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草船借箭(10)_人教新课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悠悠中华灿烂文化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吧!(课题: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
1.请一生介绍名著《三国演义》。2.师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 1 页 1.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和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
三、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周瑜最后感慨万端,说诸葛是“神机妙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③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第 2 页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第 3 页
五、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自读第2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2.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师小结: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周瑜到底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第 4 页
七、拓展延伸:
“草船借箭”中的“借”字可以换成什么字呢?为什么课文用“借”而不用其它字呢?
八、布置作业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第 5 页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草船借箭_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认“瑜、忌、曹、督、私、擂、丞”七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的书写“忌、援”两字。
2、正确读写“周瑜、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3、抓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4、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鲁肃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特点。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故事内容的前后呼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文学中民族文化之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关键句,联系上下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难点: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鲁肃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特点。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搜集诸葛亮、曹操、鲁肃、周瑜等有关人物的资料;完成课前阅读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智慧中的智慧吧!(张贴课题《草船借箭》)【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处处透漏出诸葛亮的的神机妙算,开门见山的导入,直奔主题,激发学生了解课文,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词语积累:
师:课前让同学们观看《草船借箭》的微视频,完成观课任务单,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过关,有信心吗?(词语过关:周瑜、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哪一小组来展示一下?(找两个小组读。)
师:其中这两个字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哪一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学习成果。交流: 【预设】 一组同学起来交流
生1:我来说它的读音jì,请同学们跟我读JI JI,“忌”形声字,上下结构。上面的“己”是声旁,下面的“心”字底是形旁。
生2:我来说它的字义,“忌”意思是嫉妒、憎恨。可以组词妒忌、忌讳。本课是出现在“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句话里。
生3:我来说它的读音yuán,请同学们跟我读yuan yuan,“援”左右结构,我们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暖和”的“暖”日子旁换成提手旁。
生4:我来说它的字义,“援”是帮助、救助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右边,不要漏掉右下的“友”字上的一横。可以组词支援、孤立无援,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非常感谢小组同学带来的精彩解说。我们来看“忌”字,上下结构,书写时要上收,下紧,“心”字底要略扁,托住上面的“己”字,一起书空,来—
生仿写两遍。
师:我们再来看“援”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低右高,左窄右宽,注重中轴,笔画的穿插。)伸出右手,书空,一起来写———唉,注意右边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不要漏掉“友”上一横。生仿写两次,同桌互评。
师:字词关我们顺利通过,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吧,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设计意图: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
三、初读课文,解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结合观课任务单,你最想先了解什么问题? 【预设】
生1:我想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师:谁来帮他解答?
生:《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的相关内容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我来补充一下,当时曹操称霸长江北岸,孙权和刘备占据长江南岸,红色的地方就是草船借箭发生的地点。《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如果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找3名同学交流)
师 :每位同学心中对四个人都有一个排序,尽管答案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板书:诸葛亮)师:那你能一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师:是啊,这也是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精彩地方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一)师:你觉得什么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预设】
生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这句话)师:为什么?
生:因为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今天有大雾。
师:哦?你能从前文中找到说明这场大雾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
生2:第二自然段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算好了第三天会有大雾。
师:你知道什么是军令状吗?
(军令状类似于保证书,完成不了任务就要受军法处置,严重的就要杀头。)师:哎呀,真可怕,那诸葛亮敢立军令状说明什么? 生:(高度的自信。)
师:是的,非常自信,有把握。接着交流。
生2:第4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保管”两个字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生3:第5自然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第一天、第二天没动静,说明诸葛亮在等大雾,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师:到了第三天,果然,大雾漫天,大到什么程度?
生: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们两个现在就是——面对面,再找一生和他对视,这就是——面对面。)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神)妙不妙?(妙)(板书:知天文)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再读这句话,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
师:是呀!大雾天气和借箭有什么关系呢?
生交流,小结:干扰曹军的视线,不能看清船上的情况。师:诸葛亮是什么时间靠近曹军水寨? 生:天还没亮(出示课件: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
生交流:
1、因为天亮了,太阳出来了,雾就散了。
2、这个时间士兵们还在睡觉,仓促之间他们也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
师:是呀,诸葛亮考虑地非常周密。
【设计意图: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借箭?这场大雾是他早已算出来的还是碰巧赶上了?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内容中,品味出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已经算准了第三天会有大雾,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
二、师: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你再仔细的读课文,小组合作找一找,能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精彩地方,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发生的。(小组合作5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师:谁来说?
生:我觉得第七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和第8段“诸葛亮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这两句话最精彩。(出示课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师:说说理由
生:“一字摆开”是为了集中受箭。(出示课件: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师:接着补充
生: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是为了制造声势,让曹操误以为有很多人。生:把船调过来是为了受更多的箭。
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是为了返程的时候方便快捷。师:从哪里看出?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你分析的真是有道理,文中还有那些描写能看出诸葛亮为借箭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 生:第4自然段,“你借我20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为什么?生自由交流。
师: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诸葛亮的智谋,瞪大眼睛,用心看(播放视频:借箭的过程)
孩子们,诸葛亮不但事先已经预测好了气象,也预测好了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难怪鲁肃详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设计意图:从借箭的准备工作到借箭后返回,这其中的细节诸葛亮都考虑的很周密,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句,从中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晓地理。】
(三)师:接着交流前面是诸葛亮预测的,后面是事实发生额。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生: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什么的样的人? 生:谨慎、多疑
师:如果换成是一个非常鲁莽、好斗的人,这箭能借到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换成一个鲁莽的人,说不定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短兵相接,说打就打。师:这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的为人是—— 生:了如指掌。
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智慧高不高?
师:其实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谁呀? 生:鲁肃 师:从哪里看出? 生: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师: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请他帮忙,他不怕鲁肃告诉周瑜吗?
生:不怕。我读过《三国演义》,知道鲁肃和诸葛亮是好朋友,他很担心诸葛亮完成不了任务会被杀,所以他不会告密。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从中你能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忠厚、讲信用。
师: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鲁肃也是—— 生:了如指掌。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特意嘱咐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生交流:
师:从文章中那些地方能看出来。
生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生2: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把第二自然段都念一遍,好吗?
(生读)这是周瑜心怀不轨,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师:你觉得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心胸狭窄的人
师:尽管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也知道三天后必定有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要的身家性命,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交流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对周瑜也是了如指掌。【板书:识人心】
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测之中,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胸有成竹的邀请鲁肃到船上喝酒,此时此刻,鲁肃喝地安心吗? 生:不安心。师:他说什么?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鲁肃为什么吃惊?
生:因为他害怕鼓声、呐喊声惊动曹操。引导学生试着读出吃惊的语气。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地?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现在老师就是鲁肃,你来安慰安慰我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 小组分角色朗读。
师: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是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你们研究研究看,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交流。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真实“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谁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识人心。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品味诸葛亮的“笑”,感悟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自信。】
五、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师:草船借箭的成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料事如神、宽宏大量的大将风度,使心胸狭窄的周瑜不得不叹服。(指句子,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神机妙算】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智慧借来十万支箭,既化解了周瑜的暗算,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筹备了武器,真的是一举两得,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神)妙不妙?(妙)
【设计意图:好文章要不厌其烦读,每读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在品味文本的基础上再次读课题,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课外阅读,感受名著的魅力 诸葛亮借的箭有没有还回去呢?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好,想知道结果就课后阅读
1、课后阅读提示:
第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56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词、歇后语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阅读眼界,激发学生研读《三国演义》的兴趣、爱好。】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足智多谋
晓地理
(神机妙算)识人心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船借箭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草船借箭》案例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孙权联合抗曹进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炉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措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知道书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著名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看清条理 1.指名分自然段读。2.巩固新词新,注意读音。3.检查讨论。
(1)课文中出现的哪些重要人物?
(2)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什么事? 抓住重点词,板书 周瑜―――鲁肃 诸葛亮―――曹操
说出他们之间的事情,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陷害他,同桌分角色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指名分角色按时答顺序逐句朗读,分别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指导、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懂得他们的心理活动,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3.连贯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人物的个性化有所认识、了解,并能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同桌对话,分角色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及言外之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表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章节,从而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但学生对社会历史了解的太少,对三国时期的混战局面,历史背景,知道甚少,对地理位置,孙刘为什么联合抗曹不太懂。
本节课,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部分学生在分角色读课文不熟练,也读不出感情来,达不到作者要求的目的,教师指导读太少,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也不熟,部分同学们读不成句,对为什么能借箭成功说不完整,有待于加强朗读训练。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10)_人教新课标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第 1 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
,相是指
,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第 2 页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第 3 页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第 4 页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第 5 页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第 6 页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第 7 页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
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第 8 页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了解一下。
第 9 页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一)
草原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出人意料的 ②不常见的 ③惊异 2.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理解 ②能够 ③合在一起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告诉大家草原是这样的。()的草原()的羊群()的蒙古包()的主人 2.美丽的草原唱出来。
翠色()()襟()带()舞 热闹()()骏马()()
3.你能用这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写一句话赞美草原吗?
三、各就各位。按要求填空。万古长青 千山一碧 翠色欲流
1.这三个词语里都有一个表示绿色的字,它们分别是、、。2.填上正确的序号。
①范围大 ②形态美 ③时间长
“万古长青”表示绿的();“千山一碧”表示绿的();“翠色欲流” 表示绿的()。
四、句子城堡。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1--
2.给下列各句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灰心的微笑。(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五、理解下面的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2)“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六、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有了不少了解吧,结合你已有的资料,完成填空。
住的是: 吃的是: 喝的是: 穿的是:
最喜欢的运动是:
《草原》参考答案:
一、② ②
二、1.辽阔 欢乐 美丽 好客
2.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热闹非凡 骏马奔腾 3.略
三、1.青碧翠
2.③ ① ②
四、1.拟人 比喻
--2--
2.不管„„ 都 虽然„„可是
五、小丘那么美,草原的一切都使人舒服,心旷神怡 美丽 美丽的草原
蒙古人和汉人之间有如此深的情谊怎忍分别,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太阳都有些斜了,要落山了。
六、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