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1:5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60学时)

课程编码:10272003 课程名称:医学统计学

英文名称:Medical Statistics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60 / 4(其中实习学时:20)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 选用教材:马斌荣主编:《医学统计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1、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 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倪宗瓒主编:卫生统计学 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3、余松林主编:医学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4、徐勇勇主编:医学统计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执笔人:陶育纯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医学统计学是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研究、公共卫生事业和卫生事业管理的一门科学,是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医学统计学也是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相关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加强和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养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很有益处。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统计表和统计图、医学科研设计方法等。它需要较扎实的语文基本知识及一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等形式进行,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严密统计逻辑思维、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培养。采用提问、考试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医学统计方法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和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将来阅读医学专业书刊和从事临床医学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3、熟悉运用统计图表表达统计分析工作中的相关指标。

4、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熟悉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5、熟练掌握科学型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了解统计软件的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

6、注重统计分析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统计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培养。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掌握 1 医学统计资料的分类,了解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及资料类型 第三节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外文专业术语

statistics, medical statistics, population, sample, parameter, statistic, probability.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理解: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掌握:医学统计资料的分类。

第二章

平均水平(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用途,掌握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频数分布

一、频数表

二、直方图

三、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第二节平均数

一、算术均数

二、几何均数

三、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外文专业术语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mean, geometric mean, median, percentile.考核要求

了解:频数分布表的用途。理解: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掌握: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习,借助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科学型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电子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三章

离散趋势的统计描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熟悉和理解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衡量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指标

一、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

二、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第二节

正态分布及应用

一、正态分布

二、标准正态分布

三、正态分布的应用 第三节

医学参考值范围

一、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

二、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外文专业术语

range, quartile, variance,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normal distribution,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reference value rang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理解: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和医

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的计算,掌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四章

抽样误差与假设检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抽样误差的意义,了解抽样误差的计算原理,掌握均数的标准误 的计算方法,掌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理解假设检验的意义,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第二节

总体均数的估计

一、可信区间的概念

二、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 第三节

假设检验的意义和步骤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二、建立检验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

三、选择检验方法和统计推断分析

外文专业术语

sampling error, standard error, interval estimation, confidence interval, hypothesis test, size of test, test statistic,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考核要求

了解:抽样误差的计算原理。

理解:抽样误差的意义和假设检验的意义。

掌握:均数的标准误的计算方法,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

t 检验(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t 分布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概念,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t 分布

第二节

单个样本的t 检验

第三节

配对样本的t 检验

第四节

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一、总体方差相等时的两独立样本t 检验

二、总体方差不等时的两样本t’ 检验

三、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t 检验 第五节 t 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严密的抽样设计

二、选用的检验方法必须符合其适用条件

三、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四、假设检验的结论不能绝对化

五、正确理解P值与差别有无统计意义

六、假设检验和可信区间的关系 第六节 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

一、I 型错误

二、II 型错误

外文专业术语

t test, paired sample t-test, two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homogeneity, type I error, type II error.考核要求

了解:t 分布的概念和特征,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概念。

理解: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P值与差别有无统计意义,假设检验和可信区间的关系。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六章

方差分析(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掌握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了解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了解多个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二节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三节

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多重)比较

一、q 检验法(Newman-Keuls test, NK)

二、新复极差法(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 Duncan新法)

第四节

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随机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

二、固定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

三、混合模型的方差分析 第五节 多个方差齐性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multiple comparison, Newman-Keuls test,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 factorial design.考核要求

了解: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多个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计算原理。

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

实习课(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的计算方法,掌握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七章

相对数及其应用(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相对数的概念和率的抽样误差的计算,掌握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了解率的标准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对数的概念及计算

一、率

二、构成比

三、相对比

第二节

相对数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率的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意义

二、标准化直接法的计算步骤

第四节

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一、死亡的统计指标

二、常用疾病统计的指标

第五节 率的抽样误差与区间估计

一、率的标准误

二、率的区间估计

外文专业术语

rate, constituent ratio, relative ratio, standardized rat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理解:率的标准化意义。

掌握:相对数的概念和率的抽样误差的计算,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八章

χ2 检验(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了解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检验法的原理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2×2表χ2检验 一、四格表χ2检验 二、四格表χ2检验的连续性校正 三、四格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检验法 第二节

行×列表χ2检验

一、行×列表的简化计算公式

二、行×列表的分割

第三节

配对资料χ2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chi square test, actual frequency, theoretical(expected)frequency, Fisher’s exact test.考核要求

了解: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检验法的原理和作用。理解:χ2检验的基本思想。

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九章

非参数检验方法(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熟悉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第二节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三节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nonparametric test,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Wilcoxon(Mann-Whitney)test, Kruskal-Wallis test.考核要求

了解: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区别和各自优缺点。理解:非参数检验的基本思想。

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熟悉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章

线性相关与回归(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熟悉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了解等级相关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性相关

一、线性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线性相关系数

三、线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四、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线性回归

一、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

二、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

三、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

四、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二、联系

第四节

等级相关

一、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

二、等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correlati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linear regression,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考核要求

了解:等级相关分析方法。

理解:线性相关的基本概念,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假设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一章

多元线性回归(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了解多元逐步回归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

一、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二、多元回归方程的统计学意义的假设检验

三、标准化偏回归系数

四、复相关系数

第二节

多元逐步回归

一、多元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

二、偏回归平方和的定义

三、偏回归平方和的检验

四、实例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的注意事项

一、多元回归的基本假设

二、样本含量

三、变量筛选

四、自变量的联合作用分析

五、自变量的共线性

六、结果分析

外文专业术语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tepwise regression.考核要求

了解: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多元逐步回归的意义。理解:多元逐步回归的计算过程。掌握: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

第十二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正确使用统计表的方法,掌握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结构

二、统计表的种类

三、编制统计表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统计图

一、统计图的构造

二、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基本要求

外文专业术语

statistical table, statistical chart, bar chart, pie chart, percentage chart, line chart, semi-logarithmic line chart, histogram, scatter chart.考核要求

了解: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理解:正确使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

掌握:编制统计表的基本要求,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统计表的方法,掌握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三章

医学统计中的研究设计(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熟悉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常用的抽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实验研究设计的原则

三、实验研究设计的类型 第二节

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三、调查表与调查项目

四、调查的实施

五、调查的方法

外文专业术语

design of experiment, principle of control, principle of random, principle of replication, principle of balance, survey, questionnair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抽样方法。理解:实验研究设计的原则,调查研究设计的常用方法。掌握: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五、其它信息:无

第二篇: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医学统计学》是开展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认识和揭示医学领域里各种数量特征的科学分析方法,是使医学科研得以成功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科技的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产生要求我们面对纷乱复杂的数据世界能够正确、科学地去认识和处理,医学统计分析是医学生教育培训必修课程,特别是中、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使其懂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科研设计原则或实验研究方法,能正确处理医学信息和数据,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发挥作用。医学统计是一种有力工具。它同科研的总体设计、资料采集、整理、分析直到最后作出结论都有密切关系。掌握了这个工具可以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比较可靠的结果。只有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才不致于造成不应有的缺陷或得出错误的结论。数据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广泛存在。我们就要借助统计学这个工具,在混沌中发现规律。统计学就是研究数据及其存在规律的科学。

(本大纲规定教学时数为62学时,理论讲授38学时,实习或讨论24学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大专检验专业学生。同学在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后,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知道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确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念,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系统地学习统计学使学员对医学科研工作的认识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大纲中应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完全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注意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把统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本课程通过讲授、课堂实习、课堂讨论,使学生熟悉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通过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理论讲授38学时,实习或讨论24学时 【教学内容分作三级要求】

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应于理论课详细讲授,亦为实习课与考试的重点。第二级是要求熟悉的内容,教师应选择性讲授,未讲授部分由学生自学。

第三级为一般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亦可选择性讲授,但不在考试范围内。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同质与变异等基本概念,掌握统计资料的类型,了解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内容。【重点】

掌握同质与变异等的基本概念,以及统计资料的类型。【难点】

在于使学生了解掌握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内容。【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医学统计学的定义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1)介绍《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医学信息资料和医学试验、医学研究数据。包括实验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2)讲述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医学统计学》的必然关系。

(3)讲述本课程旨在使学员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理解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在未来医疗实践、科研工作、公共卫生领域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自己医学统计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学习方法、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都变得更聪明。

(5)生命科学、医学可能面临的各类研究课题、研究指标、变异和分布、抽样误差、统计推断等与概率论、医学统计的关系,希望学生经过本课程学习后掌握分析医学科研资料的初步技能,为今后从事医学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6)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同质与变异、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频率、概率、变量)(7)介绍医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介绍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医学研究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8)医学资料分类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分组资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练习【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2学时

二、教学内容

能分析反射弧结构、观察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考核

第二章

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3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统计知识,认识频数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趋势,掌握统计计算方法。【重点】

本章重点是一些基础统计知识的了解及掌握,认识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难点】

本章难点是一些统计计算方法的掌握。【教学内容】

计量资料的频数分布和集中趋势: 1.资料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全距、分组、组距、组中值 2.算术平均数(1)直接法(2)加权法(3)简捷法

适合计算算术平均数资料的条件、简介资料的正态、偏态分布

(一)中位数

⑴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直接由原始数据计算中位数

②用频数表计算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⑵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应用

①中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反映位次居中的观察值的水平。

②百分位数是用于描述样本或总体观察值序列在某百分位位置的水平,最常用的百分位数是中位数,多个百分位数结合应用时,可更全面地描述总体或样本的分布特征。③百分位数常用于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s),适用于任何分布。适合计算中位数资料的条件

(二)几何均数数(1)几何均数的计算

(2)适合计算几何均数资料的条件

(三)离散程度的描述

极差(range,简记为R)亦称全距。即一组观察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反映个体差异的范围。

四分位数间距

四分位数间距即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其间包括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所以四分位数间距可看成中间一半观察值的极差。方差(variance)方差是平均的离均差平方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根均方差。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简记为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即标准差与均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变异系数常用于:

⑴比较度量衡单位不同的多组资料的变异度。⑵比较均数相差悬殊的多组资料的变异度。【教学方法】

板演,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3学时

二、教学内容

计量资料的频数分布和集中趋势;中位数,几何均数的计算,离散程度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演算,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三章

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正态分布的特征及应用。2.熟悉正态分布的概念和图形。3.了解正态分布的数学特征。【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正态分布的相关知识。【难点】

本章难点是对正态分布的相关分析。【教学内容】

1.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和特征

正态分布是一种很重要的连续型分布,不少医学现象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或经变量变换转换为正态分布,可按正态分布规律来处理,它也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1)正态分布的图形(2)正态分布的特征:

①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处最高。

②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③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parameter),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④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规律。2.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理论上μ±1σ,μ±1.96σ和μ±2.58σ区间的面积(观察单位数)各占总面积(总观察单位数)的68.27%,95%和99%。3.正态分布的应用

(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2学时

二、教学内容

正态分布的概念特征,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以及正态分布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演算,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四章 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估计总体均数的方法。

3.掌握两个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的方法。

4.熟悉假设检验的步骤及进行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问题。5.熟悉正态性检验的意义及方法。6.熟悉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难点】

本章难点是总体均数的估计及假设检验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

1.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差

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这叫统计推断(statistical

inference)。由于抽样而造成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称为均数的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样本均数的标准差也称标准误(standard error),它是说明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2.t分布

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有以下特征:

① 二者都是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

② t分布的峰部较矮而尾部翘得较高,自由度越小这种情况越明显,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分布逐渐逼近标准正态分布;当自由度是无穷大时,t分布就完全成为标准正态分布了。

3.总体均数的估计

统计推断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就是用样本指标(称为统计量,statistic)来估计总体指标(称为参数,parameter)。

参数估计有两种方法:

(1)点(值)估计(point estimation)用样本统计量值估计相应的总体均数。(2)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即按一定的概率估计总体均数在哪个范围。4.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1)建立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2)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检验统计量(3)确定P值和作出推断结论 5.t检验和u检验

(1)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

(2)配对设计的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比较的t检验(3)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4)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t检验(5)成组设计的两大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 6.方差不齐时两小样本均数的比较(1)两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

(2)近似法t' 检验

7.正态性检验(test of normality)

(1)意义

(2)矩法(method of moment)亦称动差法。它是用数学上矩的原理推导出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

8.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假设检验中作出的推断结论可能发生两种错误:①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无效假设,这种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或Ⅰ型错误(type Ⅰerror)。②不拒绝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无效假设,这类错误称为第二类错误或Ⅱ型错误(type Ⅱerror)。9.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

(2)选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应符合其应用条件

(3)正确理解差别有无显著性的统计意义

(4)结论不能绝对化

(5)报告结论时注意

10.可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关系

(1)可信区间亦可用于回答假设检验的问题

(2)可信区间比假设检验还可提供更多信息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6学时

二、教学内容

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差,t分布,总体均数的统计,检验方法及相关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五章 方差分析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及成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的方法。2熟悉几种常用的变量变换及其用途。3了解多个方差的齐性检验方法。【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难点】

本章难点是成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教学内容】

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全部观察值总的离均差平方和分解为至少两部分,其自由度也分解为相应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定意义,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表示各组均数间的变异,另一部分表示误差。离均差平方和除以自由度得均方,组间均方与误差均方之比为F值。F值远大于1,表示各组均数间差别有显著性,F值近于1,表示差别无显著性,其界点可查F界值表。

2.成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1)成组设计方差分析中变异的分解(2)分析计算步骤

3.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1)配伍组设计方差分析中变异的分解(2)分析计算步骤

4.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1)多个样本均数间每两个均数的比较(2)多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①最小显著差法

②新复极差法

5.多个方差的齐性检验 6.变量变换

变量变换的目的是使方差齐,使资料正态化,还可用于曲线直线化。变量变换的类型有对数变换、平方根变换、倒数变换、平方根反正弦变换等,应根据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变量变换方法。【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6学时

二、教学内容

方差分析的思想,样本均数比较,多个方差的齐性检验以及变量变换。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演算,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相对数的种类、计算方法及其正确应用。2.熟悉标准化法的意义及基本思想。3.了解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以及相对数、动态数列的认识。【难点】

本章难点是频数表认识,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的掌握。【教学内容】 1.分类资料的频数表 2.常用相对数

(1)比(ratio)亦称相对比,是A,B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为B的若干倍或百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

(2)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3)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它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3.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不宜过小(2)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3)对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其平均率(4)资料的对比应注意可比性

(5)对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遵循随机抽样,要做假设检验 4.标准化法

(1)标准化法(standardization)的意义和基本思想(2)标准化率的计算 5.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1)绝对增长量

(2)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3学时

二、教学内容

频数表、相对数动态数列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七章 二项分布与Poisson 分布及其应用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二项分布与Poisson 分布的应用。

2.熟悉二项分布与Poisson 分布的概念及应用条件。【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二项分布与Poisson 分布的应用。【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二项分布与Poisson 分布的应用。【教学内容】

1.二项分布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二项分布常用于描述二项分类变量两种观察结果的出现规律。(1)二项分布的概率(2)二项分布的累计概率(3)二项分布的图形(4)二项分布的均数与标准差 2.二项分布的应用(1)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①查表法

②正态近似法(2)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 ①直接计算概率法 ②正态近似法

(3)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

3.Poisson分布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Poisson 分布是二项分布的特例,常用于分析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规律。(1)Poisson分布的概率

(2)Poisson分布的图形

(3)Poisson分布的特性和应用条件 4.Poisson分布的应用

(1)总体均数的估计

①查表法 ②正态近似法

(2)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①直接计算概率法

②正态近似法

(3)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 应用Poisson 分布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4学时

二、教学内容

二项分布的概念及应用、Poisson分布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演算,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八章 χ2检验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5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2.熟悉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3.了解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χ2检验。【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掌握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以及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χ2检验。【教学内容】

1.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两样本率比较)(1)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

(2)四格表的基本公式

(3)四格表专用公式

(4)四格表卡方值的校正 2.行×列表资料的卡方检验(1)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比较

(2)行×列表卡方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卡方检验要求理论频数不宜太小,否则将导致分析的偏性。

②关于单向有序行列表的统计处理。

③当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结论为拒绝检验假设,只能认为各总体率(或总体构成比)之间总的说来有差别,但不能说明它们彼此间都有差别,或某两者间有差别。若要进一步解决此问题,可用卡方分割法。3.列联表资料的卡方检验

对一组观察对象,分别观察其两种分类变量的表现,归纳成双向交叉排列的统计表。这类统计表用以描述行变量和列变量之间的关系,特称为列联表(contigency table)。(1)R×C列联表

(2)2×2列联表

(3)列联表卡方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4.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5.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5学时

二、教学内容

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列联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演算,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九章 秩和检验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非参数统计的意义、适用范围及各种秩和检验的方法。2.熟悉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非参数统计的意义、适用范围及各种秩和检验的方法。【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非参数统计的意义、适用范围及各种秩和检验的方法以及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教学内容】

1.非参数统计的概念

非参数检验在检验假设中不对决定总体分布的参数明确断定,也不涉及样本取自何种分布的总体。其适用范围较广,检验方法一般较为简便、易于掌握;

但若资料适合参数检验条件时,用非参数法常会损失部分信息,降低检验效能。2.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配对法)(1)方法步骤

(2)本法的基本思想

(3)正态近似法

3.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 两样本比较法)(1)原始数据的两样本比较

(2)正态近似法

(3)频数表资料(或等级资料)的两样本比较(4)本法的基本思想

4.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1)方法步骤

(2)H值的校正

5. 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1)各样本例数相等

(2)各样本例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3学时

二、教学内容

非参数统计的概念、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演算,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十章 回归与相关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直线回归与相关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2.掌握等级相关。

3.熟悉回归与相关的区别与联系。4.了解多元回归的概念及分析步骤。【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直线回归与相关的概念、计算方法、应用及其联系和区别。【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直线回归与相关的概念、计算方法、应用及其联系和区别,注意多元回归的区别。【教学内容】 1.直线回归

(1)直线回归的概念

(2)直线回归方程的求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图示

(4)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5)直线回归的区间估计(6)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①描述两变量间的依从关系 ②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forecast)③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statistical control)④应用直线回归应注意的问题 2.直线相关

(1)直线相关的概念

(2)相关系数的意义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积差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以符号r表示。它是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指标。(3)相关系数的计算

(4)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5)总体相关系数ρ的区间估计 3.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① 在资料要求上,回归要求因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X是可以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一般称为Ⅰ型回归。相关要求两个变量X、Y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这种资料若进行回归分析称为Ⅱ型回归。

② 在应用上,说明两变量间依存变化的数量关系用回归,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相关。(2)联系

① 对一组数据若同时计算r和b,它们的正负号是一致的。② r和b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③用回归解释相关。4.曲线直线化 5.等级相关

等级相关(rank correlation)是用双变量等级数据作直线相关分析,适用与下列资料: ①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而不宜作积差相关分析; ②总体分布型未知; ③原始数据是用等级表示。6.多元回归

(1)多元回归的概念

(2)多元回归分析步骤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

【实践教学】(在有关章节后再按照这格式安排本章的实验讨论练习)

一、学时安排:6学时

二、教学内容

直线回归、直线相关、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与联系、曲线直线化、等级相关、多元回

归。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演算,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十一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列表和制图的基本原则及几种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2.了解统计地图的绘制。【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列表和制图的基本原则及几种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列表和制图的基本原则及几种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统计地图的绘制。【教学内容】 1.统计表

统计表是统计描述的重要工具,统计表有利于计算、分析和对比。(1)统计表的结构

(2)统计表的种类 可分为简单表和组合表。

(3)列表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统计表应重点突出,简单明了;有标题和标目,主谓分明,层次清楚不宜过多,线条从简。① 标题

② 标目

③ 线条

④ 数字 2.统计图

统计图是统计描述的重要工具,统计图有利于直观分析,应按资料性质和分析目的选用适合的统计图形。

(1)条图(bar graph)用等宽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相互独立的各指标的数值大小。

(2)百分条图(percent bar graph)用于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比重。

(3)圆图(circle graph)用途同百分条图。

(4)线图(line graph)用线段的上升和下降来表示某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或某现象随另一现象变迁的情况,适用于连续性资料。

(5)半对数线图(semilogarithmic line graph)用于表示事物的发展速度(相对比)。

(6)直方图(histogram)用于表示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

(7)散点图(scatter diagram)用点的密集程度和趋势表示两种现象间的相互关系。

(8)统计地图(statistical map)用于表示某现象的数量在地域上的分布。【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3学时

二、教学内容

统计图、统计表的相关学习。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演算,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十二章 调查设计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调查研究的特点、制订调查计划及四种基本抽样方法。2.熟悉系统误差的控制。3.了解多阶段抽样。【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特点、制订调查计划及四种基本抽样方法。【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调查研究的特点、制订调查计划,掌握系统误差的控制。【教学内容】

1.调查研究的特点和统计设计

调查研究又称观察性研究,其特点是:①研究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②不能用随机化分组来平衡混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2.调查计划

(1)明确调查目的和指标

(2)确定观察对象和观察单位(3)调查方法

① 普查(overall survey)亦称全面调查(complete survey),就是将组成总体的所有观察单位全部加以调查。

②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它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③典型调查(typical survey)亦称案例调查。即在对事物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定典型的人、典型的单位进行调查。

(4)搜集原始资料的方式

主要有两种:

①直接观察法

②采访法

(5)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6)制订调查的组织计划 3.整理与分析计划(1)数据的计算机录入与清理

(2)设计分析表和资料的分组

(3)汇总方法

(4)组织计划 4.四种基本抽样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即先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编号,再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等方法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2)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即先将总体的观察单位按某一顺序号分成n个部分,再从第一部分随机抽第k号观察单位,依次用相等间隔,机械地从每一部分各抽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3)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是先将总体划分为K个“群”组(如K 个地区等),每个群包括若干观察单位;再随机抽取K个“群”,并将被抽取的各个群的全

部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4)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又称分类抽样。即先按影响观察值变异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类型或组别(统计上叫“层”,strata),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5.多阶段抽样

6.样本例数估计

估计样本例数的目的是在保证一定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下,确定最少观察单位数。(1)

均数的抽样

(2)

率的抽样 7.系统误差的控制

(1)

设计阶段

(2)

调查阶段

(3)

整理与分析阶段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4学时

二、教学内容

调查研究的特点和统计设计、四种统计方法、多阶段抽样、样本例数估计、系统误差的控制。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十三章 实验设计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设计的特点、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及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2.熟悉析因试验设计。3.了解拉丁方设计及正交设计。【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特点、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及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析因试验设计,掌握拉丁方设计及正交设计。【教学内容】

将一组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分配到两种或多种处理组,观察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效应(或结果),这种研究称为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1.实验设计的特点及分类(1)实验研究的特点

① 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

② 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或水平是由随机分配而定的

(2)实验研究的分类

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②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③

社区干预试验(community intervention trial)2.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1)处理因素(study factor,treatment)(2)受试对象(study subjects)(3)实验效应(experimental effect)① 指标的选择

② 指标的观察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对照的原则

① 空白对照

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

② 安慰剂对照

对照组采用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假药,它在药物剂型或处置上不能为受试者识别,称安慰剂(placebo)。

① 实验对照

对照组不施加处理因素,但施加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实验因素。

④ 标准对照

用现有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做对照。

⑤ 历史对照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4学时

二、教学内容

实验设计的特点及分类,基本要求与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十四章

医学人口统计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5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人口统计的各项常用指标。【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医学人口统计的各项常用指标。【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医学人口统计的各项常用指标。【医学常用人口统计指标】(1)医学人口资料来源(2)描述医学人口学特征的指标(3)人口金字塔(population pyramid)

(4)说明人口结构的常用指标

① 性别比(sex ratio)性别比是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

② 老龄人口比重(proportion of old population)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

③ 抚养比(dependency ratio)抚养比是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出生统计与计划生育统计】

(1)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① 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简记为CBR)

② 总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简记为GFR)③ 年龄别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简记为ASFR)

④ 终生生育率(life-time fertility rate,简记为LTFR)与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简记为TFR)(2)测量人口再生产的指标

① 自然增长率(natural increase rate,简记为NIR)是粗出生率(CBR)与粗死亡率(CDR)之差。

② 粗再生育率(gross reproduction rate,简记为GRR)③ 净再生育率(net reproduction rate,简记为NRR)④平均世代年数(mean length of generation,简记LG)平均世代年数是指母亲一代所生的女婴取代母亲执行生育职能时平均所需的年数。(3)测量避孕的指标

① 避孕现用率(contraceptive prevalence)避孕现用率反映避孕的普及程度。

② 避孕失败率(contraceptive failure rate)

③ 累计失败率(cummulative failure rate)

(4)测量人工流产的指标

① 人工流产率(induced abortion rate)人工流产率反映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的强度。

② 人流活产比(ratio of induced abortion and live birth)这一指标表示每100个活产,有多少人工流产。

(5)与出生有关的其他常用指标

① 低出生体重百分比(proportion of low birth weight)

② 儿童妇女比(child-women ratio)【死亡统计】

(1)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① 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简记为CDR;mortality rate)② 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简记为ASDR)

③ 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

④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简记为IMR)⑤ 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简记为NMR)

⑥ 围产儿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⑦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mortality under age 5)⑧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2)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

①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proportion dying of a specific cause)它是某类死因的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百分数。

② 死因顺位是指各种死因死亡数按其占总死亡数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出的名次。【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5学时

二、教学内容

医学人口统计的各项常用指标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十五章 寿命表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5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寿命表的编制原理及编制简略寿命表的方法。2.熟悉寿命表的分析与应用。3.了解去死因寿命表。【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寿命表的编制原理及编制简略寿命表的方法、分析与应用。【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寿命表的编制、分析与应用。【教学内容】 1.寿命表的概念

寿命表(或生命表)是根据特定人群的年龄组死亡率编制出来的,说明人群生命过程及死亡过程的一种统计表。寿命表可分为两类:定群寿命表及现时寿命表。定群寿命表(cohort life table)说明同时出生的一群人的生命过程。现时寿命表(current life table)是根据某年或某一时期内特定人群的年龄组死亡率,假定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照这一特定人群的年龄组死亡率先后死去,计算这“一代人”按年龄的尚存人数、死亡人数、生存人年数及平均预期寿命。

按照寿命表中年龄分组法的不同,寿命表可以分为完全寿命表(complete life table)及简略寿命表(abridged life table)两种。2.寿命表的编制原理与方法

寿命表的编制原理是假定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照特定人群的年龄组死亡率先后死亡,用一系列指标,说明这一代人在不同年龄时的尚存人数,不同年龄段时的死亡概率与死亡人数,以及尚存者的生存人年数及平均期望寿命。

医学上常用的是简略寿命表。

寿命表的指标有:

(1)年龄

(2)年龄组死亡率与年龄组死亡概率(age specific probability of dying)

(3)尚存人数(number of survivors)与死亡人数

(4)生存人年数(number of survival person-year)及生存总人年数

(5)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3.简略寿命表(1)

原始资料

(2)

编制步骤与方法 4.去死因寿命表

(1)去死因寿命表(cause eliminated life table)的意义

用去死因寿命表方法研究各类死因对居民生命影响的优点是:①平均预期寿命的损失量等可以综合说明某类死因对人群生命的影响程度,概念清楚;②去死因寿命表指标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它既能说明某类死因对全人口的综合作用,又能表达对某年龄组人口的作用。

(2)去死因寿命表的编制方法 去死因寿命表的结构、指标及原理和简略寿命表基本一样。

5.寿命表的分析与应用(1)寿命表指标的分析(2)寿命表的应用 ①

评价社会卫生状况。②

研究人口再生产情况。

研究人的生育、发育及疾病发展规律。【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5学时

二、教学内容

寿命表的概念、编制原理与方法及其分析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十六章 疾病统计

【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及随访资料的生存率分析方法。2.熟悉疾病和死因分类。3.了解残疾统计。【重点】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掌握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及随访资料的生存率分析方法。【难点】

本章难点是让学生熟悉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及随访资料的生存率分析方法,疾病和死因分类,学会残疾统计。【教学内容】

疾病统计(morbidity statistics)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分布的特点与规律,阐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及生物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疾病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疾病统计的数据与分析为病因研究、疾病防治、卫生保健计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是督促检查卫生工作及卫生措施执行 情况及其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

1.疾病统计资料的来源

疾病统计资料来源主要有下列几种:(1)

疾病报告和登记

(2)

医疗卫生工作记录

(3)

工矿企业职工因病伤缺勤登记

(4)

健康检查(5)

专题疾病调查

(6)

死亡登记 2.疾病和死因分类 3.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1)反映疾病发生水平的指标

① 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

②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指在某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现患的病人总数

③ 某病检出率

④ 某病感染率(或带菌率)(2)反映疾病构成情况的指标:

某病构成百分比(3)反映疾病防治效果的指标

① 治愈率(cure rate)表示受治病人中治愈的频率。

② 有效率

表示受治病人中治疗有效的频率。

③ 某病病死率(case fatality)表示受治病人中死亡的频率。

(4)反映疾病对劳动生产力影响程度的指标

①平均每100名职工因病(伤)缺勤事例数 ② 因病(伤)缺勤率

③平均每例缺勤日数 4.随访资料的生存率分析

生存率(survival rate)即病人能活到某时点的生存概率,一般以年为单位,有一年生存率,三年、五年和十年生存率等。常用的计算生存率的方法有直接法和寿命表法。(1)

直接法

(2)

寿命表法 5.残疾统计

残疾的定义和类别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的统计指标:(1)

残疾患病率

(2)

残疾构成 【教学方法】

板演,多媒体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为主。【实践教学】

一、学时安排:4学时

二、教学内容

疾病统计资料的来源、疾病和死因分类、疾病统计常用指标以及残疾统计

三、教学方法

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认知,教师巡查指导并进行提问辅导。

第三篇:医学统计学

A.总体中任意的一部分B.总体中的典型部分

C.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1、measurement date2、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

3、sampling error(抽样误差)

4、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直线相关系数)

5、population(总体)

D.总体中有价值的一部分E.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5、以下检验方法属非参数法的是。

A.T检验B.t检验C.u 检验D.F检验E.以上都是

6、样本含量的确定下面哪种说法合理。

A.样本越大越好B.样本越小越好C.保证一定检验效能条件下尽量增大样本含量D.保证一定检验效能条件下尽量减少样本含量E.越易于组织实施的样本含量越好

7、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的主要指标是。

A.平均数B.相对数C.标准差D.变异系数E.中位数

1、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

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B.在总体中随意抽取任意个体 C.挑选总体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D.用配对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有代表性部分个体

2、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分组资料的关系是。A.计量资料兼有计数资料和等级分组资料的一些性质B.计数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等级分组资料的一些性质

8、由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推断两总体均数的差别,得到此差别具有统计意义的结论是指

A.两样本均数差别有显著性B.两总体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C.两样本均数和两总体均数的差别都有显著性

D.其中一个样本均数和它的总体均数差别有显著性

9、说明某现象发生强度的指标为。A.构成比B.相对比C.定基比D.环比E.率

10、配对设计的秩和检验中,其H0假设为。A.差值的总体均数为0B.差值的总体中位数为0C.μd≠0D.Md≠0

C.等级分组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一些性质 D.计数资料有计量资料的一些性质E.等级分组资料又称半计数资料

3、总体率95%可信区间的意义是。

A.95%的正常值在此范围B.95%的样本率在此范围

C.95%的总体率在此范围D.总体率在此范围内的可能性为95%E.样本率在此范围内的可能性为95%

4、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

命题组组长签字:第页(本试卷共4页)

E.μ1≠μ211、单因素方差分析中,不正确的计算公式是。A.SS组内=SS总-SS组间B.v总=v组间-v组内C.MS组间=SS组间/v组间D.MS组内=SS组内/v组内E.F=MS组内/MS组间

12、方差分析中,组内变异反映的是。A.测量误差B.个体差异

C.随机误差,包括个体差异及测量误差D.抽样误差E.系统误差

13、对统计图中的的坐标有如下规定。

A.所有统计图的纵坐标都必须从零点开始B.所有统计图坐标中都不能有折断线

C.条图、线图、直方图的纵坐标必须从零开始D.线图、直方图的纵坐标必须从零开始E.条图、直方图的纵坐标必须从零开始

14、制统计图时要求。

A.标题应说明图的主要内容,一般在图的上方B.纵横两轴应有标目,一般不注单位C.纵轴尺度必须从零开始

D.直条图和线图,其长宽比例一般取5:7E.以上都不对

15、下列关于医学参考值范围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排除了有关疾病等因素对所研究指标有影响的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 等数据的波动范围

B.没有任何疾病的人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数据的波动范围C.习惯确定只包含95%或99%的人的界值来源:D.根据专业知识确定取单侧界限或双侧界限E.资料为正态分布时,可用正态近似法计算

1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A.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B.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C.两者均不变D.两者均改变

E.根据实际资料而定

17、统计工作的步骤为

A.统计研究调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B.统计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C.统计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D.统计研究调查、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图表E.统计研究设计、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图表

18、两个样本率判别的假设检验,其目的是。A.推断两个样本率有无差别B.推断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

C.推断两个样本率和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

D.推断两个样本率和两个总体率的差别有无统计意义E.推断两个总体分布是否相同

19、假设检验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可以由研究者事先设定。A.所比较的总体参数B.单侧或双侧检验C.检验水准D.P值E.以上都不对 20、统计资料的类型包括。

A.频数分布资料和等级分类资料B.多项分类资料和二项分类资料C.正态分布资料和频数分布资料

D.数值变量资料和等级资料E.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

21、有关离散度指标意义中,描述不正确的是。A.数值越大,说明个体差异越大B.数值越大,说明观察值的变异度越大C.数值越小,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D.数值越小,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差E.应与平均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2、秩和检验和t检验相比,其优点是。

A.计算简便,不受分布限制B.公式更为合理C.检验效能高D.抽样误差小E.第二类错误概率小

23、总体标准差描述的是。

A.所有个体值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B.某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C.所有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D.某些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E.所有某个含量相同的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2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A.变异系数B.方差

C.极差D.标准差E.四分位数间距

25、当样本例数相同时,两组计量资料的成组t检验与配对t检验相比,一般情况下为

A.成组t检验效率高一些B.配对t检验效率高一些C.两者效率相等

D.大样本时两者效率一致E.与两组样本均数的大小有关

26、样本的两变量(X,Y)的相关系数r=0时,说明。(B)A.两变量不存在任何关系

B.两变量间不存在直线关系,但不排除存在某种曲线关系

C.两变量间存在相互关系的可能性很小D.两变量必然存在某种曲线关系E.两变量间的关系不能确定

27、在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关系中。A.二者均反映抽样误差大小

B.总体标准差增大时,总体标准误也增大

C.样本例数增大时,样本标准差和标准误都减小

D.可信区间大小与标准差有关,而参考值范围与标准误有关E.总体标准差一定时,增大样本例数会减小标准误

28、说明两个有关联的同类指标之比为。

A.率B.构成比C.频率D.相对比E.频数

29、下列观测结果属于等级资料的是(D)

A.收缩压测量值B.脉搏数 C.住院天数D.病情程度 E.四种血型

30、收集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随机误差B.系统误差 C.过失误差D.记录误差 E.仪器故障误差

31、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

A.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B.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C.抽样误差较大D.更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E.更适用于分布不明确资料

32、描述一组对称(或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程度,用(A)较好

A标准差B 方差C 离均差平方和D 变异系数E以上都可以

33、变异系数主要用于

A.比较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程度B.衡量正态分布的变异程度

C.衡量测量的准确度D.衡量偏态分布的变异程度

E.衡量样本抽样误差的大小

34、正态曲线下,从均数μ到μ+1.0σ的面积

A、45%B、90%C、95.00%D、47.5%E、34.14%

35、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要点是

A.组间均方大于组内均方B.组内均方大于组间均方 C.不同来源的方差必须相等D.两方差之比服从F分布 E.总变异及其自由度可按不同来源分解

36、多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如果P0.05,则应该进一步做的是 A.两均数的t检验B.区组方差分析C.方差齐性检验D.q检验 E.确定单独效应

37、两样本均数比较,检验结果P>0.05说明(D)

A.两总体均数的差别较小B.两总体均数的差别较大C.支持两总体无差别的结论D.不支持两总体有差别的结论E.可以确认两总体无差别

38、计算标准化死亡率的目的是(D)

A.减少死亡率估计的偏倚B.减少死亡率估计的抽样误差 C.便于进行不同地区死亡率的比较D.消除各地区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 E.便于进行不同时间死亡率的比较

39、标准化后的总死亡率:

A、仅仅作为比较的基础,它反映了一种相对水平B、它反映了实际水平

C、它不随标准的选择变化而变化 D、它反映了事物实际发生的强度 E、它反映了实际率的水平

240、利用检验公式不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是(C)

A.比较两种药物的有效率B.检验某种疾病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C.两组有序试验结果的药物疗效D.药物三种不同剂量显效率有无差别 E.两组病情“轻、中、重”的构成比例

41、对医学计量资料成组比较, 相对参数检验来说,非参数秩和检验的优点是(A)A.适用范围广B.检验效能高 C.检验结果更准确D.充分利用资料信息 E.不易出现假阴性错误

42、对于计量资料的比较,在满足参数法条件下用非参方法分析,可能产生的结果是(B)

A.增加Ⅰ类错误B.增加Ⅱ类错误C.减少Ⅰ类错误D.减少Ⅱ类错误 E.两类错误都增加

43、对于两组资料的比较,方差分析与t检验的关系是(E)A.t检验结果更准确B.方差分析结果更准确 C.t检验对数据的要求更为严格D.近似等价 E.完全等价

44、四格表如有一个实际数为0(C)A、就不能作χ2检验

B、就必须用校正χ2检验

C、还不能决定是否可作χ2检验 D、肯定可作校正χ2检验 E、肯定不可作校正χ2检验

45、行×列表的χ2检验中,P<0.05说明(D)A、被比较的几个样本率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B、样本率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

C、任意两个率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D、至少某两个样本率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E、只有两个样本率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46、两数值变量相关关系越强,表示(B)

A.相关系数越大B.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 B.回归系数越大C.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越大 E.相关系数检验统计量的t值越大

47、t分布比标准正态分布(D)

A、中心位置左移,但分布曲线相同 B、中心位置右移,但分布曲线相同 C、中心位置不变,但分布曲线峰高

D、中心位置不变,但分布曲线峰低,两侧较伸展 E、中心位置右移,但分布曲线峰高

三、判断题(10分)

1、相关系数r=0.98,说明两变量密切正相关(对)

2、构成比资料可以选用圆图和条图(错)

3、标准差和标准误都是反映变异程度大小的指标(错)

4、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可以用成组的t检验(错)

5、正常值范围属于统计描述,可信区间的估计属于统计推断(对)

6、、数值变量资料的标准差一定比均数小(错)

7、等级资料比较宜用秩和检验。(对)

8、两变量的相关分析中,若散点图的散点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则r=1(错)

9、对统计图中的的坐标所有统计图的纵坐标都必须从零点开始(错)

10、非参数统计进行假设检验要求的条件是总体是正态分布(错)

四、简答题(25分)

1、医学参考值范围和可信区间的区别(5)

2、非参数检验的适用条件(5)

3、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规律(5)

4、标准差与标准误有何区别?(5分)

5、描述数值变量集中趋势的指标有哪些?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5分)

五、作图(10分)

某药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的近期疗效结果如下:

1、单纯型共221例,其中按病情分为重、中、轻,分别观察了136例、54例、31例;疗效:治愈60人、显效98人、好转51人、无效12人,有效率94.6%。

2、喘息型共182例,其中按病情分为重、中、轻,分别观察了93例,56例、33例;疗效:治愈23人、显效83人、好转65人、无效11人,有效率94.0%。请根据题目要求做出合适的统计图。

第四篇:医学统计学

单词:

Actual frequency 实际频数

Alternative hypothesis 备择假设

Average平均数

Bar chart 直条图

Cause fatality 病死率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相关系数

Confidence interval 可信区间(置信区间)

Constituent ratio 构成比

Cure rate 治愈率

Death rate 死亡率

Incidence rate 发病率

Interval estimation 区间估计

Line chart 线图

Mean 均数(算术均数)

Nonparametric test 非参数检验

Normal range 正常值范围

Null hypothesis 无效假设

Parameter estimation 参数估计

Parametric test 参数检验方法

Percentage chart 百分条图

Probability 概率

Reference value range 医学参考值范围

Regression coefficient 回归系数

Relative number 相对数

Relative ratio 相对比

Sample 样本

Sampling error 抽样误差

Type Ⅰ error Ⅰ型错误

Type Ⅱ error Ⅱ型错误

参数S标准差Reference value range医学参考值范围Ratio比r

2统计量CV变异系数X值X均数rate率

名词:

1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的观察单位构成的集合。

2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3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

4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

5相对数:原始的两个资料(绝对数)之比所得指标的统称。

6率:表示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7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整体的比重。

8相对比:两个有关联指标之比,用以描述两者对比水平.9概率:描写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

10变异系数:相对于均数而言标准差的大小。

11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居中心位置的数值。

12四分位数间距:把所有的观察值排序后,分成四个数目相等的段落,每个段落的观察值数目各占总例数的25%,去掉两端的25%,取中间50%观察值的数据范围。

13百分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找到这样一个值,全部观察值的x%小于Px,而其余(100-x)%大于Px。

14参数:描述总体的统计指标。

15统计量:描述样本的统计指标。

16相关系数: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量间相关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统计量。

17回归系数:线性回归方程ý=a+bx 中的b叫做回归系数,它表明x每变化1单位ý变化b单位。

18医学参考值范围:传统称正常值范围,指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含量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

填空或选择:

1配对设计的原则:对子之间差异大、对子内个体之间差异小,其优点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和个体差异,提高统计处理的效率。

2描述正态分布集中趋势的是均数,离散趋势的是标准差。

3描述偏态分布集中趋势的是中位数,离散趋势的是四分位数间距。

4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5要比较甲乙两地某病发(患)病率时注意标准化(对年龄、性别构成等进行标准化)。6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常用正态分布、百分位数法。

27四格表x检验校正的条件: N≥40,且1≤T<5。

28四格表x检验不校正的条件: N≥40,且T≥5。

9统计表编制的主要原则: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

10标准误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它衡量了抽样误差的大小。

问答题:

1医学统计学工作的基本步骤(简述医学统计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简述描述定量资料(数值)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条件。⑴平均数:包括①算术均数:主要适用于对称分布或偏斜度不大的资料②几何均数:多用于血清学和微生物学中⑵中位数和百分位数:①中位数:适用于所有计数资料,尤其是用于偏态分布资料②百分位数可用于任何频数分布的资料。

3简述描述定量资料(数值)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条件。⑴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①极差:仅用于粗略地说明变量的变动范围②四分位数间距(所有分布类型资料)⑵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的资料)、标准差(正态分布资料)和变异系数

4标准差和标准误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反映变异的统计指标,标准误是由标准差推导而来的.区别:1定义不同.2计算公式不同.3应用不同.标准差s的应用:1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2S结合均数X计算变异系数CV=S/X.3S结合X计算医学参考值范围.4S结合n计算标准误Sx=S/√n.标准误应用:1度量抽样误差.2参数估计.3假设检验

5简述统计表的主要结构:标题、标目、线条、数字、文字。

6编制统计表的基本原则:①重点突出,简单明了②主谓分明,层次清楚③数据准确、可靠。7常用的统计图有哪些,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①直条图:主要适用于分类变量、计数资料或计量资料的非连续资料②构成图:常用于描述构成比的资料③趋势图:适用于分组标志为连续性变量的资料④直方图:适用于表示连续变量频数分布情况⑤箱图:用于比较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⑥散点图:适用于连续性定量资料

8什么是抽样误差?如何度量抽样误差?

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标准误可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9什么叫相对数?常用的相对数有哪些?

为了使计数资料具有可比性取原始的两个资料(绝对数)之比所得指标统称为相对数,常用的种类有率、构成比与相对比。

10相对数应用时注意事项:①不要把构成比与率相混淆②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③要注意资料的可比性④要注意使用率的标准化⑤要考虑存在抽样误差。

11应用直线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①只有将两个内在有联系的变量放在一起进行回归分析才有意义②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既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给定的量③回归方程建立后必须做假设检验,只有经假设检验拒绝了无效假设,回归方程才有意义④使用回归方程计算估计值时,不可把估计的范围扩大到建立方程时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之外。

12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必须遵循的基本统计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均衡原则。

13什么叫非参数检验,优缺点有哪些?

非参数检验是指不考虑总体的参数和总体的分布类型,而对总体的分布或分布位置进行检验。优点:适应性强,应用范围较广。缺点:若符合参数检验方法而用非参数检验,会损失信息,增加Ⅱ型错误。

分析题

1构成比只能说明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重和分布,不能说明该事物某一部分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只有率才能描述某事物某部分发生的强度与频率,根据提供的信息只能计算构成比,把率和构成比混淆了.2统计表的缺点:①标题不够明确,而且未注明时间地点②发病季节、年龄、职业三项指标机械地放在一起,内容繁杂,不简明突出③标目设计不合理“人数”、“%”多次重复,不便比较分析④表内文字和线条过多.计算题

1配对t检验;(同一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处理, 同一受试对象接受某种处理的前后;配对的两个个体分别接受两种不同处理).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H0: μd=0

H1: μd≠0

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分别计算配对样本的差值d,然后求出均数d,标准差Sdd

代入公式t=自由度ν=n-1

Sd/√n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t>t0.05(ν)或t>t0.01(ν)

P<0.05或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拒绝H0,接受H1,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反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独立样本t检验: 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H0:μ1=μ2

H1:μ1≠μ2

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分别计算n1、x1、s1、n2、x2、s2

(n1-1)s12+(n2-1)s22x1-x2

代入公式sc2=t=ν=n1+n2-2 2n1+n2-2√sc(1/n1+1/n2)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

t>t0.05(ν)或t>t0.01(ν).P<0.05或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拒绝H0,接受H1,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反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四格表X2检验:首先通过两率或相对比编制规范四格表

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H0:π1=π2aba+bH1: π1≠π2cdc+dα=0.05a+cb+dn=a+b+c+d2计算检验统计量.通过标准判断是否需要校正即计算Ta=(a+b)(a+c)/n,n≥40,T≥5,应用公式 22X=(ad-bc)n/(a+c)(b+d)(a+b)(c+d)n≥40,1≤T<5,应用公式

22X=(︴ad-bc︴-n/2)n/(a+c)(b+d)(a+b)(c+d)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2222X>X0.05(1)或X>X0.01(1)

P<0.05或P<0.01在α=0.05或α=0.01的检验水准下,拒绝H0, ,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反应有差别,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五篇:成人教育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统计学部分)

成人教育本科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统计学部分)

第八章 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4学时 学习内容:1 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

统计资料的类型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统计图表

教学要求:1 理解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概念。

熟练掌握统计资料的分类。

掌握统计图表的使用方法。

第九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10学时 学习内容:1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正态分布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4 t检验和u检验 5 方差分析

教学要求:1 理解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概念。熟练掌握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配对资料比较的t检验、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掌握总体参数的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

第十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8学时 学习内容:1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梌騍Y敦宁襂氚Q

检验

教学要求:1 了解常用相对数的应用。掌握总体率的估计与检验方法。

熟练掌握

燃續握挓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检验的应用条件与使用方法。

第十一章 秩和检验

2学时 学习内容:1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

教学要求:1 熟练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掌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十二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2学时 学习内容:1 直线回归

直线相关

等级相关

教学要求:1 熟练掌握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

了解等级相关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 医学科研设计

2学时 学习内容:1 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实验设计

调查设计 教学要求:1 掌握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

会做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

伀ъ倀儀ъ漀Ĩ⁊䌓伀ъ倀儀ъ漀Ĩ ED返PYPpc@A¶

罣祝音逹☮茎Ḥ⁊鯠沎⁊}潍ﵐ帄 罝秳霹逮☎茤ḯ⁊鮎沓⁊m潐ﴄ庚 猒遫圬豑陭⁊ 獫逬坑豭雥⁊ ED返PYPpc@A¶

罣祝音逹☮茎Ḥ⁊鯠沎⁊}潍ﵐ帄 罝秳霹逮☎茤ḯ⁊鮎沓⁊m潐ﴄ庚 猒遫圬豑陭⁊ 獫逬坑豭雥⁊ root Entry Root Entry

WordDocument WordDocument 伀戀樀攀挀琀倀漀漀氀 ObjectPool _1069073840 _1069073840 CompObj CompObj ObjInfo ObjInfo Microsoft Equation 3.0 M楣牯獯晴⁅煵慴楯渠㌮ ఀ DS Equation Equation.3 `ĀEquation Native Equation Native 1Table 1Table 匀甀洀洀愀爀礀䤀渀昀漀爀洀愀琀椀漀渀 SummaryInformation

DocumentSummaryInformation DocumentSummaryInformation Normal Microsoft Word 9.0 M楣牯獯晴⁗潲搠㤮 @ Microsoft Word 文档 MSWordDoc Word.Document.8 默认段落字体 麤讵欽著孓伀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搀漀挀Ā⁊癑㺁嫘///////// 庄鄅悄飾漨ā

唀渀欀渀漀眀渀⁊ Unknownÿ!

Times New Roman Times New Roman 匀礀洀戀漀氀 Symbol w楓佟GB2312 楷体_GB2312 謀卛O匀椀洀匀甀渀 SimSun ,f',f!),.:;?]}¨·Çˉȕ‖’”„‶∁。〃〄〆〈《「『〕〗、"'),.:;?]`|}~⦅⁊([{·‘“々〇〉》」〔〖(.[{⦆¥ “ 〇〉》」〔〖々.[{⦆¥⁊ 成人教育专科 抺乙斲耓仑礀 CompObj CompObj

下载《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统计学考试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方法结合医药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阐述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理,研究医学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学总称,他是认识医学现象数量......

    医学统计学总结

    医学统计学总结 一、两组或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1.两组资料: 1)大样本资料或服从正态分布的小样本资料 (1)若方差齐性,则作成组t检验 (2)若方差不齐,则作t’检验或用成组的Wilcox......

    医学统计学总结

    1、 同一资料的标准差是否一定小于均数? 答:均数是描述定量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而标准差是描述定量资料离散程度的指标,二者反映的是资料分布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 2、 极差、四......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statistics)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2、课程学时:总学时 54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3、学分:3学分 4、适用专业:财会类专业 5、考......

    统计学教学大纲1009

    《统计学》教学大纲 (2010-2011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 开设单位:统计与管理学院 授课教师:孙允午 答疑时间:周二:12:30—13:30;16:00—17:00 或事先预约 办公室:凤凰......

    应用统计学 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 课程教学大纲 Applied Statistics 学 时 数: 32 学 分 数: 2 适用专业: 工业工程(本科) 执 笔 人: 编写日期: 2013年11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属于工业......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统计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选修课......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1. 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表达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2.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及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