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时数:两课时
上课时间:
主备人: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执教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谈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生活哲理(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说出包含的生活哲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作者在遇险到脱险的整个心里变化过程。
2、体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二、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 xún)
3、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美国费城。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1)、爬悬崖的时候,我遇到了什么情况或者是危险?(我被困在一悬崖的石架上面,不能进退)
(2)、我被困在哪里?(离崖顶三分之二的狭小岩石架)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3)、为什么其他孩子都继续爬上去了而我却被困呢?(八年来我一直都病、牢记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 ——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4、复述故事的内容。
5、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第二部分:脱险(主体部分)(14—22)(我遇险→父救险→我脱险)第三部分:感悟(23)
※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质疑记录:
三、交流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航:冒险情节(犹豫、软弱、委屈、恐惧、无助、绝望);脱险情节(害怕、恐惧、谨慎、信心大增、欣悦
(二)把握记叙要素(三)整理写作思路
四、点拨精讲
第 1 页1 共 2 页
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明确: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2、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明确:课文主要写“我”跟小伙伴们爬悬崖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3、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我遇险时神态及心理的句子。(心惊肉跳、几乎晕倒;软弱哀求;头昏目眩、啜泣;不能动弹)
4、“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明确:“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有两层意思:①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惧害怕,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由易人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5、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明确: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6、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样认识这一标题的含义?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终会取得成功。
7、“走一步,再走一步”缺少了什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
★当堂背诵最后一段(有时间的话抽一两个同学起来尝试背诵)
五、知识归纳
“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由此可知,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精神也就越来越充盈。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如果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六、检测巩固
1、见《同步训练》
2、我们试着作出种种有可能的设想,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
⑴、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⑵、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⑶、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我”„„
⑷、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我”„„
第 2 页2 共 2 页
第二篇: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②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③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一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教与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教与学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朗读复述法、研讨点拨法。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人生处处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相信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一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反从这一举动看出他非常爱
自己的孩子,他爱孩子不是一味的溺爱。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儿子,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经过努力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炼,可以增长勇气和经验。
①雅 词: ②四字短语:
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自主填写①②后,出示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能简要解释加横线词语。
训诫 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嶙峋 迂回 啜泣 心惊肉跳 纳罕
2、复述故事情节,①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②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C.尽量用自己的话。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待复述完后,学生交流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情节?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3、讨论: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学法指导: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结合现实生活思考。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① 速读课文,找出本文心理描写的词语、句子、段落,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例如:A、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这些词写出了“我” 紧张、谨慎、丝毫不敢怠慢的心理。B、“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我先是啜泣了一会,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两句话中的“啜泣”含义一样吗?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结合现实生活思考
②思考: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摔死?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学法指导: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三、课堂练习
积累与运用
1、注音、写汉字。
屡次()耸立()寒颤()颤抖()
chuò泣()头晕目xuàn()yū回()
2、词义写词语。
⑴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
⑵抽噎,抽抽搭搭的哭。
()
⑶高高地直立。
()
⑷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3、下列关于文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 文章多处提到杰利,一方面表现了他富有友情,另一方面杰利的存在,为后文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行文更加严密。B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C“我”是在父亲指导鼓励下走下悬崖的。
D“但是,从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这句话没有语病。
4、选词填空
A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_____(花招、花样、方法)来玩。
B“嗨,慢着,”我软弱地______(恳求、请求、哀求)道,“我没办法——”
C“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有个孩子______(嘲
笑、讥笑、嗤笑)道,“不用客气。”
D“下来吧,孩子,”他带着______(轻松、安慰、期望)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阅读与品味
阅读课文“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解答下列问题。
5、请从文段中找出“我”由恐惧到成功爬下悬崖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体会其在叙述中的作用。
6、用波划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7、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是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孩子?
8、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杰利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9、设想:假如“我”的父亲见我遇到危险,马上亲自去救小孩,结果会怎样?(开放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学法指导:结合自身体验,畅所欲言。将语文与生活结合,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五、教师总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时,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六、布置作业
结合拓展延伸写一篇小练笔。
七、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八、学后记
九、教后记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课堂练习提示:
1、lǚ sǒng zhàn chàn 啜 眩 迂
2、心惊肉跳 啜泣 耸立 小心翼翼
3、D
4、花样、哀求、嘲笑、安慰
5、啜泣—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给“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6、句子:“暮色苍茫,„„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黑暗。”作用: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夜幕降临,自己独自一人在岩石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更增添孤独与恐惧感。同时也为后来战胜恐惧和困难,增强勇气,埋下伏笔。
7、不是,相反从这一举动看出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他爱孩子不是一味的溺爱。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儿子,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经过努力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炼,可以增长勇气和经验。
8、他私自离开胆小怕事且最需要帮助的朋友,给“我”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一点他做得不对;但是他后来带领父亲来解救我,从这一点来说他做得很对。
9、“我”就会失去这个难得的增长勇气和经验的机会。如果今后遇到更大的困难,也不能自己去面对,去克服。(这不是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
执笔人:王小亚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了解作家作品,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学法指导】
1、标注段落序号,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出富有这里的语句,并在书上给自己喜欢的句子做好批注。
2、完成自学练习,将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讨论思考。
【知识链接】
一、检查预习
1.积累字词
(1)字音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
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头晕目眩()小心翼翼()悬崖峭壁()着眼()胸腔()
(2)释义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3)我的补充:
(4)串词成段:(100字左右)
2、运用
请你按照事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仿句:
二、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文章脉络:
a、起因()
b、经过()
c、结果()
d、启示()
(2)复述要求:
a、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抓关键词,可以用课文原句,也可适当加入自己的的联想。
(3)请写出你初读的感悟,你悟出的生活哲理:
【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是指什么?
2、如何理解“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的含义?
3、(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也越来越暗。这两句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 佳句: 赏析:
【 拓展提高】
1、你认为文章以“脱险”为标题与“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比较哪个更好些?说说理由。
2.“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说。
第四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15《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积累生字词
2.练习快速阅读,记住文章主要信息 3.学习课文细节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技巧 4.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5.能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独学
一、字词句积累
(l)查字典,给下面加点词注音,并当堂熟记于心。
训诫().耸立().凝视().啜泣().
瘦骨嶙峋()陡峭()....
头晕目眩眼().()着.小心翼.翼.()迂回()纳罕()..(2)词语积累,当堂熟记
嶙峋: 纳罕: 啜泣:
(3)语言运用: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例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仿句:。(4)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二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二、快速阅读,看谁获取信息更快更准。
1.“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答:
2.“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答:
互学
三.合作探究,看哪个小组答得更快更全面。
1.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答
2.你如何看待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的做法? 答:
3.你认为文章以“脱险”为标题与“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比较哪个更好些?说说理由。答:
4.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或:本文蕴含一个什么哲理?)答
5.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
6.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什么? 答:
四、展示
1.找出语段中(“我终于爬上去了„„我顿时有了信心”)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答:
2.借鉴本文细节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技巧,写亲历的一件事,表达一种生活感悟。
第五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
3、理解父亲的做法,联系生活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学生默读并画出关键词和句子)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哪些内容是详写的?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指名一个学生读第一部分句子: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里交代自己身体不佳,有什么作用?
2、自由放声朗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词语。
(1)、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2)、若你是当时那五个男孩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3)、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却是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3、默读第三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 “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三)、理解父亲的做法,探究其中人生道理(角色扮演父亲与“我”,用直线画出父亲的话,波浪线画出我的话)
1、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我脱险呢?
2、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3、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四)、齐读最后一段
(1)这里的“一小步”和上面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2)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