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指导

时间:2019-05-15 01:0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说阅读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说阅读指导》。

第一篇:小说阅读指导

(一)分类:

1、划分角度 小说类型 举例

按篇幅分 长篇小说 《红楼梦》

中篇小说 《人到中年》

短篇小说 《故乡》

微型小说 《德军剩下的东西》

2、按时代分 现代小说 《创业史》

古代小说 《三国演义》

3、按国内外分 中国小说 《上海的早晨》

外国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按内容或方式分 战争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

言情小说 《在水一方》

侦探小说 《福尔摩斯探案集》

网络小说 《阿D小传》

荒诞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

意识流小说 《公共汽车咏叹调》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以《药》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又如该文结尾一段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从小说标题可看出,对风雪的描写,自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又如《荷花淀》中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文字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在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4、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以上五个方面所能言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三)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在文学作品中如梁山好汉般排出个座次来,虽然不乏人炒,但终究当不得真。而要在浩如烟海的二十世纪文学中仅仅挑出“十部小说”,其挂一漏万可想而知。

选出这十部小说的意义正在于让读者通过它们,回想起自己所读过的更多作品”,还望读者能体察这份“意在言外”的苦心,不以作品选择中的“独断”与“偏执”为责。

小说中的中国部分以《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小说百强”前十名为准;外国部分则参考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选编的《世纪之书》及蓝登书屋《世纪文库》编辑组评选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台湾王锡璋译),在选择时尽量考虑到已有中译本,且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

最后,在作品的评述里,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这一方面由于编辑的时间与篇幅所限;另一方面,简评的目的也绝不是要编一部“内容提要”大全,而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兴趣,直接阅读原著。古人所谓“得鱼忘筌”,“见月忘指”。评述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真正的光芒来自名著自身“永恒的魅力”。

1、《呐喊》鲁迅

鲁迅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作家与思想家。虽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小说,但他第一次被广大中国人所了解的仍然是那篇影响深远的《狂人日记》。从习医到从文,鲁迅完成了从对人的肉体的治疗到灵魂的解剖这一深刻的转换。

《呐喊》这部小说来自于他著名的“铁屋子”的寓言,其中收集了包括《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名作。从写作风格上说,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家,他的小说经历了从自白(《狂人日记》)到写实(《呐喊》)再到寓言(《故事新编》)的不同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鲁迅自己思想成熟与深刻之处。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已包涵了许多与现代派大师们(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深刻的相通之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鲁迅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仍然是这本《呐喊》。

2、《边城》沈从文

作为一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仿佛是一场“错位的游戏”。20、30年代,当这位“乡下孩子”来到城里,开始自己充满创作激情的文字生涯时。他的许多早期作品却由于不符合当时各种文学流派与圈子的胃口而被某些“文化名流”讥讽和嘲笑。当他走向成熟的作品终于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并“感到自己正在掌握属于我自己的写作方式”时,又被迫搁下了手中的笔,而在另一个自己从未想到的领域里赢得了社会与时代的承认——在今天,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内的权威著作。

沈从文的“再发现”是在70年代,此后他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他那纯净而明亮的笔触也在消除了“历史的误读”后,向读者呈现出一颗纯朴、宽厚而温和的灵魂。

3、《骆驼祥子》老舍

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从影视或戏剧等改编作品中了解老舍的作品。但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老舍小说的真正特色:语言与场景描写,已经不太容易从改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所讲述的似乎仅仅是一个“时代与爱情”悲剧,然而只有真正接触到他的小说后,你才能感觉到老舍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看似平静得甚至单调的叙述里,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平民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拉开……

对于许多人来说,“名著”似乎是这样一种东西,只需要看看改编的作品、甚至读读教科书里的内容提要就够了。“名著”的悲哀也正在于这里。

4、《传奇》张爱玲

张爱玲自己就是一个传奇:她传奇般的崛起;传奇般的文学生涯;传奇般的衣着打扮与生活方式;传奇般的爱情…… 然而,在她的小说里,一切却又显得那么平常:平平淡淡的家庭;平平淡淡的日子;平平淡淡生活琐事与平平淡淡的小悲小欢。在这一切后边,真正独特的是对世界的感受与用文字把种种感受表达出来的天赋,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

在那个充斥着“鸳鸯蝴蝶”的时代里,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本来也很容易变成一只只朝不保夕的蝴蝶,然而,当时代的喧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散时,张爱玲笔下的那些“小小的”悲欢离合却顽强地闪动着自己美丽的光泽。

1996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她的去世开启了人们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张爱玲的作品开始重新出版,在这些来自过去时光的文字,我们再次感受到张爱玲的优美与遗憾——正如她在自己的一部作品序里曾引用的:“此情待可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围城》钱钟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80年代开始的“钱钟书热”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钱钟书的这本小说。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学者,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流传在小范围内。

这也正符合他本人所说的,学术本来说是三五“素心人”的事。尽管在他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钱钟书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叹,但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钱钟书”这个名字仍然紧紧地与小说《围城》联系在一起。

假如以小说类型来划分的话,《围城》大概可以划入“文人小说”这一类。书中最突出的是作者机敏的才华、诙谐幽默的描述与随处可见、令人叫绝的比喻。这类小说在中国尚无传统,但熟悉英美文学的读者不难在17、18世纪一些优秀的随笔和散文作品中发现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知识与智慧”的闪光点。

6、《子夜》茅盾

茅盾的作品以描述“大时代”、“大场景”著称。与二十世纪以来注重心理描写,叙事结构的现代派不同。茅盾创作里所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左拉或巴尔扎克式的“古典式雄心”,那就是试图在小说里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种“社会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方式,在今天很容易遭到深受“现代风格”影响的读者与研究者的忽略与批评。但作为一部小说而言,茅盾的《子夜》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他自己理想的高度。

在某些时候,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口味跟“时尚”有着莫名其妙的相似之处:

那就是不知什么时候,最“传统”、“古典”的,又会重新流行起来,并被人“解读”出更多的内涵与意义。在那个时候,也许批评家们会找到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子夜》来。

7、《台北人》白先勇

在白先勇开始自己的小说写作之前,人们知道得更多的是“高干子弟”、白祟禧的儿子白先勇,在近半个世纪的辛勤笔耕之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小说家,《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和《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

作为一名作家,白先勇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那种直面人生的勇气。虽然由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白先通应该更加了解与熟悉那种“夜夜笙歌”、“醇酒美人”的生活,也描写了不少(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但他更加关注的是人性深处与生活表象后面的实质。这种深沉的反思使得白先勇的许多作品中都带有一种悲怆与沉郁的情怀。

也正是这种深度造就了白先勇在当代汉语文学中旁人难以取代的位置。

8、《家》巴金

与许多“专业作家”不同的是,作为作家的巴金首先是一个思想者。就在动笔创作第一篇小说之前,作为“人”的巴金已经痛苦而真诚地对人生、对社会思索和尝试了很多很多……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这种长期而执著的思索为巴金带来了两项别人难以企及的财富:独立与激情。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人来说,巴金在一生中都从未失去过思想的独立与投入生活的热情。这两项特征体现在作品里,使得巴金的小说既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又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巴金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自己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其中角色的经历而痛苦、高兴,甚至痛哭失声(大意)。

甚至在今天回过头读巴金的小说,许多读者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情感的漩涡”,巴金小说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9、《呼兰河传》萧红

在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眼里,萧红的才华已是公认的,今天的读者再读萧红的却不太多,这也许与她的早逝有关。对于许多文学研究者来说,萧红的意义在于她展现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的潜质,这就使得人们不能不更为她自身悲惨的命运而感慨。

即使以文学的眼光而论,萧红短短的一生,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的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曾有专家特别推荐的《马伯乐》等等。

10、《老残游记》刘鄂

坦率地说,我不明白这本小说为什么会入选前十名。也许需要在本世纪内创作的白话小说(指传统小说中的“白话小说”一类)里选一个代表,即便如此,也未必没有别的选择。

第二篇:小说阅读指导教案

小说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开阔眼界,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个性化阅读。

2、通过实践训练,感受小说魅力,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课前准备:准备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七根火柴》,制作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到课外读物中采取知识的花蜜,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们喜欢阅读什么体裁的书呢?(生自由发言)为了增强我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我们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广泛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小说的阅读。

二、复习课文,指导阅读小说的技巧。

1、回忆小说体裁的文章。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哪些是小说体裁的?(学生自由发言)【预设:《跳水》(俄.列夫 托尔斯泰)、《穷人》(俄.列夫 托尔斯泰)《诺曼底号遇难记》(法.维克多.雨果)、《少年闰土》(鲁迅《故乡》)、《祥子买车》(老舍《骆驼祥子》)】

是啊,提起小说,我们都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传神的描写,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他们就是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一幅幅多彩的画卷,引领我们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

2、认识小说的三要素。

那么,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请大家看屏幕图片,这是哪篇课文的插图?说一说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

【预设:水手、孩子、船长】(随着学生说人物出示相应的句子,认识刻画人物的方法。)

我们关注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小说的中心——刻画人物,大家应该想到了刻画人物的方法会有哪些?

【预设: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 那么这些人物形象仅靠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还是不够的,还需环境的衬托。

出示《跳水》中环境描写的段落,学生浏览,师问: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预设:表现出水手的无事可做,取笑猴子,引出了故事的起因,也为孩子跳水的快速得救做了铺垫。】

除了环境描写,我们还要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大家回想《跳水》一文的故事情节(猴子摘帽子,水手大笑,猴子放肆——拿走帽子,撕、咬,孩子气急了,追猴子——猴子爬上桅杆,孩子也爬上桅杆,处于危险境地,船长果断下令跳水——孩子得救了)正是有这样的情节才吸引着一位又一位读者。

3、整理小说常识。引:什么是小说? 屏幕出示: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可分长篇、中篇、短篇三种。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小说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生自读小说相关知识。

下面我们自己试着到小说中体会一下三要素。

三、尝试学习,学会技巧。

1、请你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1)出示阅读要求:

①这篇小说给你留下印象深的人物是谁?文章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找出相应的句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③哪些地方是环境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想一想有什么作用?

(2)计时阅读,大约4分钟。

(3)完成阅读要求。3分钟思考时间,在小说中划出有关句子。(4)进行小组交流。(5)组织班内交流。

【预设:①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看出他们是虚伪、自私、势力、冷酷、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认人的人。

②故事的开端是盼望于勒,发展是夸赞于勒,高潮是看见于勒,结局是躲避于勒。

③环境描写有两处,衬托了人物心理变化。】

通过刚才的交流内容,想一想,这篇小说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预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2、组织交流阅读小说的方法:①分析人物形象。②分析情节内容。③分析环境描写。

3、小结:我们要读懂一篇小说,不但要分析情节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更要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弄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小说主题。

四、深层训练,巩固技巧。

1、阅读小说《七根火柴》。

(1)说清要求:注意三要素,计时阅读,大约3分钟。(2)思考三要素,并在小说中划一划有关句子。

(3)分发阅读题卡(大约4分钟):我在这篇小说中认识了(),他是一个()的战士,我是从对人物()的描写中认识到的。故事的开端是(),发展是(),高潮是(),结局是()。我找到了环境描写的句子是(),作用是()。(4)屏幕出示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请答对的同学为自己欢呼。小结:在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故事情节中的很多东西也可以用到写作中。

五、课外拓宽,推荐阅读。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骆驼祥子》-------老 舍;《鲁滨孙漂流记》-------(英)笛福;《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童年》-------(俄)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要求写好笔记。

小结:小说的魅力无穷,小说的影响深远,小说不仅伴随我们的过去,现在,很有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让我们热爱读书吧,读一本好书,不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因为书是人类的营养品,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最后送你一句话:书海遨游,其乐无穷。就让我们以这句话开始我们今后的小说阅读吧。(生齐读)

六、板书设计:

我阅读

我快乐

——走进小说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第三篇:小说阅读指导 教案教学设计

小说阅读指导 教案教学设计

把握住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以及主题这四个要素,是解答小说类文本阅读题目的关键。围绕小说的要素,常见的命题角度及题型有: 命题角度1——情节

情节分析题几乎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命题角度有:①梳理、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的内在关系和特定情节作用;③分析情节安排特色和技巧。常见题型:

把握故事情节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鉴赏故事情节 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评价情节安排 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小说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情节 命题角度2——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常见题型:

[样题一](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报 复

[法]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考查情节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答:

2.考查人物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答:

命题角度3——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题型:

命题角度4——技巧、语言

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不限于某种手法的判定上,更在于考查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效果。常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整体上赏析,二是局部赏析。主要是局部赏析,指向性明确,或描写、或抒情、或修辞、或章法结构。

常见题型:

命题角度5——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常见题型:

[样题二](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一九四二年二月

3.考查环境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答:

4.考查主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答:

小说阅读指导

(二)答题方法指导

用好“四循环”,答题不再难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信息:第一、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赏析小说时,可以从这样四方面入手。

一、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与主题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的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此,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要时刻注意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如[样题一]第2题,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从情节入手,结合情节来分析概括。2.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情节也不例外,它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与小说的主题密不可分的。

另外,如果考查某一个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也要从整体的故事情节入手。因为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小说的这一情节是完整情节的一部分。所以这一情节会和上下文情节构成一定的关系,例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设悬念,推动下文„„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了转折,等等。

二、从环境描写入手分析人物、情节与主题

1.小说的三要素,其中心是人物,所以环境(自然环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小说环境命题的重点一般放在自然环境描写上。2.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贯穿全文情节。3.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环境描写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样题二]第1题在分析小城环境特点的时候,离不开对主题的把握。

4.注意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自然环境的主要作用有:①渲染故事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暗示社会环境,⑤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重在交代人物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展现人物活动的社会舞台,展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修养、经历等,揭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更多的是表达主题的作用。这是分析社会环境需要注意的。

三、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情节、主题

1.小说的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的,其性格特点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地展现。因此,在回答情节作用类题目时,要考虑这个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说,注意分析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样题一]第1题,在分析情节的作用时,就要联系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小说形象的核心是人物形象,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样题二]第2题,对主题的把握应该从人物形象的把握入手来进行。

四、从主题入手分析情节、环境与人物形象

1.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情节的安排,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回答情节类题目,绝不可忘记其在揭示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样题二]第2题意在理解小说的主题,答题时不能忽视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位置,也就是在情节中的作用。2.回答环境类题目,可从其对主题表达的影响入手来分析。因为环境描写,不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也都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的,有的通过制造某种氛围来点明主题,有的用在末尾来深化主旨。

3.小说的主题往往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得到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如小说的主人公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中心人物。选择题

福建卷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一般采用5选2的形式,赋分5分,并且在评分标准中具体规定了每个选项的不同得分,一般而言,符合题干要求而且信息量大、有重要意义的选项占3分,符合题干要求但信息量较小或重要性不突出的选项占2分,基本符合题干要求但表述略有瑕疵的选项占1分,选项表述有误或不符合题干的选项不得分。根据这一评分标准,答题时应首先把不符合题干要求或表述有误的选项排除掉,然后再对余下的选项进行择优选择。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的选项,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或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整合,对于这种类型的选项,要注意将选项内容回归原文进行比对,特别要防止出现判断改变、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等设错手法;另一种是对文章主题、作者情感、写作特点等方面内容的鉴赏评价,对于这一类型的选项,应注意在原文中寻找相应的依据,如原文不能找到相应依据的,就应当认定为评价鉴赏不当的选项。

(2011年安徽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答:

6.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答:

7.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答: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答:

8.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

小说阅读指导(一二)答案

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

2、人物形象:彭恩:①忠于职守;②批评中肯,言辞尖锐;③机智敏锐。文亚明:①演技拙劣;②性格偏执;③自卑而又自负。

启示:①要有敬业精神。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升专业水平。③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④坦然面对批评并勇于自我反省,不可自以为是。⑤舞台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舞台。(只要扣紧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每点1分)

4、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惯常生活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主题,即对小城生活状态的礼赞。

5、答案示例一

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

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试题解析】小说脉络的梳理,主要考虑的是情节的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考生可能犯的毛病是将这两个角度混在一起了。

6、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D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试题解析】蒙铁尔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表现也不多,但性格鲜明,尤其是吝啬、粗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非常明显。关键是要抓住蒙铁尔自己的言行正面分析,以及其妻子、儿子的言行的侧面分析。

7、(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试题解析】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指向:第(1)小题属于赏析,第(1)小题是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第(1)题要赏析的是人物语言,扣住“怎样描写的”和“有什么作用”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怎样写,一般又要考虑修辞、用词、句式等。第(2)小题回答描写方法,要区分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的方法就很简单了;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本题只要求分析情节方面的,联系下文分析即可。

8、答案示例: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

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试题解析】本题是要求探究小说结尾部分安排的作用。提到“作用”,考生会很快就想到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如果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题目要求的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但过于粗疏。因为这是篇小说,关于小说结尾安排的作用,套路化的解答就是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主旨表达三个方面回答,如果还有场景安排方面的作用的话,也可以分析。

第四篇:江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导

江苏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

江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导

(一)、标题作用题

例1:本篇小说以“棋子”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小说以“棋子”为题,表现了利用与被利用、设计与被设计的双重关系和深刻寓意,突出了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创意。②小说以设宴和应宴为主线(明线)安排情节,以如何设宴和应宴作为计策巧妙构设,使小说张弛有度、收获自如,更为深刻地突出了主题。例2:(2009年高考浙江卷)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例3:文章以“无畏的腿”作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以“无畏的腿”作标题,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讴歌了“那人”的英雄品质,而且新颖别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作用【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紧扣情节。

3、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4、紧扣(揭示)主题。

5、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6、象征意味、寓意。标题作用答题样式: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A、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B、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

C、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D、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

E、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F、以“XX”为题,象征了……。对……具有暗示作用

(二)、词语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案: ①显示人物的情态。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例2: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词语作用【知识储备】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词语作用答题样式:词语意义或形象作用+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修饰(描写)了……,运用了……,生动传神。

XX概括了……,表达了……,与文中起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三)、句子作用题

例1:“不过,这世界上,总是有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做了别人的棋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整篇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请客的老板本来是想利用周先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没想到却被心怀不轨的周先成算计、利用。

作用:这句话对小说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句子作用题【知识储备】

1、提示段意(概括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伏笔。句子作用答题样式:句子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这一句突出了……,概括了……情节,在文中起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为……作铺垫(埋下伏笔),概括了……,深化主题。

(四)、段落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例2:(2009学年宁波市期末考试)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答案:①与开头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从“毫无喜悦”可看出多米尼克内心受到了震动,也许此后将有所改变,从“一致恭维”可看出其他人仍将继续下去;③客观而冷静地批判了延续不断的贵族名流浮华虚荣的社交生活。④文章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余味无穷。(写对一处给一分,总共3分)段落作用题【知识储备】

1、紧扣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段落作用答题样式:段落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这一段主要写了……,紧扣主题,在文中起过渡(照应上文或下文、引出下文)作用,为……铺垫(埋下伏笔、提供依据),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五)、环境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例2: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3分)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衬托出老人高大、荒原般的形象。环境作用题【知识储备】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环境描写的思考模式(四级概念整合法):

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

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

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人物性格等)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环境作用答题样式: 环境本身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氛围,渲染(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人物……,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场景

一、场景的作用

1、给全篇“定调”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引导人物出场

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二、风景的意义

1、衬托——对事件起衬托作用(正衬、反衬)

2、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调节节奏和舒缓情绪的作用。

3、营造气氛、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例2: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后半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叙述的好处。

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显得客观,从旁观者的角度刻画老园丁形象,便于通过美貌的夫人转述老园丁的话。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具体描述老园丁观察玫瑰开花的行为,他青年时候的经历,老园丁由玫瑰引出的议论。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知识储备】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小说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

1、人称本身的作用

2、线索作用

3、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

4、形成对比(对照)

5、揭示主题作用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样式: 人称作用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人称本身的作用……,“XX”能起到线索作用,烘托、衬托……形象,突出……,与……形成对比,具有揭示主题作用。

外国小说欣赏·叙述和人物

一、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二、叙述角度:有限视角(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和全知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三、塑造小说人物——贴着人物写

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四、圆形人物——性格复杂、矛盾,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如:王熙凤等。扁平人物——性格单一,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李逵、奥楚蔑洛夫等。

(七)、情节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例2: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这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

画线句具体说明。(6分)

答案:①拍摄别致风景是“他”独自行动的动机,为遇到狼的情节作铺垫。

②“他”不忍抛下摄影机和行囊背包,是“他”被狼逼迫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是“他”在野狼逃遁时及时醒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小说情节发生转折(人追狼)。

情节作用题【知识储备】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作用答题样式:情节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情节交代……,在文中起……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深化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的摇摆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第五篇:文言文散文小说的阅读指导(实用)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

一、弄清记叙的要素,明确写作顺序:

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①.概括内容,人物+事件 ②.找原因。

③.找结果。

2.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首尾连贯,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2).倒叙:把精彩部分或结局放在开头。

①、强调开头部分。

☆②、先声夺人,制造悬念。③、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3).插叙:中断原来情节,插入相关的其他内容。

☆①、补充内容(原因等),丰富情节,或为下文作铺垫。☆②、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题型:分析记叙顺序作用

二、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

(1)线索分类: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人物线索、事物线索、事件线索、感情线索、见闻线索。

①.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④.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⑤.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2)答题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五看:①看文章的标题 ②看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③看文中议论抒情语句

④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2.记叙文的结构:材料材料的排列组合

写人为主的文章:①看人物成长阶段;②看人物的不同性格 写事为主的文章:①看时间先后;②看地点转换 写物为主的文章:①看观察点变化;②看时间推移

三、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或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

人物描写有时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交待背景(人物活动的场景);②渲染气氛;③表现人物性格;④烘托人物心情;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⑥深化文章主旨。

(3)☆议论抒情能感染读者、引起共鸣,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

(4)☆说明表达方式主要用来交待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

2、品味语言: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入手。(描写的具体形象,议论的哲理、启示等)②、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说出修辞的作用)

③、从遣词用语角度分析。(动词、修饰语的选用;长短句、双重否定句等分析其准确传神巧妙;语言风格上的豪放、婉约。)

④、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⑤、联系中心,分析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的启示。1.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2.标题相关考点:

①.为文章拟标题。(简要、概括、生动)

②.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③.品味题目的含义:

A.内容上:点明写作对象;交待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题。

B.线索上:是文章的线索。

C.设置悬念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深层含义:一语双关,寓意含蓄。

示例:结合主旨回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3.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1)关键句包括: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2)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3)☆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①、开头: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③、末尾: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4)词语的调换考题: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使人感到特别亲切,可以更直接地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五、理解文章的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明确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结合生活体验,作出自己评价。(言之成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初中文言文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如何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一、“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们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同学们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1: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圈划”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同学们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但有些同学们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

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

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弊”注释为“破旧”,“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同学们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同学们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同学们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同学们心中了。

另外,也不要忽视对次要人物的言行和表现进行圈划,因为次要人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东坡诗文》中“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这句话如果能够圈划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赞扬了苏东坡的文学造诣。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文末的“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就是一句感叹语气的议论性语句,在阅读中圈划,就可以概括出“为人处事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的启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心。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如语段3中:“晏子辞而不受”的“辞”有“告辞”、“推辞”、“辞退”等多种解释,结合具体语境,应为“推辞”。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同学们要对此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它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以上是对如何提高初中同学们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的一些建议,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综合运用的。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心浮气躁,而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沉入文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那么对古人的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能水到渠成了。

下载小说阅读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说阅读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阅读指导(小说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指导(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

    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指导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指导 一、考点解读: 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

    中小说阅读(概括情节)复习指导教案

    小说阅读复习之 概括分析故事情节 复习目标: • 回顾有关小说的知识点。 • 了解小说阅读中有关故事情节的相关考点及常见题型。 • 掌握回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从容应对中......

    小说名言

    65.顾夜白 ——《路从今夜白》 有一回 你说 你配不上我 其实 是顾夜白配不上你。 你爱一个人,你宁愿放手,情愿一个人痛苦。 我爱一个人,我一定要拥有,情愿两个人折磨。 56.占南......

    诗歌散文小说

    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体裁,在考试中比较少见。因为小说的主旨很难把握,所以,在考试中不建议学生选做小说。 诗歌知识点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一......

    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教学方法新探 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呆板的教学方法会束缚思维,影响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

    小说标题

    小说标题 始终围绕小说的要素理清思路全面组织答案 1. 2. 3. 4.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气氛) 5. 6. 7. 8. 标题的一般作用 ①交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交代小说的主要对象(人......

    推荐小说

    推荐小说 仙侠奇缘之花千骨 十世转生 天魔 蓝寰之旅 艾因之风语 青见月和他的狐狸 流光夜雪 飞烟(作品:绝色倾城,夜凝夕1,2 等); 匪我思存(来不及说我爱你,佳期如梦 等); 辛夷坞(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