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文体特点 教出语文本色——《黄鹤楼送别》教学例谈
江苏阜宁县施庄中心小学(224431)刘艳平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独创。《黄鹤楼送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包诗,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感悟、质疑和表达,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构建诗意课堂
良好的情境好比乐曲的基调,又如美术作品的背景底色。这篇课文景美、情深,如果教师重视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人情入境。
上课伊始,伴随情意绵绵的《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制作精美的课件领着学生走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来到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面对浩浩长江一睹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情景,再配上深情的古诗范读。许许多多潜伏于学生脑海的模糊意象,瞬间便映射移植成《黄鹤楼送别》的清晰映象,学生自主学习求知的欲望也被同时激发。
课文的第三节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又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同时注意勾连古诗名句,更为注重对学生诗文积淀的调动,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情感参与。我引导学生切入思考题:“一对好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俩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登临黄鹤楼去切身感受那感人的场面。”学生细细读文,从字里行间寻觅诗人流露的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再现话别场面。学生表演很投入,动作、语言等都惟妙惟肖。表演时,学生吟诵出的名篇佳句层出不穷,有效地丰富了课堂的语言积淀,切实地体会了李孟二人的情感。此段教学情境的创设由表及里,步步进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课末,出示古诗今唱《烟花三月》的视频歌曲,学生一起学唱,借助歌曲升华情感,让浓浓的朋友深情余味悠长。
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有利于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开展对话,构建了一个诗意的课堂。
二、抓关键词,体悟惜别真情
一篇优秀的文耄,总有那么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精心设计,引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就抓住“依依惜别”这个词,沿着这条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谊。课上,紧扣“依依”,让学生体会惜别之意。教师引导:“两位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轻轻地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依依惜别”。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生找出表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谈感受。根据学生回答的“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相关语段,紧扣每个场景关键的字眼“藏”“满”“伫立”“凝视”“孤帆”,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中去咀嚼、品味,潜心感悟二位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真情,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演绎一场诗意的离别。
可以这样说,抓住关键词,就是抓住细节,在让词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本的内涵也立体起来、丰润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小学生阅读能力。
三、巧用资源,与人物共鸣情感
文包诗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对古诗创作背景了解的欠缺,他们很难与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这就要求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或对诗词进行补充,或了解相关的故事。尤其是课文《黄鹤楼送别》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和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呢?教学此段落时,教师可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李白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学生通过对拓展阅读材料的探究,了解了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的才华和“高山仰止”的品德,从而拉近了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起来,这样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四、想象补白,升华送别意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课文《黄鹤楼送别》“目送吟诗”这一场景时,我紧紧抓住“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一句中的省略号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目送着孤帆远去,这时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读:友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心里默默地说——;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心里默默地想——;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默默祝愿——„„在一次又一次的人情入境的想象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而这正是新课标“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的最好诠释。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我们相信只要遵循文包诗课文教学的规律,就一定能教出语文的应有的本色。
第二篇:儿童色彩画想象力课程教学例谈
儿童色彩画想象力课程教学例谈
冯文远
【摘要】本文通过实践课例的的方法,以实际教学出发,阐述了儿童色彩画想象力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论证了色彩画想象力课程是可以很好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运用和展开的,得出了儿童想象力是能通过色彩画的训练去提高、发展。儿童色彩画想象力课程教学必定会给想象力的教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儿童色彩画 想象力课程 教学
当代人才最鲜明的标志是创造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本源之一。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究竟如何呢?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但想像力缺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多项调查表明,中国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已经到了需要全社会关注甚至拯救的地步。经专家们对学校所有课程的调查研究,公认为美术、音乐等课程能帮助孩子提高想象力,《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 “要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想象力并不是某种人所独有或独享的一种灵感,而是通过培养得来的。众所周知,美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而通过儿童色彩画想象力课程对提高儿童的想象力更是实效的办法。
因为学生看到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感受,色彩有冷暖感、轻重感、大小感和空间感,这些感受都是要通过我们用想象去感觉才能认知,认知的过程就是想象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实施色彩画想象力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从三个方面用例谈色彩画想象力的实施方法。
一、品读大师作品,让欣赏课程激发儿童想象空间
品就是欣赏、借用。欣赏名家的画是提高儿童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欣赏使儿童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培养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印象派画家凡高的画,在色彩上,都是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这种寓意性是作者大胆想象的作用,让学生走进大师的作品,进行色彩的训练对提高想象力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教师通过赏名画、提问题、我要画的方法,激发儿童的抽象思维,提高儿童的想象能力。
教学案例一:
让学生欣赏印象派凡高的油画作品《星夜》、《奥弗教堂》[图(1)]等佳作。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以这张画的用笔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画面是表达什么内容吗?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简单了解了画家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情意之后,让学生用上大师的手法,想想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当然,要学生注重要表现自己情感的东西,用上大师的色彩大师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纷纷挤出自己想要表现的颜色,用手中的笔,充分发挥
图(2)图(1)
自己的想象力,学生有的用横的笔触,有的用点的笔触,还有的用竖的笔触。在色彩的运用上,学生更是想象力丰富,有用紫色涂树叶的,有用红色铺地面的,还有用五颜六色装饰树叶的。学生的图画有种独特的色彩。那是学生想象力的表现。图(2)是周图(3)
琦智同学画的《城堡》,用的是凡高《奥弗教堂》的笔触;图(3)周子瑶同学画的《家园》,用的是新印象主义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和画法。
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不经意看,不细心问问,有些作品还真的不知道小孩画些啥。但学生的画面是丰富的,都表现自己丰富的情感。有的画城堡,有的画风景,有画自己生气的,有画自己高兴得跳起来的,有画自己到旅游圣地的,也有画看到到别人的情景。
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用笔是大气的,画面是传情的,内容是耐人寻味的。具体的事物抽象化,让学生真接表达有难度,但通过借助大师的一些技法、构图,儿童也会用亮丽的色彩画出有品味的作品。在这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研习色彩构成,让儿童色彩画教学充盈儿童想象情境
色彩构成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学生在用一些有色彩的几何形,左拼右凑,画出各种的造型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布满一个个有颜色的小图形,有大有小,有横有竖,有紧有松,看上去就是一张亮丽的色彩画。
1、掌握有规律的色彩构成,让想象力课程有章可循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也有精辟的描述:“当我们观察自然时,画面通过我们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大自然,我们身边,都存在着一些不断重复一个元素,构成的画面。教室上的窗帘的布,墙壁上、地面上的瓷片,动物身上的花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想象,构成一幅好的色彩画。
教学案例二:
课堂上老师投影一些生活上常见到的,重复一个元素组成的画面,如课室的台椅、动物身上的纹理等。激发儿童想象,我们是否也可以拿一个基本形通过不断的,有序的排列组成一个有趣的画面呢?学生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一个基本形,有学生用纸撕了一个形状,比拇指大,在16开纸上作规则摆放,构成画面,有学生用心形、半圆形还有用橡皮擦作为
图(4)
基本形拼出画面……在色彩运用上要求学生设定一个色调,也可以用画的方式把自 3
己刚才的排列做出来。图(4)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基本形的排列上还不是很有序,但画面的效果很有意思,视觉冲击力很强。
当一些重复的画面添上色彩之后,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力量,同一个形,用上色彩排列也可以组成一张美丽的色彩画。
色彩有规律的变化很多,色彩的渐变就是其中的一种,色彩的渐变可以作为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引发学生想象,想象用色彩的渐变画一组水果,画幅风景。教学案例三:
课前让学生去了解有关色彩渐变的知识,包括图片。课上老师演示画色彩渐变的方法,提醒颜色的调配,色彩的搭配。开始要求学生只做单色的色彩渐变,如图(5),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调配方法后,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用上几个颜色,加上自己的想象作更深一层的渐变,如画水果、风景和更深层次的渐变,如图(6)。
图(6)
图(5)
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厚,学生由第一张作业想象到很多有关空间的画面,大大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在颜色调合能力上学生进步很大。但大多学生作业颜色的渐变不明显,有待多训练。
2、赏析无规律的色彩构成,让想象力课程异想天开
对学生来说,想象中还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他们最富于细想,世界多大,童心就有多大。不规则的色彩排列,在我们生活中也常见,衣服的装饰上,小道上大小不一的石头路,树杆上穿插排列的叶子,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想象作为色彩画的见容。
教学案例四:
老师用投影方法显示出大小不一,排列错乱的气球,激发学生用一个基本形,作不重复、大小不一的摆放组成一个有趣的画面,这个过程学生是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支持自己的做法,才能摆出有特色
图(7)的画面。有学生用心形、半圆形,还有用橡皮擦作为基本形拼出画面……老师还特别提醒用心形、椭圆形这类比较具像的图形在摆放的时候除了位置、方向不同,还可以大小不一地组合。学生都清楚后,老师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彩色卡纸上作画。学生们有的直接用上自己的橡皮擦、手指头等作为基本形。学生的构图很快就完成了。老师还要求学生在上色的方法上以和底色纸成对比的方式进行。如:红色底纸用上冷色调为主的颜色。因为学生都是有色彩运用的基本功,学生的上色方法和速度也很快。一节课下来,已有几张色彩亮丽的作品呈现在眼前。如图(7),学生用一个大小不一的圆组成的一个画面,想象用在衣服的装饰上。效果也很好,这正是儿童自我想象力的体现。
构成本来就是一项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在七彩斑斓中进行合成、对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顺手粘来的橡皮擦,用上几种色彩作横竖横竖有规则的组成,画面有着跳动的色彩。“S”形大小不一的色彩构成,让人看到蠕动的画面,也有用冷色调画出宁静的小音符。每一张都色彩亮丽,一时看不出画面的内容,只赞叹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
三、彰显个性色彩,让想象力课程丰富儿童想象思维
每种色彩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就如:红,让人想到热、辣。色彩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对色彩产生联想,激发想象力。学生通过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可以画出很多具有个性的色彩作品。孩童时代的思维不受任何条条框框制约,是人一生中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如何保持“想象力”旺盛不至枯竭?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并勇敢地进行表现,进而享受其中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案例五:
老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有个性的作品。如:岭南画院叶向明老师的《紫色系列》油画;劳特雷克的油画作品。让学生了解简单的色彩感情,如:蓝色,它象征着一种清新、明晰的态度,人们看到蓝色时会感到开阔、平稳、冷静。蓝色是 5
永恒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红色象征热情、权威、自信。在构图上,老师以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为参考,引导学生以流畅的线条为主,画出构图。内容上以《我的爱好 》、《我的第一次》、《我的梦》等为题,根据色彩情感原理,以独特的构图,去表现自己的心情。
学生在愉快中完成自己的作品。老师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说说创意。有位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说:‚我画的是《我的梦 》图(8),梦见夜里自己全身着火,在丛林里找不到方向,碰见的都是着了火的人。‛还有学生拿起自己的画说:‚我画的是‘我的图(8)
第一次 ’:一位同学弄脏了我的书,我俩吵了起来。我用了红、黄两个色块,代表生气,白色是代表书,书上的三个墨点是同学弄脏了我的书。‛红、黄、白和黑,几大色块的构成,就把学生想要说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色彩。还有一位学生的画面只有红、白、黑几种颜色。他说:这是《我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医院拔牙,因为我的害怕,居然招来两位护士按着我,生生地把我的牙给拔了,当时的哭呀!喊呀!痛了半天。中间两个白色颜色代表护士红色代表我流的血,黑色显示我的紧张。色彩的想象是无穷的,学生喜欢玩色彩,喜欢用自己的主观意思画色彩,色彩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色彩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色彩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色彩培养了学生想象力的能力。
色彩的不同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感情,教会学生一定的色彩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拼凑去组合,表达自己的感情,那是相当震撼一种画面。当然,要正确引导,不能让学生乱来就是想象。做到既有色彩知识的支撑,又体现儿童色彩想象。
儿童色彩画想象力课程已经过课堂的检验,学生的尝试得出来的,经过儿童色彩画想象力课程培养的学生,在色彩运用上更自如,变得更有法更自信,思维能力更灵动,不会给什么画什么,看什么描什么,绘画的题材更主观,做事更主动,画面更显个性。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系统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提高、发 6
展。
参考文献
[1][美]汤姆〃安德森.为生活而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2][美]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3]尹少淳.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C].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5]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C].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5-130.
第三篇:基于文体意识的神话教学例谈
基于文体意识的神话教学例谈
【内容摘要】教什么?怎么教?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关键词】文体怎么教教什么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观,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那就是“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a”。这就好比我们吃火锅,点个底锅,其余各色菜肴都依次加入,一锅煮沸风味自然统一。应该说,对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的确存在着类似的共同规律,然而,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象”、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等等。正是由于出现了这种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阅读教学现象,我们才旧话重提,加入到“打造精致火锅,品味特色菜肴”的行列。下面仅以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为例谈谈考虑文体的前提下语文课堂教学悄悄发生的变化。
【案例】
一、谈话导入
师:不看书谁来和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你还读过什么故事,注意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生1:《女娲造人》。
生2:《大禹治水》。
生3:《夸父逐日》。
二、读故事,讲故事
师:盘古是怎么打开天地的,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盘古不是普通人,而是大神。举例说说他是大神的原因。
生:他力气非常大。
生:他寿命很长,活了几千万年才倒下。
生:他死后身体能化作世间万物。
师:能讲讲这个故事吗?(出示文言文)师范读。
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教师指名讲故事。
三、追根溯源,传承文化
师:当人类发生灾难,往往会出现一个大神。你还知道哪些故事了也有这种大神出现?
生1:女娲补天。
生2:后羿射日。
生3:夸父逐日。
生4:普罗米修斯盗火。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
生1:古人不知道人怎么来的?
生2:不知道天为什么是蓝的?地上为什么会有许多小动物?
生3:为什么天这么热?
师:是啊,为什么,为什么,许多的为什么搞不懂,为了解开这些谜,我们的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来解释种种现象,这类故事属于创世神话。不仅在中国还有别的国家,如(板书):罗马、伊朗、印度,在这些国家天地是怎样形成的自己想象,记住说清楚谁开辟的?怎么开辟?世界万物怎么来的?„„
【分析】什么是神话故事?是对一段神圣历史的叙说,发生在原始时期,讲述某件大事,借助神力讲述宇宙诞生来源、自然现象。神话故事具有想象、幻想特征。话故事最初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往往具有神奇的特点。分辨清楚特定文本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以“文体”为着眼点更好地确定该文本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他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事实上,一个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合宜,直接决定语文课效率高低。上述案例老师备课初心里就对文本的文体有了明确的定位,因此目标定位不再拘泥于本课任务,更侧重于文化传承,着眼点不是孩子的目前而是孩子未来。
一、走进神话世界。神话是个谜,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情节、神奇的景物,一切都充满神奇的魔力。老师课上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用谈话方式轻松聊出神话故事源于遥远的时代、富有传奇色彩,不露痕迹地领着孩子们走进了神话故事,走进了神话世界。
二、传承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产生于远古时期,通过口耳相传代代传承。教者摈弃条分缕析,围绕神话特点先古今结合听老师讲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往远古,走进神奇的世界,再和孩子们一起读故事,讲故事,在读、讲、听过程中内化书本内容,传承传统文化,感受神话的神奇。
三、播下文学种子。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开天辟地》就属创世神话,老师一句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引发孩子们思考讨论,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孩子们问出一个个为什么,老师水到渠成进行小结,一语道出神话的起源,“为了解开这些谜,我们的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来解释种种现象。”教师静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
随着学术界对“文体”研究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我们应该对原有文体知识采取革故纳新的态度,主动吸收其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知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文体意识觉醒,教学才有梯度、有个性、有活力。相信我们践行的“精致火锅”下的“特色菜肴”会越来越有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第四篇:苏教五语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梁垛镇小学丁华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全文以“送别”为主线,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话别饯行的情景;第四至五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思路: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创新型课文,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短文中,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应成趣,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那些传诵千古的美文佳句,使他们更易于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由诗入境、由境生情、由情品诗”,诗文对照,求融合、不割裂,于一个来回中经历一次感悟。课堂伊始,带领学生扣住古诗,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设疑、激情,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接着,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切的对话,抓住文中的空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然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深入到诗句中,体会诗句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更深一层地了解这首诗的成诗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课内到课外的有效拓展,增加语言的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1、2两个自然段,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吟诵古诗
一、古诗导入 谈话:“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伤感,甚至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有的用唱歌表达心声,有的用吟诗抒发情怀。老师这儿就有一首送别诗。
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能美美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1)指读(2)正音(3)齐读。
2、质疑,揭题: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相信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你不仅会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还会从学文中了解到这首古诗背后隐藏的一段动人的故事。
3、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读书。(1)自由的,大声的把课文读两遍。
(2)放慢速度读书,难度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练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和读姿。
3、检查词语的朗读。(刚才老师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同学们读书特别的投入,那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下列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指读(2)正音(3)齐读
4、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既形象又快捷。“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指导学生写好“炙”字。
5、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不能用简洁、概括的话说一说?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2)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在暮春三月,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老师适时板书:李白 孟浩然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教师过度 课文我们读了三四遍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又什么不同? 这是一篇文包诗。
那课文读过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现在知道了吗?其实,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的意思就隐藏在课文中。
1、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前四个小节,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首古诗的意思。(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边浏览课文边用笔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然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请四五个人自发地组成一个小组,联系刚才找到的句子,用连贯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老师巡视并俯下身子参与其中)
(3)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过度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那请同学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一定会读出新的感悟!
(4)再读古诗,进一步感悟。
师问:从这一次的朗读中,你悟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很深的情谊,他们不舍得分离)
师紧接着再问: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如果用上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认为那个词最恰当?(师板书:依依惜别)
四、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谁也不愿轻易触动。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让我们来找一找,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板书:藏情(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板书:赏景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繁花似锦” 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同学们,若在平日,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呢?(生)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他们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里藏啊,谁再来读读,读出这份离别之情。
3.是的,此时离别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情弦,谁也不想触动,只好把这份离别之情藏在——心底,越藏——越深,一个“藏”字包含了那么深厚的情谊呀,谁能读出这份情谊来?(指名2个读第二自然段)
4.师小结:这真是 “眼前美景无心赏 惜别之情心底藏”。离别在即,真是
无声---胜有声 凝咽---胜有泪
五、各显身手,自由作业
1、读一读 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并向心中的对手发出挑战;
2、找一找 我想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3.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呢?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板书:依依惜别
3.是的,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一个人说的话最能表达他内心的情感,“言为心声”嘛,请同学们读读李白和孟浩然说的话,想想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他们内心怎样的情感?可以在有关词句下面圈圈画画。
2.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意思是说:我钟爱孟浩然,他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但他宁愿在田园里种菜也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孟浩然的人品就像高山一样,令人敬仰。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指名背《春晓》,齐背)为什么你觉得这首诗能说明“誉满天下”?(这首诗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真可谓“誉满天下”!)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3.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4.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三、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 些词语能够感受到?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评价:读得真好,我们都被你的朗读打动了!)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副板书: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 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板书: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吟诗抒情
孤帆
附:汪伦“骗”李白 唐朝,泾县万村有个叫汪伦的,早年在泾县做了几年县令,告老后隐居家乡,喜欢舞文弄墨,写些诗文。听说大诗人李白云游四方到了宣城,便书信一封,派专人前往宣城迎接。信上说:先生好游乎?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这里有万家酒店,乃人间仙境,欢迎先生前来一游。
李白生平受好游山玩水,且嗜酒如命,既有此仙境岂能错过?择日启程,乘船顺青弋江逆流而上,直达万村。上得岸来四处眺望,并无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似有被骗之意。汪伦见状,一旁陪笑解释:“桃花者,乃桃花潭之潭名。此潭周围约十里,故称‘十里桃花’;万家者,乃村中有位姓万的开了家酒店,故称‘万家酒家’。”
由于王伦的城心相邀和热情款待,李白不仅没有责怪之意,还兴致勃勃地遍地游玩。说:“会汪豪士,临桃花潭,饮万家酒,此亦快事也。”数日后李白告别王伦,泛舟而下。临别赠王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千古佳句。全诗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舍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五篇:例谈语块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许颖(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呈现语法规则、讲解语法知识,然后学生机械操练、识记,题海战术让学生对于英语语法学习失去了兴趣,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还是错误百出。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单一的语法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基于语块理论的外语语法教学实际上是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眼里分别进行的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试图解决词汇与语法分开教而导致的学生在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中自己将它们进行整合时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表达时出现的不符合英语习惯或由于母语负迁移而导致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等。笔者在实践中尝试运用语块理论开展英语语法教学,收效显著。下面以《牛津初中英语》8A第四单元的语法项目方式副词的用法为例,谈谈语块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