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如何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你是大声怒喝、批评责骂,还是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你会发现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罢了。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属于农村中学,平日上课,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朦胧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还不如大睡一觉痛快。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上课睡觉,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怪圈”,仍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总之,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哪会还有“呼呼大睡”者?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一改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作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第二篇: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
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
常常羡慕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大家们在课堂上的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们或激情澎湃,或慷慨激昂,或行云流水,或轻松自如,既可以演绎小桥流水,也可以尽显金戈铁马。听他们的讲课,那是一份享受,一份入迷,一份如痴如醉。细细品味,他们的风格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蕴含其中,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在课堂上掀起滚滚浪潮。
事实确如此,语文教师需要激情,语文课堂需要激情,要用激情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必须是流动的、活泼的,以情激情,以情启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尽享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当然,课堂上的激情不是做作和表演,而是一种真情流露,情至所然。但要想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是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就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小的细节在课堂上来一番激情演绎。每次与一批新的学生见面,我总要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比如:我可以用一首诗开始:“不知多少次暗中祷告/只为了心中的梦/不再缥缈/有一天,我们真地相遇了/万千欣喜/竟什么也说不出/只用微笑说了一句/能够认识你们,真好!”相信这样的诗句,能够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彼此陌生的心在刚接触的一霎那间就贴得很近很近。再如:面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会精心拟写一副对联送给他们:“学海泛轻舟群豪逐鹿尽显英雄本色,考场竞风流蟾宫折桂敢问舍我其谁”,横批“志在必得”。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相信这片刻的激励会使他们豪情万丈,信心百倍地去奔赴人生的考场。
当然,这些仅仅是激情课堂的冰山一角,在课堂上的激情演绎是不拘一格的。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激情的课堂呢,我认为不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个性魅力
教无定法。现实教学中,配套的教参,或是特级教师编写的教案,只能是必要的借鉴。但决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白石老人曾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样的教诲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说,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因为那不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并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泯灭了其个性,就像花儿少了雨露,就像万物失去了阳光。语文教学的个性,是一种特色,一种风格,是教师人格的外化。发挥教师个性,就“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列宁语)。教学有个性,才能使课堂富有情趣,课堂的感染力才会大大增强。比如: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我就从不去排斥,而是把流行音乐带到语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在《老鼠爱大米》的歌词中研究修辞,在《两只蝴蝶》优美的旋律中学习写作,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自己的心永远与年轻的心一起跳动,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鲜活的课堂。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使用典故、谜语、谚语、歇后语等,经常地显一显幽默,也是很好的激情方法。像讲解对联的对仗技巧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吝啬的大地主为母亲祝寿,因舍不得花钱,就把门上原有的一副对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让账房先生改一下,把上联的“人”改成“妈”,然后又故作斯文地叫账房先生一定把下联的“福”改成“爹”,并说这样才符合对仗。学生开怀大笑,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象涓涓流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教师象明星演员,让学生去体会其中人物的酸、甜、苦、辣;有的教师像导游,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总之,不论你拥有怎样的风格,只要你扬长避短,就能让你的语文课堂激情荡漾,个性飞扬。
二、真情地投入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不是无情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站立讲台,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情感鲜活的人,激情似火的是你,柔情似水的是你,铿锵有力的是你,缠绵悱恻的也是你;你就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你就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柳三变,你就是歌“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你就是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李易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为有了激情,屈原才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为有了激情,李白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为有了激情,苏轼才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必定是充满激情的。面对着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面对着几十个渴求知识、渴求精神陶冶的学生,你必须充满激情地进入角色,用你的激情将学生带入兴奋状态。哀婉处还它一个哀婉,悲愤处还它一个悲愤,昂扬处还它一个昂扬„„
智慧灵感来自激情,思维张力源于激情,彰显教学个性需要激情,锻造学子英才不可以没有激情。激情澎湃你就可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曲径通幽,妙语如珠,声情并茂,这样的语文课会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引导学生随着教学内容情感脉搏的跳动而跳动,才能真正品味出文章的精华。
我喜欢看倪萍主持的电视节目,悲痛时声泪俱下撕肝裂肺,喜悦时春风拂面阳光灿烂。有人说她只会煽情,可没有激情谈何煽情!一个语文教师真正地在课堂上能够煽起学生的情感来,那不正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吗?因此每每在课堂上朗诵文章时,我总是事先结合名家的朗诵带反反复复揣摩朗读,力求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记得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许多学生当场流下了眼泪,这强烈的情感共鸣不正是经典文学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所在吗?
三、不竭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它是语文教师的命脉。教师自身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其语文教学的层次,有品位者
在课堂上自会风流潇洒,游刃有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有品味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位善学之人,一定是位博学之士。因此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各类书,让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高品位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铸造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库存,方可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这是语文教师的事业之“本”。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语文教师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一个语文教师,自己的素养要高,力求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作文课上,我就常常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同场竞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样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学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和年轻的心一起歌唱;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与大家一起共赏;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一定会演绎出热烈和辉煌。有努力就有收获,让我们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与学生一起幸福地成长,享受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一个个意外惊喜!
我的语文教育同行们,我的有志于做优秀语文教师的朋友们,要使自己多一份才情,少一份匠气;多一份沉静,少一份虚浮。当你走上讲台面对学生时,意识到语文教师所肩负的传承文明、启迪智慧、陶冶心灵、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时,就让激情在你的胸中汹涌澎湃吧!
第三篇:让青春在异国他乡激情飞扬
让青春在异国他乡激情飞扬
近日,中路公司安哥拉211项目青年突击队顽强拼搏、抢抓进度、确保质量,提前5个月完成工程的事迹登上了《国际商报》“走出去”专版头条。德国监理公司总裁携德国电视二台记者专程到项目采访,特意向德国观众介绍了杨雪松队长和他的青年突击队的事迹。这既是对中交青年在安哥拉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中交青年不辱使命、敢打敢拼、勇挑重担的真实写照。
中路公司安哥拉211项目,全长371公里,合同额达2.1168亿美元。此项目是安哥拉北部最重要的交通生命线,对促进安哥拉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进一步打响了CRBC品牌,为中安两国人民铺筑了一条友谊之路。今年9月1日,安哥拉211项目在威热省省会威热市举行隆重的竣工典礼。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在安哥拉工程部部长、公路局局长等政府官员的陪同下出席并剪彩。多斯桑托斯总统在典礼上对中路公司青年技术人员不畏艰辛、优质高效、提前5个月竣工表示高度赞扬,同时期待中路公司今后能在安哥拉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1项目于2005年12月13日开工,工期为36个月。工程前期曾因雨季、地雷、热带疾病等困难,一度陷入工期严重滞后的困境。2007年3月,中路公司任命安哥拉办事处副总经理杨雪松担任211项目经理兼党支部书记。34岁的杨雪松临危授命,勇挑重担。为加快工程进度,把损失的工期赶回来,项目部成立了以杨雪松为队长的 青年突击队,号召全体党员、团员,特别是青年党、团员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迅速改变了全体职工的精神面貌,青年突击队员们工作热情高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雪松和他的青年突击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月后的2007年5月,项目月产值就从3月份的329万美元增加到841万美元,6月份突破一千万美元,7、8、9连续三个月月产值超过两千万美元。安哥拉共和国总理带着包括工程部部长、公路局局长、沿途各省省长在内的庞大代表团到项目参观。2007年底,杨雪松同志荣获“中国交通建设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8年4月21日,中交集团孟凤朝总裁赴安哥拉办事处视察工作,对211项目施工进度和项目青年突击队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安哥拉办事处年轻一代中路人,抓住机遇,勤学本领,快速成长。今年五四前夕,中交集团授予杨雪松同志“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中路公司授予安哥拉211项目“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是问题的两面,我们不再为课堂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争论不休了,但把教与学结合好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都是一个创造者。个性飞扬的课堂既是属于学生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位教者的。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
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需要激情,而孩子们阅读情感的激发有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效诱导。丰富学生的认知积累、感情积淀,让学生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未学文先含情;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宣泄情感,传情达意;教师激情渲染,让学生动情;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生成拓展,让情感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与教材之间达到“文情合一”的境地,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
关键词:“含”情
“传”情
“动”情
“深”情
“留”情
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孩子们情感的宣泄。但事实呢?在许多课堂上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情感冷漠、举手稀疏,课堂沉闷而了无生气。究其原因,其责任在于老师,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的说教的语文,但有些教师就是要把理性的分析强加于学生,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童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因此,改变这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阅读教学倾向势在必行。那么,教者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的心灵与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呢?
一、丰富积累,让学生“含”情
低年级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少,很难在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自然而然的交流和感情的链接。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沟通的纽带,让学生丰富认知,积累经验,奠定情感基础。
1、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丰富感情积累。自然是最好的教材,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看一看春的芬芳、夏的炽热、秋的忧郁、冬的纯洁;闻一闻草的清香、花的浓郁、叶的朴实------在他们心中便定能留下自然的美好,世界的五彩缤纷。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在学习写景类的文章时,便自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石榴》一文,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石榴树的叶、花、果的样子,尝一尝石榴的味道,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情积累,课上学生读到文中对石榴树、石榴花的文质兼美的描绘,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带入朗读之中,也更能体会作者的感受。上课时小手如林,纷纷发言谈感受、谈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如一些科普、历史性故事,可开展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比赛、科学家故事大赛、“收集资料我最行”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了解文章时代背景,丰富感性认识。
3、电教手段恰到好处的运用也会对语文情感的营造与建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草原的早晨》、《拉萨的天空》《2008,北京!》等文章所描述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就可以利用课件、多媒体等展示画面,出示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经验丰富了,未上课文之前,学生心中已饱含感情,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恰如其分地加以引导、点拨、提升,学生便可进入教师预设的情感轨道。
二、感悟朗读,让学生“传”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课文理解基础之上的感情宣泄。每个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感悟基础上的朗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不一样,但都能使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同时,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如《狼和小羊》一文,学生初读感知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对狼和小羊的语气区分还不够明确。当分析完狼和小羊的性格特征之后,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狼和羊的特点,学生很自然就把对狼和小羊的爱憎感情带入课文朗读之中,狼读得凶狠残暴,羊读得温顺可怜。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评议一下他们读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读好呢?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此时的读成了学生宣泄情感、传情达意的载体。在孩子们畅快淋漓的朗读对白中,使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释放、升华,让课堂情真真意切切,真正实现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完美结合。
三、激情渲染,让学生“动”情
要想让学生情趣盎然,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有情人。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激情能激活沉闷的课堂,碰撞出学生思想情感的火花。只有饱含激情的课堂语言,才具有强大的心灵穿透力,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里讲的是激情、真情,而不是矫情。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想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与文本的情感的对接与共鸣,让学生受到感染。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诱发学生,根据文本的需要或喜、或悲、或忧、或怒,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手势,都能赢得学生的欢愉与信任,都能让学生震撼,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如教学《孔繁森》一课时,孩子们很难理解优秀的援藏干部的内涵,所以体会不到藏族同胞对孔繁森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时我把孔繁森的事迹改编成几个感人的故事,然后深情地讲述给孩子们听,帮助他们感受孔繁森的伟大之处。当我讲到孔繁森身为书记,但生活简朴,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时,孩子们有些理解优秀援藏干部的内涵了;当我讲到孔繁森卖血捐助藏族的孤儿读书时,孩子们被感动了;当我讲到孔繁森最后因公牺牲后,留给妻儿的仅有几十元钱时,我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孩子们的眼睛也湿润了。在我的激情渲染之下,孩子们特别动情,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孔繁森的敬爱之情。
四、情境创设,让学生“深”情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与教学内容在时空、经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时教者若一味地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语言的熏陶是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若此时教师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身临其境,必定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情景模拟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创设形式。情景模拟,即把自己假想成文中描写的角色,进行角色替换,研究文中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再进行汇报表演。它是低年级孩子非常喜欢的形式,就如同过家家一样。但无论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情景模拟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丰富的人类生活。如《母亲的恩情》一文,年近50岁的孟郊出门求学,丢下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离别时,依依不舍,他的眼眶湿润了。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孟郊和母亲当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我便让学生扮演成孟郊,我就是那年近花甲的母亲。我故意扮成步履蹒跚、老眼昏花的老太太,为“孟郊”送行,学生看到我走路都跌跌撞撞的样子,担心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母亲,你这么大年纪,孩儿不能在身边孝顺你,还要让你深夜为我缝衣服,为儿担心,我真的是不孝呀!”
“郊儿,只要你平安无事,妈妈再苦再累也没关系。” “母亲,你对我的恩情,你叫我如何才能报答的了呢?”
-------孩子们在换位思考中,在情境的渲染下,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广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孟郊当时当地的心境,感悟到《游子吟》这首诗所包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深化。
五、生成拓展,让学生“留”情
课本是语文教学所凭借的重要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生成拓展,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感情,表达文本的情意,而且要让这些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品质。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描绘山川秀丽壮阔和叙述历史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利用课文中描写至亲至爱的篇章,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利用跟自然环保相关的段落来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如教学《沉香救母》一文,同学们纷纷被沉香对母亲的孝心所打动,我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教育学生在家也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并开展“我为父母尽孝心”活动,要求学生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个月后开展总结交流会,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让“孝顺父母”这一优秀品质在学生身上扎根。
可见,语文课堂光有激情、热情、深情还不够,语文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些“感情”永远留在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优秀的品质,并成为指导他们人生道路的航标,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而真挚的下一代。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成文。每一堂语文课从头到尾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我们应根据具体课文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法帮助学生搭建起与教材之间的心灵桥梁,让语文课堂情感飞扬,从而达到学生与教材“文情合一”的境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1月期刊
3、《新课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