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阅读《侯银匠》及答案[本站推荐]
侯银匠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 说明。答: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答: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答: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答:
1、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3、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
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6.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答案】C
【解析】 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7.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的。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答案】C
【解析】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崇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能有效改变
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答案】A
【解析】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无根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义的思想。
捷克有名的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巴黎的书房常年挂着一张照片,拍的是两个文化巨星在森林散步的背影,一个是有名的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另一个是一位法国大诗人。海德格尔不止是大哲学家,他还是一个纳粹同情者,有不少人不齿于他在战时的行为。而这位法国大诗人是个犹太人,在法国被德国占领时,他在法国从事地下抵抗阵线的工作。但就是这两个人,战后却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请针对这个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你会从哪些方面立意,把自己的观点构思成一篇文章。
第二篇:侯银匠(试题及答案)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
2.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
1、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3、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答:
第三篇:新侯银匠小说分析
于平淡处见真淳
——细读汪曾祺小说《侯银匠》 教学目标:
1、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抓细节、品语言,训练学生更细腻深入地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调动自我情感体验与人生阅历提高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
2、揣摩品味文本内容的丰富意蕴及其表达效果,感受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汪曾祺参差错落的叙事语言饱满的情感张力
3、读小说,品人生,了解和感受苦乐交织的凡俗人生,发现人物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收获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揣摩作品平淡的语言中传达的丰富意蕴,并由此感受侯菊的善与美
2、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初步感知汪曾祺的语言及叙事的个性特征 教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时间:2009年5月14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从年龄导入:十六七岁的同学们,与“侯菊十六那年下了小定”形成对比,从早嫁女的风俗引入对作品淳朴民风的感受
二、细读《侯银匠》
(一)感受民风淳朴
问:这是一篇反映解放前作者故乡高邮生活场景的一篇小说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小说,找找文中除了早早嫁女的习俗外,还有哪些传统的习俗或今日生活中不再有的生活场景?
请同学自由讨论文中像侯银匠手工制作银首饰的场景描写、媒人提亲、开头民谣、准备嫁妆首饰甚至以地契为压箱底的习俗、改装花轿“走水”的场景、融洽的大家庭的生活方式等比比皆是适当让同学作点分析这些风俗描写的作用
小结:他小说取材最多而且写得最好的都是旧日的市井和乡村生活,其中有很多民俗描写,或大段渲染,或不经意写来
汪曾祺:“风俗和人的关系,大体有三种: 一种是以风俗作为人物背景
一种是把风俗和人结合在一起,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 一种是,有时看起来是写民俗,实际上是在写人”
小说里写风俗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从对风俗建构中体现生活在这样风俗氛围中的一群人的生存状态,这才是小说的最深层意义
过渡到对文中重要人物侯菊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教学重点:细读文本,感受侯菊的人性人情之美
1、文本细读,感受侯菊的美与善
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汪曾祺曾说“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相信同学们读完小说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侯菊肯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细读文本,作者笔下的侯菊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预设:
1、能干
引导同学细读文本,哪些地方体现其“能干”,如何表现?
教学个性设计:第3段,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撑”的品味四字短语的表现力第9段的改装花轿的场景描写,手巧心灵,体会“想得好”的深意第14段烧饭“竟”,与大嫂二嫂的比较,与开头民俗的中“你家女儿”的对比等
2、有主见
从品读叙述人语言过渡到品读侯菊的语言
教学个性设计:通过“爹做主”的神情心理的揣摩,引入到对陪嫁银首饰的不满,向父亲索要金器时的牢骚话,再到要花轿的意图,表现她对未来婆家生活如何立身早有打算,精明、务实,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3、精明
重点放在如何得体处理婆家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过渡: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侯菊坐着自己精心改装的鲜亮簇新的花轿里,在老银匠不舍与担忧的泪水里,嫁到陆家,开始了人生中更为重要的阶段
问:离开相依为命的父亲,嫁到开粮行的陆家,陌生的环境,更为复杂的人际环境,小小的侯菊能适应吗?
妯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 教学个性设计:
① 婆媳关系(学生首先找到)体会“米柜钥匙”“粮行帐簿”对侯菊的信赖以及再次体会侯菊的能干、主见、会打算、精明等特点
② 妯娌关系引导同学从13、14段感受侯菊的自立自足、乐于奉献等协调家庭的能力与精神
③ 夫妻关系“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改为“以后你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体会不同读出夫妻相知、琴瑟和谐的温馨意境
4、“宜其室家”的传统美
过渡:侯菊凭着自己的智慧,不仅在陆家站住了脚,而且还成了当家媳妇作者“才”字蕴涵了什么丰富的情感意味?(赞叹与微叹)
引导同学关注18段侯银匠愧疚心理描写,齐读此段由“桃子”引入《诗经桃夭》,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侯菊人物形象的总结,上升到传统女性的善与美
“桃子”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小结:在侯菊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传统女性的人格理想:在传统道德观念的浸染下自然淳朴健康在家里,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勤劳能干,精打细算对命运不屈服,对人生态度积极到婆家,通情达理,尊老爱幼,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宜其室家”
板书
三、延伸拓展
品味汪曾祺的《受戒》片段:
“歪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请同学朗读,通过品味语言与细节,感受其中的人情人性之美并营造氛围调动同学课下阅读的兴趣
“高邮湖烟波浩淼的湖水,湖边紫红的芦芽,灰绿色的蒌蒿,雪白的丝穗,碧绿的沙洲孕育了和尚明海和小英子天真浪漫的青涩爱情、十一子和巧云的真挚勇敢的美妙姻缘美丽的景色、健康的人性,汪曾祺笔下的理想境界在召唤着你们”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延伸阅读:课外阅读汪曾祺的《受戒》或《大淖记事》,写下自己的读书随笔并与同学交流
2、写一则读后感:《异代同龄人侯菊带给我的思考》
侯银匠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解析】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是否读懂了小说的考量之一,在于能否把握小说情节内在的关联,或者说小说情节的因果链。小说的第二段的主要信息有两点:一是侯银匠父女的相依为命,一是侯菊的精明能干。这一节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解析】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从下文来看,作者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那么,这些情节跟第二段有什么关联呢?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而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展开来的。【答案】:
① 该情节表现出父女相依为命地生活,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做铺垫。(2分)
② 该情节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做铺垫。(2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解析】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实为侯银匠。小说中对于侯银匠这个形象的表现,直接表现的有行动与对话的叙写,比如为女儿挑女婿,喊女儿“拿点油来”,下泪,一个人喝酒,这些细节描写丰富而生动。此外也有心理活动的叙写。画线的两处,都着眼于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处通过心理的叙写表现侯银匠在女儿出嫁前的复杂情感。侯菊是侯银匠一生心血所系,现在女儿终于成人,那么懂事,那么能干,并且找了个好人家,有个好归宿,他的一生的大事即将完成,可以告慰妻子,自己的含辛茹苦也没有白费,这是甜;自己的女儿嫁到陆家,陆家大儿媳二儿媳家境好,自己不过是个手艺人,没有多少陪嫁,不能让女儿风风光光嫁过去,委屈了女儿,这是苦;多少年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安慰,是他生命所系,可是女大当嫁,女儿就要走了,今后要一个人过了,这也是苦。苦甜交织,构成此时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二处通过独白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需要联系上下文情境,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多年来父女相依为命,侯菊已经是侯银匠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虽然女儿已出嫁,但总觉得女儿还在身边,于是随口会喊出来。“及至无人应声”,怔忡之后才醒悟,这种情景自然表达了对女儿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这一切无可解脱,只能以自嘲的方式来化解。这一处细节与小说结尾处相通相对,含蓄隽永。【答案】 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1分)
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1分)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2分)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小说中的花轿,在改装前“骨架都还是好的”,在改装后“银铃碎响”、“很多人都来看”,在随侯菊陪嫁过去后,“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几处的叙写,都对刻画侯菊这一人物形象有很要的作用:跟父亲要花轿,说明她对此早有打算;改装花轿,说明她心灵手巧;出租花轿,在陆家独当一面,说明她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错因】 答题方向不明,要点不全。【答案】 每点2分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解析】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后者往往服从于前者,因为最能表现作品主旨的那个人物才是主人公)。那么,本文的主旨和主人公是什么呢?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的艺术构思的理解,能力层级F。这篇小说标题“侯银匠”,但作者汪曾祺用相当多的笔墨写了侯银匠的女儿侯菊,这是理解作品的一个难点,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一个旧时代城镇的手艺人,一个中年丧妻的父亲,他的一生,既无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无惊险曲折的奇遇,倘说成就,就是一个人将女儿拉扯大,并且嫁了个好人家。对于传统的小说家而言,侯银匠身上无拍案之惊奇,也无警世、醒世之哲理;对于新时代小说家而言,侯银匠既不体现何种本质,也无从揭示规律,但是汪曾祺却看重这样的人生、这样一种传统的人生样式、人生况味,因为这种人生中蕴含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命意义。
要表现侯银匠这样的人生,从艺术构思讲,不直接描写侯银匠,而是主要通过他的女儿来表现,这是匠心;选取侯菊出嫁的时刻——侯银匠人生中的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避免了平铺直叙,这也是匠心;侯银匠的人生意味蕴含的传统价值相对而言是“虚”的,是“神”,归根到底侯菊是在侯银匠十几年点点滴滴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长成的,他的人生价值体现在这些琐屑之中,侯菊实为侯银 匠的人生结晶,通过这有形的实在的“结晶”,无形的“神”方能体味,这当然也是匠心。此题有开放性,也有规定性;有需要探究之处,但必须依据文本,不要求面面俱到,能就某一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间接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侯银匠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解析】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是否读懂了小说的考量之一,在于能否把握小说情节内在的关联,或者说小说情节的因果链。小说的第二段的主要信息有两点:一是侯银匠父女的相依为命,一是侯菊的精明能干。这一节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解析】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从下文来看,作者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那么,这些情节跟第二段有什么关联呢?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而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展开来的。
【答案】:
① 该情节表现出父女相依为命地生活,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做铺垫。(2分)
② 该情节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做铺垫。(2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解析】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实为侯银匠。小说中对于侯银匠这个形象的表现,直接表现的有行动与对话的叙写,比如为女儿挑女婿,喊女儿“拿点油来”,下泪,一个人喝酒,这些细节描写丰富而生动。此外也有心理活动的叙写。画线的两处,都着眼于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处通过心理的叙写表现侯银匠在女儿出嫁前的复杂情感。侯菊是侯银匠一生心血所系,现在女儿终于成人,那么懂事,那么能干,并且找了个好人家,有个好归宿,他的一生的大事即将完成,可以告慰妻子,自己的含辛茹苦也没有白费,这是甜;自己的女儿嫁到陆家,陆家大儿媳二儿媳家境好,自己不过是个手艺人,没有多少陪嫁,不能让女儿风风光光嫁过去,委屈了女儿,这是苦;多少年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安慰,是他生命所系,可是女大当嫁,女儿就要走了,今后要一个人过了,这也是苦。苦甜交织,构成此时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二处通过独白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需要联系上下文情境,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多年来父女相依为命,侯菊已经是侯银匠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虽然女儿已出嫁,但总觉得女儿还在身边,于是随口会喊出来。“及至无人应声”,怔忡之后才醒悟,这种情景自然表达了对女儿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这一切无可解脱,只能以自嘲的方式来化解。这一处细节与小说结尾处相通相对,含蓄隽永。
【答案】
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1分)
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1分)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2分)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小说中的花轿,在改装前“骨架都还是好的”,在改装后“银铃碎响”、“很多人都来看”,在随侯菊陪嫁过去后,“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几处的叙写,都对刻画侯菊这一人物形象有很要的作用:跟父亲要花轿,说明她对此早有打算;改装花轿,说明她心灵手巧;出租花轿,在陆家独当一面,说明她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错因】
答题方向不明,要点不全。
【答案】
每点2分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解析】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后者往往服从于前者,因为最能表现作品主旨的那个人物才是主人公)。那么,本文的主旨和主人公是什么呢?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 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的艺术构思的理解,能力层级F。这篇小说标题“侯银匠”,但作者汪曾祺用相当多的笔墨写了侯银匠的女儿侯菊,这是理解作品的一个难点,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一个旧时代城镇的手艺人,一个中年丧妻的父亲,他的一生,既无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无惊险曲折的奇遇,倘说成就,就是一个人将女儿拉扯大,并且嫁了个好人家。对于传统的小说家而言,侯银匠身上无拍案之惊奇,也无警世、醒世之哲理;对于新时代小说家而言,侯银匠既不体现何种本质,也无从揭示规律,但是汪曾祺却看重这样的人生、这样一种传统的人生样式、人生况味,因为这种人生中蕴含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命意义。
要表现侯银匠这样的人生,从艺术构思讲,不直接描写侯银匠,而是主要通过他的女儿来表现,这是匠心;选取侯菊出嫁的时刻——侯银匠人生中的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避免了平铺直叙,这也是匠心;侯银匠的人生意味蕴含的传统价值相对而言是“虚”的,是“神”,归根到底侯菊是在侯银匠十几年点点滴滴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长成的,他的人生价值体现在这些琐屑之中,侯菊实为侯银匠的人生结晶,通过这有形的实在的“结晶”,无形的“神”方能体味,这当然也是匠心。此题有开放性,也有规定性;有需要探究之处,但必须依据文本,不要求面面俱到,能就某一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间接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第四篇: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案:6 侯银匠
侯银匠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探究题的解答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感悟人性美。
掌握小说中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学会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睦邻友善等。作为父母更是为儿女操碎了心,儿女们又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侯银匠》这篇小说,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鲜明形象和性格。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2.生难字词
(1)字音 砧(zhēn)
噗噗(pū)
镯子(zhuó)
簪子(zān)....寒碜(chen)廊檐(lánɡ yán)账簿(bù)錾(zàn).....掸(dǎn)毽子(jiàn)..(2)词义
【砧】挫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小定】旧时缔结婚姻的初步手续,男家向女家用饰物等作为定礼。【寒碜】丢脸,不体面。【做脸】增添光荣。
【廊檐】廊顶突出在柱子外边的部分。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自读自悟,自悟自得。2.熟读小说,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出嫁前:1~10;出嫁:11;出嫁后:12~21。
交流展示:本篇小说的情节有:选女婿、打陪嫁首饰、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交流展示:小说主要讲述了侯银匠为女儿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的故事。
2.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交流展示:①早已打算要花轿,可见其聪明;②改装花轿,表明她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3.文题是侯银匠,为什么要花更多篇幅描写侯菊?
交流展示:①小说用许多文字写了侯菊的精细、勤劳等,而这些品质正是继承于她的父亲,所以写侯菊意在表现侯银匠。②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表面在描写侯菊,实则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③正面描写侯菊是为了侧面衬托侯银匠,小说主旨是为了突出侯银匠的人性美。
4.侯银匠和侯菊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展示:侯银匠是一位生活在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善良勤劳、精明能干、具有朴实深沉父爱的普通父亲形象。
侯菊是一位生活在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精明能干、心灵手巧、自尊自强、有心计、有虚荣心的普通女儿形象。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这句话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复杂心理?
交流展示: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在侯菊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传统女性的人格理想:在传统道德观念浸染下的自然淳朴健康。在
家里: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勤劳能干、精打细算,对命运不屈服,对人生态度积极;到婆家:通情达理、尊老爱幼、乐于奉献、任劳任怨。
2.拓展延伸
写一句赞美父亲的话,送给父亲。(体会父爱,懂得感恩)交流展示:①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收获;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受伤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②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让人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自然清新;它像篝火,给人温暖却令人生畏,让人激奋。
3.布置作业
选择你欣赏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并为其概括形象特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交流展示: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关爱学生的好老师。4.完成《名师测控》本课内容。
侯银匠
侯银匠(长辈):勤劳、能干、精明、善良、体贴深爱女儿 侯菊(晚辈):精明能干、自尊心强、心灵手巧(间接烘托)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小说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师生交流互动成为亮点。这堂课我就是依靠师生互动渐渐打破开局时的沉闷,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溅。如在理解“为什么要花更多的篇幅刻画侯菊”这个难点时,学生开始只能从二人是父女关系,感情很好的角度浅谈。我先用“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语反向启发学生“女之教,父之功”,让他们概括父女二人有什么共同点,再从刻画二者的侧重点和详略的角度提醒学生思考作者的匠心,终于使学生理解到明写侯菊,实写侯银匠的巧妙构思。
第五篇:高考数列试题及答案
数列试题
1.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正数,且a3·a9=2a5,a2=1,则a1=()A.2.已知
为等差数列,B。1C.3D.7,则等于()212B.。C.222D.2A.-1
3.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4是a3与a7的等比中项, S832,则S10等于()
A.18B.24C。60D.90
4.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a23,a611,则S7等于()
A.13B.35C。49D. 63
5.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3 =6,a1=4,则公差d等于()
A.1B
6.已知an为等差数列,且a7-2a4=-1, a3=0,则公差d=
(A)-2(B)。-
5C。-2D 3 311(C)(D)2 22
7.设等比数列{ an}的前n 项和为Sn,若
S6S
=3,则9 = S3S6
(A)2(B)。
(C)(D)3 33
8.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4a1,2a2,a3成等差数列。若a1=1,则s4=(A)7(B)8(c)。15(4)16
9.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m1am1am0,S2m138,则m
(A)38(B)20(C)。10(D)9
本题注意:因为an是等差数列,所以,am1am12am
10.(本小题满分14分)设an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Sn为其前n项和,满足
a22a32a42a52,S77。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Sn;
1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3a716,a4a60求{an}前n项和sn.n1
1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n为正整数),令bn2nan,12
求证数列bn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13。.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an5Sn1成立,记
bn
4an
(nN*)。1an
(I)求数列an与数列bn的通项公式;
(II)设数列bn的前n项和为Rn,是否存在正整数k,使得Rn4k成立?若存在,找出一个正整数k;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4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已知a11,Sn14an2
(I)设bnan12an,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II)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15 等比数列{an}的前n 项和为sn,已知S1,S3,S2成等差数列(1)求{an}的公比q;(2)求a1-a3=3,求sn
1’a22,an+2=16。已知数列an}满足,a1=
anan1,nN*.2
(Ⅱ)求an}的通项公式。
令bnan1an,证明:{bn}是等比数列;
17。已知a11,a24,an24an1an,bn
an1,nN. an
(Ⅰ)求b1,b2,b3的值;(Ⅱ)设cnbnbn1,Sn为数列cn的前n项和,求证:Sn17n
答案:12在Snan()
n1
2中,令n=1,可得S1an12a1,即a11
2,anSnSn1anan1()n1,2
当n2时,Sn1an1()
n2
2anan1()n1,即2nan2n1an11.bn2nan,bnbn11,即当n2时,bnbn11.又b12a11,数列bn是首项和公差均为1的等差数列.
n.n21
13(I)当n1时,a15S11,a1
于是bn1(n1)1n2an,an
n
又an5Sn1,an15Sn11
an1an5an1,即
11an11
∴数列an是首项为a1,公比为q的等比数
44an4
1n
4()1n列,∴an(),bn(nN*)
1()n
14()n
54(II)不存在正整数k,使得Rn4k成立。证明由(I)知bnn
n(4)11()4
55201516k40
b2k1b2k88kk8k8.k
(4)2k11(4)2k1161164(161)(164)
∴当n为偶数时,设n2m(mN)
∴Rn(b1b2)(b3b4)(b2m1b2m)8m4n 当n为奇数时,设n2m1(mN)
∴Rn(b1b2)(b3b4)(b2m3b2m2)b2m18(m1)48m44n ∴对于一切的正整数n,都有Rn4k
∴不存在正整数k,使得Rn4k成立。
14解由a11,及Sn14an2,有a1a2a4,12a23a125,b1a22a13
由Sn14an2,...①则当n2时,有Sn4an12.....② ②-①得an14an4an1,an12an2(an2an1)
又bnan12an,bn2bn1{bn}是首项b13,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II)由(I)可得bnan12an32n1,数列{
an1an3
n n1
224
an13
}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比数列.
242n
a1331(n1nn,an(3n1)2n2n22444
15解:(Ⅰ)依题意有a1(a1a1q)2(a1a1qa1q2)
由于 a10,故 2q2q0 又q0,从而q-
((Ⅱ)由已知可得a1a1)3故a14
1n
(41())
81n从而Sn1())
1321()
16(1)证b1a2a11, 当n2时,bnan1an所以bn是以1为首项,
an1an11
an(anan1)bn1, 22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
1n1
(2)解由(1)知bnan1an(),当n2时,ana1(a2a1)(a3a2)(anan1)11()()
1212
n2
11()n1
215211[1()n2]()n1, 1
323321()
52111
当n1时,()1a1。
332521n1*
所以an()(nN)。
332
.17。解:(Ⅰ)a24,a317,a472,所以b14.b2(Ⅱ)由an24an1an得
1772,b3 417
an2a1
4n即bn14 an1an1bn
所以当n≥2时,bn4于是c1b1,b217,cnbnbn14bn117所以Snc1c2cn17n
(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