这种句式常以“主语+动词+于+名词”的形式出现。例如: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对于这种带“于”的被动句,介词“于”本身是没有表示被动意义的,其被动意义是由介词“于字所介绍或引进的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而产生的。因此,在分析和理解“于”字式的句子时,就不能单从介词“于”字来判断是否为判断句。在古汉语中,“于”字宾不限于表示被动,还常用以表示处所和时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比较对象等。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棲于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于”表示处所。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繁启蕃长于春夏,积蓄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以上表示时间。
先民有言,询于芻荛。(《诗经・大雅・板》)。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郑伯克段于鄢》)以上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上表示比较对象。所以,在分辨“主语+动词+于+名词”这种句式是否为被动句时,关键是判断“于”字后面的名词是否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当这个名词是施事者,则句子为被动句,否则就不是被动句。
(二)“为”字式
这种句式的结构主要是“主语+为+名词+动词”例如: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句中的介词“为”用以引出施事者,“名词”作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施事者),后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有时,“为”字后面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与其后紧接的及物动词构成被动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为戮没”就是“被戮没”,“为禽”就是“被擒”。
有时,“为”字前面的主语也可以不出现,同样具有被动性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到战国末,用介词“为”的被动式逐渐发展成“为„„所„„”的被动式,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即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句式。例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上下》)。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为„„所„„”结构是战国末期以后,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在古汉语里,介词“为”后的行为动词优势也可以省略,使“为”和“所”连载一起出现。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为”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比较广泛。用介词“为”表示被动意义的语义是由动词“为”转化而来的。所以“为”的本义是作动词,表示“做、作为、成为”等,之后才慢慢演变为表示被动的意义。
(三).“见”字式
这中句式通常是在及物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构成“主语+见+动词”的被动式。例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话总用助动词“见”构成的被动式“见”字后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施动者。放句子需要明确表示动作的施动者是,则需要用“于”字里引出。这和“为„„所„„”式都是比较确定的被动句式,一般只要出现这样的句式就可判断为被动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后来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又演变成了副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人所发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这类句子的结构域“见”字句的被动式结构相同。但是,根据前后文的语义关系,可以看出,当“见”字表示被动式,句式结构为“受事主语+见+动词”,当“见”做副词时,句式结构为“施事主语+见+动词”。由此可辨析句子是否为被动句。
(四).“被”字句
“被”字句在先秦时很少出现,在汉代才出现得多一些。“被”既可以作为助动词放在动词前,也可作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构成“主语+被+动词”或“主语+被+名词+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白居易《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含有“被”字的句式都理解为被动。例如: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墨子・尚贤中》)。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闻妻言,如被冰霜。(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被”字的本义为“衣被、寝衣”,表示被动意义的“被”是由本义引申为“覆盖”,再引申为“蒙受、遭受”,最后由及物动词“蒙受、遭受”虚化为助动词的。因此,当“被”字后面仅有名词而无动词即为“主语+被(动词)+名词”时,“被”字本身就作为动词用,再结合全句或上下句的语义关系,即可知上面三个例句中前两例句的“被”的意思是“蒙受、遭受”的语义,第三个例句中的“被”的意思为“覆盖”的语义。三.总结
综上可知,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丰富多样,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积累,巧妙地运用语境关系、句式转换、文言常识和历史知识等方法来分析、了解古汉语中被动句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而发掘汉语无限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王力《汉语史稿》
王力《古代汉语》
《汉语被动句的发展》
《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标志和句法结构研究综述》
第五篇:汉语教学
复合趋向补语(“ V 进来”、“ V 进去”、“ V 出来”、“ V 出去”、“ V 回来”等)
关于复合趋向补语的课堂教学,在吕必松先生的《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版)和崔永华先生的《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中提到语法教学时都以此为例。
就汉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法教学是与其他技能的教学相辅相成的,这里从语法教学的角度讨论语法教学的课堂技巧。
(1)展示语法点的技巧
展示语法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出”或“引入”语法点,展示语法点是语法教学的第一步。展示语法点的方法有许多,可以根据不同条件灵活选择。常用的展示语法点的方法有:听写、提问、对话、实物、道具、地图、图片、利用动作演示等。
复合趋向补语就可以利用动作演示出语法点。老师可以通过动作来演示,边做动作边说出带复合趋向补语的句子:
我进来了。
我出去了。
我回来了。。。。
进一步,可以老师边做动作,边让学生说出下面的句子:
老师进来了。
老师出去了。
老师回来了。
(2)解释语法点的技巧
解释语法点就是对语法点的形式、意义、功能三个方面加以解释。对语法点的形式加以解释,一般包括结构本身、相关结构(如一个结构的肯定式、否定式、疑问式)、必要成分(如“被”字句的补语)、语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如时量补语)和虚词的位置等。对意义的解释是告诉学生语法点的语义特点。在功能上主要是告诉学生所教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常见的解释语法点的技巧有:列出公式、使用符号、借助图片、简笔画、道具、情景、表演、以旧释新、内部对比、汉语与学生母语对比、翻译、由学生自己解释等。
(3)练习语法点的技巧
所谓练习语法点,即在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法点已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练习最终学会所学语法点。练习语法点是语法教学的最主要环节,大体可分为三类: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交际练习。
机械练习是指模仿、重复、替换、扩展等不大需要理解参加的练习项目。
有意义的练习包括交换练习、句型变换练习、复述练习、翻译练习等。
(4)语法点的归纳。
所谓归纳语法点,就是把前面零散出现的对语法点的说明集中起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归纳语法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形式特点、语义特点、语用特点、与学过的相关、相近的易混淆语法点的对比、与学生母语中相同语法点的对比、指出常见错误和避免方法。归纳方法有:系统归纳、对比归纳、提问归纳、实例归纳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是世界上最棒的一个State(州)!”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老师,今天我能不能跟你去中国?”我们说:“不行,中国太远了。”这个小男孩儿很迷惑地问:“那你们每天怎么从中国来上班的?” 有一个四年级学生开口就问老师:“你是香蕉吗?”我很惊讶地说:“我不是香蕉!你是香蕉吗?”学生回答:“我不是香蕉,我是苹果!”我们当时忍不住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问他:“你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吗?”他用英语向我们解释,原来他想说“你要香蕉吗?”,只是把“是”和“要”这两个动词混淆了
没关系,你们随便点,我给你们免费。如果你们带别的中国人来,我可以给他们打五折!”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没有太固定的模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异吧)
1、对初学汉语的学生
我是先教学生反复读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读,随时纠正发音。对于很多学生都读不好单词,应该再多读几遍。在学生读的不是特别差的情况下,我会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进步,有学习汉语的天赋。这对建立学生自信,拉近师生关系是非常有效的。语法方面我几乎不讲,因为讲了学生也不懂。让学生说简单的句子,大部分人的语序会有错误,马上帮他纠正。
2、有点基础,能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的学生
我觉得这个阶段的学生是最好教的。上课的时候一般是先复习一下上次课内容。如果学生们掌握的不太好,我不会讲新课。上课的时候,我还是先讲单词,名词很简单,不用多讲。动词,连词是难点。有时候我会先用生词造句,学生理解以后,鼓励学生也造句。学生对每个生词的意思和用法都掌握以后,学习课文。
3、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材,我都不是以书本为主。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用课本上的单词,语法讲大量的课外的话题、我接触过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喜欢老师只讲教材。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也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肯定会成为受欢迎的老师!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我制定了中文教室规则。
在中文课堂,除了要遵守学校规定的共同守则之外,我还规定,上课时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嚼口香糖,没经过老师同意不允许随意走动和说话;每节课开始前,全体师生要起立,按照中国的方式互致敬意,学生用中文问候老师,老师也问候学生;听课时,要尽量按照中国学生的方式坐,即双手重叠放在课桌上,要坐直„„这些略显严格并带有中国特色的教室规则不但没引来学生的抗议,还让他们感觉新鲜有趣。特别是开始上课的仪式,会把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对外汉语老师课堂用语 每日十句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1.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recorder/to the recording.请听录音。2.Listen carefully,please.请仔细听。3.Look carefully.仔细看。
4.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picture/slide.请看黑板幻/灯片 5.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请回答我的问题。6.Can you spell the word......? 你能拼读这个单词吗? 7.Spell the word......,please.请拼读这个单词。
8.Can you use these words to make sentences? 你可以用这个词造句吗? 9.Pay attention to your spelling/pronunciation.注意你的拼写/发音 10.Say after me,please.请跟我说。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提前“听懂”汉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上第一次汉语课时,也许他们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一个汉字也不会写,但是教师告诉学生一些常用课堂用语,如“上课”、“下课”、“休息”等,可以使学生马上感受到汉语的“意义”,并能模仿老师使用它们,从而增加了学习汉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时,教师提供的课堂用语不宜太多,一次两三个比较好。展示课堂用语时,最好写在黑板的一角,按顺序标注拼音、汉字以及英文意思。每到运用时,一边指着板书(上课),一边用手势、身体语言等表达其意(如听到铃声),一边说出课堂用语,一边让学生模仿。下次再上课听到铃声时,教师不用示范,只要用手指着黑板的板书,学生就能说出“上课”。几次或几天后,不用板书,也不用铃声,教师只要说“上课”,学生就会进入上课状态。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志愿者如何上好第一堂课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备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看年龄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教材,设计活动,准备道具。懂职业 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供其所需。
摸程度 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设计巧妙的引入活动,使用恰当的课堂用语。
记姓名 提前拿到学生的名单,把没把握的名字读准。最好第一堂课就能叫出学生的名字,从而赢得学生的亲近。
做名片 提前把学生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做成名片,最好带拼音和解释,还要一式两份,一份摆在课桌上使用,一份带回家供他们在作业本上写中文名字用。
知兴趣 要向当地老师请教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谈论的话题,喜 欢的影视剧、舞蹈及歌曲,爱吃的饭菜等,以便设计活动做到投其所好。晓习惯 要知晓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备环境,做到因地制宜
了解软件和硬件环境是上好第一课的保障。要充分了解所派驻国家对汉语或其他语言教学的要求,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其中对于学生考勤记录、课堂要求、学分标准和作业给分标准最为重要。提前一两天去看看你要用的教室,将环境中有可能成为学员兴趣点的知识编入到教案中。看教室要做到以下三点:
知位置 准确知道要上课的教室的位置,估算一下从住处到教室的路途要花费的时间。看布局 看看教室的布局是否适合做游戏,是否适合粘贴或悬挂图片、地图等。站在讲台上试讲几句,感觉一下声音的传播情况,以判断自己在正式上课时要用多大的声音才可以让最后一排听清楚,并决定在上课时是否需要用麦克风。在黑板或者白板上写几个大小不同的字,然后走到最后一排去,看看自己能看清多大的字,以确定自己在正式上课时要写多大的字。查设备 先看有没有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黑板或者白板、笔、板擦等。再看电化教学的视听设备是否完好,检查麦克风、幻灯机、投影仪或者台式电脑等是否工作正常;看看电源的接线是几相的插头,是否与自己用的录音机或者电脑的插头匹配。顺便看看灯是否都亮,照明和通风怎样,还有安全通道及疏散方式等。
三、备教材,做到了然于胸
做计划 整体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进度以此确定第一堂课的进度,最好在第一堂课把教学进度情况印发给学生。
写教案 最好提前备出一周的课程,至少第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活动设计都认真思考写出。第一课内容不要贪图太多太杂,要重点难点突出,最好在每个步骤下标注所需时间。
建议第一堂课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教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中国概况
介绍;汉语及汉语课程介绍;学习方法介绍;课堂要求(包括出勤、作业要求、发 言、活动参与、实践等);学分评价(出勤、作业、阶段性检测、笔试、口试各占的 比例);教会几个简单的问候语或课堂用语(如你好、谢谢、再见、上课、下课、跟 我读,等等)。
听示范 提前看完汉办志愿者中心发放的资源包中的示范课程。如果可能联系到先期到的汉语教师,去听他们的课程,了解当地的汉语教学情况,体会课堂氛围。
做试讲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请其他汉语教师帮你听听试讲,或者自己模拟串讲一
遍,及时发现不足加以完善。
做录像 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把他们人生第一次(至少你的第一节课上)说汉语、写汉字的时刻留下来作个纪念,今后随时跟踪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在学期课程结束时,把每个学生的汉语成长经历刻录成光盘送给他们,也为研究汉语教学积累资料。
四、调心理,做到乐教乐学
在国外的第一节课难免让人有些紧张。了解派驻国的文化习俗,可以帮助把握教学体态语言。提前跟学生见面聊天,发自内心地跟你见到的每个人微笑,紧张自然消失。
如果遇到学生扰乱课堂的情况,尽量不要正面冲突,可以放到课后解决,或者巧妙地利用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这是你的最大目的。如果学生问到的知识我们没有把握回答,可以坦诚地告诉学生,课下查阅后于下节课为他们专门讲解。
相信志愿者教师认真做好以上工作,做到有备而讲,一定能上出精彩的第一节课。当你陶醉在第一节课成功的喜悦中时,别忘了写课后反思,这是完成每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会使你的教学日臻完善。希望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汉语及中国文化推广的广阔舞台上奏响精彩的第一乐章!(作者单位系哥伦比亚新格达纳达学校)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对外汉语教学口语课实验教案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十一颗
去商店买东西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生词27个及大部分补充词语。能运用相关补充举行进行对话,能流利地朗读或背诵课文,能较准确地独立完成练习,能就买东西为题,编写出简短的对话并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
1.副词“非常”的用法
2.表示转折意义的几种说法
3.形容词
4.量词
教学难点:
连词“还是”,英译为“or”,注意与其他英译为“or”的词,如“或是”“或者”“(用于否定句的,提出两种或多种事物时)也不”“否则”“不然”“大约”“不然,否则”,应着重讲清用法上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学习生词时,采用预习、跟读、重复练习。
2.学习课文时,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朗诵,进行会话。(自觉实践法)
3.进行练习
教学课时:
(课文)2课时
教学内容(附课文、生词): 课文
我们学校对面有一个超市。哪个超市不太大,但是东西很多。有不少吃的东西,还有很多有用的东西。我每天都去超市买东西。那里的水果和面包非常好吃,也很便宜。超市的售货员都认识我。他们常常教我一些简单的汉语:“两瓶啤酒”“一斤苹果”“一支铅笔”等等。我每天学习很多生词。
超市旁边有一个书店。书店里有很多新书,还有报纸和杂志。中文的、英语的、日文的都有。那个书店很小,但是买书的人非常多。我也常常在那儿买英文书和汉语书。
生词
对面n.超市n.太adv.但是conj.少adj.用v.水果n.非常adv.好吃adv.便宜adj.售货员n.认识v.一些(数量词)简单adj.瓶(n./量)啤酒n.斤(量)公斤(量)苹果n.支(量)等(助)书店n.报纸n.杂志n.中文n.英文n.日文n.生词、课文及部分练习。
听来两次课文——第一次由教师以较慢语速念诵,让学生边听边看,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第二次放录音,以日常语速进行适应训练。
1.生词:领读两遍拼音。强调三点:①三声与三声连读,第一个三声要改为二声,e.g.水果,可以采用夸张的手势。②三声与一声连读,应读成半三声,e.g.好吃、简单,可以采用夸张的手势表达。③专有名词开头字母要大写,e.g.中文(Zhongwen)英文(Yingwen)日文(Riwen)。用色粉笔做特殊标记。
检查:让同学把拼音遮住读汉字。纵向→横向→纵向隔行→横向隔行etc.,切记单一。(是同学始终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谁都可能被点到)。
讲解生词时,注意:①衍生。对面→(方位词)里面、外面、左边、右边、前边、后面、旁边、背面、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等。太→非常、极其、相当、有点儿、少许、很、十分等;水果→西瓜、苹果、桃子、猕猴桃、葡萄等(常见水果)好吃→好看、好听、好闻、好喝等。②造句。好吃——某某东西好吃,以防“食堂不好吃”之类的错误,其中省略的食物主语不可忽视。③“但是”。表转折,有“但、可是、可、不过、然而”等,与之意思相似。“然而”常用语书面语。④“非常”。程度副词,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如:非常好看、非常快、非常高兴等。与之相类似的程度副词有“很”“十分”等。注意:得很、(得)不得了,极了等用于句尾。与程度副词,两者一次只能使用一个。以免发生“很好吃极了”的错误。⑤反义词。少↔多,简单↔复杂,便宜↔昂贵,常用“贵”代替,干净↔肮脏,常用“脏”代替。⑥量词。斤、公斤。用于买卖中询问重量“XX多少钱一斤”,“一斤苹果”。在中国“公斤”很少使用,一般商家都会以“斤”为计量单位。“支”常用来做笔的量词,如:一支钢笔、三支毛笔等。“瓶”是借用名词做量词,一般修饰用瓶子装的液体物品。⑦⑧⑨⑩
2.课文:按两个自然段,以慢速和自然语速领读,让学生大声朗读,纠正错误读音。按课文内容提问,学生依次回答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案《城市的交通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城市的交通》口语教案
授课时间:90分钟
授课内容:城市的交通 授课对象:中级班留学生 授课的目的和特点: 让学生理解该段的生词
让学生了解“中国城市的交通”,适当展开讨论
本节课没有新增语法点,对语法的讲解将不作为重点
突出口语课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开口说话
授课过程:
一.开场白,引入话题;(1分钟)
二.介绍本课的教学过程和重点,使学生了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方式和重点;(2-3分钟)
三.讲解生词;(25分钟)
A.
请学生朗读黑板上的生词,同时要求其他人自我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些词记得清楚,哪些词记得不太清楚。
B.教师拿着书和笔走到学生中间,把该学生读得不准或读错的词圈出来,尽量让该学生顺着读完,实在读不出再进行领读。教师可以重读生词,让全体学生跟读,如果在那个词上学生声音比较零乱,教师可以重点纠正该词,重复2、3次。
C. 开始分析生词,进行板书。(简单讲解,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词造句,让其他同学订正)
1。百姓:百是数字,姓是家族的字,也就是姓氏;百姓就是指平民,一般的人
例句(1)如今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好。
(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谚语,可以适当解释一下意思)
2.走访亲友:这个生词可以分成两个,走访和亲友。
走访是指前往访问或者拜访,如:老师经常走访学生的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亲友有亲戚朋友,亲密的朋友和亲热友爱三种意思,这里是指亲戚朋友,如:今天他有唱歌比赛,他的很多亲友都过来给他加油。
走访亲友就是拜访亲戚朋友,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做“串门儿”也有这个意思。
3.塞车:塞指堵,堵满空隙的意思;塞车就是交通被车辆塞满。如:
(1)对不起,我迟到了,路上塞车,下次我会早一点来了。
(2)现在是下班高峰期,到处都塞车,只能慢慢走了。
4.虽说:连词。虽,虽然;说,说话说明。虽说就是虽然这么说。
例句(1)虽说他带了雨伞,但是这么大的雨,还是会淋湿的。
(2)虽说平时他也说说笑笑,其实他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有什么事都闷在心里。
5.甚至: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最后一项之前,表示突出这一项。如:对于这个问题,好些人还不完全理解,甚至完全不理解。
②副词。强调突出的事例:这道题目甚至老师也做不出来。
D.补遗:本课的重点词语我们就分析到这儿,学生对这些词语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提问。如果没有,进入课文讲解。
四.讲解课文和组织对话;(45分钟)
A.请学生轮流分段朗读课文内容,不要打断学生,在学生出错的地方做好记号。
B.先对学生的朗读表扬一下,然后再纠正学生的错误。
C.提问学生分别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对话。
(可以找班上学习成绩较好,平时比较爱思考的学生进行回答)
第一段:中国老百姓的交通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国家的交通状况,可以老师和学生进行对话,让彼此了解对方国家的主要交通方式)
第二段:交通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问题(可以老师和学生讨论,尽量让学生自己交流对话,说说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产生的问题)
第三段: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办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D.总结在交流对话中比较有用和常用的口语用法。
比如:你们平时出门都是怎么去的啊,坐车还是走路,还是怎么的?(是„„还是„„)
你们那边交通怎么样啊?挤吗?(„„怎么样)
我觉得现在的交通很糟糕,老是塞车。(老是:经常)
经常打车都打不到(打车打不到:注意打字用法)
杭州的交通真糟糕,这不,又堵车了!(„„这不„„)
那还用说,北京是首都,国际大都会,当然要注重交通了!(那还用说)
要是能增加一些公交的数量就好多了。(要是„„就„„)
E.补遗,提问学生有没有什么不懂的,或者需要补充的。
五.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复习生词和课文,布置作业,下课。(10分钟)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组织教学——环节约占总教学时间的5%
复习:
听写:
每次开始有一个听写,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必须学习单词的压力。听写的内容应该是课文里最重要的单词或词组。如果学生有能力的话,可以都听写。听写时可以让学生轮流到黑板上写几个,写完之后,让学生纠错,指出黑板上的单词哪里错了,如果错了,正确的应该怎么写,让学生把正确的写在错误字的旁边,这样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比较。对加深记忆有很大帮助。
导入:
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切入本课学习内容,可以检查作业的形式。回答问题,教师提供的总结性参考答案具承上启下的作用,慢慢把学生引导到本课将要讨论的话题上来,由教师绝对控制到适当展开。
实例:
本节课讲手机。老师可以从夸奖学生的手机为切入点,让学生以功能为基础,每人都说一个自己手机里有的功能,比如说:打电话、接电话、发短信、闹钟、日程表、计算器、照相„„适当可以扩展探讨一下其中大家感兴趣的一项或两项。
二、生词学习——环节约占总教学时间的20%
单词讲解的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所有单词主次分类,分类原则是:常用或不常用,正式或非正式、中性的分类原则,这样做最主要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以后使用过程中不容易用错。
可以从话题出发,通过实物展示或者提问的方式导入生词。遇到学生不正确的发音予以纠正,为后边的成段表达打好语言基础。
生词操练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给情景、学生说句子的方法。要注意,一般由较容易的情景开始操练,但最后最好扩展到课文中的句子,为后边理解、复述课文作好铺垫。
由于是独立造句,一般说来,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造出来的句子很容易出现词的解释包括词的语法功能及特点、词在句中的位置、词的搭配、词的使用范围有很多不对的地方,需要老师重点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讲解。
单词解释的方法:
以旧词释新词
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汉语词汇来解释新词。在解释单词时,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单词释义,然后在给以归纳,纠正。
实例:
讲新词“恰巧”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同义词“正好”来释义。讲“当即”可以解释为“马上”、“立即”。
又如讲“姑姑”一词,可以这样做:
老师:
xx,你知道什么叫姑姑吗?
学生A: 不知道。
老师:
那我告诉大家,姑姑是爸爸的姐姐,爸爸的姐姐就叫姑姑。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1:
明白了。
老师:
那爸爸的妹妹叫什么?谁知道?
学生2:
我知道,也叫姑姑。
老师:
对了。所以姑姑是爸爸的姐姐或妹妹。
用学过的单词释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母语翻译的局限,正确地理解词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单词也是非常有效果。
根据语素推测词义
教师在教授新词时,应当引导学生对新词中学过的语素进行回顾,并根据旧语素的意义来推测新的意义。
实例:
学习“服装店”一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店”是已经学过的语素,是“商店”的意思。“服装店”就是“卖服装的商店”。又如“自学”一词时,学生弄懂了“自”是“自己”的“自”,“学”是“学习”的“学”,自学的含义便不讲自明了。
利用旧语素来教授新词,可以培养学生根据语素的意义推测词义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以后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问答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讲解词义和词的用法。
实例:
教“干”这个词,可以这样做:
老师: “干”是什么意思?(在学生预习过的情况下)
学生: “干”是做的意思。
老师:那组几个词呢?
学生:干活儿、干事、干工作(不同的学生回答)
老师: xx下午你做什么?(用学过的“做什么”带出“干什么”)
学生:我学习汉语。
老师: xx昨天下午你干什么了?
学生:我和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问答方式是一种非常使用的方法。尤其是在学生预习情况较好、所讲词汇有比较容易、或者学生水平高过本课之上时,它的特点是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归纳,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的汉语表达能力。
三、课文学习——环节约占总教学时间的30%
口语课的课文,一般是口语课的核心。处理好课文,是口语课的关键之一。
课文的学习内容及方法是:
1、课文听读——纠正语音语调
教师先读一遍,学生听一遍,让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一个标记,又不会的字词标注一下拼音,然后让每个学生读一遍,由教师点名,这样学生时刻处在紧张的状态中。在每个学生读完之后,老师可以问大家,刚才他读的有没有错误的地方。这样做学生是时刻都在思考中。而不是别人在读自己在想着别的事情。最大限度的调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读时除了给学生纠正语音语调以外,还要注意示范自然口语的语调、语气、轻重音及停顿。再纠正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让学生模仿自己,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模仿几次。如果遇到怎么也发不好的音时,可采取让他模仿一下旁边发音比较好的学生发音。
2、课文讲解之语法讲解
在讲解课文时,遇到有代表性错误的语法现象,给予充分的讲解。推荐方法是,句子释语法:
句子释语法就是用句子来解释语法,在解释语法时,应避免长篇大论的解释语法,而是要用学生经常用到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学会这个语法,就能更表达心情,这时学生就会很愿意去学习语法。
在举例句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a)
第一个例句以学生切身实际的、常用、短一点的例句开始。
b)
第二个例句以上一条为基础,适当的长一点、难一点。
c)
第三个例句适当的发挥一下(以调节气氛为好)
实例:动态助词“着”加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形式是 “„„着„„” 例如:
i.窗户开着,可是门没开着。(用手指着窗户、门)
ii.这是你的书吗?不过书上没写着你的名字。(拿起b同学的书,问他)
iii.女孩的衣柜里一般挂着很多漂亮的衣服,是不是Cindy(女同学)?
在举例子中注意的几点是:如果发现学生在通过例句解释之后,没有很清楚的情况时,应用图示或公式将语法点的形式列出,简明扼要,便于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在视觉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写在黑板上,但不可过于繁琐。
实例:
比如解释“把字句的基本句型”,就可以这样写:
名词(施施者)+把+名词(受施者)+动词+其他
然后着重解释图示中的“其他”是什么,以及“动词前后总有一些别的成分”让学生在理解图示的基础上掌握其他使用条件。
比如讲“连”字句,就可以把强调部分所适用的词性情况用图示解释给学生,帮助学生记忆、掌握。
1、名词
2、动词
连
3、数量词语
+ 都 / 也 + 动词 + „„
4、小句
使用公式,比如在解释比较句中“比”字句的语义关系时,可表示为:
甲 + 比 + 乙 + 形容词
——
甲 + 形容词
我比他大
——
我大(他小)
又如结果补语的语义结构可表示为:
作业我写完了
——
我写 +(作业)完了
他跑累了
——
他跑 + 他累了
3、课文讲解之深度理解文章内容
就课文内容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要注意的,教师设计的问题,除了要涵盖重点内容以外,还应该提问那些语法较难的句子,或者带有重点功能表达项目的句子,即个别重点句,此类讲解,除了说明句子的语义和结构形式以外,还要说明句子的使用功能。重点句的操练,一般采用教师给情景,学生用重点句进行表达或对话的方法。
实例:
关于“问路”的课文:
A:请问,去友谊商店怎么坐车?
B:在校问口坐101到人民广场,然后换地铁。
A:在哪儿下车?
B:在中山广场下车。
A:麻烦你了。
B:不客气。
实际操作过程是:
老师:
请问,去友谊商店怎么坐车?
学生1: 老师,我还没去过友谊商店呢。
老师:
请问,去友谊商店怎么坐车?
学生2: 坐101到人民广场,再换地铁。
老师:
在哪儿开始坐车?
学生2: 在校门口儿坐车。
老师:
很好,请你再说一遍。
学生2: 在校门口儿坐101到人民广场,再换地铁。
老师:
好。在校门口儿坐101到人民广场,然后(!)换地铁。在哪儿下车?
学生3: 在中山广场下车。老师:
麻烦您了。学生3: 不客气。
老师:
请问,去友谊商店怎么坐车?
学生1: 在校门口儿坐101到人民广场,然后换地铁。„„
通过这种方法,练习了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点之后,再练习一两遍课文。有些对话引入之前,为了对会话进行限制,教师可以先画一个示意图或给出重要的词语,比如上例,如果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上从学校到目的地的示意图,效果会更好些。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突出本课的语言点,对它进行比较充分的练习,容易和实践结合起来;
四、交际会话(自由表达)——环节约占总教学时间的10%
此环节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文内容为延伸点围绕本课要学生掌握的功能、情景点或词语,贯穿于整个课堂中。
实例:
单词表
1、头发
2、抽烟
3、„„
在讲解这些词的时候,例句应用现有的场景为最佳。比如说头发一词,马上就可以以大家的发型为切入点,如果发现学生有兴趣,可以稍微深入一点的聊一聊。
再比如说抽烟一词,可以问有人抽烟吗?每天抽几根烟?抽了多长时间了?那你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吗?别的人呢?家里面,朋友有抽烟的吗?这样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就可以很深入的聊一聊,同时也是对这个单词的多重练习。
五、复述课文——环节约占总教学时间的10%
复读课文时,要板书提示词,在复读的过程中,提示词可以逐渐擦掉。
复述课文的一般步骤:
先由老师看着提示词,带着学生一起复述,适当时候给一些提醒。如果人多接着分组练习,最后抽查个别学生复述。分组练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集体分组练习,如一半学生集体扮演A角色,另一半学生集体扮演B角色,进行对话,然后交换角色再对话,也可以让学生两个一组,给两分钟自己分组练习。
课后习题:
在复述课文原话的基础上,老师选择一道二道有代表性的课后习题,拿到课上来让大家练习一下,巩固一下新学的单词及语法。
通过环环相加,层层铺垫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完成了由词到句、到整段的表达。通过用原文语句叙述,到语言框架的运用,由有准备的交际会话,最后到无准备的自由交际表达,越来越接近生活中的交际实际,基本完成了训练学生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了与过的区别 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例如:“年纪大了。”(表示具备了年纪大的性状)、“来了一个人。”(表示动作实现了、完成了)
同样,就“了”本身而言,表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是处在哪一点上,跟动作或性状的发生的具体时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受其他词语的制约,“了”表示实现体,也可以是现在实现、将来实现或过去实现。例如:
下了班老师们走出了校门。她现在到了东京。(现在实现)下了班到我家来一下。到了东京就来信。(将来实现)
那天我下了班立刻就走了。昨天我离开时她已经到了东京。(过去实现)
“了”加在表示性状的动词和性质形容词之后,不是表示完成,而是表示性状的实现。比如:
他懂了不少道理。(原来不懂,现在开始懂了)
父亲头发白了不少,还瘦了很多。(原来不白不瘦,现在变白变瘦了)
“过”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可以认为“过”是表示经历态,表示过去有过某种经历。例如:我们去过黄山。(表示曾经发生“去”的动作)我打过毛衣。(表示曾经有打毛衣的经验)
“过”也可以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过去有过某种状态。如: 年前冷过一阵子。(表示曾经具有“冷”的状态)
她年轻时也曾漂亮过。(表示过去有过“漂亮”的状态。)
“了”和“过”用法很相似,能用“过”的动词后,很多都能用“了”替换而句意大致相同。如:“吃了(过)苦头就明白了。”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应注意分辨,以提高用语的准确性。试比较:
我们游览了长城。(“游览”的动作已实现)我们游览过长城。(以往有“游览”的经历)
他去了北京。(暗示现在“去”的,“去”的动作已实现,着眼点是现在)他去过北京。(暗示不是现在“去”的,着眼点是过去)他当了班长。(暗示现在成为班长,着眼点是现在)他当过班长。(暗示现在不是班长,着眼点是过去)
把 与 被
句式特点:“把”字句的一般结构:S + 把 + O + V +其他成分。S把OVP
“把”字句是汉语中常见而又复杂的一种特殊句式。“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主要是主语对动词的受事作了某种处置。根据学者的研究,多数“把”字句表示某一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甲点转移到乙点。“把”字句中的“把”是一个介词,其功能是将原来充当动词宾语的受事成分提到动词之前。使用条件:
句式1:NP1(施事)+ 把 + NP2(受事)+ V +(了/着)
汉语中由一个动词充当谓语主体的“把”字句并不多,这样的句子大多数动词后面也要带上“了”或者“着”。例如:
(1)你把盘子里的菜吃了!(2)把窗户开着,透透气。句子变换举例:
你吃了盘子里的菜。←→你把盘子里的菜吃了。
句式2:NP1(施事)+ 把 + NP2(受事)+ V1-V1 如果单个的动词后面不带“了”或者“着”,那么动词就要以动词重动形式作为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来构成“把”字句。动词重动形式有多种,在“把”字句中出现的主要是带“一”的。如“谈一谈、说一说、试一试”。这样的“把”字句只能用在口语中,而且主要是用在祈使句中。例如:(1)你把你的看法说一说。
(2)辛楣又把相片看一看,放进皮夹。
表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用带“了”的重动形式“V 了V”,这样的用法不多见,仅限于个别动词。例如: 崇祯把稿子看了看,提笔改了两个字,加了一个内容,就是严厉责备卢象升。句子变换举例:
你说一说你的看法。←→你把你的看法说一说。
句式3:NP1(施事)+ 把 + NP2(受事)+ V + 补语(结果补语)
“把”字句中大多数“把”字结构后面的谓词性部分都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动词带上补语构成的中补短语,而补语中结果补语构成的“把”字句又是比较常见的。上句也可以转换成“被”字句,但当人们回答“你的电脑怎么了”或者“你的电脑呢”这样的问题时,人们更倾向于用“被”字句。句子变换举例:
小王搞坏了我的电脑。←→小王把我的电脑搞坏了。←→我的电脑被小王搞坏了。
被”字句是指用介词“被”或“叫”“让”等引进动作施事的一种句式。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基本结构是:基本结构是: 名(受事)+被+名(施事)+动+其它 “被字句”记作“O被SVP”
例如:
(1)敌人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打败敌人)
(2)他被公司开除了。(公司开除他)
“被”书面语色彩较浓,口语中常用“叫”“让”;“被”的宾语有时可以不出现,“叫”“让”的宾语则必须出现。例如:
(3)他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他被批评了一顿)
(4)困难终于被大家克服了。(困难终于被克服了)
(*困难终于叫/让克服了)
运用“被”字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被”字句和“把”字句一样,动词都是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比“把”字句范围稍大一些,如“看见”“听见”等感觉动词、“知道”“认为”等认知动词等可以进入“被”字句。例如:
(5)那件事让他知道了。
(6)他们俩的话被老王听见了。
但是,表示人体自身部位动作的动词一般不用于“被”字句。例如:举(手)、抬(头)、踢(腿)、睁(眼)等。但是却可以用于“把”字句。
*头被他抬了起来。*手被我高高地举了起来。
他把头抬了起来。我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2.“被”字句的主语即受事是确指的。例如:
(7)那封信被李明取走了。(*一封信被李明取走了)
(8)最后一张票被一位老人买去了。(*一张票被老人买去了)3.“被”字句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动词后要有其他成分。例如:
(9)他被敌人捆了起来。(*他被敌人捆)
(10)今天忘带伞了,被雨淋了。(*被雨淋)
4.“被”字句多数用于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在口语中。(见上述例句)
另外,“把/被”句表示否定意义时,否定词应在“把/被”前。例如:
(l1)困难没把他们吓倒。(*把他们吓不倒/把他们没吓倒)
(12)小树没被大风刮倒。(*被大风刮不倒/被大风没刮倒)
在汉语拼音按词连写时,常会碰到有一些语言结构其内部某些成分之间联系很紧密,然而还没有紧密到成为一个词,这时就需要有一种半连写的处理法。短横“-”就是这样一种半连写符号。
短横“-”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呢?把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叠的并列式(即AABB式)结构
如:láilái-wǎngwǎng(来来往往)、gāogāo-xìngxìng(高高兴兴)、jiājiā-hùhù(家家户户)。
2、一些并列结构和简称
如:shísān-sì suì(十三四岁)、zhōng-xiǎoxuã(中小学)、Dōng-nányà(东南亚)、huán-bǎo(环保)、rãn-jī duìhuà(人机对话)。
3、“第”加数词
如:dì-yī(第一)、dì-ârbǎi wǔshíliù(第二百五十六)。
4、可分为两个双音节的四言成语
如:wǔcǎi-bīnfēn(五彩缤纷)、qiānqiū-wàndài(千秋万代)、píngfēn-qiūsâ(平分秋色)、àizēng-fēnmíng(爱憎分明)。
5、移行时用。
移行要按音节分开,在没有写完的地方写上短横。如:„„„„qiántú guāng-míng(前途光明)
记得普通话测试中有一篇文字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所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故将自己的面试过程分享之,希望可以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题记
2010年11月的第三周顺利通过了郑州大学的笔试和面试,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接到了国家汉办的面试通知:
时间:2011年2月20日下午13::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物理楼
面试内容:
1.综合能力测试(教学能力、应变能力、中华才艺等。)
2.英语能力测试
3.心理测试(笔试)
当天中午12:35就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物理楼下面候考,心中还是挺紧张的。
在服装的选择上没有选择太过正式的工装,而是选择了Moda的休闲小西装和阔腿裤,没有过于拘谨的严肃,又不乏正式的端庄。颜色还是选择不容易出错的黑色。
13:00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候考室等待,按考场、考号顺序坐好,开始检查身份证、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等证件。
候考室的白板上写着详细的面试内容(大概是这些,凭回忆):
一、综合能力测试
1.汉语基础知识
2.教学能力
3.应变能力
4.跨文化交际能力
5.当今中国国情与文化
6.中华才艺
二、英语口试
三、心理测试
考生只允许带一只笔和中华才艺所要展示的作品进入考场。
我们6个人不在一个考场,分别是第二考场的1、2、3号和第四考场的1、2、3号。
我是二考场的2号,很快就轮到我进去了,考场有三位主考官,一位中年女老师(简称F),一位中年男老师(简称M),一位和我们年纪差不多的年轻男老师(简称Y)。考场的左后方有DV在全程录像。
进入考场后,我首先向各位老师问好,老师说:你好,先把东西放那里,来抽一道题吧。
老师前面的桌子上放有四张扑克牌,我抽到了方片A,老师说好,你抽到的是第七套题。现在请站到讲桌那里给我们进行一个60秒钟的自我介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还有自己要去什么国家,哪个学校。
我说我叫什么名字,本科学习的英语,毕业于某个学校,后留校做了老师,教过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教学法等课程。这次要去的是美国的圣玛丽中学。
F老师说:请听第一题,每道题回答完之后说“回答完毕”。第一题:请用汉语拼音在黑板上写下“我一点儿也不希望比尔的到来”。
我写下来说“回答完毕”。
第二题:请在黑板上写下“比尔”的“比”字,我看看你的笔顺。
我写下来说“回答完毕”。
第三题:这是一道偏误分析题“书包有三本书”和“书包里有三本书”哪句话对,哪句话错,为什么。
这个我回答的不好,我只知道哪句对,哪句错,原因说不好。
M老师说第四题:假设你已经在美国工作,有人邀请你参加他们的宗教活动,你怎么办?
我说我之前也接触过美国的外教,我可能会参加,但是只是从出于尊重、欣赏的态度,而自己并不信教。
那你会提前做哪些准备吗?
我会提前了解一下,如果他们是去参加唱诗班,我可以先学两句,有助于和他们拉近距离,或者了解一些《圣经》的内容。
第五题:假设你已在美国工作,办公室有同事经常让你帮他做这做那,甚至让你帮他做一些私事,影响你自己的备课。你会怎么做?
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我的同事是美国人。西方人的思维比较直接,可以直接拒绝。一种是我的同事是中国人。咱们的思维比较委婉,所以我会婉言谢绝。
具体怎么拒绝?
西方人的话我会告诉他我的课还没有备完,不能帮助他了。如果是私事就直接拒绝,因为西方人很注重个人隐私。如果是中国人我可能会说:身体不舒服,还有其他事情之类的婉言谢绝,等事情忙完再帮他。
你觉得你备课重要还是帮助他们重要?
我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出来的,讲课是我的第一职责,所以备课是第一位的。
第六题:结合中国某一个送礼习俗,谈一下中国送礼文化,什么能送,什么不能送?
那我就说新年送礼的习俗吧。中国人送礼得预约,不能冒然前去,要提前五分钟左右到。到主人家送上礼物,未征得主人的允许不要坐下。中国人没有当面拆开礼物的习惯,但是中国人会有回礼的习惯。
你怎么给美国的中学生讲解这些东西?
我会用情景教学法,首先我给学生介绍完这些习俗,然后请同学们分别扮演收礼的和送礼的。西方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强,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我不会说话,表演结束我们再一起讨论哪里对哪里错。
F老师说:你只是介绍了送礼的习俗,那什么能送,什么不能送你没有说。
我说送一些有吉祥寓意的,比如“鱼”啊,“年年有余”的意思,中国人喜欢红色。
那什么不能送呢?
“钟”,谐音是“送终”。还有“梳子”也不能随便送人。梳子一般是青年男女之间送的,是定情信物,“结发同心,以梳为礼”嘛。但是朋友之间送梳子有绝交的意思。
第七题:现在给你6分钟进行教学能力展示,你的授课对象是学习了三个月汉语的美国中学生,今天要讲解“还是”,必须用到“今天冷还是昨天冷”这个句子。请把我们当成你的学生。
我本来想按照传统的模式,问好、导入、讲解、回顾、作业进行的。但是考官们好像在考察你的应变能力,所以不时地打断。
我刚开始说话,Y老师就举手说:老师我们才学了三个月的汉语,你的语速太快了。
我说:好,老师现在放慢语速,跟我一起念。
M老师说抓紧时间讲内容,只有6分钟。我就赶紧说: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还是”。
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牌子,数字大家都认识,请告诉我这是什么?
他们依次说是1、2、3、4、6。我说:很好,没有人说最后一张是5的,这里老师会问大家:这是5还是6啊?
好,请看黑板,第一个例子:这是5还是6啊?用来选择。
老师要求讲的例子我不记得了,只好又问了一下,M老师提示说:今天冷还是昨天冷?
我说好,昨天咱们也来上课,今天也来上课了。比较一下“今天冷还是昨天冷啊?”
其实在英语中,“或者”和“还是”是同一个词,而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咱们来引申一下。
好,现在看黑板,老师给大家画上一个苹果,一个梨,一个香蕉。
请问:你是吃苹果 梨 香蕉?填什么呀?——————还是。
非常好,这里填“还是”,由此引申出来,两个以上的选择,用“还是”。
那现在我把香蕉擦掉,请问你是吃苹果 梨?填什么呀?——————或者。
很好,由此我们知道,“或者”只用于二者选其一。
现在咱们回顾一下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F老师打断说:老师,领我们做做练习吧。
好,现在咱们一起来做一下练习,看看老师手中有几幅图画分别是舞剑、跑步和打拳
请大家用“还是”造句,李凡?好,李凡说“今天我们是去舞剑、跑步还是打拳?”很好,用“或者”呢?我们今天去跑步或者去打拳。
F老师说:好时间到,会什么中华才艺?
我说我带了几幅自己的作品——书法、工笔、剪纸、中国结。
F老师问我:你学习了几年国画?
我说我只学习过素描,国画是自己照着教材临摹的。不过一般人临摹都是复印下来再描的,我觉得那样不像自己画的,所以我是自己照着画到草纸上然后描到宣纸上的,不过装裱的时候给我装裱坏了。书法是研究生有这样的课程。
F老师又问:你们是不是教过中国结?
我说我们班同学教过,但是那个China的手链是我高中的时候就会编的。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那个手机挂饰只有那两个纽扣结是我自己编的,其余的是买的半成品,我给编到一起的。
F老师又问:除了这些还会什么?
我说还有这个,我会做菜。
M老师说:这是流程图是吗?
我说是的,因为不好现场展示,所以我就照了照片带过来了。顺势我也把自己的简历和演出的照片递给了各位老师。
F老师说:其他还会什么吗?
我说我是河南省普通话测试员,比较喜欢语言方面的东西,喜欢主持,擅长一些脱口秀之类的,现场我给各位老师表演一段中华传统艺术相声贯口《报菜名》的选段吧?
F老师说:除了这个,还会其他的吗?唱歌会吗?
我说:会,我还会唱一段豫剧。
F老师说:那唱一段吧。
我说唱豫剧吗?
F老师说:唱歌吧。你都会唱什么歌?
我说中文歌一般都会唱,平时都唱流行,既然要教外国人,就唱民族唱法的吧。我唱一段《我和我的祖国》吧。
我带着手势、眼神,唱了一段,看样子她很满意,然后我说:老师其实那个《报菜名》我练了好久呢,我还会模仿宋丹丹呢,我大家模仿一段吧?
从我模仿的第一句开始,三位老师就开始哈哈大笑,东倒西歪了。
之后又问我郑大这个专业多少学生,多少人来参加这个面试,有没有男生之类的问题,我都一一做了回答。M老师问我:你本科学习的什么专业?——英语。
学过《现代汉语》没有?——只学过一个学期,所以不像本科就是中文的同学系统性地学习过,基本都是自学的。
你现在研几?——研一。
哦,只学了一个学期了……好,没有问题了。
谢谢各位老师,老师们再见。
英语口试基本没有什么,主要是考察你的理解力、发音、语调和口语表达吧。心理测试更是没有标准答案。全部结束之后我去考务那里拿我的东西,负责考场外面考务的应该是学生。那个男生说:你真是太厉害了,字写得很漂亮,你的全部面试都结束了吗?
我说是的。
他说:可以商量个事儿吗?我特别喜欢你那个樱桃小丸子,可以送给我吗?
好啊,既然人家喜欢,就送给他吧,快乐是难能可贵的。本来我准备把小丸子一张照片拿下来给他,谁知道他把我那张卡片整个拿走了,四张照片呢,都是之前教小朋友画画的时候随堂拍下来的自己画的教例。
他问我:这是油画吗?我说不是,是油画棒画的。他很高兴,赶紧叫他另外一个也是考务的同学说:你不是也喜欢吗?赶紧来挑一张。哈哈,我哭笑不得,就把下面这张卡片四张照片也送人了。
中国结也都送人了,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这个面试就这样结束了。
说实话第一感觉面试的很好,因为最后老师们都笑得特别开心,但是不能细想,越想越觉得回答问题回答的不好。都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还是放一颗平常心,等待结果吧。
(特别声明:本文只允许免费分享,不得用于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