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 浙教版

时间:2019-05-15 01:4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 浙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 浙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 浙教版

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 大气层

1.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 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 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 空气的热胀冷缩

3.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 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1.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 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 如 阴转多云 晴空万里 鹅毛大雪 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 如 四季如春 秋高气爽 终年高温 冬暖夏凉 3.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 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

1.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 马德堡半球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 2.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高度高,空气密度小 应用: 高山反应。

C 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53.大气压强的单位:帕 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5.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1.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

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应用:高压锅

2.气压降低,沸点减小 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第五节 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流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单位:J/(kg.℃)水的比热:4200 J/(kg.℃)

表示地含义: 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 5.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 6.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夏天: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冬季相反

7.我国气候可以分为 : 季风区: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我省)温带季风气候

: 非季风区:温带大陆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8. 冬季,我国盛行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我国盛行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9.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10.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洪水。主要原因:乱砍乱伐,回湖造田,环境污染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案 冀教版

地球绕着太阳转

【教学目的】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3.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4.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是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对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运动又引起了哪些自然现象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材用文字的形式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呈现了出来,要求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分析整理资料,来加深对自转相公转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资料,培养学生从科学阅读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1.对于“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渡曟從麌從际上是一个验证实验。通过多次模拟演示、反复的观察,来分析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考虑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本实验要引导学生考虑分别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等。

2.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图示来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的公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要提醒学生地球的公转是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千万不能转错方向。二是要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三是实验的条件最好选择室内光线比较暗的地方,灯光最好选择直线光源(如手电筒等),这样便于学生观察。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学生需要反复观察、反复分析推理。重点研究地球公转过程的规律,如地轴的倾斜等。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引起了太阳在地球表面南北两半球直射点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是引起南北两半球四季交替变化的根本原因。

4.实验中要求学生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记录下来,并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季节 1的变化。最后,要引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问题: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地轴的倾斜,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就不会在南北半球上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不同纬度就不会有四季的交替变化。

三、四季变化对植物影响

l.学生对寒来暑往、风云雨雪、花落花开、大雁南飞等自然现象和变化都有一些切实的感受,对动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形态和生活习性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提炼生活经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变化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认识。

2.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用来提示学生一年四季中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形态。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也可发动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四季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季节变化对身边动植物的影响。要求学生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典型动植物,研究其在不同季节里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比如,春季里白天逐渐变长,气温日渐升高,春雨绵绵,桃树发芽,桃花开放;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桃树生长茂盛,逐渐结果成长;秋季天气变凉,树叶逐渐变黄,桃子成熟;冬季白天变短,天气寒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桃树枝傲立风中。一些动物皮毛(羽毛,在秋冬季增厚增多,在春夏季脱落渐薄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已寻找的典型动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启发,加深认识。

4.教材上提供了用一棵树把一年四季变化表示出来的做法,启发学生想像怎样用生动的方式把一年的四个季节表示出来,用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四季生物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设计】

1地球绕着太阳转

一周需用时间形成自转23小时56分4秒昼夜

公转365.25天四季

第三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3节 大气的压强

新设计

创新实验:吸尘器的工作原理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并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3、了解应用大气压工作的生活和生产器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的观察,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已知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促进知识的外延,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吸尘器内部结构的探究,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快乐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STSE教育,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学情分析

大气的压强对于学生较为抽象,但它的实际例子学生是非常熟悉的,这节课主要是在生活常识与科学理论之间建立桥梁,教学完全依赖生活实例展开,在学生熟悉的活动中开展教学。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能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

【教学难点】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5.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吸尘器工作

展示自制吸尘器的工作,设置悬念,引出新课。活动2【导入】大气有压强

教师展示:塑料袋灌空气,说明大气有压强 活动3【活动】学生观察讨论

从给定的生活用品或实验器材中寻找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

(吸盘、胶头滴管、水、烧杯、小杯子、针筒、烧瓶、鹌鹑蛋、火柴、酒精棉球)学生活动:(实验)吸盘吸桌面、胶头滴管吸水、针筒吸水、覆杯实验、瓶吞蛋,学生探究:魔术展示,瓶吞蛋。

活动4【活动】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结:大气压强是存在的,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还很大。提问: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生活其中的我们感受不到呢? 学生讨论,教师解释。

活动5【活动】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景象

宇航员为什么要穿宇航服,宇航服的设计有什么要求?

结论: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越大,大气压约小。

提问:大气压是在变化的,气象站每天都要测量大气压的大小,他们是用 什么测呢?有什么优点?

活动6【活动】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单位 优点

发现:大气压强是变化的,值是很大的。海平面的大气压的值为1.01×105帕斯卡。提问: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用什么来表示大气压强的大小呢?

陈述:有覆杯实验可知,大气压强能托起一定高度的水柱,如果将杯子高度变高,大气能托起的水柱也增高,杯子的高度一直增高,大气能托起的水柱也增高,由于水的密度太小,后来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水银来代替,发现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能托起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也就是说760毫米的水银所产生的压强与当时的大气压强相等,人们就用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表示大气压强的大小。水银即汞,也就是说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为760毫米汞柱,或76毫米汞柱,我们把这个值叫做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760mmHg=76cmHg,由此可以看出大气压强的单位除了国际单位帕斯卡外,还有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毫米汞柱。

拓展:将气压计改装为高度计 讨论、评价

活动7【活动】粗略测定大气压的值。

展示:测量器材小吸盘、测力计

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方案,补充完善方案,布置课外实验任务。

过渡:随着人们对大气压强的不断认识,人类发明了很多生活用品,利用大气压工作,服务于人类,吸尘器就是其中之一。

展示:再次出示吸尘器,请学生解释工作原理。

第四篇: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大气压强的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巴彦港镇中学 赵雪莹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掌握大气压强的值;(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推理实验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具体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试验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

性,并提高学生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逐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的

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重点是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引入

(一)、大气压强及产生的原因:

1.教师:我们的地球被几百千米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教师:大气为什么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呢?

引导学生通过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相对比分析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受重力的作用, 重力把大气束缚在地球周围,使得大气层内各处的空气相互挤压,而且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从而产生了大气压强,并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强又称作“大气压”。)

(二).大气压强的存在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点评:试验时要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杯子中,使用的纸要尽量的硬一些,否则实验可能会失败。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覆杯实验”的结论: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证明大气压强的确存在,而且各个方向都有。

2.教师:刚才的这个实验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实验或者生活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并且举例说明。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给予肯定并补充。(吸盘挂钩、吸管、注射器、抽钢笔水)

3.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我们同学可以设计好多实验用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而历史上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可费了些周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告诉学生历史上首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和学生一道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三)、大气压强的测定

1.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

2.托里拆利实验

①在一根一米长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

②将玻璃管倒置在水银槽中,在液面下将食指移开 ③管内水银面下降,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位760mm.④将管慢慢倾斜,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⑤将管慢慢提起一点,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⑥换更粗的管做实验,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注意:液面的高度差与管的粗细,管子在水银里的高度,管子是否倾斜无关,它体现的是当地大气压的大小。

思考: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真空

③什么力量支撑起水银柱?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剖析: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P=ρgh,用刻度尺测出高度(大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即可求出大气压的值为101300帕,即为标准大气压强值。

接下来联系实际做些练习,体现物理联系生活

水银有毒为什么不用水来做这个实验呢?同学们计算一下101300帕的压强约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利用公式P=ρgh,计算出h=10.1米

(四)、大气压强的变化

1.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

2.大气压随天气变化而变化。

三、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自我小结,后由老师以幻灯片样式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总体小结。便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锻炼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4、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其作用效果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受到重力的作用;具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强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大气压强的测定

2、托里拆利实验:1标准大气压强=760mm水银柱=101300帕

三、大气压的变化:

1.高度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天气变化:晴天大气压大于阴天大气压 3.季节变化:冬天大气压大于夏天大气压

四、大气压与费沸点的关系

大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大气压减小,沸点降低(高压锅)

第五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重点】

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

经度、纬度

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量角器

教学器材:两人或四人一个地球仪、绳子、直尺、彩色粘贴纸、经纬网仪

教学课件:自编计算机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用远离地球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状,但对于这么巨大的星球,怎么研究它呢?

认识地球仪

(观察、演示)观察地球仪,模仿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提问)1.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仪的结构。

2.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仪转时绕的轴。

3.观察地球仪表面都有什么?

4.用地球仪我们可以干什么?

(小结)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后制成的模型,它由底座、支架、斜着的一根轴、球体等结构构成,我们把地球仪绕着转动的轴称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一点正对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点我们称为地球仪上的北极点,地球上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和北极点相对的点叫南极点,地球上的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到南、北两极等距离的大圆圈被称为赤道,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逆着的方向是西。利用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还能演示地球的运动。

(提问)1.地球仪上的球体是正圆球体吗?为什么与实际的地球形状不符?

2.地球里真有这么一根地轴吗?

3.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地球上能建一座四面都朝北的房子吗?如果可以,应建在哪里?

(活动)1.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同学之间互相检查

2.若用一个圆圈代表地球,你能把看到的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画在图上吗?

(承转)1.学生利用在教室的座次描述某同学的位置,引出描述位置的常用方法。

2.通过设问“一艘轮船在太平洋中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现在需要紧急救援,这时船长该如何告诉救援人员他所在的位置?海湾战争时美军地面战士在沙漠中发现目标,他该如何向指挥中心汇报目标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平面上的横纵网格(教室座次)经变形后绘成球面上的网格(经纬网),引出在地球上准确定位的一种方法——利用经纬网来定位。

经纬网

1.经线和纬线

(利用经纬仪介绍)在地球仪上,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统称为纬线;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统称为经线,又叫子午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就叫经纬网。

(提问)地球上有这些线吗?在地球仪上这样的经线、纬线,我们可以画多少条?你认为我们可以如何区别它们?

(活动)情景1:一艘油轮在太平洋海域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并告知了船只所在的位置是北纬15°、东经165°,我国一艘行驶在附近海域的轮船收到了求救信号,决定前往营救,请你帮他们在地球仪上找到遇险船只的位置,并将黄色标记粘贴在该位置上。

(展示)找到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个地方的。

2.经度和纬度

(老师追问)(视实际情况而定)(在老师追问下,通过已了解同学的介绍、老师的多媒体演示、量角器的不同摆放,使不了解的同学在地球仪上学会在什么地方找经度的标识,什么地方找纬度的标识;了解经度、纬度的划分并总结出经度、纬度各自的分布规律)。

(继续完成活动)没找到的同学通过交流后找出自己没找到的原因并继续寻找,找到的同学可提供帮助。

(活动)情景2:埃特纳火山海拔3340米,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每隔几年便会喷发一次。上一次喷发发生在1998年7月23日,当时火山口的烟柱高达万米。埃特纳火山在“沉睡”了数年后,今年10月27日凌晨突然发生猛烈喷发,后又在连续遭到5次地震波的袭击后多次爆发,11月25日清晨它又喷发出炽热的岩浆和黑色浓烟,上图是它喷发时的壮观场面。该火山位于北纬36°、东经15°附近的一个岛上,请你在地球仪上找出该火山的位置并关注它的发展,找到后请将蓝色标记粘贴在该位置上。

(活动中老师要注意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发生的错误及时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告诉其他同学正确的方法,如:1.找北纬36°

纬线时,要在地球仪上已绘制的相邻两条纬线之间估计;2.找东经15°经线时要从0°经线向东找……)

(展示)找到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介绍自己寻找的过程。

(没找到的同学在听完介绍后找出自己没找到的原因并继续寻找,找到的同学可提供帮助)

(承转)为了需要我们有时会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半球,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纬线和经线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半球吗?

半球的划分

(多媒体演示)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

边观看演示,边观察地球仪,边回答老师(提问)如果沿纬线分,你有几种分发?如果沿经线分,你是否能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半球?怎样才能将它分成两个半球?有几种分法?如果让你分你会怎样分?国际上是选用你提出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吗?为什么这样划分?

(小结)

项目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界线

赤道(0°纬线)

20°W、160°E

(练习)1.在地球仪上找到划分半球的界线

2.在地球仪上找出各半球分布的主要大洲

(承转)有时为需要我们还会按纬度将地球仪分成中、低、高纬度区。

4.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练习)你能读图说出各纬度带的纬度范围吗?

(小结)

纬度带

范围

低纬

0°- 30°

中纬

30°- 60°

高纬

60°- 90°

5.经纬网及应用

观看影片:“国家公敌”片断

(提问)影片中什么内容与我们今天所学知识有关?你还知道我们今天所学的经纬网知识在哪里有用吗?你认为经纬网的最主要用途是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目前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

(小结)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新技术中都要用到经纬网的知识,如地球表面各点的经度、纬度是现代GPS、GIS、RS技术的基础数据,今后地球的数字化管理也需要它做为基础数据来支持。因此,每位同学都要学会很好的使用经纬网。

(练习)1.读出地球仪上所指位置的经纬度。

地球仪上找到40°N、116°E,并将红色标记粘贴在相应位置上,看看有什么你熟悉的大城市,说出它的名称,并判断它在哪个半球,属低、中、高纬哪个纬度带。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全章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难点所在,也是传统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创新。设计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案设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得科学、合理,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流畅。设计本节教学的宗旨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做,在做中去学,在学中不断使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通过两个情景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进而主动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反思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又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已经内化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总之,利用创新性教学模式理论较好,“情景、留白、反思”三要素在教学中有明显体现。

下载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 浙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 浙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二科学大气压强4节教案

    第一节 大气层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 质等。......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6 浙教版

    § 2.1 大气层 【 教学目标 】 1、 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 大气层》教案(1) 浙教版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和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理解对流层的特......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8 浙教版

    第1节 大气层 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分析......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 大气层》教案(2) 浙教版 一、教学过程 出示幻灯1|、课前播放神七发射片段,进行情感教育.刚才我们播放的影片描述的是什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的: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 1 根里的“抽水机” 内容标准: 探究根、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