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新教材作文教案——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高中语文新教材作文教案——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本单元写作重点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具有科学性与知识性。
因为人们阅读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明白事理,因此,说明文的内容应该是十分科学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由于说明文是为了给人以知识,所以,对科学原理、物品等方面的介绍重在抓住特征。
2、具有说明性。
所以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内容、成因、功用等,要突出一个“明”字。所谓“明”,就是要在解说时要言之有序,条理分明。
3、具有实用性。
根据读者和用户的需要、实际生活的需要来确定说明文的写法。
说明文就其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实物说明文、程序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实物说明文,指的是说明具有一定的形体,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知道具体物品。例如,某一建筑物,家庭的某些物品以及动植物等。过去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程序说明文,指的是介绍某一行动的程序的说明文它。用来说明制作程序、使用程序等。例如《景泰蓝的制作》、《怎样使用高压锅》等。前者是按照制作程序来写的,后者是按照使用程序来写的。
事理说明文,指的是说明某些事物的成因、关系、方法、原理等的说明文。例如《眼睛与仿生学》、《语言的演变》等。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规律,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难点解析
主要问题
整体结构不合理
1.病例一:
“摇钱树”--泡桐
①泡桐属玄参科,亦称“白桐”,是落叶乔木,各地农村皆有种植。泡桐种类繁多,有白花泡桐、紫花泡桐、刺泡桐、克泡桐、毛泡桐等等。
②泡桐浑身是宝,早在公元一0五0年前后,有一位叫陈翥的人在他著的《桐谱》一书中,对于泡桐的种类、生长及其经济价值,就有详细的记载。泡桐可以入药,治疗高血压、气管炎、肺炎等多种疾病;它是高级胶合板、家具、乐器、造纸、建筑和航空的优良材料;树皮、叶子,可用来沤制绿肥,含氮量不亚于豆饼。
③古代有许多关于“摇钱树”的传说,然而这毕竟是传说而已,泡桐才是真正的“摇钱树”。
④泡桐确实是一棵“摇钱树”,我们应该大力种植。
⑤泡桐在林业生产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速生性。泡桐树栽下后,有的一年可长到七米多高,三五年就能成材。出口一立方米泡桐木材,可换回二百四十美元。在祖国的台湾岛,许多农户还把种植泡桐作为生财之道。在那里,一个女婴出世,父母就为她栽下五棵泡桐,等女孩出嫁时,五棵泡桐就可以给她置办一份十分可观的嫁妆。
2.病例分析:
本文旨在阐明“泡桐是摇钱树”这样一个事理。通过说明介绍,要让读者着重了解泡桐的用途和经济价值,以调动人们大力种植泡桐的积极性。
但是,第③段“古代……摇钱树”,是总的介绍,应该放在全文的开头,这样读者便明了作者说明对象与重点。
第④段则应该放在全文结尾。通过说明,激发人们种植泡桐的积极性。这样修改之后才符合“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说明的顺序杂乱
人们对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先总体,后局部;先外部,后内部;先现象,后本质;先功能特点,后用途等等。但是学生作文往往忽略这样的特质,出现了顺序混乱的问题,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1.例段:
钢笔(片段)
①钢笔贮水的方法很简单。扭开笔杆,便可见到笔杆内部的银白色金属套子,金属套子上刻着这只钢笔制造厂的厂名,套子里包着橡皮管,这柔软而有韧性的橡皮管是用来贮墨水的。透过薄薄的橡皮管,可隐隐约约看到里面有只细细的塑料吸水管。
②钢笔外部分成笔杆和笔套两部分。笔杆成圆柱体,象一枚微型火箭筒。笔套顶端有一个金属挂钩,可以别在衣袋上。拔开笔套,便露出笔头。有的笔头小,有的笔头大,形状各异,有的似箭,有的像刀,有的呈菱形,有的为三角形。笔头包括一个金属的笔尖和一个黑色的胶木笔舌。有些钢笔,只有一个小小的笔尖,别看它小,写起来可真流利。
③吸墨水时,先将笔头、笔颈伸进墨水瓶,然后捏住管子作一松一紧的动作,墨水便徐徐被汲入皮管;但是得注意,最好不要一会儿吸纯蓝墨水,一会儿吸碳素墨水,不然会缩短钢笔的寿命。在吸满了墨水或写完字以后,应将钢笔套子套好。否则,一旦钢笔滚到地上,笔尖不跌坏,也跌歪了,那时,可就后悔莫及了。
2.病例分析:
这则说明文片段的最大缺憾,就是在说明的顺序不对,它没有按照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去介绍。第一段作者应该介绍内部结构,第二段介绍钢笔的外观,第三段介绍钢笔的贮水方法。按照人们认识这种事物的方法,应该是由外而内的,因此应该调整为第二段→第一段→第三段。
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应该放在第三段的开头,就能使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了。
解决方法
方法一:通过比较,说明特征
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如荔枝与其它水果有哪些不同?《荔枝图序》一文写到: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此,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而识与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这篇说明文通过与桂、橘、葡萄、枇杷的比较,准确而生动地揭示了荔枝的树形、果实色香味的特征。只有抓住了特征,才能理清事物的内部线索。
方法二:依循联系 说明规律
《看云识天气》一文,观察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天气的变化关系,揣摩前一类不会下雨,后一类不仅下雨,还可能降冰雹。根据云彩形状方向测知风雨阴晴,使人获得看云识天气的规律。说明顺序清楚。
《南州六月荔枝丹》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关系,先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壳、色、形;接着介绍它的内部结构膜、肉核,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所以显得条理井然,清晰有序。
方法三:整体把握,了解结构
写说明文,掌握结构十分重要。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结构就等于拿到了入门的钥匙。经过训练,我们就会形成写作说明文的思路。说明文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总--分--总”结构形式
这是说明文最主要的结构形式。
总,是指开头提出要说明的对象或者点明说明的中心。
分,指的是在中间部分对说明的对象作具体说明。这部分说明的顺序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空间顺序以及逻辑顺序、制作程序的等顺序进行。
总,是对说明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例如: 先进的战斗机--F16
孙子曰:“善攻者,雷动于九天之上。”现代战机便是“雷动于九天之上”的“善攻者”。它们时而在蓝天中飞翔,时而在碧海上掠过,集高度机动性和强大火力于一身,纵横驰骋,宛如一群矫健的雄鹰。而F16正是这群雄鹰中的佼佼者,由于它具有鹰的敏捷,隼的凶猛,从而使它得到“战隼”的绰号。
F16是优秀的战斗机,然而它却是“半路出家”的。1972年美国空军提出“轻型战斗机”的研制计划,只是为在战机上采用新技术,设想设计一种新的型号。1974年美国政府决定研制一种实用的战斗机。经过激烈的竞争,1975年空军宣布采用通用公司的F16。于是,以合金为骨架,电子为耳鼻,导弹当爪牙,战神之隼终于诞生了。
F16是一种单座单发型超音速轻战斗机,主要用于夺取制空权。亦可以执行对地面的攻击任务。F16的外型干净利落,机翼采用悬臂式的单翼,平面几何形状为切尖三角翼,装有自动下偏以改变翼度的襟翼。采用这种设计可以使飞机在大迎角飞行时仍保持有效的升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飞机的机动能力。在设计上,对重量可谓“斤斤计较”。为了减轻飞机重量又不影响飞机动力性能,设计师可谓煞费苦心,从50多个方案中选取了“掠角边条”的方案。这样,既减轻了飞机的重量,又可改善大迎角飞行的动力性能。座舱盖为气泡型,可以使飞行员的视野达到最大的极限。F16的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电传操作技术,取代了笨重的机械传动系统。飞行员只须按按电钮,飞机就可飞行。机上还装备了火控雷达。飞行控制计算机等。在火力配备上,装有一门机炮和机身下的6个外挂架,以携带“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核弹、炸弹等。新改进的F16还加装了超视距雷达、中程空对空导弹,可以在视觉外发现并予以摧毁,使“空战变成电子仪器上的光点”。设计师们还在座舱内安装了弹射座椅,一旦发生险情,飞行员可以在任何高度跳伞求生。
F16翼展9.45米,机高5.64米,最大起飞重量10吨。在轻型战斗机中可算是个大个子了。
F16不负美国官方希望,1981年初试身手,远程攻击巴格达核设施,炸毁了伊拉克反应堆,F16机群无一损伤。1982年再露锋芒,在贝卡谷地之战中,F16迎战叙利亚的苏制米格23,米格机群被打得大
败而逃,丢下了数时具残骸。
从此,F16名声大噪,许多国家竞相购买,成了“国际战斗机”。美国政府也因此发了大财。
当然,美国政府研制F16决不是为了和平,而是为了战争和赚钱。这是无庸讳言的。
世界在前进,科技在发展,各种新型的武器不断出现。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今天研究F16战斗机极其他新型武器的目的只有一个:捍卫祖国领土,保卫世界和平。(孙宇)
评析:《先进的战斗机--F16》一文的结构句很典型。靠头交代说明的对象F16战斗机,并指出它的特点--“具有鹰的敏捷,隼的凶猛”。而后介绍F16战斗机产生的过程、外型、性能、控制系统、火力装备等。其中详写了它的巨大威力。最后是总结,表明自己的态度。特别是开头以孙子的话引出F16战斗机,结尾又以孙子的话扣题,与开头呼应,在内容上点明写作的目的,结构十分严谨。
2.“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是事理说明文常常用的。“是什么”,就是先下定义,或对说明对象进行诠释;“为什么”,是说明对象的种种原因,要素等;“怎样做”,是指怎样正确的处理它,对待它。这是一种纵向结构的形式。
例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它的结构是“沙漠的危害是什么--为什么会危害人类--怎样抵御沙漠的危害”这样三个部分。
3.中间部分的主要写法
事理说明文在写第二部分的时候,一般采用逻辑顺序。因为这种说明文重在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常常采用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等顺序。
例如,一个同学在《如何利用时间》一文中就是按照“先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介绍的层次十分清楚:
首先,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所谓提高效率,就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这就要求每个人在学习或工作时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达到“忘我”的境地。要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忌讳的是边学习边干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等。因为即使你不专门去听它,而在大脑内也会条件反射地对声音刺激产生反应从而影响了你的注意力。
提高效率有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制订计划,有一个目标,并努力去完成,这样,自然也就可以提高效率了。
另外,还要注意利用零碎的时间,这零碎的时间包括茶余饭后、等汽车的时间等。这些时间表面上看起来很少,利用不利用无所谓,但实际上汇集起来却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难,这需要你平时有意识抓住这些时间,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你能做到了这些就可收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效果。
写作练习片段练习
片段练习一
1、题目:
下面有三组句子,请按适当的顺序,将这三组句子分别连缀成一个文章片段。并简要说明连缀的依据。
第一组:
① 本品最易受潮,但受潮后效力不变,宜放干燥处,或装在瓶内。
② 本品是用化学原料制成的洗涤剂,具有同肥皂一样的去污作用。
③ 衣物在溶液里洗过后,应再用干净温水或冷水漂洗几遍,然后晾晒。
④ 洗涤时,先用干粉两汤匙,溶于半盆温水中,调成溶液。
⑤ 如遇衣领、衣袖等污垢较重处,可撒干粉少许,搓洗干净。
⑥ 将衣物用清水浸透,挤干,然后放入溶液内,浸泡约20-30分钟后再洗(不要浸得过久,以免衣物受到损伤)。
⑦ 本品适用于洗涤棉织和各种化纤品。
第二组:
① 陵墓正面是朱德委员长题词的石刻:“广州公社烈士之墓”。
② 解放后,为了纪念英雄的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③ 正中巨型的红漆金顶铁栅大门,以矛头作顶,直指天宇,庄严肃穆。
④ 陵园里林木挺秀,东北角还矗立着“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那是纪念广州起义时同洒热血的朝鲜和苏联同志的。
⑤ 入了正门,拾级而上,便有“玉松深秀护红岗”,小山似的烈士墓,周围筑有石墙,四十根石柱上各蹲立一只石狮。
⑥ “红陵旭日”,原是一片荒岗。
⑦ 陵园正门器宇轩昂,大门两侧,金碧琉璃屋顶覆盖下的石壁上,嵌着大理石,上面镌刻着周总理题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金字。第三组:
① 日晷和水漏计时器都很不准确,所以在机器钟发明后它们就很少使用了。
② 最早使用的钟可能是日晷。
③ 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日晷的影子的变化指出时间。
④ 而且,日晷只能计时,而机器钟是第一个精确到了可以增加另外一个针来计分钟的钟。
⑤ 当然,这种钟在阴天是无法使用的。
⑥ 水漏计时器的发明解决了天阴的问题。
⑦ 有些现代钟在一千年内都不差一秒钟。
⑧ 用电做动力的现代钟更加精确。
2、提示:
第一组,是希望学生从产品的性能→产品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项的顺序组合排列的。
第二组,是希望学生从空间方位的思路去组织安排各句的说明顺序的。
第三组,是希望学生按照“钟”的发展先后(时间)顺序组织说明顺序的。
3、例文:(略)
【参考答案】
第一组:②⑦④⑥⑤③①
第二组:⑥②⑦③⑤①④
第三组:②③④⑤⑥①⑧⑦
4、简析
第一组的②⑦句是介绍产品的性能,④⑥⑤是介绍产品的使用操作方法,③①是介绍注意事项和储存方法,因此这样排列的顺序符合客观规律。
第二组的⑥是介绍大环境,②句是介绍说明对象,⑦③⑤①句是按照参观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公园的情况,④句是公园中“特写”镜头。
第三组②③句是介绍日晷,④⑤⑥句介绍水漏计时,①⑧⑦介绍现代的钟,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片段练习二
1、题目:小制造程序说明:
2、提示:
完成这类说明文的写作应该注意,它的意义不在于观赏,而在于制作过程之中的创造乐趣。所以写作时首先次序不可颠倒;其次,步骤要清晰;再次,步骤之间注意衔接。
3、例文:
可爱的“蓝精灵”
我有一个自制的“蓝精灵”娃娃,它是我用毛线照着动画片“蓝精灵”里那些可爱的形象动手制作的。我很喜欢它。
其实它制作并不难。
首先,是所需材料为:
(1)天蓝色的毛线1两;
(2)黄色(浅)或白色毛线半两;
(3)金属白色钮扣两个;
(4)碎布或者旧袜子、旧毛套(剪成段),袜子或手套1双即可;
(5)毛线钩针1个,毛线缝衣针1个;
然后,是制作方法、过程:
1. 用天蓝色毛线钩6针辫针,圈成一个小圆圈。
2. 在圆圈上钩短针,每行适当加针,钩到5厘米时,开始适当减针,至10厘米左右时,向里面塞碎布或旧袜子或旧手套等,塞满后收口。为身子。
3. 同1。
4. 基本同2,只是钩到4厘米时,换黄色,钩到8厘米时,塞布等收口。为头部。
5. 用毛线缝衣针,把两个椭圆形的蓝色部分缝在一处。
6. 同1。
7. 基本同2,但不加针,直接钩至6厘米左右时,塞料收口。做腿。
8. 同
6、同7。
9. 把腿缝在身子底下。
10. 把金属钮扣钉在它的头部的适当位置。
好了,一个可爱的小“蓝精灵”就做好了,你喜欢吗?
(陈莎)
4、简析:
这篇小制作的程序说明文,操作步骤清楚,次序合理,用“首先”、“然后”等词语过渡,衔接紧密,层次清楚,说明语言简练准确。
片段练习三
1、题目: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写片段练笔:
①蜜蜂王国
②雪花
③盛开的米兰
2、提示:
① 要注意,不是要介绍某只蜜蜂,而要写蜜蜂王国这个群体。
②是写个体雪花的外形特点,可用比喻等描写说明其“花”的形象。
③突出盛开。总之,这三个题目都要截取不同片段。
3、例文1:
蜜蜂是一种可爱的膜翅昆虫。它小巧玲珑,脑袋上长着一对复眼与三只单眼,有一对膝状触角,触角上面长着许多感觉器官,能够嗅到远处的花香。蜜蜂的全身是椭圆形的,背上披着透明的翅膀,飞翔时翅膀迅速振动,嗡嗡作响,挺惹人喜爱。
蜜蜂群居,是由女皇帝--蜂王,侍臣--雄峰,士兵--工蜂三种成员组成的。它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组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分工明确的王国。
4、简析:
第一段总写蜜蜂生理构造,交代什么是蜜蜂,第二段概括介绍蜜蜂王国的组织情况。
例文2:
到了夏末秋初,米兰开始趋于成熟。不久在主侧枝顶芽的下端,或侧枝、主枝上小细的根部,伸出一条条黄色的、似杨树叶主叶脉一样的嫩条条,然后再密密地,却又均匀地排列生出许多鹅黄的小花苞。每一枝条上大约有花苞20多个,像刚结出的葡萄,但形状更小,只有小米粒那么大。我想,“米兰”大概就由此而得名吧。
它的花苞由绿色变为鹅黄,可就是一直不开大,仔细看时,却见四片花瓣儿微微启开,再仔细看,可见那近似白色的黄花蕊。
4、简析:
本文截取米兰盛开在夏末季节这一片段。细致地介绍米兰花苞的部位、颜色、形状,细腻准确,顺序合理。
整篇作文
整篇作文一:
1、题目:
漫话(扇子、筷子……)
2、提示:
介绍这类实物的说明文,应该把扇子或者筷子等的变迁、演变历史作为重点,按时间先后安排顺序。
3、例文:
漫 话 扇 子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谜语,稍加思索,不难猜出它谜底是扇子。
提到扇子,我们总会想到它在炎炎夏日,驱酷暑送清风的功劳。
可是,你知道扇子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吗?
我国是扇子的故乡,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开始制作扇子了,而且由于时代不同,扇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最初的扇子叫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工匠们采集飞禽羽毛,选用其中又长又美丽的,按颜色配在一起,制成一把把美丽的羽扇。
晋朝的崔豹曾在《古今注》中记载:“舜作无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
不过,羽扇刚诞生时,并不是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
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
羽扇产生后,很快就成为文人儒将的爱物。
《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孔明军师,手中常常轻挥一把鹅毛扇,神态潇洒地运筹于帷幄之中。这鹅毛扇就是羽扇的一种。苏东坡在词中这样描写周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寥寥数语,为我们描绘出一位风流都尉的形象。由此可见,羽扇在三国时已经普遍被人们使用了。
大约在汉末,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扇子--团扇。
用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
聪明的艺术家又在扇面上题诗做画,团扇就更加精美了。
唐朝杜牧的《秋夕》中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这里的“轻罗小扇”应该是指这种扇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团扇渐渐只成为小姐贵妇们的宠物。
《红楼梦》里的“宝钗扑蝶”中,薛宝钗拿的扇子就是这种扇子,只不过扇面上的图案是用五彩丝绣成的。
团扇上的图案是花鸟虫鱼,或是古代仕女,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大概在唐代,折扇从朝鲜传入我国,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
这种扇子是用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者绢做成,可以折叠,打开有三十至四十厘米宽,而折上只有二至三厘米宽,一尺来长。
它比较耐用,携带又方便,因而久盛不衰,我们今天还大多使用这种扇子。
折扇有几十种,最常见的扇面是纸的,上面或题诗,或绘画,或诗画俱全。
在扇面上做画,宋朝时就有这种风气。
北宋画家郭熙年迈时曾在扇面上画了一幅风景,后来这把扇子被苏东坡得到。苏东坡对郭熙绘画技术赞叹不已,亲自为画题诗,成为宋朝的一段佳话。
随着扇子的发展,扇子艺术产生并发展起来。
明朝画家唐伯虎经常在扇面上作画题诗,他题诗作画的扇子,成为后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到了近代,有许多画家还曾举办扇面展呢。
朱孔阳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他当年在上海卖艺时,曾与陶冷月先生合办扇展。
陶先生作画,朱先生挥毫作书,“陶朱公卖扇”一时传为美谈。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扇子外,我国劳动人民多使用植物的茎叶做成扇子。如葵扇、蒲扇、棕榈扇等。这些扇子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我国的扇子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制作精巧,有许多是精美工艺品。
其中杭州的墨纸扇,广东新会的葵扇,浙江湖州的羽毛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被誉为“扇子之王”,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扇子在夏天随身携带方便,是电风扇无法替代的。
同时,扇子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扇子艺术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你难道不为祖国人民的聪明智慧而自豪吗?
(张文岳)
4、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扇子历史的说明文。作者介绍扇子各个历史阶段的制作方法,把扇子的变迁、演变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中去重点说明,所以,一部扇子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的折射。
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谜语开篇,以设问句为主要说明内容,使读者易于把握要点,不会“旁逸斜出”。
整篇作文二:
1、题目:
《 》介绍
2、提示:
书名“《 》”中是说明对象,比如《高中语文一册》、《唐诗三百首》、《鲁迅全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3、例文:
《鲁迅全集》介绍
可以说,凡是读过一定数量的鲁迅作品的青年,都会对鲁迅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作品那么有味道,他的思想能够给予我们那么多有益的、有价值的东西,他和我们青年的思想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共鸣,这是任何一个作家不能比拟的。一个历史学家说过,在我国近代思想文化战线上,象鲁迅这样,值得把他的作品收集起来,一字不改地编成全集的实属罕见。
《鲁迅全集》曾经有过1938年出版的二十卷本和1958年出版的十卷本。1938年版编入了鲁迅从1903年到1958年出版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和翻译的作品,以及辑录的古籍等,依照作品的年代和性质分编为20卷本。全书编辑计划由鲁迅夫人许广平起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送给他的《鲁迅全集》就是这种版本。1958年版本是由鲁迅忠诚的学生和战友冯雪峰主持编注的。它与20卷本的不同是:它专收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等著作,并选了一定数量的书信。鲁迅译文和辑录的古籍都未收在内。这个版本的特点是内容精粹,编制严谨;注释客观、准确,注重资料,不尚议论。
新版本16卷是在1981年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人力编辑出版的。浅驼色的密信皱绸封面上,烫着《鲁迅全集》闪光的书名,它装帧精美,印刷精良,版图清晰,是研究和学习、阅读的理想版本。它有几方面的特点:
(一)收集完备 新版《鲁迅全集》所收鲁迅著述从十卷本的253万字增至399万字,煌煌16卷的著述,除早年摘编资料而成的《中国矿产志》和中学生理课讲义《人生学》以外的著述,都已收入。
(二)注释详尽 鲁迅先生自己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新版本全集对作品涉及的人物、社团、历史事件、书刊、典故、名物、引文引语出处,特殊的风俗现象都作了注释,共计23400条,187万字。这对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大有帮助。
(三)校勘精确 新版校勘认真、细致。鲁迅作品虽校勘多次,这一次的校改仍有一千余处。如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发表的《死地》一文中一段话,自《华盖集续编》初版起就作:“……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该自蹈死地。那就是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新版本根据最初发表的报纸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该当自蹈死地、前去送死。倘若以为徒手请愿是送死,本国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是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加横线的句子自初版起就脱漏了。现在新版补了上去,显然句子更连贯,更完整,也更有力量。这样校改是很重要的,对于作品原意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鲁迅全集》是一部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典籍,新版全集作为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将受到我们青年读者的珍爱。(张琦)
4、简析:
这篇说明文按照提示的要求,结构合理,有详有略,按照历史的顺序,对几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进行了介绍,并用举例子的方法,重点对新版本《鲁迅全集》进行了介绍说明,给读者一个清楚的印象,能够唤起读者阅读《鲁迅全集》的兴趣。
阿英笔下说明事物的范例:
你稳会发现一家东倒西歪的,叫做饱墨斋的旧书铺。走进店,左壁堆的是一直抵到楼板的经史子集;右壁是东西洋的典籍,以至于广告簿;靠后面,是些中国旧杂书;二十年来的杂志书报,和许多重要又不重要的文献,是全放在店堂中的长台子上,这台子一直伸到门口,在门口,有一个大木箱,也放了不少的书,上面插着纸签--“每册五分”。
--阿英《城隍庙的书市》
分析:抓住书铺旧这一特征按空间顺序说明店中图书堆放情况。
范例选粹
老舍笔下说明事物的范例:
进了小门,豁然开朗,是一座不小的花园。迎门,一个汉白玉的座子上边摆着一块细长而玲珑的太湖石。远处是一座小土山,这里那里安排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给土山添出些棱角。小山上长满了小树与杂花,最高的地方有个茅亭,大概登亭远望,可以看到青青的西山与北山。山前,有个荷花池,大的荷叶都已残破,可是还有几叶刚刚出水,半卷半开。
--老舍《正红旗下》
《漫话蜘蛛》事物说明文范例: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蜘蛛头、胸两部合成头胸部,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不分节,中间以一细柄相连。螯肢二节,有毒腺开口于螯牙端部,脚须与步足相似。蜘蛛目的呼吸器官除书肺外通常没有气管;盲蛛目无书肺,只有气管。
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球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一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司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长寿的蜘蛛。
蜘蛛织网的技能之高妙,使人诧异,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进行。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应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以后往返于中心和圆周之间织许多呈辐射状的半径线。辐射线把圆圈分成等分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约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细的丝从中心开始螺旋地盘成一个区域,称为休息处;射线及休息处作好后自圆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线。然后自外向里织粘性强的第二螺旋线。作好第二螺旋线将第一螺旋线及其部分射线吃掉。继续自外向里作螺旋线。愈近中心,每圈间的距离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认的地步。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对数螺线是一条无穷曲线,围绕着无数的圆圈,每位圆圈的距离愈近中心就愈小,但是它们始终不能到达中心。)蜘蛛,的确不愧为是“数学家”、“织网家”。
蜘蛛在国内外常作药物治病。《本草纲目》记,载大腹圆珠可以消肿:“取户边蜘蛛,杵烂,醋和。先挑四畔,血出,根稍露,敷之,乾既易,一日夜根拔出。大有神效。”国内还曾报道过好几种蜘蛛能治疝气疼痛及鞘膜集液、脱肛、狐臭、中耳炎、颈淋巴结核、鼻息肉、咽峡炎、咽白喉、口舌糜烂、膀胱炎、破伤风等多种疾病。还能解治蜂、蝎、蜈蚣、蛇等螯伤或咬伤。国外文献记载,蜘蛛丝结住疣,疣就会消灭。大仲伯或大腹圆蛛软膏可治疖痈,据说效果良好。
在光学仪器上,采用很细的蜘蛛丝作义丝之用。
在仿生学上人们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行机”。蜘蛛几乎是个“瞎子”,但一旦昆虫触动蛛网,它依靠腿上极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就能立刻扑过去捉住食物。科学工作者将蜘蛛的腿进行解剖,发现腿里没有肌肉。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于是人们模仿蜘蛛的几只“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行机”,以期能为瘫痪病人服务。人们还试图用蜘蛛中血压自动调节的原
理,寻找自动调节人体血压的方法,治疗高、低血压病。
分析:选文特点有三。
一、说明条理清楚,段落层次分明:一二节说明蜘蛛的种类,三四节说明蜘蛛的结网,五六七节说明蜘蛛的利用,紧密相承而不紊,结构严谨而不板。
二、抓住蜘蛛的特点,详略得当、合理介绍。如第二节只用一句话概括介绍一般蜘蛛种类,使转而详细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和最重的、结网最大的和最美的、寿命最长的五种特种蜘蛛;又如第二部分,抓住结网是蜘蛛的特点,极为详尽地说明了蜘蛛的结网全过程。
三、用了多种说明事物特征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和引用等,收到了很好的说明效果。
《霜叶红于二月花》片断范例:
那么到了秋天,枫叶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原来枫叶的颜色是由它所含有的各种色素决定的。正常生长的枫叶中含有大量叶绿素,其他色素的含量少,其他颜色完全被绿色掩盖住了。于是,叶子就显现出绿色来。
到了秋季,叶子经不住低温的影响,产生新叶绿素的能力逐渐下降,叶绿素在叶子里分解、消失得很快,而叶子里面的糖分大量地转变成红色的花青素,于是枫叶就变红了。叶子产生花青素的能力与气候急骤变化的程度有关。如寒流的侵袭、霜冻的降临等,都有利于形成较多的花青素。一到深秋,漫山遍野的红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艳,煞是好看,所以称“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释理说明文。特点:
1、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全文紧紧扣住“到了秋天,枫叶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这一中心问题。
2、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从红叶的特征说到红叶的成因。平实生动地说明枫叶的颜色是由它所含有的各种色素决定的。
3、自然的联想,文章以杜牧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结尾,更突出说明了枫叶“红”的特征。
《怎样做拔丝地瓜》事理说明文范例:
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在一次宴会上用嘴吹冰淇淋上冒出的“热气”,而被洋人嘲笑。他灵机一动,上了一道外表看似冰冷,而内部却是奇烫的“方块菜”,烫得洋人有口难言。这道为国人挽回面子的“冷食”,便是俗称的“拔丝地瓜”。
当然,洋人被烫除了他们自以为是而外,主要是不懂吃法。实际上,“拔丝地瓜”是一道外焦里嫩、香甜可口的风味名菜。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做法。
第一步是准备原料,即准备好去皮后切成块状的地瓜、花生油、砂糖、水等。
第二步是炸地瓜块。首先,往锅中注入花生油。注油前,锅必须干燥,否则,加热后会因为有水而使花生油四处飞溅。加入的花生油以能淹没地瓜块为好。待油烧至八成熟(油面油沫基本消失,且微冒油烟)时,将地瓜块倒入锅中。等地瓜块炸成金黄色时,用漏勺将地瓜块捞出。
第三步是熬糖。这一步很关键,它直接影响这道菜的口味,也影响这道菜的形象,即是否拔得出“丝”。先往锅中倒入少量花生油,等油烧到七成熟左右,加入砂糖,并不断搅拌。如因油过热而使砂糖烧燃,可加入少量水,但一定要不停地搅拌,直到成为均匀的汁状为止。
最后-步就是拼盘浇汁。将地瓜块均匀地排放在盘中,然后浇上糖汁。再准备一碗凉开水,放在旁边。这样,一道可口的“拔丝地瓜”便做好了。顺便提醒一句,吃前可要放在凉开水中浸一下哟,不然,又该闹出“洋人被烫”的笑话了。
分析:这篇程序事理说明文写得很有特色。特色之一:作者把“拔丝地瓜”的具体做法归纳为四步程序,对于每一步程序.包括一些注意事项,作者解说得非常清楚明白,语言也相当准确,读后令人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特色之二:开头引用的小故事生动有趣,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了说明对象--“拔丝地瓜”的具体做法。结尾看似闲笔的一句提醒,既顺便介绍了“拔丝地瓜”的吃法,又回应了开头的小故事。语言幽默风趣,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杏树》片断:
杏树是我国一种优良的果树,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分布在我国北方。京西一带漫山遍野举目可见,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谚语云:“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卖钱。”是说杏树四年就开花结果,得益较早,五六年即进入盛果期;它的一般寿命为40年到100年,在适宜的条件下甚至可活二三百年,有“长寿树”之称。
杏树高一般5至7米,树冠多呈向阳开心型,枝条较密,叶片成卵形、阔卵形,叶片边缘有细钝的锯齿,叶背上稍有毛或无毛。
杏树的果实为圆形,叫杏子,果皮为红黄色,果肉约半厘米厚;果核为木质,杏核有离核、半离核、粘核三种。核面光滑,边缘有一条沟;杏核薄而硬,里面有杏仁。杏仁有甜、苦之分,杏子一般重20克至70克,大者可达100克以上。
杏树适应性强,成年的杏树皮较厚,因而可耐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杏树根系发达,入土很深,大约和树高相当,这也正是其耐旱的原因。
杏树一般4月上旬萌芽,中旬开花,花期5至7天。每年杏花一开,山坡上、河岸边、大路两侧一片粉白,如纱,似梦,像雾,馥郁馨香,沁人心脾。5月上旬,随着杏花凋谢,青杏高挂枝头。杏有两次生长高潮,5月上旬出现第一次,第二次在7月,但弱于前次。经此之后,杏树上青杏点点,丰收在望。微风吹拂,一颗颗青杏像抓着树枝荡秋千似的,煞是喜人。每年五六月份麦收时节杏子成熟,远远望去,满树金黄,这时要抓紧时间摘收了。
分析:本文最大优点就是说明条理清楚、全面准确。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将杏树的属种、分布、形状、特性、花、果等知识介绍得清楚了然。如写杏花、杏的生长期按着时间顺序,层次合理。其次,说明的语言生动美妙,适当的运用了描写,巧妙的比喻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第二篇: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
中国教师资源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逐节讲析评价: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中国教师资源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
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
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中国教师资源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评 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九、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十、布置作业: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附:板书设计二
再别康桥
一、只身来到康桥、“轻轻” 抒情基调:难舍难
离别康桥的情景 作别云彩 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康河的水草
二、康河的景物(移就)回忆往昔的生活和梦想
(乐)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三、呼应开头、表达离情
第三篇: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
中国教师资源网http://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逐节讲析评价: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
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
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评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九、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十、布置作业: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附:板书设计二
再别康桥
一、只身来到康桥、“轻轻”抒情基调:难舍难
离别康桥的情景作别云彩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康河的水草
二、康河的景物(移就)回忆往昔的生活和梦想
(乐)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三、呼应开头、表达离情
第四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
二、教学重点:怎样抓住特征进行说明
三、教学难点:对“特征”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接着出示两段说明同一种动物的文字,并且结合例文赏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特征;再指导学生学习抓住特征的方法,并进行片段训练;然后对整篇习作进行构思指导;最后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步骤
导入: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写说明文,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猜一猜谜:
1、出示投影片1:
“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请你根据说明内容,猜猜写的是哪种动物。(生猜一阵后)
师小结:上述文字正因为没能说清这种事物自身独有的标志,所以不好猜。(板书:独有标志)现在我们把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换上另外一个名称,即事物的特征。(板书:事物的特征)
今天,我们学习如何说明事物的特征。(板书课题:说明事物的特征)过渡语: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的独有标志。究竟什么是独有标志呢? 指导学生理解“特征”。
2、出示投影片2:
“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双眼睛又红又亮,两只耳朵很长。”
问:你能看出写的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
比较投影片2,问:为什么投影片2能更清楚的看出是写兔? 小结:兔。写出了兔的毛、耳朵、眼睛处的独有标志。
3、出示投影片3:
(小白兔)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其形态,问:它还有哪些标志? “嘴巴尖尖的,耳朵有时直竖,前腿短,后腿长。”
小结:比较投影片3写出了兔的形态特点,当然事物的特点不仅仅只限于形态,特征还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4、请大家归纳整理一下,还“兔子”一个原来的模样。出示投影片4: “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就微微颤动。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
师归纳小结:写特征不仅要写出它的独有标志,而且还必须写得细致具体。(板书:细致具体)
解释特征:可供识别事物特殊象征或标志。或者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
(二)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抓住事物特征,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
1、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是:
(1)观察。在观察中通过比较找出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相互区别的地方。(2)实践。通过亲自做去了解事物的特征。
(3)查阅有关资料。总之要把事物的特征写好,一要观察,二要分析,才能说得准确、扼要。
2、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请说明“水与豆浆”各自的特征: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水是无嗅、无味的。
豆浆是一种乳白色液体,是由大豆经过研磨后再与水混合而成的饮品。
(三)课堂训练
以“水”为例,写一篇300字的说明文。例文:
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
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也没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298)
(四)说明特征
1、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要仔细观察、研究、分析。但不一定逐个介绍。要根据客观需要和写作目的来取舍。
2、确定事物特征的方法:
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生态和用途。
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形地貌。
介绍历史名称及事件,着重介绍名称形成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性质。
(五)写作训练
以“猫”为说明对象,突出特征,正确运用说明方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说明文。
思考提示:找出猫的外貌、生活习性、用处等特征,然后按逻辑顺序布局。
第五篇:《说明事物》教案1
《说明事物》教案1 七年级(下)第五单元 说 明 事 物
一、明确写作目标
1、把握事物的特征,准确地说明事物;
2、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
二、置身生活情境
大家都熟悉,“盲人摸象”的故事。在围绕“大象是什么样”的问题上,盲人们各执一端,妄加猜测,以致笑话迭出。产生笑话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弄清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也就是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所谓“事物的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说明文的关键在“说明”,就是要“说”得“明”,而要把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效能、用途及事物间的关系等等说个明白,那就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但要说明事物的特征,还必须注意说明的条理性及生动性。
三、自我感悟升格
有些同学初学写说明文时往往容易浮光掠影地写一些表面的共性的东西,把握不住事物的特征性,这样的说明就没有意义了。
现在,让我们来评析下面的三位同学对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的说明: 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小白兔全身盖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四条腿、一条尾巴。”
这位同学虽然比较全面地说明了小白兔的外形,但嘴、鼻、眼、耳、腿,任何哺乳动物都有,而“全身盖一层雪白的毛”,还不是小白兔独具的特征。因此,说明抓不住特征,读者就不能了解这个事物。另一个同学这样写的:
“小白兔的两只耳朵很长,直立在头上,它长着一身柔软的毛,瞪着一双红眼睛,还有一张三瓣嘴”。“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这位同学注意捕捉小白兔的外貌特征,它给读者一个大体上的印象,但从较高的要求看,还不够细致,不够完整。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
“小白兔嘴较长,腮帮不停地颤动,嘴唇裂开成三瓣,眼睛像像一对红色的小灯泡,见到阳光就微微眯起;耳朵长而直竖,有时还会微微转动;前腿短后腿长,跳跃式前进,肉垫脚,尾巴短小”。
这位同学就棋高一着了。他紧紧抓住了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用描写的手法一一加以说明,不仅说明清楚,而且形象生动,给读者的印象也就具体鲜明了。
当然,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我们还应该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打比方和作比较等,生动的说明。同时,还须有条理地说明,如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总之,宇宙无限,事物繁多,说明的内容十分广泛。而要把形形色色的事物说明清楚,则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合理的顺序,巧用多种说明方法。
四、关键环节导练
下面让我们结合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根据下边的提示,进行书面片断练习:
1、猫给我的总的印象是(从躯体、毛发、眼睛、耳朵、舌头、脚爪、脚垫等方面):
2、用列数字的方法,按空间顺序介绍我们的教室:
3、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你钢笔的各部位:
4、画一张你的居住地的平面图,或制作一张你的作息时间表,并配以简要说明性文字: 有了这些片断练习的基础上,写一篇说明事物的文章应不在话下了吧。
五、动情快速作文
我们的教室布局合理,洁净整齐。同学们,请你们拿出你的妙笔把它介绍给大家吧。
我们的文具美观方便,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益处。你能把它的特征清楚、生动地说明出来吗? 题目:(1)我们的教室(2)介绍一种文具
六、紧扣要点评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你对照前面的目标,重点检查一下你的作文,注意以下几点:
1、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征。
2、是否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3、说明是否条理清晰。习作例文
(一)我们的教室
曹雄
走进镇三中的校门,就看见一座整洁漂亮的三层教学楼。上三楼往东走,便看见门牌上写着初三·三十七班,这就是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教室长10米,宽7.5米。站在门口,就可以看到课桌整齐地排列着,54套崭新的桌凳分四排纵向摆放,井然有序。课桌前是褐色讲桌和木制讲台。
走进教室,坐在位子上向前看,映入眼帘的是由三块深绿色毛玻璃拼成的大黑板,它弥补了普通水泥黑板因反光看不清粉笔字的缺点,并且更美观。上方是鲜红的国旗,两旁是我们的班训“勤学朴实,严肃活泼”八个美术字,非常醒目,时刻鞭策着我们团结友爱,积极进取。黑板左右上方墙角处,有两只广播喇叭,课余它播放学校的通知,播送眼保健操音乐,还有歌曲等,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站在讲台前向后看,墙壁上有我们的班徽。它是圆形的,蓝色的纸面上贴着一只小船在大海中行驶。船帆红色,船身黄色,在蔚蓝的海水衬托下,色彩鲜艳,给人一种美感。它象征着我们全班同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也象征着同学们风雨同舟,去勇敢地面对一个个困难。班徽下面有八张金灿灿的奖状,分别镶嵌在镜框里,这是我们集体力量的结晶,也是我们班的骄傲。
向左看,墙壁上新一期的“班报”专栏正在展出,这都是同学们亲自设计编写的,有“芳草地”、“争鸣台”、“每日一题”、“猜猜看”等许多小栏目,内容丰富多彩,不但使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而且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向右看,有三扇铝合金大窗户,每扇都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还配有米黄色的窗帘。两个窗户之间的墙上挂着名人语录,同学们以此为榜样,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做人。
抬头看,九盏日光灯悬挂在天花板上,即使阴天或在晚上,我们也能正常上课。还有四盏吊扇,即使在酷署难耐的夏天,我们也能安心在教室里学习。
我们的教室布局合理,洁净整齐,设备完善。我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心里无比愉快。我热爱我们的教室。习作例文
(二)我的圆珠笔
赵媚芝
我有一支非常精美别致、小巧玲珑的鹦鹉牌圆珠笔,并且带有自动装置。
笔杆的颜色说不清到底是天蓝色还是墨绿,光线暗下去的时候,它的颜色会加深。笔杆上面装饰着金色的花纹,像书法家们写的行书,又像仙女起舞时飘飞的玉带。笔杆表层镀了铜,发出蓝幽幽、金灿灿的光彩。笔身细长,比铅笔大不了多少,见了它,就能使人想起那苗条秀美的少女。
笔帽与笔身吻合得几乎不留丝毫缝隙,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完整的感觉。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或缩进,像个乌龟头,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活动小枢纽与和笔挂的颜色和花纹一样,都是金黄色的。在笔筒下端一行细小得几乎难以辨认的英文字母“parrot”,这是笔的牌名:鹦鹉。
笔的结构分内外两层,外层上文已作说明,里层是白玉色的硬胶制成的。笔帽中有一片弹簧,弹簧下面套有笔芯,按一下笔帽顶端,“叭嗒”一声,笔芯的尖端像一个舌头,从笔身伸出,供书写之用。用后,再按一下,又是“叭嗒”一声,舌头便缩了进去,不会弄脏东西。
这支笔我用了三年,还和刚买来时一模一样,没一点细小的裂痕。现在,又出现了种类繁多、新颖别致的笔,比如能计时的最先进的电子笔。但我仍然十分喜爱这支圆珠笔。它,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这的确是一支既漂亮又耐用的圆珠笔,但它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太小巧,不能同时容纳几支不同色彩的笔芯,这是它比三色自动圆珠笔逊色的一点。其次,它不适合手指粗大的人使用,因为它不仅身子小,而且又光溜溜的,到了粗大的手中便会像泥鳅一般调皮,老是想从手指缝中滑掉。我想,鹦鹉牌圆珠笔大概是专为姑娘们和孩子们设计制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