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词三首_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
古诗词三首
①牧童
1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板书:牧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弃:逗弃。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1)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2)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3)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4)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1)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含义。(2)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课堂伊始,我以“八仙过海”的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从“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得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境。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②舟过安仁
1会认“棹”字,会写“遮”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课件、录音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诵《牧童》。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两首诗词,去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另类画面。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示课题,了解作者。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2听录音。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易错字:篙(gāo)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教师:刚才大家自学得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1学生说,其他人补充不足。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2展示读诗。指名读诗,教师评价,然后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教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子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得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学生默写古诗,交给组长检查,交给老师抽查)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之前先解决读音:篙、棹、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台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③清平乐•村居
1.会认“媪、剥”两个生字,会写“醉、媚、锄、剥”四个生字,理解新词“相媚好、无赖、卧剥”。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录音机、乐曲,《清平乐•村居》的情景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1背诵学过的古诗。
2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3投影出示全词,教师配乐朗读。
4学生试读,教师再指名读。(正音,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5你发现题目上,诗与词有什么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
6学生自由读,再配乐读。
二、结合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组图)哪一幅跟你想象中的情景最像?
2同学们,这幅画是根据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村居》画的,联系画面,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3学生交流:
▲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平时的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感悟小儿调皮可爱。要点点拨:(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
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学生:一对年老的夫妻。(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教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4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字词值得细细地品一品?(“醉”)
三、描绘画面,体会意境
1描述画面。
2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亲亲热热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四、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年。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五、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教师引背。
2清平乐本就是一种曲调,那我们就配上我们熟悉的音乐唱一唱这首词。
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用极其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 3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诗句的含义。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句中朋友的送别情、思乡情。
3.朗读古诗时能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会背诵默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古诗句的含义。
2.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
2.有关作者作诗背景的介绍及地名的介绍。
3.有关古诗的积累。
4.“绿”字的典故。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朝代都有代表的文学形式,晋字、汉文章、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等。每个领域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作家,比如,李白,杜甫,王维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也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回忆学习方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诗意,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学习时可以按字、词、句的顺序学习,体会时可先整体读古诗,再分析,最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请你们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2.请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与孟浩然有关,是一首送别诗。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1)西辞:由西向东,孟浩然去的地点是扬州,时间是三月。你们知道吗,扬州是个很美的地方。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就是扬州美景第一,益洲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美景第二。这么美的地方孟浩然是在什么时间去的?(三月)同学们,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说说三月份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景色?(桃花开了,柳树绿了,柳絮满天飞,远远望去就好像轻烟一样,繁花似锦,处处鸟语花香,充满了生机。)播放录像
(2)这么美丽的景色,李白却不能一起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遗憾)心情会怎样?(很不好)
(3)面对友人的离去,诗人李白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一直看着小船远去,说明作者对诗人的不舍)孤帆:只有一条小船,为什么不用一帆远影碧空尽?“孤”字不仅能说明数量上的单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4)小船是在什么地方消失的?白云碧水之间。为什么小船都消失了,他已经看不见他的朋友了还不肯离去,还要注视着滚滚长江水?(不想让诗人离去)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诗人凝望着天际的江流,这是只有一股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播放录像1
(5)同学们,你们和亲人朋友有没有离别的时候,你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带着你们的理解。自己读读这首古诗。
(6)想象你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听一听别人读的这首诗。播放录像
(7)配上音乐,请你读一读。
(8)齐读古诗,带着自己的体会。
小结:诗歌用“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景物,加上每句的一个动词“辞”、“下”、“尽”、“流”,构成了流荡而壮美的意境,在这深远动人的意境里,诗人的深厚惜别情意与所描绘的景物交融在一起。写得豪迈飘逸,热情奔放,唱叹而不哀伤,深沉而不率真。
5.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读的诗,我已经体会到了你们送朋友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你们还知道那些送别诗吗?请你说一说。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王维《山中送别》《渭城曲》《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别董大》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四)学习《泊船瓜州》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代诗是很有名,其实宋朝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要学的《泊船瓜洲》就是他的诗。
2.还是请你们先看看课文的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把船停在瓜洲)你们还在哪里学过泊的意思?(枫桥夜泊)对,五年级学的枫桥夜泊。可见古诗之间是有联系的,联系所学诗文学习古诗也是一种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3.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安石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首诗吗?播放录像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政,受到他们的攻击,被迫辞职。这首诗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长江北岸的瓜洲,钟山是他第一次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居住的地方。
4.作者又去做官,心情如何?从哪里感受到的?京口—瓜洲,隔着长江,钟山只隔数重山。数:很多,说明远,作者觉得远吗?你从哪知道的?只:仅仅。作者觉得不远,你想想你在什么时候会觉得一段很长的路,变得不远?(心情高兴),说明作者此时心情也很高兴。你读读前两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6.这时作者看到了什么情景?春风又绿江南岸,讲解绿字。
7.作者心情很好,为什么还会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作诗背景来理解。(重任宰相很高兴,但是他受到大官僚的排挤,不知道到了朝廷又会发生什么事,很担心,你来想一想人在担心无奈的时候,会想到谁?家人在哪里?江南此时的景色怎么样?作者想不想留下来?他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吗?你从哪里看到的? 问号,所以作者才会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
8.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配乐朗诵。播放录像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虽然只学习了两首古诗,但是我们却从诗中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被诗人用词的精妙所深深地折服,同时又被诗中浓厚的情感所打动所感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留给后人无尽的文学财富,诗歌更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同学们能够博览群书,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把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古诗词三首2
最新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2017.3.1 最新版
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017.3.1 最新版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2017.3.1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
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4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3)多诵读,悟诗情
①自己带着感情;②读小组读;③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 2
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②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背诵古诗词三首 2.生字 3.抄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