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1:2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教学反思》。

第一篇:诗歌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 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篇二:诗词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反思 李荣

诗歌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古代诗词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语文课程要利用古代诗词文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诗词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学生自主学习鉴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则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索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发展到“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通过这种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1.明确学习目标

我们鉴赏古诗词课题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二是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三是熟悉意象蕴含的 基本固定意义,分析由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氛围。2.探讨学习方法

教师境界为教无定法,但在这里是无具体方法可仿照,唯有在实际中边走边摸索,在学生学习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内容思想的方法活动中进行了方法的探讨。我们在每类诗词的前言中,都有简明鉴赏方法的说明,这是一把钥匙,用来启开学生的思维。例如山水的鉴赏,我们在第一节课中引领学生运用现有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在品味意境的时候揣摩作者的情感。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和学生共同鉴赏了例文中的几首诗,在形式上采取每组一首,要求学生把每组分到的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课堂讨论中首先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让每组的学生交流自己组员的作业,推举出一份语言描述优美的,共同进行修改,然后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由其他同学评点,对好的作品加以简单分析。由于山水诗一般为绘景融情,学生都能描述出来。有了这个初步感知,让学生以一首习题诗作为对象,分析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性认识有哪些,在品读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有哪些,把这些认识用书面形式表述出来,总结自己赏析山水诗词的方法。在第二步实践练习中,使用自己的方法来赏析习题拓展中的作品。这样我们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鉴赏就完整地实施了:被动认识——引导运用——主动认知——实践检验——达到目的。

当然在开篇讲解时,学生对于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提示引导完成。到后面的几类诗中,我们改变了形式,又引导到激疑:课题进行到羁旅(思乡)诗时,采取激疑自学法①先让学生阅读例文赏

析中的范文,然后画出你认为每首诗词中的关键词句;②罗列着这些 词句,你发现有什么特点;③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当学生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我们再让他们阅读前面的文本鉴赏方法,借鉴此法对自己的第③题进行修改,就会得到自己的鉴赏方法。再例举忧国忧民诗,课前一小组的形式展开阅读,把例文赏析中的八首从内容上划分类别,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先入为主的掌握了鉴赏方法,再回首看资料中的方法介绍,加以完善。3.归纳鉴赏方法

每进行完一个类型时,我们和学生共同总结鉴赏方法,并把它标注在资料上。当完成全部诗词类型的讲解后,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鉴赏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小结。

从期中考试的诗词鉴赏试题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并没有很好的掌握,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系统有针对的实践训练。篇三:诗歌教学反思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其次是朗读。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转载于:诗歌教学反思)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篇四: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除了古代诗词,小学也开始了现代诗歌的学习,相对于从小就背诵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也觉得没什么意思。诗歌课上结束了,看到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兴趣,就提议大家自己来试一试写诗。结果全班就炸开了锅,认为老师是在布置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认为自己是绝对不会写诗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位台湾老师写的文章,里面谈到了一节作文课—— 有一回上作文课,我出了一个题目:教室里的诗。全班同学都楞在座位上,不知道如何下笔才好。“老师,教室里的诗在哪里呀?”班长问。“在大家的眼睛,看得到的;在大家的耳朵,听得见的;在大家的手,摸得着的;在大家的鼻子,闻得出来的;在大家的脑袋瓜里,想像得出来的。”我回答。

“老师,你说得太抽象啦!”班长搔着头说,“能不能举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没问题!”我微笑着回答,“我先介绍下面这首诗,它是儿童诗创作比赛得到第一名的作品,大家一起来念念看。”

《粉笔》老师是地球,粉笔是火箭,“唧”!从“地球”发射出的“火箭”,命中了那颗“打瞌睡”的“星星”了。念完了《粉笔》这首诗,全班的同学都捧腹不已。觉得这首作品,想像力实在顶呱呱,内容十分风趣,比喻非常贴切,难怪会得奖。“老师,粉笔能写成这么好玩的诗,那么,板擦儿也能写成诗吗?”有个同学接着发问。“当然可以。”

我理直气壮的说,“大家继续来看下面这首作品。”《板擦儿》板擦儿很爱玩,在黑板上跑来跑去,玩得满身都是灰。老师来了很生气,叫值日生抓出去,打屁股。念完了《板擦儿》这首诗,全班又哄堂大笑了。大家都想不到,每天都要帮板擦儿拍灰,竟然可以联想成“打屁股”,实在太有趣了。“老师,上下课听见的铃声,也可以写出好诗吗?”有个女同学问。“也可以。”我又举了一首小学生的作品《铃声》,让大家一起共赏——《铃声》下课的铃声,像一块磁铁,把我们的心吸到外面。上课的铃声,像一条鞭子,把我们赶进教室。这首诗,分成前后两小节,前面写下课,后面写上课;一个比喻成磁铁,一个比喻成鞭子,两者对比起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节小学课堂,让孩子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诗歌,原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诗,原来诗是如此有趣好玩的东西。于是我找出了几首非常浅显又很有趣的小诗,又找了几首很著名的现代诗歌,于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出塞曲》等,在一次阅读课的时候,我把这些诗读给学生听,班上好一些的同学立刻说,原来这么简单都可以算一首诗啊,那我也会写;原来诗歌是这么优美;原来诗歌的意境可以如此深远悠长。虽然只是简单的阅读,反而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那些优美的诗句不用讲解就深入人心,美好的东西真的是值得共同欣赏反复阅读。在以后的摘抄和周记中,就陆陆续续多了好多现代诗歌的摘抄和一些简单的练笔仿写,有的同学还似模似样的写出了好几首小诗。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能与课外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一定会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更好的效

果。

诗歌教学反思:

有人说,创新的语言都是在诗歌中诞生,到小说里成熟,到剧本里衰老,在散文里死亡。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的语言最具有创造力,没有经过诗的语言洗炼,他的语言是粗糙的。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初步感悟诗句是怎样产生的?诗歌语言要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还要采用打破、重组、整合等蒙特奇手法,特别强调对学生五种感觉的训练,通感的运用。如: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这是一堂信息量非常大的语言训练课,也是综合训练各项能力的语言实践课,更是一堂追求诗意和谐、个性飞扬的生命语文课!如:让学生说“一轮()的圆月”,孩子们诗意飞扬,极有创意地填上了:含笑、含泪、孤独、凄凉、羞涩、冷漠、苦涩、甜润、令人牵肠挂肚??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奇妙,只要我们给它一个平台,它就能灵动翻飞,而诗歌的语言正给了想象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

别低估孩子的语言创新能力,儿童的世界原本就像童话般的美丽。你瞧,“树叶儿/悄悄地离开了母亲/带走的是思念/留下的是不舍/”孩子们的诗句多么感人,多么富有诗意的哲理。

课堂是一首诗,流淌着生命的温情;课堂是一首歌,跃动着和谐的音符;课堂是一幅画,勾勒出深远的意蕴。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孩子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孩子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孩子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这一切告诉我,对小学生进行“诗教”,为语言的创新,为培养孩子驾驭语言的能力,开辟了崭新的领域。3 诗歌学的现状反思

1、观念落后,教法单一

我们的老师教学时比较多地停留在对诗歌的判读上,即通过大量的词句分析,背景介绍,千方百计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至于这首诗跟“我”、跟时代有什么关系,则全然不顾。教法简单而且随意性大,过多地分析,少了诵读,少了赏析,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地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个人以为,作者说的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甚至很多时候诗人创作时根本不会去考虑我们现在所分析的什么“主旨”,关键是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古人读诗就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无达洁”的经验。这个“读出了什么”,就需要有感悟能力,要有感情体验、审美体验。教学诗歌就要引导学生

达到这一步。叶圣陶说:“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学习之外,但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的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会隽永。”叶老主张教师抓住精要之点,指出一两句足矣,而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探究诗人的经验。

2、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

我们这些处在第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几乎都有一个感觉,诗词教学是一个不大容易处理的领域。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考法,或多或少影响了诗歌教学。目前,语文教师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鉴赏的,但那原因大半是为中考中那容易得分的名句填空或者古诗词积累题。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普遍存在着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按现有的条条杠杠来进行诗歌背诵教学,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享受审美愉悦而言,鉴赏是目的;对获取创作技巧而言,鉴赏是工具。旨在应试升学者,看重的是工具;旨在提高人文涵养者,看重的是目的。“治标”不“治本”,只能应付考试,无益于培养能力。如果能在诗歌教学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素质,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治本”兼“治标”,就可以一箭双雕: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又能促进他们的应试能力。

3、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 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但是现在,有的语文老师本身确实有一些诗歌方面的知识,教起诗歌来,却过于理性化,缺少教学诗歌的激情——比如我本人就有这方面的缺陷,常作图解式的分析,缺少诗的意境赏析,更难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体验了。闻一多说篇五:《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教学反思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反思

————蕲春县农村实验小学:夏少雄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洗礼,优秀的诗篇早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是本册教材的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如何来完成这个单元的训练呢?如果按教学其它单元的教法来教学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尝试着用以下方法:

(一)、提前积累、奠定基础。

诗歌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以往的旧版教材只零星的安排一些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经典,旧教材中现代诗安排的篇数少之甚少,至于外国诗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无所知。本身我们学校是农村的学校,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接触诗歌的机会很少。基于多种考虑,我在教学第一单元之后,就开始在每个星期的一、三这两个早读时间陆续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今的优秀诗篇,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诗歌,让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后才能更好地教学《轻叩诗歌大门》这个单元的内容。

(二)、搜集背诵、整理诗歌。

时光飞逝,转眼间,第六单元已如期而至。此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到诗歌的海洋里寻求珍宝呢?我又该如何去落实本组单元的训练重点呢?看了看课本中编排的诗歌,从《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是《楚辞》、《离骚》中节选的都有,我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呢?按其它单元的教法一经、一诗、一词、一曲地进行教学,显然是不行的。正在这时,我想起去年的十一月有幸去武汉聆听了孙双金老师的二节研读古诗课,豁然开朗。他教学的《走近李白》那两堂课告诉我主题阅读、主题教学是一条捷径。在诗海拾贝的教学中,我引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我先指导学生按题材分类,从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方面去搜集诗歌,背诵诗歌,每位同学每组诗至少要收集三首以上,至少会背三首,当然多多益善。其中山水诗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进行收集,每个季节收集三首以上。同时,再引导学生还可按形式分、按国家和作者分等。这样,在众多的诗、词、曲、赋中,学生在收集上避免了盲目性,在收集、整理诗歌方面做得很好,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徜徉诗海、欣赏感悟。

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借用工具书、小组探讨等途径来学习“诗海拾贝”的内容,(“诗海拾贝”包括四篇古诗和两篇现代诗)独自完成同步和随堂的有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交流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决。在交流的同 时还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诗经·采薇》等四首古诗,准确的说是一诗、一词、一曲时,不但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且要求掌握字词的意思,并结合一些《诗经》的内容,丰富诗歌的内容。比如:给学生介绍《诗经》是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词、曲到底在形式、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在学现代诗《太阳的话》和《白桦》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说说:“你读了这两首诗有什么感受或收获?”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明白诗歌的一些独特表达方法,先在小组、然后在班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

(四)、勇于写诗、乐于抒发。学生在“诗海”中邀游,拾到了不少“宝贝”,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背诵的诗歌都在20篇以上。有五位同学达到了80多篇,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小懒虫”——董自强、熊鑫等几个同学也兴趣盎然,背了不少。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都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在“与诗同行”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施能力。学生通过诗海拾贝,积累了较多的诗歌,也学会了区别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我又着重指导现代儿童诗的一些写作方法,如明喻法、暗喻法、排比法、拟人法、假设法、象征法等,先让学生仿写,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创作。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反思这次活动,我发现,尽管这次的活动是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还是有不足之处。两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总共只有12节课,而在这12节课里,要完成制定计划、整理诗歌、欣赏诗歌、自己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等,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的作品无法展示,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搜集的材料有限。如果时间充足,学校有阅览室,我可以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其次,我深切的感受到,新教材的改革,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若水平不够,你怎能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和写诗呢?对于学生的诗歌,你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去修改? 所以说作为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地累积或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以备所需。

第二篇:诗歌教学反思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

第三篇:高中诗歌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王等堂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之一,而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薄弱,积累不足,阅读背诵的诗词作品少,对诗歌的形象、诗歌常用的意象、诗人个人经历创作风格等都缺乏了解,缺乏直接的感触,致使鉴赏时难度颇大。经过一段时间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部分的学习,我积累了一些较为粗浅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诗歌鉴赏是需要文言功底的。因为现在的选题往往都是古诗,特别青睐唐诗宋词元曲,而这些诗作都是古词语,有实词虚词。我们要告诉学生,在鉴赏前一定要把诗歌读懂,只有了解了内容才可能去做题,去分析字的妙处,去把握诗句的特点。如果不让学生去复习实词和虚词,不抓住课本中的诗词古文来复习,学生的古文功底差,要做好诗歌鉴赏题是难上加难的。

做好诗歌鉴赏题还要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长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南浦,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再如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至于诗歌的意境,因其概念比较抽象一些,只需要学生明白,由多种意象组合而形成某种意境,客观图景与主观情感完美结合,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不断鉴赏中逐步领悟意境的内涵。

另外,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从这四个方面来答题,做到这些方面,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一是解释字词的意思或分析意象,这一步是最基础的一步。二是把字词放回原诗句中,分析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这一步可把完整的句子译出来,然后加以概括说明。三是交待这一意境的特点,特别要点明他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四是结合全诗,概括地分析一下诗句是如何在表达出作者的思想的,分析时可从内容、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当然,要分析好诗歌,还要掌握大量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什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渲染、白描、以动衬静、先抑后扬、对比、象征寄托、比喻拟人、借古伤今等。只有做到心中有积累,才能面对诗题不心慌,回答起来有内容。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王等堂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近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一、把握背景,情境导入。古诗词鉴赏课之前,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积累诗歌知识,为学生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比如,在学习柳永的词时可以这样介绍: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些生动的介绍使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有时可以利用和诗作有关的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当然也可适当地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感受,深化理解。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三、感悟意境,领会意象。感悟意境是指将诗歌整体作为对象来深入体味独特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对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意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通过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得以展现的,那么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就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凄清的秋景。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秋风萧瑟,败叶纷扬,长江滚滚的浓郁的秋意。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远悲凉的意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去体味各自的意境。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教师可从诗歌的意境着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来领会诗词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抓住黄花、秋风、过雁、梧桐和细雨等一系列景和物,来倾吐词人受尽磨难、内心煎熬以及处境凄惨,诉说着词人悲愤、哀愁、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残月、新月大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大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大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这样学生就会建立一个宏阔的诗歌鉴赏观,从而为更好的读懂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依托载体,优化教学。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进行新课导入或播放范读,从而将课堂学诗氛围营造得更浓,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全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教学充满乐趣。

第四篇:诗歌的教学反思

诗歌的教学反思1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上课伊始的“说说关于春的成语”比赛一下子将气氛领了上来,孩子们似乎进入了春天的世界,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种“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教室。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诗歌的教学反思2

大班语言:故事《新朋友》

活动目标:

1、培养专心倾听的能力。

2、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参与故事讨论。

3、乐于认识新朋友。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参与故事讨论。

活动难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参与故事讨论。

活动准备:亲自故事《新朋友》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说说暑假认识新朋友后,要怎样保持联系。

2、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用书,讲述故事《新朋友》。

3、提问:

(1)进进喜欢上幼儿园吗?为什么?(喜欢,因为他升大班了,还可以见到小朋友)

(2)阿森长得怎么样?(黑皮肤、卷头发、圆脸)

(3)进进喜欢新朋友吗?他们一起做了什么事情?(喜欢,他们一起看照片、玩游戏)

(4)进进怎样和好朋友小新保持联系的?他们互相了解了什么?(他们用电子邮件联系,互相了解新学期的生活)

(5)如果你的好朋友搬了家,你用什么办法和她保持联系?(自由回答)

4、幼儿自我介绍。

5、请幼儿带一些喜爱的玩具或图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

诗歌的教学反思3

本学期高一级语文课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配套的粤版语文教材,讲授必修1、必修2两册课文。这两册课文各有一个诗歌单元,占课文篇目的四分之一,说明编者很重视在学生进入高中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作为老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在讲授两个诗歌单元时,我花了不少工夫,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读懂难度不大的诗歌。由于必修1的单元是古诗,必修2的是现代诗,合起来谈面子铺得太广,故这里简单汇报我在教现代诗歌单元时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诵读指导,增强感受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诗歌教学尤其要从诵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在教现代诗单元时,充分注重学生的诵读。一方面向他们讲清楚诵读的重要性,引起他们的重视,一方面循序渐进指导他们掌握诵读技巧。针对学生对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比较陌生,读起来并不习惯这个实际,我给学生提出一个诵读与感受

同步进行,边诵读边深化感受的四步诵读标准:一要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二要读出轻重缓急之节奏,结合必修2《点击链接》中关于诵读技巧的《朗诵的要领》进行指导;三要读出感情,发挥想象,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酝酿并表现真正的感情;四要读出意境,结合对诗歌风格的理解,读出或雄壮(《致大海》)、或平和(《我一无所求》)、或明朗(《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或宽厚(《黑八月》)的感受来。我反复跟学生讲解诵读跟感受力能够同步进行互相促进这个道理,经过动员,学生读的热情提高了,对诗歌的感受力也提高了。

在“读”的指导上,我还把它表述为读——朗读——涵咏——美读四个层级,而以美读为指归。“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毕竟诗源于歌,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必须引导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闻一多的《死水》是他诗歌“三美”主张的最成功试验,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气氛、情感、景象融为一体,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虽以散文笔法为诗,却自有自然流利的节奏;即使是外国诗,也有译者把它译得节奏明晰、音韵讲究,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我引导学生对诗歌中音步(音尺)

进行划分,把韵脚的韵标示出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诗歌音乐性的认识。

二、准确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高中生中有极少数人颇为喜欢诗歌,他们摘诗抄诗玩味诗(不一定读诗),却难以说出所喜爱的诗歌的妙处。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双桅船”“岸”“风暴”“灯”等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事物,而是诗人自身、与诗人密切相关的事业、时代风云、对光明的向往等的写照,它们共同把诗人复杂的心态和情味细腻的表达了出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这一意象,把徐志摩对康桥深切的依恋之情自然的表达出来,具有诗人独特的个性特征。

一首诗中出现的意象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连串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表现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这就需要学会两种能力:一抓住主要意象,二总体把握住多个意象所共同表达的内容。抓主要意象,如《死水》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中心意象,其它如“破铜烂铁”“剩菜残羹”“花纹”“青蛙”“白沫”等则是围绕这个中心意象而出现的,它们突出了死水的恶臭污浊,死水与它们之间存在着主从关系。多个意象共同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如《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中“行云接受远天的邀请”“风筝飞出了公寓”“杜鹃烧红了山岭”“鹧

鸪临走前一再叮咛”,表达的是“我”对春天的思考正在由肤浅走向成熟。它们没有主从之分,而是共同组合成一个整体。把诗歌中这些意象的关系弄清楚,能帮助学生在看似复杂的意象中较快地理出思路来,进而把握准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诵读到明了意象的含义从而把握感情,实际上体现了披文、缘景、入情这一诗歌分析的基本过程,循着这个过程来解诗,虽不中,必不远矣。

三、指出表现手法,评价艺术效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为如此。艺术必定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法,才能表现所要表现的东西。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多少了解,这时候就必须给他们做些介绍,我把这个工作穿插在几首诗歌的讲解中间。先总体分析三几首诗,让学生初步知道鉴赏诗歌的基本知识,再集中介绍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景、虚实、动静、色彩、表现手法、辞格运用等,讲解时用所学过的诗作作例子,学生显得较易于接受。之后,在接下来的几首诗里就更多地要学生依据所学到的内容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他们或自我思考,或小组讨论,基本上能够把一首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及其效果讲出来。

这个过程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在教学中达到教师适度点拨与培养学生自我感悟及鉴赏能力二者的统一的过程。它着眼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这一层次。它使多数学生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窥诗歌鉴赏方法之门径,过渡到能稍为运用一点鉴赏方法来相对深入地阅读诗歌这个层次。

四、由理解接受,到尝试创作

上面涉及的内容是鉴赏,如果能够作得扎实,学生培养起一点读诗的兴趣和方法,则可算达到基本的学习目的。要深入点开展诗歌教学工作,则可以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从而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完成周记时进行诗词的摘抄评论,以随感式的评点为主,说出妙处即可,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用小作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500字左右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我在安排这个作业之初,对学生到底能有多好的感受、分析能力心中无数,收起来的作业却发现不少闪光之处。看起来学生的能力还是不错的。

2、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我把它当作一次作文来要求。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还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作品。它们或许还显得稚拙,或许不是很和谐,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单元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

如果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则可以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另外的文体。比如把《雨巷》《山民》改写成记叙性散文,或改编成戏剧。也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这些工作我都来不及做,希望今后能尝试尝试。

诗歌的教学反思4

本活动是主题《四季畅想曲》中的一个语言活动,经过幼儿园三年经验的累加,幼儿对于每个季节的特点有了大概地了解,特别喜欢春天,用孩子的话说:“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最美。”诗歌《春天》是一首韵律感很美的诗,诗中有不但有色彩美,还有动态的美。以春天为线索,将春天的景物、动物、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美丽、活泼、动态的春天。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的意境,我课前让孩子们观看了春天的图片,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我这样提问:“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有美丽。”“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有许多漂亮的花。”“我喜欢春天,因为草和树都变绿了。”……小朋友都争着回答。

为了帮助幼儿感知诗歌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春天是一本怎样的书,书里有什么?”“春天除了是一本会笑的书,还是一本怎样的书,谁笑了?”“春天还是一本怎样的书,谁在唱歌呢?它们发出了什么声音?”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幼儿都回答得很积极,但对于第二个提问“谁笑了?”幼儿都回答“春天笑了”。我反思了一下,可能是我的提问有问题,如果我这样问,幼儿肯定能明白我提问的意图:“春天除了是一本会笑的书,还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书里有谁?谁笑了?”所以教师的提问要明确。

为了帮助理解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我和孩子讨论了;“为什么说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我的意图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只有平时语言表达较强的幼儿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一部分胆小、害羞的孩子还是没有表达的机会。因为一节课只有这么多时间,对于这部分孩子,没有空余的时间去等待,这也是我一个纠节的地方。

为了让幼儿完成仿编任务,我增加了自制小书的环节,引导幼儿运用简单、明了、形象的简笔画形式为诗歌画出了三幅各具特色的图,这样既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也利于幼儿利用记录的确图标来进行仿编。

诗歌的教学反思5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诗歌的教学反思6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诗歌单元的教学让笔者感觉收获很大,这里来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我们在教法上传统采用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对古代诗词有自己的感悟。既然是感悟和鉴赏,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往往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在上了几节关于炼字型的诗歌鉴赏课后,笔者带着学生总结一下这类题型一般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也有一定的阅读体验,这点他们也可以总结出来。通过展示近几年高考中关于炼字类型的诗词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如何答题能抓住得分点,接着师生共同探究找出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笔者感觉这一课上得很是热闹,学生也很积极。笔者给学生留下三道题目都是关于炼字类型的,笔者抽查一个班级的作业,结果发现问题很多,模式是有了,但是对于诗歌的内涵理解没有把握住,光有形式没有内容,这是很大的问题,下面就一个教学例子进行简单分析: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好多同学的答案就是说“看”字用得好,很形象,主人公看到眼前的景想到留别的愁苦来表现内心依依不舍之情。这种答案表面看问题不大,但是“看”到底什么意思,在文中到底是个什么妙处几乎没点出来。当然,这首诗便变成了讲课的重点。于是,笔者就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看他们答题的漏洞,然后具体去解析这首诗歌,先看诗歌的题目,强调“南浦”跟长亭一样都是送别的代名词,意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接着看诗歌找关键词,目的就是让他们领会“看”字在文中的妙用。拓展的时候,笔者举了《别赋》中的句子帮他们消化所学。看似学生有所领会,一节课下来笔者觉得特累,感觉这种教法没什么太大的效果,但是一时真是想不起来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讲鉴赏题目,一时走进了死胡同,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

在另一个班上课,笔者思路一时没打开,如果还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讲课,收获甚微。笔者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先让学生欣赏一下李清照《一剪梅》的mv,在《月满西楼》这首韵味十足的歌曲中,学生仿佛也被带到了词中的意境中来,有的学生看完后居然在书上写下了大约二三百字的鉴赏片断,每个同学鉴赏的角度也不一样。于是笔者顺势把《南浦别》打在大屏上,学生开始没多少反映,接着展示题目:“假如你是导演,你怎么把这首诗拍成mv或做成flash动画,要把诗中所要展现的东西表现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好。”班里顿时热闹起来,三五成群讨论起来。十分钟后,同学自告奋勇把自己的剧本设计讲给大家听,创意十足,包括配什么类型的音乐,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动作,包括什么颜色的字体学生都考虑到了……笔者觉得最好的就是班级一个学美术的同学和她同位的配合,一个画画,一个用语言去解说,生动形象,意境设置精彩独到。我们把鉴赏课变成了对诗歌的再创作课,一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就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教学法。上面的课堂实例中,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多媒体被结合了起来,创设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生动、具体的形象。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中学生讲解半天,他也许无法理解,而借助于影视形象再阅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传统与现代的适时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二学生也开了计算机这门课程,他们主动将所学计算机知识用于语文课堂,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提高,自己找了好多课本外的诗歌进行情境创设,并成立了诗歌兴趣小组,达到了学习诗歌空前的高潮。

笔者的教学思路这时候彻底打开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由“山穷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收获很大,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他们独特的想象力,他们的创造力带有个性化色彩,笔者也发现了原来班上的学生这么有才!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提高信息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把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我们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巧妙结合,打开了诗歌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诗歌的教学反思7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

2、通过谜语、问答以及表演等方式,进一步感知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活动准备

1、大图片、配乐诗歌磁带。

2、各种雪花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对下雪天经验的回忆。

1、教师: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进一步拓展话题:你喜欢下雪天吗?你知道雪花是什么样的?雪花会落在哪里?有什么变化?

有一首好听的诗歌讲的就是关于雪花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里面说了些什么?

二、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2、出示各种雪花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雪花的特点。

教师:诗歌里说雪花有几个花瓣?本,文来源:大;考.吧幼;师网雪花为什么会不见了?

3、回忆已有经验:你玩过雪吗?雪是怎么融化的?

三、学习诗歌,进一步感知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1、教师利用大图带领幼儿轻声的朗诵诗歌。

2、配乐朗诵诗歌。

四、分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感知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准备有关雪花的谜语,教师问幼儿猜。

2、幼儿分为两组,问答式学习儿歌。

3、为幼儿准备雪花的头饰,鼓励幼儿表演诗歌。

(1)一组幼儿朗诵,一组幼儿表演。

(2)交换角色表演。

活动延伸

与建议美丽的小雪花把冬天装扮的如此美丽,让我们把眼中的美丽雪景画下来吧!

诗歌:雪花雪花,雪花,你有几个小花瓣?

我用手心接住你,让我数数看,一二三四五六,刚数完,雪花怎么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圆圆的小水点。

参考资料:

雪花(snow flake)又名未央花,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

“瑞雪兆丰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 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 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 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活动反思:

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以“雪花”这一主题为线索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很自然的过渡到展开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欣赏雪景图,加深对雪的喜爱之情。然后引导幼儿在欣赏雪景图得基础上,导入主题——小雪花。

诗歌的教学反思8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感受高考:

1、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2、考查方向与重点

61方向: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61高考动向:近几年语文高考有很多地区的试题出现了炼字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61答题步骤: 步骤一:释词义明手法(先看炼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61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了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状态时有何效果)

61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五、巩固练习(20xx年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六、鉴赏思路

步骤一:释词义明手法(板书)(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板书)(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

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板书)(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七、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20xx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1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61“软”指柔软,以触觉写视觉,“涌”指涌出,运用比拟的手法。(步骤一)

61春日的傍晚,夕阳柔软的红光照在东山上,而东山被白雪覆盖,仿佛是银山像自己涌来。(步骤二)

61“软”生动的写出夕阳余晖的可感可触,柔和温暖;“涌”形象的写出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步骤三)

八、课堂小结

61步骤一:释词义 明手法(先看炼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61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

61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九、作业:

61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1春日即事

61李弥逊 ①

61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61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61[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61(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设置了明确诗歌语言的贴切性、丰富性和创新性三个教学环节,通过三个环节的连接照应,在具体诗歌中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阅读兴趣,有利于诗歌教学的进一步推进,使学生掌握了炼字的技巧,并通过成功获取知识技巧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热情,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激发学生鉴赏古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但也有不尽如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没有把握好教育技巧,引导时机。例如在讲解《南浦别》时,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我急于让学生说出准确答案,而没有给答错的同学阐述的机会,如果这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失误之处效果会更好。

2、以标准答案为媒介,明白自己做题过程中的得与失。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思,寻找自己的分析诗歌中的得与失,为以后备考做好铺垫。

诗歌的教学反思9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经过两个星期时间的学习,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告一段落。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一共进行了8项活动:制定计划、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分类,画表)、推荐欣赏诗歌、写诗、诗歌朗诵会、合编小诗集、总结。

由于在五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综合性学习,我大胆放权给学生,从计划到实施、小结,我只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做一个配角。这些孩子确实不简单,给了我很多惊喜。无论是给诗歌分类,还是自己写诗,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总结,学生们都能投入进去,主动去探究、去尝试。特别是合编小诗集,每个小组都能全员参与,分工明确,互相配合。虽然合编的小诗集很粗糙、简单,但形式多样,内容较全面。对于我来说,已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了。对于学生的作品,我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找回孩子们的自信心。

这次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诗歌的教学反思10

从刚接到课题的诚惶诚恐,到备课过程的煎熬辗转,到走上课堂的坦然自若,这节公开课,让我实现了十几年教学生涯的飞跃,完成了对课堂教学认识的质变。

反思此次公开课感触颇多,有收获、有遗憾,更有满满的感动和幸福: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有这样一个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也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关心帮助我的同仁们,他们在百忙之中给我调课、观课,坦诚地为我指出教学设计的不足和上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热诚帮我出谋划策,优化课堂设计……正是各位领导同仁的满怀智慧的无私引领才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诗歌鉴赏是中考备考的难点之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细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题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认识到考试涉及比较多的是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类题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另一方面从侧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得分率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题型,因此确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这两类题型为重点进行答题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时结合当前初三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设置了这样一堂课。

为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本节课我借鉴“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第一步积累知识、第二步培养能力、第三步拓展训练的课堂大框架,整堂课又分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了解课标考纲,第二环节理题型、明重点,第三环节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环节品字词、赏语句,第五环节实战演习、规范答题。我认为整节课学练结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识有了升华,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际课堂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经验总结如下:

1.对中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和命题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中考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和题点的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东各地市近几年的中考诗歌鉴赏诗题,集中精力对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图一方面通过几年考题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变化和考点、难点的分布,从而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总结出各种出题方式和做题方法,使学生的做题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中考诗歌的鉴赏的感性认识,消除对这类题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

2.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欠缺的能力进行重点突破和有效指导。

备课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频率较高的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确定为课堂的重难点,但是,区教研室范老师结合中考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得分情况,及时为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目标。为进一步摸清学情,找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应考过程的薄弱环节,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在不同学校、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中两次试讲,以此确立了合理的目标,并检验课堂环节设计和导学案上试题难度的合理性。

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了答题步骤,明晰了鉴赏的一般答题思路及规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学生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瓶颈,能够依分布点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据了解,参加中考阅卷的老师很多是高中学校刚刚送完高三的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答题能力和规范程度与初三的学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语文阅卷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会使一些答题不规范的学生语文成绩受很大影响,很多所谓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以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题不够规范。规范答题意识的强化和习惯的养成,贵在平日课堂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还特别重视了规范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细心的指导和温馨的提示,很多学生在导学案上的答题书写和用语规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学案贯彻课前、课中、课后,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构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课堂,在这次公开课中,在教研室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尝试编写使用“学案”。虽然因为对学案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编写过程中几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觉,学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分项成果有了载体,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了依据,让课堂的推进有条不紊,有效渗透了复习的方法,引领了学生温故知新。

学案的编写,让我学会改变教学策略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它让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学生立场备课、上课。学案的编写,大大提高了我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与学生的“亲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清楚,学习方法更有效,学习过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讨有了平台,连做笔记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让一节课学习时间更合理、更科学。如果没有学案,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在一节课上完成如此丰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检查,迅速地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时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我尝试的这种教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这堂课犹如一面镜子,让我获得了一定的自信,对于自己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但这认识绝不都是正面的。这面镜子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氛围驾驭能力的不足,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不够,创意问题不多。

有位教育家说:“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火把,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而不是把他们看成一个瓶,用我们的知识去浇灌。”

回顾本节课,虽不乏对学生的提问,但诚如观课老师所言,却缺了学生的主动质疑,我还是太过拘谨于课堂的预设,没有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乍看去,这群孩子很听话,积极的记笔记,回答问题。但这背后都是我在主导着,知识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一堂课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为主体,真正的放手发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思考的意识,终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的。

2.预设的东西多了,生成资源少了。

叶澜教授曾经针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王国探险队的队长,而不是旅游团的讲解导游。

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为了能保证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导演”,把课堂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我备课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说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发展预设的可能。但是,我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是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我预设的“景点”。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世上最难的是便是认识你自己,于我而言,通过这节诗歌鉴赏的公开课,我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足以证明这堂公开课与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最后以屈原的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学《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这一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诗歌的教学反思11

这次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我觉得这次综合性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多项活动,都有自己的收获。学生在“诗海”中邀游,拾到了不少“宝贝”,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背诵的诗歌都在20篇以上。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小懒虫”也兴趣盎然,背了不少。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都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在“与诗同行”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施能力。学生通过诗海拾贝,积累了较多的诗歌,在通过对比教学,学会了区别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我又着重指导现代诗的写作方法,如明喻法、暗喻法、排比法、拟人法、假设法、重叠法等,先让学生仿写,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创作。一个个“小诗人”诞生了,一首首小诗“破壳而出”。

尽管这些诗的内涵还不够含蓄,尽管这些诗的语言还不够优美生动,尽管这些诗还有很多欠缺之处,但对于我来说,已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了。对于学生的作品,我绝大部分没有进行修改(错别字除外),而是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练笔,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找回孩子们写作的自信心。

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反思这次活动,我发现,尽管这次的活动是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还是有不足之处。两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总共只有12节课,而在这12节课里,要完成制定计划、整理诗歌、欣赏诗歌、自己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等,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的作品无法展示,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搜集的材料有限。如果时间充足,学校有阅览室,我可以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诗歌的教学反思12

摘 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思考

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并巧设问题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但是从现在的高中教学来看,学生很少进行课前的预习,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课堂上没有学习的方向,盲目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为诗歌的学习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1.在预习中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预习不仅仅是要对诗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这样往往达不到预习的效果,在预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要有预习的目的性,不仅要对诗歌熟悉,还要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凸显预习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效果。

2.在预习中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难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过于简单学生没有预习的兴趣,难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所谓的少教多学的意思就是教师要将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在学生的手中,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满足了这一点,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几乎就不会参与,学生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对于比较难的诗歌,学生独自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小组学生的优势,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去交流沟通,进行思想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小组学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学习中始终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一基本原则,在学习中享受的并不是学习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学习的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学习,学生的逻辑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产生了高效的学习效果。

2.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多多展示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在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点评,做一些补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之间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还能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却成为教学的难点、重点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状况,推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少教多学教学方式,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调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诗歌鉴赏的课堂效率。

诗歌的教学反思13

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说的语文教材文学性更强了,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文学方面的需求,教师不妨安排阅读欣赏课,语文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目前的学生知识面日益丰富,他们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世界等,了解世界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他们能够脱离旧思想的束缚,在一个相对宽泛的空间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把朗读、默读、快速阅读、思考、讨论引进课堂,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有一次上课讲到一道课后练习,请学生仿造《我愿意是激流》写两个诗段,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写诗,我就抓住这一点,且不论他写得好坏如何,先抓住他们的这一兴趣所在,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创作,给予他们成就感。一、可以进一步引发有兴趣的学生,并将之导入正规,二、可以带动其他学生。

于是我大力鼓励学生创作,不少学生将他们的创作写在周记上或直接拿给我看,我均给予了恰当的评点分析,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有一个同学写了一首小诗“金沟河畔,凉风习习,蝉声和睡莲,伴我入梦乡。”我先称赞之余建议他将“和”字改为“绕”字,更有韵味。他也感到一字之别,意境却大不相同,感受到的炼字的乐趣。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习作《迎接奥运》我利用自习的时间,抄在黑板上当堂讲解。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且积极地投入,热烈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建议。这不仅鼓励了创作者,也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诗兴,过后,大家都跃跃欲试。趁热打铁,接着我把学生的诗歌收集起来,汇集成册,搞了一期名为《荷苑文集》的诗刊,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学生拿到诗集,看着自己的作品更是兴致高涨。

在教学《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在班级里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指导每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诗歌,进行研究性学习,用文本资料汇报。学生兴趣很浓。仅用一周时间学生们就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诗歌集。

诗歌的教学反思14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诗歌的教学反思15

课堂教学中,每走一个环节,我都在心中问自己,学生在此环节上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成功之处:

由于做法简单,学生自觉参与读背,堂上书声琅琅;由于教师完全不讲,在“聪明的孩子会在网上自学成才的”激励下,学生学得很认真,很有新鲜感,很有成就感。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明诗意、入诗境环节中,我先从整体入手,感知秋景,让学生画出曲中描写秋景的词语,再到部分,抓关键词语“残、寒”,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及拓展有关乌鸦的诗句,感悟秋日黄昏的萧瑟、冷清,感受作者当时那悲凉、孤寂之情,以及作者用词之精妙,并且通过读出情感、想象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在学生的讨论互动中,能力低的学生可以说出:“我知道课文讲的景物是山、水等”,中上生道出:“诗中描写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作为拨动作者内心那根琴弦的“一点飞鸿影下”,我采用了以读为主,读出飞鸿的高、快、远,读出秋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曲的最后两句,是作者的美好向往,那一幅多姿多彩的秋之画卷,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乐土,也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读白,我紧扣画面颜色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读出缤纷斑斓的秋之画卷,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多彩的画面,并积累四字词语,并运用于以后的习作中,工具性较突显。

同样是秋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光比较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此时,我拓展白朴的个资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萧瑟冷清之处,去寻找那充满生机的乐土,

再有合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学生有自信;通过生生交互,老师基本不用讲,便可以得出诗的大意,比课前太多的预设,教师百般牵引强!

我在教学上还采用了比较阅读,我选用了被誉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找异同,从题目到用词,相仿的地方甚多,这两首元曲,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异同,感悟出“文章因情感而产生”,不同的心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因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我想,这点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足之处:

在感悟“残”字时,虽然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虽较为成功的让学生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感受出了当时的意境,但我认为还不够,应再往下拓展,还有“残年”、“残喘”、“残照”等词语的理解,这样对“残”的理解会更深刻。但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想像时间,入境不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是悟不到作者笔下的情的。

另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以读意会,不排除有小部分学生在别人讲的答案中死记硬背,学生的潜能也许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在指导背诵时,应让学生看板书,两幅画面对比背诵,加深印象,指导表达手法: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缺少练笔的训练,因时间关系,作业仿写《天净沙·秋》,春、夏、秋、冬任意一个季节均可。(要求:抓住季节的景物特点,表达出你的心境。)无法在课堂上练笔,检查、展示。

总而言之,有得有失,但我认为是得远远大于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自主探究,效果会比老师精雕细刻地讲更好。

第五篇:教学反思-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和谐的韵律,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获得提升,文学艺术素养有所丰富,不断完善。

诗歌教学贯穿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幼儿学说话时候。按说,高三学生应有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呢?经过长期观察,我感到以下几个因素阻碍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

1、背诵积累少。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识记,恰恰相反,要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原始积累。由于一些错误的认识,目前学生能完整背诵的诗歌非常有限,这对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对语文教学都是极大的悲哀。

2、语言障碍。古代诗歌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词汇,都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

3、缺乏必要的训练。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一首诗歌,学生即使感悟到了,也不会表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就是重讲轻练,同时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基于以上思考,高三诗歌鉴赏训练中,通过对内容归类,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理解能力;通过训练解题模式,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者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以世论诗”即为再现当时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其世观其诗。

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对比较难懂的古诗文更加不赶兴趣。

当然,要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诗歌训练中,了解作者,辨清风格,仔细揣摩、细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真积累一些诗歌知识,增加自己文化底蕴的积累,相信我们在“操千曲” “观千剑”之后,一定会“晓声”“识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古典诗歌鉴赏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载诗歌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诗歌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教学反思12篇 高中诗歌教学反思1 摘 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

    诗歌朗读课教学反思

    朗读,诗歌鉴赏课的基础 仇鹏鸿 诗歌朗读课的教学,我一直秉承“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主导”的理念,以学生朗读为基础,意象分析为辅助,小组活动为架构,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了解文本,体悟诗......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篇一: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1月11日至13日, 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

    诗歌《忆江南》教学反思(大全)

    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

    诗歌《水乡歌》教学反思

    在《水乡歌》一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一、导入。以画激趣在开始学习之前,师板画小帆船,请学生上黑板画,比赛看谁画得像,画得快,看以闲笔,实则是教者在一次下......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五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朱剑敏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