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五课《鲁迅自传》 教案.doc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第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18岁
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 5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
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作业: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第二篇: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六 雪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第二课时
一、导入:朗读课文1-3自然段,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学生读课文的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江南的雪是柔美的,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
明确: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一部分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2)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句?
明确: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表明了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向死而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3)北方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4)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
明确:“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朔方的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它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一如既往的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2、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三、语言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1题,“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第2题,“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新课标第一网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的前行动力。.
七、作业: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地方?如果有,怎样改才好?
2、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地走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短文。板书: 《雪》
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对比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
七、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③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板书: 独白 抒情 爱国
八、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②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③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②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③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④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教学重、难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④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教法】 ①创设情境法 ②疑读法 ③议读法
【学法】 ①小组竞赛法 ②想象法 ③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问题如: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4)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课时
四、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九、海燕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
①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②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2)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示例二:第二、三段。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板书】: 海鸥 海鸭 恐惧 企鹅
5.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面对什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对比;暴风雨 五.归纳总结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板书:(不革命者)
高傲(革命先驱)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革命风暴)对 比 象 征
十、组歌 【教学思路】
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2.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二、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3.理解海浪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情感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己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而精魂离不开形体。诗歌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静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四、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连贯,衔接自然。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它们都为世界美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人生价值观正闪耀最纯朴的人性的光辉。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以“ 之歌”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一首抒情诗,字数不限。
板书: 浪 博爱 世界美好
雨 无私
语文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感受春季中独特的社会生活,培养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在感受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美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对自然和艺术的观赏、欣赏能力;
3、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形成勤于动笔记录、乐于动笔创作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制作资料卡片、手抄报、flash或powerpoint等。教师适当引导。(时间为期一周)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两组,自选以下专题之一: 1)、大地回春
(春天的大自然)春天的山水原野 春天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日月风雨 春天的虫鸟 …… …… 2)、春暖人间
(春天的社会生活)春节的喜庆欢欣 春天的田间劳作 春天的人民广场 春天的校园 …… …
2、各组民主推选四人组成智囊团,并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二、展示作品:
各组展示作品,并由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作品。(由科任教师及学生代表担当评委,共同评分。)
三、口语交际训练:
(一)现场才艺表演:
参考形式:(1)朗诵或现场创作赞美春天的诗词(2)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3)表演自创的体现春天特色的相声小品(4)现场书写春联
(5)现场创作表现春天的图画
(二)对才艺表演进行口头推荐:(1)由表演者阐述所表演节目的主题。
(2)由本组代表向评委及观众介绍节目突出的优点。
(评委点评,分别给节目精彩的一组及推荐有说服力的一组加分。)(3)讲述“春天的故事”,必须是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评委点评,评分。)
四、写作训练:任选一题作文。(要求见课本P82)
五、小结评价:
1、学生谈感想、收获。
2、教师综合评价。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气魄pî 浊流zhú 澎湃bài B.哺育fǔ 惩罚chéng 懊悔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操炼 怪诞 亘古 蚱蜢 B.班斓 泛滥 崎岖 回环曲折 C.屏障 懊悔 雄键 亦复如是 D.狂澜 险峻 坦荡 九曲连环
3、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C.《最后一课》是篇短篇小说,作者以韩麦尔为主人公,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4、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B.我家花台上放着白玉兰、玫瑰两盆花卉。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D.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
5、写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填空(16分)
⑴《黄河颂》选自组诗《________ 》,词作者是________ 曲作者是________ ⑵《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 _ 国作家______本文的体裁是______ ⑶《木兰诗》选自_____朝 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 方的一首乐府民歌。⑸《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的两句是,⑹《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7、在下列横线上,仿照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 C.屏障píng 嗥呜háo 炽痛chì D.惨白chǎn 污秽suì 镐头gǎo
⑷《木兰诗》中表现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二、阅读理解与探究(共66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8~15题(共28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②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孩子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二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然后他呆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8、作者怎样描写习字课上的安静?(3分)答:
9、“上习字课”那段文字有三处细节描写,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别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6分)
答:细节描写a.,其作用是烘托 气氛;细节b.,突出了孩子们对 的热爱;c.,表现小弗郎士对 的嘲笑。
11、作者写钟声和号声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2、“他呆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写出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理状态?(2分)
10、在“最后一课”里,师生心心相通的原因是什么?(2分)
13、划线句①中“监狱大门”指的是:,“钥匙”指的是:________,全句的含义是
14、划线句②中“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____ 的心理。(3分)
15、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意思是(3分)()
A.对韩麦尔的即将失业感到可怜。B.对韩麦尔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C.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D.对韩麦尔不但成了亡国奴,甚至连从事几十年的法语教学都被迫终止处境的同情。
(二)阅读《木兰诗》,完成16~20题(选文略)(共23分)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分)。(5分)
①木兰当户织: 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旦辞爷娘去: ④策勋十二转: ⑤赏赐百千强: ....⑥郭: ⑦帖花黄: ⑧火伴: ..
17、翻译句子(4分)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8、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单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4分)
19、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4分)
20.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兰代父从军,表现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广大妇女对男卑女尊的抗议。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C.木兰代父从军,反映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自由的劳动生活。D.木兰代父从军,侧面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三)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相关题目(共15分)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的衬托下,恋恋不舍地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汽车沿盘山路爬行,秋风苍凉沉寂,黄河浩荡东流。我们的心绪还沉浸在陕北高原,沉浸在沟壑纵横、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风景中。陕北,贫穷、闭塞;陕北人,顽强、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质朴。一如脚下这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当我们离开陕北,走近壶口瀑布,希望心情不再沉重。
车窗外,渺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①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喊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上古,黄河奔泻至此,形成滔滔洪流。河道不畅,横溢流淌,黄河成为不可抗拒的洪灾。大禹用疏导之法,劈开吕梁山,凿开龙门,给后人留下名闻遐迩的壶口瀑布。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拍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壶口河槽错落,岩石犬牙交错,水流跌宕,像古老的石犁烈马分尸般撕碎水层,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的身躯突然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②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斑斓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壶口瀑布西畔,陕北一片莽莽苍苍,游人三三两两。东畔,山西人大搞旅游,灯火闪烁,游人如织。同一条黄河,“东边日出西边雨”。遥想当年,两岸码头红红火火,人声鼎沸,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壶口瀑布宽度达千米,主瀑难以接近。同行的女记者忙于录音,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掉进龙槽,转眼无影无踪。壶口瀑布,烟波浩浩,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当年,光未然到此,慷慨激昂地写下中外驰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面对壶口,你唱不出“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纤夫的爱》不能在壶口唱,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选文有删节)
21.第二段说黄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联系全文请具体说说:“辉煌和苦22.试从文中找一组形容词来概括黄河的特点;并说明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3.试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壶口瀑布的特点?(限于20个字以内)(4分)难”是指什么?(4分)
24.文章最后以《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来结尾,有什么好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C
4、D
5、⑴比喻 ⑵对偶 ⑶顶真 ⑷互文
6、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⑸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
8、主要从听觉上写,钢笔轻响,鸽子低叫,金甲虫受冷落。
9、a、挂在铁杆上的字帖 教室里的爱国
b、飞进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画杠子 祖国文字
c、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的联想 侵略者强迫学德语的愚蠢行为
10、师生爱国情感相同
11、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国土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德语要代替法语。
12、表明他面对国土被占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13、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对法国语言的封锁 祖国语言
全句含义:牢记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14、对敌人的抗争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15、D
16、略
17、略
18、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十年军旅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
19、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 20、B
21、“苦难”指不可抗拒的洪灾;“辉煌”指造福人民,便利交通,旅游发达。
22、宽宏博大,奔放无羁。黄河之水是形成壶口瀑布的源泉。
23、万马奔腾、惊雷行空、犬牙交错、水流跌宕。
24、用对比来突出壶口瀑布的文化内涵。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练习题
探究练习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战栗()
步履()
悚然()
羸弱()
告罄()
无垠()
凛冽()
遗孀()
二、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吞噬
语无伦次
羸弱
告罄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5.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6.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7.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8.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令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循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的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成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大量引述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__朝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__朝人。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战栗(lì)
步履(lǚ)
悚然(sǒng)
羸弱(léi)
告罄(qìng)无垠(yín)
凛冽(lǐn)
遗孀(shuāng)
二、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者不高兴的神情。
吞噬:吞食。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羸弱:瘦弱。
告罄:指财物用完。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淡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友都做到了。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象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4.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起,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5.作者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6.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7.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他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8.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四、1.作者认为“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2.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而得来的。
3.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4.“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李白,唐代人。“大江东去”作者苏轼,宋代人。“枯藤老树昏鸦”,作者马致远,元代人。“十年生死”,作者苏轼,宋代人。“落花人独立”,作者翁宏,唐代人。“采菊东篱下”,作者陶渊明,晋代人。5.“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6.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如何理解美、发现美,进而表达作者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的追求。答题的关键是要选好角度。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成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
第五篇:2018年语文下第二单元练习题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1
一、看拼音,写词词。
二、发现规律,对一对。
云对()绿对()雪对风
淡对浓()对秋
树对()夏对冬
()对虫
三、连一连。
四、选择正确的汉字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青
轻
1.()少年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2.叔叔大声说:“我还年(),我要从头再来!”
出
处
3.春天到了,田野里到()都是鲜花,漂亮极了!4.妈妈现在()去给我买好吃的东西了,我真幸福!
五、比一比,组词语。
六、读一读,写一写。
不同的“风”
不同的“雨”
春风
春雨
凉风
谷雨
龙卷风
山雨
清风
阵雨
1.我也会写出很多带“风”的词语。
2.我还会写出很多带“雨”的词语。
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填出横线上的字。
1.同学们,当你们走进春天的时候(hòu hou),你们会看见(jiàn ..jiān)春姑娘(niáng niang)在等候(hòu hou)着你们,要和你们一..起朗诵赞美春天的诗歌呢!2.夜来
声, 落知。
3.野火烧不
,春风
又生。
4.一 之计在于春,一
之计在于晨。
八、课外阅读。
种 子 的 梦
我是一粒又圆又小的柳树种子,我躺在松软的泥土里。春风姐姐吹着轻柔的摇篮曲:“种子种子快睡吧,等你醒来后,你就会看见天上的白云。”听着听着,我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我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小嫩芽,慢慢地,长成了一棵枝叶茂盛的柳树,许多小鸟围着我唱歌,小朋友们围着我跳舞、做游戏。
1.“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用“ ”画出来。2.照样子,写一写。
又圆又小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迷迷糊糊
3.照样子,写句子。
我是一粒又圆又小的柳树种子,我躺在松软的泥土里。我是
,我。
九、看图写话。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抓紧时间和小伙伴们说说吧!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2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请你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三、给下面的字分类。
处 菜 春 苹 鸡 间 问 知 好
四、读一读,连一连。
五、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多么。
2.你会 ? 3.和
是。
4.,也。
六、填空。
(一)春
晓
春眠()觉晓,()()闻啼()。夜来()()(), 花落()()()。
(二)村
居
()()莺飞()()天, 拂堤杨柳醉()烟。儿童散()归来(),()趁()()放纸鸢。
七、快乐阅读。
(一)课内阅读。
小鸡高兴极了。他用力一撑,就把蛋壳撑破了。他叽叽叽地叫着,慢慢地站了起来。叽叽,叽叽,小鸡在说:“世界多美呀——蓝莹莹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2.我知道蓝莹莹的是
,绿茵茵的是
,碧澄澄的是。
3.我还知道红艳艳的是
,外面的世界可真美呀!(二)课外阅读。
小兔的生日
6月18日是小兔的生日,许多小动物向它祝贺。小山羊送青菜,小牛送牛奶,小猴送桃子,小鸡送虫子,小猫送鱼。大家一起唱歌,祝小兔生日快乐。
1.小兔的生日是。
2.、、、和
都来祝小兔生日快乐。
3.大家是怎样祝小兔生日快乐的?用“
八、看图写话。(12分)仔细看看下面这幅图:图上有谁?她在干什么?把你看到的写在横线上。
”画出来。(3分)答案1 答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