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时间:2019-05-15 01:4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第一篇: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2009级农推硕士班渔业专业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009级渔业

苏燕卿

摘要: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哲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今天的生物学科学地阐明了生命的本质,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内容 方法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和辨证方法,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学生物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1、世界物质性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的渗透。

辨证唯物主义观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生命现象无论如何复杂,总不出其本质也是属于物质的这一范畴。例如通过对细胞化学成分的分析,便可提示出生物体生理过程的物质性;在讲述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就没有生命,蛋白质和核酸的多样性关系到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在讲述原生质的化学成分元素时,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都是自然界里能找到的,人和动植物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来生存,生命与非生命之间除了运动形式不同外,没有一个超界限的存在。动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变成CO2、无机盐、有机物进入大气和土壤中,又为植物叶的光合作用及根的吸收作用所利用,发生生命的“再造”,重新组成植物体的一部分,又通过动物的摄食作用形成动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系列食物链进入人体。各种元素在整个地球上的非生命界与生命界之间反复循环利用,绝对没有神秘的生命活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之为“隐得来希”支配着生命。

可见,教学中渗透世界物质性和统一性观点,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学习生物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

2、引导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永远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在授课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生物界。例如在讲述细胞分裂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胞像生物体那样,也要经过生长、衰老、死亡的几个阶段。在讲述生物的进化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经历了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向前发展的。自然选择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不断选择,积累微小变异向显著变异发展。生态系统不停地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如果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受阻,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启发学生理解事物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

渗透作用实验中,当漏斗管内水柱液面不再升高时,通过半透膜扩散的水分子保持动态平衡,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虽然漏斗管液面保持稳定,但是水分子还是不停地通过半透膜做扩散运动。这就是静中有动的辨证关系。

如果否定物质运动就否定物种变化发展;只承认物质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就会把物中看成是千变万化,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法研究物种的特征。所以,理解物质运动的辨证关系,对于学好生物学知识很重要。

3、启发学生建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第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存在一定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例如,提出没有细胞质,细胞核能否存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何联系?等问题;讲述叶绿体、线粒体和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时,要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协调一致的;讲述细胞的结构时,应该向学生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协调一致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讲述新陈代谢过程时,要让学生明确动物新陈代谢是靠各个器官、系统的分工协作,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共同完成的;生态平衡乃是各种生物之间及其与自然界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联系。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被破坏消灭时,则引起链锁反应,牵一而动全身,使表面看来两个毫无关系的生物表现出相关的现象。(如猫头鹰为肉食动物,不吃草,在猫头鹰与三叶草之间存在猫多草旺的现象则是通过了“三叶草——熊蜂——田鼠——猫头鹰”一条食物链的影响引起作用的结果。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被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生命网。在教学中,结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教育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用整体性观点观察事物,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观点。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现象都含有内在的矛盾,都有其正面和反面,这种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都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法则。什么是矛盾?中学生物知识中有很多,遗传和变异、同化与异化、光合与呼吸、显性与隐性等等。在授课中,应让学生从生物界中矛盾统一的现象中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例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在细胞外的水分子向细胞内扩散(即吸水)的同时,细胞内的水分子也向细胞外扩散(即失水),可见矛盾双方互为依存,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由外界向细胞内扩散的水分子数多于由细胞外扩散的水分子数,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吸水力量大,占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决定细胞吸水膨大,反之则是失水力量超过吸水力量,失水转变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细胞出现失水萎蔫的现象;在讲述新陈代谢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对立统一的,正是在这种矛盾中,生物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又如在讲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应让学生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遗传意味着保守,它使生物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代谢类型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传递。变异则相反,如果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生物就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也不会产生许多新的物种。如果只有变异没有遗传,生物的种族就不会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引导学生掌握对立统一的规律,并应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

5、破除迷信和反对形而上学,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自然界存在着一些奇异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对这些现象,学生很容易产生迷信的观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是唯心主义者关于生命起源的 谬论。如生物适应环境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往往使学生困惑不解,甚至产生迷信思想。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生物的体型、体色之所以与环境相似则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绝对没有任何超物质的因素在起作用。化学起源论证明了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核酸蛋白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量变质变化学进化过程”。这就使学生对于生物界的各种令人惊异的现象能够坚持用正确的观点进行解释,而不受“神仙、上帝创造万物”唯心主义观点的影响,从而破除迷信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关于物种起源,法国动物学家居唯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由量变到质变地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是曾经有过多次“大激变”,每次大激变都毁灭了所有生物,激变结束后地球上又重新出现了新的生物类型,即所谓的“灾变论”。关于马的进化,直生论认为,原始马有五趾,以后朝着确定好的只有中趾发达的 方向发展,他们虽然不否认物种的可变性,但却认为进化的 目的即在于要达到一个预定的目标,即在于产生人类以后就不再发展了。“灾变论”、“直生论”都反映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唯心论。另外,关于细胞的分化,微尔和把有机体说成是细胞的机械总和,是活细胞的集会。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无论骨、血、软骨、肌肉、纤维质等的机械组合或是各种元素的化学组合都不能造成一个动物体。”生物学里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也充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教师应该认真剖析,就会使生物课堂充满幽默和风趣,让学生爱生物而学好生物。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几种方法:

1、充分利用生物知识中的科学家事迹和科学史实。

科学发展史为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巴甫洛夫与条件反射学说,孟德尔与遗传学定律,哈维与影响世界的血循环论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对科学史实的了解,再现前人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体会前人在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上的经验及教训。通过这些事实,了解科学工作者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加入这样的内容,往往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帮助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

2、采用实验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实践是德育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需要渗透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实验法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要让实验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实验过程不是对前人工作的简单重复,而是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获得认识和个性发展的生活本身,这点很重要。

教师应特别注意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注意体现实验的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性。如在“奇妙的微生物”这一节实验课的设计上,主线是:从观察出发,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实际操作--联系实际应用,进行酿米酒的课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设定要出所谓“正确统一”的实验结果,而是在符合认识规律的活动中,保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同时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选择观察哪种微生物;选择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微生物;选择提供的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案;选择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建立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内化为学生世界观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3、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影响。而一个人无法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本身要有很好的哲学修养和教学水平。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灵活地渗透哲学观点,深入浅出,启发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使知识素材融会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启发谈话,还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观察、实验、分析总结、数学统计,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

以上就中学生物学科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进行了简短的分析。其实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体现和应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历史上所有积极的思想成果,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不是孤立的只适用于某一学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只有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以综合体现,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稳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教育意义之所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中学生物教师要认真钻研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并把它应用于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找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自觉、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学习生物学及其他学科做好充分的准备。

2010年4月15日

参考书目:

1、沈淑敏等著 《自然辩证法讲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2、杨顺基主编 《自然辨证法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孙国瑞编著 《德育科学方法论》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4.4、杨善禄主编 《中学生物教师基本功讲座》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5、陈皓兮主编 《中学生物教学法》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6、徐仁静主编 《中学生物创新教法——训练方案》 学苑出版社

第二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钱剑铭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及其合成的自然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含有十分丰富的哲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贯彻到相关的知识点,收到了较好的教书育人的效果。

一、化学中的运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化学中的物质是物 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事例:如水的蒸发、氨水气味的扩散、蔗糖溶于水等等,使学生感知到构成物质的微料——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如讲到原子结构时,联系核外电子绕核运动;讲到晶体时,联系构成晶体的微粒在平衡位置附近不断地振动;讲到胶体时,联系胶料的无规则的运动——布朗运动。

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类型之一。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如氢、氯光照下化合营企业、白磷在空气中自燃等等,使学生真正感知到物质的运动——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表面上看,化学变化是杂乱无章的,但实质上,化学变化象一切运动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分析、总结各类反应的规律,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盐类的水解,水解反应的本质就是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因此,弱酸根离子和弱碱阳离子存在的盐溶液,一定会发生水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弱酸强碱盐水解后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解后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掌握得牢固。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例如:在25℃时,往100克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投入一颗不规则的胆矾晶体,则晶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此时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速度达到相等,处于静止状态,但速度不等于零,即仍有溶解和结晶,仍处于运动。因此,该晶体的形状会改变,形状可以从不规则变成规则,但晶体的质量不会改变,溶解正处于“静止”状态。

《化学平衡》一节教材,与运动观点联系最密切。在教学实践中证明,要教好这一切内容,必须渗透运动的观点。化学平衡可以概括为三点:(1)动。V正=V

(2)定。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逆≠0,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既动又静。含量保持不变,体系处于静止状态。(3)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随之破坏,发生移动。即化学平衡是一相对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

二、化学中的对立统一观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充满着矛盾,矛盾着 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在高中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方面,都蕴藏着这一规律的丰富素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作用达到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阴、阳离子共处于同一晶体中,而整个晶体又不显电性。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就是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就是物质得到电子,两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电子的失去,也没有电子的得到。氧化剂本具有氧化性,但是一旦得到了电子,成为还原产物时,其还原产物则具有了还原性。

在溶液中,酸、碱性也是一对矛盾。当溶液中,[H+]>[OH-],溶液显酸性;当溶液中,[H+]=[OH-],溶液显中性;当溶液中,[H+]>[OH-],溶液显碱性。H+和OH-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对立、相互抑制,同时,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两者统一于离子积:Kw=[H+]×[OH-]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化学变化中,内因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内部矛盾,是由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特点决定的。外因就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溶剂、催化剂等等。例如:铜片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不发生反应。铜片与浓硫酸以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这说明浓硫酸具强氧化性,而稀硫酸不具有强氧化性。又如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很缓慢,当往过氧气化氢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则可以看到大量气体放出。过氧化氢结构不稳定,是它发生发解的内因,当加入二氧化锰时,在它的催化下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外因就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中,联系具体化学瓜,强调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逐步学会运用这个法则,并分析和研究物质的变化和发展。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在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又要强调反应的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要适当的条件,才能实现。例如,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加热到140℃,主要产物是乙醚;当加热到170℃左百,主要产物是乙烯。因此,在实际中,要研究和控制条件使反应向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三、化学中质量互变观

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变 化都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规律在化学领域里表现得特别普遍和明显,而且形式多样。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四八七页》)。

如第三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数次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趋于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小,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Mg、Al、Si、P、S、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物质在数量上没有变化莫测,构成物质的微粒在排列顺序、空间结构不同,也会引起质变。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碳原子空间排布方式不同,金刚石是空间网状结构,石墨却是片层结构,因此它们的性质也不同。又如甲醚和乙醇,分子式都是C2H6O,由于结构不同,甲醚为CH3-O-CH3,而乙醇为CH3CH2-OH:因此,两者性质如熔、沸点、水溶性、化学性质等各不相同。有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其浓度、温度等相同,而反应物之间的相对用量不同,产物也可能不同。如氯化铝与氢氧气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铝过量,生成氢氧气化铝沉淀;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则生成偏铝酸钠溶液。

利用化学教学,在相关的知识点渗透辩证法三个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又可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能力,发展智力,同时寓思相教育于教学实践之中,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发表于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化学》1995年第2期)

第三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0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屈静 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逐渐趋于稳定的一个阶段。作为初中教师我也 深刻的体会到了学生在这个时期在个性、情绪、兴趣等方面正在经历着种种变化。这些变化会令很多同学有不同的感觉。加之学习压 力的增加,很多同学都遇到了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因此,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成为学生的 心灵导师。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更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地点。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阳光心态,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从教学的内容入手,挖掘教材中与心育有关 的教学内容。其次,还要从教学理念上入手,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物教学;课程内容;师生关系

一、挖掘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加工整理 1.立足课标,挖掘课标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

课程标准作为每一门学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规 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的框架,并提出教学意见和评 价意见。因此,为了更好的将心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整合,应对课 标中的心育内容和理念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挖掘与之相关的 心育内容。

2.整理知识点,从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纵览整个初中生物教材很多内容的编写都可以挖掘出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有关于生命的教育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例 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材中出示了一个骆驼刺适应干 燥环境的例子,我会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可敬,从而思考生命的 价值。而关于青春心理教育这部分内容,我在讲受精作用时,我 会补充几千万

个精子只有一枚最优秀的精子才能成功的与卵细胞 结合,所以每个生命的形成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旅程。从而引导 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增强自信,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个性。我 们只要平时多搜集,适当的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一定能起到良好 的心育效果。

3.收集课外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整合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包括十个一级主题和若干二级主题。课程 内容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因此教材里涉及的心育内容还不是很 充实。所以,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和整合,为适时的对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准备。例如,通过向学生补充科学简史和科学 家的成长故事,能够取得较好的心育效果。从科学家的故事中, 学生不仅体会到生物学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同时学生也能 从科学家的名人轶事中学习到很多优秀的意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 状态。例如,在介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时,可以介绍他默 默付出的那十年,没有辉煌的成就,只有一次次实验的失败。青 春期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通过这样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懂得积极 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比成就本身更可贵。

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更新教育理念,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个融洽、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 教育。如何创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让学生体会 到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被鼓励的呢?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 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进行肯定和具体的评价。课堂上,不 管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我都会对这些学生的答案进行积极的鼓 励和具体的点评。而对于能在课堂上提出质疑的学生,我会鼓励 他的质疑,并说明提出问题是非常好的习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 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我认为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 要从一些细节入手,比如一些肢体语言和眼神。上课前面带微笑 的环视每一位同学,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而对上课时 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违反纪律的学生,我会抚摸一下他的头,这 样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赢得了一份信任。最后, 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培养自己爱的品格。一个没有爱的教师是 无法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去塑造学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 的生物课堂是我们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条件,相信我们用 爱支撑起来的天空会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

2.重视生物探究活动,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例如, 在进行 “观 察草履虫的实验”中,我将书中的实验内容扩展到了“一滴水中 会有哪些生命”这样一个实验。当然,要想从一滴水中观察到单 细胞生物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需要十分的耐心。并提示成功的 小组将水样分给没有看到的小组,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所看到的微 观世界,让学生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我 深深的体会到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并不缺少表扬和鼓励,而他们缺 少的正是如何面对挫折和如何分享快乐。通过这样的一节实验课, 相信学生们会从中有所感悟。

目前,由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类事件层出不穷,这也 引起了全社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而作为学科教师我们更应 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责无旁贷的负担起这一责任。在培养学生生物能力的同时,牢牢抓住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有效渗透,不断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祖国培养出身体和 心理同样健康的一代新人!>才智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屈静

作者单位: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 刊名:

才智

英文刊名:caizhi 年,卷(期:2015(3 引用本文格式:屈静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论文]-才智 2015(3

第四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杨永胜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必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作为基础教学学科,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真正的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深刻地指出,数学是“辩证法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在数学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中就隐含着丰富的辩证因素,是辩证规律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揭示各种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所隐含的辩证因素,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展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所反映的辩证原理,无疑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着重在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概念开始于人们在生活和劳动的实践中对最简单的数与形的认识,整个数学也正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数学概念的发生以及数学原理的形成,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进而形成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正是因为数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数学才有着广泛的应用,才更有利于从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正确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数学的概念、法则、规律等大多是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在数学的概念、法则、规律等的教学中,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应该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向学生展现这些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例如,结合实(复)数的概念、平面几何、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等这些对知识发生过程和应用的教学,突出实践---理论---实践等观点。

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可采取如下方法: 1)先回顾,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过程: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自然数;实践中反复出现某种东西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便产生了零;解决度量中量不尽的问题,产生了分数;讨论无公度线段的比,产生了无理数,从而在数概念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实数系统。

从自然数集到实数集几次数集扩充的规律:自然数(添进0)——正整数(添进正分数)——非负有理数(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添进无理数)——实数。

2)这个认识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每次扩充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必要性),都新增了规定性质的新元素;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规律,在新扩充的数集内仍成立;新扩充的数集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

3)依以上规律,为解决在实数集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求方程x2 =-1的解,而出现的新数(虚数)及其运算,需要扩充数集,在实数集上添进新数(虚数i)及其运算,就组成了新的数集——复数。这样可使学生对新概念的建立不感到突然,又可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复数概念形成以及数集扩充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二、培养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如函数、对应、映射、变换、数与形、方程与曲线、微分、积分等都反映着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如两集合中的元素通过映射建立的联系;函数中的常量与变量、变量与变量相互之间的联系;方程与曲线通过坐标系建立的联系等。

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动与静、曲与直、多与少、一般与特殊、具体与抽象、常量与变量、部分与整体、连续与离散、有限与无限等等,都反映了事物的对立和统一。如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在复数之中;加与减、乘与除对立统一在运算法则之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对立统一在圆锥曲线之中,并且随着离心率e的取值大小(01,双曲线),可以互相转化。

以“常量与变量”这一对矛盾概念为例,它们不仅互相对立,又是彼此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首先,常量与变量互相依存,没有常量也无所谓变量,没有变量当然也无所谓常量。其次,常量与变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二次函数y=ax2+bx+c,这里a、b、c是常量,而x、y为变量,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时,函数解析式就只与这三个常量有关;但在研究函数性质时,这三个常量就变成了变量,并且由它们的变化而引起性质的种种变化。另外,在数学中还经常通过变量来研究常量,或者用常量来描述变量,如二次曲线Ax2+Bxy+Cy2+Dx+Ey+F=0的性质、分类等就是通过常数A、B、C进行描述的。

代入法、换元法、递推法、数形结合方法、化归原则、极限思想、函数思想等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都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哲学的角度看,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是辩证法在数学中的体现,是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例如,化归原则与变换原则就是辩证法关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的基本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例如,数形结合方法实质上是矛盾分析法,反映了数与形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等思想,它是数学活动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策略。

例、x、y∈R,且满足(x-2)2 +y2 =3,求y/x的最大值。

分析: 由于y/x的几何意义是点P(x,y)与O(0,0)连线的斜率,而(x-2)2 +y2 =3又可看成平面上以点(2,0)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所以问题化为:在圆(x-2)2+y2 =3上求一点P,使得直线OP的斜率y/x最大。显然,切线OP的斜率最大,不难求出斜率为√3。

例、已知z为复数,且∣z∣=1,求∣z+1-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1)设z=a+bi,用代数方程求解较为困难;

2)z=cosθ+isinθ, ∣z+1-i∣=∣(1+cosθ)+i(sinθ-1)∣=„,可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z∣=1表示z是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周上的点,求∣z+1-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就是求圆周上的点到点(-1,1)的距离的最大和最小值,如图,显然∣z+1-i∣的最大值为∣AC∣=√2+1 ∣z+1-i∣的最小值为∣AB∣=√2-1

又如,有限和无限同样是数学中的一对矛盾,数学中的一些方法,如数学归纳法、求数列极限的方法等,就是辩证的通过“有限”解决“无限”的最好的例证。

例、求极限 lim(2 + 4 + 6 + „ + 2n)的值

n→∞ n2 n2 n2 n2 解: lim(2 + 4 + 6 + „ + 2n)

n→∞ n2 n2 n2 n2

= lim 2(1+2+3+„+n)(无限个变量的和)

n→∞ n2

= lim n2+n = lim(1+ 1)(转化为有限个变量的和)

n→∞ n2 n→∞ n = 1 整体与局部的互相转换在数学中也是运用比较多的,在数学解题中,有时可将问题较为复杂的局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对局部形式、结构的处理,从而变换为较简单的新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已知函数y=ax+bx+cx-6,当x=2时,y=2,求当x=-2时y的值。

53解: 设f(x)=ax+bx+cx,显然f(x)是奇函数,f(-2)=-f(2),y=f(x)-6 ∵ x=2时,y=2,∴ f(2)=8,f(-2)=-f(2)=-8,∴ 当x=-2时,y= f(-2)-6=-14。

按常规先求a、b、c的值,再代入原式计算,则无法求解,若将局部ax+bx+cx看成一个整体,再利用奇函数性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表现的两个侧面,事物运动的静止状态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会向显著变动的方向转化。如果善于将动静有机结合,变动为静或变静为动,即通过探究变动的、一般的状态来分析确定的、特殊的情况,或反之,这种以动求静,或以静求动的处理方法,有时会收到奇妙的效果,能充分的展示事物的本质。

例、解方程 √x2+6x+10 + √x2-6x+10 =10 解: 把方程化为 √(x+3)2 + 1 + √(x-3)2 + 1 =10 将常数“1”暂时看成变量,即设 1=y2,这时方程变成

√(x+3)2 + y2 + √(x-3)2 + y2=10 由椭圆定义可知,这是一个以F1(-3,0)、F2(3,0)为焦点,以10为长轴的椭圆,其标准方程是

x2/25 + y2/16=1 把y2=1代入,得 x=±5/4√15 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渗透在数学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之中,处处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引导,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坚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是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社会需要。

第五篇:环保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化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对环保意识进行渗透,应从课堂到课外实践活动和环境伦理中逐步渗透,并对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出了一定说明,从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 渗透

绪论: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对环保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环境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尚未引起广大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农村中学这方面做得不够。渗透环保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之一。中学化学作为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的基本学科,它在帮助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神圣职责。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倡导环保行为,对引导全社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环保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当前,我国正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艰巨任务,而这都离不开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学环保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因此,环保教育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化学教学应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观念与意识的责任,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获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义务教育化学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重要的培养目标”。另外,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环保教育,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中学化学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适时插入,可以使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环保教育渗透的方式

1.立足教材,深入挖掘

挖掘环保知识,化学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例如,讲授“蝗虫”时,介绍各地的蝗灾情况,并让学生明白生态平衡失调是导致虫灾的根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讲授“人类活动对化学圈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环境警示教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环境极度污染,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接下去再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像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淡水资源趋减、化学多样性破坏等等,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去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学习“动物在化学圈中的作用”时,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动物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由于人们不懂得善待这些野生动物且大量捕杀蛙类、鸟类,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鼠灾、虫灾。人类被迫增加农药使用量,反过来又污染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讲授“化学多样性及其保护”时,让学生观看各种化学的图片,了解这些化学的价值及生存状况,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部分,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由浅入深,进行适当延伸,不断渗透,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危机感,努

[1]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讲“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介绍: 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30kg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保障了人类不受缺氧的威胁。

2.注重探究实验,倡导亲身体验 课本中有大量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探究,如《探究酸雨的危害》,笔者组织学生探究“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酸雨的危害,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另外,笔者还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探究活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笔者将班级分为四组,分别调查人类破坏校园、江边水渠、周边的林场、周边丘陵的行为,然后共同讨论交流这些行为的危害。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切身感受,把环保行动化为自觉的行动。

3.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保教育。通过活动去经历、去感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明显。如:实验室中检测同学们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水,了解水污染的状况;通过观看《动物世界》纪录片,了解化学对环境的适应,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化学造成的危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2]在教学活动中,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度穿插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对课堂气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显得生动活泼。现今,网络的信息高速传递和拥有的大量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渗透环境教育,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环境教育的网站,供学生学习,通过网络学生能接触到一些环境的热点话题,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条件不足的地区,可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挂图、标本等进行环境教育等,甚至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从而把保护环境的变为自觉的行动。

4.在化学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如,在讲述原生动物时,讲述了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等。此外,教材还设有“化学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以及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

除了课本中提及的环境知识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结合课程内容将更多环境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例如,《皮肤》一章,介绍皮肤的保护功能时,一并阐明皮肤也会受到伤害,紫外线、大气污染物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将有关臭氧层遭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又如“有机物的制造”一节,不仅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使人类和其它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还应进一步引申到植物的其它作用(减少噪声、保持水土等)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5.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世界上的沿海城市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淹没。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人类向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干旱,洪涝,虫害,酷暑,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

6.精心设计考试题,落实环境知识

作为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考试成绩,环境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有关环保知识考试题,一方面可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重视,促使学生平时多留心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环境知识的习题,如讲到森林生态系统时,设计一些与《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相关的习题,在讲到水分代谢时,设计一些我国水资源状况、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关的习题。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要将环保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声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学生通过环保活动,不但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发挥了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卫士。

2.利用相关节日,进行环保宣传

以“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为契机进行环保宣传,介绍酸雨、沙尘暴、白色污染的由来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认识到污染的危害,自觉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3.组织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

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知识信息接收广泛,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教材。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保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如《中国环境报》、《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概况,帮助他们认识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由来,并自觉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所学的化学、化学、地理等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明白高科技和新发明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树立攀登科学高峰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信心。

4.开设专题讲座和环保主题班会

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每时每刻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使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环保知识,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班级主题班会。如结合周边环境随意排放污水的情况,举办“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专题讲座。此外,还可邀请校外的环境专家作环境教育的专题讲座,讲座完毕后,可开设会后会,分组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环境认识的提高,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存,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环保行为习惯。

四、在环境伦理教育中强化环保观念

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就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服从于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环境伦理恰恰揭示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要求人们用良心感和义务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把环保教育上升为伦理道德上的认识,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1.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并举,二者同等看重

生命发展是不断演化的过程,自然界的其他化学和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每种化学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也正是所有化学的共同作用,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3]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对自然的责任,善待化学圈中的每一种化学,不论它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的发展都不应该威胁自然的完整。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履行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2.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伦理强调:“每个人应公平地分享资源使用的利益与成本,每个世代所遗留的世界,应像他传承的一样,是多样的和具有生产力的,一个社会或世代不应该限制其他社会或世代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具备生态道德,讲生态文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生存构成危害,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化学学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初中化学教材中环保教育的内容,把化学知识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在化学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平时注意积累和收集有关的教育资料,教学时有备无患。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用积极的环保行动影响学生,以身示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化学学教学有机结合。要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就应该将环保教育贯穿初中化学学教学的始终。

六、结论:地球只有一个,环境质量仍在恶化,国民的环境素质仍很低下,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入环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化学资源状况,懂得爱护自然界的化学,认识保护化学多样性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对提高国民的环保素质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方法、多途径地在化学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就能够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逐步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愿各界同仁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现代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的新一代公民贡献我们的力量。

七、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3期 2.刘俊岭:加强化学实验绿色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3.殷玉仙: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7期

下载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努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

    中学生物教学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全新的实验教材,如何去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怎样用好用活教材,真正实现教......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1 新课改背景下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1生物教学的现状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

    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人们的这个认识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都受他的影响。忽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教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对语文教学的......

    中学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2010年中学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在新的学期里本人将继续担任初二两个班生物教学工作,为了出色的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 继......

    中学生物教学总结

    中学生物教学总结 直观教学,是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感性认识,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中学生物教学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中学生物教学总结【1】又一学年结束了,对......

    教学-中学生物教学 陕西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 英国GCE(A水平)生物学考试探析 雷小凤 胡兴昌 (上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英国GCE(A水平)生物学考试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考试。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