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方一贯煎的探讨与临床应用
名方一贯煎的探讨与临床应用
南湖东园 张莹
【摘要】 目的:观察一贯煎在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效果。方法: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许多治疗方法,其中,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病名,只要病证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只要符合一贯煎的病证、病机就可以用此方冶疗。结果:尽管病名不同,只要符合一贯煎的病机、适应范围采用此方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虽然病机的名称不同,部位不同,但临床的病证、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冶疗效果。此方法可以在临床上积极应用。
【关键词】 一贯煎;临床应用 考源: “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魏之王莠的《柳洲医话》,是临床上滋阴疏肝的首选方剂。本方重用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药,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保肝;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辅佐,以达到滋阴柔肝的作用。其中,川楝子味苦、性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为主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这是本方有别于其他理气疏肝诸方之处。功效:滋阴舒肝。养肝血,滋肝阴,泄肝气,滋阴充液,疏肝调气。主治肝肾阴虚气郁所致胸胁上腹胀痛,吐酸作呕,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肝肾阴虚而腿膝酸疼,足软无力,或股部外侧、足跟疼痛者。
该方精髓之处是由大量滋阴养血药和少量疏肝理气药相伍,与麦门冬汤异曲同功之妙,该方补疏兼施,寓疏于补,滋阴柔肝,条达肝气,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肝肾之阴.疏肝理气之效,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随证加减,该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极高医学价值.临床应用:在临床门诊中把一贯煎的运用上
3.1 一般资料,以下病源选择于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间,门诊患者。
3.2 在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运用
吴某,男,36岁,2004年身体疲惫,伴白睛黄染,恶心、厌油,去医院化验诊断为乙型肝炎,2010年来我社区医疗求医,经询问, 六年来患者肝区疼痛,疲乏无力,在医院多次检查转氨酶均在500单位以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证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干等,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用一贯煎加活血化瘀药化裁.生地24克、北沙参12克、当归12克、枸杞子12克、麦冬12克、川楝子5克、炙山甲9克、鳖甲9克、土别虫9克、15剂,服药后,精神较好,口干目涩有所改善,续用原剂加减45剂,诸证缓解.3.3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临床运用
江某,男,56岁,2011年3月5日初诊。患者自述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胃脘隐痛伴腹胀不适,食后上述症状加剧,纳差,体倦乏力,经胃镜及活检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秘结,咽干口苦。,舌红少津,脉弦细。属肝肾阴虚,肝气犯胃。治以滋阴疏肝,予一贯煎合左金丸 肝为发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肝肾阴虚,肝气犯胃,故采用清胃养阴、柔肝和中之法。经服药1个月后,胃脘胀痛明显好转,临床诸症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痞胀等范围。一贯煎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除幽门螺杆菌,促使萎缩的胃黏膜逆转,抑制异常增生作用。
3.4 在2型糖尿病方面的临床运用
王某,男48岁,消瘦,囗干舌燥,乏力,七情不畅,喜叹息,脉细数,舌光少苔。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为消渴病.治宜滋养肝肾之阴,疏肝,予一贯煎加天花粉、葛根、玉竹、鬼箭羽,经服用16剂后,自觉口干、发力好转,心情舒畅。糖尿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随着传统中医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新锐力量。
此外,临床上在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此类病症大多属阴虚,以一贯煎加小麦、茯苓、大枣、百合、白芍,疗效颇为理想。肿瘤放疗后阴道干涩症宫颈癌、阴道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出现阴道干涩、疼痛等,可用一贯煎加枣皮、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丹参,往往可见显效。对其他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的口干舌燥、心烦失眠、食欲缺乏等阴虚表现,亦有较好的疗效。
讨论
以上讨论几个病例,异病同治。因为,它们的病机都是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是一致的,所以采用同一处方一贯煎加减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该药物组成少,仅6味,无副作用,临床值得推广,同时为其他中医名方异病同治有所借鉴和启发。
第二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
武鸣县人民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案
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组织管理
(一)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陶海南(院长)
副组长:陆 健(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成 员:陆艳梅(副院长)潘武家(副院长)
顾安信(副院长)
蒋守念(院长助理、外三科副主任)杨灿华(医务科科长)
林伟鹏(院感科科长、医务科副科长)谢艳兰(护理部主任)李启军(药科主任)
(二)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组 长:陆 健(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副组长:杨灿华(医务科科长、主治医师)
林伟鹏(院感科科长、医务科副科长)
成 员:蒋守念(院长助理、外三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韦秀芳(内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谢艳兰(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彭新庆(门诊部主任、副主任医师)
李启军(药科主任、主管药师)卢永彪(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韦永成(外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阮贤球(外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韦祖斌(外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龚冀荣(ICU主任、副主任医师)
阮锡勇(大内科主任、内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李胜愉(内一科主任、主治医师)陆雪萍(内四科、中医科主任、主治医师)李景华(妇产科主任、主治医师)
陈仕平(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梁一雷(五官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莫彩鲜(麻醉科主任、主治医师)
玉鸿昌(放射科主任、主治医师)
骆朝京(检验科主任、技师)工作组职责是:
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2、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3、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4、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三、重点内容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医疗机构负责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三)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师提供抗菌 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五)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经备案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调整后的采购目录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细菌培养率)不得低于30%。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0%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七)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八)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九)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
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十)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定期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
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并与科室质控扣钩。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十一)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按照《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视情形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撤销科室主任行政职务。
武鸣县人民医院
二〇一一年七月
第三篇:《生理学习方法与临床应用》总结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农村卫生社区服务社团
《生理学习方法与临床应用》活动总结
柳叶半黄吐未匀,始知东风又一番;明媚千里水悠悠,更新万物长精神。在这样美好的春日里,我们‘农社’举办了一场关于‘生理学习方法与临床应用’的学术讲座。
讲座的目的是由于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学好生理学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工作者的基础,作为一名医学士学好生理学更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专科生,进入本科院校是每个学生的梦想,但是在专升本考试中,生理学又是必考科目,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生理学又是一科比较难学的学科,介于大多数学生迷茫如何学生理学之时,我社团特邀请李德恒老师来开展这个讲座,去解大家的困惑,帮助大家学好生理学
我们社团对于此次的学术讲座工作的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讲座于三月二十三日举行,主讲老师是基础部生理教研室主任李德恒老师,李老师把时间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讲重点及学习方法,然后由同学们提问在做解答。
对于生理学,很多人都束手无策,生理学不仅仅是现在学习的重点,更是以后考研、专升本的重要考察科目。因此,学好生理学是我们目前的任务。这次讲座,李老师针对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做了认真的回答,而且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学习方法。针对当前学生无法理解的很多内容,他以简洁明朗的方式为我们做了解答。而且,对于当前的学习,李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他详细地介绍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学好生理学成了大多数学生的难题,李老师针还对生理学上偏涩难懂的方面给我们做了系统的阐述。通过这次讲座我认识到,学好生理要先掌握‘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同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盲目、漫无目的的学,这只会导致事倍功半。
这次讲座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次,从开始到结束,会场比较安静,人员很多,坐无缺席。老师和同学互动起来,通过提问、思考、解答的过程,再次激起我们我们对生理学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肯定会有一个好成绩。这次的讲座可以说更好的锻炼我社的成员。总之,这是一次精彩成功的学术讲座。
教学部
2012年3月26日
第四篇:于氏收口方临床应用检验报告
中国中医药研究所 哈尔冰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研究所 哈尔冰中医药大学
题目《于氏收口方临床应用检验报告》 作者:代名山
吴鹏
伤口护理的正确方法有:
1、清除刺激源:如热烧伤、化学烧伤必须立即中止烧伤源,将伤口置于自来水下冲洗30min,去除附着于伤口和皮肤表面的刺激源。每次换敷料时要仔细去除粘附于伤口表面的坏死组织和感染性渗出液,注意勿将棉织纤维遗留于伤口内,使之成为异物,影响伤口愈合。
2、清除坏死组织:现代伤口护理的观点认为:对坏死组织应尽早清除。理由是:①坏死组织自溶后经创面吸收可成为毒素,引起机体中毒。②坏死组织富含蛋白质等营 养,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易招致感染。③ 坏死组织附着于创面可成为不良刺激源,影响毛细血管重建与生长,阻止肉芽生长和上皮再生,因而会阻碍伤口愈合。
3、预防和控制感染:包括清洁伤口(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清洗范围包括伤口周围2.5cm。理想的冲洗压力是用35ml空针抽取生理盐水用19号针头冲洗,减少局部细菌数量);加强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换敷料时戴无菌手套,专物专用,预防交叉感染;每周做一次伤口培养,监测感染情况等。
4、保护伤口及其周围组织:使用减压垫减除伤口及其周围组织的压力;保持伤口局部的密闭性,预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采取保护性体位或放置保护性支架等。
5、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根据伤口大小、深度、颜色及渗液量等情况,选择恰当的封闭敷料敷贴伤口,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低氧、湿润的愈合环境。
6、控制流出的液体和气体:对于渗液量较多(>10 ml/24 h),特别是感染性渗液伤口,应采用吸收渗液的敷料.一般伤口在受伤后2~3天左右会有自然的渗出液,而让样的水份对伤口而言是具有刚刚好的滋润效果,又不会太湿而使伤口发炎,但如果让伤口
于氏收口方
[名 称]于氏收口方 收口方 中国中医药研究所 哈尔冰中医药大学
主要成分:马鞭草 苦参 黄柏
黄芪(等)
产品作用:适用于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伤口的抑菌和修复护理
[性 状]液体。PH值为6.8-7.35,呈中性。纯手工熬制,无防腐剂,收到后需放到冰箱保鲜层或阴凉通风处存放。避免太阳暴晒。[药效研究] 杀(抑)菌作用
①血平皿纸片扩散法实验表明,于氏收口方对金葡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明显的杀(抑)菌作用。
②动物人工烧伤创面植菌实验表明,使用于氏收口方外敷创面能在5天内使金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感染创面的PH值分别由平均6.2、6.5、8.5全部转为7—7.5的正常范围。生肌长皮作用
临床及实验结果表明,于氏收口方能够祛腐生肌,对创面进行拔毒,促使创面血液循环修复,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旺盛、鲜活平实,残存的真皮已再生成皮岛,加快修复愈合,具有优异的生肌长皮作用。[毒理研究]
1、毒理试验
通过动物浸尾巴安全实验,皮肤局部刺激斑贴实验及皮肤过敏性实验,表明于氏褥好 疮清外用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和中毒症状,属安全无毒性外用药。
[不良反应]孕妇以及哺乳期患者均可使用,无刺激性及副作用。[用法用量]用生理盐水(即0.9%氯化钠注射液500毫升一瓶)清洗褥疮创面,使用医用脱脂棉沾上药液湿敷创面30-40分钟,每天三到四次。[使用方法]
1、浅、中度褥疮(1—3度,红斑期、水泡期、浅溃疡期):先用生理盐水清洗褥疮创面,大水泡用注射器进行抽出,小水泡注意不要碰破即可,使用脱脂棉沾上药液外敷创面。
2、深度褥疮(4度,深溃疡期):先用手术剪剪去坏死腐烂皮肤组织,用生理盐水清洗褥疮创面,使用脱脂棉沾上药液湿敷创面30-40分钟,每天三到四次,直至愈合。(注:如剪去坏死组织后,创面内形成空洞死腔,需使用注射器吸入褥疮清注入伤口,保证药液可接触到创面最深处,避免外侧伤口封口过快。)[使用效果]
1、浅、中度褥疮(1—3期)褥疮应用本品治疗后,如翻身擦浴护理得当,可使创面或溃疡面较快愈合。
2、深度褥疮(4期)褥疮创面内无空腔者,应用褥疮发 清治疗,如翻
身擦浴护理得当,创底逐渐长满新生肉芽,创面渗出液减少,干爽红润,待创面内部肉芽填满后,新鲜上皮组织开始从伤口周围向中间爬行。
3、深度褥疮(4期)褥疮创面内有空腔者,如翻身擦浴护理得当,会较快使腔内腐肉脱净,逐渐长满新生肉芽,直至长皮愈合。
第五篇: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 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应用及研究】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临床应用及研究】
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现代运用 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 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
【特征】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二陈汤
【组成】半夏 8.0g,茯苓 5.0g,生姜 2.5g,陈皮 8.0g,炙甘草 2.5g
【功用】燥湿化痰、止呕健胃。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脾胃不和等。
【特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梅尼尔氏综合症。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8g 黄芩9g 桅子9g 泽泻10g 木通4g 当归8g 生地8g 柴胡8g 生甘草5g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特征】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病人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者是妇女带下黄臭等,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15g 大枣10g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 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
【临床应用及研究】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苓桂朮甘汤
【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10g 灸甘草6g
【功用】健脾利水,温化痰饮。
【主治】中焦阳虚,水饮内停的痰饮病
【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丹皮9g 阿胶9g(烊化)麦冬9g 党参9g 甘草6g 半夏9g 生姜3片。【功用】温经祛瘀,养血调经
【主治】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
【特征】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月经延期日暮发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 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夹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碍者。
4.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去芦9g 白术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6g,陈皮9g 半夏12g
【功用】健脾止呕.【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g 人参8g 炙甘草9g 白术15g 当归6g 陈皮6g 升麻6g 柴胡6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
【特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术、功能性低热。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十全大补汤
【组成】人参10g 白术15g 云苓12g 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2g 炙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5枚 黄芪15g 肉桂9g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归脾汤
【组成】白术15g 茯神12g 龙眼肉12g 黄芪12g 酸枣仁12g 人参9g 木香8g 炙甘草5g 远志肉8g 当归10g 生姜5片 大枣2枚
【功用】补血益气,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血气两虚,脾不统血。
【特征】心脾血气两虚证,证见心悸,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乏食少。病人面色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诸如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经期超前,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象细者。
四物汤
【组成】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0g 川芎8g
【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
【特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
【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知母6g 黄柏6g
【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18g 桂枝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饴糖30g.【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
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生脉饮
【组成】西洋参或高丽参10g(另炖)、麦冬15g、五味子10g、山萸肉20 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
【功用】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主治】肺气虚馁,气阴不足
【特征】肺气大虚,气促上喘,汗出而息不续,命在须臾 温胆汤
【组成】半夏l0g 橘红15g 茯苓8g 炙甘草5g 竹茹10g 枳实10g 生姜10g 大枣2枚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
【特征】虚烦不眠,胸闷口苦,或眩晕,或呕吐,呃逆,或癫痫,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8g 知母6g 茯苓6g 川芎3g 炙甘草3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用于肝血不足,阳气偏亢
【特征】虚烦失眠,眠则多梦易醒、头胀头痛、心悸盗汗,脉弦细而数者。
炙甘草汤
【组成】 酸枣仁二升,炒15~30g 茯苓6g 知母6~9g 川芎6g 甘草3g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虚劳肺痿。【特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甚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逍遥散
【组成】当归6g 柴胡10g 白芍10g 白术12g 茯苓20g 甘草10g 生姜6g 薄荷6g
【功用】舒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特征】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临床应用及研究】
辨证要点 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3g 甘草6g 通草3g 大枣15g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 寒入经络
【特征】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苔淡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腰,股,腿,足疼痛.【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若用治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起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补阳还五汤
【组成】生黄芪60g 当归尾8g 赤芍8g 广地龙8g 红花5g 桃仁8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生黄芪用量最重,但开始可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 6g 黄芪12g 蜜炙12g 白术 12g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特征】汗出恶风,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 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使用注意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8.0g 生 姜7.5 g 厚朴4.5g 紫苏叶3.0g 茯 苓6.0g
【功用】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七情气结、痰涎结聚、虚寒上气、胸满气急、心腹绞痛。
【特征】不安神经症、发作性心悸亢进、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喀痰不出、吞咽不下。【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星期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节,宣肺利咽。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气滞痰阻证。
4.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