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反思
反思一: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跟上节课《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具有很紧密的关联,所以我选择了以旧课导入的方法,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找到一个切入点导入本课。而旧课导入的方法也是我们哲学课上的一个常用的方法。
总的看来,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素材多样化、广泛化、代表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例如在讲解人民群众为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时,运用了丰富的材料,、精神财富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例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所选材料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时代气息。例如在讲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选取了当今社会热点民生问题,选取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到基层中去关心群众基本生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是求真务实的。
三、在介绍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时,采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从中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但本课也有三个缺陷:
一是如何把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宏观内容具体化,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的高度,过渡上欠自然,较为生硬。
二是在讲解时候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时候,过多的讲了精神生活,这样不利于突出精神财富这几个字。
三是这节课学生整理的反应很热烈,也很积极配合,不过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欠少。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地加于调整。
反思三: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作为这学期的实验课来完成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与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热点案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做到以理导人,以事服人,这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其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参与能力;
其三,本课重点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总的来说,本课在教学时基本上能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连贯性强,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二、不足之处:
其一: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较粗略,很多学生未能真正理解我所布置任务的内容与目的。
其二: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三:在设置探究问题时候,如何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贴近课本知识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是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本人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对的自己的缺点建议改正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促进自己的教学进步。
反思四: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反思
一、情景引入引发兴趣音乐是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的特殊情境,它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出美的形象,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用音乐渲染情 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的轻唱以及学生演唱都是引发兴趣的有效方式。如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引入中,我轻声唱起了《宰相刘罗锅》歌曲 《清官谣》中的几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儿呦,那就是定盘的星。歌声一停,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我 问:歌词中的‘秤砣’和‘定盘的星’是谁?孩子们回答说:是老百姓!我接着问:歌词中的‘老百姓’从哲学上看指的是什么,歌词反映了什么哲学道 理?你是怎样认识的?要想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框题。这样,以歌曲情景引入,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 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情景再现探究新知情景再现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 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是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我用多媒体播放中山科技大学教授朱东黎创作的舞蹈《龙舟鼓》片段。
在舞蹈情景出现的同时,我相应地进行朱东黎创作的舞蹈《龙舟鼓》的采风过程的语言描述:
龙 舟鼓是早年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中山学院舞蹈教师朱东黎多次深入珠三角水乡采风,寻访民间老艺人陈石,掌握了龙舟鼓
第二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设计者:日照市东港区教研室 申作春
课程标准
1、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人民群众的含义。(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过程借助相关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达成知识目标。
2、通过课堂相关练习和课堂上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达成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材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2、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制作教学课件。(2)分析教学思路及设计,预设学生活动程序,推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学生准备
(1)搜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方面表现的有关资料及图片。(2)查阅近年来的报刊资料,收集有关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英模的事迹。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图片及实物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图片,进行探究,引出第一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师生一起处理教材“专家点评”,落实: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学生活动:巩固掌握并做相应的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引领学生思考:谁是上述成就中物质生产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引出:
2、人民群众的作用 师生通过视频、图片、小资料、教材探究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学生做相关随堂练习,学以致用。
过渡: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民群众呢?
教师出示国庆大典图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引出:
1、党的群众观点
2、党的群众路线
师生合作探究,结合我党实际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展示课前搜集的时代英模图片,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他们为什么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教师小结本课时内容,学生对照小结整体把握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随堂做相关练习,达成教学目标2、3 播放歌曲《江山》,让学生在歌曲欣赏中回顾本节知识重点,同时进行情感升华,力促情感目标的达成。
课后作业:
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也有人说 “时势造英雄”。
材料二: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认识。”
材料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对材料一的观点作出评价?(2)材料二、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3)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第三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 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人民群众的含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 6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2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多媒体展示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从探究中发现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学习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学生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 6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片(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 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 量。
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九张幻灯(见课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三层论证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结合学生的课堂反映设计相关 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探究问题:94页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 6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探究第三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幻灯——小岗村今昔对比,探究发现: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
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 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 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 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此处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第十三张幻灯,根据学生的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分如下三层次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6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七、练习反馈 巩固知识点
选择题6道,巩固本课基础知识(PPT)
作业设置: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以“感动”为中心话题,写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 含义: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地位:历史的创造者 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九、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热点案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做到以理导人,以事服人,这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其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参与能力;
其三,本课重点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总的来说,本课在教学时基本上能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连贯性强,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 6
但是,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设置探究问题时候,如何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贴近课本知识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 6
第四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组 赵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难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
拿破仑是法兰西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颂誉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住在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说‘我比ALPS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导课】: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九张幻灯——家乡六合(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见课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什么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谁创造的?这说明了什么?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什么过程中创造的?说明了什么?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农民绘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我们看出《聊斋志异》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故②③正确。蒲松龄作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创作了此名著,说明了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故④正确。①与题干不符。故选D项。探究第三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幻灯——小岗村今昔对比,探究发现: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反思
关于对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教学反思
胡丽娣
在我校举行的“青年优质课大赛”上,我以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框题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这堂课上,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我讲的激情澎湃,学生配合的很好,课堂气氛非常好,听课老师也在大范围下夸奖了本节课,比赛的结果我也得了一等奖,但就同听课老师说的我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下面我主要阐述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本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这部分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主要有两大知识点: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是方法论,即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了本课的知识框架,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本课的原理不难讲,内容也不多、较之前面的矛盾观来说学生也比较好理解,但原理非常宏观,要举出合适的例子难度还是比较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了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首先关于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跟上节课《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具有很紧密的关联,所以我选择了以旧课导入的方法,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找到一个切入点导入本课。而旧课导入的方法也是我们哲学课上的一个常用的方法。
其次,关于推进新课,在学习第一个知识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我运用了丰富的材料,如2010年物质生产发展的最新数据、精神财富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例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于第二个知识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运用了当今社会热点——“民生”问题,选取了我国从2011年5月26日开始为期7个月的“清网行动”及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到基层中去关心群众基本生活等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是求真务实的。在介绍“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时,从斯巴达奴隶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法国群众武装攻打巴士底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事件反映社会真实情况,从中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在课堂小结部分,根据本科知识点较少,理解较简单,所以选个别学生自己总结得出。
总的看来,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教学素材多样化、比较丰富,代表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二是所选材料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选用的数据都是最新的,例子也是最新的,体现时代气息。三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学习,由老师引出材料,由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本课也有三个缺陷:
一是如何把“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宏观内容具体化,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的高度,过渡上欠自然,较为生硬。这可能是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对课本的思考还不够。
二是在讲解时候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时候,过多的讲了精神生活,展示的大部分都是有关精神生活的图片、材料,这样不利于突出精神财富这几个字。也就是没有把精神生活与精神财富很好的区分,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三是这节课学生整体的反应很热烈,也很积极配合,不过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欠少。
为了让我今后的教学更顺利、早日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政治老师,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加以改善,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让自己更能驾驭课堂。除了改善自己的不足还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为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今后我应当朝这几个方向多加努力:
第一、多向老教师们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多跟他们交流教学上的问题。我们的前任校长胡晶晶说他以前年轻的时候常常跑到各个中学去听课,哪里有优秀的老师他就到哪里去听课。政治组有很有老师很值得我学习,比如漆主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邓主任上课风趣幽默、曹老师等老教师对课本领悟非常透彻。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南昌市有很多名师,而且南昌市也每周都会举行全市教研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对我们年轻老师的成长都非常有好处。
第二、一定要领悟好课本内容。分析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仔细地查看教学参考书对我们年轻老师抓住教学重难点是很有好处的。老师只有自己先领悟了课本内容才能教会学生。
第三、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事件。很有女老师在学识和兴趣爱好方面没有男老师多,政治课不像数学课、物理课,它需要很多事件来说明,或是一个典型事件来解释某个观点。这样老师就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事件才能有很多素材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
第四、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但终究是学生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不是老师讲了多少,什么课堂上尽量多让学生参与,多让学生思考和发言但又不扰乱课堂秩序。
总之,作为年轻政治教师尤其应该多方涉猎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把握社会热点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