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
高中政治(必修4)
5、体验践行环节以播放“走基层”视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群众的情感升华。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真情的流露。
【教学过程】
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牛”人,他就是江苏江阴华西村的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出示图片)他说,“哪个人到世界上去找,找到一个村子比我华西村好的,那么我奖他一千万美金。”我们看一下他为什么这么“牛”?
播放视频:华西村又称“中国 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大家看尼采的观点属于(一起说)“英雄史观 ” 而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他的观点是(一起说)“群众史观”。
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那么这种生产的主体是谁呢?
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师: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出示板书的幻灯片)
师:对于人民群众,大家是怎样理解的?
生:就是普通老百姓。
生:就是社会中平凡的大多数人。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出示理解的幻灯片)
师:哪位同学能区别一下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的关系(大家踊跃举手,课堂气氛融洽。)
师:刚才我们谈到华西村,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华西村的富裕吧(出示幻灯片)
华西村建于1961年,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当时一穷二白的江南小村经过51年的发展,如今面积扩大至30平方公里,目前正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2011年销售收入超550亿元,向国家交税8.5亿,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每家至少有100万元以上的存款,未来5年将建成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并向文化教育领域扩展实现华西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羡慕、赞叹的唏嘘声中,老师鼓动说:“你们想成为华西人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非常想。在那里可以不用发愁找工作,不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太幸福了。
师:可你知道那里的房子、车子、设施等是谁创造出来的吗?
生:当然是华西人了。
师:对。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如果成为华西人,也需要努力的工作,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板书: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出示幻灯片)
师:华西人不仅创造了富裕的物质条件,那里人的精神生活也很丰富(出示幻灯片:华西艺术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同时出示三段情景材料的幻灯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3 上分小组讨论材料蕴含的道理。
材料一:去过华西村的人都被邀请看一场演出:《华西人》、《要看稀奇到华西》、由村民自编自写的《十富赞歌》、《十穷诫词》、《华西村村歌》„„华西人在舞台上演绎了自己的精神。
材料二:为配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编辑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群众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材料三: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生(略)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我们把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的作用概括为三个词,即(一起说)“源泉”、“物质财富”、“直接创造”。
师:好。我们来说一说下面三幅图(出示图片:诗经、文房四宝、草根明星朱之文)各体现了群众的什么作用?
学生一下子就说了出“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并热议朱之文的故事,还数出近几年出现的草根明星,像“旭日阳刚”“菜花甜妈”等网络电视红人。
老师出示幻灯片(板书: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
师:大家通过课前对华西村资料的收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它成功的重要几步(出示幻灯片)
华西村成功的重要几步
60年代,当别人闹“文革”时,华西村人挥汗重造山河,偷偷办加工厂,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70-80年代,华西村人喜迎改革春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华西村人抓住机遇,提前筹资,两月内净赚一个亿。经济大跨步发展。
现在,华西村人在传统工农业基础上成功转型,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师:华西村的几次变革是谁在推动?它是怎样推动的?
生:是华西人在推动。六七十年代,别人闹“文革”,他们平田建坝,奠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后来,别人搞家庭承包经营,他们结合实际集中经营;别人初建乡镇企业,他们的工业化发展已飞速发展。
师:的确如此,华西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华西群众在积极配合支持。他们不断调整4 生产关系,结合国家的政策和自己的实际,促进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师:大家能列举古今中外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的例子吗?
生:(略)
师:看来大家的历史知识还是较渊博的,在阶级社会中一般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或战争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的,而在我国现阶段是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的。
老师出示幻灯片(板书: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能否把前面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呢?
生:(略)教师出示整理图
师:大家看过央视的走基层节目没有?那则宣传语是怎样说的?(一起):“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播放视频)
师: 这里的“你”是谁? 为什么要走近你? 为了你该如何做?
生:“你”是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为我们提供了生活资料
生(补充):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师:那么怎样为了群众呢?我们看一下吴仁宝是怎样做的(出示图片:吴仁宝的几句话)“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人民对吴仁宝的赞扬:时代先锋--吴仁宝 人民实业家,国家济世人。村官似仁宝,何愁有贫民。
师:从他的事迹中,你觉得他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赞扬?
生:因为他为百姓干实事,让百姓生活幸福。
生:因为他善于听群众意见,让群众有尊严。
师:总之,吴仁宝作为村里的党支书,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连两头,上头听党的政策,下头考虑群众实际所需,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展示幻灯片: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师:你觉得作为青年一代应怎样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生: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
生:我听说某校的大学生组织了一个活动,专门为农村的留守老人照相,有的老人还是 生:我们也可到群众中走走,向他们学习一些社会经验和技巧。
生:„„(大家意犹未尽,叽叽喳喳)
师:好,这个话题大家就留到课外,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现在我们一起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幻灯片显示)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华西村作为背景材料,进行情景导入、分析、回归,通过华西人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案例,为师生的共同探究提供一个平台。在视频、图片、数据、文字等资讯作用下,使人民群众的作用立体化,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学生在丰富的情景材料中,共同探究交流合作,不仅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也升华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课堂实践,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知识生成自然,其主体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但也存在不足:
1、在辩论环节,认知冲突不强,讨论不深入。不知是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不足,还是我的视频承载信息太少,无充足的背景知识的储备,学生易空对空,或直接用课本知识下结论,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2、问题情境的设置有点简单,没有思考的梯度。大量的情景材料的呈现使学生极易生成答案,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减弱。
3、教材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单一的背景情境易使学生枯燥。
【教学点评】
本课以华西村五十年的发展史一例贯之,结构紧奏,实现了构建生活基础与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在情景创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生成知识,在知识生成的基础上又加以演绎,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认知规律。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参与欲望高,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能结合大家熟知的公益广告素材,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更易引起情感的共鸣。不足之处在于问题的设计上挑战性不高。囿于教材而不能大胆地挖掘课堂资源。
第二篇: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
(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2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意义等。
2、能力目标:提高正确处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正确认识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重点说)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课堂探究:沙俄时代的思想家认为,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而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面的非零实数,一加到前面,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有人说:“英雄造时世”;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你赞同哪种观点呢?说明理由。
◇探究提示:
观点一:是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某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决定力量,因而是错误的。
观点二:是正确的。在肯定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杰出人物只有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才能成为英雄,所以他们的作用不可能超越人民群众,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观点三:正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①“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②“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④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⑤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课堂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2、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3、人民群众的作用
◇课堂探究:没有普天下的劳动者,吃啥?没有劳动者,你喝啥?吃喝都没了,你还臭美啥?劳动者是最美的人!说明了什么?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
(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课堂练习:下列事件反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有( )
①曲辕犁的发明,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②黄道婆改进的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
③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广泛流传
④孙中山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封建帝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莫言:“每年秋收的季节,我都会回老家写稿,与父老乡亲生活,感受有激烈变化的乡村生活和农民心态。”而《蛙》的主人公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贻兰。“高密人民种了红高粱千百年。是红高粱养育了我和高密人民。“中华民族的传奇文学的源头主要是靠口口相传的,每一个讲述故事的肯定要添油加醋。所以200年前一件普通事,经过口口相传,到现在肯定了不得了(成为优秀的作品)。 ”
莫言的话体现出什么哲学道理?又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探究提示: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课堂练习: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B.物质生产产生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C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课堂探究:
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材料二: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材料三: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打破了大锅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
(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练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播放视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1)党的群众观点。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合作学习:你在实践活动中是如何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课堂练习: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下面属于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是()
①相信群众
②一切为了群众
③一切向群众负责
④一切依靠群众
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D
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第三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多媒播放《国际歌》并出示歌词: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提问:这首歌词表达了一个什么极其深刻的真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板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人民群众”?
2、从哪些角度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找出关键词)讲授新课
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地位(板书)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特别强调
(1)质的规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这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视频回放
温家宝总理: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 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他提到,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提问:这里的“民”指什么?为什么要坚持“三问”?
2、人民群众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板书)(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细化理解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创造了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十分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者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请您欣赏——《西游记》第10集、《赣南采茶戏》片段
合作探究——《西游记》的创作过程完全是凭想象的吗?作者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点拨说明: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货物发展的源泉。(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特别说明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变革”,既可以指根本性转变(如改朝换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等),也可以指一般性转变(调整、改革等)。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板书)
图片展示 —— 今年6月24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江西抚州察看灾情,民众感动落泪 共鸣——为什么民众会感动得落泪?
1、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板书)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板书)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板书)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课堂小结
概念——人民群众
原理(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练习巩固
1、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没有劳动群众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的物质资料,任何科学、文化、艺术的活动都不能进行。这说明(d)a、劳动人民的实践是科学艺术活动的唯一源泉 b、物质财富越丰富,精神财富越充实
c、体力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
d、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是人们从事精神财富创造活动的前提
2、陕西长安附近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数千个与真人大小相似、姿态各异、个性鲜明、工艺精细的兵马俑的出土,使世界再次领略了中国两千多年前灿烂的古代文明,通过这些艺术品,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的艺人和工匠已经具有极高的艺术创造水平和制作技术。这一文化宝库的发现,说明的道理是(c)a、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
b、劳动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c、劳动群众直接参与和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 d、我国2000多年前的艺术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因为(a)
a、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 c、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决定的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板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地位
2、人民群众是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第四篇: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邢丹丹 201401107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索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
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话题)导入(教师)→活动探究(师生)→自觉践行(学生)
三、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一】老师:中国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经济更加发达,人民的消费指数每年呈现递增的趋势,中国生产出了许多新的电子科技产品等,这些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都是没有出现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法律制度的制定、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等;社会秩序更加有序等;各种娱乐活动的举办、电影电视等精彩节目频出,“那么这都是谁的功劳呢?”(是人民促使这些现象出现并发展的,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作用的结果)老师从这些问题中引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板书】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的含义: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质上说),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2)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台湾统一后则减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企图搞国家分裂的人不属于是人民群众的范围,但是只要具有中国国籍则属于中国公民)(3)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的区别:
人 民 群 众
劳动群众
(4)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此称为“英雄史观”。
(简单理解三个方面的原因:1.认识根源;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2.社会历史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3.阶级根源:剥削阶级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课堂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C)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活动探究二】让学生阅读教材P92的案例。老师:(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师:(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老师:从以上知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人是社会的主体。【板书】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1)实践角度: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2)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探究三】老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板书】2.具体体现。请看这个案例:P93“看人间,哪寸土地不是人民开,„„”老师引导学生:土地、庄稼、房屋、机器等这些物质是从哪个方面表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同学答:物质方面)老师板书:(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公民
物质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通过图示首先分析了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进而得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活动探究四】老师:孔子的《论语》、歌曲、舞蹈,等精神活动,并结合教材,根据《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回答精神财富是如何产生的?老师从源泉、物质条件、创作者三方面引导学生得出:【板书】(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老师总结:人类历史首长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种认为社会发展是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实质是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活动探究五】老师:近年来,由于房价、医疗、教育等问题困扰着中国数百万的家庭,在众多民众的要求和建议下,国家正在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房价、医疗、教育等制度。此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老师引导学生作答: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决定力量);
【板书】(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会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自发的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力量。(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被剥削者的反抗,导致社会革命,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过渡: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指导论意义?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要求?【板书】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活动探究六】2004年11月2日上午,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的好支书张仁和在死后,数千村民扶老携幼,排着长队,一步一步地把张仁和的骨灰送往公墓的情境。在他生前,他在村子里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谁家有困难他便放掉自己手下的活,立马帮助解决;他至始至终不断地为群众办实事。(1)张仁和,一个普普通通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死,为什么牵动这么多村民的心?(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淡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答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群众观点: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
从事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艺术 【板书】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板书】群众路线基本内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板书】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群众观点作为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就是指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观点是灵魂,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观点的具体落实。
【板书】意义及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生活实践: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都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若以上材料作为主观题,答题方法如下:(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内容:
(2)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要相信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相信群众,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胜利。第二,依靠群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要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第三,要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做任何工作,都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第五篇:社会历史的主体
“361.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活动单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题2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目标】
1、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活动过程】
活动一:阅读下列材料,认真思考材料后提出的问题。
1、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很多兵。“
(1)没有深厚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最近,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领导,但首先还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劳动者。
这给你什么哲学启示?
3、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虑,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5、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连续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亲临一线指导并亲自参与救灾工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受灾人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做法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道理?
活动二:小组合作,解析疑难。
我们一方面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以及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的作用,这两方面的说法是否矛盾?
活动三:课堂巩固,能力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可见()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3.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5.2011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进一步强调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据此,回答6~7题。
6.“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昌()
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B. 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下列行为表现出 “走群众路线”的是()
①某市公安局倡导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9.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他重申:“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D.物质资料生产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判断题:
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民群众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
5、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简答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试说明其哲学依据。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题2社会历史的主体
活动一:
1、(1)不能。
(2)是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活动二:
精神财富、认识成果都来源于实践。从实践的观点看,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和认识成果的源泉。杰出人物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和认识成果,而且是这种创造活动的骨干力量,他们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们的创造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的实践。
活动三:
一、选择: C C C C D,B D C A B
二、判断:A B A A A
三、简答:(1)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②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