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三:5 登高 教案

时间:2019-05-15 01:0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人教版)必修三:5 登高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人教版)必修三:5 登高 教案》。

第一篇:语文(人教版)必修三:5 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指导诵读

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明确】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读文本

1、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认为这首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凄楚、悲伤/悲凉、忧伤/凄楚、孤独/悲凉、孤单……

2、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 【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3、赏读文本: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③诵读指导: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2)师生共读,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②诵读指导: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沉郁、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前句低沉,后句昂扬。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读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

③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3)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一悲:漂泊无依。“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孤独无助。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三悲:远游他乡。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秋意悲凉。五悲:“百年”孤独。六悲:“多病”缠身。②诵读指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生齐读、单读)(4)赏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①怎样理解这句诗? 【明确】从句法角度看,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另外,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②联系上下文,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③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3

这表现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④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甫有酒解忧吗?

【明确】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⑤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4、全体学生深情诵读全诗。

(四)迁移拓展

讨论:杜甫与毛泽东同是重阳节作诗,而且据有关资料介绍,毛泽东当时正在病中,政治上正遭受挫折。同在秋高气爽的重阳,同是病中的经受着磨难的诗人,所作同题材的诗为何风格迥异? 【明确】 ①时代不同: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毛泽东生活的时代则是一个风云激荡、社会革命轰轰烈烈的时代。

②心境不同:杜甫一生命运坎坷,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写作此诗时又逢年迈多病之秋,可谓老境颓唐;毛泽东此时则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因此,个人虽遭遇挫折,仍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作业布臵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附】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诗人内心。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 【相关链接】

(一)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

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1、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3、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二)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第二篇:语文人教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教案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

1.读上节课学过的字:雷、澡、软、梢、梳、醒、耍、枝

2.开火车认生字。

3.开火车形式读词:打雷雷雨树枝树梢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二、看图,熟读课文

1.出示挂图:同学们,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你们看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师:是的,他们唱呀跳呀,在歌唱春天,歌颂美好的大自然,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柳树醒了》。

2.自由读,读准音,并标小节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三、细读,理解课文

1.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分小组读书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学习相应的小节)

(1)学习第一节。

试题试卷

........A.指名读。

B.想像:春雷会跟柳树说些什么话呢?

C.如果你是春雷,那就把这悄悄话说给组员们听吧!

D.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

E.指名读,评议。

F.比赛读,评选“朗读高手”。

(2)学习第二节。

A.指名读。

B.教师板画柳树。

C.愿意上台画一画柔软的柳枝吗?

D.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这一小节呢?

E.比赛读,指导读。

(3)学习第三、四节。

A.音乐声中,教师引读第三、四节课文。

你们瞧!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生读)“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生读)。

B.春风中,柳树展示出它婀娜多姿、俏皮可爱的样子,你愿意让柳树变得更美吗?请哪位小画家上来画一画吧!

C.让学生带着想象好好地读一读课文。

D.小组汇报读。

(4)学习第五节。

A.醒了的小柳树可高兴了,他们在干什么呢?请你们找一找读一读吧!(生练习读)

B.指名读,评议。

C.全班读。

四、训练,发挥想象

试题试卷

........小柳树的好朋友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孩子们和它在一起做什么?

出示:

春雷和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帮助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变得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雨说:“_____________。”

春风帮助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变得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风说:“_____________。”

春燕和小柳树_____________,柳絮_____________,柳絮边飞边说:“_____________。”

孩子们和小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柳树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

五、比赛,背诵课文

师: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喜欢这一小节的其他同学可以一起读。

2.会背课文的站起来,齐背课文。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评一评谁背得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六、实践活动

1.课堂活动。仿照课文编诗句,再说一说。

春天跟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

师:(学生看着图)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柳树醒了,春姑娘来了。春天闪耀着明丽的色彩,跳动着轻快的音符,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又长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又投入新的学习中了。那读书声,那欢笑声,给春天的乐谱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

试题试卷

........2.课外活动。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和柳树一样也醒了呢?可从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观察。

试题试卷

第三篇: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5

《长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作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投影书上第一幅图)、由整体到部分、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篇: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 草船借箭 练习题

《草船借箭》习题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

饮酒()

都督()

惩罚()

水寨()

呐喊()

调()度

二、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面的解释准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2.呐喊(一对近义词):()()(3.顺风顺水(ABAC):()()(4.探听探听(ABAB):()()(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作者))))););)。)。))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五、阅读答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六、文学常识填空。

1.()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和()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2.诸葛亮复姓(),名(),字(),又称()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等等。请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一、二、1.必然 2.仍然 3.果然 4.忽然

三、1.虚实、开关、装卸、是非;2.推却、延迟、惩罚、语言;3.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成千上万、不卑不亢;4.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学习学习

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3.有胆有识,才智过人。4.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

五、1.如鱼得水。2.起因: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经过:刘备和结拜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并共商天下大事。结果: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六、1.罗贯中;《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2.诸葛,亮,孔明,卧龙。《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

第五篇:教案课题三、登高技能

课题

三、登高技能

一、登高工具

(一)、梯子登高

电工常用的梯子有单梯和人字梯,如图3-1所示。

图3-1 电工用梯子和高登可用木材或竹子制作,不能用金属材料制作。梯子应坚固可靠,应能承受工作人员及携带工具时的总重量。

梯子分为直梯和人字梯两种。直梯通常用在户外,两脚应绑扎胶皮等防滑材料。人字梯通常用在户内,中间应绑扎两道防滑安全绳,四脚也应绑扎胶皮等防滑材料。

注意事项:

1、登高前,应检查梯子是否有虫蛀、折裂等现象,两脚是否绑扎有防滑材料,人字梯中间有无绑扎安全绳。

2、放置直梯时,为防止其翻倒,梯脚与墙之间距离不应少于梯长的1/4;为防止滑落,其间距离又不应大于梯长的1/2;梯子的倾向约为60~75之间;梯子的安放应与带电部分保持安全距离;扶梯人应戴好安全帽;梯子不准放置在箱子或桶子等不稳固的物体上。

3、在梯子上作业时,身体要站稳,动作要轻松自然,不要来回晃动;在人字梯上作业时,切不可采取骑马式的方式站立,以防人字梯两脚自动分开时,造成严重工伤事故,应采用一脚跨过一档用脚勾住下一档。

(二)脚扣

脚扣又称铁扣,是攀登电杆的工具,如图3-1所示。图3-2(a)是木杆脚扣,使用铁质材料制成,在半环上有小齿,以和木杆牢固啮合。图3-2(b)是水泥杆脚扣,使用铁质或合金材料制成,在半环上包缠橡胶,经硫化后与半环牢固啮合,防止在使用中滑动。另外,根据电杆粗细的要求,脚扣分为大小号,以供选择。

a)木杆脚扣

b)水泥杆脚扣

图3-3 腰带、腰绳、保险绳

图3-2脚扣

(1)登杆前,对脚扣进行人体负荷试验,试验时先登一步电杆,然后以整个身体质量迅速加在一只脚扣上,若无问题再换另一只脚扣做冲击试验。当证明两只脚扣都完好时,才能进行登高作业。

(2)左脚向上跨扣,左手应同时向上扶住电杆,如图3-4所示,接着右脚向上跨扣右手应同时向上扶住电杆,两只脚扣应按图3-5中所示方法定位,以后重复进行直至所需位置。

(3)下杆时,要手脚配合向下移动身体,动作与登杆时相反。

图3-4 爬杆登高 图3-5 登高固定

(4)腰带、腰绳和保险绳

腰带、腰绳和保险绳是电工高空操作时保证人身安全的必备用品。腰带外形如图3-3所示。腰带、滑轮是登杆时选用的安全防护用品。腰绳在使用权时应第结在臂部上部,不应系在腰间;腰绳子是在高空作业时,将其系在电杆横担或抱箍下方,防止腰绳窜出电杆顶端。

滑轮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安全用品,在练习登杆者向上攀登时,另一个人用绳子通过滑轮吊住登杆人,以防一不小心失足人体下落时摔伤。(5)注意事项

 使用脚扣登高前,应仔细检查脚扣各部分有无断裂、腐朽现象,脚扣皮带是否牢固可靠(如若损坏,不得以绳子或电线代替)并应对脚扣进行人体载荷冲击试验。

 使用脚扣登杆时,一定要按电杆的规格选择大小合适的脚扣;水2 泥杆脚扣可用于木杆,但反之不行;上、下杆的每一步,必须使脚扣环完全套入,并可靠地扣住电杆方可移动身体;为保证杆上作业时人体的平稳,两只脚扣应方法定位。

下载语文(人教版)必修三:5 登高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人教版)必修三:5 登高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2016年重排)《枣儿》 教案4

    《枣儿》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领会象征手法在剧中的运用。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一、预习导学 【......

    必修三教案

    2014——2015年度《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政治组 易莲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

    语文高一人教新课标必修3第5课《登高》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西工大附中 王宏哲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意境阔大苍凉,情韵深厚,抒写了对自然、身世、国家的多重悲......

    三语教案

    《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

    三语教案

    再读质疑 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②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a.查......

    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 再见了亲人 练习题

    《再见了,亲人》习题 一、我会感受。 读了课文,我感动于;感动于( );感动于。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 担心( )阻击( )焦急( )供应( ) 故意( )支持( )侦察( )崎岖( ) 反义词: 唯一( )温暖( )困难......

    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 景阳冈 练习题(合集5篇)

    《景阳冈》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āi shǎnɡ shào zī bǎnɡ ɡuǐ 酒 午 xiōnɡ pī lì 膛 二、组词。 晌 哨( 响 峭( tiǎo( ) 挑 tiào( ) 三......

    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2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工整、整洁地书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