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同步练习1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第10课《木兰诗》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
可汗(kâ hán)鞍鞯(ān jiān)燕山(yān)辔头(pâi)戎机(róng)胡骑(jì)金柝(tuò)朔气(shuò)红妆(zhuāng)战袍(páo)唧(jī)机杼(zhù)倩(qiàn)溅(jiān)啾(jiū)姊(zǐ)(2)多音字辨析(3)形似字区别(4)解词 木兰当户织:(门)愿为市鞍马:(为此)从此替爷征:(出征)旦辞爷娘去:(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万里赴戎机:(军机、军事)关山度若飞:(过)赏赐百千强:(有余)愿驰千里足:(希望)著我旧时裳:(裙子)雄兔脚扑朔:(爬搔)雌兔眼迷离:(眯着眼)双兔傍地走:(并排)(5)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6)多义字辨析 【重点句子分析】(1)修辞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2)《木兰诗》是如何塑造木兰这一形象的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颜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所以她才能成为千百年来被人们深深喜爱的形象。【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2)文学常识
背诵、默写文言文,是很多同学尤其是初一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同学颇感头疼的一件事。那么如何背诵文言文才能更快呢?
首先,不要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这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准。
其次,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抓主要意思”的方法,即将课文按内在逻辑分成几部分,抓住每部分的基本意思,以便于记忆。如《木兰诗》,由于排列整齐,句式相似,其结构本身为背诵扫清了很多障碍。我们在背诵时只要按事情发展列出提纲:(1)木兰叹息;(2)替父应征;(3)准备出发;(4)战罢归来;(5)天子赏赐;(6)家人团聚。然后借助每层的主要意思去记忆,便不容易漏掉内容。
第三,对于“前背诵后忘记” 的情况,只要持之以恒地反复诵读,便会逐渐加深印象,以至长久不忘。(3)背景知识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其职责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称作乐府。《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民歌又按地域分为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是北方民族的民歌,其特点是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而质朴。【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第三部分(第5~6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2)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不贪图功名利禄、热爱田园生活的优秀品质。(3)写作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试想,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活详细来写,就会冲淡了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不相吻合。所以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4)课文翻译
织布机发出“唧唧、唧唧”的响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忽然间)织布机的声音听不见了,只听到木兰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姑娘也没想什么,姑娘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已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便代替父亲去出征。到东市买一匹好马,到西市买了马鞍和鞍垫,到南市买了嚼子和缰绳,到北市买了一条长鞭。早晨辞别了爹娘去出征,晚上住在黄河边,(再也)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了,只听见黄河溅溅的水流声。早晨离开黄河向前进发,傍晚到了黑山头,(再也)听不见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了,只听见燕山下胡人的战马阵阵嘶叫。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将士们经历了上百次的战斗有不少人都牺牲了,木兰经历了十年战斗后胜利归来。
(木兰)回来了就去见天子,天子高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接见木兰。功劳簿上记功很多次,(天子)赏赐很多的财物。皇上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当官做尚书郎;(只)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那生长的故乡。
爹妈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到城外去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梳妆打扮;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把刀磨得很锋利去杀猪宰羊。打开我东边绣楼的门,坐坐我西边内房的床,脱下我从军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在家时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我乌云般的鬓发,照着镜子在我额头上贴上花黄。出门看看我同伍的伙伴们,伙伴们个个都诧异惊惶:并肩作战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原来是个大姑娘。
雄兔静止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止时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 【课文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曲折,叙述详略得当。2.在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
3.体现民歌特点,增强艺术魅力。【课本习题提示】
一、本题检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要求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要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提示)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译诗: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说明: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2.译诗: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说明: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译诗: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说明: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就是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译诗: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说明: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1.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都是顶真。3.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主要引导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具体讨论,略。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可汗(kà hán)燕山(yàn)胡骑(jì)战袍(páo)B.鞍鞯(ān jiān)机杼(zhù)红妆(zhāng)戎机(jiâ)C.辔头(pâi)朔气(sù)金柝(tuò)傍晚(biàng)D.军帖(tiě)阿姊(zǐ)云鬓(bìn)策勋(xūn)(2)下面诗句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B.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C.愿弛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D.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下列句子中和例句一样都使用了互文的一项是()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C.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④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⑤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⑦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⑧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完全一致的一项是()(7)填空。
①《木兰诗》是一首__________朝民歌,从表达方式上看,它属于__________。它选自__________编的《__________》。
②《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__________的形象,表现了__________。③写木兰从军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木兰奔赴战场途中思念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写木兰征战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写木兰回到家乡后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情况。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主要表现了木兰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决心到战场勇敢杀敌的决心。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述了征途遥远,表现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写出了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来见伙伴的喜剧性场面。(9)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简答。
①如何理解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
②为什么在写木兰辞朝还乡前还要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典型热点考题】
例 __________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的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捧起语文课本,也难以发现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气象万千的自然美,异彩纷呈的社会美和琳琅满目的艺术美。
1.选出填入文首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名言。()A.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B.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C.契诃夫说:“美不应当美在天然上,而应当美在灵魂上。” D.爱默生说:“我们必须随身带着美,否则就找不到美。” 2.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句子。()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 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3.选出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开阔的一句。()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D.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2002,浙江绍兴市)
辨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考试的形式虽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考试内容将会有质的飞跃。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成为大家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这组题目取代了以前僵化机械的知识型考题,而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清新之感,是美的陶冶,心灵的愉悦!
第1题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文字的概括、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短文,提炼出中心,学会发现美、感受美,也就是正确地审美;然后准确理解每一句名言的内涵;最后从写作的角度考虑,这句话放在文首,常常起到引入话题、引领下文的作用,或与整段文字的意思相吻合,或是其概括,否则就是堆砌词藻。因此,尽管四个选项都谈到了美的问题,但只有A项突出了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正确答案是A。
第2题排列语序,实则考查语言逻辑。首先必须了解语境,即与上下文的联系。从空白处末尾的句号可以看出,要填入的句子应与前文关系紧密。前文主要提出了缺乏审美视觉、听觉和感受三种假设,那按照后文对应的原则,答案显而易见是B。①句“谛听”一词明显强调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了听觉;②句“置身”“领略”等词语表达了感受;③句“面对”“瞠目而视”则是视觉的体现。
第3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和领悟。如果大家对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这一文学常识有所了解的话,那将大有裨益。不过,良好的语言功底,也会助一臂之力。“八百里”“塞外”“沙场”“点兵”与“清浅”“暗香”,“几处”“啄春泥”,“低小”“相媚”等词相比,显然营造出了宏大、开阔的意境,所以,C是正确答案。【易错例题分析】
例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早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大家耗废了大量精力,但还是找不到捷径。B.夜晚,春风沉醉,和平安祥,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啊。C.大概是因为反复排炼的缘故,这次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D.体操运动员健美的舞姿博得了许多观众的热烈喝彩。警示:杜甫说:“功夫在诗外。”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语文学习,“功夫在平时”。如果平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似是而非,那么简单的问题也会复杂起来,影响做题的心情。正确使用祖国文字,是我们学习母语的基本要求,“熟悉而又陌生” 的矛盾之感是要不得的。因此,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会就查,忘了再查,不断强化记忆,而且学会举一反三,通过释义掌握形似字的区别。主动地学习,终有一天,勤奋的汗水滋润耕耘的土地,智慧的大树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的。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A项“耗废”应为“耗费”,B项“安祥”应为“安详”,C项“排炼”应为“排练”。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D(2)C(3)A(4)B(5)①只 ②为此 父亲 ③早晨 ④只 ⑤记功 有余 ⑥扶持 ⑦穿 ⑧同“伙”(6)B(7)①北 叙事诗 郭茂倩 乐府诗集 ②木兰 古代北方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③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④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8)B(9)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隘。②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是雄兔,哪是雌兔呢?(10)①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爱国精神以及他们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②这样写可以更加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和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品;同学疏通文义;整体掌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同学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同学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捍卫家乡、捍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示了人民英雄的本性,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和《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发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发生后魏,这诗发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管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局部。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发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同学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同学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和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同学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⑴字词注音和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⑵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门户)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
(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⑷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同学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同学充沛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⑴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⑶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⑷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⑸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⑹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同学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
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局部(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局部(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局部(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局部(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测诗歌的艺术特色。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1、分析第一局部:
(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⑴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标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示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示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⑵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标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标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示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⑶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筹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标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⑷这一局部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示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示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飞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2、分析第二局部: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飞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示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耐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分析第三局部:
⑴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局部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洁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发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示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示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③“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烘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4、分析第四局部:
这一局部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局部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同学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局部,理解为木兰自身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教师点拨,同学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质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3、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具准备】小黑板 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世界上的女英雄数不胜数:古代有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躺在敌人铡刀上的刘胡兰;现在有感动中国的第一女警---任长霞;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古代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花木兰代父从军,战功赫赫,衣锦还乡。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木兰诗》这篇文章,了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前前后后。
二、解题
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介绍乐府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听配乐朗诵
听读要求: a认真听读,不出声。 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同桌大声互相朗读,并纠正对方错误。
3、检查朗读情况
a、给下列字注音
可汗 鞍 鞯 朔 气 金柝 辔 头 啾 胡骑
b、划分朗读节奏
(1) 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方法】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大家要认真观看,我待会儿要请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你从影片中看到的木兰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可回答:英雄气概、英姿飒爽、万丈豪情、训练的艰苦、坚持不懈、努力进取、巾帼英雄、女子犹如此,男儿当自强)这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预习检测
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叙事诗。《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位同学起来朗读,纠正字音)
2.播放范读录音带,读准节奏,把握朗读时的语气。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分工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组朗读,同学评价)
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补充知识:互文(由“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引导)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课下预
习或刚刚读课文是有遗留字词句问题的提出来同学帮忙解决(可小组
合作)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同伍的士兵)
(2)古今异义字
木兰当户织户:古意是门今意是人家,门第
问女何所忆忆:古意是思念今意是回忆
卷卷有爷名爷:古意是父亲今意是爷爷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转折连词)
雌兔眼迷离迷离:古意是眯着眼今意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双兔傍地走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意是外城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3)一词多义市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帖昨夜见军帖文书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事务
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搀扶
(4)词类活用
策勋十二转策:记下,名词用作动词
(5)虚词
女亦无所思亦: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安:疑问副词,怎么
(6)特殊句式
省略句:愿为市鞍马应为“愿为(此)市鞍马”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所思何”
数词运用军书十二卷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3.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一到两位同学复述)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亲人团聚、讴歌英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通过学生复述及分组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补充小知识:
磨刀霍霍:霍霍,象声词,快速磨刀声。原意用力、快速地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扑朔迷离:原指分辨兔子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5.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教师作结:《木兰诗》有着凝练的语言美,它不仅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其朴素自然的口语,新奇幽默的比喻,气势酣畅的排比等。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和重点字词
二、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归纳:既有女儿情怀又具英雄气概。
2.品读探究: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第3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答: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3)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答: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用比喻作结,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答: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答: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小组合作)
从军缘由――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木兰诗》主要是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不是写木兰十年征战;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勤劳勇敢、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和平、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的颂扬,不是表现她杀敌的英雄精神。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五、拓展延伸
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有一个晚会叫“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如果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玉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
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经千年而不衰的家喻户晓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七、板书
木兰诗
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征前准备
征途跋涉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家人团聚
歌者赞词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情节语速情感(语气)木兰形象
停机叹息缓慢沉重、忧愁勤劳孝顺、坚毅勇敢、淳
替父从军稍缓坚定厚质朴、机敏
征前准备舒缓有条不紊活泼、报效国
征途思亲稍快急切家、不慕高官
木兰征战稍缓凝重厚禄而热爱和
辞官还乡轻快归心似箭平生活
家人团聚稍快喜悦、惊异
歌者赞词稍慢赞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 )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及原文_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五、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分析关键句子,来总结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多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课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六、主题探究:
歧视妇女的(无情嘲弄)
封建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的(无情的讽刺)
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六、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七、交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八、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九、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第三篇:木兰诗1
《木兰诗》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探究性研读——围绕塑造花木兰形象的意义展开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交代教学目标。由美国电影《花木兰》导入,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她究竟有什么魅力,竟然能够博得如此多的人们的赞誉?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其中原因。2。探究木兰形象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木兰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深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木兰深明大义、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质朴高洁、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勇敢坚强、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和勤劳、善良、孝顺、谨慎、机敏、纯真、俏皮等女儿情态。在这一环节中要始终贯穿朗读。3。探究木兰形象的意义。你认为木兰的哪些特点在当时或在今天仍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可以旁征博引加以论述。4。写一
篇读后感。可作为本课学习小结,也可作为本课学习的延续,教师注意给学生一些选题参考。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语言积累课——注重语言的品味与积累。
主要教学步骤:1。故事导入。可师生互动,学生复述木兰故事,老师讲述这首民歌在传唱过程中被文人不断润色加工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2。语言品味。《木兰诗》除了故事吸引人,形象感染人外,千百年来长传不衰,与其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是密不可分的。仔细阅读课文,从词到句到篇细腻地品析。引导学生揣摩美词佳句精段及文章丰富的修辞、丰美的句式和描写上的处处对照等,理解课文内容和民歌便于传诵的特点,并借势分散背诵关键诗句。3。分类积累。①生字词。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③凝炼和谐的美句,如互文句、排比句、夸张句、顶针句、比喻句和对偶句、对比句,甚至对举、对照句。
这里教师要关照学生过去的知识储备,把积累拓展到课外。④自己最喜欢的句段。4。全文竞背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同步练习1
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形似字区别(3)解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事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孰若孤(谁 比得上)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当涂掌事(当道,当权)蒙乃始就学(才 开始从事)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士别三日(分别)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 到)见事之晚(认清事物)(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5)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6)多义词辨析(7)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分析】
本文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2)阅读知识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作者用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因此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遭遇处境紧密相连。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其作品多体现平民百姓的疾苦;而那些无意仕途的作者,文笔就较轻松,多山水风景、儿女情长的作品;至于一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作者,常会在作品中抒发郁闷伤感之情。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每篇文章都有其一定的创作背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上的障碍已经不少,若对内容理解再有困难就更不利于学习了。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背景知识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 第一层(“初”„„“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2)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当涂掌事”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课文写作特色】
1.笔墨简约,言简意赅。2.运用对话,刻画人物。【课本习题提示】
一、示例: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当涂掌事。
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权谓吕蒙曰()
A.叫做 B.说 C.告诉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A.告辞 B.言辞 C.推辞 ③见往事耳()
A.看见 B.了解 C.见识 ④孰若孤()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⑤蒙乃始就学()
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 ⑤及鲁肃过寻阳()A.经过 B.到 C.离开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表示什么语气,并指出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语气词相近?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师旷论学 刘 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了。”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昧:暗
①分别指出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②解释下列词语。
暮()戏()问于师旷()闻()善()为人臣()③“平公曰:‘善哉!’句中“善”字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④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意在说明一个_____________的道理。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__________,由绚烂到__________。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__________。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果粒,牢记着他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zhuì()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里,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1)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三个最恰当的,分别将其序号填在文中横线上。①安详 ②安逸 ③平静 ④平淡 ⑤体尝 ⑥体察(2)根据拼音把相应的汉字写在其后的括号里。(2002,山西)
辨析:这是一道检查同义词辨析和汉字识记的题,同样离不开日常的语言积累。解答时,一靠语感,二要联系语境,单纯从词义角度理解,是不灵活的。“激越”、“安详”与“绚烂”、“平淡”是两组相对应的表示一个动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两个词语,语义、语境都相吻合。“体尝”的意思是“体会品尝”,下文中的“苦涩”、“甘甜”两个词是你选择它的提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①④⑤;坠。
例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相声的关键在于创作。现在专门进行相声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随着文艺的多元化发展,其他艺术门类规模逐渐变大,相声创作人员却在分流,__________ A.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所以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
B.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所以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
C.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
D.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2002,杭州)
辨析:这是一道考查语言逻辑的题目,只要掌握做题的规律,找到突破口,就会非常简单。空白处的前一个词是“分流”,“有的„„有的„„”承接它,很合适;“因为”后的两个原因中,“看电视剧和小品”与上文的“写电视剧、小品”联系紧密,所以应放在前边,而且“相声创作酬金低”也是一个次要原因,所以放在后面。所以本题应选C。【易错例题分析】
例 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
A.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B.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C.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D.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今春风沙肆虐,再次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警示:这四个词我们都不陌生,日常使用率较高,因而无形之中就会养成一种使用的习惯。由于大家的年龄特点,思维跟不上表达,往往随心所“语”,而不去探究正确与否,所以,答题时容易受平时表达习惯的影响,产生错觉。“和睦”一词的意思是“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用来形容“笑容”显然不合适,“温和”较恰当,所以正确答案是A。
参考答案
(1)qīng卿相 jī唧唧 liè猎奇 là腊月(2)①古时王侯的自称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②只 粗略地阅读 ③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道,当权。④重新 ⑤认清事物(3)①c ②c ③b ④b ⑤a ⑥b(4)D(5)①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②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③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6)①他的,代词 自己,代词;代词,代下文所言的事 助词,的 ②晚 戏弄 向 听说 好 做 ③字面意义:(讲得)好极了。深层意义:赞扬、佩服师旷关于学无止境的劝戒。④少年好学,(就)好像初升太阳的光华;壮年好学,(就)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芒;老年好学,(就)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⑤比喻、排比 学无止境,只要想学,不懈追求,任何时候都会有所收获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狼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狼同步练习 18 狼
一、积累与运用
1.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解释加点的字。
①缀行甚远()
②一狼仍从()③屠大窘()
④顾野有麦场()⑤积薪其中()
⑥苫蔽成丘()⑦目似暝()
⑧又数刀毙之()⑨一狼洞其中()
⑩止露尻尾()
○11乃悟前狼假寐()
○12狼亦黠矣()3.辨析下列一词多义。①敌
②以 ③前
④
4.请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做文后的题。
(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5.请试着从文中找出交待时间变化的词语。6.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7.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屠户的机智体现在何处?
9.从文中找出作者评价性的语句,写出来。10.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11.你遇到过突如其来的险情吗?你是如何脱险的?
(二)大灰狼拉夫(节选)
当日下午,我丈夫比尔和兽医都赶来看这只狼。兽医观察到动物对孩子的信任感后对我说:“我想让贝基同我一起护理这家伙。”几分钟以后,孩子和兽医就使受伤的狼安定下来。兽医在狼的皮下注射了一针,它黄色的眼睛合上了。
“它入睡了,”兽医说,“比尔,来帮一帮。”他俩从树洞里拖出了那庞大的身躯。它身长五英尺半以上,体重超过一百磅,髋部和腿都被子弹打断。兽医除出腐肉,取出碎骨,洗净伤口,然后又用了一剂青霉素。第二天,他又来嵌入一节金属棒取代已不复存在的骨头。
“行了,看来,你家有了一只墨西哥大灰狼,”兽医说,“它可不容易驯养。这家伙对你家小姑娘的态度真使我惊讶不已。” 贝基给狼取名为“拉夫”,她每天都带食物和水去树桩。拉夫复原得很慢,三个多月来一直靠前爪抠地拖着受伤的后腿匍匐爬行。每当我们为它按摩萎缩的四肢时,从它下垂的眼帘上我们就知道它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它从不咬抚摩它的手。
整整四个月,拉夫终于不靠扶助站立起来。它那久未派上用场的肌肉开始活动时,高大的身架竟摇晃不已。我和比尔轻轻拍拍它,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然而,它却转身朝向贝基,渴慕从她那里得到一个亲吻,一个微笑,或是一句温柔的话语。对于贝基表示友爱的一举一动,它总是把那毛茸茸的大尾巴摇得像钟摆一样来予以回答。
随着体力的逐步恢复,拉夫伴随贝基走遍了牧场。一个金发幼童和一只跛腿巨狼一道在沙漠牧场上漫游,小孩不时俯身与狼窃窃私语,共同领略大自然蕴藏着的无数奥秘。每当夜幕降临,拉夫犹如一个无声的影子溜回它的空心树桩。
拉夫在牧场上散步时从不追逐牛羊,但它有时过度的兴奋却惊扰了我们敞放喂养的鸡群。我丈夫只得建造一个有围栏的鸡场。
它是一只多么恪尽职守的看家“狗”啊!凶悍的野狗和草原狼在辛辛谷牧场销声匿迹,因为这里是拉夫的“王国”。
贝基进校读书的第一天给拉夫带来怅然若失的伤感。当接学生的汽车离去后,它躺在路边等候,死也不肯回到院子里。当贝基放学归来时,它欣喜若狂,一瘸一拐地围着她又蹦又跳。在贝基读书的岁月里,这种欢迎仪式一直保持不变。
尽管拉夫在牧场上生活愉快,在春天的求偶季节里它仍然有好几个星期消逝在圣卡塔利那山中。这是产牛犊的季节,牧民们对草原狼、美洲豹都保持着高度警惕,我们都为它捏一把汗。但是拉夫十分幸运。
年复一年,我们只能猜想它的配偶和它喂养的狼崽。我们知道,狼有回到配偶身边抚养小狼的习性。我们很想了解拉夫究竟拖走了多少自己的食物去供养它隐匿的家庭。每年6月,贝基总要多给它些食物,因为这时它老是瘦骨嶙峋。拉夫在我们的牧场度过了12个春秋,它的生活方式已固定成习,它对我们孩子的爱始终不渝。在一个春天的时节,拉夫又带着枪伤回到家里。翌日,紧邻牧场的人说他们打死了一只大母狼,一只公狼也受了伤,但是跑掉了。
15岁的贝基坐在那里,拉夫的头就搭在她的腿上,它肯定也有15岁了。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它的皮毛已褪变为灰白色。当比尔从它身上取子弹时,我的记忆里又显现出昔日的景象,我又一次看见一个胖乎乎的3岁幼童用手捋过一只墨色巨狼的头。
伤势虽不严重,但拉夫却难以康复。它的体重锐减,去院子里寻找贝基嬉戏逗乐的活动也戛然而止。它整天都在静静地休息。
可是,在夜色苍茫之际,进入暮年而又不灵便的它总要隐没在群山之中。每天清晨,它的食物也无踪无影。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我们发现它死在橡树桩前,黄色的眼睛已紧紧闭上,当瞥见贝基手摸毛茸茸的狼脖、泪水如小溪般从脸上滑下时,我喉咙哽咽,欲言无语。“我想念它。”贝基哭泣着说。
我拿来一床毯子盖住拉夫。这时贝基和我都惊讶地听见树洞深处发出一种奇怪的沙沙声。贝基朝里面望去:两只小小的黄眼睛时隐时现,白色的乳牙在夕阳下闪着亮光......拉夫的幼崽!这就是那失去母亲、一直由拉夫独自抚养的小狼。
难道是弥留之际的直觉告诉拉夫,它的后代与钟爱过它的人在一起将会平安无恙吗?贝基用双手把浑身战栗的幼狼抱在怀中,点点热泪溅落在它的皮毛上。
“没事儿,小......拉夫,”她喃喃念道,“不用怕,那是我妈妈,她也爱你。” 我仿佛又听见那来自远方的回声,我仿佛又听见大灰狼的尾巴发出的一串轻柔的“扑扑”的拍打声......--选自《中学生阅读》2002年第7、8期
12.若将选文分成三部分,请为各部分立一个小标题。13.摘录两个最感人的精美的描写句。14.简答。
①在“我们”第二次从拉夫身上取出子弹后,为何“伤势虽不严重,但拉夫却难以康复”? ②用“拉夫是一只......”的句式写几句话评说拉夫身上美好的品性。
③读罢此文,你对狼的看法又会怎样?贝基的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感悟。15.品味加点的词语。
①贝基进校读书的第一天给拉夫带来怅然若失的伤感。②贝基手摸毛茸茸的狼脖、泪水如小溪般从脸上滑下。16.任选一角度,写几句欣赏的话。
三、写作
17.写一则与狼有关的寓言或故事。(可虚构,2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一、1.蒲松龄 清 《聊斋志异》
2.①紧跟着走 ②跟从 ③困窘 ④回头看⑤柴 ⑥覆盖 ⑦闭眼 ⑧杀死 ⑨打洞 ⑩屁股○11假装睡觉 ○12狡猾
3.①攻击 敌人 ②拿 用来 ③前进 前面④神情 想 4.①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狼像以前一样一齐追赶。②狼不敢前进,瞪着眼朝着屠户。③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前面。④想钻洞进入来攻屠户的后部。⑤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二、(一)5.晚、少时、久之、顷刻
6.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由恐惧到与狼斗争并积极出击杀死了狼。
8.找柴堆做掩护放下担子,拿起刀,为自己争取了主动。一跃而起,攻其不备杀死一只狼。痛打落水狗,又杀死了另一只狼。9.最后一段。
10.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凭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11.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介绍一下过程
(二)12.如:医救、相处、告别 13.扣住“感人”和“描写”回答
14.①拉夫老了;拉夫喂养幼崽耗费了它全部的精力乃至生命。②如:一只恪尽职守的看家“狗” 一只善解人意的聪明“狗” 一只重情义通人性的大灰狼 一只疼爱幼崽的父亲狼 一只能与人友善相处的朋友狼③有开放性,如"珍爱生命;狼是可爱的,它有近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我们虽不能贸然亲近它,但在心里要爱它。
15.①拉夫通人性,懂情义,与贝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②贝基失去拉夫、失去亲友后内心悲痛万分。
16.可从构思成文的前后照应、立意、感情等角度写,也可品赏精美的语言。
三、17.思路指导:可写《狼与小羊》,重在概括立旨(或寓意)如狼的贪婪、狡诈,小羊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