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叙事 人教版必修三.doc

时间:2019-05-15 01:5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叙事 人教版必修三.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叙事 人教版必修三.doc》。

第一篇: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叙事 人教版必修三.doc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武岗中学 潘树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教材《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一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源远流长。课程标准明确要求: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一目标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是教学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体会只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她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对于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通过中国历史的演变来展示。如下: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辽、元、明、清、民国、新中国

直线代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直线上的文字代表我国朝代或时代的演变。通过这一图示来说明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分析:夏朝,文字的发明,标志着我国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开始。商周: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 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可以这样说,它预示中华文化正式形成。汉: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正式形成。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宋金辽、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可以说隋、唐、宋、元、明是中华文化的辉煌时期。明清: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开始走向衰微。但即使如此,清代“康乾盛世”时,我国的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只是由于近代实施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才使中华文化落后于世界。

通过这种直线图示方式展开,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既可以使同学们回顾了历史,又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也为

(二)、(三)两个问题作了铺垫,打下了伏笔。而西方文明古国由于异族的入侵或衰落或中断或湮灭或异化,成为文明遗址。教学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感达到进一步升华。

对于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仍根据上述直线图示来探讨分析说明。

中国历史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主流。中华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用心 爱心 专心 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只有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中通过中国的汉字、史书典籍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来逐一分析说明。

首先,以通过汉字的发明、方言和民族的多样性与汉字的统一性、汉字的作用来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其次,通过史书典籍来印证中华文化的确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最后,重点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比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佛教之所以能够彻底中国化,显然是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个注释。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内地,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吸收,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外国的巨商学子云集中国。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融进了中国文化。此外,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家庭制度,反而接受了中国的祭祀仪典。中国的文化早就有兼取众长,以己为美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是其它文化所不具备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所在。亦可以联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说明。

对于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仍根据上述图示来分析说明。

首先探讨:中华文化的衰微。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分析:

17、18世纪,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而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西学大量传入中国,西学东移现象不断发展,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文化渐趋衰微。但是,中华文化的衰微并不预示着她要走向衰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其次扼要介绍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历程。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神州六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到嫦娥一号探月,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以现实科学实例教学,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更高的升华。

总之,本节课通过图示展开教学,形象、直观,易于学生接受。中国这样泱泱大国延续了几千年,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得益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中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探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使学生体味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逐渐增强与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树立了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年12月12日

2007

第二篇:高中政治 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框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1个框题。本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作为全书整个链条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三单元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2.解析:本框概述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下设三目:第一目“古代辉煌的历程”既是本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本框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用文字和图片形式,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延续问题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探寻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缘由,明确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目“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情境分析。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以及作为其见证的汉字与史学典籍。第三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情境回归,将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及提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华文化走向了衰微,近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文化必然走向复兴。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

1.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1. 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 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

3. 了解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4. 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5.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解析:(1)引导学生在第一个合作探究活动中体会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2)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3)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试着归纳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辉煌---衰落----复兴,并从中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文化才能走向复兴。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所以对本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应该不太难。但本框知识信息量比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归纳不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课具体用这两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借助探究材料, 层层设疑深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验式教学法:学生课前和课后都阅读过很多书籍, 对中国的历史都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对本框题的阅读将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I.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小结→课堂目标检测 II.教学情景

请看课本P62材料和两幅图片,回答问题: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漫画A和漫画B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也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决策观点。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看课本P6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论证吗?

设计意图:本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所给材料,引发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价格听证会,感受公民真实享有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看课本P65探究材料及问题:

1、忆一忆,17、18世纪的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

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该探究活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对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历史过程的回顾,反思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认识文化的衰微与国家衰落的关系。

(三)小结

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走过了辉煌---衰微----复兴的历程。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感悟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文化才能走向复兴,明确中华文化的发展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四)目标检测

1、(2008江苏卷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A)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D)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3、(2008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B)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08广东12)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C)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交融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目标检测,加强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师生活动:教学小结后,视情况,要求学生用3--5分钟的课堂时间完成。

六、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A)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200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B)

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B.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D.曾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3.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B)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所涉内容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或降低水平的变形,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7分钟。

二、巩固题(B组题)

1.2006年7月20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C)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2.2006年5月10日《大众日报》载文指出,我们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有利于(A)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③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把人们的价值追求凝聚为完全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这就是要求我们(A)

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把文化和经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C.用文化塑造人生 D.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所涉内容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的变形,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4分钟。

三、提高题(C组题,多选题)

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多元一体的,就是说不只有一个源头。比如,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及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这说明(AD)

A.古老辉煌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C.文化的源头越多,越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D.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 2.2006年5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文化需要承载体,从文字、音乐到传统节日.从挂春联、买桃花到吃粽子、划龙舟、登高望远,一项项活动无不在做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作。这表明(BC)

A.中华文化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我国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C.中华文化有其丰富而绚丽的内涵D.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2006年4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以洛阳古都凝聚的文化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幅射性。这说明(AB)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B.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

C.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

4.2006年5月8日召开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切实保护好我国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ABC)

A.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B.记录着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C.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所涉内容的原形,对其作提高水平的变形,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6分钟。

第三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自主学习

1、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

(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3)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4)汉字是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标志。

2、我国史书典籍存在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第一,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第二,在夏朝就有了史官,以后历朝都设置史官。第三,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

(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仅有。

3、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教材66页第一段)

4、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

①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 史书典籍,是中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合作探究一(文明长河共追索)

1、说说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殷周(发源)——春秋战国(雏形)——秦(促进)——汉(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面临冲击)。

2、中华文化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不同流派学术思想相互辩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成就。

3、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历程具有什么特点? 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一直没有被历史湮灭。

合作探究二(源远流长——在哪里,触摸你?)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时代的来临,有人认为,现代人用电脑打字,会不会书写汉字已经不重要了。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知识拓展

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悄的出现在生活中,并被年轻人所热情演绎着。诸如“886”“3166”“7456”“菜鸟”“粉丝”“凉粉”“玉米”“美眉”等等,但这种语言却让家长和老师们很头痛。因为他们常常对孩子随口嘣出的“语言”而不知所云。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很可能带来汉语的革命,有人认为这只能污染汉语言文字。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呢?

首先,汉字最大的优点是它能适应它所代表的汉语的语言特点,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充分发改进自己,使得它能够满足社会要求。这同时也是汉字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其次,汉字关系到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我们不但不能废弃汉字,相反应该加大对汉字的研究力度,使其优点及潜在的魅力更好地发挥出来。试一试

自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汉语被确定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的国际化进程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国际化进程开始全面加速并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汉语已成为世界性的强势语言。如果让你以“汉语走向世界”为标题写一篇论文,你的基本论点有哪些? 温馨提示

1、汉子是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汉语国际化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文化的力量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合作探究三(风雨之后,期待辉煌)

1、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微?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与外因,说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微)。

2、“国弱则文化弱”,复兴文化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基本途径)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小小辩论赛

正方:中华文化在腾飞 反方:中华文化在衰落

【板书设计】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汉字 ②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四篇: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实录

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实录

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学 章华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知道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懂得如何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初步懂得从我国的文字和史书典籍中收集、整理和提炼中华民族文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教学重点

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

一、如何复兴中华文化

★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发学生发展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教学方法

调查法、访问法、探究法、讲授法、实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让章老师带着你们走进探索与发现,把目光拉回到5000年前,一起走过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播放视频:中华文明五千年

第一目《回望古代 灿烂辉煌》

教师:中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和独具魅力的文化,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从纵向上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进行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注意每个朝代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师生共同:殷周有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的群星闪耀百家争鸣共同完成中国思想的奠基礼,杰出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还有屈原、名医扁鹊,著名诗篇有《诗经》与《离骚》;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陵兵马俑、修筑长城;汉代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张衡的地动仪,表明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敦煌壁画;唐诗歌、书法艺术,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近5万首;唐朝发明了火药;理学、宋词、元曲、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宋代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故宫、明清小说、民间绘画。

龙腾东方──春秋景色──战国风云──秦汉气象──隋唐情韵──两宋文章──元明清遗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

永康人世代相传的永康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让同学们说一说家乡文化。

学生介绍(略)

五金文化:金、银、铜、铁、锡,永康的五金文化源于黄帝铸鼎、春秋铸剑、汉造弩机,“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而在宋代后,更有许多永康铜匠、铁匠、锡匠走南闯北,为后人留下深厚的五金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造就了五金机械产业为主导的永康区域特色经济。

名人文化:永康有位状元名陈亮,陈亮的一生,主要从事讲学,是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胡公姓胡名则,北宋永康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清官,为官47年,历三朝,位权重,操行却始终如一,深得百姓爱戴。乡亲们感于其恩德,就在方岩山上立胡公祠、胡公殿纪念他,方岩风景区也因胡公而闻名遐迩。毛泽东称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岩庙会”(八月

十三、方岩庙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土壤,已成为荟萃永康民间表演艺术、交流民间武术、展示民间手工技艺为一体的民间传统庙会。庙会期间,方岩山上红烛普照,香烟缭绕,各路表演队伍各显神通,热闹非凡)、“十八蝴蝶”、“九狮图”。

教师: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家乡文化和这些朝代的悠久历史的?

生可能答:看书(看什么书?历史书,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看无字天书吗?有文字的;老师教的;看电视获得,历史剧根据什么来拍摄的?历史资料;大量的学术著作、文化作品等,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引导到汉字和史书典籍

教师: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见证之一:汉字(板书)

教师:大家来猜猜看。(多媒体展示:“和”字)

教师:有哪些字体?

生: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教师:不管汉字的字体如何改变,始终保持着方方正正的特色,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横、竖、撇、捺、点,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在世界各种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把字的书写提升到如此高的境界(中国书法)。但是,(探究活动):有人认为:汉字书写复杂,主张“汉字拼音化”甚至有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道理。

生:(略)

汉字拼音化那将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中断。秦文汉赋,唐诗宋词,一旦改成拼音文字,那还能读吗?再说,中国人的姓名也没有什么意思了,“立早章”和“弓长张”没有区别了。拼音文字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横排,汉字有横向的;也有竖向的;还有框形结构和屏障结构的,其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一半表意,一半表音,中国历史悠久,古今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商周的古文我们现在仍能读懂,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汉字内涵丰富,不仅表音,而且表形、表意。余光中是学英文的,但是一直认为中文是最美的,他说: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象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象有一个哭的脸。

教师:汉字内涵丰富,不仅表音,而且表形、表意。表形如“山”,表意如“和谐”、“存在”。

教师:在今天,我们了解世界需要掌握各国文字,但汉字才是我们的根。汉字以它特有的艺术告诉我们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师:教材P64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

教师:你知道的史书典籍有哪些?(男女生PK)

生:《史记》、《春秋》、《论语》、《汉书》、《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续汉书》、《竹书纪年》、《后汉书》„„

教师:多不多?(多!)不胜枚举。

还有《二十四史》,像《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跨越了三千多年。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教师:可见,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

教师:我们为什么能编撰这么多的史书?

生:相传我国夏商时期就设置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了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教师:最正气的史官是谁?

生:司马迁。

教师:汉字和史书典籍什么关系?──造纸术和印刷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师:如果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你最愿意回到哪个朝代?最不愿意回到哪个朝代?请给出你的理由。

访问学生(略)。教师:走过了古代的辉煌,历史的车轮驶入了让人伤心的近代。

第二目《走进近代,文化衰微》

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段

教师:(动情讲解,配以忧伤的音乐)

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们的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我们3000人参与纂修,前后历时三年的《永乐大典》问世以后,正本去向不明;美国的博物馆收藏着艺术品中最珍贵的《乾隆皇帝和11位妃子肖像》;王园渌(敦煌国宝的发现者兼出卖者)为了那一点少得可怜的钱,把我们的国宝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的送到了国外;斯坦因(敦煌国宝的最大盗墓者)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的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教师:看了以上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痛心、难过、悲愤

教师: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如此的灿烂辉煌,为什么近代遭遇了这样的命运?

探究: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微?

生: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与外因,说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微

教师:我们古代文化灿烂辉煌;近代文化逐渐衰微,历史的车轮又转过了100多年,那么在今天,在当代我们中华文化在繁华与衰弱的起伏之间又将何去何从呢?

第三目《反思今天 喜忧参半》

教师:当前文化现象中让人欣喜的和令人担忧的有哪些?

请学生结合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作的工作谈一谈(略)

文化现状资料储备。

喜的:

儒学的兴起:孔子二千五百五十六岁诞辰,中央电视台首次在全球直播祭孔盛典,中国计划在全球创建一千所孔子学院。

春节的魅力:中国人过洋节,外国人也过春节,重家庭、重亲情,中西文化互相交流。

中国功夫和中华美食已成为西方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国外的汉语热:目前,全世界有3000多万外国人在学汉语,韩国有近2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日本有200万人在学汉语,全俄有50多个汉语教学点。

中央电视台有专门的戏曲频道,弘扬传统文化。

中秋、清明、端午三个节日。

于丹、易中天非同一般的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深受欢迎,百家讲坛兴起国学热。

2008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一部文化大戏。

忧虑:

外来文化的撞击主要是身边感受到强健的欧美风、韩日风。

日本文化:日本的动漫。

韩国文化:韩剧如《大长今》、CCTV—8黄金剧场。

美国文化:好来坞大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

传统节日的淡漠:

传统文化的丢失:汉语在国内流失,人们以说洋话为荣,有人甚至用英语胎教,大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薄弱。

教师:展示胡主席剪纸《回娘家》为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展而作。中国剪纸目前也正在积极申请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胡主席百忙中作这么一幅作品,让我们感到欣慰,感觉到了国家领导人对文化复兴的重视.

第四目《畅想未来,复兴文化》

教师:面对当前的文化现状,我们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使之能够源远流长?(课件展示)参考思路:

1.如何保护、传承、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

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

3.“国弱则文化弱”,复兴文化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4.我们学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做些什么?

同学们从各个角度阐述如何复兴中华文化(略)

文化复兴资料储备。

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和别的国家互办文化年。

教师:基辛格三次参观兵马俑后说:“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光辉的未来”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我相信中华文明的千古圣火,将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们将用我们情感、智慧中特有的创造力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感受了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经历了近代的衰微„„从发展的历程看,有辉煌也有苦难,历经沧桑,但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到现在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基本特征之一),有汉字和史书典籍为见证。

板书

第五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_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程改革要求,政治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远远地多于本知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仅靠教材内容是未能充分展现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

2.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和近代的衰微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再创辉煌的现实意义缺乏理性思考。

(2)教学方式的选择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

(3)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多媒体教学。

○布置学生前收集整理有关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相关资料。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及原因、所历经的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外探究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

○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良好的文化思想。

4、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本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学生的展示内容与展示过程中。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每个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也是评价者。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汉字源流》(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思考汉字的和发展、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或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

(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当古埃及的文明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当古印度的史迹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依然屹立于古老东方,在瑰丽的世界文化宝藏中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如同一座大山,丰富,沉稳,包容。悠悠文明古国,沉淀的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亿万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斩不断的传统脉络,犹如山中林木,生长不息,悠悠大河,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犹如一位长寿的智者,沉稳包容,集聚精髓。中国人泡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深、四泡清冽、五泡幽淡,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让茶真正属于底蕴深厚的东方。中国结的历史经历了几百年,织法变更了几百种。中国结永远是中国结,变的只是编织的方法,无法褪去的是中国人的情结和中华民族的文化。

糅合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就是中华文化。万世沧桑,潮起潮落。它依旧吐露着醉人的芬芳。因为——

越是民族的,是世界的!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活动一:展示文明------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活动:学生分四个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片、录像及多媒体资料。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堂上展示他们收集的关于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和古印度曾经辉煌的文化成就。展示的时间为3分钟(用多媒体)。根据各组展示的效果,学生互评。

学生思考:(多媒体显示)结合展示的内容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

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文化资源的收集活动,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引导学生追溯、比较这些曾经跟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了解她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活动目的:通过对几个先后中断的古老文明的展示,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并升华为意念——同样是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活动二:知识抢答——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学生活动:分四个小组,每小组前准备道反映中华文化辉煌发展历程的知识问答题,在堂上用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知识抢答。总题量是20道选择题,答对分,答错扣2分,不可补答。对每小组学生所准备的材料,同学之间可进行互评。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收集材料、提炼观点,并根据学生设置题目的质量及回答的效果评出优秀小组及优秀学生,对其作精神上鼓励。

活动目的:让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证明,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本第64页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对学生表现及时评价。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活动三:收集资料——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同学前搜集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或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材料,整理后通过堂师生互动活动中展示。

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XX年中国申办奥运的成功,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世界:中国需要奥运,奥运也离不开中国,西方文明孕育出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日益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将与越来越富于世界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密切携手,共同谱写现代奥运发展的新篇章。学生思考:你能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个角度对奥运精神和中华文化结合做一个说明吗?

教师活动:教师对包容性作讲解,并引导学生体会包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活动目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难点,除了学生收集资料外,教师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原因的理解。

三、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活动四:回顾历史——认识文化衰微与国家衰落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第三、四小组同学结合教材第6页框内内容搜集资料,整理后在堂师生互动活动中展示。

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让学生懂得在探究中学习,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及时评价。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对近代历史的回顾,让学生感受中国近代文化衰微的沉痛历史,懂得国家衰落与文化衰微的关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活动五:畅所欲言——新时期中华文化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科代表或小组长负责记录每个学生在堂上主动举手发言或参与小组讨论发言的次数和效果,并进行总结统计,据此评定本环节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活动: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给学生提供文字及图片资源。

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中国文化对外开放交流盛况空前,但文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也日显突出。

一项统计显示,从1999年到XX年,俄罗斯有28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近10倍。近年,国外团体来华访问演出项目来一个火一个,而我国表演艺术种类在英美艺术市场长期占据一席之地的,却只有杂技、武术等少数几个。

学生思考:

1、为什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曾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如今却在全球文化贸易中步履艰难?

2、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中华文化怎样才能再续新的辉煌呢?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是什么?

活动目的:本框的落脚点在“再创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通过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承担历史使命,再续中华的新篇章。

四、知识拓展(可介绍《中国文化掠影》一书)

(多媒体显示)

《中国文化掠影》对中国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了介绍。它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时间的跨度是从远古直到鸦片战争。阅读此书,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五千年,尤其是后三千年的变迁和发展,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五、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下载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叙事 人教版必修三.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叙事 人教版必修三.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实录与反思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关于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这个一个材料: 辜鸿铭是现代中国的怪才,他生在南洋,婚在东洋,学在西洋,仕在......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精品

    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 运用中华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材分析:】 这节课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它有助......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框题一、 体味文化1、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人教必修三历史期中总结

    期中考试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

    高中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新人教必修三.doc5篇范文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的影响 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概括

    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