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语文第一册 第六单元 4、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三、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四、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五、练习写字。
六、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静夜思》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说课稿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自读自学,三朗读感悟,四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自读自学。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朗读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 静夜思1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 《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三、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四、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五、练习写字。
六、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第四篇:汉语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
21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3、加强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寓言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相矛盾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生笑)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我重新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师:又出问题了? 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 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师:“盾”是什么呢? 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要求: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教学过程
(一)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简介寓言:
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
“寓”是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是借一个小故事说明意一个深刻的道理。
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 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的词语和句子。词语:
坚固:牢固,结实的意思。
夸口:随意夸大。
自相矛盾:说话或做事前后相抵触。疑心:怀疑
1、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了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出示句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读句子,读出“大”的语气。)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生:我的盾太坚固了,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出示句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师:刚才学习句1时,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的?(先归纳学法:①读出“大”的语气;②一变句子,加上关联词;③二变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④三变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按四个步骤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1、)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2、)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哑口无言”是什么意思?(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一时语塞或紧张。)(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______要_______。生: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4、)师:生活中怎样避免“自相矛盾”,能否举些例子? 生:答应借书给人家,就要借给人家,不然说的话和做的事就前后矛盾了。(三、)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代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 思,然后起来交流。)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 师:是的,我们不应该说大话,说大话会“吃亏”。但从深层次上看,楚国
人的根本性错误不在于说了大话,而在于他说的两句话前后抵触,前后矛盾,前后两句话打起架来了,请同学们继续写反思。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有了最锋利的矛,就不该有最坚固的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生字 “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2)齐读第4节。
(3)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答: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答:他很后悔,心想:不应该不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修还不晚。(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答:“心想:不应该不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修还不晚。”(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答:因为现在才丢了两头羊要是继续不修会丢更多的羊。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五、体会寓意。
1、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生:这个人的羊就会一只一只慢慢全部丢了。
(2)而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生1:老大爷,如果你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你就不会丢第二只羊。生2:大伯,知错能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生3:你做错事能及时补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知错就改),就(未为迟也)。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明交流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作业设计: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板书设计:
第一次丢羊 第二次丢羊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八、教学反思
22、外国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寓言以小见大、含意深刻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中动物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体味寓言的含义。
2、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4、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3、通过启发、分角色朗诵、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蚊子和狮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蚊子和狮子》和《驮盐的驴》。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问:在你们眼中,狮子是怎样的动物,蚊子又是怎样的动物?它们体型怎样?但是,在本则寓言中,蚊子居然可以挑战狮子。(同学们读读看,本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建议(一、)从蚊子这个角度来考虑。
生1:我从蚊子的角度来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蚊子能看到狮子的短处和自己的长处,觉得可以以自己之长攻狮子之短,这样,就可以得到胜利。
生2:从蚊子出发,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生3:从蚊子出发,人要有自信。蚊子进攻狮子时非常自信地说:“我比你强。
(二、)从狮子这个角度来考虑。
生:狮子战败后,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可见,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三、)从蜘蛛这个角度来考虑。
生1:从蜘蛛这个角度出发,坚持就是胜利。
生2:懒人有懒福。蜘蛛整日坐于网中,也能得到蚊子作为美餐。
(四、)联系蚊子、狮子、蜘蛛三者来考虑。
生1:联系三者考虑可知,一物降一物。狮子被蚊子打败,蚊子又被蜘蛛打败。生2:世界上没有最强和最弱之分。蚊子狮子和蜘蛛三者中,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生3: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生4:勿以物大而惧之,勿以物小而欺之。
生5: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也没有永远的胜利者。生6:偶然之中有必然的因素。蚊子打败狮子是偶然的,但蚊子抓住了狮子的弱点而打败它,有一定的必然性。生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蚊子自己非常小,却说“小小的蜘蛛”。
三、教师根据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勇者胜;
结论:智者胜。(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必败(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小结)
要不骄不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4)、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这则寓言后有何收获?
注: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结合现实谈谈感受和想法,并加以鼓励和评价。这样就将这则寓言的主题突现出来,使学生不仅仅是理论上接受寓意,而是从思想上真正认识、理解寓意,并能在大家互说的基础上拓展大家的思维,从而起到引导他们行动的作用,这样本文的教学目标和这则寓言意图就能全面实现。
(这是一篇寓言。作者通过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这一故事,讽刺了那些稍有成就就忘乎所以的人,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功。)
四、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五、拓展阅读题
一只硕大的蜘蛛在一座古屋上编织了一面漂亮的蛛网,用以捕捉苍蝇。每当苍蝇落到网上,被缠住不能动弹时,蜘蛛就把苍蝇吞食个干净,不留一丝痕迹。因此,别的苍蝇飞来时仍以为这蛛网是个安全宁静的恬息处。一天,一只颇为聪明的苍蝇飞来了,在蛛网上嘤嘤嗡嗡地盘旋了好久不肯落下,于是蜘蛛便爬出来对它说:“落下来歇歇脚吧!”然而苍蝇远比蜘蛛聪明,他回答说:“你的房屋上见不到别的苍蝇,而我是从不在不见别的苍蝇的地方落脚的。”说完,他就鼓翅飞开了,他飞呀飞呀,一只飞到一个许多别的苍蝇汇集的地方。他刚要在那些苍蝇群中落下,突然一只蜜蜂嗖地飞来对他说:“不要落下,傻瓜。那是张捕蝇纸,那些苍蝇全都落入圈套了。”苍蝇反驳道:“不要说傻话,你瞧他们还在翩翩起舞呢。”说完之后,他就一头扎了下去,因此也就与其他苍蝇一样给粘在捕蝇纸上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种 的人。
1、第二段的划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是()
A.不善于扬长避短 B.愚昧无知 C.经验丰富 D.自以为是
2、给这则寓言加一个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苍蝇和蜘蛛 B.苍蝇、蜜蜂和蜘蛛 C.聪明的苍蝇 D.聪明的蜜蜂
六、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七、板书设计:
蚊子和狮子
蚊子战胜狮子——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蚊子败给蜘蛛——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丧失警惕 蚊子前后两次吹喇叭:勇敢自信→得意忘形 寓意——骄兵必败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驮盐的驴
一、导入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驮盐的驴。这篇寓言大家已经预习过,那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这篇寓言里的驴,到底聪不聪明呢?为什么?
二、指导学生自读《驮盐的驴》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本文是一则篇幅短小、构思精巧的寓言,它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 建议
1、从驴这个角度来考虑。
2、从商人这个角度来考虑。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十分精巧,写驴与商人的“智斗”,有起有伏。正当驴为自己庆幸时,却又遭到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暗含其中。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驴摔倒几次?结果是什么样的?
2、三次摔倒的不同原因是什么?
3、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4、集体交流:
(一)第一部分(1-2)。(1)驴第一次摔倒
原因:不小心 结果:盐溶化了很多,驴轻松了一些(2)驴第二次摔倒
原因:故意的 结果:盐更少了,驴更轻松了(3)驴第三次摔倒
原因:故意的 结果:海绵吸了水更重了,驴累坏了
(二)第二部分(3)。
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文中的话回答)?
告诫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耍小聪明。否则,只会害了自己。
五、体会寓意。
1、大家想一想,如果驴在第一次摔倒后,没有故意再摔倒,商人会怎么做?
2、如果驴在回家的路上没有再摔倒,商人会怎么做?
3、大家想象一下经过这样的事件后驴以后再驮东西时会怎么做?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驴这样的小聪明终究会害了自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明交流。
六、总结全文。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作业设计:
发挥想象:驴第二次驮东西和商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试着写下来。板书设计:
第一次摔倒
盐少了
轻松
驮盐的驴 第二次摔倒
盐更少
更轻松
第三次摔倒
海绵吸水
累坏了
八、教学反思
23.分金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理解诚实的意义。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生字、词语;
理解诚实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学生预习,并提问让学生思考。
2、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
5、小结
6、布置作业
7、教学反思:
24我们开个故事会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干脆”“不敢当”“光”三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团结同学,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3、以学生尝试阅读为主
4、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和多音字。
2、理解本文的重点词并能用以造句。
3、能教顺畅的朗读课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也开过故事会。现在我们就请帮干部们,给我们测绘一次故事会吧(请四位班干部商量一下怎样开故事会)。好了,几位班干部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开个故事会吧》这一课,看看课文中这几位班干部怎样策划班级故事会的。
第一课时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随后在黑板上将生字写出来并解释。
2、读课文(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重点是体会角色的语气、语调)
4、学会使用“干脆、不敢当、光、肯定”造句。
第二课时
1、检测第一课时所学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分角色读)。
3、分析课文:(1)故事会的时间 下周课外活动。(2)故事会的要求
要求用汉语讲;每个小组选两个代表;每个人不超过5分钟;讲藏族民间故事或寓言。(3)故事会的主持人 旺堆、央珍
(4)故事会的奖励
跟班主任商量,钱从班费出。奖品是《伊索寓言》。
六、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练习一、五。作业:练习二、三、四;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爱爸爸妈妈》教案
二、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田方看到妈妈在做家务,就帮妈妈擦桌子;看见爸爸看报,就给爸爸送上热茶的事。
三、本课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会六个生字和一个部首
四、本课难点: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笔画的安排分布
五、重难点突破
1、指导书写时分析字形,掌握笔顺,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哪个位置及每个笔画的安排。例如:早的日字头要写得扁一些;要在左上格接近竖中线位置起笔,横折拉向右上格的中间,里面的横不要写到头,要短些,第五笔的横在横中线上要长些,竖要接近竖中线一定要直。方的第二笔不要写得太平,第三笔是横折钩,不是撇,这里一定要反复强调,反复书空。让学生找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笔一笔指导下来。
2、仔细观察图画,练说图意,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点,可利用问题设计:
(1)出示第一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①图上画了哪些人?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妈妈怎样?
②请学生用连贯的语言说说图意
(2)出示第二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①晚上爸爸在哪里干什么?
②我为爸爸干什么?
③请学生用连贯的语言说说图意
3、反复诵读句子,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点,读前可利用问题设计:
(1)读第一、二句话
①小朋友帮妈妈扫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②我为什么要帮妈妈扫地?
③为什么妈妈笑了?我为什么也笑了?
(2)读第三、四句话
①晚上我为什么要给爸爸送一杯茶?
②为什么爸爸笑了?我为什么也笑了?
六、典型习题配备
1、仿句说话
妈妈扫地,田方拿起抹布擦桌子。妈妈笑了,田方也笑了。
妈妈(),我()()。妈妈(),我也()了。
2、学完这篇课文以后,你打算帮父母做些什么?
七、相关资料:
欣赏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劳动最光荣》
八、向您推荐: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