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反思
我上了一节课《角》。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角,然后让学生把角的概念背下来,最后应用角的表示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的形象,再让学生画出角,最后学生探究出角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非常透彻。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练习题的设计,辅助我上好这节课。
第 1 页 我还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例如角的动态定义的演示。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教学容量还应大一些,练习还不到位。
2.个别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还应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提高。3.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从简单的角的计算开始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如何下手,从何处下手。由浅入深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同样的问题要少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暴露问题,自己在从旁补充完善。然后再练习,达到会做的目的。3.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让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
4.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第 2 页
第二篇: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
第 1 页 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 2 页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 3 页
第三篇: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教学难点:
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第 1 页(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
第 2 页 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2.认识量角器
(1)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
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
第 3 页 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
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②摆一个60的角
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③摆一个120的角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 4 页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5.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6.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2)猜猜看
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 5 页(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第 6 页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1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2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3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4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5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并掌握知识,我设计“比眼力”的小游戏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为了让量角器 “活”起来,我精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入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3)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于是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也能掌握其中的要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6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 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7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8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平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1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平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2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3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并掌握知识,我设计“比眼力”的小游戏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为了让量角器 “活”起来,我精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入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3)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于是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也能掌握其中的要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4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 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5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6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7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8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