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 曾 蓉(江西省新建县第五中学)
中学生物课教学不仅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学生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学的科学基础,更要使广大受教育者养成较高的生物科学素质。尽管生物科学的研究有完整的方法和技能体系,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掌握,然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品质,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却是十分必要的。
一、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产生于认识和需要,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1.重视设问,引导思维,调动兴趣。爱动脑筋、好刨根问底是青少年学习的特点之一。
2.方式多样,角度不同,发展兴趣。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DVD等。除了经常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媒体外,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实践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青睐。
3.点拨前沿知识,突出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兴趣。
二、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生物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在生物教学中。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收集了大量的生物科技资料并汇报交流。如艾滋病病因及预防治疗的方法和进展;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癌症、心脏病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科技创新兴趣。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实验、分析、综合能力。其中,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1.观察方法:观察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是研究人员收集事实最常用的方法。生物学更注重观察。在教学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明确观察目的;(2)要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3)要采用适当的观察手段;(4)观察完毕后要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例如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我让学生先预习实验,明确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洋葱根尖作为经典的实验材料,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为什么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通过对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在教学中,尽量以探究性的启发代替结论性的解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实验方法:实验是生物科学中的另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已由初中生物教材中观察方法占主体地位转化为实验方法占主体地位。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实验方法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涉及高中生物的实验方法有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生物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设计实验步骤,通过现象观察并收集资料、数据,再进行分析思考,科学抽象概括或归纳出概念和结论。
(作者电话:***;信箱:402759551@qq.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2年12期,http://)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几点做法论文
一、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之中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应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出发。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它来自于客观物理事实,是客观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概括和抽象的反映。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科学素质的基础。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是否能建立新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已有的概念作为起点,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之前要善于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一个感知活动的直观化物理情境,把新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另外,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与概括,抽象出基本规律,这样就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科学研究的过程,领会到物理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学生学习的重心也就不再会仅仅局限于科学结论本身,还会扩展到探索科学规律的科学方法等方面。此外,学生从中还会领略到不同成功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训练”之中
所谓物理训练,许多人认为只是做物理习题,而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训练”则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是指学生主体全部身心投入物理教学活动的多渠道相互作用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精心设计的,其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脑读、动口议、动笔写。其中训练的主攻方向是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突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研究训练题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训练,即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局部思维和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联想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进行物理方法训练,如构建理想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类比法等。此外,在物理训练教学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三、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物理实验是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的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笔者的观点,在物理教学中,做物理实验也应属于“物理训练”的范畴,但鉴于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此特别列出这一条。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学好物理,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物理环境,而物理实验就是一种最好的物理环境。其次,物理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反映了物理学本身所固有的兴趣因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探索物理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缩影,是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思想史教学之中
将物理学思想史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物理学思想发展及物理学规律、理论的发现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物理学思想史是物理学史中的精华部分。但若简单地将物理学史实引入教学中则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物理学思想史的教学则不同,它除了以物理学史实为基础,还生动地再现了科学家的观念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科学思想火花”的产生几率来说,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误、失败,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分歧,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等,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方法并陶冶自身的科学情操。
五、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科学的前沿内容教学之中
科学技术正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已见端倪。若在物理教学中仅仅探讨基础知识,而不接触科学前沿内容,学生就得不到充分的挑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物理科学前沿的内容极其复杂,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非专业人员所能理解的,但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其中所蕴涵的基本的物理思想却是可能的。实际上,这些闪光的物理思想正是这些前沿内容赖以产生的突破口。因此,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些物理科学的前沿内容是大有裨益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向科学前沿的迈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笔者所探讨的这些,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就可以考虑在教学中付诸实施。
第三篇:教学中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这样就对教师职业素质要求较高。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基本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语言的提练、教师自身知识的构建几方面对提高教师职业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语言;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5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09)09-0106-02
职业学院是国民教育系列的一个分支,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支新的重要力量,其教育的目的是为我国建设“四个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并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随着国家的发展,职业学院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职业学院与其它院校的学生相比,最突出的是既懂理论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是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的优势。因此,职业学院一定要创造条件加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训练、培养。职业学院教学必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都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下面就理论教学如何锻炼教师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调动每一个智力的因素。以化工仪表测量课为例,结合课本做了一些小实验:用各种精度的尺去测量粉笔盒(含目测),学生们都很自信的拿尺对粉笔盒进行测量,结果是五花八门,为什么答案会如此的不统一,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测量出现的各种答案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公式、定义给学生们讲解这些误差出现的原因等。测量这门课程,本来是很枯燥无味的,经这样实践结合课本知识的讲解,做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印象深刻,实验和讲课只需十几分钟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引导提升到智力因素上,原本很难讲解的误差概念就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习完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教学计划的要求,自然而然地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自我发掘
老师的备课,就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设计,是搞好教学过程的基础。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所选教材的内容与学生未来学习目标的关联,同时搜集杂志、网站、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做参考。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具有的专业知识应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教师只有拥有比教材知识丰厚得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使学生感到听与不听的区别,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灵活应用和掌握知识,拓展思维思考空间,成为有本领、有教养的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实现学生乐学、善学、爱学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注重以下3个方面:
1)前沿性。每一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和充实,但我们的教材往往落后7、7年,而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往往都是最新见诸媒体的,老师也同样处于网络和多种传播渠道的信息环境中,但是信息中隐藏的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以及信息的提练需要教师点拔,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技术,以便在讲课过程中随时就热点信息向学生介绍、补充,对知识体系进行挖掘,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前瞻性、时代性。
2)实践性。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着重训练的目标。教师在每门课初开讲课时,可根据课程特点,演示师哥、师姐的作品或教师自已的实践作品,激发学生动手尝试的愿望,提出学科学习在期末的一个较大课题目标并让学生参与制定。在每周要求完成实践小目标,让学生在阶段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需要完善或有待改进的作品,并选出优秀作品展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实践相结合。
3)趣味性。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兴趣的持续深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树立学习尖子,引导学生将兴趣持久、深入,然后这部分学习尖子会影响周围的同学,从而引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兴趣与学习要求深入结合,就能形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课堂语言运用
教师讲课要特别讲究语言艺术。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简明、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还应注重专业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专业性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规范、准确地应用学科内容。教学语言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和专业术语进行教学。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用语,运用它进行教学,有利于准确交流。教师教材中大量的日常缩写和专业用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和求知欲望,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少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多用启发提问式语言,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控制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让学生能回答出或稍加点拨就可回答出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进一步学习中,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智慧、思维、潜藏能力在学习中的投入。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就是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使用风趣语言,或学生熟悉的俗语进行调侃、批评、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教师应终身学习,自我发展
教师需要不断储备新知识,仅仅依靠大学所学内容或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能胜任教师这项工作的。一名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自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时俱进,努力站在学科前沿。除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做到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既包括向高层次的学者系统学习,也包括向身边同行的点滴学习,善于从其他老师成功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向实践学习,就是在实践中善于不断的总结、反思,并能及时调整自己而获得提高,在本专业方面努力争取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向学生学习,不要总把自己当做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可能超出了教师,因此,我们组织的课堂内容效果怎么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互学,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他在黑板前做示范教师可从中吸收养份。教师应做到勤于研究,自我成长
传统教学工作,教师只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并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科技在不断进步,仅仅具有“一桶水”的老师是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仅仅补充新知识也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成长的生命,教育教学中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因此,现在要当好老师,除了具有教学基本功,还要学会研究教学,才能适应日益更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力争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除了研究教材内容、研究学生,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家庭影响、学习习惯的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等,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做到课后反思,自我提高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理论的反思是一种狭隘经验的重复,这种重复会让教师变得更狭隘。”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对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反思就是对备课中的不足,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讲课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课后学生反馈,学生作业等的总结、反思,是教学经验的理论化。教师在进行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必然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哪些应该摒弃,假如不进行这种反思总结,有时候很难发现自己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会逐渐发现存在哪些遗憾,怎样去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研究、总结、反思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读书―思考―应用”这一螺旋式的循环过程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就能使教学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就能成为一个娴熟的教育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创造者,民主课堂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真实原味成长经历的分享者和亲历者。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初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张健.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
12月2日,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专委会主任陆延昌主持,专委会副主任宋南平,专委会委员许振超、王为民、王秦平、杨传德、张景安、宣栋生、穆荣平出席会议。专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部长彭友东、办公室成员及办公厅专委会秘书处有关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专委会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要点。2009年,专委会紧紧围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主题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部分委员和专家赴内蒙古自治区,对风能发电企业和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成功举办“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论坛”。为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专委会委员积极支持全国企业科协秘书长培训授课工作。
2010年,专委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国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内涵,适应企业需求,总结经验,提升活动水平;对科协系统创建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办好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的“自主创新、企业发展论坛”等工作。专委会委员将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认真履行职责,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
会议还审议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风电发展调研报告》。
第四篇: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质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质
在大力推进小学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使他们在亲身参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镛趣。我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 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玩与学的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乐于表现。对小学生来说,技能往往在“玩”中产生。“玩得开心”并“玩出新花样”是学生永无止境的追求。如果脱离学生实际 生活的“玩”,就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技能发展就是空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多一点“玩”就多一点兴趣,其发展就多一份质量保证。因此,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在教学歌曲《跳柴歌》时,我先让学生了解竹子。并知道它的作用,再一起“玩”竹子,用筷子做节奏游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再听着《跳柴歌》的背景音乐玩竹竿,跳起竹竿舞„„学生们在这种“玩”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并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知。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开心愉快地上完这节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注重创作的成果。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体验创作过程中的乐趣与成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儿童创造力发展首先是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唱歌曲《动物说话》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像,根据这首歌的曲调创编歌词,字数与原歌曲尽量相近,我举例“小鸡说话叽叽叽”,有的学生将歌词改为“小猫说话喵喵喵”等。其次,让学生自制乐器、自编节奏。我要求学生用饮料瓶、沙子、竹板等制作打击乐器,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上课时击打自制“乐器”,体验打击乐的自由开放的节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音乐是流动的。几个音符通过不同的组合,带给我们缤纷斑斓的听觉享受。小学生自编旋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可以根据教师给他们的调式音来创编旋律;也可以按时值随心所欲创编旋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公正、科学、创新的评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三、营造意境,运用激励性的“课前语
情境教学是要求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借助情 境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从而将唱歌、欣赏、活动的训练融合在具体生活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使他们既掌握了音乐的技能、技巧,又发展了在音乐表现上的能力。教师将音乐教学模式情境化,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很大的快乐,而且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真谛。音乐教学的情境化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并且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这也正是我们音乐教学一直不断追求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每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既是音乐审美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目标。音乐审美活动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为起点,因此,在审美感知中我们必须带有情感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章程的状态。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授课首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从“德导”到“育导”。成功的导课第一锤就要敲在学生的心上。为此,每次上课预备铃声响后。我总是让学生齐声背诵一句“激励语”。例如,“我的歌声真动听”“今天我真棒”“音乐是我的好朋友”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一开始就自己树立了信心及对音乐课的兴趣,再加上老师的话语:“今天你们表现得真不错”“老师真喜欢你们的歌声”使学生获得了双向的激励,形成了融洽、和谐、民主的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他们感到能上好音乐课。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也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地方,教师要具备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具有指导学生交际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观察不同的学生在交际方式上的差异,然后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可以利用做游戏、讲故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逐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出自己灵活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充分地利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还要在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中体现出自身的风格和特征,以此展示出自己良好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此外,在“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中,在课 堂上出现“乱堂”的现象时,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要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的教学目 标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 “收得拢”,进而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以上只是我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音乐教学的一点粗浅体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坚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重视音乐教学方法,重视音乐创造思维,我们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 成功的乐趣,扎扎实实地养成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
第五篇: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
摘 要: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积极利用迁移的正效应,是教学的一种高级境界。同时,根据迁移理论,教师可以有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本文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策略。关键词:迁移;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将迁移界定为先前学习的结果影响新情境中的学习或表现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如今,提高学生对已学得的知识做出迁移已被广为认可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虽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老生常谈,但要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也并非易事。生物学习中的迁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信息迁移能力不是靠做一两道题就可以培养起来的,需要将“为迁移而教”的理念系统化的贯穿于整个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而学习的迁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制于许多因素,不能自动发生。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应用学习迁移规律,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成效。本文试就中学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谈一下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中学生物教学中迁移的重要性
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于是有研究认为,迁移是学习的实质,如果不能从一情境迁移到另一情境,学习根本就没发生。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这点尤为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
然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常常需要制定相关的能力目标,而这些能力目标绝不能是含糊其辞的泛泛而谈,在目标确定后我们必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怎样衡量呢?如果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能力的任务。所以在我只具备尚浅的教学经验之余,在备课过程中,总会为怎样设计一堂课以帮助自己的学生回忆起相关的先前知识而绞尽脑汁,因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早先习1
得的概念与技能或者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有益于理解新的学习材料,抓住这个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的顾虑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内容开始就设计了资料展示这一环节,通过(1)图片:饥饿的苏丹;(2)两则有关粮食危机的新闻。引导学生谈谈感受,通过图文并茂让学生认同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适当降低呼吸作用效率。这样教师就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复习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而回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的意义是对开展讨论其原理应用而做的有效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的迁移动机。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是孩子们学习活动可以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关键是教师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能够意识到迁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主动迁移的态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迁移对于问题解决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要有效地解决某种问题,除需要一些基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外,还需要应用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能否准确、有效地提取有关经验来分析、解决目前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迁移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课堂中的学习看作是学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问题解决活动。将课堂学习视为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练习,这样再次凸显了迁移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在我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自己总会自发的思考:在哪些情况下,学生的表现会受其迁移所学内容的能力的影响呢?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在面临某一学习任务时,他们处理这项任务的方式会有差异,而他们是否能学的很好,也受他们能对自己先前的知识做出运用和迁移的影响。例如在此篇教学案例中,开篇就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从粮食危机转换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来,然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又是重之重点,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此时教师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这类知识进行分析、比对,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正所谓分层教学,这样可以帮助不同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辨析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从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将迁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促进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其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生物新大纲对学生的学习和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既有积极影响,又会有消极影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这块教学内容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现代超市内各种蔬菜琳琅满目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在严冬季节,我们能吃到的新鲜的蔬菜(即反季节蔬菜),是人们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温室中栽培出来的。有了这样的知识迁移之后,紧接着设问农民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道理是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就可以发现,知识面较广或者能够将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原理迁移至温室种植问题中的学生就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汇报介绍塑料大棚的应用原理。这样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很自然的引出教学的重点,由浅入深,由实际生活到课堂再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能否将原有的经验迁移到目前的问题情境中,这直接决定了能否解决问题。
再次,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某情境与另一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越是相似,迁移就越可能发生。迁移的产生与前后所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的相同要素有关。因此,教学的次序、教材的组织和编排要合理,要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为正迁移的产生创造条件。可是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学生在各种问题解决情境中不能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也就是经常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会出现茫然的眼神,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这种情况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1)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的知识结构可能不合理。可见,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丰富、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所学的只是重新加工组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例如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中,采用出示(1)新鲜的水果、蔬菜、麦粒的图片(2)粮食入仓前晒干的场景和粮仓建筑的图片(3)各种水果箱(冷库)图片创设出情境提出问题:怎样
才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这几样东西?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很容易发生迁移,能够通过图片的观察以及生活的知识经验归纳出:对于像小麦、玉米等这类果实或种子,可以把它们晒干后贮藏起来(根据粮食入仓前晒干的场景);对于苹果、蔬菜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温度来贮藏(各种水果箱冷库图片)。可见分析、归纳的过程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接着教师提示引导学生书写出呼吸作用的公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启发?通过回忆已有的关于呼吸作用原理的知识,总结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果蔬保鲜,同时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大量的实际例子的引导迁移以及通过精选和合理编排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教学内容, 并以恰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整合所学内容等教学策略, 使学生建立丰富、概括而整合的认知结构, 为后续灵活、富有成效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 无论教师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如讲演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 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将前后知识加以沟通和融会贯通,进而促进高水平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当学习者能将某一反应从学习情境适当地推广至迁移情境时,正迁移便发生了;如果学习者不能对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做出辨别,并做出不适合迁移情境的反应时,负迁移便发生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含义有两个 ,一是努力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二是减少负迁移的干扰。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应用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一般说来,农作物根部的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有些学生会认为呼吸作用不是越强越好吗?这样负迁移就会发生。因此在学习完呼吸作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应该设计提问农作物的呼吸作用是不是越强越好呢?这样设置疑问总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过程, 而且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形成。当然这样容易产生负迁移的例子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屡见不鲜,由于这篇教学案例的局限性讲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又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常常会由于生活经验干扰引起的负迁移,生活经验的干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错觉。如学习视觉形成时, 由于闭住眼睛
就看不到物体, 有些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视觉的形成在视觉器官, 不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另一是生活经验的限制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在不同的情境下应对不同的学生反映,有效的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在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中,常见的有加强学习之间联系的策略,避免概念之间高度相似的策略,识别概念或事物关键特征的策略,判断学生已知识程度的策略等等。总之 ,我们应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从多种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各种因素,重点关注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各种策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设计教学,实现“为迁移而学”、“为迁移而教”的教育目的。
四、依据学习迁移, 合理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是任何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评估内容而言, 不是对简单的认知能力如对于学生记忆的评价, 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特别是对探究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这也是在我的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的评价内容。本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就是有关迁移运用和培养的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虽然说明的不是较全面或者说很多验证原理上还比较牵强,但至少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即引导学生将原理迁移于实践。在课的最后设计了综合分析总结让学生通过全部的学习后自主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生产的哈密瓜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环节实际上也就是依据学习迁移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同事通过综合分析,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对本节课知识很好的概括总结也是知识的再次巩固。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生产实践,激发兴趣,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在我的生物课堂中力求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或者有些较为枯燥的内容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亦扩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将中学生物课堂变为有趣味、快乐的课堂,给予这个年纪的孩子们该有的快乐。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通过讨论,学生把所学原理再一次迁移用于指导和解决新课题的活动中去,以形成能力,同
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增长。
总之,只有拥有稳定的、可分辨的、系统的上位知识,才能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学科渗透,不仅重视生物学科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系统化,同时,还十分重视生物学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十分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尤其是涉及不同领域的同一概念更是如此。教师“ 为迁移而教” 的各种教学策略, 都是旨在促进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科学习中或者是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践中成为自主的、有效能感的高效学习者与实践者。虽然这些设想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时常会遇到阻力,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不容我们忽略的,关注学生的多样性也是迁移教学是否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是要多总结归纳,通过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不断努力,不断前进,不断专研,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心理学原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杜文慧,王泽荣.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策略探讨[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费兹科,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史刚荣.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迁移能力探讨[J].生物学教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