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1:0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范文模版]》。

第一篇: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范文模版]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

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文章高超的论辩艺术。

【课前预习】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的)【合作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答案:“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

“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在?

答案: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5、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答案:《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当堂检测】

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言行的()体散文集,由()记载。

2、()、()、()、()合称为“四书”。

3、()是记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印发的配套练习

【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9)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篇: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出生于翠亨村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2、黄花岗起义简介:

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革命党人决定相机在广州起义。起义前夜由于的消息泄露,广州城内风声鹤唳,形势十分严峻,黄兴临时决定于4月27日发动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在满清专制统治下的广州,响起了革命军举义的枪声,黄兴等一百多个志士,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当时的两广总督衙门发起进攻,史称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双方展开激战。由于种种原因,四路人马中有三路未能按时策应,起义军势孤力单、众寡悬殊,革命党人牺牲甚多,起义惨遭失败。黄花岗之役死难烈士共100多人,事后收殓烈士遗体72具。

3、关于书序: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4、课内知识

(1)注音

艰难险巇

一抔土

póu

坚毅不挠

nâo

湮没

yān

踬踣者屡

ZhÌ

墓碣

jié

吾党菁华

jīng

编纂

zuàn

全国久蛰之人心

zhé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zhuàn

怒涛排壑

贼氛方炽

zhì

民国肇造

zhào

杌陧之象

Wù niè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2)通假字:

菁——精;唱——倡;已——矣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踬踣者屡

踬踣,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吾党菁华

菁华,精华,指最优秀的中坚分子。

然是役也

是,代词,这。

则斯役之价值

斯,代词,这。

直可惊天地

直,简直。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寿,年岁长久。

顾自民国肇造

顾,但是。肇,开始。

变乱纷乘

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虽,即使。

滋可通已

滋,更加。

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丐,索求。

贼氛方炽

炽,旺盛。

杌陧之象

杌陧,不安,困厄。这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视清季有加

视,比。季,这里指一个朝代的末了。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倘,倘使,倘若。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继述,继承。述,遵循,依照。

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徒,只,仅仅。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勖,勉励。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注明用法及词义: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惊,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传(zhuàn),名词作动词,为„„作传。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光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

满清末造

(时代)

顾自民国肇造

(建立)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代词,它)

草木为之含悲

(代词,代指“烈士壮烈牺牲”)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的)

则斯役之价值

(的)

始有墓碣之建修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凭着)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凭着)

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拿)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因为)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用)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把)

草木为之含悲

(因为,介词)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表示被动)

予为斯序

(作,动词)

说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一、导入课文

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合作探究】

一、文章研习

1、研习第一段

①在这一段中作者 “痛”什么?(用文中具体语句回答)

②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作者却要强调它与成功的“武昌之役”是“并寿”的呢?(在原文中找出你的理由)这当中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以及巨大的悲痛交织的情感

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入了抒情。

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作者的情感由沉痛走向了高昂。(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

2、研习第二段

(1)本段作者笔锋转换,以“顾”字为始,又由上文的高昂转入了悲痛。作者悲痛的原因是什么?

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

(2)“七年” “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两个时间短语,对表达作者情感有何意义?

“七年”“十年”两个时间概念,表明给烈士修墓、编纂事略的时间跨度之长。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3)用“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作类比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了对有些烈士的史料不足的情况的痛惜。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

(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3、研习第三段

这段中,作者 在“痛” 什么?

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样对得起牺牲之先烈?

这段是从 “痛逝者”到“勖国人”非常突出的过渡,文中哪些内容直接表达了号召大家为民主革命事业奋斗的目的?

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义。之后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量。

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第三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

第四段:总括写作目的

课堂小结:在这篇序文中作者哀悼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烈士们,热情赞颂了他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

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并提醒民国建立以来,一些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同志尚须努力。

二、写作特色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第三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

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2、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

“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

3、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

4、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解释下列词语

(1)丐

(2)贼

(3)杌陧

(4)勖

(5)徒

(6)诚

2、请指出句式特点

(1)时予主以讨贼督师桂林

(2)余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3)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3、翻译句子

(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译文: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既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大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

4、请给此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1)

(2)

(3)

(4)

(二)1、(1)索求(2)指北洋军阀(3)(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4)勉励(5)空、白白地(6)确实、实在

2、(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省略句,定语后置句(3)判断句

3、(1)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

(2)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广大,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耻啊!

(3)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掉死去的先烈,并且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4、(1)第一层,开头第一句,略述邹君求序的事。

(2)第二层:第二句,较详尽地写了在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

(3)第三层:第三句,正反说理,先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再从后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

(4)第四层:第四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一“痛”

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作业布置】

1、完成印发的配套练习。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注:(1)林觉民:字意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陈意映:林觉民的妻子,她通晓文墨,思想解放,是女子师范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3)此文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给妻子写的遗书。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但是)

B.抑汝能之乎(还是,表选择)C.吾爱汝至(到)

D.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终于)

1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译文:这就是我敢干脆(为人民)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B.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译文: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来替你打算的惟恐不够周到。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译文: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D.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译文: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

13、以下六句话,全都用来说明作者“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的一组是()①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③与使我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④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⑤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⑥汝幸而得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A.②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B.文章第二段,是全信的核心,烈士尽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C.第三段,用“汝忆否”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D.第四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道理。

15、翻译句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

(2)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译文:

四、1、C(至,极)

2、B(所以:用来„„的)

3、A(①③⑤抒发“吾至爱汝”的感情)

4、C(“三件”改为“一件”)

5、(1)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2)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第三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案 新

人教版必修1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综述:

本单元编选了四篇古代议论文,从先秦时期的孟子、荀子到汉代的贾谊以及唐代的韩愈,时间跨度千年,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中国传统儒家精神的延续和写照,也是古人认为的“正统”,诗歌、游记非正统。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蓬勃发展,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差不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思想流派悉数登场,但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并对整个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当属儒家,儒家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涉及了几乎所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问题,孔子与弟子的谈论及弟子之间的谈论闪烁着智慧,孔子主张礼乐教化,反对武力征伐。《论语》似仁者谆谆告诫,而《孟子》是侃侃而谈,孟子生活的时代,兵家纷争,整个天下熙熙攘攘,所有的国君都希望成就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他们关心的是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力,所以尽管孟子擅长从小事开始借题发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是这个梁惠王,对臣子说喜欢听点通俗音乐,结果孟子听了,马上跑去问有这么回事吗,梁王脸色都变了,不好意思地承认了,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再说到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道理。尽管将国君讲得一愣一愣的,但最终,说句“善”以后,就“遣之”,他对国君的游说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华美的理想终究代替不了严酷的现实。战国末期“礼崩乐坏”,荀子主张要王道礼义教化,同时也认为完全有必要采用刑罚,荀子主张“性恶”,他的思想导致韩非李斯以严刑酷法治国,后人在提及“孔孟”时将荀子遗落在一边了。汉代,中央集权统治初步建立,众多的文人开始感受到统治者的政治威压,文人被规定了唯一的进阶途径,纵横家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贾谊、晁错这样才华横溢的政治家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国王是吴著,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政治生命也等于完结,直至33岁忧伤而死。韩愈也与柳宗元一道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反对魏晋以来奢靡铺排的文风,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师说》就体现了这一艺术追求。

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1、导入: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王道”即“施行仁政”。孟子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现,精华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其思想影响至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

2、孟子和他的散文: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如民贵君轻)、“仁政”,其论断还有“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孟轲及其弟子编成的记录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富有雄辩家的气势;善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善用排比对偶句式,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二、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课件检查预习。可以在早读课放录音。

给加粗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说明:

⑴ 弃甲曳()兵

⑵ 涂()有饿莩()

⑶ 鸡豚()狗彘()之畜()

⑷ 数()罟()不入洿()池

⑸ 无()失其时

⑹ 谨庠()序之教

⑺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⑻ 申之以孝悌()之义

(9)养生丧()死(10)然而不王()者

答案:

⑴ yâ

⑵ tú,涂,通假字,同“途”;piǎo

⑶ tún,zhì,xù

⑷ cù,gǔ,wū

⑸ wú 无,通假字,同“毋”

⑹ xiáng

⑺ bān 颁,通假字,同“斑”

⑻ tì(9)sāng(10)wàng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音频朗诵),疏通课文词句(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1、整体感知:

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略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见课件)第一部分(第1节)提出“民不加多”的提问。第二部分(第2——4节)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5——7节)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讲读第一段:

方式:先齐读,指导朗读,学生质疑,师生合作探讨。

课文词句要点备注: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

梁惠王──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寡人之于国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于,对于。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463页说,这样的情况是介词“之”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所构成的词组再作句子的主语。如果不作任何停顿,应该是这样的:“寡人于国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的”,后者指代“河东的”。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政,治理;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这样。者:语气助词,表达否定关系的陈述语气。

教师设疑,理清思路:

⑴ 怎样读“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加重语气,突出表现了这个一国之君对自己劳而无功的抱怨、困惑心理。

⑵ “劳”表现在哪里?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⑶ “无功”表现在哪里?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4)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乱世的痕迹?(补充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增殖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画出“三国形势图”,表明魏、秦、齐的位置,指出河内、河东之所在。公元前 334年,梁惠王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乱世痕迹:“王好战,请以战喻”,“兵”,“走”„„

4、讲读2-4段:

课文词句要点备注:

王好战,请以战喻:以,用。

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又如“顷之,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和“公将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而,连词,表修饰。

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后者是判断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

教师设疑,明确思路:

⑴ “王之好站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分析孟子说理艺术。明确:设喻说理: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实质都是虐民暴政而且还不自知。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另:请君入瓮的辩论技巧,同《公输》,“义不杀少而杀众”、“必为有窃疾矣”。

难点:设喻说理和类比论证。

成语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第四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案 新

人教版必修1

【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研习第5、6段

词句要点备注:

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尽。(《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按照。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这。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sāng,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也可以理解为协调音节。

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提前的标志。勿夺其时:夺,意译为“错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申,反复陈述。(《离骚》“又申之以揽茝”的申是“重复,加上”的意思。)(论语中有“入则孝,出则悌”)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之,提宾的标志。

1、孟子的阐述的王道(施行仁政)分哪几个层次?第五段和第六段都提到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有区别吗?

明确: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后三种措施比前三种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第五段说保民,第六段说养民,后说教民。以上均为措施,而第七段说的是态度。(板书)

2、排比对偶句的作用

明确:第五自然段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后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强化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音调铿锵,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重提孟子的语言特色——雄辩)

第六段的排比句,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三、研习第7段

词句要点备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是“吃”,第二个“食”是“食物”。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通“毋”,不要。罪,名作动,归罪。

1、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见练习一第2小题)

明确:用对比的手法,批评了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设喻说理,说明统治者“罪岁“与杀人者归罪武器一样,荒唐、残忍(虐民暴政)、推诿,用以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2、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3、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见练习一第1小题。

明确: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不破坏正常的生产秩序(顺应农时),保障人民基本的生活条件;二是教民,对百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主张的区别是:梁王只顾其表,为“战”,孟子治本,施行仁政,为“民本”。

4、见练习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第5段所讲的,和现代人说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性发展是一致的。但古人是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而提出的。二者出发点有区别。

加强教化,与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老百姓最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是“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在课文中都能找到与之契合的句子,这是儒学经典与时代最强音的交响。

还有仁爱为怀,即对生命的普遍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孟子在乱世的阴霾中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光辉。结束语:“大音希声”,孟子呼唤仁政的声音在当时崇尚武力的乱世不被重视,他怀着一腔纯洁美好的愿望,试图拨乱反正,用平和的秩序将这个世界轻轻安稳下来。不论是两千年的皇权社会中被抬高到“至人”的地步,还是在二十世纪两次被斥为腐朽没落思想而踩在众人脚底,孟子,也仍只是那个孟子,一个言辞滔滔努力游说诸侯却终不为之所用的寂寞灵魂。不过,现在,孟子应当不寂寞。

板书:

(Ⅰ)民不加多——提出问题(Ⅱ)无望民加多——分析问题

王道之始 措施——保民

王道之成 措施(主动)——养民 教民 态度

(Ⅲ)斯天下之民至矣——解决问题

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â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 衣帛yì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喻

(1)比喻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2)明白、知道 成语有“家喻户晓”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与单于相面对)(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数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Cù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Shǔ(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ò(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互动设计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2)树之以桑

〖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互动设计5]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互动设计6]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成语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五十步笑百步

另:弃甲曳兵

第五篇: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不自由,毋宁死学案 苏教版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学会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效果。

2、学生能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演讲的能力,并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自身较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展现自我个性与风度和大方的仪态。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相关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重要基础夯实> 字音

沉湎(miǎn)缅怀(miǎn)

缄口(jiān)桎梏(zhìgù)

束缚(fù)镣铐(liàokào)

锻造(duàn)

毋宁(wú)缥缈(piāo)

迄今(qì)

陷阱(xiàn)同胞(bāo)

【预习反馈】: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部分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

【合作探究】(小组分工,协作探讨,积极展示):

1、请同学上台谈谈本文的主要观点,请说出理由? 答案:主要观点:不要战争!

主要理由:①战争的残酷,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

②我们的力量与对方相比实在太弱小。

③放弃战争,继续和解计划,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

2、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可分为题目、开头、主体、结尾四部分,请结合本文详细谈谈?

答案:(1)、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5)、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3、这次演讲的场合,演讲的对象,演讲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案: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4、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这篇演讲稿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举两个以上的例子分析一下?

答案:排比: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强调形势的紧迫。

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设问和反问:

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咄咄逼人,气势酣畅。操练指导:演讲时应注意语气、语调的训练,同时在语气、语调的训练中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建议大家在相应的情境中用另一只手加上一个手势动作,把观点句的语气再强化一下,不断调整手势,反复实践三次,揣摩怎样使手势的表现效果达到最佳。针对手势的不到位,进行指导:

①动作是语言的延伸和补充,该出手时再伸出手,不能过早。但也不能过晚,否则动作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阻碍语言的表达。

②手势是为加强语言效果而设计的,所以手势要集中。一般是以自己的心脏为中心,以前臂长左右为半径,表示决心或否定性的就向里收,号召性的可以向外扬,手指并拢稍向内曲,也可以握拳。在表达特殊或强烈感情时可以动作幅度大一些。

③动作是为语言服务的,所以不能过多,也不要过于花哨。否则就喧宾夺主,也显得做作,要追求自然、恰当。

④请每位同学自己试着练习,体会手势在演讲的作用。

(此环节是针对学生演讲具体情况,进行语气语调和手势这些演讲技巧的指导。既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对同一内容的语气语调和手势的不同处理带来了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这些因素对于演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为演讲服务。)

【当堂检测】:

1、让各个小组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先组内展示,进而全班范围内展示,集体感受一下演讲的魅力。

2.《不自由,毋宁死》作者是

,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具有、、、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

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

B.铸造

(2)这些战争

究竟意味着什么?

A.部署

B.布置

(3)我们的要求被人家

A.置之度外

B.置之不理

(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

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 .沉溺 B.沉迷

(5)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

,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A. 干预

B.干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5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呀,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4.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文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5.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答案:2.帕特里克·亨利

具有宣传、鼓动、教育、欣赏

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3.A A B B A 4.其中“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是设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四个是反问句,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主张拖鞋、幻想和平的人的苟且偷生的愤慨之情,突出了作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的情感。

5.首先,针对性很强,亨利再次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文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枷锁”“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肯定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再次,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的课后练习

下载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