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的心随语文课堂飞扬
“当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从事小学一年级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把爱无私地洒向每一个角落,照亮孩子的心灵,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把教学营造成彼此相识、相知的过程,从中汲取营养、分享快乐、分担学习中的困惑,镌刻属于孩子们所独有的生活画卷。
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它是语文学科的最基础的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以说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小孩的年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教师之外的人一提及一年级都会有啼笑皆非的表情,这年龄段的孩子所接触的语文,只是停留在言语层面,简单地与成人进行对话,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特征,但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后,语文学科已经在之前言语基础上增加了词汇、音位和句法等,也由具体的、动态的形式转变为抽象的、静态的文本,孩子在刚开始总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比如拼音的学习与应用、汉字的拼写等等。。。毕竟语文学科覆盖范围较广,而且它不是独立于其他学科存在的,这也就涉及到当下热门的各门学科交融性教学,在这其中语文学科工具性特征体现地淋漓尽致。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融入到语文这一沃土中来,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外部的媒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墙角和墙报,可以在上边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图案,再写上“我长大了”、“我七岁了”等等提示语,在孩子识字的同时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学生思维和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除此之外,班级里的课桌做一下适当的调整,尝试设置在班级中间,可以改变之前凌驾于孩子们之上,让孩子见到老师都望而却步的情形,师生围在一起进行讨论,回归到古代孔子讲学的模式,让孩子和教师畅所欲言,逐渐消除心中对教师的畏惧感。
温馨的外部环境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具体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将枯躁乏味的拼音、字词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一年级的孩子对儿歌、图画、色彩鲜艳的东西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在拼音与呈现形式方法上大做文章,就能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拼音是我们识字的一种工具,拼音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习拼音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儿歌,如“6是b,9是p,广播的b,泼水的p”,鉴于儿童的说话习惯,更倾向于短小精炼同时谐音的儿歌,这样拼音就能够在儿歌中得到练习、强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倡导课堂教学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一年级的孩子还处于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阶段,对于外界事物好奇心特别强,想象力丰富程度有时也是我们成人也难以企及的,教师就应不遗余力的从这方面出发,在课堂上设置形式形形色色的活动,让全班所有的孩子踊跃参加,例如一年级的课文课程对话性质很多,那么可以让学生登台表演,适当的可以带些道具,让学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胆量还能把教材知识生动、动态的内化孩子自己的东西,从教材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化为己有,又能感悟出新的属于自己的真谛,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是也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万事开头难,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开始,孩子载着自己的梦想和家长殷切期望上路,作为孩子上学伊始的教师感到责任重大,在语文课堂中实现与孩子们进行心连心的交流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标,语文学科教学还有方方面面,比如书写规范汉字就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方格之中有乾坤”,从小使孩子养成书写规范字的好习惯能使他们受益终身,汉字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冰冷冷的文字,它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我们国家几千年灿烂的文化精髓,作为希望一代的小孩子更应让汉字在自己手中变得更加美观、更加遒劲有力。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如何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你是大声怒喝、批评责骂,还是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你会发现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罢了。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属于农村中学,平日上课,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朦胧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还不如大睡一觉痛快。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上课睡觉,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怪圈”,仍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总之,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哪会还有“呼呼大睡”者?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一改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作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第三篇:让青春随音乐飞扬
让青春随音乐飞扬
平原五中李敏
【背景】上学期,教数学的王老师反映,我班学生自习时间在传抄歌词,影响了作业的完成。我有意观察,在一天上午第四节自习课上,发现同学们大都在背英语课文,而任金振同学却在奋笔疾书,我急步走过去,他很慌张地捂住两个笔记本,我拿过来一看,原来他正在抄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另一本是他前桌刘晓莉同学的,气不打一处来,我咬着牙使劲把两个笔记本撕碎扔进了垃圾桶,并当着全班同学狠狠地训了他们一顿。下午老师们反映任金振和刘晓莉上课情绪不太好,回答问题很不主动。我暗暗高兴:这次同学们肯定被吓住了,再也不敢偷抄歌词了。
没想到第二天教历史的李老师反映,王娇同学和陈亚楠同学竟然在历史课上不听课偷抄歌词。我震惊,发的一顿脾气不仅没起任何作用,而且更猖狂了。
【处理方案】我冷静的把这件事情想了一遍,自问: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是否不太恰当?是否有点儿草率、有点儿武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年华,喜欢流行歌曲并没有错。我狠狠地批评了他们俩,只是我出了气,学生们并不服气。这种事情不能靠打、靠压而应该慢慢疏导才对啊。
为此我组织了一个以 “让青春随音乐飞扬”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我首先告诉同学们不再反对他们唱流行歌,但是要做到:
1、要唱歌但不能影响学习。
2、唱歌要有选择,要唱健康向上的歌曲。
3、要唱出我们班级的特色。请他们讨论应该怎么做?同学们个个脸上写满了兴奋,踊跃发言,最后确定三项措施:
1、把流行歌曲分为几类:励志类(如《真心英雄》《水手》《阳光总在风雨后》),亲情类(如《懂你》《烛光里的妈妈》《父亲》),歌颂祖国类(如《中华情》),古典文学翻唱类(如《念奴娇》)等,歌曲的选择征求班主任的意见。
2、由文艺委员负责查找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歌词,每次班会留出十分钟抄写,音乐课上请老师教唱。
3、每天利用上午和下午预备铃响后五分钟时间齐唱所学歌曲。
我提议每个月确定一个主题,欣赏或歌唱这个主题下最流行的几首歌曲,比如:5月份为配合母亲节,我们以“歌颂母爱”为主题,大家一致选出了满文军的《懂你》和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10月份为庆祝建国六十一周年,以“歌颂祖国”为主题,我们选择了李涵的《中华情》。响亮而深情的歌声在教室飞扬。
活动不断深入,在同学们收集歌曲的同时,让他们注意收集歌曲产生的背景,流行的过程以及相关歌星奋斗的经历,让学生更理智的接收流行音乐。我趁机进行了一次征集活动,选择了一首“人气最旺”的歌曲作为班歌,后来大家选定群星演唱的《相亲相爱》作为班歌,“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何必让满天乌云遮住眼睛......”
学生们实现了唱歌的愿望,个个精神抖擞,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课堂上同学表现也很不错,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反思】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我意识到班主任的工作不可粗心,草率,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学生爱听流行歌曲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我们应该高兴,只要心中有歌声,就说明他们追梦的脚步不会停下。我们只要用心正确引导,他们的青春就会随着美妙动人的旋律飞扬!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是问题的两面,我们不再为课堂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争论不休了,但把教与学结合好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都是一个创造者。个性飞扬的课堂既是属于学生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位教者的。
第五篇:让青春随乐飞扬(定稿)
《让青春随乐飞扬》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地点:2010年12月16日、学术报告厅
班级:09计算机多媒体班主任:郑英
一、活动背景:
目前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之深,触动之大,传唱之广令人深省。在我们本班,爱好音乐的学生随处可见,但如果你问学生:“在听什么?有什么好歌介绍?”很多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些歌在说什么。”学生都普遍反映,现在的流行音乐经得起传唱的太少了,可选择的也很少,不像有些老歌,既好听又有意义。毫无疑问,流行歌曲良莠不齐,有精品也有垃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含有杂质就拒之在千里之外。正如邓小平同志说,不能因为开门开窗会有苍蝇进来,我们就紧闭门户。我们要就这个问题有意识地对此进行讨论、研究,指导学生用一双慧眼、一对慧耳辨别真伪,去莠存良,让快乐的歌声充满我们的生活,让优秀的音乐伴随我们的一生。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走出对流行音乐认识的误区,学会欣赏流行音乐,提高个人修养;
2、提高音乐鉴赏力,更好地为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服务;
3、通过推选班歌,明确班级建设目标。
三、活动准备:
1、利用所学专业制作《我眼中的流行音乐》海报。
2、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中国流行音乐三十年来的变化》
3、对同龄人开展问卷调查:《当代中学生和流行音乐的关系》;
对老师、父母开展问卷调查:《过去的三十年中学生和流行音乐的关系》。
4、《推选班歌》班会课:征集班歌,每位同学都可以推选一首流行歌曲作为班
歌候选曲,并说明理由。
5、《流行与经典》:不同时代流行音乐欣赏周;《你觉得怎么配?》:电影配
乐欣赏周;《纯音乐也很美》:纯音乐欣赏周。
6、培训主持人;指导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指导学生制作班会课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主持人:郑英、黎均博
(一)丰富的音乐色彩,有没有带来精彩?
引入:一场争论引发的思考
(1)欣赏一段音乐
(2)小品《一场争论》。
小品:两位同学为自己的作品配乐时引发了一场争论。
流行音乐之我见。
(1)提问:什么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按通常的说法,所谓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
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2)提问:流行音乐对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影响?
本次活动我们发放了600份学生问卷,作答的学生包括有职中学生、普通
高中学生、初中学生。我们来看看同龄人有什么看法。
小结:流行音乐凭着它对感情的真挚呼唤,对感性生命的生动表现,凭着
它的风趣幽默、通俗易唱,风靡于中学生中。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同学们认为流行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在紧张的学习后,听一会音乐,会让你感觉很轻松、很舒适。同学们纷纷反映,音乐是生活的“调味剂”。
(二)回首过去,音乐伴亮丽青春
流行音乐回放。
(1)让我们搭乘时光列车,看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中学生都喜欢什么样的流行音乐。(学生视频作品展示)每个年代的介绍穿插学生表演三首歌《童年》、《海阔天空》、《友共情》。
本次活动我们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家长进
行调查,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2)各抒己见:你认为《童年》、《海阔天空》、《友共情》等歌曲为什么从70年代一直唱到现在都还在流行?
(3)再回过头来谈谈你对流行音乐有什么新的认识。
a)在本次调查活动中,你有什么感受?
b)你对流行音乐的新定义。
(4)你以后在做作品时,你会如何选音乐来配?
小结:不管时间是如何变迁,流行音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一直都是中学
生的好朋友,一直是中学生的精神伙伴!不管是在艰苦的岁月还是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的梦想不曾变,我们的追求不曾变,我们的青春一直在音乐中飞扬!
(三)展望未来,青春随班歌飞扬。
揭晓当选班歌。
(1)推荐者说明推荐理由。
(2)班主任致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班主任小结。
我们要走出对流行音乐认识的误区,学会欣赏流行音乐,提高个人修养;提高音乐鉴赏力,更好地为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服务;练就一双慧眼、一对慧耳辨别真伪,去莠存良,让快乐的歌声充满我们的生活,让优秀的音乐伴随我们的一生。让我们的青春随乐飞扬!
五、课后延伸:
1、每位同学用所学的多媒体专业知识制作一份音乐专集,和同学一起分享。
2、举办励志歌曲大比拼,同学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