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1:0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都有一个主题——思乡。于是,我以“什么引起了作者的乡愁,诗人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满怀的思乡愁”这条主线,从扶到放,很好地注意到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培养。

课中,我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相长。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同时,孩子的潜能也得到了发挥,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这些无疑是优秀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这样很花时间,一节课只能教一首,而且还没有多少补充的内容,也就是课堂显得比较单薄。该怎样避免这样低效率的课堂呢 我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组织比较松散,课堂情景的创设还不到位等。比如用这三首古诗的想象说话,学生觉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完全没有进入诗中的情境,因而说话也就比较单调,比较偏离,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才慢慢靠近古诗的意境。总之,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努力,去琢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跟得上我们预设的步伐。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秋思》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古诗《秋思》。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菊花开了,姹紫嫣红,十分好看。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桂花开了,满城飘散着桂花的香味。还有的学生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学生说:我的信是写给我妈妈的,妈妈,秋天来了,你看,秋风又起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学生说:我是写给爸妈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洛阳,挺好的。你们在家里不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会放心不下的。我说,诗人也想起了他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是,在这个地方,学生卡壳了。硬点了几个学生,他们也是扭忸怩怩,说不出什么。有的勉强说了,也说的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是,我启发了半天,学生终于像挤牙膏似的说了几句。也许这个环节我不该节外生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谈多少算多少就行了。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1、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朗读。读的形式多样,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同时,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引导学生想象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紧扣诗眼,感悟诗情

由诗眼设疑,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大意。同时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不因逐词逐句串讲而使教学显得枯燥。《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

《秋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理解诗文。但是,很明显,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字义的积累相当的匮乏。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进行字义与意境的转化。如: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学生将之理解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我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的张籍的基本资料: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已经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浪迹天涯。因此学生不能进行角色植入进入那时那景,更不能体会那时心情,无法感知“见秋风”下的孤单凄楚。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古诗文字义;其次,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会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尽管大费口舌,却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年龄,生活经验。造成这次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偏离了方向。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诗人当时那种细微的情感体验。在之后,学生想象诗人家书内容时,更是头脑发懵,眼神里透露出一片茫然。诗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之后,诗人到底会写些什么?在这里,必须得有学生的角色代入。而学生极少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内容也仅仅是干瘪的空话。无新鲜之感。此处教学:

一、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学功底不够,汗颜!

二、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应该记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盲目的高估学生的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练习:想象《秋思》中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练习,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体会。迫使学生角色代入,体验诗人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体会而不是体验诗人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造各种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体验”到诗人情感。诗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务的。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朗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家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整合点——理解李煜的《长相思》,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第二篇: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很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朗读的质量比较高。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 3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诗句的含义。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句中朋友的送别情、思乡情。

3.朗读古诗时能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会背诵默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古诗句的含义。

2.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

2.有关作者作诗背景的介绍及地名的介绍。

3.有关古诗的积累。

4.“绿”字的典故。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朝代都有代表的文学形式,晋字、汉文章、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等。每个领域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作家,比如,李白,杜甫,王维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也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回忆学习方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诗意,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学习时可以按字、词、句的顺序学习,体会时可先整体读古诗,再分析,最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请你们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2.请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与孟浩然有关,是一首送别诗。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1)西辞:由西向东,孟浩然去的地点是扬州,时间是三月。你们知道吗,扬州是个很美的地方。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就是扬州美景第一,益洲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美景第二。这么美的地方孟浩然是在什么时间去的?(三月)同学们,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说说三月份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景色?(桃花开了,柳树绿了,柳絮满天飞,远远望去就好像轻烟一样,繁花似锦,处处鸟语花香,充满了生机。)播放录像

(2)这么美丽的景色,李白却不能一起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遗憾)心情会怎样?(很不好)

(3)面对友人的离去,诗人李白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一直看着小船远去,说明作者对诗人的不舍)孤帆:只有一条小船,为什么不用一帆远影碧空尽?“孤”字不仅能说明数量上的单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4)小船是在什么地方消失的?白云碧水之间。为什么小船都消失了,他已经看不见他的朋友了还不肯离去,还要注视着滚滚长江水?(不想让诗人离去)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诗人凝望着天际的江流,这是只有一股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播放录像1

(5)同学们,你们和亲人朋友有没有离别的时候,你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带着你们的理解。自己读读这首古诗。

(6)想象你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听一听别人读的这首诗。播放录像

(7)配上音乐,请你读一读。

(8)齐读古诗,带着自己的体会。

小结:诗歌用“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景物,加上每句的一个动词“辞”、“下”、“尽”、“流”,构成了流荡而壮美的意境,在这深远动人的意境里,诗人的深厚惜别情意与所描绘的景物交融在一起。写得豪迈飘逸,热情奔放,唱叹而不哀伤,深沉而不率真。

5.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读的诗,我已经体会到了你们送朋友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你们还知道那些送别诗吗?请你说一说。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王维《山中送别》《渭城曲》《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别董大》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四)学习《泊船瓜州》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代诗是很有名,其实宋朝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要学的《泊船瓜洲》就是他的诗。

2.还是请你们先看看课文的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把船停在瓜洲)你们还在哪里学过泊的意思?(枫桥夜泊)对,五年级学的枫桥夜泊。可见古诗之间是有联系的,联系所学诗文学习古诗也是一种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3.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安石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首诗吗?播放录像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政,受到他们的攻击,被迫辞职。这首诗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长江北岸的瓜洲,钟山是他第一次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居住的地方。

4.作者又去做官,心情如何?从哪里感受到的?京口—瓜洲,隔着长江,钟山只隔数重山。数:很多,说明远,作者觉得远吗?你从哪知道的?只:仅仅。作者觉得不远,你想想你在什么时候会觉得一段很长的路,变得不远?(心情高兴),说明作者此时心情也很高兴。你读读前两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6.这时作者看到了什么情景?春风又绿江南岸,讲解绿字。

7.作者心情很好,为什么还会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作诗背景来理解。(重任宰相很高兴,但是他受到大官僚的排挤,不知道到了朝廷又会发生什么事,很担心,你来想一想人在担心无奈的时候,会想到谁?家人在哪里?江南此时的景色怎么样?作者想不想留下来?他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吗?你从哪里看到的? 问号,所以作者才会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

8.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配乐朗诵。播放录像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虽然只学习了两首古诗,但是我们却从诗中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被诗人用词的精妙所深深地折服,同时又被诗中浓厚的情感所打动所感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留给后人无尽的文学财富,诗歌更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同学们能够博览群书,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把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第四篇:第5课《古诗词三首》——张腾

古诗词三首

张 腾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学过程(牧童短笛)一 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 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结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 插图)

结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 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四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结出示: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4 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板书设计:

牧童 铺

弄 安然自乐 饱 卧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4个生字,会正确读出“翁媪、相媚好、剥、亡赖”等词。

2、能准确理解“翁媪、相媚好、亡赖”等词的意思,了解古今汉语在读音及意思上的差别。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能被,在吟诵中感悟诗词的朗读方法。

4、通过看注释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意思。

5、边读边想象词中情景,感知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词中的情景,感悟到词中所描绘的闲适、安详的乡村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能被,在吟诵中感悟诗词的朗读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居”字,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到“家”。

2、补上“村”字,“村居”什么意思?

3、回忆:清朝诗人写的《村居》。高鼎描写了早春二月乡村的景象,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首《村居》,不过它不是诗而是词。既然是词,就有词牌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关注“乐”的读音)

4、乡村生活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再读课题 为本堂课定下情感基调

二、读词

1、指读课文,关注读音的正确性。预设:“剥”的读音,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忘”的读音

2、自读课文,思考哪些字词的读音或意思与现代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掌握起来有困难。(解词后读本句,初步读出感受)吴音:江浙一带口音,特点是绵软。翁媪:老夫妻

相媚好:读出感受

忘赖:古今词义变化较大,体会不同的感情色彩。

3、古诗词都是讲究格律、押韵的,读读看这首词压的什么韵? 感受着再读读

4、读出诗词的味道(主要提示语速、语调)

三、悟情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翁媪相媚好:想象老夫妻在谈论什么,感受夫妻琴瑟和谐,家庭和睦。朗读:读出幸福的感受

2、大儿:勤劳

中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儿:可爱、受宠 朗读: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特点

3、诗词都是惜字如金的,最忌讳重复用字,这里有一个字却被重复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溪:画面布局紧凑,增加美感。

4、完整地读这首词

四、拓展

1、认识辛弃疾的另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西江月》

2、其实辛弃疾并不以田园诗词见长,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出示《破阵子》,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3、辛弃疾是唐宋诗人中留下作品最多的一个,现存有600多首,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找来读一读。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 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

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 《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

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

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五篇:人教小语四上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小语四下第5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课时:三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泊船瓜洲》 一、导放:我们一定从小就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古往今来,游子思乡,叶落归......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5 古诗词三首 一、设计意图: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5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3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潘涛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内容以写景为主,分别是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词《忆江南》。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