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论文: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探析
大学生环保意识论文:
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探析
摘 要: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对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文章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现状,增强对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科技道德 教育
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是指基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以一定的生态道德原则和科技道德原则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启发、引导大学生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自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科技道德观,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状况,我们选择了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在校的9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调查问卷活动。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852份,其中有效卷为810份,有效率为95%,调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已开始认识到生态道德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了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的尝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从教育理念上,高校对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和绿色消费意识缺乏。
在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方面的调查上,总体来看,大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不强,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的大学生在行动上缺乏毅力,当个人利益和环境利益冲突时,往往会舍弃环境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盲目使用“一次性用品”,这是近年来造成浪费的一大消费现象。卫生筷、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消费的实质是迫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物质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被抛弃。一次性木筷的消费,现在就让中国人一年耗掉500万立方米木材。[1] 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有人浪费水电和扔垃圾的现象,也不会去阻止,原因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如果大学生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意识,那他们在行为上就会有强大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协调好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2]绿色消费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因此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消费方式。
2.从教育内容上,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内容不完善。
首先,从大学生对科技道德规范及适用对象的了解看,有48.31%的同学对科技道德规范了解一般,更有甚者达13.04%同学不知道科技道德规范,有38.65%同学不知道科技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这充分反映了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缺失,也说明了科技道德教育内容还很不完善,体系还不完整。其次,从科学应用的两重性来看,大学生对科学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尚可,但科技
伦理道德缺失,说明高校缺乏科技伦理道德教育。调查表明,科技认知水平高的同学能认识到科学本身是中性的,但科学的应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也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同时认为科学的应用可以服务于任何目的,它为善还是为恶取决于人。在对“科学上能做到的,就不应禁止”的认识上,有47.65%的同学认为不正确,有25.19%的同学认为要具体分析。科技认知水平较低的同学,如有27.16%的同学不清楚此观点的片面性,还不能正确认识科学应用的两重性,这都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科技与自然的关系所致。大学生对克隆的负效应认识模糊不清,仅仅了解一点占52.84%,还有10%同学选择“不知道”,这说明了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的缺失。这主要是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明确科学应用并不就是自然而然地造福人类的,需要相应的制度、法律、道德制约机制,这也充分说明加强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从教育方式上,高校科技道德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在教育方式上,传统高校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严重忽视了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及学生的情感,结果出现了知而不行的现象。调查表明,大学生乐于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11.59%,学生乐于接受科技道德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21.25%,大学生更乐于在参与活动中接受科技道德教育,如大学生乐于参与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比例是56.52%,大学生乐于参与科技道德教育活动的比例是43%。又如大学生在科学道德规范方面,对在科研活动中不能弄虚作假的认同率较高,但在具体问题上却知而不行,出现诚信危机。对“在实验数据分析中发现误差不满足要求时,你是否同意修改实验、测试数据”调查表明,有34%的大学生表示坚决不同意,有54%的大学生则表示原则上不同意,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在科研活动中不能弄虚作假的认同率较高。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有6%的大学生竟然同意修改实验、测试数据,使其符合要求。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诚信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是不一致的,存在知而不行的现象。因此,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观念,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提高遵守科技道德规范的理念,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4.从教育管理上,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管理缺位。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草坪的爱护情况是:“从不走”的同学只有27%,“偶尔走”的同学有30%,“很少走”的同学有39% ,竟有4%的同学选择“经常走”;从图3-8可以知道,大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情况是:经常参加的只有23%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有67%,还有10%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这种情况充分了高校在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管理上的缺位。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也是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应树立“管理也要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的缺失,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而关键原因是高校教育的不足,究其原因如下:
1.从教育理念上,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
目前理工科高等院校,注重科技专业教育,忽视科技道德教育。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在教育理念上,注重知识和原理的传授,而忽视了生态科技道德的养成教育。深层意义上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理念不足,大学生缺少对技术利用的理性态度,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技术工作的社会适应性上产生很多的困扰,偏颇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中的伦理道德缺失。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缺乏前瞻性,对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各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将会在不同的行业
担当不同的职责,其中不乏各级决策者和管理者。如果他们没有受过应有的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很可能会沿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传统模式。[3]目前高校教学偏重于生态知识介绍,忽视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和文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刘湘溶教授提出:环境伦理教育要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抓好意识的培养、榜样的感召和行为的引导三个环节的工作。[4]因此,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就要努力在这三个环节上下功夫,特别要注重大学生生态行为的引导和养成教育。
2.从教育内容上,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学校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同的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校德育要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加强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我国传统的理工科院校过于重视专业技术和技术的课程设计,忽略人文素养的课程规划,导致高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造成一些大学生漠视生态科技道德,缺乏对待专业技术的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行为的功利性倾向较为突出。这种以专业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代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高校生态科技道德观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和科学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当前大学生的生态科技道德观不尽如人意,与高校生态科技道德观教育内容不完善、缺乏时代性有很大关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对生态观的讲授比较笼统,对生态责任意识和科学道德规范的教育较少。传统德育价值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却很少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要对其他生命体和人类未来承担责任。生态责任感是形成生态科技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把生态责任意识和科学道德规范充实到高校生态科技道德观教育的内容中,使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内容增强时代性。
3.从教育方式上,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方式缺乏实效性。
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不可否认,灌输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缺乏人文关怀,因此显得被动性较强,而主动性、自觉性不够,甚至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因此要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局面,大力推行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德育教学中,只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才能从平面走向立体,才能提高实效性。
4.从教育管理上,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管理没有形成合力。
当前,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对科技道德教育问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科技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效。然而,高校对此问题并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在教育投入上,注重对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忽视对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由于资金投入少,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培训少,师资素质的低下必然会影响科技道德教育的效果。高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应把科技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在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中作为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育人功能的高校教育应首先担负起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任务,应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教育者和践行者。[5]因此,高校有责任教育大学生用自己良好的生态科技道德和崇高的科技行为为人类谋福利,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137.[2]方世南.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夯实社会和谐的自然基础[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8(2):13-18.[3]彭文武,周巍.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4):167-168.[4]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0.[5]张东玲.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62-64.
第二篇:大学生环保意识问题及建议
一、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问题及建议
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大多数学生在校内环保意识好,但到校外却没有好的环保意识,受环境影响较大。调查问卷显示,40%的学生环保意识好,对环保知识能够清楚的了解,38%的学生环保意识一般,对环保知识有所了解,22%的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对环保知识缺乏。这说明,在环保知识方面的问题需解决,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一些与环保知识有关的课程。二是让学生实际行动起来,让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等工作,并写上感受。三可以让学生向周围的同学或亲人讲解环保知识,加深知识的印象。
二、大学生文明程度的问题及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32%的大学生文明程度好,对“课桌文化”表示不好,破坏公物,53%的大学生看到街上有人随地乱吐痰,会在心里默念好恶心。15%的大学生则对说脏话的态度是无所谓。这说明,对随地吐痰、说脏话等问题需解决,应对学生讲解此方面的话题,让大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观点。
三、大学生对公德教育的理解问题及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只有4%的大学生理解什么是公德教育,23%的学生则表示无所谓,93%的学生对公德教育则不理解。由此说明,在公德教育方面的问题需解决。为此,应该加大公德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是一个大群体,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多数个体的素质好了,才能形成良好素质的群体,才能有良好形象的国家。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对策
摘 要: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我们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围绕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牢固把握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流,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以培育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学习逐步养成和提高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而学校道德教育对其影响尤其深远。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思想道德教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各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和基本精神面貌。但在以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时期,在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进步并视之为主流的同时,应客观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仍然矛盾重重。
一、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偏颇,同时也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不断渗透的结果。其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社会转型的冲击是根本原因
转型是指事物运动形态的转化过程,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自20 世纪80 年代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了现行社会的系统改造,这标志着中
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其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这种改造虽然并不以改变现行社会形态为目的,但改造者的种种努力,多半达于对现行社会形态迄今赖以支撑的许多重要的社会观念与社会制度的基本否定。”当代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中,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和调整的全过程,他们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躲避的受到消极效应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扩大,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观念、行为活动等造成冲击。而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最活跃、吸收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加上价值观不成熟、求知欲强烈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其影响。大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精神提出强烈要求,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而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尊崇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的同时却伴随着道德责任的缺失。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一种金钱关系,在政治与业务、知识与金钱之间的价值选择逐渐偏重于后者。当代许多大学生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看待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上,他们不再高呼知识的力量,而是高呼知识就是金钱。除此之外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会伴随而至,并与我国相应的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加上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可控性较差这一切都使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大学生们将不得不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更为复杂的选择。
(二)学校教育的疏忽
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德教育方法与现实社会脱轨,现行的大学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结果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断裂,造成受教育者道德欠缺。这种断裂观主要表现在将受教育者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分割开来,要么只重内容的灌输,要么只重形式的发展;将受教育者当做理性的存在,忽视非理性在其德性生成中的作用;将受教育者与其德性生成和发展的土壤隔离。二是道德教育内容不新颖。大学道
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于缺乏探索和创新,确实陈旧、保守、老化,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道德教育及其活动本身,而在于缺少针对性和魅力,在内容上缺少生活基础,在方法上缺少互动、讨论和对话,失去了道德学习者的内在热情与动力特征。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得不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当他们在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中产生各种困惑时,很难得到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高校德育中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深受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比较宽。正如道德是法律、政治等其他价值的基础一样,在道德自身的价值体系中,责任又居于基础地位。道德责任是人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人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种社会规定和价值诉求。人是道德责任的主体,道德责任生成的内在根据也只能从人的社会本性和实践需要中去探寻。人的尊严,体现在只有人才能对他们所做的事负起道德上的责任。道德责任是人高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个标志。实质上,目前的信用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责任感的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本质要求讲也是一个具体内化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问题。解决好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问题,其他方面的思想道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如何用知识去实现人生理想与个体价值,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接班人。可见,高等学校在转型时期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的责任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高校道德教育应从责任教育入手,强化他们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把握,努力使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社会要求达到有机统一。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所谓理论灌输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德,引导受教育者分清是非、明辨事理,以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过程。但是理论灌输要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教育才能把
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行为习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增强其对复杂问题的辨别能力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青年学生汲取营养、补充学识的过程。其作用有:第一,知识结构的弥补作用。学校课程结构再严谨,也不能涵盖所有内容,而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认识。第二,实践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思想上得到锤炼。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校园里,对一些问题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可是参加社会实践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师德与师风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要靠广大教育者。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者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一个好的教育者身上应该具有两种力量:知识和人格。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靠的正是这两种力量。而教育者要言教和身教相想结合,其中言教就是展示知识的力量,身教就是展示人格的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学无术和品行不端的人固然不配成为教育者,而言行不一的人同样没有教育人的资格。这就要求教育者对自己宣传的道理,自己要坚信不移;对自己提倡的品德,自己要力求具备;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应切实做到。教师不仅要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此外,还要加强教育者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引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8-329.
第四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
——10级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二班 朱玲玲 2010073234
一、调查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知道大学生目前对环境的认识,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及吸收程度,对自己环保责任的认识情况,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
二、调查方法:对重庆工商大学的部分大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三、调查地点与时间:校前广场,2012年5月12日下午5点到7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调查50份,收回48份,回收率为96%。
2.男女比例分别为44%和56%。
3.对象主要为重庆工商大学的在校学生,文化程度较高:大一占12%,大二占46%,大三占34%,大四占8%为主要部分。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地区:城市占58%,乡镇占20%,农村占22%。
五、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我们主要从环保知识、环保教育、环境问题严峻性等方面进行调查,下面针对这主要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1.环保知识方面
知道我国植树节的占76%,但知道具体日期的仅为总数的38%;答对工业三废的占92%;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并能准确对举例物品(电池、可乐瓶、果皮、废报纸等)进行分辨的占74%。在“废旧电池回收”一题中,82%的人选择“寻找并丢到指定的回收电池箱”,可见废旧电池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已被大众所认知,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懂得正确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重庆工商大学大部分大学生都拥有一定的环保常识,但其环保知识相对片面,能完全、准确、详细回答关于环保知识的问题的被调查者仅占总数的1/3不到。
2.环保教育方面
有82%的同学认为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这部分同学较清楚地了解到环保的迫切性,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好;归根结底,环保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的需要。但人有少部分的同学将环保看做是政府及环保部门的事。诚然,政府及环保部门起着引导的作用,可是环境的保护却是一件繁琐而细碎的事情,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同学们能够将环保做为力所能及,并为之不断努力的事情。
3.环境问题严峻性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只有58%的同学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保工作的迫切性,有42%的同学感觉一般,这部分的同学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严峻性,是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六、调查结论: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有这样一个结论:在保护环境方面,对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已经让大多数的同学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的环境的保护,我们做得还不够。在宣传方面,应该在全校都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境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方面,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一些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附件1:
您好,我是重庆工商大学10级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班的学生,现在针对大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 学生环保意识进行一分调查,非常感谢您利用宝贵的时间完成这份问卷,您的这份问卷对我们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为环境保护进一份力!
姓名________性别_______
1.您目前是几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来自:
A.市区B.乡镇C.农村D.其他
3.您听说过植树节吗?
A.不知道B.知道详细日期C.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日期
4.所谓工业“三废”是指:(任选3个)
A.废金属B.废气C.废渣D.废塑料C.废水D.废品
5.以下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
A.电池B.可乐瓶C.剩饭D.果皮E.废报纸F.一次性纸杯
6.如何处理废旧电池是正确的?
A.扔进可回收垃圾箱B.扔进不可回收垃圾箱C.丢到指定的回收电池箱
7.您认为环保是谁的责任?
A.人人有责B.相关政府与部门
8.您认为目前环境问题严峻吗?
A.非常严峻B.一般严峻
7.您最近参加的一次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大学生环保活动是在什么时候?
A.一个月内B.6个月内C.1年以内
8.您在半年内是否阅读过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书籍吗?
A.有B.没有
9.您近期内是否看过环保方面的媒体报道?
A.有B.没有
10.您是否修读过学校环保相关的课程?
A.有B.没有
11.您认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会促进环保吗?
A.会B.不会
12.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各种自然灾害,您认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破坏的结果B.自然规律C.以上两者兼之
14.您觉得现在重庆的空气怎么样?
A.很好B.一般C.比较差D.非常差
15.您觉得重庆市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哪些?
A.空气污染B.水污染C.固体污染D.电磁污染E.噪音污染
谢谢合作
第五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归根结底,人类是环境的主体,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其受意识支配的行为必然影响他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草坪上的一个脚印,墙角的一团废纸,垃圾堆里的一块废电池……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行为,甚至是不加考虑的一个动作。然而,殊不知这些看似无意的举动,却给我们的环境和资源留下了后遗症,造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关注环境,关注绿色,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更多的大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了解日常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组成了一个六人组的调查小组,对学校五十个同学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一、环境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同学对环境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或者是一点也不了解,例如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这个图形的了解,什么是电子垃圾,很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等这样的日常知识不了解;而仅仅只有28%的同学对环境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得多一些,但都不是了解得很全面。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何种原因所致呢?是我们对环境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还是像这七层多的同学那样根本不关注环境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专业中,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几个专业中,环境专业的同学对环境知识的了解较多的占48%,水保的同学占39%,其他专业的同学只占13%,从这样的数据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环境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学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环境和水保专业的同学就占到了87 %,这足以让我们引起重视,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不忘加强对环境知识的教育和宣传,这对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环保意识方面,我们做了以下调查,其结果如下:
1、环境保护的目的我们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有18%的同学认为环保是为了保护每一个生命。这与环保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保护环境来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认为是保护生物 多样性或者是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同学占44%,这部分同学较清楚地了解到许多动植物的锐减,生态系统已经不平衡,环保就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认为,这也不是环保的根本目的,只能说是环保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环节;归根结底,环保的根本目的是38%的同学认为的改善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但正是这种自私才使人类认识到了环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这38%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才环保,但他们是否意识到了发展的同时又会给环境带来破坏呢?这就要求我们寻求一种既可以发展又可以保护环境的战略方
针。
2、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有48%的同学最关心的是与水有关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等,他们意识到了水的宝贵性,至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是如何做的,不属于本次讨论的问题;我们还发现,有42%的同学关心的是全球变暖的问题。最近几年气温的异常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在这里90%的人关注的问题都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与38%的同学认识的环保的目的相一致,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关。但是,还有10%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与环境基本没有关系,这一小部分的同学没有意识到环境的严峻性,是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基于上述两个小问题,我们又对同学做了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看看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3、日常行为习惯
调查结果表明,有6%的同学是经常做随地扔、吐痰或者是践踏草坪这样的事,这是保护环境的做法吗?很值得我们反省。而有42%的同学偶尔要做这些事,这一小半的同学的做法与上述两个小问题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这表明很多人有环保的意识,但很难将这种意识带到平时的行为习惯中,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从来不做这样的事同学占52%,这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只有把这种意识带到行动中,才能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
三、环境知识的应用
在这方面的调查,我们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当问及对建立绿色校园有何建议时,有24%的同学提倡加强宣传。宣传自然好,但不落实到行动中是很难做到保护环境的。另有34%的同学提不出任何的建议,这个结果很令我们吃惊,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居然有这么多的同学毫无建议。对于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哪里会没有建议呢?看来没有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还有42%的同学建议多种花草,加大校园的绿化面积等等。这些建议对建立绿色校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够,这表明同学们应用环境知识的能力还不够强,还有必要将理论提升到实践中来。
另外,当我们提出我校在宣传环境知识方面应如何做时,有54%的同学认为以宣传为主。在我们宣传环境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实践吧,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学习。同样,也有20%的同学没有建议,不知道怎么做,面对这样的结果,的确让人心寒,自己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却速手无策,可想而知,这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有多强。还有8%的同学认为只要从自己做起就可以了。这一少部分的同学没有将自己容入到集体,他们简单地认为自己做好了就可以做好环保,这是很不现实的。另有18%的同学认为参加活动,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有这样一个结论:在保护环境方面,无论是对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还是具体的对环境的保护,我们做得还不够。在宣传方面,应该在全校都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境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方面,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一些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