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英语公开课教学设计
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Section A, 2d–3d)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Objects:
(1)Function: Describe people’s outlooking.(2)Target Language:--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
--She/He is …, and she/he has…
(3)Structure:① Yes/No questions and short answers.② Adjectives of general description.2.Ability Objects:
(1)The students can listen and understand what a person looks like.(2)The students can describe people’s appearance us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unit.3.Moral Objects: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alking about people’s looks, the students can learn to respect and understand others and not to judge the person from their appearance.Teaching Key Pionts: 1.To use “is” and “has” correctly.2.To describe people’s looks.Teaching Difficult Piont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s” and “has”.Teaching procedure: 1.Warm-up and revision
(1)Greet the class.(2)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e learnt yestoday.(3)Show some pictures of pop star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m by using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e learnt.2.Teaching 2d: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1)Ask some students to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2)Teach the key points.(3)Give the students two minutes to recite the conversation,(4)Ask a pair of the students to act the convers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ss.3.Grammar focus:
(1)Devide th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ask and the other answer.(2)Give the students two minutes to review the sentences and check who has recited it.4.teaching 3a and 3b
(1)Teac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s” and “has”.:
(2)Finish 3a and 3b
(3)Check the answer 5.Play games: Guess who is she/he
Ask one of the students come to the platform and think about a person, give some description of the person to the class, the others try to guess who she/he is by asking specific questions.Attention: Try to use “is” and “has” correctly.6.Homework:
(1)Recite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we have learnt.(2)Recite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and Grammar focus.(3)Bring a photo of your family member to class tomorrow and describe it in our class.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教材主要使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题材,借助直观图,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教材借助天平,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2、难点:对集合直观图的理解;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
单元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1)△+□=240(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 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第三篇:第九单元教案
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2、会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二)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知识拓展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并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2、会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新授
(一)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三、知识巩固
师检查学生默写词语。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题:《月光曲》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曲子。
2、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月光曲)
3、今天我们就学习《月光曲》这一课,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走进茅屋”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出示句子。
2、通过姑娘和男子的对话,体会家境的贫寒和姑娘对音乐的爱。
3、再次读音,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走进了茅屋的?
(二)学习弹第一首曲子。
1、贝多芬弹后姑娘是如何赞美的?
2、出示句子。
(1)指名读。
(2)从姑娘的内心世界看出对音乐的热爱。
(3)贝多芬从姑娘的言语中得到动力,为即兴创作《月光曲》埋下伏笔。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月光曲》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
(1)了解月光曲下茅屋内的美景,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2)曲子的意境、感情是如何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皮鞋匠看到了什么?)
(3)曲子是如何变化的?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4)盲姑娘为什么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了神了)
(5)通过读来体验情感,为什么叫《月光曲》。
(6)播放月光曲,亲身体验和感受。
3、曲终人去,贝多芬己去记录刚才的曲子了。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地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板书:
月光曲
走近茅屋弹首曲子弹奏《月光曲》
课题:《月光曲》 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4、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月光曲》
二、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对话)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6)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方式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板书: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5)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三、知识巩固
1、《月光曲》作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指名说说哪些是联想部分,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景物。
3、朗读课文,背诵规定句子。
四、知识拓展
片断训练。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课题:《林中乐队》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那可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而善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性目标:
(1)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二)详读课文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课堂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课题:《林中乐队》
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那可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而善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性目标:
(1)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指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二、新授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三、知识巩固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B、有感情地朗读。
四、知识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五、课堂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 业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课题:第九单元《语文天地》
课型: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摘录笔记;
2、学生读古诗,背古诗。教学重点:
1、教给学生摘录笔记;
2、学生读古诗,背古诗。教学难点:
教给学生摘录笔记;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摘录笔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摘录笔记。
二、新授
(一)学习摘录笔记
1、全班齐读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
2、师:大家在读完后发现,它们都是好词、好句,而且是文中的重点词句。那么,你们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句子吗?
3、学生合作找到重点句子。
4、全班交流。
5、师:你能说说他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指名回答。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大量比喻手法
《月光曲》形象的情景描写
《林中乐队》拟人手法
7、举例说明。
A、血肉:比喻为抗击入侵者而拼搏的人们。
B、长城:比喻在入侵者面前建立起坚实的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C、魔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8、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二)读古诗
1、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围绕着“音乐”来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象声词来表示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2、全班齐读古诗。
3、自学并交流古诗的含义。
4、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5、学生质疑诗意。
6、全班交流讲解。
嘈嘈:声音沉重悠长。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弦声幽细琐碎。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四、布置作业
课题:第九单元《语文天地》
课型: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自读课文《我的吉他》;
2、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在阅读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给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在阅读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诗人分别把吉他比喻成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把吉他比喻成:丑小鸭、竹篱笆、少年的梦想和童话、星星、朝霞、友人的悄悄话、驼铃、灯塔、我需要的声声回答。
(三)体会思想
1、讨论:诗人的比喻是否合适?
2、指名回答。
3、师: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充分反映了吉他在西班牙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师:谁能发现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
(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是一句:你是我的吉他。)
5、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四人小组交流。
7、个人汇报。
(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抒发了诗人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拓展
1、师:诗人这么喜爱他的吉他,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吉他吗?
2、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五、布置作业
第四篇: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音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和《林中乐队》。《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林中乐队》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歌太熟悉了,能熟背歌词,但要理解得很透彻那需要一点的时间。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的卓 越才华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他美好、善良的心情 ;并通过欣赏《 月 光 曲 》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4、听写词语。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月光曲》。
2《月光曲》 教学目标:
知识;自学生字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思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学习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投影片剪辑录像。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放录音)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齐读课题。
二、自读悟情
1、出示自学提示:(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3)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2)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读—欣赏录像剪辑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评读。)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5)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穷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6)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三、课外延伸:
1、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www.xiexiebang.com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仿写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四、作业:完成仿写。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林中乐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3)指名回答。
三、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B、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四、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摘录笔记、读古诗)
一、摘录笔记
1、全班齐读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
2、师:大家在读完后发现,它们都是好词、好句,而且是文中的重点词句。那么,你们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句子吗?
3、学生合作找到重点句子。
4、全班交流。
5、师:你能说说他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指名回答。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大量比喻手法 《月光曲》形象的情景描写 《林中乐队》拟人手法
7、举例说明。
A、血肉:比喻为抗击入侵者而拼搏的人们。
B、长城:比喻在入侵者面前建立起坚实的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C、魔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8、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二、读古诗
1、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围绕着“音乐”来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象声词来表示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2、全班齐读古诗。
3、自学并交流古诗的含义。
4、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5、学生质疑诗意。
6、全班交流讲解。嘈嘈:声音沉重悠长。小弦:指最细的弦。切切:弦声幽细琐碎。第二课时(自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诗人分别把吉他比喻成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把吉他比喻成:丑小鸭、竹篱笆、少年的梦想和童话、星星、朝霞、友人的悄悄话、驼铃、灯塔、我需要的声声回答。
三、体会思想
1、讨论:诗人的比喻是否合适?
2、指名回答。
3、师: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充分反映了吉他在西班牙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师:谁能发现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
(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是一句:你是我的吉他。)
5、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四人小组交流。
7、个人汇报。
(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抒发了诗人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拓展
1、师:诗人这么喜爱他的吉他,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吉他吗?
2、指名回答。第三、四课时(习作)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音乐)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假如世界没有了音乐。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指名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引导习作主题。
A、注意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B、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C、合理、大胆地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D、拓宽视角,引向人、动植物、大自然等等。
6、学生开始习作。
7、修改习作。
8、抄清习作。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积月累”,丰富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组织完成“初显身手”。
3、完成习作指导,学习《太阳城》,了解太阳的作用。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在生活、工作、城市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太阳能创建幸福家园的美好前景。
教学重点:
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从感性上理解抽象的事物。课前准备: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出示书中的例子。
2、观察这两句话的特点。
3、请你积累一些这样的句子。
4、读一读。
二、初显身手
1、你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你对阳光的理解吗?
2、选择实验地点,准备实验工具。
3、仔细观察,做好相应的准备。实验步骤: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2、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3、谈自己的收获。
4、撰写阳光报告,(与习作相结合)第二课时
一、学习《太阳城》,感受太阳的威力。
1、了解各个自然段的段意并分段。
2、读课文针对问题进行研讨学习。
3、如果你是太阳城的小公民,你会如何学习、生活?你还会向我们介绍太阳城的哪些有趣的东西。
二、出示习作要求 任选一题,写一写:
用“你”称呼太阳,写一段文字或一首小诗。撰写一份搜集阳光的报告。
想象作文:我是太阳城的小公民。
三、分析作文题
四、金钥匙 板书设计: 太 阳 城
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 金钥匙
1、认真倾听,仔细观察。
2、学抓要点,做必要记录。
第五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课时:7课时
面积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重 难 点: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具准备:
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82
第九单元
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3、提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
4、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生可能说到的办法:
(1)用眼看出来。讲述:用眼观察是常用的办法,但有的图形不容易看出来,这种方法不太可靠。
(2)把两张纸片重叠在一起比。(投影出示)(3)用同一张纸条去量。(指名演示)
5、师小结: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三、教学“试一试”
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两个图形,如果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想办法比一比。(2)、学生尝试进行比较。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自画图形,比较大小。(1)、学生画图,比较(2)、指名交流。
四、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摸摸练习本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再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第九单元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先比较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比较再讨论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描一描,涂一涂。同桌互查。提问:图形中蓝线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并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及平方分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重 难 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过程:
第九单元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平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的说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盒那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大,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大吗?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的纸片有多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他们的边长。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平方厘米c㎡)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出示课本78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平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第九单元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填写。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课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九单元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2(1)(出示例2左图)
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
第九单元
内交流。
(2)(出示例2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4、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a×b(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a)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组织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第九单元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做“想想做做”第4题(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课后反思:
面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记住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诱发参与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这三个面积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他们的大小吗?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又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第九单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谈话: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纸片(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算出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会有两个答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难道是老师发给你们的纸片不一样大吗?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上讲台前比一比他们手中纸片的大小。(一样大)小组里同学也相互比比手中纸片的大小。
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同意是1平方分米的举手(一部分 同学),同意是100平方厘米的举手(也有一部分同学)。奇怪 了,那你们又是怎么算的呢?
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一种量的边长是1分米,1×1=1(平方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另一种量的边长是10厘米,10×10=100平方厘米。
(3)谈话:噢,原来是测量边长所用的单位不同。它们测量的边长对不对?你怎么知道边长1分米和10厘米都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对不对?(两种面积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
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谈话:你能猜一猜1平方米 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1)在小组里说一说这样猜的理由。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做“试一试”。
第九单元
先在书上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和第二题。(1)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2)汇报交流。
(3)讨论:这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做“想想做做”第三题。(1)指名读题。
(2)提问: 你知道“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吗?(3)独立做题,指名板演,全班共同订正。(4)课堂作业。
(5)3米=()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200厘米=()分米 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总结全课,拓展应用
1、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你能知道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先让学生相互讨 论,然后指名回答。
2、出示书上第86页思考题。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分,才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提示:尽可能使小格子纸没有剩余,这样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然后在书上的方格图中画一画。
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
练习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课桌长106()(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第九单元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全班交流。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
练习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第九单元
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重 难 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二、做练习八第7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做练习八第8题
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集体评议。
四、做练习八第9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做练习八第10题。
学生准备好《中国少年报》的报纸。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2)尝试计算出结果。
六、全课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何收获?
第九单元
我们的试验田(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分数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强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揭题
育红小学的同学为了学习劳动技能,承包了一片试验田。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好?(逐一展示麦地、花房、菜地和玉米地,而后整体组合场景)提问: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二、参观交流,解决问题
1、场景一:麦地
(1)提问:来到麦地,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名回答。)
(2)提问:根据我们收集的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出事相应的问题。
(3)谈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解决。(4)集体讨论。
① 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回忆面积计算公式,各自列式计算。)
② 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2、场景二:花房
(1)图片展示漂亮的花房。提问:来到花房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第九单元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汇报交流。
3、场景三:菜地、玉米地
(1)们来看一下试验田和玉米地吧!(图片展示,同时呈现有关信息。)参观了菜地和玉米地,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选择合适的信息编写成完整的数学问题,然后在下面进行解答。
4、综合观察,自主提问。出示组合场景。
(1)提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 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鼓励使用不同的方法。(2)提问: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视时间能解决的逐一解决。来不及解决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
三、回顾本课,总结概括
提问:这节课我们参观了育红小学的同学们种的试验田,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