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词三首人教版新课标(2014)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师:出示牧童骑牛图。
师: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师:出示古诗《牧童》。
师: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的。关于吕洞宾,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师: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评析:牧童,是古代文人言说快乐的对象,他们借用牧童这一具象载体,从表面看是言说童年多彩的快乐,更深层的是言说自我境况中已有的或是心之向往的快乐。所以,在导课时让学生观察骑牛的快乐牧童和了解作者崇尚快乐的特点,逐渐地靠近文本主旨——言说快乐,指明解读诗文方向。]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生:自由练读诗文。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师:指名诵读诗文。
(教师请3位同学读诗,相机指导、纠正字音。)生:说说读诗后的感受。
[评析:毫无疑问,读正确和读流利是读出感情的基础和前提。
xiaoxue.xuekeedu.com
古诗的诵读更是如此,教学中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其实,这也多次触摸了文本主旨——言说快乐,为后续理解诗文、感情诵读以及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生:研读第一句诗。师:“草长田野六七里”。
老师: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横野指什么意思?
师:“草铺横野六七里”如果改成“草长田野六七里” 或“草长野外一二尺”,比一比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 和“草长田野六七里” 或“草长野外一二尺”。
[评析:“草铺横野六七里” 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第一句诗假使只为写景,还可这样作诗——“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铺”换成“长”、“绿”或“生”,把“横野”改成“田野”、“原野”或“旷野”,效果则截然相左,古诗的意韵大大削弱。] 2.研读第二句诗。
师:“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诗说的是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
xiaoxue.xuekeedu.com
声,诗句中“弄”其实是“吹”的意思,把“吹”代诗句中,读一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师:出示 “笛弄晚风三四声”和 “笛吹晚风三四声”。师:从“弄”中读懂了什么?
[评析:“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生:研读第三句诗。
师:“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从哪里读出来? 师: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评析:“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让读诗读到了文本中的“这一个”。] 生:研读第四句诗。
师:“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
xiaoxue.xuekeedu.com
师: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评析:“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会像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师:出示整首诗,引导带着理解和感受读诗。(指名读——齐读)生:细读“卧”,进一步整体感受牧童的快乐。
师: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师: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评析: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王崧舟老师说得好,“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应该像钱理群先生说的“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否则,细读文本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正所谓“精细反被精细误”。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xiaoxue.xuekeedu.com
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老师: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知道有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
师:出示相关诗文。(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张说在《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第三首“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储光羲的《牧童词》“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李涉的《山中》“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刘驾的《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成彦雄的《村行》“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老师:自由读一读,说说诗中的牧童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老师: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读诗后感受。下课
第二篇: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忆江南-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词与词牌;识记并书写“谙”字,能读准白居易的“居”,能不忆江南的“不”字的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其一,理解词义,体会情感。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品味“红胜火”,“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等语言,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江南风光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忆江南》组词中的第一首。重在品味词句,在品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中,在探究“好”与“忆”的关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难点: 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江南春景的明艳与生机。
【教学过程】
一、视频呈现
释题入情
1、视频导入
出示视频,播放江南风光视频。
2、介绍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在这美丽的江南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当他因病离开苏州,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对江南依旧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他写下这首《忆江南》。(出示词,板书课题)
3、释题
A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B “忆”是什么意思? “江南”指哪?
师介绍。(同学们,关于江南,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说法。(圈出“江南”两字),一般人所说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不过,白居易笔
xiaoxue.xuekeedu.com
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说到苏州杭州,我们就情不自禁想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4、诗词对比,识词牌
(1)看着这首《忆江南》,你发现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2)关于词,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师简介。
(3)今天我们学习的《忆江南》词牌名是什么? 这首词的题目又是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初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
2、听范读。(生齐读)
3、了解“对仗”。师板书:对仗
三、品读词句
感受风景美
1、了解诗意
请同学们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学生默读,不明白的地方和边上的同学商量)指名说。解释字:谙、蓝、如
2、体会江南“好”(1)试读前两句。
(2)同学们,读着这“江南好”三个字,你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哪些你所见过的江南的美景?
(3)读着“江南好”三个字,我们还会情不自禁想起哪些关于写江南的诗句来呢? 师生齐读。
3、学习第三四句,体会景美。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品读这两句,请大家读出白居易眼中的美景,比一比谁读得最美,先自己读。(学生自由读三、四句)。男女生赛读。
(2)如果此时让你画一画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春景,你打算画什么,用什么样的色彩去画?生说。
xiaoxue.xuekeedu.com
师总结:刚才大家为白居易画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江南春景图,这幅画,是早晨的太阳照射着火红的江花,照射着一江春水,这一江春水是那样的绿,那样的宽广,这画面有红有绿,色彩是那样的鲜艳,明亮,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江南。面对这如诗如画的风景,诗人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江南(深情)--好,师生齐读全词
4、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1)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是后人为了朗读时停顿方便,加上去的。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词加一个标点,除了加问号,还可以加什么?为什么?(2)生再读。
师总结:是的,江南是如此的值得他眷恋,所以他在开头就长叹“江南好”,起——学生齐读整首词。
四、体悟景中深情
1、在我们看来,这江花,这江水,是很平常的江南景物啊,为什么白居易却觉得如此的美丽?
屏幕出现——资料链接(配乐,教师深情地读屏幕文字)指名说。师作总结。
2、同学们,这江水当中,流淌着白居易对江南深沉的思念!这江花中,分明藏着白居易对江南深深的情啊!(教师板书:情)情深所以景美,景美更显情深啊!板书:情。这真是“寄情于水,情深似水”啊!因此,这首词,才会深深地打动着今天的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词,“江南好”起——生齐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
1、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所以白居易觉得仅用一首词根本不足以表达自己心中对江南的那份爱,所以他一口气写了三首词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美景的眷恋,让我们包含着心中的激情,一起去拜读《忆江南》的其他两首。
2、写下这组词的时候,诗人已经六十七岁,应该说开始步入老年,路途遥遥,古代交通不便,恐怕回到江南的可能性不大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更加感到江南好。白居易写下这首词八年之后离开了人世,他最终没能回到他的梦中江南,但他笔下的江南却还是那么美,那么诗意盎然,而他的这首词也成了千古绝唱。你听,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播放白居易的《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
六、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谙
2、学生观察提醒关键笔画,教师范写。
xiaoxue.xuekeedu.com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坐姿和写字姿势。
七、课后作业
1、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2、搜集关于自然风光的古诗。
第三篇: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词三首_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
古诗词三首
①牧童
1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板书:牧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弃:逗弃。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1)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2)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3)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4)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1)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含义。(2)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课堂伊始,我以“八仙过海”的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从“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得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境。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②舟过安仁
1会认“棹”字,会写“遮”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课件、录音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诵《牧童》。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两首诗词,去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另类画面。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示课题,了解作者。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2听录音。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易错字:篙(gāo)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教师:刚才大家自学得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1学生说,其他人补充不足。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2展示读诗。指名读诗,教师评价,然后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教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子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得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学生默写古诗,交给组长检查,交给老师抽查)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之前先解决读音:篙、棹、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台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③清平乐•村居
1.会认“媪、剥”两个生字,会写“醉、媚、锄、剥”四个生字,理解新词“相媚好、无赖、卧剥”。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录音机、乐曲,《清平乐•村居》的情景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1背诵学过的古诗。
2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3投影出示全词,教师配乐朗读。
4学生试读,教师再指名读。(正音,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5你发现题目上,诗与词有什么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
6学生自由读,再配乐读。
二、结合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组图)哪一幅跟你想象中的情景最像?
2同学们,这幅画是根据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村居》画的,联系画面,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3学生交流:
▲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平时的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感悟小儿调皮可爱。要点点拨:(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
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学生:一对年老的夫妻。(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教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4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字词值得细细地品一品?(“醉”)
三、描绘画面,体会意境
1描述画面。
2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亲亲热热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四、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年。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五、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教师引背。
2清平乐本就是一种曲调,那我们就配上我们熟悉的音乐唱一唱这首词。
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用极其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第四篇: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容积和容积单位-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容积和容积单位”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概念。
2.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转化思想与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4.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测量体积,引出容积
(上课伊始,同学们各自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小盒子里装满沙子。怎样计算盒子里沙子的体积呢?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计算出了沙子的体积。大家先听听各组的汇报,然后进行评价。
生1(边汇报边演示):我们的盒子里是湿沙子,把盒子里的沙子倒扣在泡沫板上,沙子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然后,直接量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7厘米和5厘米,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出沙子的体积是350立方厘米。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善于观察,计算方法很巧妙。
生2(边汇报边演示):我们想,盒子的体积就是沙子的体积。于是,我们就用直尺直接量出我们组装沙子的盒子的棱长,求出盒子和沙子的体积。这个盒子的棱长是10厘米,所以盒子和沙子的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生3:我觉得他们组的方法不正确。盒子和沙子的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那么,沙子的体积是多少呢?
师: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4:我们也觉得四组的方法不正确。盒子的壁厚不能算沙子的体积,所以要减去盒子的体积,才是沙子的体积。
生5:我们组的方法是量出沙子的长、宽、高,直接求出沙子的体积。
生6:我们组的测量方法是把沙子倒出来,直接量出盒子内壁的长、宽、高,然后把量得的长、宽、高相乘,就得到沙子的体积。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体积是300立方厘米。
生7:我们小组经过讨论,想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用尺子先量出盒子内壁的长、宽,再把尺子插入沙子中量高,然后根据量得的长、宽、高计算沙子的体积。
师:同学们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找到了计算沙子体积的具体方法。同学们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都要先量出小盒子里面的长、宽、高(或者棱长),然后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沙子的体积。其实,对盒子来说,沙子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板书:容积)
【评析:教师先组织学生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探讨求盒子内沙子体积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展开辩论,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与争论的过程中明白“对待实际问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逐渐形成思维的独创性。】
二、沟通联系,理解容积
师:那么,什么是容积呢?请看课本第50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学教材内容。)
师:通过自学,你都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像油桶、箱子、仓库、饭盒、水箱等,能容纳物体体积的多少,叫做
xiaoxue.xuekeedu.com
容积。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1:我不仅明白了什么叫做容积,还明白了怎样计算容积,以及正确使用容积或体积单位。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2:我不明白“所能容纳”的意思。
生3:我认为“所能容纳”就是指一个物体最多能盛多少东西。
师(出示一个空盒子和一块木板):现在把木板放进盒子里正好放满。那么,什么是这个盒子的容积?
生4:木板的体积就是这个盒子的容积。
师(课件出示):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并填下表)
【评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后回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的习惯。质疑是学生探究新知的金钥匙。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学生个性。】
三、合作交流,认识容积单位
生1:“云南山泉”包装标明每瓶600ml。请问“ml”表示什么?
师:“ml”代表毫升,“L”代表升。容器所容纳的液体的容积,用升或毫升做单位。〔板书:升(L)、毫升(ml)〕同学们想知道1升水有多少吗?
(教师用烧杯量出一升水让学生观察。)
师:这是1升水,当倒入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正好装满。
师:那么,1升和1立方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升和1立方分米正好相等。(板书:1升=1立方分米)
师:我把注射器中1毫升的水,注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容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正好装满。
生2:1毫升和1立方厘米相等。(板书:1毫升=1立方厘米)
师:那么,你能由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推算出1升=()毫升吗?(课件出示,讨论。)
师:同学们,由1升=1立方分米知道它们是等值的,但实际应用时通常还是有区别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生1:一个是体积单位,另一个是容积单位,还有„„
生2:计算体积时要用体积单位,而计算容积时需用容积单位,也可以用体积单位。
师:如果容积很大,像水库的蓄水量,一般用“?詄”(或“方”)表示,这就是老师加“通常”两个字的意思。
【评析:教师借助教具进行操作演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还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协调发展。】
四、操作体验,巩固应用体积单位
师:你想知道1升、1毫升的“量”大约有多少吗?看一看,一瓶“云南山泉”有多少毫升?(操作实验。)
小组合作:
xiaoxue.xuekeedu.com
活动一
将矿泉水倒入能够盛1升水的容器中。
看一看:大约要()瓶矿泉水才有1升?
请记住:1升大约有()瓶矿泉水那么多。
生1:1瓶矿泉水600毫升。
生2:1升大约有2瓶矿泉水那么多。
小组合作:
活动二
将1升矿泉水倒入纸杯中。
看一看:1升水大约可以倒满()杯?
请记住:1升大约有()杯水那么多。
生3:1升大约有5杯水那么多。
师:请问,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生4:一纸杯水大约有200毫升。
小组合作:
活动三
将你们准备的物品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哪些物品包装上标有升或毫升?它们的容积分别是多少升或者毫升?
生5:蓝墨水瓶的容积是60毫升。
生6:“欧亚”牌牛奶每瓶的净含量是125毫升。
生7:优酸乳每瓶的容积是250毫升。
生8:鲜橙多每瓶是1250毫升。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知道了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你们能通过这些关系把升、毫升换成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吗?
1.判断(投影出示):
①一支水笔内胆的容积是1.5升。()
②一只饭碗的容积是0.4毫升。()
③许老师的茶杯容积是300升。()
2.填空:
①水笔内胆、饭碗、茶杯、箱子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
②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和()。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饮料等通常用()和()。
③5.2立方分米=()立方厘米40升=()毫升
5.2立方分米=()毫升40升=()立方厘米
5000毫升=()立方分米40立方厘米=()升
【评析:“联系实际”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数学价值的根本体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三个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自主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加深了对1升有“多少”的认识。】
五、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呢,请你们帮老师解决下面的问题,行吗?
投影出示: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10分米,宽8分米,深4分米,这个鱼缸可容水多少升?
学生答。(略)
xiaoxue.xuekeedu.com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好这些知识与方法。
总评:
雍光斌老师执教“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把教材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课堂中动态的“体验课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人人参与,个个思考。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操作实践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必须拓展数学课堂的外延。雍老师课前安排学生准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盒子,并且装满沙子,上课时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容积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矿泉水瓶、饮料盒外包装上标明的升和毫升,感知当容器里容纳的是液体时,就用升和毫升做单位。课后又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后延伸。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在“做”中“想”,在“想”中“做”。“主导教学的第一因素不是教材,而应该是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为,有所悟,有发现,有创新。在本节课教学中,雍老师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多次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让学生测量小盒子中沙子的体积,引出容积的概念;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看书,学生又提出了“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对比分辨中建立起了“容积”的概念。更可贵的是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找到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与升和毫升之间的联系。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容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篇: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长方体和正方体-人教新课标 【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教学实录
我们对复习课的理解一般是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减少遗忘,增强记忆。因此,复习课都有这样几个环节:梳理知识——深化知识——综合运用。但实质上知识是有系统、有联系的、有结构的。复习课不但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而且要让学生在复习中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蕴藏的规律。这是我们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的想法。(这个内容是省编教材第十册155页的教学内容)这节复习课跳出了单纯记忆的框架,搭建了有助于学生创新的平台——折纸,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系统梳理知识,探究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并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一次折]梳理长方体特征
教师拿出24 x 5的长方形纸,学生每人两张。
师:这张纸,你知道干什么用?(学生惊讶)师: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长方体形状吗?(要求不要撕,也不要重叠,可以有两个面没有纸)(学生在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面前冥思苦想,终于有学生折出来了,大多数学生是对折再对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有学生折出一般的长方体)师:你折出的是长方体吗? 生:不是。
生:是。
师:为什么说不是? 生:它只有四个面,另外两个是空的。长方体应该有6个面。
师:认为是的,说说理由。
生:虽然没有纸封住,但它也是一个面。(学生边说边指图)师:是呀,长方体有6个面,这虽然没有纸头,但也存在一个面。所以这是一个长方体。
师:长方体有6个面,还有几条棱?几个顶点? 生齐说:12条棱,8个顶点。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认为它特殊在哪里? 生: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相等。
生:它是个立方体。
师:你怎么才能知道它是立方体? 生:看看长宽高一样就可以了。
师让学生量一量发现长宽一样,而高不一样。
师:还有没有比这个更特殊的长方体? 生:立方体。
师:立方体有什么特征?(学生说,教师出示课件:每个面的面积相等,每条棱的长度相等)师:有些学生还折出了这样的长方体,你认为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几条棱是相对的。(学生指后,课件演示)[第二次折】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折了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不能折一个长、宽都不一样的长方体,你可以借助尺。
xiaoxue.xuekeedu.com
(同桌讨论折的方法)师:你是怎么折的? 生1:我先量一量这条纸的边是24厘米,对折后是12厘米。我取宽2厘米,长10厘米,宽2厘米,长10 厘米。
师:为什么先取2厘米,再取10厘米,而不是继续取2厘米? 生l: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还有不同折法吗? 生2:先对折,再折一小块,再沿着对折的中点痕线量出一个面与一小块一样大,这样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边说边演示)[第三次折]发现规律
师:其他同学也用这几种方法折一折。折后标上长、宽、高的数据(取整厘米数)。
学生上台板演:
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lO 2 5 9 3 5 8 4 5 7 5 5 师:量出第一次折的特殊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补充板书6、6、5)师:这些数据代表了刚才同学们折出的不同的长方体,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 生l:它们的高是一样的。
生2:它们的长加宽的和是一样的。
师:它们的棱长总和呢?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算一算。
生:一样的,都是68厘米。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说方法。
生:棱长总和一样,表面积也一样,体积也一样,哦,体积不一样。
师: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生答算一算,并当下就算。此时,教师提供一个六个面都有纸头的长方体,告诉学生,假如算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体积怎样算? 学生就开始算,反馈算的方法。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思考片刻后)棱长总和一定,表面积不一样,体积不一样。
生:长宽越接近,高一定,体积越大。
师:你们发现了吗?互相说一说。
师小结:其实,在长方形中,我们已经知道周长一定,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今天,我们发现在长方体中,长宽越接近,高一定,体积越大。
[自主探索]方法的延伸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体积一定,表面积会怎么样?你打算怎样去研究? 生:做个实验。
xiaoxue.xuekeedu.com
生:举个例子。
师:你打算举什么例子? 生:假如体积是160立方厘米。长宽高分别是:4、1、40;10、4、4;20、2、4等。(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师总结:我们要带着问题思考,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