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庖丁解牛》的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文言句式以及由本文生发出的成语,分析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研读,结合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情感目标:结合文本,使学生理解一切事情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同时在面对困难时沉着冷静对待,有了成就需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为人处事的之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义的理解。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游戏趣味题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今天我们不妨重拾童年趣事,一起来完成老师黑板上的这道题。„„同学们都知道在这道题中是运用了规律,就不用一个个数下去了,这就是规律的作用。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庖丁是如何利用规律成为一代名庖的)二:介绍作者
师:我们都说啊,从前有一位老人很会讲故事,比如说庄周梦蝶,鲲鹏,也就是《逍遥游》里面的,他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庖丁的这个解牛的故事正是这位老人庄子来解说的。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庄子的世界。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因庄子曾经隐居南华山,又称为《南华经》。
庄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生活贫苦,学识渊博,善于辩论。
庄子作品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属于相对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主张一切 “安时而处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具体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三:课文分析
第四段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1页,看到最后一段,一起来翻译一下。(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就得到了养生之道)作为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得出了养生之道,想必同学们一定很好奇,庖丁利用规律的故事能得出什么养生之道呢,鉴于同学们都还没有预习,就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熟悉好本文,熟悉完后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奥妙。
„„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本文。第一段
师:现在要请一位女生来给我们当庄子的解说员,帮我们把第一段解说出来,并告诉我们大家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 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师:老师没有见过解牛的场面,但是见过杀猪的场面,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被屠夫死拽着的猪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喊,因为它知道要命归黄泉了,可还是竭尽全力摆脱不可能摆脱的,老师看猪被宰的时候,其实心里还是不太好受的,可是在这一段,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这一段讲是庖丁解牛的场面,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写牛的挣扎,牛的惨叫,牛的流血的情况,而是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如入化境。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展出第一段的ppt)第二段
师:第二段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原文: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译文:文惠君说:嘻,好啊,技术怎么达到这样的境界了呢?
这里的盖在注释11里有,通盍,怎样。这一段在本文中起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吧,是一个过渡段,那事不宜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庖丁解牛技术到底是为何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的。第三段
师:好,第三段的重任,老师想请一位男士来解说。„„
师:这位解说员的水平不错,不过这里还是有些地方,老师要强调一下,请同学们做好笔记。译文: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师:其实到这里,本文的字词都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想必同学们都发现了这篇课文里有许多的虚词,古今异义,常见成语,以及一些文言句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老师已经把这些都做了总结,请同学们再好好过一遍,看是不是都在书上做好笔记了,把漏掉的补好,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
第二课时:
师:由上节课的叙述可见,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同学们看老师课件上的几个问题,在文中去找寻答案。
庖丁的解牛技艺经过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明确:“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利用规律)(展出“一代名庖的成长经历”ppt)
为何只有庖丁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明确:
1、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明确: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都是先果后因。师:我们现在已经把前面三段都分析完了,庖丁是如何成为一代名庖的,在大家心中应该都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明确的答案了,那我们现在就回到上课前提 出的问题上来,也就是最后一段,文惠君得到的养生之道究竟是什么?为了帮大家更好地理解,请同学们首先看老师课件上的一段话:
(幻灯片显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此处请同学来翻译一下,然后说说这个养生之道告诉了我们什么。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那么他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什么联系呢?(师可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来进行提示)
明确: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像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师:庖丁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许多,通过庖丁的解牛之道,你还能悟出多少道理呢?假如让你来写《庖丁论人生》,你会从哪些方面来探讨?大家还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可从如下方面来引导:(展出下面的前部分句子,然后与生一起总结这些句子揭示的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板书依理、谨行、藏锋)
师: 庄子不愧是故事大王,依照庖丁解牛的这个故事,就得出了许多让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庄子在处理矛盾时的态度,前面老师在讲庄子的思想时就已经提到,庄子主张清静无为,能避开的就尽量避开,在这方面和儒家思想是恰好相反的,他的这种避开矛盾的主张,因此而被人称之为消极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同学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作业:
师:相信同学们本堂课都会收获颇多,请大家在你的随笔里写下你的感受,可以写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也可以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太谈,皆可。
第二篇: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作者:zjf5550
3【三维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进入文本体会文本的魅力
1:文本预习检测:
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见投影)
2:生自读文章画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一起讨论解决(课前准备)
3:欣赏“解牛之美”
○1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4:探讨解牛经----生读第三段
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1 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3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5: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歛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6: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7:延伸拓展:
读庄子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启示?生写100字左右的启示。
作者EMAIL:zjf55503@163.com
第三篇: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研读文本,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3、结合文本想象庖丁的成长历程,训练想象力和表述能力。
4、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庄子、《庄子》,寓言简介。(结合大屏幕)
三、文言知识检测(结合大屏幕)
四、文本学习:
(一)诵读课文第一段,欣赏“解牛之美”。
1、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的节拍,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达到”道”的境界。引出文惠君的赞扬。
(二)第二段:文惠君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侧面表现庖丁技艺高超;承上启下,由对庖丁“技”的表演,引出庖丁对“道”论述。)
(三)第三段:探讨解牛经(生读第三段)
1、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从文中提取信息)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1)所见无非牛者(2)未尝见全牛也(3)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庖丁动刀过程做了详细描写,请找出来,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提取信息,加以描述)
3、编写传记,走进庖丁
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封他为“一代名庖”应是当之无愧。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一段曲折离 1
奇的成长历史。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第三段,发挥想象,编写《名庖自传》。
注意尽量多的使用课文的材料,可以从庖丁的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等去叙述成长历程。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
教师注意总结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发现其有待补充的情节,请其他学生帮助。师引导:这位同学叙述了庖丁的三个成长阶段的奋斗历史,这十几年的苦练他都在探索什么?这是一个不懈实践,探索规律的艰辛的奋斗史、十几年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还有那些补充?
引导: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促使庖丁成为“名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求道”的远大目标,不畏艰难,目标高远„„句子: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解释该句。
板书——道(自然规律)
引导:解牛更讲究方法,庖丁讲什么方法呢?躲避矛盾,寻找部位„„神遇„„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庖丁成长过程就是探索、认识、应用“道”的过程。)
(四)透过故事,探讨人生。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1、文惠君悟道:
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板书——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傷害的。
2、庄子论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
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3、学生悟道: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读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三、教师小结: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这则寓言的寓意还有很多解读,留待我们同学日后在生活中逐步领悟。
四、课后作业:(三选一,200字左右)
1、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感想。
2、写一则生动形象又包含一定寓的寓言故事。
3: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五、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实践与规律。
⑴始解之时——目见全牛族庖技差(不懂规律)
⑵三年之后——目无全牛良庖技高(认识规律)
⑶方今之时——游刃有余名庖得道(运用规律)
喻体——本体
牛体——社会
刀———人
第四篇:《庖丁解牛》教案
【设计思想】
《庖丁解牛》是《庄子》书中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且深蕴哲学理趣。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因文及道,运用品读涵泳、研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场面描写、人物的刻画,领悟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背后的理趣和简洁议论之深藏的意蕴,采集文言之美质,陶冶情操,培养情怀,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教学目标】
⒈积累本课常见文言字词,掌握重要文言句式和脱胎于本篇的成语;赏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⒉通过细读庖丁对文惠君所言之“解牛经”,梳理其“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进而理解“养生之道”的含意,从而领会庄子散文说理的艺术魅力。
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拓展探究,认识“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教学难点】
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之道”的内涵与启示意义。【预习布置】
1.通读《庖丁解牛》部分,自行疏通字词句。
2.思考:《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趣引入
㈠导入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弃圣绝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㈡解题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一则怎样的故事,庄子讲这个故事的主要用意是什么?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诵读积累,理解翻译
⒈师生问答,简介庄子及其主要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⒉检查诵读,读准并识记字音(指名认读)
庖(páo)丁
膝之所踦(yǐ)
砉(huā)然向然 奏刀騞(huō)然
技盖(hé)至此乎 批大卻(xì)导大窾(kuǎn)技经肯綮(qìng)而况大軱(gū)乎 新发于硎(xíng)彼节者有间(jiàn)怵(chù)然为戒
謋(huî)然已解
⒊实词检查,掌握用法(指名释义)足之所履:踩,名词用作动词。.奏刀騞然:进。.进乎技矣:进:超越。.依乎天理:天然的纹理结构。..乃中经首之会:中,符合;会,节奏。..技盖至此:通“盍”,何。.善刀而藏: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技经肯綮:技,通“枝”,枝脉;经,经脉;肯,骨间的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处。
族庖月更刀:众。.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如土委地:委:散落。.4.成语积累,理解含义(指名释义)
庖丁解牛: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
游刃有余: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5.语句翻译,掌握句式(指名翻译并说明句式或固定结构)⑴技盖至此乎?
译文: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注意固定结构:“盖(盍)„„乎”:怎么„„呢?)⑵臣之所好者道也
译文:我所喜欢的是规律。(注意判断句式:“„„者„„也”:„„是„„)⑶良庖岁更刀,割也。
译文:通常的好厨师每年换一次刀,这是因为他们用刀割。(注意判断句式:“„„,„„也”:„„,是„„)⑷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没有拿刀去尝试,更何况是大骨呢?(注意固定结构:“而况„„乎”:更何况„„呢?)⑸视为止,行为迟。
译文:视力因此而集中到一点,动作也因此而迟缓下来。(注意介词宾语的省略现象,“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三、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集体诵读课文一遍后,引出下列问题。
问题设计: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读懂文意,应先从梳理思路入手。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哪两个层次?试简要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表现庖丁解牛经历的三重境界。
四、理解文意,把握主旨
㈠品读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文字,感受人物形象特点。问题设计:庄子散文长于说理,而道理的阐发常常以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为前导。请研读文章第一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这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除了精当的动词选用之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騞”,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突出刀锋之犀利、灵动、飘逸,所到异乎寻常。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引人入胜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自然的铺垫。
㈡品读第三自然中庖丁对文惠君的询问的应答文字,认识庖丁的解牛之道。
问题设计:阅读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句。想想看,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其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明确: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由之反映出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深刻的哲理启示。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不懂规律)
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这是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懂得规律)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这是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运用规律)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从容来往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飘逸极了。——这是第三境界。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的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的实践。
㈢品读第三自然段中有关解牛用刀方法的文字,进一步认识庖丁的解牛之道。问题设计:庄子散文说理,不仅善用比喻,也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本段中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良庖岁更刀”——“割”; “族庖月更刀”——“折”;
“臣之刀十九年”“刃若新发于硎”——“解”。
将良庖、族庖和自己不同的用刀方法进行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庖丁之刀用了十九年,却刀刃犹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时的“以无厚入有间”,避开“技经肯綮”和大的骨头,“每至于族”时不莽干。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的重要,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都是先果后因。㈣品读第三自然段中有关描写庖丁“游刃有余”地解牛的文字,进一步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问题设计:庄子散文写人善于绘形传神,注重人物的神态、心理情绪的惟妙惟肖的表现。本段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从庖丁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来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每至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写其小心翼翼、高度警惕的专注态度,“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写出庖丁观察的谨慎细致、遇难时的从容淡定、一丝不苟。“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则从动刀之结果来写出庖丁解牛的熟练、轻松。“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则刻画了庖丁解牛的驾轻就熟、怡然自得之神态。“善刀而藏之”则写出庖丁的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特点。这些描写是对上文说理部分的补充,正因为庖丁爱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规律,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规律且等娴熟运用,所以才能有解牛之后的轻松愉悦自豪。这就突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一中心。
㈤品读第四自然段中文惠君的话,领会文章主旨。
问题设计: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明确:
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伤害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五、拓展探究,深入思考
问题设计1:读下列《庄子养生主》中的节选文字,说说它表达了庄子怎样的哲学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哲学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参考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然的寿命。)
明确:
上述文字是《庄子养生篇》全文第一段,也是全文中心论点之所在,即“缘督以为经”(即“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一切顺乎自然”)。作者先指明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的道理,然后指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又指出人生应持有的态度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在庄子看来,“近名”与“近刑”是同样危险的。提出“缘督以为经”这一论点后,作者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牛,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文字表达了庄子的养生哲学观。所谓养生,就是要先觉察自然的规律,再顺势而行。减少主观的意念与欲望,洞悉外物的变化状态,如此可以长保平安与自在。这也就是庄子哲学中的“贵自然”的思想,即强调了解规律、利用规律,因势利导,适度掌控。
问题设计2: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明确: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以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问题设计3:本文内容重点在于阐述“养生”之道,从《庖丁解牛》一文内容的表达来看,庄子散文在说理方面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试简要概括。
明确:
善于寓言说理,巧于比喻。即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发。本文通过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通过庖丁阐述的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的阐述,通过良庖、族庖与自己在用刀方法上的不同的介绍,通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写和解牛之道的陈述正面表现其技术的精湛,突出他对道的精通;通过文惠君的质疑与赞叹来侧面衬托庖丁解牛之道的出神入化;逐层深入,前后照应,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得养生焉”的主旨。
结束语:
著名学者,老庄哲学研究专家陈鼓应先生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这就是一种神游物外的超然境界。在当下这样一个急功近利思想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高科技时代,优游自在的生活已渐渐被淡忘,“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陈鼓应语)。如何才能让生命得以诗意地栖居大地?庄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随顺自然、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节制欲望、清洁精神,让人类得意安然自在地生存!
六、同步训练,巩固迁移(课后作业设计)
1.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2.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
→
3.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所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技经肯綮之未尝()(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最终的顿悟;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就算技艺再高超在关键地方也要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尊重规律。其三,谨慎小心,收藏锋芒:“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简而言之,“依理——谨行——藏锋”。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5.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一般
D. 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B.批大郤,导大窾
批:..劈、击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怵然:警惕的样子
D.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
7.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A.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
B.而刀刃者无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令诸君知天亡我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掠江东南飞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B.技盖至此乎
C.而况大軱乎
D.善刀而藏之
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 B.视/为止,行为/迟
C.官/知止而神欲/行 D.视/为止,行/为迟 10.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杳不知其所之也
.. B.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族庖月更刀
..C.为之四顾
视为止,行为迟
..D.技盖至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第五篇: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视频
二、作家作品
庄子:名 周,战国
时期
宋 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_老子_
并称为“ 老庄 ”。
《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___寓言故事
来说明道理。《庄子》共33篇,内篇(7)为庄周所作。外篇(15)、杂篇(11)为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三、读课文,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词句中绿色的词
足之所履
踩(名词作动词)
乃中《经首》之会
节奏 依乎天理
牛的天然结构
刀刃若新发于硎
磨刀石 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的地方
怵然为戒
警惕的样子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疑难句子翻译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2)、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了。(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尝试(砍)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集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警惕地提高戒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集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
第二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对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阐释。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段:阐述了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第四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
五、欣赏 “解牛之美”
1、阅读1—2节,思考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请划出关键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动作:手 “触”、肩“倚”、足“履”、膝“踦” 声音: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节拍的,可见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有节奏,具有美感。
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2、庖丁解牛遵循的是什么?
道
(自然规律)
3、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 对比
突出“道”之重要 探讨庖丁的“解牛经”——庖丁解牛技术为何如此高超?
提示:可从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分析;可从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等方面来谈。
奋斗目标
道(自然规律)
成长阶段
三个阶段 解牛经验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解牛态度
怵然为戒
4、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解牛的三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⑵“三年之后”
—— “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认识 规律)⑶“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游刃有余(运用 规律)
5、思考:结合第三段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己解”的效果。请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文字,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A、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目无全牛”描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B、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C、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踌躇满志”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 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D、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
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每次宰牛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他觉得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轻轻下刀,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课题:《庖丁解牛》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A、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社会_,用刀来比喻_人_。
B、庖丁解牛要点: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善刀而藏之
(依理—谨行—藏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善刀而藏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C、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2、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A、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B、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C、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D、做事要循序渐进。
二、拓展:你能在《庖丁解牛》中找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庖丁解牛》A: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王国维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庖丁解牛》B:解牛之初到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王国维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庖丁解牛》C: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游刃有余,终成正果
三、课堂小结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于丹<<庄子心得>>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困难面前能像庖丁一样依理,慎行,做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卷上的选择题;
2、课后习题P72第四题: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
设题意图: 本题引导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庄子所说的“养生之道”辩证地加以认识。
参考答案: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庖丁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
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五、自我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膝之所踦:
肩靠的地方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然”„„的样子
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动词:做,解
4、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介词,引进介进对象;
依照
5、良庖岁更刀
年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技盖至此乎:盖 通“瞌”,怎么
2、善刀而藏之:
善 通“缮”,缮
(三)、古今异义:
1、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 行动因而
今义: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依乎天理
古义: 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
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3、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 没有拿刀去尝试
今义:
不曾
4、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虽然这样
今义:
转折连词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臣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句; 没有拿刀去尝试碰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句;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注意“为”字的用法:
• A:wéi 为(多作动词)
1、做,干:勿以恶小而~之。
2、当做,作为:习以~常。
3、成为、变成:~刎颈之交 •
4、叫做:北冥有鱼,其名~鲲 •
5、治理,处理:~政。
6、算作: 亡羊补牢,未~迟也。•
7、是:十两~一斤。
8、制、造:王使人~冠。
• 介词:
1、被:~天下笑。
2、表示强调:大~恼火。
• 名词:作为,政绩:在位日久,未能助上大有 ~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B、wèi(多用作介词)
1、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表目的,为了,为着:天下熙熙,皆~利来。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因为,由于:
• •
视~止,行~迟
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 ~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