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孔滩镇万家小学
古莉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做出的假说。
2、小组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记录。教学重点: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教学难点: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教学准备:记录纸、乒乓球、蜡烛、地球仪、笔。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从睡觉引出夜晚(夜),从学习引出白天(昼),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昼夜交替现象。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的假说: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
4、拓展:小游戏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第二篇: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大多数五年级学生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都已经了解地球在自传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而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根据所看见的昼夜交替出现的现象提出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说并利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学习有理据的解释假说,并善于质疑和采纳其他意见 【教学准备】
1、学生6人一个小组,每组有组长一名,小组活动过程中组长根据轮换原则将材料员、记录员、操作员和保洁员等工作分配下去。
2、每组发放一支手电筒(或聚光灯),一个小地球仪(无地轴),六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昼夜交替现象——聚焦现象,着眼发现
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一半受到阳光照射时,是白天,称之为“昼”,地球的另一半没有受到阳光照射,是黑夜,称之为“夜”。像这样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后又是白天,白天黑夜交替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思考:怎样的运动才会产生昼夜的交替现象呢?
二、昼夜交替现象假说——说议画演,发散思维
1.说一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画一画:学生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可能性并画出假说示意图
要求:学生画图表示(用记号笔)示范:一大一小两个圆表示太阳与地球,线条表示运动轨迹 3.演一演:小组演示各组假说
板书: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转 太阳围绕地球转
4.思考:怎样才能知道那种观点是正确的呢?
三、昼夜交替模拟实验——分工明确,细致观察
1.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要求,强调注意事项(1)找到武汉作为观测点
(2)观察:武汉在什么时间被照亮,什么时间没有被照亮(3)控制地球仪的转动不要太快
(4)用记号笔更正假说示意图(标记被照亮和没背照亮的时间点,学会使用阴影)(5)安全事项
A不触碰聚光灯金属部分,避免烫伤
B不用眼睛长时间注视聚光灯,不用聚光灯直射入同学的眼睛
2. 小组演示模拟实验: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一下他们的假说。一号操作员模拟地球,二号操作员模拟太阳,汇报员讲解假说过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由记录员将观察到昼夜交替现象的具体细节画在示意图上,组员补充修改,形成组内最终假说图。3. 学生分小组模拟实验
四、学生解释昼夜交替——思维交锋,迸发精彩
1、学生汇报: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2、聚焦质疑:在模拟实验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课下探究: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观察,猜测,讨论,验证对昼夜交替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在没有新证据的前提下,这些假说暂时成立,在找到新证据后我们可以对假说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排除和修正,请同学们下课后将你们的示意图张贴在黑板上,后期找出更多的证据验证假说,直到形成最终的解释。
【板书设计】
示意图总结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转圆周运动 太阳围绕地球转 ……
第三篇: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铁厂镇小学:杨叶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3、让学生体验、感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因。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天空中有什么?(生:太阳,月亮,地球),大自然中有许多自然现象,你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和这些有关?(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此时我们的太阳落下时是掉
到某个地方躲起来了吗?(生:不是)那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二天早上白天又出现了,经过一个白天又是黑夜,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着,我们就称这种现象为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昼夜交替现象
2、昼夜交替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亮和暗的不同现象,是谁在起作用?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学生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
二、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假说
1.地球与太阳如何运动才出现交替的现象?
生:自转、地球绕太阳转„„(板书出学生说出的假说)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呢?有多少种可能?小组之间交流一下,把小组的意见都记录下来。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老师的问题,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验证我们的观点?
看,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些教具(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地球仪的形状和我们的地球相符合,所以我们选择地球仪做为实验材料在做模拟实验时不仅更直观,还能在做实验时可以更好地找到起点,作为参照。而太阳有发光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手电筒来作为太阳的模拟物。
现在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相应的模拟物,让我们来模拟表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检验我们的假说是否成立。
假说一: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那这与我们看到的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的现象相符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可以得出假说一不成立。
假说二: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而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需要一年的时间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可以得出假说二不成立。
假说三:同样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只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又有四季变化,才符合真实的情况。可以得出假说三成立。
假说四:同样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地球自转,不公转”时,地球自转一周就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如果是这样,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气温变化就天天一样,不会出现差异,也就不会发生四季变化。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得出假说四不成立。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五、巩固拓展 昼夜交替的意义 :
①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也制约着一些生物的生物钟。太阳日被人类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② 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不成立)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不成立)
③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成立)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成立)
第四篇:《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马燕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ppt、板贴日地、板贴白色半圆、一套模拟套材、玻璃球 小组:铅笔、橡皮、活动记录单、模拟套材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1.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一段短片。(PPT视频)你看到什么? 生:太阳落山,说明夜晚到来,用“夜”表示 师:而日出呢,说明白天到来,用“昼”表示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昼夜出现有什么规律。生:昼夜昼夜„„交替出现
师:我们把昼和夜不停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板书)
(二)提出假说
1.师:昼夜交替自古就有,古人们对这种现象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2.师:于是,他们思考:
(1)地球出现昼夜交替与哪个天体有着直接关系呢?——太阳;如果没有?(板贴日地)(2)如果太阳、地球固定不动会有昼夜吗?——会;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会。(板贴白色半圆-亮面)(演示完毕取下拿下)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重走古人探究的道路,想一想地球、太阳怎样运动会导致昼夜交替(PPT)(1)生:A、B、C同学汇报
(2)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呀,能不能用简单示意图把我们的假说表示出来呢。
会画吗?怎么画?
太阳、地球近乎球形,可以用圆表示,大圆代表——太阳,小圆代表—地球;自转用小圈表示;围绕着转用大圈表示;箭头表示运转方向。(指导并板书)
(3)一会,请每个小组的这一位同学的座位下拿出活动记录单,小组讨论,画出可能的假说示意图,音乐响起活动停,明确否?(PPT)(4)小组活动。(PPT)
(4)师:说一说,还有哪些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的假说?生汇报:D,E、F„„(板帖)
(三)模拟昼夜交替
1.师:我们提出了这么多假说,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未知;
怎么去判断我们的假说——做实验;
可是,真实的太阳和地球,我们不能拿来做实验,可怎么办?——做模拟实验;
2.师:太阳什么特点?球形发光发热;可用什么材料模拟?——发光的灯泡(PPT),点亮演示(实物投影-把为连接的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
3.师:地球什么特点?球形;可用透明玻璃球模拟吗?不行;要用什么材料模拟?球形不透明地球仪(PPT)
4.师:为了观察方便,马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面红旗,并贴在“中国”的位置上。(实物演示)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中国是“昼”——红旗被照亮
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中国是“夜”——红旗没照亮 出现什么现象说明“昼夜交替”——亮暗亮暗亮暗
用这种方法检验你们小组的每一个假说,判断能否昼夜交替,在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后面打√/不能的,打×。
5.快做模拟实验了,同学们兴奋吗、期待吗?可以有,而温馨提示呢„„也是要有的。(ppt)(1)连接导线,点亮小灯泡,模拟太阳;
(2)调节灯泡与地球仪距离,能照亮半个地球仪为宜;(3)做模拟实验,观察红旗亮暗变化,亮了喊昼、暗了喊夜;(4)判断是否昼夜交替;将结果记录在每副示意图的左上角 6.请一组小老师上来演示模拟。(关灯)(5)音乐响起,断开导线,活动停止。明确否? 6.领材料、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7.音乐响活动停、汇报(开灯)
判断黑板上的假说能否出现昼夜交替,有没有不同意见?还有没有正确的假说要补充?
(四)巩固拓展
1.师:其实古时候的人们也像我们一样,我们发现这么多假说都能产生昼夜交替。到底哪种才是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呢?
2.师:这需要我们继续去收集新证据、做个有心人。科学的奥妙无止境,请不要停歇你探究的脚步哦!
五、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运动示意图
第五篇:《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述: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学习地球的起始课。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单元中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传,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想象。而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必须从了解“地球的自转”开始,而本课《昼夜交替现象》正是研究地球自转最简单、最生活化的现象之一,因此本课起着统领本单元学习内容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动手实践,实际观察,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
能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认识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假说的重要性。
3、情感体验: 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和事实探究昼夜交替想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蜡烛、水彩笔 胶条、及时贴、乒乓球、手电筒、实验记录表、课件。学生准备:定位器、手电筒、地球仪若干个,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物体在交替运动情况下形成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交替。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特别是在提问的环节,这样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生活化,因为,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科学。站在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验证4种假设中那些能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在此过程中学生最终得到两种假设可以形成昼夜交替现象。此时我提出问题: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矛盾:一个自然现象,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呢?在此矛盾的驱使下,学生会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这对于科学课程的有效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效教学的体现,为下一步深入探究活动的开展创造的条件。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了解人类探索地球运动的历史。“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让学生体会“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为此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一段“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这样不仅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也激发了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虽然达到了课前的预设的目的,通过教学活动,我体会到学生对于宇宙的神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概念尽量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因为我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阶段,还没有到达科研的层次。这样才能使小学科学课堂变得有效,否则会让学生认为“科学是高不可攀的,太难理解„„”这些消极的认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不会有效。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引导的方式和形式。
八、设计特色简述:
生活感知——提出问题——质疑猜想——实验研讨——总结结论——生活应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大胆想,充分做,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看、问、想、做、说、看的方法。即:看——看现象;问——问不懂的地方;想——想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做——做探究实验;说——说通过实验总结出的特点或规律;用——用所获的知识释疑,这样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九、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