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案捡麦穗
语文教案-捡麦穗
《拣麦穗》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黄榆(高中)
一. 教学目的:
1. 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 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 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二.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三. 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是不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发生呢? 生:(齐声)是。
(台下很多同学都在回忆,有的说小时候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很开心 „„)
师:同学们的童年真的过得丰富多彩。但你们肯定没有到过田地里拣麦穗的经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女作家——张洁写的《拣麦穗》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了解张洁吗? 生:她是著名的女作家。
师:对。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板书张洁作品)
师: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师: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同学阅读课文)师:好,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老师点名请一位同学)
一生: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女孩想嫁给一个买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女孩很伤心。
师:概括得很好,很精简。但是文中就只有小女孩和老汉吗? 生:不是,还有姑娘们和二姨。师:那有没同学要再补充故事的?(一女生举手)
师:好,那请这位同学再复述故事吧。
一女生: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师:好。补充得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姑娘们和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生:(思考)
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了姑娘们干什么了? 生:拣麦穗。师:拣麦穗干什么呀? 生:把麦穗卖了就可以备嫁妆。
师:哦,原来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那么小女孩拣麦穗也是为了备嫁妆了? 师:那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文章开始就写到姑娘们拣麦穗就是为了引出小姑娘的故事。那接下来我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好吗? 生:好(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师: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动作表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那现在我们分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场景。第一组同学
生1:首先第一个场景是姑娘们在拣麦穗。生2:地点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地。生3:姑娘们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师:哦,那姑娘们拣麦穗是什么表情呢? 生:开心的、兴奋的、伤心的(学生的回答不同)师:这样说来她们的表情都是比较复杂的。其实她们拣麦穗的时候是一边拣一边想事情的。课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想”。那她“想”什么呢? 生:想嫁人。(笑声)
师:没错,她们是想拣麦穗卖钱备嫁妆。那么她们对结婚应该是充满了幻想。结婚时应该是很开心的吧? 生1:不是。
生2:因为她们嫁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生3:她们出嫁时很伤心。
师:那她们怎样做?是起来反抗吗? 生:不是。她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学生台下讨论)生1:她们很惨。生2:她们为什么不反抗?
师:很好,有同学问她们为什么不反抗。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 生1:是封建思想束缚。生2:性格懦弱。
生3:她喜欢的人不喜欢她。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创意。其实她们所处的农村思想应该比较保守,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从她们的“依依顺顺”又可以看出她们的性格还是比较柔顺。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个场面比较悲伤。我们在处理剧情的时候,可以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它表现出来。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吗? 生: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师: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我们通过蒙太奇就可以表现出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态了。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安排第二个场景。请第二组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他们拍的电影。(学生很兴奋)第二组同学 生1:第二个场景是小女孩和二姨的对话。生2:刚开始先给这个小女孩先来个特写镜头。(学生议论“特写镜头”)
生2:(继续)这个小女孩很天真、很可爱。她一边拣麦穗,一边追赶着蚂蚱和蝴蝶。
师:很好。这同学懂得利用拍电影常用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女孩的形象。那接下来呢?
生3:可以看到是一群农村妇女在田地里劳作。她们看到小女孩也拣麦穗就跟她开玩笑。
生4:二姨“贼眉贼眼”问小女孩为什么拣麦穗,她说要备嫁妆。然后二姨又问她要嫁给谁。
师:为什么二姨的表情是“贼眉贼眼”的?这可以看出这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生1:厌恶。
生2:二姨喜欢开玩笑,所以小女孩不喜欢她。师:那小女孩怎么回答二姨的话呢?
生:卖灶糖的老汉。因为他有糖吃。(笑声)师:那接下来由第三组同学跟我们描述第三个场景了。生1:第三个场景出现了卖灶糖的老汉。师:课文中是怎样描绘他的?
生1:“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师:课文这样描绘有什么特点呢? 生1:很形象、生动。生2:很传神,把人物写活了。
生3:栩栩如生。她描写老汉的皱纹,不是单纯的描写它多,而是很形象的描绘出它在脸上的分布。写他的白发,是写到它的“齐颈”,“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忽闪着”。师:大家的回答都很贴切,而且越来越深入。作者的文笔是很细致、形象、生动。正是通过这么细腻的描绘,我们对老汉的外表就很熟悉了。拍电影时,我们就可以将一个这样的老汉搬上屏幕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小女孩和老汉的对话了。他们讲了写什么呢? 生2:做媳妇的事。
师:你们觉得老汉真想小姑娘当他媳妇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老汉还是很疼小女孩。每次见她都带小礼物给她呢? 生:因为老汉没有亲人。
师:对,老汉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那他对小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像对小孙女的爱。
生2:他对小女孩的爱很纯朴、真挚,不求回报。师:那小女孩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依恋他。像对亲爷爷一样敬爱他。
师:小女孩对老汉很依恋。那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生:她很关心他,每次他回去小女孩都回送他。并一直望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小女孩还很担心有一天,他会早自己而离开这个世界。
师:那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设计最后一个场景。第四组的同学准备好了吗? 第四组同学
生1:首先画面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小女孩和一棵柿子树。
师:为什么呢?通过课文我们知道老汉最终是离开了。最后情节不是应该出现一个办丧事的镜头吗? 生:(思考)
师:大家想想,如果单纯是一个大家去奔丧、哭丧的镜头的话,这个故事是否太过悲伤了?而在场面的最后是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女孩子和一棵只结了一个火柿子的树,那场面是否没那么悲伤了?
生:是。女孩哭着望着那个火柿子,但眼神充满着希望。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拍摄这个镜头呢?(学生讨论很激烈)生1:我们可以给女孩的脸一个大特写。
生2:我们可以拍女孩子注视着树上那个“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的火红柿子。
生3:我们还可以逐渐的拉近镜头,专门拍摄女孩的眼睛。师:为什么要拍她的眼睛呢?
生:她的眼睛很明亮,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女孩的瞳孔,看到了那个火红的柿子。这样结局就不会太悲惨。而且还可以带给我们希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很有创意。看来我们的同学以后都可以当导演拍电影了。大家看,这样的的结尾就和文章想表达的感情吻合。而且这样拍还可以给观众一种余韵未了的感觉,我们的情感也一直持续着,跟小女孩一起回味这种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师: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导演,大家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回去再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二道题。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品位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师:下课!生:谢谢老师!
教学后记:这一节课,以拍电影的形式来分析课文,学生的兴趣比较浓,能较积极融入课文中来,快速的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还能抓住文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师生的配合都很有默契,老师的主导地位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着力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合作拍电影的形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既能让学生更深入把握课文,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了学生个人的创造力。而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剖析,使到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纯朴的人性美和世间诚挚的真情,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能体现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当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不是很成熟,有待研究、改进。
第二篇:捡麦穗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二单元,编写人崔艳艳
《捡麦穗》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2.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2.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过程
导入: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带领我们飞翔;有的梦虽美丽,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我们跟随作家张洁,去感受她童年的梦想。
一、预习导学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消除文字障碍,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戏xuè()kē()头 山ào()步履().蹒shān()皱()纹 积zǎn().你觉得还有那些字需要提醒你自己和同学们的,请按以上格式写在下面。
3、作者作品信息库 张洁(1937-),当代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4、朗读课文。(可教师示范朗读一部分,然后找部分学生朗读)
二、交流研讨
(1)文章写了谁的梦?什么样的梦?结果怎样了呢,实现了吗?你觉得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农村姑娘的梦——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痴想)——破灭 “我”的梦——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破灭 忧伤 怅惘 对待梦想破灭的结果,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姑娘们:麻木、顺受.(“傻” “依依顺顺”)我:我常常想起他(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1-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二单元,编写人崔艳艳
(2)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找出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美丽图景。朗读分析,体会文章意境美。
少女情怀总是诗。清晨:月残星疏 夜晚:腾起薄雾
2、思考:农村姑娘辛勤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农村姑娘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嫁妆,寻觅幸福。
3、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70年代末,爱情婚姻的文明之风还吹不到农村的角落,对比拣麦穗时的美丽梦想,作者给我们展示了现实几方面的悲?
哀莫大于心死。(1)梦想破灭的可悲(2)不再有梦的可悲。(3)麻木顺受更可悲。
4、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
明确: 这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美好事物的易逝;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忧伤 第二部分
1.我是怎样的女孩?
找出能表现“我”(文中小女孩大雁)的形象的词句。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动作、语言、细节描写)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2-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二单元,编写人崔艳艳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5、分角色朗读卖灶糖老汉和“我”的对话。对话中体现了老汉和“我”各有什么形象特点?有什么共同点?
“我”天真幼稚 活泼可爱 两颗纯朴善良的心 老汉 孤苦伶仃 一种纯洁真诚的情 充满爱心 这组对话,展示了人物内心深处所蕴含的朴素情感,这是最原始的真情释放,是对健康美好人性的礼赞。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回答)(1)“我渐渐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拣麦穗的年龄了”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也许会像其他姑娘一样,有着美丽的梦,梦想也会破灭,重复她们的路。(2)联系全文,思考:“我”与其他拣麦穗的姑娘们又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作者写姑娘们拣麦穗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相同的是——她们的梦都破灭了。不同的是——姑娘们的梦破灭之后,她们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他们开始变得愚昧、麻木。我呢?老汉虽然老去了,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依然渴望、追求那份真挚的爱。因此,写姑娘们拣麦穗实际是为了烘托、反衬我与老汉之间那真挚的感情。引导学生发言归纳:“我”童年的梦最终破灭,但“我”曾拥有的“真的疼爱”却引起“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怀念。对比其他姑娘,“我”对感情并不麻木。(3)“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提示:“烟荷包”是“我”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个“皱皱巴巴的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感情?
“两种寄托”“三个代表” “烟荷包”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烟荷包”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怀念与追求。
-3-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二单元,编写人崔艳艳
教师总结: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另一个是“我”加入到拣麦穗队伍中所产生的奇特的梦想的破灭。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情感再现: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再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请两个朗读好的同学朗读)
第三篇:《拣麦穗》七年级语文教案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的趣事,而是感伤农村妇女的命运,感伤一种情怀的失落。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这可以算是文章的大背景;作者描述这些时,带着难言的悲凉和苦涩的心情,不仅仅因为这些美丽、幸福的梦想将会破灭,更因为这些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破灭的麻木、顺受的姿态,以及她们从此以后不再做梦、也没有梦想的灰暗人生。另一个是“我”加入拣麦穗队伍后所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这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可以看作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却有别样的“注脚”。这是文章的主体,写“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的情谊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思念。从这一部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淳朴善良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虽然“我”童年的梦最终破灭,令人心酸,但是“我”曾拥有的“朴素的疼爱”却引“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的思念。与其他农村姑娘不同的也正在这里——“我”的梦虽破了,但“我”还有怀念存在。
本课学生初读课文好像已经懂了,但对各个人物性格思想体会不深,对文中所表现的淳朴的“爱”的主题,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课前先通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表现“爱”这一主题的词句、小故事及根据课文对话编演话剧,做优秀演员,使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一下高涨。这一课前准备能为学生深刻体会作品各个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思想感情奠定基础。这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疑问开辟了方便之门,教学中的登堂入室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教学目的:
一、整体感知课文。
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三、感悟贯穿全文的淳朴的人性之美。课前准备:
一、收集一些表现“爱”这一主题的词句、小故事。
二、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能准确注音。
三、根据课文人物对话,设计一个短小的话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片断,引出“爱”的话题,引发学生对“爱”的向往和思考,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成果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爱”的词句和小故事。
(二)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三)教师多媒体展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字词。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
(一)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二)课文已自然分成三部分,尝试给三部分拟上小标题。
要求: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完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辅之以鼓励。教师理解(供参考):
(一)姑娘们拣麦穗备嫁妆;“我” 拣麦穗想嫁“老汉”。
(二)姑娘们拣麦穗/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卖灶糖的老汉去了
或:姑娘们的梦想/我的梦/梦幻的破灭
四、体会感情
(一)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并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
(二)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确定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读出来,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三)先在同桌之间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欣赏。
五、问题探究
教师多媒体展示张洁简介及其作品特色等,让学生能知人论文。
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室是同学们的地盘,同学们的地盘同学们做主,因而同学们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参与,并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讨论,一起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案,分享成果,让课堂成为自己获得更多知识的场所。
(一)在学习小组中,组员把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最后推举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难题”。
(二)教师把学生的“难题”投影在屏幕上。然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研讨解决。质疑举例:(这些问题,可在学生不知如何切入发问时,做示例之用,也可做课后的思维训练,教师可根据情况做机动处理)
1.文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能否删掉? 教师理解(供参考):文章先讲述村姑们幻灭的梦,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2.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 教师理解(供参考):残酷的现实(如社会的习俗、经济上的无奈)逼迫人生的美丽的梦不能实现而破灭。
3.小火柿子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我”在看到有喜盈盈感觉的柿子时,却哭了?
教师理解(供参考):“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老人对“我”无私的爱在我心中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我”哭是因为老人的离开而哭,老人对‘我’的爱,那是生命中美好的东西,是让“我”永远追忆的,正因为其带给人美好,所以更为其失去而悲伤。
4.为什么“我”要找回那个烟荷包?这里的烟荷包又象征了什么? 教师理解(供参考):因为烟荷包寄托了“我”童年的全部爱意,是“我”的爱的最好见证。“我”想要找回它表明“我”对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不灭的怀念和追求。
5.文章最后一句写道“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早已不知道被我丢早哪里去
了”,怎样理解?对如此珍贵的荷包,“我”却弄丢了,是否使文章传达的感情大打折扣? 教师理解(供参考):“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的丢失,象征着“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但它“早已不知道被我丢早哪里去了”。这说明“我”常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但再也难寻,从而也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六、拓展延伸
本文感动我们的不只是一群农村少女丢失梦想后的感伤,课文还有精彩的蕴涵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人物对话,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首先在同桌之间演练有关对话,然后推选两组同学来进行表演。要求:
(一)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两组同学表演的看法。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表演进行一些评价。
(三)教师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总结。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学习《拣麦穗》,我们一起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我”因为丑陋而无人疼爱,孤苦伶仃的“卖灶糖老汉”却用行动来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感动着我,这份简单的爱却浓烈的爱影响了“我”的一生,也感染了每一位读者。从文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和向往,也流露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的呼唤。但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也永远鲜红透亮。布置作业:写一段自身经历过的至真的情感。教学思考: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知——体会感情——问题质疑——拓展延伸四大板块。整个教学流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识规律。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课前准备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思考讨论回答,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学生能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师说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标的课改精神。从教学流程上看学生互动性强,参与面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教师较好的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篇:最大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你们最佩服哪位老师2、、、、好,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位老师,一位我非常非常佩服的老师——苏格拉底
3、有谁认识他吗?简介苏格拉底———(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是和孔子齐名的,被并称为全人类的导师!他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特别强调教学方法不拘一格,他教书的时候,总是用反问反驳的方式,教授学生们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举例——有人问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偷盗、说谎,你看,他从来不告诉他们答案,却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
4、我佩服他的原因,正在于他是一名出色的老师,善于结合身边的事物来启发学生,他很少像我们一样,坐在一起在课堂里上课,他经常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世界,一个广场,一片田野,甚至是一条河流都可能成为他和弟子们的课堂,可以说他的课堂,是在太阳底下的,不像我们在天花板地下,话说呀,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弟子们出去了,来到一块麦地边,于是这块麦地就成了他和弟子们的课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麦地呢!我们来读一读:、、、、、二、品读交流,体验哲理。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品读第一句话。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好多同学抓住了那几个词儿,眼前就仿佛看到了一片金黄,看到了丰收,看到了农民伯伯的笑容和汗水!读书就要这样,语言文字能够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想象。●品读第二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想读第一句话。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品读第三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品读第四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
三、循循善诱,赏析文本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其中:辨析“拣”和“捡”的区别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F“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
生:
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2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3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5“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6“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7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重点讨论: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四、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2、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3、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4、齐读最后一句话。
5、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五、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完成课后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理想 把握机遇
第五篇:《拣麦穗》教案
一、课题 《拣麦穗》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章的情感,找准全文的情感基调。3.学习对比的手法,并理解作者的深情。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2.学习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七、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八、教具
小黑板、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水稻)当麦子、水稻成熟时,我们都试过收割麦子、水稻。那大家有什么感受?(同学述说感受)对,那是一件又爱又恨,又苦又乐的事情!那同学们知道拣麦穗的滋味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拣麦穗》,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
(二)教授新课
第一步: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
1、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第二步: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给文章划分段落,掌握文章的大体脉络。
1、朗读体会 方法:默读。
要求:①找出文中的生字生词。②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生字难词掌握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破窖yáo蔸dōu积攒zăn单薄bó B歪趔liâ茸毛róng害臊sào蹒跚pánshān C麦穗suì田埂gěn蚂蚱màzha薄片bāo D戏谑nüâ薄荷bò疙瘩geda山坳ào(2)选出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死乞白赖:纠缠不休。
B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C大言不惭:说话不害羞。
D歪歪趔趔: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3、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掌握文章的脉络
(1)文中究竟讲了哪些人拣麦穗?根据这一线索,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几部分? ——明确:
姑娘们怀着美好的梦想拣麦穗(1-9)
我怀着美好的梦想拣麦穗以及与老汉之间的交往(10-34)“我”拣麦穗
明白了老汉对自己没有私心的爱和我对他的依恋(30-45)第三步:具体分析。第一部分
出示思考练习,请同学们根据练习朗读第一部分。然后交流学习,明确答案。
1、姑娘们为什么要拣麦穗呢?是家里缺乏粮食吗? ——明确:换取嫁妆,寻觅幸福。
2、为了拣麦穗,她们从“月残星疏的清晨”拣到“月亮又回到天边”才拣了一篮子,而且还要年年捡,这样的生活在姑娘心中是怎样的呢?从哪里看出?
——明确:生活虽然艰辛,但在姑娘们的眼中却是美好的。看在她们眼中,一切是多么的诗情画意:“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这是因为她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梦想。麦穗是她们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希望。尽管每年都重复同样的动作:拣呀拣,缝呀缝,但这都是为了心中那芬纯真的爱,所以她们十分乐意、高兴。
3.结果怎样,她们的美梦实现了吗?她们的表现又是怎样? ——梦,没有实现。但她们还是认命了,“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变得麻木。第二部分
姑娘拣麦穗时产生的美梦破碎了,那“我”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练习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部分,并完成下图。
姑娘们备嫁个梦依顺 拣麦穗嫁妆好男人破麻木 梦 “我”(最初原因)(行动)拣麦穗(结果)(表现)(后来原因)(行动)
1、姑娘们为了嫁妆所以拣麦穗,那作者“我”又为什么要拣麦穗呢?也是为了嫁妆吗? ——明确:不,但时的“我”还小,根本不懂事。从拣麦穗的动作细节描写看,“我”只是个天真活泼,贪玩,好奇的小女孩。拣麦穗不过是模仿姐姐们的表现而已。后来,“我”被二姨戏谑地追问拣麦穗的原因,当时“我”决定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为的就是每天能吃上灶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理解了老人对我的爱是那么纯朴,真挚而又无所求,这是多么博大的爱。正因为这种爱的沐浴,我也同样爱着这位老人。依恋他,关心他,担心他,希望能与老汉继续交往,永远不变。
2、“我”那美好的梦最终用没有实现? ——明确:老汉老去了,我的梦也破灭了。
3、联系全文,思考:“我”与其他拣麦穗的姑娘们又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作者写姑娘们拣麦穗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相同的是——她们的梦都破灭了。
不同的是——姑娘们的梦破灭之后,她们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他们开始变得愚昧、麻木。我呢?老汉虽然老去了,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依然渴望、追求那份真挚的爱。因此,写姑娘们拣麦穗实际是为了烘托、反衬我与老汉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文章描述了两种梦想,但是两种梦想最终都是破灭的。姑娘们依顺、麻木的走进世俗、不幸的婚姻,“我”自己也不自觉地就放弃人生美好事物。因此,文章虽然也有欢快的叙述,但基调是忧伤的、惆怅的。
4、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
十、板书设计 拣麦穗 张洁
姑娘们备嫁个梦依顺
拣麦穗嫁妆好男人破麻木对比人 梦性
“我”灶糖嫁给老汉怀念烘托的 拣麦穗梦破追寻美 真情关心、依恋
十一、教学后记
《拣麦穗》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散文,而且文章内容不深。因此,在教学上,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同学整体把握课文。在讲授第一部分后,利用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同学自学第二部分。可以说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由于文章故事性强,上课形式自由,所以学生的兴趣较浓,整节课的气氛都较为活跃,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譬如问题设计得不太好,有些较浅易,有些深奥。经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到“备学生”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拣麦穗》教案第二课时
一、课题 《拣麦穗》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2、把握细节,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内涵。
3、体会作者怀念和追求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
四、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
五、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六、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启发
七、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八、教具
小黑板、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时的内容。
(二)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1、男女生分角色表演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
2、思考分析人物的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和卖灶糖老汉的有关句子,思考、讨论、分析人物的形象。动作描写
我语言描写——>天真无邪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老汉外貌描写——>慈祥、善良、勤劳、乐观、无私的爱 行动描写
(三)细节分析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的细节描写段落:
那棵树的顶梢上,还挂着一个小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有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 „„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思考,文中两次写到“小火柿子”,在这里,“小火柿子”有什么象征意义?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小红柿子象征着卖灶糖老汉那高尚而又没有私心的爱;象征着“我”的一颗炽热的心,也表达了“我”对老汉执着热切的依恋之情。更深一层来说,“小火柿子”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所谓“物是而人非”,作者第二次描写“小火柿子”,目的是为了在气氛的渲染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以柿子的红火反衬“我”得知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的悲伤心境,表达“我”的失落与惆怅;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另外,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2、“老汉老去了”,作者为什么常常想找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烟荷包”是全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念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而这种纯朴的情感,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叹的重要区别。在文章的最后,“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四)、写法探讨
铺垫:写姑娘们拣麦穗为下文“我”的故事作铺垫
1、表现手法象征:小火柿子
烘托环境烘托:以优美的景物描写烘托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幸福 乐景写哀情:以小火柿子的漂亮、喜洋洋反衬我的悲伤
2、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文章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融情于事 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准确、具体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笔
[题目]以“人物与相处”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提示]首先要弄清楚人性是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再要弄清楚你对人的相处要提倡什么,然后你检索你的人生故事,你周围人的人生故事,这样你就知道该写什么了。还要注意,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写法。
十、板书设计 拣麦穗 张洁 动作描写
我语言描写——>天真无邪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老汉外貌描写——>慈祥、善良、勤劳、乐观、无私的爱 行动描写 幻灯片板书:
铺垫:写姑娘们拣麦穗为下文“我”的故事作铺垫
1、表现手法象征:小火柿子
烘托环境烘托:以优美的景物描写烘托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幸福 乐景写哀情:以小火柿子的漂亮、喜洋洋反衬我的悲伤
2、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3、融情于事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十一、教学后记
本节课气氛很好,虽然内容主要是讲解细节性,枝节性的问题。但开头分析人物时,利用了男女同学配搭,轮流表演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激活了,即使讲写作技巧、手法等枯燥内容,学生的反应仍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