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反思范例-word文档
高中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反思范例
查字典地理网小编特为老师们整理了名师地理教学工作反思范例,希望能帮助老师们的教学。
在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的空间结构》中,课程标准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对于本节中应重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如果运用传统教法,必然枯燥乏味,学生没有积极性。本人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网络探究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学生整节课兴趣大,探究热情高,教学效果好。
1.在探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中,如何摆脱平铺直叙、枯燥和乏味的概念讲解,使地处山区的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知识。在教学中我设计如下探究问题:①城市有哪些要素组成?②这些要素的分布有规律吗?让学生带问题探究思考,然后用googleearth点击进入北京市,让学生直观接触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如商场、工厂、居住区、学校、科研机构、行政中心、公园、体育场等)通过网络探究,学生很容易知道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并形成有规律的组合,即形成城市地域结构,自然而然得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2.如何探究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特点?
①运用googleearth直接进入纽约曼哈顿,让学生观察得
第 1 页第 1 页 出中心商务区的位置──市中心;特点──建筑物高大密集、交通通信发达、经济活动最繁忙。
②运用电子地图进入北京市,通过查找主要商业区,如王府井、西单、前门等,学生很快看出商业区主要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酒店等组成及其处于市中心的位置。
③通过googleearth很容易观察看出住宅区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④运用googleearth进入燕山石化工业区,观察工业区分布的位置有何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容易直接看出工业区里有大厂房、高烟窗、铁路、公路、职工住房,和位于市区边缘的这些特点。
总之,本节课通过问题的设计和运用网络探究的效果明显,信息丰富,直观易懂,学生兴趣大,易接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图像不是很清晰,最好的办法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查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以及查找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更多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第 2 页第 2 页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研组——城市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城市空间结构》是高一必修2的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地理必修2 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这部分内容与人类活动、社会现状联系紧密,主观性非常强。而且课本内容简洁明了、理论性强,需要补充、归纳的知识很多。因此,讲到什么度,如何做到科学、合理,都是这节课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本节课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什么是城市以及城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鸟瞰图,加深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情境设置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自由发言,总结城市的特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教学过程中,虽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评价,但是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评价方面多学习,多思考。
本节课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关于城市区位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完成教材上的活动题,进而总结对城市区位的分析,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及多媒体上呈现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使学生在“提出”和“回答”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实践的分配有些前松后紧,不很合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第三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XXX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
“比武”汇报课
教
学
反
思
课题:XXXXXXXXXX
执教人:X
X
班级:XXXXXX 时间:XX年X月X日
教学的真正的意义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而是通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出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荀子《儒效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学习要“闻”、“见”、“知”、“行”,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体现的也是要学以致用的理念。教学中,在我们学习完城市的外部形态后,展示铜仁市的地图,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铜仁市的城市形态,这一过程节体现了在教学中要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先用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影像——铜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图片,再请同学们总结城市中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这又体现了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融入我们的教学中。因此,荀子关于教学的观点在本节的教学得以充分的体现。下面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教材分析的反思
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我查阅很多的资料,理清本节课重点的教学内容,并对本节课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了总结,同时还对本节课在本章节的地位进行的认识。但在进行教材进行分析时仅局限于对教材文字和图片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活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指定首先要体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其次,对于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 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② 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具体而明确;③ 确定明确的行为条件,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的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④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较好的体现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但是由于对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够透彻,致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了一些偏差。如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融入在行为动词中了,教学目标就不要单独列出这一条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深刻的研读课标,全面关注教学目标制定的各个方面,将新课改的思想融入到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当中。
三、教学重、难点的反思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学科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所谓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连接点,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在备课阶段,我准确找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学的过程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能够领会到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能够在课堂中掌握。但我却没有将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出来,没有对学生起到提醒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的反思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中的其他部分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学情分析,一切教学目标的实施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一切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学习展开的,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学情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原有知识的分析;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分析; 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学生的情感分析。
虽然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想到这些方面,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但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中没有罗列出来。比如:分析到该班学习基础较差,尽管是一轮复习,但在教学中也只能按照新授课的设计来上,由于已经是高三的学生,生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所以在授课时能例举附近熟悉的城市。
五、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在备课的过程中,重点落在了对教师“教”的方法的呈现,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今后在思考教学方法时,不仅仅要考虑到教师的教法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法,这将会远远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节课的教学的方法是:探究讨论法、读图观察法、课堂讲授、讲练结合法。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思考、分析老师提出的案例和问题,对知识点总结。并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还能提升同学们的读图能力。
六、教具准备的反思
教具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主要起到的是对课本中出现的局限进行补充,并可以通过教具能展示一堂课的知识结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用到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在课件准备中,考虑到了图片、文字色彩、声效、超链接等方面。比如,在课件设计中,我把大框体和子框体用不同颜色的文字,并且同一知识点的背景不同,这样可以起到提醒同学们什么颜色的文字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并且发现到文字背景切换也就切换到下一个知识点;在图片选择上,我侧重于选择铜仁市中有代表性的图片,这既与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十分贴近,又能在学生的心里形成直观的感受;利用声效,提醒同学们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要请同学们注意,要重点掌握。
尽管在课件设计上十分用心,但却依然存在瑕疵。由于电脑的原因,PPT翻页器不能正常使用,只能站在电脑边操作,因此不能与学生有较多的互动。总而言之,准备不够充分,有待加强。
七、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教材的安排和课标要求,我以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别导入,进而引到城市的发展与形成,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分析我们所在的城市铜仁的外部形态,通过展示铜仁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图片,让学生归纳功能区的形成,进而引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来。然后加强了对三大区的分布位置和特点的分析。过程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引导点拨一下。以功能区的组合分布形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为过渡,重点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利用资料图做了重点分析,其他影响因素以实例的形式点出。总体来说内容处理的有详有略。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问题最好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问,通过层层设问突破重难点。
课堂活动的设计动机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他们对知识点能够在加深印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并能利用地理知识来分析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些课堂环节,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老师能够了解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效果,并及时发现问题,迅速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向同学们提问,让他们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明显的不足。第一是由于学生基础较差,课堂的互动较少,没有请同学单独完成某个问题;第二是对课堂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
八、板书设计的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条理比较清晰,基本体现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但是板书设计内容过于精简,内容看起来有点简洁。课后我对板书设计做了调整,基本上使板书设计能够比较精练、完整的表示出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板书设计能力,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果关系为线索,充分体现板书是对教材内容高度的精练和浓缩的特点。但在授课的阶梯教室由于黑板较小,且离学生的距离较远,因此板书没有得到展现。
总体看来,本节课既有不足,但有些亮点:
(一)亮点:
1.整堂课条理清楚,便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2.通过乡土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贴近生活。
3.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诱导学生说出结果及原因。4.问题分析的比较透彻。
(二)不足
1、学生对城市的外部形态有一定的了解,如何从外部形态过渡到内部结构,思维有些混乱,也就是在承转方面做得不好。
2、总结不到位,尤其在学生展示完讨论结果后,对各功能区特点以及不同城市功能分区差异的总结和点拨是十分必要的。我虽然也有总结,但总感觉不够到位。
3、随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90后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当这些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时,我有时显得很笨拙。
作为一名刚投入教学工作不足两年的年轻教师而已,反思越多,收获亦多,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不断的探究、质疑,审慎地考虑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正确的教学行为,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使自己从自我经验型的教师发展成为智慧型的教师。日常教学中我常自省其身: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第四篇: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湘教版 高二必修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II中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章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节内容.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发了更多人对城市与环境的思考。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分为两课时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四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中学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⑵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⑷理解中心地理论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城市区位的分析了解城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通过分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⑵通过利用城市地图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原因 ⑶通过讲授法学习中心地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⑵ 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根据城市地图能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教学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心地理论原理
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
共3页第1页 城市空间结构
层面共同努力,那么城市如何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呢?怎样让我们的地球成为所有人和谐生活的美好家园。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城市与环境。
【活动】:展示河北省石家庄市城市图片。石家庄市正在进行三年大变样工程,可以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我市共计有近一千万人口,是河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那么由此大家能否概括出城市的概念。【教师总结】:城市首先聚落,是居民聚居地,人口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所以城市的定义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我们把与城市相对应的聚落形态称为农村,那么与城市相比,城市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回答),那么为什么有些地方能够成为城市,有些地方却相对形成农村呢?这就和区位有关
【讲述】:区位顾名思义,是一个空间范畴的词,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空间关系。那么城市区位是指:某一城市与它所处位置上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空间关系。大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以我们石家庄市为例,位于冲积平原地区所以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因而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活和居住;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所以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有多条铁路线在此交汇因而交通便利;周边县市有矿产资源因而利于发展工业,这些要素都是石家庄的城市区位因素。当然不同的城市还会有其他不同的区位因素,如首都北京主要依靠政治因素,港口城市大连主要依托海上运输,在一个城市的众多区位中会有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这样的区位因素成为城市的主导因素,它的发展变化会突出影响该市的发展。
【活动】:分析过了城市的区位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大城市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
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②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③在交通运输枢纽处会形成较大城市
④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承转】:在分析完城市的外部要素后,我们来看看城市的内部特征。人们要在城市的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那么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会有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展示石家庄城市规划图)。请大家看这幅我市的城市规划图,图中用不同颜色表示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供居民消费购物的商业用地、居民居住的住宅用地以及市政用地和工业用地等。
【活动】:为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一城市里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展示石家庄市地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位于市中心的地区主要集中了东购,北国商城等大型购物中心,在一环附近是许多生活区,居民区,二环外是工业区。那么城市土地的利用有哪些特点呢?翻开课本30页看图2-4说说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商业区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居住区比重最大;工业用地多分布于城市边缘交通干线两侧。
【结束语】: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
共3页第2页 城市空间结构
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 城市 二城市区位分析
1自然地理区位:地形, 气候, 水文
经济地理区位:政策, 交通, 历史文化, 矿产资源开发 三城市土地利用
教案设计中的反思: 什么是”城市区位”与城市形成原因能否等同 2怎样利用课本中的”活动”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共3页第3页
第五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回顾这堂课的教学,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实施,再到课后总结,颇有感触,反思如下:
一、成功点
1. 整堂课条理清楚,便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2. 通过乡土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贴近生活。
3. 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诱导学生说出结果及原因。4. 问题分析的比较透彻。
二、不足
1、学生对城市的外部形态有一定的了解,如何从外部形态过渡到内部结构,思维有些混乱,也就是在承转方面做得不好。
2、总结不到位,。尤其在学生代表展示完小组的讨论结果后,对各功能区特点以及不同城市功能分区差异的总结和点拨是十分必要的。我虽然也有总结,但总感觉不够到位。
3、随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90后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当这些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时,我有时显得很笨拙
三、课堂设计环节剖解 1.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指定首先要体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其次,对于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 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② 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具体而明确;③ 确定明确的行为条件,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的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④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较好的体现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但是由于对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够透彻,致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了一些偏差。如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融入在行为动词中了,教学目标就不要单独列出这一条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深刻的研读课标,全面关注教学目标制定的各个方面,将新课改的思想融入到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当中。2.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教材的安排和课标要求,我以生活购物地点选择导入,进而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分析我们所在的城市明水,根据明水香港街商业区的形成,进而引出住宅区、工业区来。然后加强了对三大区的分布位置和特点的分析。过程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引导点拨一下。以功能区的组合分布形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为过渡,重点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利用资料图做了重点分析,其他影响因素以实例的形式点出。总体来说内容处理的有详有略。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问题最好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问,通过层层设问突破重难点。
3.反思课堂活动的设计
课堂活动的设计动机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他们对知识点能够在加深印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并能利用地理知识来分析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些课堂环节,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老师能够了解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效果,并及时发现问题,迅速给予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以选择购买李宁鞋的地点展开,结合章丘地图,贴近生活,拉近师生距离,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并且对商业区区位特点和形成原因承接自然、设计巧妙,但只设计到商业区,面有点窄,宏观知识建构作用不突出。4.反思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条理比较清晰,基本体现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但是板书设计内容过于具体,看起来有点复杂。课后我对板书设计做了调整,基本上使板书设计能够比较精练、清楚的表示出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板书设计能力,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果关系为线索,充分体现板书是对教材内容高度的精练和浓缩的特点。
反思越多,收获亦多,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不断的探究、质疑,审慎地考虑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正确的教学行为,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使自己从自我经验型的教师发展成为智慧型的教师。日常教学中我常自省其身: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