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教案1 语文版

时间:2019-05-15 01: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教案1 语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教案1 语文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教案1 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鲁迅自传》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教学前应对传记文这种文体适当介绍。教好这一课,一方面为下面继续学习其它课文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感知他的人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4、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讲授、讨论、对话;黑板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一)、导入

1、解题:鲁迅自传

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可分为自传和评传。⑴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⑵评传:是由别人撰写的,也叫传。

2、介绍鲁迅

(1)、请同学回忆以前所阅读的鲁迅文章,简单介绍对鲁迅的印象。(2)、引用毛泽东的话,简介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些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二)、熟悉文章,梳理文章。

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掌握生字词。

自传(zhuàn)乞(qí)食 衰落(shuāi)(luò)彷徨(páng)(huáng)侮辱(wǔ)(rǔ)祺(qí)(1)[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2)[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3)[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4)[筹(chǒu)办]:筹划举办。

(5)[幕友]: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6)[学籍(jí)]: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7)[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梳理文章,掌握大意。

(1)、默读课文,回答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请同学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大意。

明确:(1)鲁迅出生到十八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情况等。(2)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3)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通篇文章内容为鲁迅自述平生。

(3)、小组讨论:四人为以小组,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1896年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1898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1902年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1926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1918年,鲁迅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创作成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本论文”:是指他的论文集《坟》

“一本回忆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一本散文诗”:指散文诗集《野草》;

“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篇》、《华盖集》、《而已集》、《热风》。

(三)、结束语

本堂课我们基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主要创作作品。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熟悉鲁迅,也请同学们思考本篇文章有些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写一篇自传?

(四)、板书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自传和评传两类)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内容 创作成果(4)[

(五)、当堂作业

1、填字音

自传()乞()食 衰落()()侮辱()()段祺()瑞

2、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筹()办: 失怙(): 彷徨()():

(六)、布置作业

1、请消化吸收生字词。

2、查阅鲁迅相关资料和作品,进一步熟悉鲁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一)、导入

复习:

1、相关生字词。

2、简介鲁迅主要创作作品。

(二)、合作探究,细读文章,感受特点。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分别讨论下列问题。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愁生计——家庭败落

变故:(补充鲁迅家世: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 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明确:家境困难;不肯走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幕友或商人。

第二段:(1)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

(3)作者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

明确:文中鲁迅自述是因为看到一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动。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原因,麻木、愚昧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4)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明确: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家。第三段:(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 明确: 动荡的社会时局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为生计也为斗争。(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很平淡、冷静客观的叙述这些变动,表明鲁迅处变不惊,坚持自我的品格。

2、从本篇文章可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 明确:特点:(1)、篇幅不宜过长;(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4)、语言要朴实。

写法:自传式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生活的情况。

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每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结合课文讲述)

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

(四)、课外拓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故园:祖国。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五)、结束语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中,鲁迅概括地介绍了自己50年的经历,生活细节浩繁无数,作者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件,语言俭省、感情含蓄,既符合自传特点,又能突出主旨。

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面面俱到,详略得当。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 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六)、作业

1、自学《自嘲》。

2、阅读课后《呐喊》自序和《老舍自传》。

2、仿照课文,写一篇自传。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解析

鲁迅自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鲁迅先生生平事迹,感受、解读鲁迅精神。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教法学法:

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网页上幻灯片(2)内容显示: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网页上幻灯片(9)内容显示: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补白”先生13岁前的生活:快乐无忧、幸福、安适。13岁的际遇是他生命中第一个转折点,也是性格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做幕友或商人:表现先生卓而不群、自强自立、具有反抗精神。)

谁回答第3个问题(提示:结合文意,课外阅读《藤野先生》理解:从学医开始,先生就走上了救国的漫漫征途,也是他最重要的思想变化,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如果学医还有父亲病故的原因,从而导致他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则完全是为了救治国民,而且是从根本上救治。他认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的进步。以国家兴亡为已任,体现了先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问题4(提示:当时政治混乱,社会黑暗,理解特定背景下先生生活之艰难、意志之坚强。)问题5(引导提示:先生首先是文学家,著述情况必不可少)

小结: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共同合作,对鲁迅先生生平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了先生卓而不群、自强、自立、爱国求实的精神。

四、相关资料

为了更多深入地了解先生,请大家打开“相关资料”快速浏览,选取你需要的或你感兴趣的。阅读

(一):扩展资料 <一>、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惶》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三>、传记的文体知识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古代就有[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

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竺可桢《哥白尼》,杨振宁《邓稼先》等。

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前者记叙史实;后者用形象化手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排斥合理的艺术加工。

<四>、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五>、鲁迅1912-1926在北京的情况

鲁迅全集中的日记始于1912年:5月5日,“约七时抵京”;6日,“移入山会邑馆”,“夜卧未半小时即见肥虫(臭虫)三四十,乃卧桌上以避之。”山会邑馆即绍兴县(会)馆。会馆是进京参加会考的同乡举子或京官居住的公寓,不必交房钱,只需在年节给看房的长班赏钱。鲁迅在会馆长居7年半,起先住藤花馆,因不堪喧闹,1916年搬入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一所相对独立的小院,因为在院中的槐树上吊死过人,才没有被人抢住。补树书屋有4间朝东的正房,和两间“北向小舍”。鲁迅先住正房的南屋,后让给周作人,自己移住北屋。北屋因为有两间“小舍”的遮挡,光线较暗。《狂人日记》就是在这里撰就的。如今的补树书屋还能认出眉目。

绍兴会馆在南半截胡同,出门北行右折出来,是所谓北半截胡同,已经是临街的附路了。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沿北向的宣武门大街上行,临近西单时左拐是教育街。教育街3号,当年是鲁迅就职的民国教育部,早年的清朝学部,如今是武警招待所。院中尚有一段长廊及左右各一间办公室是旧貌。那当年的教育总长及次长的办公室,如今是一家招待所的食堂。教育街往南一条平行的小街是新文化街,45号是当年的女师大,如今是鲁迅中学。校舍一律是旧貌,仍然是洋灰色。

沿西单大街向北,近西四向左,是砖塔胡同。砖塔胡同61号院(现84号)是鲁迅在北京的第三处居所。鲁迅在此借居9个月,月租是8元。与八道湾的阔大比,砖塔胡同的3间平房尤其局促。

由西四向东到沙滩,五四大街29号的红楼,是当年的北大一院。鲁迅从1920年12月24日开始在这里授课,直至1926年8月离开北京。长驻于此的国家文物局业已搬迁,还有文物出版社等单位尚在。大门上张挂着“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的牌子,门口墙上的文物标志牌注明:“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红楼的地下室是印刷厂,一楼是图书馆,东侧有李大钊纪念室,西端有《新闻纸阅览室》,标明毛泽东在此工作过,月薪8元。

由西四向西到阜成门内大街,最西端的北向胡同里是鲁迅博物馆。鲁迅在京的第四处旧居——西三条胡同21号院,被围于其中。

由西三条向东到赵登禹路,再北行,近西直门内大街右拐是曲曲弯弯的八道湾胡同。八道湾11号是鲁迅在京的第二处旧居。1919年11月,鲁迅与周作人夫妇迁入这座以3500元购置600元修缮的大宅院。12月29日,鲁迅接母亲、朱安及周建人一家阖家入住。八道湾11号分三进。一进的左手三间是外客房,是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地方。二进的三间正房,右侧是朱安卧室,左侧是鲁母的卧室,中间是吃饭的堂屋,冬季时鲁迅亦在堂屋后侧木炕上睡。左手的西厢房三间,鲁迅曾暂居过。鲁迅搬走后,周作人改作了书房,取名“苦雨斋”。三进一排九间房,最为高大。西侧三间是周作人一家,中间三间是周建人一家。东侧三间是内客房,最东一间曾住过爱罗先珂。如今的房主是1950年搬入的81岁的张淑珍老人,在这所大院的36户人家中,她是居龄最长的。年龄最长的82岁的赵光存是位退休工人,每日价写写画画,偶尔还可以卖些给来访的外人。他就住在鲁迅写《阿Q正传》的房子里。

<六>、鲁迅1927-1936在上海的情况

在上海,鲁迅曾有过三处较长时期的寓所:横滨路景云里,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以及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大陆新村9号自20世纪50年代起,被当地政府辟为鲁迅故居。其余的两处,迄今还有人家住着。

先去的是景云里,这条弄堂和上海其它的弄堂没什么两样。这种旧居民区,上海人叫做石库门,据说在上海的主要城区已不多见了,景云里因为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文人聚集地,这才得以保存下来。景云里入口抬头处的石头上,刻着:“叶圣陶旧居”,很奇怪,问陪伴的导游小姐,小姐也摇头说不知道。这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一个较长久的住所,这条不过10余米的巷子里,和他同期住在这里的,还有茅盾、叶圣陶、周建人、冯雪峰和柔石。好不容易敲开横滨路23号房门,还没看清楚,就有一位妇女从里屋急吼吼地抢出来,40来岁的样子,一边梳头,一边堵在门口:“看、看、看!要看找政府,把我们搬走算了。”于是赶快开溜。

走上几百米,穿过多伦路,就到了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这里是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帮着租下的,为防止意外,当年的门上还插着内山的名片。如今那个插槽早已破了,连陈年的木头都裸了出来。敲门,没人应。从三楼转角的窗户望过去,一位老太太在阳台上,跟她说话,也不理我们。陪同的导游小姐就笑,两年前她带一帮电视台记者来这里拍纪录片,也是怎么叫也不开门,后来又打电话,又回单位开证明,最后还是居委会亲自来人这才引进门。

保存最完好的当然是大陆新村故居,安安静静的,楼面新刷了一层红漆,陈列品都是旧的原物。住所有3层,每层约30多平方米的样子,鲁迅1933年4月11日迁入这里。由6排红砖结构的三层楼房组成的大陆新村,始建于1931年,是私营大陆银行的职员住宅,遇上一位职员调离,才由内山完造出面,用45两黄金顶下来,即买下了使用权,每月还要另付租金。

这里的居民出出入入的,谁也不会多瞧你几眼,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正好碰见上海老画家李厚,他家就和鲁迅故居门对门。鲁迅故居从50年代落成起,他就是见证人。李厚还记得小时候来这里的亲戚家玩 耍的情景,他回忆住在鲁迅家的西邻(10号),是一个白俄,在当时的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做事。东邻(8号)是日本人,门口挂着一块写着“茶”字的大牌子。

鲁迅在上海的3处居所,以四川北路为中轴线,相互间只有1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四川北路除了商业繁华外,还是当年上海除宝山路之外的又一文化出版中心,当时著名的出版公司,如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亚东书局、大东书局等除了在宝山路开店外,有的还把编辑部、印刷厂、分店设在这里,与鲁迅关系较为密切的北新书局、内山书店等更是直接在此开店。

内山书店旧址倒还保存着,现在是工行的一家储蓄所。鲁迅当年常去饮茶的公啡咖啡馆,也是当年左翼文化人经常聚会的地方,现在又开张了,据说还是在原址上。我去看了,在多伦路南口时装商场的半地下,虽说是上午,里面就得用上电灯。要想忆起一些海上旧梦,四川北路不必去了,可以径直走到多伦路,这是当年左翼文人出没较多的地方,如今已被辟成“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路口竖了些铜像,有叶圣陶等人,里头开了些商店,卖古玩字画一类,道路很宽,两旁一处处装饰一新的小洋房,据说大部分是新建的。

虞积华老先生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退休馆员,自小就在虹口区一带长大,他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区分是不是租界,只要看路面,柏油路的是租界,石头路的是国统区。因此他判断鲁迅的寓所都在租界附近。这也是鲁迅杂文集“且介亭”的由来,“且介”,“租界”二字各取一半也,鲁迅暗指自己住在半“租界”,也就是租界外靠近租界的地方。

(二)上网阅读:百度网、“鲁迅简介”

思考:如果鲁迅先生的经历记述到1936年,你认为还需要选取哪些材料?(教师随机点评)

小结:查阅资料,需要运用慧眼去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考查一下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请看问题:《鲁迅自传》是从1881年写到1930年,如果写到1936年,你认为应再选取他的哪些活动?(可用打字或“粘贴”,随机点拨评价。)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交流以下材料,整体提升:

(1)1903年,鲁迅在照片背后,写下一首《自题小像》的诗,送给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的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2)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招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这一天,鲁迅和大家谈笑风生。“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时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郁达夫又关心地说: “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即举“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作答。郁达夫还开玩笑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席散以后,鲁迅应柳亚子之请,于10月12日,为他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爱憎,和“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感情还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鲁迅把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中国人民的将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充分体现鲁迅一生高贵的革命品质,因而得到崇高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人郭沫若也十分赞赏这两句诗,指出它“虽寥寥十四字,对方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团结与斗争俱足的精神,也表现在对待自己人和朋友的批评上。他指责错误倾向,经常十分尖锐、深刻。他不习惯于给人搔痒,使他十分舒服,而是喜欢大喝一声,让人出一身汗,以收治病救人之效。这同他以前对农民的“怒其不争”的态度,有其相似之处。这个“怒”字,是“恨铁不成钢”,是鲁迅赤热心肠的写照,表现出他对于错误的不留情面的态度。有些人以为一“怒”,对方就该是敌人,这是不对的。如果不是出于误解,就是有意曲解。

小结:是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爱得厚重!他在黑暗混乱中求索是何等悲愤!他传播真理、唤醒国民百折不回是怎样的勇气!他在指责与诬蔑下是如此地坦然!他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又是这样的平实与谦逊。今天,我们走近了鲁迅,你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了解,你心目中鲁迅是个 怎样人?(至此,学生在个人体验基础上,构建起心目中的形象。)

六、作业

总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伟人为镜,得必大于失。有人说,交一位好朋友是一笔财富,历史上的伟人很多,如果让你以伟大为友,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教师随机点评。)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够坚强,请去读《贝多芬传》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缺乏毅力,请去读《居里夫人传》。以伟人为友,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请打开“作业”

1、请课下搜集名人传记,进一步了解传记特点,感悟名人精神。

2、撰写E-mail:《我的小传》。请发送到我的邮箱 结束语:

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真的猛士”,聆听他对我们的教诲:愿中国的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算萤火一般,也可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邓稼先

教与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与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小结:(掌握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四、布置作业: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指导: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

五、板书设计

邓稼先(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

服从祖国

(博士)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需要,为人

(科学家)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

民建功立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业,无私奉

献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六、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学习新课

(一)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二)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2、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

(3)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4)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文中)(6)《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结: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三)、揣摩语言,情感升华 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见课后练习一 3)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③ 作者说邓稼先是“永恒的骄傲”,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哪些方面?(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无私贡献精神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见课后练习二)(句式多变,句式整齐)

三、课堂练习:处理课后习题

四、教师总结(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五、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六、板书设计 邓稼先

坚定 执着 勇敢 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 无私奉献 两弹元勋

七、学后记

教后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教学设想: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和闻一多(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

“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思考•研讨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 “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

① 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目的是什么? ②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③ 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1)起稿政治传单 勇敢无畏 革命家方面(2)群众大会演讲 大骂特务 不怕牺牲(说→做)(3)参加示威游行 言行一致

目的:争取民主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1、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 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四、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五、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六、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七、总结全文:

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中心思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八、作业:

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处 描写,表现出。(4)、怎样理 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 达上属于。在文中 所起的作用是。

(6)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1)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特点(2)对偶 寻找民族文化繁荣的方法(3)细节 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4)这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一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迈出了第一步(5)议论 总结上文

板书设计:

学者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闻一多

革命家 起稿政治传单、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群众大会演讲、参加示威游行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可以细心聆听到什么?(生答:如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呼呼的风声……)(师归纳:声音是那样的奇妙动听)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觉,你将如何面对这事情:下面我们同桌两人做一个小实验:(一个捂住自己的双耳,一个大声给提几个问题,然后两人交换做法。共同体会没有声音的感受。)(让学生交流感受。师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了残疾人的痛苦,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是多么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去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一下耳聋后的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的?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提示: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出示贝多芬画像

2、精读6——9段,找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读第9段,揣摩这些描写的作用。提示: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具有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强无比的意志。

两处描写,一是远处,一是近处,也就是先概括后具体、逐渐描绘了贝多芬的形象。

作用: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学法指导: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例如: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你如何理解。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用学到的人物外貌的写法,5分钟片段作文,刻画同班同学,不说出姓名,然后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是谁,最后学生点评,论其写法的得失。

四、拓展延伸

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内容,你从一代音乐大师的身上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五、教师总结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我们今天学习了如何抓住特征来描写人物外貌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也学习了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去战胜他们。

六、布置作业

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外貌描写整理好,写在作文上。

七、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形象:独立而骄傲 沉郁而坚强 严肃而善良 热爱自然 献身音乐

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超越——领悟

主旨:顽强意志 执著追求 献身精神

八、学后记: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与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2、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3、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教与学重点

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教与学难点

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必须抓住他们的特点。不少作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刻画人物的一篇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

(2)你都知道关于他们的哪些资料?

提示:

(1)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18 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

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二)读出自我 合作交流

自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1)填写表格,试比较四人的肖像、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像 语 言 性 格

福楼拜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白皙的脸。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活泼开朗,幽默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个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探求的十分尖锐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沉默寡言,坚毅聪慧。

学法指导:整体把握,细心阅读,重点勾画。

(2)比较描写:针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于哪一方面?

提示:福楼拜是主人,性格热情豪放,重点写他的动作;屠格涅夫博学多识,主要写他的语言;都德生性健谈,因此描写时是肖像、语言并重;左拉沉默寡言,重在描写他的肖像和动作。

(3)作者写人物的语言,为什么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提示: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而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着重描写他们谈话的声调仪表,评论他们的口才,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作者在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试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写左拉“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坚强性格”“黑色的眼睛„„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这些描写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用议论在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在描写中插入了议论,既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又隐含了作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好处: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学法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新颖的问题,并在阅读中讨论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任选一题作答)(1)出示莫泊桑头像,学生试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作一下肖像描写。

(2)学习本文写法,写出三位同学(或好友)的不同个性特点。要求:①从外貌(肖像)、语言、行动三方面来写。②不少于300字。

四、拓展延伸

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五、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抓住了四位大作家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描写,今后我们在作文中,一定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另外,平时我们还要注意留心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表现,各有侧重地来进行描写。这样,你笔下的人物肯定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六、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整理在日记本上

2、课外阅读莫泊桑的其他文章。

七、板书设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福楼拜:博学善辩、热情大方(语言、动作)屠格涅夫:醉心文学、博学多识(语言)都德:言语生动、活泼快乐(语言、肖像)左拉:聪慧坚强、沉默寡言(肖像、动作)孙权劝学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论议 — 吕蒙 大惊——结友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复习教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教学重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1课 《邓稼先》 人物传记 P78注释① 邓稼先“两弹一星”;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词语积累:P84注释1、4、7;P85 注释1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得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2.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突出邓稼先的品质和献身精神)3.小中见大:选取平凡小事表现人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彷páng徨huáng 鲜xiǎn为人知 选聘pìn 挚zhì友 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 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zǎi)宰割(chóu)筹划 鞠躬尽(cuì)瘁 3.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二、重点句子知识单

他(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点拨: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高贵品格。

三、文学(文体)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迫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人名),他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P89 注释①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词语积累:P90 注释1-7;P91 注释4;P92 注释3 1.选材典型:三本书(学者),三件事(革命家)2.P93 练习二、三 3.修辞(P90 第三段):比喻(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拟(望闻问切:把民族比作病人)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锲qiè而不舍shě 兀wù兀穷年 潜qián心贯注 迥jiǒng乎不同 群蚁排衙yá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3)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3.解释下列词语。

(1)锲而不舍:雕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4)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2.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称谓),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称谓)臧克家。

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槛kǎn 重荷hè 深邃suì 磐pán石 下颏kē 2.解释下列词语。(1)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2)踌躇:犹豫。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2.《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作者是当代作家何为,原名何振业。P94注释①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命运交响曲》 ◇ 词语积累:P95 注释1;P96注释2;P97注释2 1.人物描写:神态、外貌、语言(具体文段)2.记叙线索: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参观(侧面描写:女佣)——观看(外貌描写:陌生人)—— 交谈(语言描写:贝多芬)

第14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白皙xī 钦qīn佩 捋lǚ胡须 脚踝huái 荒谬miù 义愤填膺yīng 点拨:“捋”是多音字。2.解释下列词语。

(1)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2)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2)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

二、重点句子

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2.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等。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P100 注释1;P101 注释1、3;P102 注释1。◇词语积累:P104 注释1 1.夹叙夹议(P101 第3段):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2.按时间顺序展开记叙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2)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3)见往事耳 见:了解。往事:历史。(4)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称谓)。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 词语解释:P106 注释4、5、9;P107 注释1-6、9、12、13、15 ◇ 句子翻译:P107 课后练习二

◇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作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传授目标:练习写命题作文,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2.能力培养目标:论证观点的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话题内容:我最崇敬的名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郭达、蔡明、赵丽蓉合演的小品《追星族》

二、看法:你怎样看小品中的女儿和父亲呢?

三、交流:可以说说你心中的那颗星吗?

四、怎样看中学生的追星现象:

1、你认为追星有利还是有弊?为什么?

2、你为什么追星?

五、总结:(1)同学们大都追一些歌星和影视明星。(2)有部分同学不顾父母的反对仍然追星。

(3)同学们追星的目的一般是消遣、跟随潮流、聊天有话题等等。

我发现追星的性质其实也并不会怎么恶劣,只不过部分同学没有掌握好这个度,并且没有好好地与长辈交流沟通,而引起了父母的不理解,但只要克服这些不足,这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追星的目的,不可以盲目地随潮流,在这股热浪中冲昏了头,迷失了方向,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1(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通过上述分析,你应该能明白,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不是徒有其表,更应该有高尚的人品和超凡的气度;该不仅仅吸引你的目光,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

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星也就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祟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

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六、老师说追星

我们主张热爱明星、学习明星、争当明星,反对盲目崇拜明星、依恋明星、丧失自我。热爱而学习,以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与明星同行,既是社会之需,也是个人之求,亦是明星之所愿,如此才有利于社会和人的进步。把明星视为偶像,盲目崇拜、依恋,从而丧失了自我,则是错误的。明星者,人也,有其长,也有其短,有其超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也有其不如常人之处,不必迷信,无须崇拜。

我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对片面追求,伏地生存。对于演艺界、体育界的真正的明星,做出独特贡献的人物,如冼星海、聂耳、郭兰英、李宁等等,应当尊敬,更应当学习。对于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以及军界和政界的人民之星,如钱学森、李四光、陶行知、粟裕等等,也应该尊重和学习。而只知道演艺界的明星,不知道科技界的明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只知道场面的热烈,不懂得艺术的品味,则是一种悲哀。所谓伏地生存,指的就是这种长期生活在艺术低层的精神状态。青年就是未来,未来是由成长构成的,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成长,就没有未来。多少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又有多少民族正处于灭亡的边缘,他们缺少的正是与时俱进的文化而不是歌舞!七:星光灿烂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 ”、“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此后,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陈景 润: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这项工作,使之与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获得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八、写作:请你以你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600。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教案1 语文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教案1 语文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9绝品教案1

    9.绝品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描写;描写角度——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鲁迅自传》教案 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 鲁迅 年级组别 执笔 课型 审核 时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记这种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同学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否有困难呢?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18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概述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概述教案 一、单元复习意图 本单元以童话为中心安排教学,其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如情节设计、人物刻画、主题、语言等),二是练习学生说、写童话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一、研究范围:第三单元课堂教学研究二、研究目标:语文第三单元备课要点 【单元说明】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多姿多彩,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能力。这......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 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和语文园地三组成。风景如画的日月潭、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整组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四篇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