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地理1配合教案用图

时间:2019-05-15 01:1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必修地理1配合教案用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必修地理1配合教案用图》。

第一篇:高中必修地理1配合教案用图

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配合教案要用到的教学图 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北半球VS南半球)

季风环流

第二篇: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纵波(P):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2)横波(S):速度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习题]①比较S与P起始速度的大小?

②S与P的变化情况?

③S与P哪个先发生速度的变化?

④地球内部哪个圈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 [读图思考]P21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限

(1)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均明显增加(2)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1)地壳: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构成,厚薄不一,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①上地壳(硅铝层):密度较小,不连续分布(洋壳中缺失)

②下地壳(硅镁层):密度较大,连续分布(2)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①上地幔:地面下80~400千米处有一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②下地幔:温度和密度均明显增加(3)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

①外核:因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②内核:因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其核心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宇宙环境为题导入,由天说到地,再提到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震波为线索,引出地球内部的各个圈层,从而讲到圈层划分,最后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相对应的课后练习,预习下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掌握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运用圈层结构来分析地震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调动起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锻炼。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作业本 地理 必修1 参考答案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 地理 必修1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B 2.D 3.A 4.B 5.C 6.D 7.A 8.B 9.(1)①海王星 ②木星 ③地球 ④水星 ⑤火星 ⑥天王星 ⑦金星 ⑧土星

(2)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或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轨道为近圆形,且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3)②⑧ ①⑥ ② ④⑦ 10.B 11.A 12.A 13.(1)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2)金星。理由:因为金星与太阳的距离、赤道半径、质量、体积、公转周期等数据与地球最接近。

(3)假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减小,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就会减弱,地球外围的大气就会逃逸到太空中,地球上就不会有适当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也不会有适宜的温度范围,地球上也可能不会出现生命物质了。

14.(1)能够使“可见宇宙”的范围扩大。

(2)“大麦哲伦”在地球上对太空进行观测,中间有大气层阻隔,而“哈勃”在太空直接观测;“大麦哲伦”比“哈勃”的成像清晰度高10多倍。

(3)说明人类对神秘宇宙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对科学真理执著地追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1)电磁

(2)紫外 可见光 红外

(3)可见光

(4)可见光

2.A 3.B 4.A 5.B 6.A 7.C 8.A 9.D 10.B 11.(1)

(2)11

(3)黑子数目增多时,太阳活动处于活跃期,太阳大气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使磁暴发生的几率增大。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1)N—S 南北两极点(地心)

(2)箭头略 逆

(3)正西

(4)不偏转

(5)A=B=C=D A=B>C=D

2.A

3.(1)地球上除了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外,其他地方都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小,到极点减为零。

(2)40 000

(3)1 447

4.D 5.B 6.B 7.C 8.A 9.(1)北 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90 ■ W 90 ■ E

(3)9 23 12 9 23 14 9 22

21(4)0 ■ 180 ■ 10.C 11.A 12.B

13.(1)略

(2)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公转轨道)(4)近日点 1 快

14.(1)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赤道 23.5 黄赤交

(3)太阳直射 23.5 ■ N~23.5 ■ S

15.D 16.B 17.A 18.C

19.(1)6月22日 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夜)现象或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2)远日点

(3)晨 6时 0时或24时 6时 12时

(4)0 ■ 66.5 ■ 正午太阳高度

(5)A和 E,C和D

(6)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三个月后到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0.B 21.(1)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2)③④ ①⑥

22.B 23.D

24.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冬至日达到最小,此后又逐渐增大,至第二年夏至日再次达到最大。

25.B 26.B 27.A 28.C 29.C 30.略

31.32.A 33.D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1.(1)地震波传播速度

(2)横波 纵波 古登堡面 莫霍面

(3)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4)地壳 硅铝 硅镁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5)液态或熔融状 横波不能在该层物质中传播

(6)相同点: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不同点:B波的传播速度比A波快;A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而B波能。

2.B 3.C 4.D 5.D 6.C

7.(1)A

(2)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会明显加快。

(3)只有上下颠簸的震感(因为纵波可通过海水传播,而横波不能)。单元练习

1.C 2.A 3.B 4.D 5.A 6.B 7.B 8.A 9.B 10.D 11.C 12.A 13.D 14.C 15.B 16.A 17.C 18.D 19.D 20.D 21.C 22.C 23.B 24.C 25.B 26.(1)自西向东

(2)夏至(6月22)北回归

(3)9 23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冬 极夜

(5)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7.(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地核 地幔 地壳

(3)硅铝 硅镁 E(或硅镁)

(4)地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8.从地球本身看,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当,自身体积、质量大小适中,所以拥有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从恒星际空间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稳定,并且太阳光照比较稳定;从行星际空间看,八颗行星绕太阳公转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所以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以上条件保证了生命的产生与演化。

29.(1)15°/时 0

(2)>

(3)23小时

(4)正东 正北

(5)地转偏向 右(东)

(6)地方时相同;二分日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所处的温度带相同;季节相同等。(答出两点即可)

30.(1)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2)电子通信、航天工业等方面。

(3)气候变化、植物生长、人类的某些疾病、农业收成的丰歉等。(答出两点即可)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B 2.B

3.岩石 矿物 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 变质岩 4.A 5.C 6.B 7.D 8.D 9.(1)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 变质岩

(2)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熔融作用 10.(1)侵入 喷出(2)③(3)大理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1.C 2.A 3.B 4.(1)岩石圈 断裂带

(2)挤压碰撞 彼此分离

(3)亚欧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美洲 南极洲

(4)消亡 生长

(5)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所以多火山、地震。

②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由于板块的不断张裂作用,形成了红海。③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而形成的。5.D

6.(1)褶皱 断层

(2)背斜 向斜

(3)地垒 庐山(华山西峰等)地堑 渭河谷地 7.A 8.B 9.D 10.B 11.冲积扇(洪积扇)流水的沉积作用 沙丘(沙漠)风力的沉积作用 12.(1)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造成的。

(2)流水的侵蚀作用

(3)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4)一方面,华北地区的地壳受内力作用影响缓慢下沉;另一方面,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华北地区大量沉积,逐渐造就华北平原。所以,华北平原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13.(1)印度洋

(2)板块的张裂作用造成的。

(3)东非大裂谷将会发展成新的大洋。第三节 大气环境

1.(1)对流层平流层 高层大气

(2)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 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

(3)大气以上下对流为主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4)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这一层天气变化复杂,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空气、水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5)因为B层大气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并且平流层水汽杂质少,能见度高。2.A 3.A 4.B 5.C 6.D 7.A 8.B 9.C 10.C 11.C

12.(1)小 多(2)长 多 少(3)小 少(4)少 多 下垫面

13.(1)太阳 地面 大气逆(2)太阳(3)地面辐射(4)地面(5)大气逆辐射 保温 14.B 15.(1)略(2)> > < < 16.C 17.D

18.(1)甲 乙

(2)① ② ③ ④

(3)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4)摩擦力 成一夹角平行

19.C

20.(1)赤道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 极地高气压 东北信风 中纬西风 极地东风

(2)略

(3)b地区是空气堆积下沉,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 d地区是由于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

21.(1)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① D F 多 ② E G 少

(3)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南信风带

(4)太阳直射点

(5)D

22.C 23.A

24.(1)甲 乙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2)略

(3)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洲东部和南部

25.(1)C(2)B 26.A

27.(1)暖 冷 暖气团比重小,冷气团比重大,所以冷气团在锋面的下部

(2)锋面 云 雨 大风 28.(1)乙 ■ 锋前

(2)略

(3)(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冷气团 暖气团 晴天、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晴天、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大风降温、暴雨或雪 阴天、连续性降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9.C 30.略 31.B

3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低压 高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向四周辐散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33.C 34.C

35.(1)高压(反气旋)系统 晴朗

(2)暖 晴朗

(3)C 将受冷锋的影响

(4)A B

(5)M M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而N地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

(6)西北(偏北)

36.(1)甲(2)中纬 西风(3)海洋(太平洋)

37.(1)甲地终年高温;乙地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季节变化大。

(2)甲地终年多雨;乙地夏季干燥,冬季多雨,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3)甲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降水丰富;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38.(1)略(2)B B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 39.(1)冷锋

(2)寒潮

(3)6 较大的风和雨雪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4)暴雨

40.(1)副热带高压(副高,反气旋)

(2)A

(3)冷锋

(4)有利方面:缓解旱情,减少病虫害,净化空气,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不利方面: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瘫痪,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1.D

2.(1)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汽输送 蒸腾 下渗 降水

(2)地表径流、下渗、蒸发、降水。

3.C 4.D 5.A

6.(1)①⑤ ②⑥

(2)日本暖流 西风漂流

(3)寒 暖

(4)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7.(1)略

(2)低 A处沿岸有寒流经过,并受冬季风的影响,B处沿岸有暖流经过(3)处在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 沿岸为上升流

(4)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同时沿岸又有寒流流经

(5)北大西洋暖流

8.在山区,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了沟谷、峡谷等地貌,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地貌。例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就是黄河、海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9.航线①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加那利寒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②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③利用了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一路顺风顺流。单元练习

1.A 2.C 3.B 4.A 5.B 6.C 7.B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B 15.A 16.A 17.C 18.B 19.A 20.B 21.A 22.C 23.A 24.C 25.B 26.(1)A

(2)冷锋

(3)冷锋过境,当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易出现霜冻。

(4)烟气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防冻作用。27.(1)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E

(3)向斜 背斜 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 28.(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气温较低,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因此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29.(1)A B B C

(2)大气吸收 大气反射 地面辐射或反射

(3)冷

30.(1)雨雪 下降

(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西北 东北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C 2.A 3.B 4.D 5.B 6.C 7.C 8.C 9.B 10.B 11.B 12.B

13.(1)5 30 46 40

(2)人口增长越快,物种灭绝的速度也越快(或人口增长速度与物种灭绝速度之间呈正相关)人类的发展破坏了物种的栖息地;人类过度捕猎和采集生物资源;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使一些物种灭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C 2.B 3.A 4.A 5.B 6.A 7.B 8.C 9.C 10.D 11.A 12.A 13.B 14.A 15.B 16.B

17.(1)①D ②B ③C ④A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整体 水 土地

18.东北地区:合理耕作,促进土壤恢复;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华北地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合理排灌。黄土高原:加强治理,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避免土壤裸露而遭受直接冲刷。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C 2.C 3.A 4.B 5.A 6.C 7.C 8.C 9.D 10.D 11.C 12.C 13.A 14.C 15.A

16.(1)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和板结

(2)C

(3)逐渐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和土杂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17.(1)C

(2)B

(3)水分

(4)B 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主要为荒漠景观

18.(1)纬度 热量(或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2)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3)干旱

(4)由山麓到山顶的景观变化通常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高山草甸景观—高寒荒漠景观—积雪冰川景观。单元练习

1.B 2.C 3.D 4.A 5.C 6.B 7.C 8.A 9.D 10.A 11.B 12.A 13.D 14.B 15.B 16.A 17.D 18.A 19.C 20.B 21.B 22.C 23.C 24.B 25.A 26.(1)整体性 植被(生物)

(2)A C D B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27.(1)热带雨林带

(2)热带草原

(3)赤道 纬度 纬度 热量(太阳辐射)

28.(1)光合 矿物养分

(2)热量 水分

(3)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4)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9.(1)③ ④ ① ②

(2)垂直 纬度地带

(3)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水热充足;南坡相对高度大,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

(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降雪)丰富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D 2.A 3.A 4.A 5.C 6.A 7.B 8.A 9.D 10.(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

(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经过城镇,以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修人工运河 图略(在两河最狭窄、最近的距离处)

11.(1)总投资:青藏铁路线路较短,沿线地势平坦,造价较低,总投资最少;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穿过高山峡谷,总线路较长,造价较高,总投资很多。沿线自然条件: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层施工技术问题已经解决;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经过地质条件复杂、多断层、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且有积雪、冰川,容易发生雪崩,冰川的破坏作用较大

(2)A(3)D(4)C

(5)畜产品、矿产品、当地土特产 工业品和人们生活用品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B 2.B 3.D 4.B 5.B 6.C 7.B 8.D 9.B 10.A 11.(1)一致

(2)温暖 寒冷

(3)温暖 2~3 寒冷 1~2 12.(1)A

(2)欧洲 北美洲 亚洲

(3)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过度砍伐森林等 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增强

(4)全球大多数国家正协同一致,应对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危险的气候变化问题。美国是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排放量几乎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应加入国际社会的行动,应该为遏止全球气候变暖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言之有理即可)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A 2.C 3.D 4.C 5.C 6.D 7.D 8.B 9.D 10.D 11.C 12.C 13.D 14.(1)B(2)B(3)A 15.(1)农业社会阶段 矿产

(2)石油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3)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不断减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增大,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C 2.D 3.A 4.B 5.D 6.C 7.D 8.C 9.B 10.D 11.B 12.D 13.B 14.C 15.(1)发生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

(2)南方 东部

(3)季节性 频发性 高强度 广东和广西 受台风的影响

(4)流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中游地区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单元练习

1.D 2.C 3.A 4.B 5.D 6.B 7.B 8.C 9.A 10.C 11.D 12.B 13.B 14.C 15.B 16.D 17.B 18.B 19.A 20.D 21.B 22.A 23.A 24.D 25.A 26.(1)A B

(2)A 网状 B “之”字形

(3)北方 规模较小,空间相对分散,人口较少(4)A B 27.(1)0.32 1.1~1.5 1.6~

2(2)

(3)见下图(其中B与C,F与H次序可对调)

(4)全球各国开展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清洁新能源逐步取代矿物化石燃料;保护森林植被,植树造林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8.(1)C(2)A(3)湿润 季风 夏季风(4)A 29.(1)露天开采 井下开采

(2)深加工 煤化工

(3)煤渣、煤灰可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煤烟脱硫制取硫酸、硫黄;废热可用来发展温室种植。综合练习

1.B 2.C 3.C 4.C 5.B 6.A 7.B 8.C 9.B 10.B 11.C 12.A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B 20.A 21.B 22.B 23.A 24.A 25.D 26.C 27.D 28.C 29.C 30.D

31.(1)①喷出(侵入)作用 ②熔融(重熔再生)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A B 32.(1)首先是塑料膜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滴在装沙的小瓶中,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具体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33.(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2)略

(3)西北

(4)9月30日17点

(5)带 该纬度带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34.(1)美洲 非洲 太平洋

(2)消亡 生长

(3)亚欧 印度洋

(4)扩大 35.(1)①6月22日 ②3月21日或9月23日 ③12月22日

(2)南回归线近日

(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为一年中最大值;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5 ■,为一年中最小值。

(4)略 B预案

第四篇:识图、用图教案1

批准人:

****年**月**日

识图、用图电化教学教案

作 业 提 要

课目:识图、用图

目的:通过电化教学,使同志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动作要领和训练规律,为下一步动作训练打下基础

内容:

一、地形图、域区图的基本知识

二、判定方向

三、按图行进

方法:提示要点、组织观看、检查抽测、答疑解难、小结讲评

时间:45分钟

地点:电化教学室

要求: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勤于动脑、积极思考

3、严格组织、维护秩序

器材保障:电化教学设施一套《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

作业进程

作业准备: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宣布作业提要

作业实施

1、提示要点

按图进行,一般是指在生疏的地形和无向导的情况下,利用地形图或略图,在图上选择行军路线,通过地图与现地对照,保证沿选定的路线到达预定地点的行进方法

2、组织观看

(教员在观看过程中,随时巡查观看、笔记情况)

3、检查抽测

(XXX同志,请你回答在没有指北针的情况下用什么判定方向)

(答:……)

4、答疑解难

(重点在利用地图,按图行进)

5、小结讲评(略)

作业讲评 讲评:今天,我们利用了1个小时,对识图、用图相关理论进行了学习,大家在观看中,勤于动脑、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自觉维护了课堂纪律,表现好的同志有XX同志,在上课期间,能够带着问题去思考,做到了大胆提问,希望其它同志向他学习,望大家做好准备

讲评完毕,下课!

我们对动作进行训练,希

编写人:

****年**月**日

下节课,批准人:

****年**月**日

识图、用图动作练习教案

作 业 提 要

课目:识图、用图

目的:通过授课,使同志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会正确识图、用图,为圆满完成执勤处突打下基础

内容:

一、地形图,域区图基本知识

二、判定方位

三、按图行进

方法:集体授课,分班讨论,检查抽测,小结讲评 时间:48小时 地点:学习室

要求: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积极思考,勤于动脑

3、严守纪律,维护秩序 器材保障:略

作业提要

作业准备: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向在场首长报告

2、宣布作业提要 作业实施

一、地形图、域区图的基本知识

1、地形图图面要素

所谓地形,就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而所谓地形图是指利用正射投影的地图,其地物用图式符号加注记表示,地貌用等高线显示

(1)地形图的方位确定

地形图方位的确定应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地形图的颜色显示

地形图的颜色有四种,即黑、绿、棕和蓝色,黑色显示人工物体—居民地;绿色显示植被要素,棕色显示地貌要素,蓝色显示水系要素

(3)图廊外的标示

地形图的四周有许多标示,它们各有各的名称和用途,主要的有:“图名及图幅编号”位于图幅上主中央;“在图廊外左上方有个#字格叫小接图,图的下方中央是比例尺,它是地图大小,内容详略,精度高低的标准,也是量的基本依据”

2、域区图的种类和特点(1)行政图

行政图是着重反映某地区区域划分、社会文化生活等内容的图,主要供有关部门实施行政管理,进行宏观规化,维护治安

(2)交通图

交通图是着重反映某地区交通、道路情况的图,它是行车人员机动、控制和管理交通提供方便,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形资料

(3)游览图

游览图是着重反映某地区名胜名迹和文化娱乐场所内容的图

3、地图比例尺

比图比例尺是图上某线段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地图比例尺有三种常见的表示形式,数字式比例尺、文字比例尺、直线比例尺 依据比例尺可以量出图上的距离,这是主要介绍依直线比例尺量耸的方法

直线比例尺在注记数字表示相应实地的水平距离,从“0”向右为尺身,注记的是公里数,用来量取整公里的距离,从“0”向左为尺头,用来量取不足公里数的距离

其方法可归纳为:量比、读

4、地物符号

地物是指分布在地面上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固定性物体,如居民地、道路、江河、林木等,地物符号就是将地物用统一规定的图形、颜色,并结合注记而绘制在地形图上的符号,根据地物符号,可以在图上了解地物的种类、性质、分布、形状和大小等

地面上的物体、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地形图对此进行了综合取舍,只把有军事意义的重要地物作出标示,地物符号的分类和识别的方法是:

(1)按符号的图形分类

①与地物的平面轮廓相似的标为轮廓符号或正形符号,如居民地、河流、公路、桥梁等

②与地物的侧面形成相近的称为侧开符号,如突出树、烟、囱、水塔等

③也有的与地称的意义相关,按照会形、会竟方法构图具有形象和富有联想的特点,如变电所、矿井、气象站等

(2)按符号与实际地物的比例关系分类

①依比例符号(又叫轮廓符号),如居民地、河流、湖泊等,实地面积较大,其外部轮廓是按比例缩绘的

②不依比例尺符号(又叫状符号),如突出树、亭和塔等实地,对军队行动有价值的某些独立物体,其面积小,在图上不能按比例尺缩绘,只能按规定的符号表示

(3)注记

地物符号的图形,只能表示地物的形状、位置大小和种类,但不能表示其质量,数量和名称,因此,还在用文字和数字予以注记,作为符号的补充和说明,如居民地、江河和山和名称、森林和种类、公路的质量等,均用文字注记、高程、比高、河宽、水深、桥梁的长、宽和载量等,则用数字注记

5、坐标

确定平面上或空间中某点位置的有次序的一组,叫做该点的坐标,如去看电影时,入场券就有排、号,按照排、号就能找到座位与此类似,在军事上,利用坐标能迅速、准确地确定点位和批示目标

地形图的坐标系统分为两种,即地理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

(1)图上平面直角坐标网的构成及注记

打开一张大比例尺地图,上面有许多横线和纵线组成的方格网,这就是平面直角坐标网,横线叫坐标横线,在坐标横线东西两端的上面注记的数值是纵坐标值,用X表示,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纵线叫纵线坐标,在坐标纵线南北两端两侧注记的数值是横坐标值,用Y表示,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2)平面直角的读写方法

平面直角坐标的读写均先纵坐标值X,后横坐标Y(3)平面直角坐标的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主要用于指示目标和确定目标在图上位置其方法有多种

①方里格法,先查取目标所在方格下方,条坐标横线的纵坐标值再查取左边一条坐标纵线的横坐标值

②#号格法,将方里格按#字等分类9个小格,并从左上格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编号,指示目标时,在方里格坐标后加注小格的编号即可

③精确坐标法,当方里格内目标稠密,来用上述2种方法仍不能明确指示和确定时,可采用精确坐标

6、地貌

地貌是指地表面高低起伏的自然状态,用等高线表示(1)等高线

所谓等高线,是指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种连接而成的曲线,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并各自闭合,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多,山就高,等谢线少,山就低,凹地则与此相反

(2)等高线的种类:在地形图上,等高线密密麻麻的,有粗的,它主是分为四种: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计曲线,也叫加粗等高线;间曲线,用长虚线表示,显示两条首曲线中间的细部待征,助曲线,也叫加粗等高线;间曲线,用长虚线表示,显示两条首曲线中间的细部特征;征曲线,就是在间曲线和相邻首曲线之间加绘的等高线,用以补充间曲线的不足,是用细短虚线表示的。

(2)高程的起耸和注记

自地面上任意点到平均海水面的实地垂直距离称为高程

地图上的高程注记有3种,即控制点高程,等高程的比高控制点的高程注记,用黑色,字头朝向北图廓,等高线的高程注记,用棕色,字头朝向上坡方向,比高注记与其所属要素的颜色一致字头朝北图廓

二、判定方向

判定方向就是在现地辨明东、西、南、北方向,它是现地用图和逐行作战任务的前提

(一)利用指北针判定

指北针是武警部队常用的一种装备器材,其使用方法就是打开指北针放平,待磁针静止后,磁针涂有夜光剂一端(或注有北字)所指的方向,就是现地的磁针方向

使用前,应检查磁针是否灵敏

(二)利用北极星判定

寻找北极星是夜间判定方位简便易行的方法,北极星是正北方天空中北极附近一颗比较亮的恒星,所以只要找到了北极星,就找到了北方

(三)利用自然特征判定

独立大树通常是南西枝叶茂密,树皮较光滑,北面枝叶较少,树皮粗糙,砍代后,树桩上的年轮,北面间隔小,南面间隔大

突出地面的物体,如土堆、土堤、田埂南面干燥、青草茂密,冬季积雪融化较快,北面潮湿,易生青苔,积雪融化较慢,凹地面的物全,则情况相反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庙宇,宝塔的正门多朝南开,农村住房的门窗一般也多朝向南方

(四)利用已知点判定

通过已知高地的走向及高低走势,河流的流向及走向,村庄的方向与自己的站立点的关系位置,也能概略地判定方位

(五)利用太阳和时表判定

太阳东升西落是大自然永远不变的规律,据此就可以概略地判定方位,一般来说,在当地6时左右,太阳位于东方,12时位于南方,18时位于西方

三、按图行进

按图行进,一般是指在生疏的地形和无向导的情况下,利用地形图或略图,在图上选择行军路线,通过地图与现地对照,保证沿选定的路线达到预定的行进方法

(一)现地对照

现在对照,就是将行进图上的内容和现地一一对应起来,目的是明确站立点周围地形的基本概貌,这是保障正确行进的前提

(二)选择与标绘进行路线

根据受领的任务,敌情及装备等情况,选择行进路线,其具体要求是,线路近,便于隐蔽,便于机动,按照选运的路线,绘制略图,或将行进路线的起点,终点和转折点及沿途行进路线用彩笔醒目地标绘在制式地图上,并按绘图要求加以标示

(三)熟记行进路线

先进前要对照地图,熟记行进顺序,把第段的里程,转弯点及道路两侧的方位物、地形物征和要经过的村庄等熟记在脑子里

(四)出发和行进

在按照规定时间出发后,在先进途中,要使终保持地图和现地方位的基本一致,做到“人在路上走,心在图中移”特别是转弯点、岔路口、居民地进出口处,更应注意对照方位物,以保持正确的行进方向和路线 分班讨论

讨论一:如何正确的判定方位

讨论二:当遇到与图不符时如何正确改正 检查抽测

XXX同志:请你回答,地貌和特征是什么?(答……)小结讲评

作业讲评

讲评:今天,我们对识图、用图的常识进行了学习,大家在学习中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思考,勤于动脑,自觉维护课堂秩序,对其重点内容掌握较快,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下来后继续对理论进行学习,并运用到以后的执勤实际中去,下节课我们将对识图、用图理论常识进行考核,希望同志们认真复习,做好准备,下课!

讲平完毕

编写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月**日

识图、用图考核教案

考 核 准 备

课目:识图、用图考核

目的:检验理论掌握情况,为转训提供依据 内容:

一、地形图、城区图的基本知识

二、判定方位

三、按图行进

方法:统一指挥、逐个操作、现场评判、考核讲评 时间:1小时 地点:理论考核场

要求:

1、严密组织、严格考核场纪律

2、严格标准、公正评判

3、严肃认真、作风严谨 器材保障:略

考核进程

作业准备

1、清点人数,整理着装,向在场首长报告

2、宣布作业提要 作业实施

1、考官就位

2、宣布考核成绩评定标准

(1)标准;①熟悉地形图、城区图基本知识;②掌握判定方位的方法要领,能利用指北针、北极星自然特征,时针太阳法在生疏地形上准确判定方向;③能在生疏地形上按图行进。

(2)要求:笔试或口记,实际操作,笔记或口记正确率不低于70%为合格,实际操作,在生疏地形上判定方位正确,并能在2小时内按指定路行进10公里为合格

[裁判长〈中队长〉口令:裁判员到位] 主裁判口令:第一名出列〈受考人员路到预定位置〉 〈按所提出的问题回答〉

受考人员回答完毕后,副裁判进行评判

第一名裁判:“XXX同志,熟悉地形图、城区图基本知识,掌握了判定的方法要领,评定为合格”

第二名裁判:“XXX同志,理论知识掌握牢固,评定为合格” 主裁判:“最终评定为—合格”

〈以后依次按上方操作:考核评定同上〉

主裁判:停(成连横队集合〈考核完毕后,调整位置〉)

考核讲评

讲评:今天,我对本阶段的识图、用图进行了认真的考核,在考核中,同志们能按照事先提出的要求,认真操作,严守考核场纪律,绝大多数同志掌握了识图、用图的动作要领,做到了不懂就问,大胆发言,特别是两名裁判员,能够公正评判,最终评定达到了合格,待中队申报大队批准后,我们转入下阶段的训练!

编写人:

年 月 日

第五篇: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琼中中学 李孟吉

通过高中地理教学这段时间,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如下: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比如在地球运动中,如何处理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时,我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教学,一是难以驾驭和控制,二是学生受干扰因素更多,更不利于我完成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四个学生参加到我的设计材料中来,一个同学作北回归线,一位同学作南回归线,一个同学作移动的太阳,一个同学作地球上任一点的物体,让同学们一起观察以下几种情况:

1、当这个点在北回归线以北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

2、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以南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

3、这个点在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太阳在南北回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

4、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最后我请学生自己来归纳结论,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并且能够很好应用。我认为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解读教材、分析教材

在每周一上午备课组组织活动,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任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同伴助教、探究、模仿等等。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二课时,确立的重点内容是气旋与反气旋,首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看书、填表,然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各种问题,再分组讨论,再由各组的代表提问并由其他的学生来解决,如果解决中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决,最后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究。(2)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第三课时,将课堂目标分为a、b、c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目标,并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探究。

希望通着这次反思能提高我的教学设计能力,真正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

下载高中必修地理1配合教案用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必修地理1配合教案用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中国地理教案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

    高中必修5英语单词1

    每天坚持多背几个每天坚持少睡几时坚持坚持必修五单词unit1characteristic n. 特征;特性 radium n. 镭painter n. 画家;油漆匠 put forward 提出 scientific adj. 科学的 conc......

    高中必修1生物小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

    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设计 [1500字]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五篇范文]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胸怀梦想,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让青春载着梦想飞扬!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必修二......

    1.1地理必修一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一、教材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一) 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