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时间:2019-05-15 01:0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第一篇: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情况分析: 祎祎小朋友性格比较孤僻、任性,和小朋友交往相处不是很融洽;很少参加集体的体育活动,动作发展很不协调,对活动项目和有点难度的动作表现出畏惧和胆怯、缺乏自信。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是早产儿,眼睛有点斜视,脚上有根骨头没有发育好,走路很不稳。所以孩子的日常事务都由奶奶包办,活动受到父母的诸多限制、不允许做这、不允许做那,怕有危险、出意外,因此形成了她过度依赖、不愿与人交往的个性。

学期总目标: 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她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她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她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

阶段培养目标及措施: 第一阶段目标与措施:

1、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帮助她排除焦虑的情绪。

2、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第二阶段目标与措施:

1、关心与信任,帮助孩子战胜胆怯心理。

2、发挥孩子的专长与爱好,使她获得成功体验。

第一阶段:(9月6日)开学一来园,祎祎的表现就是哭:上课哭、吃饭哭,午睡哭,一空或游戏一停,她就“妈妈,我要妈妈”地哭叫。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她还在不停地哭。不管我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她停止。今天上课时,她硬要坐在教室靠门口的座位上,说是要向外看妈妈、等妈妈,为了不影响全体小朋友的来园情绪,我只好暂时顺从她。

为了让祎祎尽快地消除这种焦虑情绪,平时我就注意耐心亲切地多与她交谈、陪她滑滑梯、做做游戏、家访、抱抱摸摸她、孩子一有进步就马上表扬并与她的父母反馈在园情况、利用“五角星、小红花”等小奖品鼓励她、请班级中活泼胆大的孩子和她交朋友等,来慢慢消除她的陌生感。这样过了三星期左右,她已经不哭了,对老师比较喜欢,还能主动和我说说家里有“天线宝宝”的碟片、最喜欢看“东方少儿频道”等等,在家中也能主动讲讲幼儿园的事情。9月27日

午睡是幼儿园生活的一大重要环节,很多幼儿在家中没有午睡习惯,祎祎也不例外,她往往担心“一觉醒来妈妈会不会来,如果睡着了妈妈来领,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办?”等。所以,差不多每天午睡时,她都坐在椅子上呆呆的发愣。

要跨过这一门槛,变不习惯为习惯,要花一番大功夫。于是,我一面以“宝宝午睡后照样可回家”的事实打消她的顾虑,一面与家长取得联系,交待下一步的措施,要求不要让孩子停学,我就慢慢让她学会午睡。为了照顾全体幼儿不被吵醒,让她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我采用了“哄睡五步法”: 第一步:让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做好睡前小便的准备工作,然后坐在午睡位置旁边的小椅子上,要求不离开椅子,嘴里不发出声音。

第二步:脱掉鞋子,踩在床上。不能离开椅子,口头提醒“如果累了,可以躺一会儿”。

第三步:脱

掉鞋子,允许坐在被子里,但不能有声音。

第四步:要求孩子必须躺下。一开始,她不习惯,躺半小时又坐起来,老师一提醒,又躺下去。这样坐坐、躺躺、趴趴,过了午睡时间。

第五步:老师搬凳子坐在她身边备课,她的头一抬,马上把她的头轻轻按下去。这时候,孩子已经比较老练,不容易哭了。老师的要求要严,不再“心软”。一抬就按,一抬就提醒,慢慢地,她能睡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了。睡不着或睡醒后也能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将近一个月了,祎祎终于能安安稳稳的午睡了。

第一阶段小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焦虑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儿童习惯于母亲那张亲爱而又熟悉的面孔,而当陌生人出现后,他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就变成惊骇了”。对于像祎祎这样焦虑情绪特别严重的孩子,就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并付出更多的爱心。要让孩子熟悉环境,觉得老师、小朋友可亲可爱,幼儿园真好玩,然后寻找教育的锲机,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逐步让她融入幼儿园大家庭,适应幼儿园生活。

第二阶段:(11月8日)早操时,我们班的小朋友随着音乐快乐地做着早操,大象走、小鸟飞、青蛙跳。这时,只见祎祎小朋友抿着嘴,两腿一颠一颠的,两只小胳膊夹在腰间,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怎么跳也跳不起来,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两次、三次,都没有跳起来,最后她干脆蹲下不做了。

这使我联想到平时祎祎走路不稳、动作发展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的状况。如果总是失败,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和自信心,怎么办呢?早操结束了,我在地上划了一条横线,让祎祎在横线间半跳半迈地就过去了。我微笑地向她伸出了大拇指,小朋友都拍起了手,第一次的成功使祎祎的信心大增。她用那不协调的动作,反复练习着跳,还时常举起双手,非常兴奋。

这件事给我启发很大,一条线竟有如此的效果。尽管她的动作还不如其她孩子,但在她自身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天入园时,她的妈妈对我说:“祎祎昨天回家很高兴,叫我在地上画线让她跳,而且跳得满头大汗。”听了妈妈的话,我想,无论她跳的结果怎样,至少她现在爱跳了,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12月15日

今天的音乐课“买菜”,我没有弹琴,而是让孩子们听磁带学唱歌曲。听着欢快的音乐,我突然发现祎祎歪着头,眼睛盯着录音机,一动不动,听的特别认真。别看她平时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还是挺喜欢音乐的。孩子发现我在对着她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接下来,大家一起编起了动作,祎祎站在靠边的地方,边看边做,脸上不时地露出笑容。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里面的动作。最后,请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祎祎也怯怯地举起了小手,我马上请她来表演,为了让她胆子大一点,还特地邀请了其他两位小朋友。虽说祎祎的动作很不规范,但是毕竟完整地表演下来了,在小朋友的掌声中,祎祎得到了五角星。

第二阶段小结: 虽然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解决这些问题时,我遵循了幼儿园新纲要中提到的“健康教育的大原则”:“即让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因人施教”。“一条线”看似简单,但恰恰给祎祎搭构了一个小台阶,让她知道如何跳出第一步,并且及时给予她充分的肯定,使她在迈出第一步时就体验到了成功,因此也就有了信心和进一步练习的勇气;在上台集体表演中,让她担当一些适当的角色,让她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孩子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学期小结

一个学期过去了,由于我们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她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她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小便洗手等等”,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她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引导下,祎祎逐渐建立了自信,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克服困难,还会主动亲近老师和小朋友,并积极地参与集体的活动。家长也为此感到开心,同时也更新了教育观念。

第二篇:心理辅导个案——————性格孤僻、厌学的小女孩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性格孤僻、厌学的小女孩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塑造具备良好的心理特质的健全人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今多元性社会文化会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乃至抵制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案例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吴秋华,女,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父母是小商贩,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平时住在奶奶那里。奶奶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 为她的奶奶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二)原因分析

她的心理问题是从家庭成员对她的过分满足、迁就和教育误导开始的。爷爷、奶奶的话对她影响很大:反正学不到什么,不去就不去吧。父母由于忙于生意,对她不闻不问,所以她经常找借口这疼,那伤,奶奶就让她不上学,任由她在家不到学校。造成她和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不合群,一到学校就感到孤独,害怕,产生害怕学习的焦虑性格。

(三)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不要让爷爷奶奶再溺爱孩子。

二、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

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 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要对这类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语言。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吴秋华练习造句,她小声说出了一个句子,我试探着问:“还能继续吗?再说一句,试一试。”我带着微笑,用赞许、期待的目光望着她,她不慌不忙地为大家描述了一个很美的图景。语句通顺流畅优美。最后我这样告诉她:“许多事情并不难,只要你试一试,你肯定行!”这堂课上,她的学习兴趣显然很高。由此可见,鼓励是“催化剂”,能给学生以自信,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她谈谈心,能知道她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她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她,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能很好的调控学生的心态。同时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不能因不爱学习嫌弃他们,要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让她融入到集体中感受班集体无穷的力量

只要吴秋华能融入集体,那么,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就会驱走她心中的阴霾。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活动以游戏为主,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有趣的游戏的吸引下,她不再像以往那样坐守旁观,渐渐融入了班集体。集体劳动中,也让她和他的同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感受劳动后的成功和喜悦,渐渐地我感觉到她的心扉敞开了。课堂上,结合她爱思考的特点,一有难题老师就引导她进行思考,让 她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

有机会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例如,鼓励孩子多与自己的伙伴在一起,多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也是促进她爱学习的一种良好办法。

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是成功的起点

当吴秋华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快乐后,接着就要帮她树立起自信心。每次上语文课组词语时,我都鼓励她站起来说给大家听,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自信,随着上台次数的增多,她不再感到紧张和畏惧了,也能主动积极地回答老师提的问题了。但是她在课后,一篇课文的朗读我可能要花比别的孩子四倍的时间去教。教会后,让她在课堂上大声朗读,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吴秋华找到了自信。我感觉她的内心已经接受了阳光的普照。现在,吴秋华心中的那把锁已完全打开了,她活泼开朗了,她信心十足了。

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

学习上严格要求,如:上课时,多提醒她认真听讲,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用眼神肯定她的做法,抓住她爱劳动一点大力表扬等,都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课余时间帮她补课,慢慢的她在学习上尝到甜头。

(四)理论概括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 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后,要组织力量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启开学生心中的“结”,去释放一颗颗童心。用自己一颗真诚、敏感的心去细心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鼓起了信心之帆,并且将他鼓得满满的,去迎接生活中、学习中的各种风浪。

(五)辅导结果

通过一个阶段的耐心帮助,该生现在在学习上树立了自信心,能按时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作业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且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平时对她的关爱,并表示要做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第三篇:个案案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个案介绍

小明(男,16岁,高2)有一个兄弟姊妹多的大家庭。有个哥哥吸毒,几个都是中途辍学。

-父母的教育程度不高,靠做小买卖养家糊口。

-如果孩子有了问题父亲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处理

-小明寄托在一个表兄家里读书。被丰富的城市生活所吸引,经常和同学放学后在街上、娱乐场所流连.-高1时加入了一个黑社会组织,逐渐变成“大哥”,在学校横行霸道,欺负弱同学。.-小明头脑灵活,能说会道,老师和同学拿他也没有办法,打架、斗殴和争女朋友成了小明的生活目标。

• 个案过程

一、开始接触

关心小明的老师推荐到学校社工处。

小明与社工接触时怒气冲冲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辩护,认为学校老师不但不信任他,许多人对他有偏见。而他的问题不在他,在于老师保守的头脑和落后的制度。

他知道自己可能被开除,也明白自己只能上较差的大学。但他很想有一天出国留学。

他期望社工为他出气,纠正老师的偏见让他安心学习.但同时有矛盾地强调他不向见社工,也不需要任何帮助,他是被迫来的。

社工从老师处了解到他的背景,认为小明被推荐来“求助”的焦虑和付出的勇气。

社工知道他的角色容易引起小明的移情:小明对老师所代表的权威和惩罚的感受可能会投射到社工。

小明偏差行为也在他自己内心留下不安和内疚,对社工产生戒心和抗拒。

为了减低小明的焦虑,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是开始接触时最重要的一环。

社工采用了“支持”、“探索-描述-宣泄”两个非反映的沟通技巧,了解小明的真实情况和建立关系。

社工耐心地倾听小明的表达,表情和语调流露愿意被了解和接纳的态度。

鼓励性的气氛让小明逐步减除他的戒心,以较开放的心情谈论他过去的经历和感受。

自由的宣泄给小明起到了情绪的疏导作用。他从来没有如此详细叙述过自己多年的经历和感受,社工基于心理社会治疗法对人的尊重,没有因他的行为而对他产生批评的态度,由此,鼓励小明面对自己的感受和积极地计划自己的打算。

• 研

“人-情境”强调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与家庭、学校、同伴、各种场所等不同社会组合的互动作用。社会心理治疗法看重环境对他的影响和人对环境的反应。

社工在与小明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后,便引导他描述他的家庭、童年经历和同伴关系等,以便观察和了解他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互动。

探索-描述-宣泄有助于心理社会研究和诊断的价值。

小明多次描述他在学校中的事件,他都机灵地利用了同伴而逃脱他的责任。

社工观察到他没有知己朋友,别人对他只是采取一种利用的态度与他交往,也经常背后提防他的暗箭。

小明是表面上风光、内心孤独的人。

学校老师对他都十分地不满,他的支持系统都不理想。

小明受早年经验的影响.他觉得他的父母和兄弟都因为“没有出息”而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有时候因为子女多,父母甚至要向亲朋好友借钱度日。

当小明长大之后便决心要以“出人头地”的方法,消除以前被人帮助的形象。因此他在学校和黑社会中充当老大的地位,正好满足了他的需要。

小明自从离开家人之后,在表兄家里居住,虽然表兄关心他,但上班早出晚归,很少接近他,在缺乏支持系统的情况下,小明经常流连外面,也经常帮助那些被人欺负的青少年。

小明住在黑社会聚集的地方。

• 诊

根据社会心理研究观察所得的资料,推断出小明正处于一个功能脆弱的家庭系统,黑势力充斥的社区环境和阿谀奉承而没有真实情感的同伴系统中。

从心理动态诊断的角度来看,小明内心没有一套内化的道德标准,他也不大重视其行为带来的后果,因此,每当他遇到压力时便使用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来看,坎坷的童年曾为他带来一些贫困和苦楚,为了改变童年的困境,小明以“出人头地”的心态充当黑社会老大的威风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由此诊断小明是“问题青年”

小明正处于“建立自我”的心理发展阶段,疏于父母的管教,又缺乏兄弟姐妹良好的示范,他认同黑社会的势力是很容易的,这种认同感给他带来了安全感和目标。

心理社会治疗法诊断小明的潜力。

小明聪明,有想出国的梦想,他的判断能力、意志力、学习能力都较好,加上他的表兄和帮助他的社工,小明有资源改变他的现状。

为了建立治疗的目标和契约,社工和小明商讨对问题的看法和制定他愿意处理的问题。小明开始对面对自己的问题有所回避,社工便按照他的意愿逐步推进。

最后,两个人定下每星期面谈一次的时间和地点。

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征得小明的同意,接触小明的家人和老师。

• 治 疗 目 标

-减低小明的焦虑和不安

通过各种技巧与他建立有信任的专业关系,以便他积极地参与个案过程。

-减低小明“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

尽量疏离不良同伴的关系和减少与他们的影响,增强老师对他的了解和接受,增强他和弟妹的关系等。-增强小明的自我实现满足感

提供正面的方法使他不以非法的途径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质-增强小明的自我适应技巧提供学习

辨别是非、控制情绪和本我动机的机会,加强超我的发展等

-改善环境

迁离与黑社会混杂的居住地,以便改善环境对小明的负面影响。

• 治 疗 过 程

在整个个案过程中社工应用了多种治疗技术。

-以支持和探索-描述-宣泄等非反映技巧来与小明建立关系。

-用引导方式使小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反映讨论来了解自己的处境、行为模式和人格发展的历程。-以一些直接影响的技巧来助长或消减他的一些行为.-用各种间接治疗来改善他的环境。

• 以探索-描述-宣泄处理小明的防御机制

小明经常用否认和合理化的防御机制来逃避自己的问题,在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之后,社工便以反映讨论与他进行对内疚的讨论。因为内疚会使小明更积极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社工据此现在小明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如何去关照别人的需要和建立自控能力。

小明似乎对自己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认识,他的行为和他想出人头地和出国是背道而驰的。为了避免小明应用防御机制,社工以问题诱发小明进行自省。

社工:小明,你这么希望出国升学,不知道外国大学需要

什么入学条件和推荐书呢?

小明:我想成绩要好,品行…也要良好吧。

社工:那么,你的条件怎么样呢?

小明:成绩还可以,不过我的操行分就不太理想了。

他的几个好朋友都因违反校规而被开除;由于没有学校愿意接受操行不良的学生,他们只能在茶楼工作。

社工:你的好朋友阿强和阿明他们离开学校后做什么呢?

小明:他们在茶楼卖烟,没有学校要他们了。

社工:你如果继续在学校惹是生非的话,不知道后果会怎么

样?

小明:恐怕我也会被赶出学校…我现在有一次大过,二次小

过。

社工:你是说你可能会像他们一样失去升学的机会,出国的梦

想也会破灭哦。

 学校里那些随从小明同伴的友情对他很重要。虽然小明有想离开他们的念头,但他要一个人独自面对问题也是很难的。社工用了强调的技巧表示重视他的想法,让他逐步决定要走的路。

社工:你说与那些损友为伍,只会增加老师讨厌你,其

实,你仍然很重视老师对你的看法,也想与他们疏

远,是吗?

小明喜欢在街上玩游戏,经常会与黑社会的人接触,社工应用坚持的技巧提出事情的严重性,建议他多参加体育活动,并指出他应停止与外界黑社会交往。开始,小明不愿意,但支持性的专业关系使小明感受到社工的真诚和实在,小明加入了学校乒乓球队。

社工接触了小明的表兄。表兄对小明的情况不了解,社工引导他理解小明的处境,在他们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时,安排他们搬离原来的住处,小明逐渐与原来的损友减少了来往。同时,表兄也放弃了晚上的兼职工作,在家陪伴小明。

老师对小明的态度也很重要。社工在征得小明的同意之后,在学校开设了一个讨论会,将小明的困难和需要和老师们作了客观的分析,协助老师们以客观的态度去了解小明的问题的原因,随着小明行为的好转,老师对他的态度也积极许多。校方的支持增加了小明的信心。

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小明担任了班上运动俱乐部的负责人。通过这个社会规范接纳的角色,他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正规中实现他出人头地的念头。

• 结

第一年社工与小明每星期见一次面,有时是两次。

第二年小明的行为有时好转,自控能力有了显著进步,社工和小明每两次星期见面一次。在最后半年,社工与小明每个月面谈一次。重点在于巩固他的行为和了解他的进步。

小明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有高的领悟力,学校和家庭的支持系统强化下,小明的道德标准逐步内化,行为规范。

 研究-诊断-治疗联结的过程在整个个案中持续地交替进行。社工、小明和社会资源对问题的了解,是本个案成功的关键。

人本主义个案介绍

[背景]小强是23岁的青年,高中学历,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拐一拐的。17岁开始工作,从事了多种工作,但一直没有满意的工作,他为自己没有稳定工作而烦恼,因不能供养自己,被家人视为寄生虫。他的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对他很关心,但经常在他面前抱怨家里的事情,他感到家里没有温暖。

他开始是就业的问题。小强没有知心朋友,感到生活乏味,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对人充满了怨恨,表现出极端的悲观和失落。

小强的问题关键是低下和不稳定的自我概念,产生了“身份危机”-不敢肯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能接纳自己。父亲对他的恶劣态度和母亲的过度保护,使其感到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和不能自立的人,他一直以低下的自我概念行事,容易放弃,怕做决定,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力很低的人,他的自我概念对他的行为、思想和情绪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个案 初期

小强第一次面谈时,悲凉的神情给社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话声音很小,语气忧郁,模棱两可,回避社工的眼神,表现出无可奈何和羞愧的神情。个案初期小强是一个充满怨恨和愤怒的人,因为他基本心理需求-被爱、被接纳和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社工通过开放式的坐姿、全神贯注的倾听、适当地反映他的观点和受,使案主意识到被人了解和接纳,促使其表达心中的愿望和困惑,社工表达案主的期望-做一个喜欢自己和可以在他人面前抬起头的人,使小强对社工有了信任。

在个案过程中社工协助小强重建一个较为积极和统合的自我概念,使他能够接纳自己,减少自我矛盾,成为一个表里一致,能发挥自己潜能的人.社工建立一个安全和无威胁的气氛,使小强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社工对他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

社工协助小强重建一个较为积极和统合的自我概念,使他能够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减少自我矛盾,成为一个表里一致,能发挥自己潜能的人。

社工没有否定和指责小强的看法和感受。也没有过多地了解他的过去,而是关注在面谈时小强的表现,以及他和社工此时此刻的关系。

社工在适当的时候分享个人的感受和见解,使小强感到他是一个真诚,不戴面具的人,分享打破了两个人的心理障碍,彼此的接触更加深入,社工也做为一个示范,使小强学习到与人交往的技巧。社工促使小强发泄心中的情绪,而不是刻意分析他的问题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社工相信小强澄清了自己的感受后,他便能知道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在个案后期,小强的情绪有所波动,但自我意识较为稳定,并且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技巧,有了较好的自表能力。

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属于对自己的知觉范畴;

自我是有组织多,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自我只能表征那些有关自己的经验,并非我们头脑中存在一个小人;

自我主要是有意识的或可进入意识的东西。

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

无我的体验生活、工作;

作出成长的选择,而非畏缩的选择;

承认自我存在,要让自我显露出来;

要诚实,不要隐瞒;

能从小处做起,要倾听自己的志趣和爱好;

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候;

发现自己的先天本性,使之不断成长。

个 案 目 标 案主能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

案主能更正确地评估他的经历和周围的事物

能重整其自我概念与经历更为和谐

技 巧 和 方 法

双方在心理上的接触

治疗者表里如一

无条件的关心

同感

真诚

• 人本主义的贡献和局限 贡献:

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

人本主义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 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学理论体系。

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人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需要层次理论,突出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促进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 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人本主义心理学力图克服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理论局限,促进心理学史上新的里程碑。局限:

没有摆脱自然主义的羁绊

它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赖以实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以致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待人的属性的进化,并不能从总体上对人的本质或人性做出真正科学的回答。

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经验(主观)范式的重要性,缺乏有力的实验分析与佐证,难以涵盖现代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尚不能成为整个心理学主导的研究模式。

第四篇:个案案例

一.基本资料

小张,女,1982年12月22日生,职校文化程度,未婚,无业。从职校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目前与父母同住。

二.背景资料

案主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案主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一向比较听从母亲的话,由于母亲经常催促案主出门找工作,造成她对母亲渐渐反感,与父母的交谈也逐渐减少,家庭气氛紧张。案主本身性格内向,且在工作方面屡屡受挫,造成其内心失调,不自信,自卑感很强。案主目前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而且几乎不出门,自己也感到很苦恼。

三.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案主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她非常灰心,再加上自己刚参加的营业员上岗证考试没有通过,使她更感自卑。

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社工在与案主多次交流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母亲代其陈述,案主本人只是低头默认,很少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眼神中流露出迷茫。

就业技能:案主学历较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确很难找到工作。家庭关系:案主长期闲散在家,无所事事,父母对其有埋怨情绪,家庭气氛紧张。

四.问题分析

1、就业观念:针对案主由于就业屡屡受挫,产生自卑情绪,社工从改善就业观念入手,为她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她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增强其就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性格问题:针对案主性格内向,缺少与同辈群体的接触,生活迷茫,社工认为可以让其参加团康等活动,增强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并及时地给予鼓励,使其性格开朗起来,更快地融入社会。

3、就业技能:针对案主学历较低,无一技之长,社工认为如能解决就业问题,其许多问题可得到缓解。提高案主的劳动技能,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是社工的目标。

4、家庭关系:针对案主长期闲散在家,家庭气氛较紧张,社工认为应与案主及其父母共同交流和分析案主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母亲认识到自己事事替女儿包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改善与女儿的交流方式。

五、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家庭疗法相结合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因此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案主的主要问题都可以明确界定,依靠案主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

案主与母亲的关系紧张,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运用家庭疗法,以改善母女的交流,使母女俩正确地对待案主的问题,共同朝着为案主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此外,本案例还可以邀请案主参加团康等团体活动,以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增加案主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加速案主自身的改变。

六、服务计划

总体目标:协助案主改变就业观念,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善母女关系,改善案主内向封闭的性格,促进其更快融入社会。

(一)收集并研究资料,了解案主的生活状态、主要问题,建立专业关系。

(二)与案主进行交谈,改变其就业观念,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三)与案主的母亲进行沟通,缓解家庭气氛,让其认识到事事替女儿包办,对女儿一味地埋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提供案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

(五)邀请案主参加团康活动,增强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使其性格逐渐开朗。

(六)根据案主的个人特点和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自立能力。

(七)如果就业问题一时无法解决,那就帮助案主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鼓励她走出家门,寻找工作机会,结交一些同辈群体,使她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是一味依靠社工的服务。

(八)回顾整个过程,巩固几次服务的成果,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努力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做好跟踪服务。

七、服务过程

案件来源于“社工发现”。第一次接触的方式是社工通过电话联系到案主本人及其母亲。案主母亲对社工表示怀疑,而且拒绝社工的服务,态度相当地粗暴。但在她和案主收看了当晚电视台播放的社工专题节目后,主动来社工点找社工寻求帮助,由于社工此时正外出走访,所以通过电话约定下午上门服务。

第一节:首次面谈时,案主单独在家,社工发现案主由于长期呆在家中,眼神已略显呆滞,对社工的到来表现得非常拘谨,说话吞吞吐吐。社工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社工聊到她的兴趣爱好时,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社工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案主告诉社工,她喜欢艺术方面,比如画画、手工等。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动作缓慢了些,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她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后,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表示,其母亲现在一直催促她出去找工作,使她感到很苦恼。

半小时后,案主母亲回来了,对社工的到来表示了欢迎,态度与昨天电话中的截然相反。先告诉社工收看了昨晚的“社工”专题节目,表示了对社工的信任。然后主动对社工讲述了一些女儿的情况,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工作屡屡碰壁,心情不好,与父母的关系渐渐紧张等情况。整个交谈中,案主母亲表现出了焦急的心情,希望社工及时地给予帮助。

通过这次上门走访,社工和案主及其母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母女对社工社工的信任度大大加强,并真诚、坦率地讲述了一些案主个人及其家庭情况。社工在交谈中,发现了服务对象身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认为应该建立专业关系,提供专业服务,给予帮助。

第二节:社工与案主的母亲进行了交流,指出了她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女儿方式的不足之处。事事代其女儿包办,使女儿缺乏独立的空间,不利于案主的自主自立,过分依赖父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母亲对社工的建议表示接受,愿意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之后,社工又向案主的母亲传授了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其母表示愿意有所改变。

另外,根据案主的特点,社工电话通知了案主“营业员培训”的信息,案主表示愿意参加,并马上赶到社工点来,带上了身份证、《劳动手册》和照片,参加了营业员培训的报名。社工感到,对于一个长期呆在家的青少年,能够独自来到社工点办理培训报名登记,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社工也对案主给予了及

时地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次服务,社工看到了案主的母亲愿意改善与女儿关系的积极态度,对社工教授的沟通技巧也能接受。案主表现出的求职心切的心情,让社工意识到求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缓解案主身上的其它问题。

第三节:案主来电话询问营业员培训班的开班日期,社工说会马上联系相关部门,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通过与培训学校的联系,了解到由于培训的人数不满,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班,但具体的开班日期目前还不能确定下来。社工认为,既然培训班一时还开不出来,那社工就利用这段时间,让案主去参加社区“编织社”的劳动,不但能提供案主与社会接触和锻炼的机会,还能提高她的动手能力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社工把这个想法与案主进行了电话沟通,案主回答表示非常想参加,并希望社工尽快安排。

这次服务,社工以“以人为本”的宗旨,提供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并且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

第四节:社工联系了“手工编织社”及负责老师,并把案主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负责老师表示可以接收案主来“编织社”,社工当即约定了带案主来“编织社”的时间。

第二天,社工通知案主来社工点,带她去“编织社”,在去“编织社”的路上,我们进行了交谈,了解到现在案主的妈妈能够让她独立地去办些事了,比如买东西,找工作,给她的压力也少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在她面前唠叨。社工告诉案主要体谅父母的心情,平时多帮母亲做点家务。快到“编织社”时,社工向案主讲述了一些参加劳动的注意事项,要礼貌、虚心、细心。到了“编织社”,社工为案主引见了负责老师,让她参观了“编织社”的作品展览室和工作环境,案主非常满意,表示明天一早九点就会来“编织社”参加劳动。

过了一天,社工进行了跟踪,来到“编织社”,此时案主正在请教老师怎么编织花样,老师也手把手地教她,看到她全神贯注地样子,社工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社工认为,这次为案主提供的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符合案主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发挥了她的特长,增强了她的动手能力,给她创造了与人交流的环境,有助于她性格的改善。

第五节:电话通知案主近期社工青少年社工要举办一个“迎圣诞,送温暖”的联欢会,并告之这次联欢会将有16位左右的社区青少年参加,希望她能够加入。案主表示一定会来参加,并记下了具体的地址和时间。活动当天,案主提前了10分钟来到了活动举办地点。在活动中,社工设计了一些心理测试和互动的节目等,案主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了“三等奖”,上台发表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和新年愿望,她说:“我很高兴在今天的联欢会上结交了新朋友,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也祝大家万事如意。”这次团康活动,提供了案主与同辈群体交流的机会,她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有结交同辈朋友的愿望,也有改变自身的愿望。她的发言和表情,流露出了她的心声。案主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话,虽然还有点怯场,但社工感到案主的心扉正一步步敞开,为她性格的改善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六节:社工通过电话和案主取得了联系,询问她的近况,她告诉社工她已通过了某超市理货员和巧克力专柜促销员的面试,很开心,想找社工聊聊。社工看看窗外,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地上也积起了一层厚厚的冰雪,但想到案主如此主动的提出想与社工沟通,充分地体现了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立即赶往案主家。

到了案主家后,社工与她进行了交谈,她先跟社工聊了上次参加团康活动感到很开心,结识的几个朋友至今保持着联系,希望以后有类似的活动能够再邀请她参加。社工进一步问她还有什么收获,她说:“我感到现在自己的性格开朗多了,与妈妈的关系也缓和些了,我们之间的交谈次数也多了。”接着,案主谈起了

超市面试的情况,她已通过了理货员和巧克力专柜促销员的两项面试。社工为案主感到高兴,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已能独立地走向社会,社工对她的改变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这次服务,反馈给社工的信息是,通过社工的帮助和案主自身的努力,她在就业观念、家庭关系、性格方面都有所改善,并且可喜地看到她已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七节:案主目前的主要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社工认为可以结案,并制定了跟踪服务计划。

八、服务评估

案主的自卑情绪得到了改善,性格也渐渐开朗,与母亲的关系趋于缓和,还能够主动出门找工作,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与接案时相比,有较大地改变。社工认为,此个案比较成功,其中有三个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第一,社工与案主及其家人进行了多次交流,并能够把案主的问题放到家庭、社会层面上考虑;第二,对案主的改变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三,团康活动的参加,使案主性格的改善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九、个案反思

通过这个个案,社工发现:第一,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及其家人的信任,是顺利开展个案的基础;第二,针对性格内向的案主,找到谈话的切入点非常重要,而且切入点通常是案主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兴趣爱好;第三,案主的许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核心问题的解决通常能使其它问题得到缓解;第四,社工要善于运用社会资源为案主服务,比如推荐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社区资源。

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做这个个案时,社工感到自己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在“助人自助”的理念中,前期还不能充分体现“自助”的宗旨,此宗旨直到个案后期才慢慢体现出来;第二,案主的工作并不稳定,只是促销类的季节性工作,社工担心长此以往,案主以前取得的成果会慢慢消退。

第五篇:幼儿教育案例

幼儿教育案例

案例一

幼儿园里发生了失窃案,每到午睡的时候,小朋友们的鞋子都会神秘失踪。细细追查才发现,原来是2岁的锡坤拿走了大家的鞋子,并把鞋子逐一放进垃圾箱,然后把垃圾箱推到外面。现代教育国际集团幼教专家解析:碰到类似的情况,家长要分析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还是确实喜欢这样的过程、喜欢探索研究。“呀,是谁把鞋子弄丢了?”故意地大声询问,然后观察孩子的表情,如果很愉快,沾沾自喜,则属于前者,但若是孩子表现出脸红、不好意思,那么就是他在探索。针对两种现象,都要采取不同方式的引导。对于前者,要让孩子知道不一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引起关注,主动放好东西、认真做手工等方式也同样可以得到关注表扬,千万不要厉声呵斥甚至打骂,这样只会让他觉得得到了关注,哪怕是“负面效果”,也会让他乐此不疲。对于热爱探索的另一种孩子,妈咪要告诉他不要在幼儿园做这样的实验,同时,在家中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探索。就像电影中的片段那样,老师拿一间房子,让锡坤把小珠子撒得满地都是,乱踩、乱滚,而后和锡坤一起把珠子收拾妥当。

案例二每天早晨小女孩辰辰来到幼儿园后都不进屋,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等待,刚开始老师都不知道她在等谁,后来才知道,她等的是一个叫南德小男孩。辰辰每天来得早,南德每天来得晚,等待是辰辰每天早晨的功课。等来南德后的两人总是一起过家家,不参与别人的活动。现代教育国际集团幼教专家解析:这是孩童世界中正常的现象,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和细微的情感。孩子表达喜欢的方式很特别,也很直接。只要是他们认定喜欢的,那么不管旁人如何说,也不会改变,而他本身也不会考虑后果。身为妈咪,只要把握孩子的喜好即可。

案例三

5岁的小男孩池亦洋是幼儿园的孩子王,个头最大、力气也最大,孩子们都不敢惹他。一场足球赛上,因为手球,池亦洋被判违规,结果这小家伙大吵大闹,一边怒吼别人不懂规则,一边跟老师动手,骂他“混蛋”……现代教育国际集团幼教专家解析:这个孩子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平日里,父母给予了他太多的自主权。虽然,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主张尽可能地多给予孩子自主权,但并不是任何时间和任何场合都行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不牵扯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而牵扯原则性的问题,则必须按照规矩来。确立规则的时候,妈咪要耐心地用坚决而平和的语气,不要使用威胁、打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期地坚持,潜移默化地影响。

下载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教育案例

    案例一 5岁的辉辉就读于腾飞幼儿因,腾飞幼儿园将该园幼儿绘画作品结集出版并公开发售,其中选釜了辉辉6幅作品。辉辉妈妈看到后。认为幼儿园应该支付稿酬。可是幼儿园园长解释......

    幼儿教育案例

    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都在全神贯注的玩着,只听见“哇”的一声,随着哭声,只见点点倒在地上哭泣。老师问是谁干的,旁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说:“是阳阳!”老师生气地问:“阳阳,你为什么要......

    幼儿教育案例反思

    《手指游戏》反思 课题价值:教师选择了幼儿最为喜欢的手指游戏为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指,锻炼的是大脑,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

    幼儿教育教学案例

    幼儿教育教学案例 一、活动名称:8的分解、组成 二、设计意图 本课《学习8的组成与分解》是幼儿在学习了2、3、4、5、6、7的分解和组成和7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幼......

    幼儿教育活动案例

    小班律动:拍皮球 活动目标: 1、学会儿歌并能够根据儿歌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动作。2、体验参与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音乐 活动场地 活动重难点: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 活动过......

    幼儿教育案例[范文]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化名),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幼儿教育案例 文档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耐心等待 作者:郭文丽 来源:泰安市宁阳县宁阳镇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07-05 10:46:15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耐心等待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耐心等待......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