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解析
鲁迅自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鲁迅先生生平事迹,感受、解读鲁迅精神。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教法学法:
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网页上幻灯片(2)内容显示: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网页上幻灯片(9)内容显示: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补白”先生13岁前的生活:快乐无忧、幸福、安适。13岁的际遇是他生命中第一个转折点,也是性格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做幕友或商人:表现先生卓而不群、自强自立、具有反抗精神。)
谁回答第3个问题(提示:结合文意,课外阅读《藤野先生》理解:从学医开始,先生就走上了救国的漫漫征途,也是他最重要的思想变化,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如果学医还有父亲病故的原因,从而导致他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则完全是为了救治国民,而且是从根本上救治。他认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的进步。以国家兴亡为已任,体现了先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问题4(提示:当时政治混乱,社会黑暗,理解特定背景下先生生活之艰难、意志之坚强。)问题5(引导提示:先生首先是文学家,著述情况必不可少)
小结: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共同合作,对鲁迅先生生平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了先生卓而不群、自强、自立、爱国求实的精神。
四、相关资料
为了更多深入地了解先生,请大家打开“相关资料”快速浏览,选取你需要的或你感兴趣的。阅读
(一):扩展资料 <一>、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惶》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三>、传记的文体知识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古代就有[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
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竺可桢《哥白尼》,杨振宁《邓稼先》等。
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前者记叙史实;后者用形象化手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排斥合理的艺术加工。
<四>、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五>、鲁迅1912-1926在北京的情况
鲁迅全集中的日记始于1912年:5月5日,“约七时抵京”;6日,“移入山会邑馆”,“夜卧未半小时即见肥虫(臭虫)三四十,乃卧桌上以避之。”山会邑馆即绍兴县(会)馆。会馆是进京参加会考的同乡举子或京官居住的公寓,不必交房钱,只需在年节给看房的长班赏钱。鲁迅在会馆长居7年半,起先住藤花馆,因不堪喧闹,1916年搬入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一所相对独立的小院,因为在院中的槐树上吊死过人,才没有被人抢住。补树书屋有4间朝东的正房,和两间“北向小舍”。鲁迅先住正房的南屋,后让给周作人,自己移住北屋。北屋因为有两间“小舍”的遮挡,光线较暗。《狂人日记》就是在这里撰就的。如今的补树书屋还能认出眉目。
绍兴会馆在南半截胡同,出门北行右折出来,是所谓北半截胡同,已经是临街的附路了。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沿北向的宣武门大街上行,临近西单时左拐是教育街。教育街3号,当年是鲁迅就职的民国教育部,早年的清朝学部,如今是武警招待所。院中尚有一段长廊及左右各一间办公室是旧貌。那当年的教育总长及次长的办公室,如今是一家招待所的食堂。教育街往南一条平行的小街是新文化街,45号是当年的女师大,如今是鲁迅中学。校舍一律是旧貌,仍然是洋灰色。
沿西单大街向北,近西四向左,是砖塔胡同。砖塔胡同61号院(现84号)是鲁迅在北京的第三处居所。鲁迅在此借居9个月,月租是8元。与八道湾的阔大比,砖塔胡同的3间平房尤其局促。
由西四向东到沙滩,五四大街29号的红楼,是当年的北大一院。鲁迅从1920年12月24日开始在这里授课,直至1926年8月离开北京。长驻于此的国家文物局业已搬迁,还有文物出版社等单位尚在。大门上张挂着“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的牌子,门口墙上的文物标志牌注明:“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红楼的地下室是印刷厂,一楼是图书馆,东侧有李大钊纪念室,西端有《新闻纸阅览室》,标明毛泽东在此工作过,月薪8元。
由西四向西到阜成门内大街,最西端的北向胡同里是鲁迅博物馆。鲁迅在京的第四处旧居——西三条胡同21号院,被围于其中。
由西三条向东到赵登禹路,再北行,近西直门内大街右拐是曲曲弯弯的八道湾胡同。八道湾11号是鲁迅在京的第二处旧居。1919年11月,鲁迅与周作人夫妇迁入这座以3500元购置600元修缮的大宅院。12月29日,鲁迅接母亲、朱安及周建人一家阖家入住。八道湾11号分三进。一进的左手三间是外客房,是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地方。二进的三间正房,右侧是朱安卧室,左侧是鲁母的卧室,中间是吃饭的堂屋,冬季时鲁迅亦在堂屋后侧木炕上睡。左手的西厢房三间,鲁迅曾暂居过。鲁迅搬走后,周作人改作了书房,取名“苦雨斋”。三进一排九间房,最为高大。西侧三间是周作人一家,中间三间是周建人一家。东侧三间是内客房,最东一间曾住过爱罗先珂。如今的房主是1950年搬入的81岁的张淑珍老人,在这所大院的36户人家中,她是居龄最长的。年龄最长的82岁的赵光存是位退休工人,每日价写写画画,偶尔还可以卖些给来访的外人。他就住在鲁迅写《阿Q正传》的房子里。
<六>、鲁迅1927-1936在上海的情况
在上海,鲁迅曾有过三处较长时期的寓所:横滨路景云里,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以及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大陆新村9号自20世纪50年代起,被当地政府辟为鲁迅故居。其余的两处,迄今还有人家住着。
先去的是景云里,这条弄堂和上海其它的弄堂没什么两样。这种旧居民区,上海人叫做石库门,据说在上海的主要城区已不多见了,景云里因为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文人聚集地,这才得以保存下来。景云里入口抬头处的石头上,刻着:“叶圣陶旧居”,很奇怪,问陪伴的导游小姐,小姐也摇头说不知道。这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一个较长久的住所,这条不过10余米的巷子里,和他同期住在这里的,还有茅盾、叶圣陶、周建人、冯雪峰和柔石。好不容易敲开横滨路23号房门,还没看清楚,就有一位妇女从里屋急吼吼地抢出来,40来岁的样子,一边梳头,一边堵在门口:“看、看、看!要看找政府,把我们搬走算了。”于是赶快开溜。
走上几百米,穿过多伦路,就到了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这里是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帮着租下的,为防止意外,当年的门上还插着内山的名片。如今那个插槽早已破了,连陈年的木头都裸了出来。敲门,没人应。从三楼转角的窗户望过去,一位老太太在阳台上,跟她说话,也不理我们。陪同的导游小姐就笑,两年前她带一帮电视台记者来这里拍纪录片,也是怎么叫也不开门,后来又打电话,又回单位开证明,最后还是居委会亲自来人这才引进门。
保存最完好的当然是大陆新村故居,安安静静的,楼面新刷了一层红漆,陈列品都是旧的原物。住所有3层,每层约30多平方米的样子,鲁迅1933年4月11日迁入这里。由6排红砖结构的三层楼房组成的大陆新村,始建于1931年,是私营大陆银行的职员住宅,遇上一位职员调离,才由内山完造出面,用45两黄金顶下来,即买下了使用权,每月还要另付租金。
这里的居民出出入入的,谁也不会多瞧你几眼,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正好碰见上海老画家李厚,他家就和鲁迅故居门对门。鲁迅故居从50年代落成起,他就是见证人。李厚还记得小时候来这里的亲戚家玩 耍的情景,他回忆住在鲁迅家的西邻(10号),是一个白俄,在当时的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做事。东邻(8号)是日本人,门口挂着一块写着“茶”字的大牌子。
鲁迅在上海的3处居所,以四川北路为中轴线,相互间只有1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四川北路除了商业繁华外,还是当年上海除宝山路之外的又一文化出版中心,当时著名的出版公司,如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亚东书局、大东书局等除了在宝山路开店外,有的还把编辑部、印刷厂、分店设在这里,与鲁迅关系较为密切的北新书局、内山书店等更是直接在此开店。
内山书店旧址倒还保存着,现在是工行的一家储蓄所。鲁迅当年常去饮茶的公啡咖啡馆,也是当年左翼文化人经常聚会的地方,现在又开张了,据说还是在原址上。我去看了,在多伦路南口时装商场的半地下,虽说是上午,里面就得用上电灯。要想忆起一些海上旧梦,四川北路不必去了,可以径直走到多伦路,这是当年左翼文人出没较多的地方,如今已被辟成“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路口竖了些铜像,有叶圣陶等人,里头开了些商店,卖古玩字画一类,道路很宽,两旁一处处装饰一新的小洋房,据说大部分是新建的。
虞积华老先生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退休馆员,自小就在虹口区一带长大,他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区分是不是租界,只要看路面,柏油路的是租界,石头路的是国统区。因此他判断鲁迅的寓所都在租界附近。这也是鲁迅杂文集“且介亭”的由来,“且介”,“租界”二字各取一半也,鲁迅暗指自己住在半“租界”,也就是租界外靠近租界的地方。
(二)上网阅读:百度网、“鲁迅简介”
思考:如果鲁迅先生的经历记述到1936年,你认为还需要选取哪些材料?(教师随机点评)
小结:查阅资料,需要运用慧眼去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考查一下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请看问题:《鲁迅自传》是从1881年写到1930年,如果写到1936年,你认为应再选取他的哪些活动?(可用打字或“粘贴”,随机点拨评价。)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交流以下材料,整体提升:
(1)1903年,鲁迅在照片背后,写下一首《自题小像》的诗,送给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的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2)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招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这一天,鲁迅和大家谈笑风生。“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时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郁达夫又关心地说: “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即举“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作答。郁达夫还开玩笑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席散以后,鲁迅应柳亚子之请,于10月12日,为他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爱憎,和“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感情还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鲁迅把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中国人民的将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充分体现鲁迅一生高贵的革命品质,因而得到崇高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人郭沫若也十分赞赏这两句诗,指出它“虽寥寥十四字,对方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团结与斗争俱足的精神,也表现在对待自己人和朋友的批评上。他指责错误倾向,经常十分尖锐、深刻。他不习惯于给人搔痒,使他十分舒服,而是喜欢大喝一声,让人出一身汗,以收治病救人之效。这同他以前对农民的“怒其不争”的态度,有其相似之处。这个“怒”字,是“恨铁不成钢”,是鲁迅赤热心肠的写照,表现出他对于错误的不留情面的态度。有些人以为一“怒”,对方就该是敌人,这是不对的。如果不是出于误解,就是有意曲解。
小结:是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爱得厚重!他在黑暗混乱中求索是何等悲愤!他传播真理、唤醒国民百折不回是怎样的勇气!他在指责与诬蔑下是如此地坦然!他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又是这样的平实与谦逊。今天,我们走近了鲁迅,你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了解,你心目中鲁迅是个 怎样人?(至此,学生在个人体验基础上,构建起心目中的形象。)
六、作业
总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伟人为镜,得必大于失。有人说,交一位好朋友是一笔财富,历史上的伟人很多,如果让你以伟大为友,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教师随机点评。)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够坚强,请去读《贝多芬传》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缺乏毅力,请去读《居里夫人传》。以伟人为友,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请打开“作业”
1、请课下搜集名人传记,进一步了解传记特点,感悟名人精神。
2、撰写E-mail:《我的小传》。请发送到我的邮箱 结束语:
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真的猛士”,聆听他对我们的教诲:愿中国的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算萤火一般,也可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教案1 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鲁迅自传》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教学前应对传记文这种文体适当介绍。教好这一课,一方面为下面继续学习其它课文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感知他的人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4、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讲授、讨论、对话;黑板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一)、导入
1、解题:鲁迅自传
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可分为自传和评传。⑴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⑵评传:是由别人撰写的,也叫传。
2、介绍鲁迅
(1)、请同学回忆以前所阅读的鲁迅文章,简单介绍对鲁迅的印象。(2)、引用毛泽东的话,简介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些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二)、熟悉文章,梳理文章。
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掌握生字词。
自传(zhuàn)乞(qí)食 衰落(shuāi)(luò)彷徨(páng)(huáng)侮辱(wǔ)(rǔ)祺(qí)(1)[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2)[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3)[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4)[筹(chǒu)办]:筹划举办。
(5)[幕友]: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6)[学籍(jí)]: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7)[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梳理文章,掌握大意。
(1)、默读课文,回答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请同学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大意。
明确:(1)鲁迅出生到十八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情况等。(2)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3)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通篇文章内容为鲁迅自述平生。
(3)、小组讨论:四人为以小组,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1896年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1898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1902年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1926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1918年,鲁迅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创作成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本论文”:是指他的论文集《坟》
“一本回忆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一本散文诗”:指散文诗集《野草》;
“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篇》、《华盖集》、《而已集》、《热风》。
(三)、结束语
本堂课我们基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主要创作作品。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熟悉鲁迅,也请同学们思考本篇文章有些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写一篇自传?
(四)、板书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自传和评传两类)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内容 创作成果(4)[
(五)、当堂作业
1、填字音
自传()乞()食 衰落()()侮辱()()段祺()瑞
2、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筹()办: 失怙(): 彷徨()():
(六)、布置作业
1、请消化吸收生字词。
2、查阅鲁迅相关资料和作品,进一步熟悉鲁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一)、导入
复习:
1、相关生字词。
2、简介鲁迅主要创作作品。
(二)、合作探究,细读文章,感受特点。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分别讨论下列问题。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愁生计——家庭败落
变故:(补充鲁迅家世: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 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明确:家境困难;不肯走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幕友或商人。
第二段:(1)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
(3)作者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
明确:文中鲁迅自述是因为看到一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动。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原因,麻木、愚昧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4)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明确: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家。第三段:(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 明确: 动荡的社会时局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为生计也为斗争。(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很平淡、冷静客观的叙述这些变动,表明鲁迅处变不惊,坚持自我的品格。
2、从本篇文章可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 明确:特点:(1)、篇幅不宜过长;(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4)、语言要朴实。
写法:自传式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生活的情况。
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每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结合课文讲述)
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
(四)、课外拓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故园:祖国。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五)、结束语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中,鲁迅概括地介绍了自己50年的经历,生活细节浩繁无数,作者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件,语言俭省、感情含蓄,既符合自传特点,又能突出主旨。
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面面俱到,详略得当。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 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六)、作业
1、自学《自嘲》。
2、阅读课后《呐喊》自序和《老舍自传》。
2、仿照课文,写一篇自传。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鲁迅自传》教案 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
鲁迅
年级组别 执笔 课型
审核
时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记这种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以时间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的重大转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培养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学习以时间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二)难点 :从简练的语言风格中体会鲁迅的鲁迅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三、教学方式: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鲁迅及其相关作品。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厦门()皖南()学籍()乞食()
páng huáng()shuāi败()chóu办()
zhâ江()nà喊()亲qī()
三、根据语境,理解加粗词语的意思。(8分)
(1)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书的学力。
学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衰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
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传”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上学期学习(风筝》一文,作者是:(鲁迅先生)。现在那位同学能介绍你所认识的鲁迅或鲁迅的相关作品?(包括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鲁迅自传》,来树立他一生的经理,追溯他闪光的人生轨迹,系统、全面地来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一生。(板书课题:《鲁迅自传》)
2、本文的题目是《鲁迅自传》,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也叫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传记篇幅可长可短,按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大传、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按写传的人可以分为自传(写自己)及他传(写他人)。
本文《鲁迅自传》分类可以划分为什么?(学生回答:小传、自传)
二、朗读课文
1、全班听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教师注意学生若有读错的字词,及时更正。
3、正音正字,积累重要字词。
(1)厦门(xià)皖南(wǎn)学籍(jí)乞食(qǐ)
páng huáng(彷徨)shuāi败(衰)chóu办(筹)
zhâ江(浙)nà喊(呐)亲qī(呐)
(2)学力: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维新: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
三、整体感知:
1、听同学朗读课文,在课本中划出表示时间的词句,并切找出相应时间发生的相应事件。(请四个同学各朗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小黑板)学生交流讨论,填写表格,梳理鲁迅生平。
时间: 主要活动:
一八八一年-----------------------出生在周姓家里
十三岁时--------------------------家遭变故,寄居
十八岁------------------------------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在仙台学医
两年以后-----------------------------在东京进行文艺活动
二十九岁-----------------------------回国
刚回国-在浙江学堂做教员
第二年-到绍兴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教育部部员 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厦门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一九三六年十月--------------------于上海病逝
通过表格的填写,我门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提示:以时间为顺序来描写,作用是:使其条理清晰。)
3、思路:
(1)、现在,快速浏览课文,概述每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家庭情况。
第2段:求学经历。
第3段:工作情况。
第4段:文学创作成就。
(2)、读课文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成果。
鲁迅主要作品
• 小说集 《呐喊》《彷徨》
• 论文集 《坟》。
• 散文诗集《野草》。
• 散文集 《朝花夕拾》。
• 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3)、按段与段之间的亲疏关系把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鲁迅的家庭、求学、工作情况。
第二部分(4):鲁迅的文学创作成就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鲁迅先生一生的生平经历及著作情况。那么,通过这些经历及著作情况,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具有什么思想的鲁迅?。
第二课时
一、研读
1、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提示:在鲁迅看来:做幕友,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他厌恶;做商人,贪心钱财,惟利是图,他也不齿,所以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他考入水师学堂正是他思想进步的表现,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是为了他当时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2、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弃学医学文?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提示: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后来,从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麻木,使作者觉得首先需要“救治”的是国民的精神,用新文艺唤醒他们的觉悟。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鲁迅少年时的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离开家乡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再由决意学医到弃医学文,都是因为鲁迅本生思想在发生变化,所以“思想的发展‘是本文的一条隐含的线索。)
3、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还写了鲁迅的著书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提示: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不能删去这些内容,否则传记
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二、人物小传的特点
(1)、短小精悍
(2)、不铺陈细节
(3)、语言简洁严谨
三、总结全篇
从这篇文字简练、语言朴实的自传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鲁迅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而且还能深切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思想与勤奋创作、不懈奋斗的精神。
四、作业设计
请仿照本文,为自己写一篇自传。
提示:可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出生地、出生年月,然后以时间为序,介绍自己的生平经历,重点说明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等。要求:语言简洁,重点突出,三四百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
自述经历
决意求医
弃医从文
鲁迅自传
文学创作成就:小说集 《呐喊》《彷徨》论文集 《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注:辅助练习
1、据作者情况及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1)鲁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__________。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_ 到 ________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2)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
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
时间 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2)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
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教学后记:
第四篇:2016年秋季版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描绘了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鲁迅的杂文深刻反映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那么,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正像同学们所讲,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格的写照。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予鲁迅高度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伟人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走近鲁迅先生,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二、答疑解惑
针对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问题1:
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平易近人 乐观开朗 博学 问题2:
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说明比较尊重别人。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
(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3:
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
说明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问题4:
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问题5:
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问题6:
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说明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默。
教师小结:
一直以来,人们眼中的鲁迅先生是冷峻严肃的,作家萧红却让我们看到了先生平易、随和、宽厚慈爱的另一面。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而是一位乐观开朗,充满人情味的长者。他生活俭朴,待人热情诚恳。他不是共产党人,却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共产党人。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刻画鲁迅先生,展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的呢?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同学们在写法方面提出的问题。
问题7:
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 走路的姿势。
戴眼镜看字迹潦草的书信。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问题8:
本文写法上还有什么特色? 语言非常朴实,充满真情实感。教师小结:
写好散文的前提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在历代写人的散文中,佳作不多,精品更少。萧红此文却能成为传世佳作,就是因为作者用真情实感,如话家常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也成为众多回忆录中的珍品。
三、讨论探究
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现代女作家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当年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结识了作家萧军,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作家”。可是为什么作者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年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呢?
讨论后明确:鲁迅先生的离世,令作者万分悲痛。三年后,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写下此文,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景仰、思念之情融于娓娓的倾诉中。
四、课外拓展
毛泽东在《鲁迅论》中盛赞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作家金庸也将鲁迅的品格与圣人相提并论,他说:鲁迅先生的人格和精神远远超越作家的称呼之上,„„他无私献身的精神有如治水的大禹,广施教化的孔子;他爱护民众的情怀有如释迦牟尼、耶稣。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成千上万的人自发来送行,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
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嫉恶如仇,反对强权,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地战斗。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20多篇小说,16部杂文集,700多篇杂文,共计1000多万字的作品,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了,可他的精神却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晖。
五、学以致用——写作技巧研究 1.生动的细节描写。
2.选取生活中的琐事,用浅白、平实的语言塑造人物。
没有奇闻异事,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都是生活的真实记录,却真挚感人。佘树森先生语:
对于散文作者来说,最重要最美好的人格,便是“诚实”。
六、课外迁移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课外推荐阅读唐弢先生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琐忆》,比较它与本文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的异同。
七、作业
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选择你身边最熟悉的人,写一篇表现亲情的文章。
第五篇:2016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五课《鲁迅自传》 教案.doc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第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18岁
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 5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
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作业: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