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课题:通用技术教学中图形教学的思考和研究

时间:2019-05-15 01: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课题:通用技术教学中图形教学的思考和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课题:通用技术教学中图形教学的思考和研究》。

第一篇:2010年课题:通用技术教学中图形教学的思考和研究

通用技术教学中图形教学的思考和研究

课题立项编号:010g037 课题负责人:俞琏 执笔人:俞琏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通用技术一切问题的思想基点和出发点。对技术素养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决策技术。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确定本课题主要研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图形教学。主要涉及到三种图形:草图、正等轴测图和三视图。[关键字]:技术素养 读图作图能力 作图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背景。

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主动力之一,设计又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对设计过程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形成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为将来进入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是我们思考通用技术一切问题的思想基点和出发点。技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决策技术。理解技术包括理解技术的伦理、技术的价值、技术的规范、技术的语言;选择技术体现个体对技术的价值判断;使用技术是指正确地使用技术、高效地使用技术、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具有道德地使用技术;管理技术则反映个体在技术方面所具有的能动的实践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它既包含着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融入了技术的思维方法。

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呢?这是我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从理解技术、使用技术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我选择了通用技术图形教学为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条件,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把技术课与文化课区别开来,一定要突出技术课的特色,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设计是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把学生学到的技术知识转化为技术素养,必须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感悟,学生才能领悟技术的精神。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图形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操作,加深对技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二)、目前我校学生作图方面存在的状况。

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不断深入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加以反思总结的话,仍会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例如:片面追求考试高分,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尚未得到根本的纠正。这就导致了在教学中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特别在图形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由于学生平时缺少作图的机会,刚开始作图时,学生有一种畏难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说画不来就不画了。针对学生存在的

情况,我们就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当然这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图形教学中,我们采取分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研究过程概述。

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个角度出发,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这个问题。由于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无法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读图与作图之间有区别,但又相互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促进学生的作图能力。反过来,学生的作图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读图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思考和研究可以同时进行。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主要从时间上笼统地区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新课教学时进行思考和研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让学生了解草图、正等轴测图和三视图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初步掌握草图、三视图的绘制。第二阶段是在复习阶段时进行思考和研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熟练掌握草图和三视图的绘制。除了一般的复习课外,还要进行专题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卷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

(一)、第一阶段:在新课教学时进行思考和研究。

1、对草图的思考和研究。(1)、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自由作图。

平时学生缺少作图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要去创造能够让学生作图的机会。在进行《方案的构思方法》教学时,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

2、了解设计方案的几种常用构思方法”、“能针对某个具体设计对象,构思并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设计方案”,我们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讲解方案构思的四种主要方法:模仿法、奇特性构思法、联想法和草图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构思笔筒的草图,并当场进行评价。以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时,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通过表扬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建立起信心。通过这一节课,我们对学生的作图能力有一个了解,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学生的作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很多学生有很新颖的想法。但是,很多学生却无法用草图把心中的想法表达清楚。最主要的问题是作图来的草图与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存在较大的差别。在草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把一些看不见的线画出来、用一条线表示一个面。

(2)、草图作图的教学和练习。①、在网格线上作图。

作图要领:与地面垂直的线垂直画,与地面平行的线按网格上的斜线画,同时以网格上的小格来确定物体的比例关系。

练习:《通用技术活动手册》p36页第1题:绘制长方体正等轴测图改为绘制长方体草图。

如图所示,在这次练习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看不见的线画成实线或虚线、长这条边水平画而不是沿网格上的斜线画。发现这些问题后,当场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②、练习:《通用技术活动手册》p37页第2题:画出图9—3中的三幅图形的草图。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画图9—3中的第一幅图形的草图,其余两幅图形作为作业。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允许学生画好第一幅图形的草图后,画其余两幅图形的的草图。在指导过程中,允许学生借助其他一些辅助工具进行作图,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起一种作图思想:先从整体考虑,再进行细节方面的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基本要求:

a、作图要清晰。

b、看上去物体能够放得稳。c、看不见的线不能画出来。d、不能用一条线表示一个面。

从学生画的草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学生作

图时比较随便,不够严谨;像美术中的素描一样,给草图打上阴影;把看不见的线画出来;用一条线来表示一块板。(3)思考和总结。通过这几节课,我们不能一下子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只能让学生了解如何去作草图,以及作草图的一些基本要求。关键在于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这也不能一下子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耐心第去培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作图习惯也是我的研究方向。

2、对正等轴测图的思考和研究。(1)、对正等轴测图定义的理解。

正等轴测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图形,而且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光靠教材中的定义,学生可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了提高学生的印象,在教学中,我还补充了“为什么要学习正等轴测图?”这个问题。

问题:为什么要学习正等轴测图?

分析:从图(1)这个角度拍摄事物,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面。它的立体感不是很强,不能把物体的三维结构表现出来。但如果从图(2)这个角度拍摄,能把事物的三个面都能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增强事物的立体感,表现出事物的三维结构。同样,画正等轴测图的目的是为了将事物的三维结构表现出来。因此,正等轴测图就是一种将事物的三维结构展现出来的图形。(2)、学生自主研究。学生自主研究教材p117页“平面结构形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有什么特点?

②、正等轴测图有什么特征?(提示: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考虑)③、判断下列不是正等轴测图的是()图(1)

图(2)

分析:

①、正等轴测图的绘制特点:首先建立正等轴测图的坐标,其次画出平面结构形体的整体,最后削去某一部分直至得到所要画的平面结构形体。

②、正等轴测图的特征是xyz轴之间的角度为1200.(提示学生:数学中的斜二轴测图坐标为900)。这也是判断平面结构形体是否是正等轴测图的重要依据。

③、C。C为数学中的斜二轴测图。

在教学中,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读图作图能力。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与预期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理科班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讲到要点上,文科班的学生讲不到要点,只有不断地引导才能回答上来。这也说明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通过分析和总结,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3)、正等轴测图作图的教学和练习.教材中P117页“平面结构形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

教材中P118页“圆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

教材中P119页第2题:画出一个尺寸如下图所示形体的正等轴测图。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了解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结合其提出的教学建议“第一节第二课时可使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进行讲解,以提高效率和效果。可通过棱柱和圆柱的举例来讲解正等轴测图的画法”。在课堂上,我们采用ppt课件指导学生进行作图和布置作业学生自主作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考虑到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最大程度地照顾到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

从学生的作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①、事物的比例不正确。②、搞错图形的方向。③、事物放不稳。④、漏画或多画线条。⑤、圆的弧线没有完全重合 ⑥、线条结合处没擦干净

(4)、思考和总结。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对正等轴测图的要求是能够读图,了解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从学生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和研究,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习惯,规范学生的作图行为。

3、对三视图的思考和研究。

三视图对学生来说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2、能根据设计意图,绘制简单形体的三视图,会正确、完整、清晰地标注简单形体的尺寸。”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1)、认识三视图。

通过flash课件让学生认识三视图: ①、形成原理。

②、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代表的边。③、口诀: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含义。④、三视图中的坐标轴和斜线。⑤、垂直于投影面的光线能照到事物的几个面,那么视图中也有相应事物的个面的视图。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看《通用技术活动手册》p40页第2题、p41页第4题。让学 生对第⑤点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通用技术活动手册》中相应的内容。(2)、三视图的作图练习。①、自主练习作图。

由于学生对三视图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在认识三视图后,直接布置课堂练习:《通用技术学生活动手册》p41页第3题、第4题。在作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当场改正其存在的问题。

②、作图练习.练习题:在三投影面体系中对一形体进行正投影,已知主视图和俯视图,请画出其左视图。

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如何作三视图。在具体的作图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三视图的作图步骤。

三视图的作图步骤:

①、确定视图方向和坐标轴(或斜线)。

②、在不考虑尺寸的情况下,在草稿纸上画出三视图的图形。

③、根据“垂直于投影面的光线能照到事物的几个面,那么视图中也有相应事物的个面的视图”进行检查。

④、根据“虚线表示存在但看不见的线”进行检查,判断所画的图形是否正确。

⑤、根据草稿纸上的图形和口诀进行画图,并进行检查。三视图的作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在作图过程中容易出错。我们可以把三视图作图分为两种情况。

三视图作图的两种情况:

①、给出的图形中同时包括俯视图和左视图,可以根据“宽相等”的原则来确定斜线。

②、给出的图形中没有同时包括俯视图和左视图,则必须建立坐标和斜线进行作图。

从学生的作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①、事物的比例不正确。②、漏画或多画线条。③、画好后没擦线。

关于对三视图的尺寸标注,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3)、思考和总结。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对三视图的绘制要求比较高。要求能够绘制简单形体的三视图。关键是规范学生的作图,培养学生的作图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入了自己的作图体会,并把作图分为两种情况。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作图步骤作图,就能提高学生的作图习惯。

(二)、第二阶段:在复习阶段时进行思考和研究。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平时的试卷分析和专题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在作图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地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草图、三视图的绘制。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作图习惯,形成一定的作图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创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这一年对课题的研究,改变了“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教学效果低下”的局面。与学生建立一种互动式的合作关系。教师为学生着想,经常进行心理位置互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更注重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读图作图,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也会

提高。

2、创建层次教学。

通过课题研究,充分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在教学中,不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应该进行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在课堂上展开层次性的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氛围有了明显改善。

在班级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师生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交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师生的智力与情感活动处于高度的激活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实现,教学效果好。课堂纪律好,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气氛庄重而不沉闷,活跃而不混乱,热烈但不是“热热闹闹”。

4、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作图习惯。

通过不断的努力,纠正了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规范了学生读图作图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这一点虽然无法用某种标准来衡量,但还是可以在通用技术作业和会考成绩中体现出来。

四、成效与思考。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研究指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预期的生活经验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通过不断地思考和研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对教材的领悟和把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助于对课题的研究。反过来,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跟以前的教学相比,现在不仅懂得要教的知识,而且懂得如何教。教学目的不仅是学生学会教师所教的知识或能独立运用知识做练习。还要考虑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还是“学”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能够接受学生的意见,形成一种可变动的、多向的互动关系。这实际上是师生在平等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通过这一年的思考和研究,我认为提高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来改变学生的作图习惯,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从学生作图的细节抓起,比如作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工具。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做,逐步地规范学生的作图行为。针对性地指出学生作图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解决的问题,就当场解决。通过不断地努力,使学生的作图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编著:«学科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版

[2]顾建军主编:《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版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生活动手册(必须1.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第二篇:中学化学教学中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羊圈学校冷存莲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之一,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出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正确的物质观,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本技能。乐于动手完成各种化学实验,继而愿意为化学研究努力奋斗,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化学科研人才。

课题研究主要工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首先做为教师本人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实验教学往往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几种仪器,以教师讲授和单独演示为主,学生没有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这严重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教学思想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教学当作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动口、动脑,还要亲自动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知识生长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基本前提。

第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开放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认知,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提出探索性问题,科学引导思维发展,并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从鼓励的原则上做出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好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还要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创设一种情景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抓住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中来,并带着问题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并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例如,我们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五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2)适时发散,开拓思维

如何使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维,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千方百计启动非智力因素,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结构、已知条件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再及时引导进行收敛,突出主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们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一)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可见度校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著,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三)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具体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

1.查阅资料,参考优秀教学案例。

2.个案研究分析,跟踪某一具体的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通过个案分析来学习探究能力的一般规律,提高中学化学探究教学的效率。

3.进行经验总结,通过教学过程的跟踪研究,提炼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探究性学习教育不是阶段性的,不可能立马见效,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借此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刺激,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来刺激学生发现新问题,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奥秘,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需挖掘实验教学潜能,特别是实验复习课,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实验的观察,更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应创造性设计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而又侧重知识综合应用,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从而积极思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和再创造,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方法,若长期坚持对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会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下一步研究计划

通过上一阶段的事实,我在理论上有了丰富,实践经验上有了积累,对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分寸有了把握,对今后深入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下一步我主要是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做好课题总结;整理深化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三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提供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正是这样,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来抓。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在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等。正是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通过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提升其教学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4、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将会丰富已有的教学方法,将学校建设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示范校,以此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目标: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创建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使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以此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总体提高,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

2、近期目标: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课题小组,对校情、学情、师情进行摸底排查,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并加速提高全体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技术,初步摸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方法。

3、中期目标: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4、远期目标:课题研究深入进行,结集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堂实录、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等,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摸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时代变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制度,制造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参研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途经

1、以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参研教师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于课堂。

2、比较采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效果与传统的方法效果的差异,直接取得第一手资料。

3、严格按课题的管理要求,申报立项并论证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从需要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几个方面进行反复论证。

4、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

5、对课题组成员及管理者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技能;坚持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及管理者信息技术素养和课件制作能力和水平。

6、加强指导和交流,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和组织交流,积极征求各种意见并不断改进。

7、重视积累研究相关资料和拟定专题交流材料,定期进行总结

8、选好典型研究课(公开课),以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为重点集中开展研究,取得成功的经验后再论证。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我校现有44个教学班,2400多名学生,教职工144人,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31人,中级职称89人。有一支由中青年骨干

教师组成的领导集体,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学校实行科学而规范的管理。

2、设施保障:教学设施齐全,有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二个,多媒体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学校有计算机150多台,各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2M宽带接入因特网,初步建立了校园内部网络,信息畅通。

2、组织保障:学校对科研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视,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主管校长亲自挂帅,定时定期进行研究交流活动,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学校将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小组工作,积极筹集课题经费,用于考察学习、资料搜集、专题研讨、成果汇集、个人的研究等工作。

4、资料保障:课题研究将依托学校的图书室及与课题相关的图书和网络资源。

5、制度保障:学校将制定严格而科学的课题研究制度,有力地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八、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10月至2007年11月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填写《青海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研究课题》子课题申报表。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论证,设计制定实验实施方案。学校对参加课题实验的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及方法的培训,使

课题实验小组成员在思想人高度认识,在方法上科学有力,充分正确认识学校进行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阶段成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实验人员进行培训等。

(二)实施阶段:2007年11月至2011年8月 第一分段:2007年11月至 2008年8月 主要工作:

(1)各实验人员对目前的所代学科教育教学现状做调查,撰写现状调查报告。

(2).各确定分工,各实验人员填写开题报表,课题组成员填写阶段性课题研究计划表,课题组成员分别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3)积累资料,采用购买和自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建立课题研究学科教学资源库。

(4)组织参研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5)对课题组成员及管理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技能;坚持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课件开发能力。

(6)建立课题组专题论坛,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7)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实施研究,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论文或实验报告。

阶段成果:实验人员填写开题报表;填写阶段性课题研究计划表;

建立学学科教学资源库;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课件的开发能力;成立课题组专题论坛;撰写相应的论文或实验报告等。

第二分段:2008年9月到2010年8月

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初步发挥课题研究作用,并开展校课题研究公开课观摩活动;组织课题组员外出学习考察,解决课题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课题研究作用,总结经验教训,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出中期课题研究报告,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

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第三分段: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

主要工作:完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争取实现质的跨越;幅射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开展一定级别的“课题研究公开课观摩”活动;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发表;写出研究报告并准备接受检查。

阶段成果:公开课活动;论文发表,展示高质的教学课件,展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撰写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 第一分段: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

主要工作:进一步完善方案,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汇总课件集,编印论文集,教学案例结集;拟定撰写出高质量的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阶段成果:课件、论文、案例等资源集锦,准备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等。

第二分段: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

主要工作及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课件结集,教学案例及图片等资源集锦。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

九、实验组织 课题研究组:

组 长: 张 勇:副校长,负责总体工作

副 组 长: 宋维新:教导副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研究成员: 贾玉清:语文教研组组长

朵 庆:数学教研组组长

贾文林:英语教研组组长

张春梅:数学教研组组长 曹 铮:物理教研组组长 贺明帮:化学教研组组长 马金兰:政史教研组组长 马玉英:地理教研组组长 刘海兰:生物教研组组长 苏元红:音美教研组组长 逯敬鹏:体育教研组组长 朱常胜:计算机教研组组长

张明鹏:计算机教研组教师 祁晓鹏:计算机教研组教师 先志军:教导处干事 董 强:教导处干事 陈伯涛:教导处干事 马正卿:教导处干事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青海省平安县第二中学

第四篇:教学课题研究计划

教学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经过上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本学期针对教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当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因此特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研讨下,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达到将来即使没人教,他们自己也能写文章。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开拓写作思路,让学生在多种题材的写作过程中锻炼写作兴趣,发展写作的创造力。结合教改的新思路,扩大好作文的范围,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工作要点

1、深入学习新课标、学习本课题有关方面的理论,在其指导下,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及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目标体系和模式。

2、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密切结合,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不断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本我们着力于习作课堂的教学研究:

1、着力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养成习作习惯。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增加作文的素材,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作文内容要让学生想表达,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让学生渐渐喜欢习作。[小学 教 学 设 计 网=www.xiexiebang.com]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习作评价方式,如取消不及格分,作文实在不行的暂不打分等方式,实行自批互批,家长批,社会批,面批,重批等。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这是我们的习作教学所要追求的。

(2)在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但一旦习惯养成就会接响一生。为了儿童一生的发展着想,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着重培养下列习惯:独立主动地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重谈、跳读、精读、猜读的习惯;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句话记录,作素材笔记的习惯;做资料卡式剪报等词句段积累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限时作文、快速作文的习惯;让耳朵做“老师”,自己当堂修改,请别人修改的习惯;保存作文本重读整理的习惯;主动应用语言实践的习惯。

2、着力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语言。

(1)教师的习作指导课要研究一些新训练:如口语交际的训练、大胆的想象创作训练、序列作文的训练、实践应用的训练等。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多层次训练。

(2)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是必须要求学生作文文句具体通顺。具体通顺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合理合适的要求,字正句顺,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学生应该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只有做得到的要求,才有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是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

四、工作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例会,定期进行集体理论学习。同时抓好个人学习,随时将学习心得体会、教学随笔记载下来。把握教改动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向书本学习。发动教师查阅、收集、印发各种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丰富作文教学的经验。

2、搜集作文素材。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内到课外,以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为出发点,选取作文素材。

3、请进来,交流信息。邀请专家、学者上门指导,并作专题报告。

4、走出去,吸收信息。每学期提供每位语文老师外出学习、听课、培训回校后汇报、交流。

5、鼓励教师上作文研讨课,对取得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7、重视课题过程资料的积累工作,包括实施计划、活动记录、理论学习材料、阶段性情况汇报、研讨课教案、专题总结等内容,使课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料。

“丰富学生生活 优化作文教学”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可见,作文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本领。“新课标”中,对小学各年级作文提出了要求,如“写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等。“生活即习作”这面旗帜义无反顾地被揭了起来。

现代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感悟、体验的重要源泉。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就生活作文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吴立岗老师的“实用作文实验教学”、“南京特级教师袁浩老师编著的《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另外,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写真话做真人”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方案,江苏省吴江市的“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我校作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作文还停留在为“作”而“文”的习惯上,习作缺乏个性,内容不够新颖,不能凸现灵性。学生对写作热情不高,我校教师对习作教学也有累的感觉。本课题拟在他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化习作的研究,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对生活的体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生活的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什么是“丰富学生生活”?即在作文教学中,要把过去回忆改变为体验的过程,将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四方面相结合,开展各种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以此充分激发写作兴趣,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作文能力。“优化”就是尽一切可能使作文教学有趣、有效。它是一个密切联系作文、作文教学与生活的动词。

丰富学生生活,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他们触景生情,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研究目标

生活为写作之源,个性为写作之魂,只有牢牢抓住这两点,学生才能说真话,诉真情,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其实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人的感情自然流露与倾诉出来的。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指出作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可以概括为:引导学生积累——启发学生感悟——指导学生表达。而我们的“丰富学生生活 优化作文教学”课题正是以“观察生活,了解世界;思考生活,感悟世界;表达生活,再现世界”为脉,以张扬学生个性为纲,在真实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解决学生作文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体验人生酸、甜、苦、辣,抒写生活百味,让学生把作文由一种学习任务变成一种生活兴趣,写出充满灵性、充满个性的文章。

1、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启迪他们的思维。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养成积极审视生活的习惯,拥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养成认真修改文章的习惯,形成富有个性的表达。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在本课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刻意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和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觉得累,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相反。

3、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构想、办学途径,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四、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到流个不歇。”基于此,丰富学生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的作文教学理念下,我们不仅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之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将生活与作文“紧密连缀”的能力。九年义务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个“大语文”的思想:“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而“丰富学生生活”的作文则是学生作文联系生活的桥梁。

2、修订版《大纲》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景物。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单调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3、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彻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资源”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产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问题,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其变成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4、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人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课本与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五、研究内容及操作:

(一)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努力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如校园外的兴趣小组。竞赛活动,或是参加、访问、郊游等校外生活,或是情趣盎然的家庭生活,都是小学生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按自己的个性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行动。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各种情境中,尝试表达的乐趣,使他们由衷地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从而争先恐后地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特有的童言去描绘生活,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写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童趣。

(二)开放心态,丰富积累

1.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生活,优化作文教学,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丰富学生生活包括自然界、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

针对小学生好玩、好奇的特点,把学生目光引向:(1)、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举办演讲比赛,自办刊物,编演节目等;(2)、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随时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家务活动;(3)、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学生可以去旅行,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4)、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可以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人生,用自己的身心“发现” 了美的变化,产生了创作中自我表现个性的欲望,之后的习作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观察中,因为每个学生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间的成百上千联系的,所以各人的思想不会雷同,写出的文章亦能体现出丰富的个性。

2、文化和语言积累务导学生充分读书,获得丰富的文化积累,为自由习作磨制生花妙笔(1)多读多实践,获得积累。采用多种形式如选择读、欣赏读等,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2)多背多体会,丰富积累。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适合学生读的书目,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读书成果汇报会等等,激励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3)多记多温习,巩固积累。引导学生多读多温习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熟读精思,多读课外读物,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积累,记忆犹新,最后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真正获得“积累”。

(三)尊重个性,改进教学

1.破“范文式”的指导。摒弃从范文到范文的教学模式,在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下功夫,以指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叶圣陶语)为中心,在习作的时间、空间、任务上多些自由,多些弹性,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2.把“指导课”和“讲评课” 的任务区分开来。作文指导课应放在表达什么即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以学生交流为主,自由式地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提纲,没有框框,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讲评课重点放在怎样表达上,即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等要求上,是学生体验与感受的又一次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评价体系参照学生作文,引导、渗透作文与作万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万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考虑和自改作文。

(四)倡导“两记”享受自由

“两记”指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习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有所感的人、事、物、理,只要是自己觉得新鲜的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素材,越写越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会从写日记中享受到无限乐趣。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简单的语句,可以是精彩片断,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启迪,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佳作欣赏中享受生活,并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来规范之、引导之,做到“开卷有益,读有所得”。.六、研究原则: 1.生活性原则

“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产必由之路。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就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习作来。因此,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环境,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2.活动性原则

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3.整体性原则

从研究作文教学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界四结合的关系出发,把握作文的生活性,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4.主体性原则

丰富学生生活,在“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综合活动,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听、读、说、写能力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5、创新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法。研究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调查法;结题阶段运用调查问卷法、经验总结法、效果对比法、行为观察等方法。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实验优质课;

2.课题研究论文;

3.规范而有价值的专题研究档案;

4、学生习作集;

5、研究报告;

6、心得体会、个案。

九、实验对象、时间

实验对象:三、四、五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机进行 实验时间:2年

十、实验步骤:

本课题自2006年秋季起,实验周期为二年,实验研究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确立研究对象,开发校本课程,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二)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2月 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进行调查,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认真组织研究。让学生广泛地读书读报,摘录佳词佳句,勤写读书笔记,开展文摘交流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访问、调查……依据各种活动收集丰富的写作素材。最后对所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写出佳作。

1、第一阶段:2007年1月——2007年3月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2、第二阶段:2007年4月——2008年7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3、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三)总结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十一、人员分工 组织管理:

课 题 领 导:蒋小忠

课题负责人:第一主持人:蒋小忠

第二主持人:吴小芳

方案执笔:吴小芳

课题组核心成员: 储杏芳

王福生 路煜

吴梅芬

张玉亚

周春芳静

诸玲霞

蒋琴芳

蒋俊琴

卢群

潘瑛

邱伟芳

潘建萍

陈岭高

舒谈小彩

第五篇:个性化教学课题研究

《历史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题研究方案

辉渠中学 李丽娜 2015.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可见,历史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被动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场课堂教学方式的革命。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在互动中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故此,我进行了《历史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题研究,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索者、自身价值的实现者,让教师成为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与实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的。学习是生成性学习,教师的作用是研究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生成、完善和发展,让学生体验自身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及获得新知识的愉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依据主体性学习理论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形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自主学习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针对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寻找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以下几点都是历史学科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一是带问题看书。对于初中的学生,交代看书的范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看书以免目的不明确。二是查阅资料,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读性书籍目录,让学生有选择地去查阅或者购买来阅读。另一方面就是课堂上遇到的难读的字词、历史名称等让学生去查阅,培养学生查阅书籍的习惯和能力。三是讲历史小故事,通过讲和听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五是编演剧本,针对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根据精彩的历史情节,用身边的简单东西制作道具,编演历史剧,体会和再现历史情节。通过让学生参与、观看和表演历史剧,学生就会切实了解那段历史。(3)如何通过有效的多种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除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让学生做到我想学,还要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到我会学并且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责任,让学生意识到我必须学。学习和掌握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和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实施本课题的理论支撑点以及方法论依据的研究。实践法, 对方法论的探索以及运用的研究。经验总结法, 完善方法论及策略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定为2015年8月16日——2015年12月15日。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5年8月16日——8月23日

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5年8月23日——2015年9月1日 按照方案,全面开展实验,收集实验材料,定期进行实验研讨和交流,分析实验过程,反馈研究信息,探讨实验问题,积累实验经验,分析、总结得出阶段性成果,总结阶段经验。

反馈研究信息,探讨实验问题,积累实验经验,分析、总结得出阶段性成果,总结阶段经验。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9月1日——2015年12月15日 整理研究资料,深化总结和推广阶段性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和论文,进行课题的结题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专题报告、调查材料、反思、叙事、论文、活动记录等原始资料。

2、将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整理、通过报告、竞赛、欣赏、辩论等方式呈现出来。

下载2010年课题:通用技术教学中图形教学的思考和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课题:通用技术教学中图形教学的思考和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教学总结

    课题研究教学总结 课题研究教学总结1 光阴荏苒,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期结束了。这学期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丰厚,全体课题组教师在继续推进“抓三大建设,重跟踪培养,让......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课题组教师:李国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课题研究

    《 正数和负数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 尚志市乌吉密学校 关长安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一)课题总名称 《用高效课堂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初步探索》(尚志市“十二五”规划一般课......

    小课题研究中的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小课题研究中的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学习与实践,回想重复命令的教学,反思如下:成功之处:1、使用“任务驱动,观察激情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在上课之前就特别注......

    《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计划

    《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目前教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本学期的课题工作目标,围绕课题研究重点,扎实、深入开展研究,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生活中的化学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生活中的化学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以2001年9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教育为新的契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

    教学课题研究:学生语文课良好习惯培养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的学生虽然在身份上完成了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但由于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的语文水平参......

    《小学数学教学标准建设的研究》课题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标准建设的研究》课题思考 附小姚军霞肖凡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标准应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现代人才数学素养培养目标要求、符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