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浅谈音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浅谈音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内容摘要:
现在学生的有些表现非常令人担忧。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骄宠,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其中不少学生不能善待他人,也不能善待自己。要使学生成才,首先要使学生成人。因此,人文素养从小抓起,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从音乐欣赏、音乐故事、音乐实践三个方面做了具体阐述。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关键词:
音乐 人文素养 欣赏 故事 实践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学生的有些表现非常令人担忧。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骄宠,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其中不少学生不能善待他人,也不能善待自己,稍不遂意就发脾气,伤害他人,打骂、群殴、出走、自杀、杀人等事故时有发生,以至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引起了家长、社会、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我们常说,要使学生成才,首先要使学生成人,如果没有人的尊严,不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就是再有本领,又怎能善待别人呢?因此,人文素养从小抓起,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在音乐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一、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
音乐欣赏对于我们的审美能力、感性思维、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品味的提高都有帮助。我们不仅从音乐中认识到文化的丰富,也无形中使感情受到启发,开启聪明,陶冶心灵,培养高尚的人格。
比如在欣赏《爱的奉献》这首歌时,因为这首歌曲对同学们来说也并不陌生,在我播放第一遍的时候已经有同学小声哼唱了,在听完第一遍以后,我让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说这首歌曲就是呼吁我们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再次聆听,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一首歌的意境和情绪,感受爱的平凡、无私和博大。这一堂课,课堂格外安静,孩子们的情感完全被我的感情牵引着,连平时爱在课堂上捣蛋的学生也一个劲地深情地望着我,他们也体会到了爱的价值。
二、在音乐故事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可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故事对孩子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好的故事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感动你我。在我们的音乐课本里,有许多歌曲讲述的就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或激昂或悲伤或欢快的音乐旋律中,我们不仅听到优美的旋律,还能在歌词里听到动人的故事,并能从歌曲的故事人物形象中学习他们勇敢、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操。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鲜活的故事世界,在听、看、想多种感官的活动过程中,了解故事内容,感知人物的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一首叙事诗,同时也是一首歌词。歌词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歌曲把英雄的事迹浓缩后编成歌词演唱。孩子通过故事,感受旋律,很快理解歌词,愿意用歌声演唱歌曲。歌曲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战士们对敌人的满腔仇恨之情,并能通过演唱表达这份情感。教师借机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勇敢、大无畏精神,为了祖国的和平、发展和繁荣昌盛,争做一个优秀的中国少年,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三、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学生是自主、独立的个体,是有感情、有个性、有灵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当学会一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上台表演,扮演与情景相适应的各种角色,使音乐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思路,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他们的各种表现力。同时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角色的情感,领悟角色的高尚品德,从而延伸到自身生活实践中。例如《大鹿》这首歌曲,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学充分表现了兔子为了逃命的那种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学也表现出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游戏结束后,教师适时要求让学生也学着小兔子夸一夸大鹿,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精神。而作为大鹿角色扮演者,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惩恶扬善的爱心。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才会生成博爱仁慈、自主创新的高尚人格。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互联网
第二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宁阳二十四中 王见
一、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代中小学生是在消费大众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使得他们思想苍白,情感干瘪,人文匮乏。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警示,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文化领域,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实践中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帮助他们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文化的底子,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确立本课题,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的基本方式,使书本知识和课外的体验相互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激发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教师的素质,并且有助于教师用多元智能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目标完成情况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
研究与实践使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课程观从单一教科书向完整的课程意识转变;育人方式观由封闭向开放的、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学中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改善
教学重心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教师以学生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想象,激发学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3、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具体内容和实践效果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教育对应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充分开发、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课外资源在这里主要指课文以外的资源。具体而言,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以人为本,以文为本,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蕴含着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主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我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积极开发课文以外的资源。学完一篇课文,我们一般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体验或者展开联想思考与课文中心相关的现象。课上经常会问:“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联想到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喜悦、美好和永恒。学习《丑小鸭》一文,学生从中悟到身处逆境中要固守的品质:忍耐、坚持和自信。当学生被文本感动时,就自然受到了熏染。也只有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2、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重在熏陶,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最好的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和培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如果折合成天算的话,初中学生每天阅读应不少于2000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和爱心、关注人类命运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经常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鲁迅、巴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人对话,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几年来,我们向学生推荐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繁星〃春水》、《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生阅读文选》、《神笔阅读与作文》系列丛书、《情感读本》等。我们每周利用 90 分钟阅读课时间,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把语文课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独立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有时组织比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优秀作品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三年下来,学生读书笔记多达八万字。我们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关爱生命,热爱自然,懂得珍惜亲情、友情,知道尊重、理解别人,用向上、健康的心态去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
我们还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见贤思贤”、“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让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从小学会做人,陶冶完美人格,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3.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故事会、辩论会、名人专访、社会调查、创建文学社、创办社刊校报等。我们创办了“清泉”文学社,经常组织征文比赛,有一些已经结集出版。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4.是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我们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我经常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教育孩子们去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知识,体会节日当中的传统
美德。一些重要纪念日我们也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然后把经过写在周记上。让学生把爱送给老人,送给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让爱的种子撒播开,让学生学会了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如:母亲节到了,我们就让学生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然后记下来,全班交流。教师节到了,我们鼓励学生为老师倒一杯水,引导学生搜集歌颂教师的文章,举办朗诵比赛。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教育学生对周围的一切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将来学有所成时应当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它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这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积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教材均设计出了活动目标、教师准备、活动指导、活动建议等内容,为我们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我们要求每个同学作自我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这个活动促使每个同学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尊重打下基础。下册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我们让学生想成长的烦恼,说成长的烦恼,写成长的烦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它的活动
如“感受自然”、“我爱我家”、“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等,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极好的活动材料。我们在教学中都认真把握这些教学机会,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文素养的积累有别于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积累如语言积累等。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表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种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见效的积累;而语言积累则可以以具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见效”较快。
四、项目特色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两方面:
1、从开发课外资源的视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参与各种人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同时提升。
五、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为了训练某个知识点而省略,为了多做一套题而简化。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如何改革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引导广大中小学师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第三篇:新建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案例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的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检查,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感受快乐,享受成功。
1、利用“故事会”,培养阅读兴趣。是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经常结合口语秀比
赛和课本剧比赛,召开各式各样的“故事会”。让学生把阅读的输入转化为说的形式输出。
2、开展“介绍会”,激发阅读兴趣。我班每天利用5分钟时间由学生登台向大家
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及胆量。
3、举办“朗读会”,扩大阅读面。在英语课上适时开展朗读比赛,可以是师生比,也可以是男女生对抗,总之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4、展览优秀读书笔记,享受成功喜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 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好读书中读好书,在读好书中领悟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茁壮成长。
第四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案例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案例(小学英语)
依我所见,“人文性”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把所学知识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使所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的生活情境,尽力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在此,我就一个具体教学片段来做分析。
教学内容:Meeting new people 学时安排:1学时(40分钟)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勇于表达,对新人新事都特别好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new classmate her name his 等单词,并以朋友话题,运用所学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朋友。
(2)能运用句型“This is...”介绍自己身边的人或物;能运用句型“My/Her/His name’s...”介绍自己或朋友的姓名。
2.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态度;在认识新朋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沟通交流,多交朋友的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His/her name’s...。
难点:语法知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正确使用)。教学过程:
1,出示Listen and enjoy 栏目的图片,请学生边看图片边听录音。听完后,教师可以微笑者和学生握手,说“Nice to meet you”,通过握手和问候的动作让学生明白该句的意思。重复几遍,让全班跟读并模仿,营造一个相对逼真的环境,导入本课主题。
2,呈现“listen and say”图片,向学生介绍并提问。1)Who are they? 2)Who’s the girl? 播放录音,然后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S: She’s Kitty’s new classmate.T:What’s her name? S:Jill.T:Yes.Her name’s Jill.由此对话引出her。然后用her造句。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his。然后加入my your 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单词的含义。
4,Talk about:学生用学到的句子互相介绍自己朋友。
5,课后作业:请学生在《练习册》Task第一部分的表格的Name栏写下自己朋友的姓名,在表格的其它栏填写朋友的信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体现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第五篇: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论如何提高人文素质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在不断加强人文教育及宣传的基础上,校方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文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起点低、认识差,大学人文教育有很大局限性。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前,只是在小学经历的映像不深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初中和高中都在中考及高考的逼迫下而把这类课当做考试科目来学习,看报道说由于就业压力越来愈重,学习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小孩思想课面临危机!不过他们放弃道德培养后换来的就业率是否可靠呢?反正我不太相信他们能就业,我也庆幸我小学时学过几年道德课,不然这论文没法写了。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一优遮百丑”;惨痛的应试教育往后,在高中对于理科生来说,差不多进入了人文素质培养的真空阶段!怎天只为了高考那两天的效果而放弃思考其余事情的时间,这样的教育,对我们以后的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富强有多大推进在此先不谈了;但是它对学生以后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有毁灭性打击的!在此教育情况下学生常常无暇深刻的去想除了高考以外的事这就导致了高考以后一些同学感到迷茫、徘徊、害怕。当真正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时,对大学生活的强烈不适应,感到很迷茫!开始对高中只读书不生活的环境的留念。这是很可笑的,就像一个被关在监狱里的囚犯,每天由他人安排,与外界脱离,当他们真正刑满释放时,又想回去。所以说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奇怪,在高中时一心想上大学,到大学后又开始想回到高中时代去。因为学生在人文素质太低了!过多的去考虑“事”而不考虑“人”。使学生现在换上“恐人综合症”,对自身不能很好的定位。从而产生失落、徘徊到害怕!这就促使他大学很可能主观回到高中阶段,又开始以应试为目标的学习,以此来逃避这样的生活,跟可怕的是肯定会出现许多在大学阶段无作为的人,他们由于迷茫困惑及懒惰,会采取既不学习文化,也不学习生活的人,怎天睡觉,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正在变成“少年养老院”。谈何建设国家,创造价值。这就是从小忽视人文素质培养之害!
刚刚说了,高考过来的学生都有“恐人综合症”,这就使大学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他的为以前落后的人文培养买单;另一方面,他得在4年里培养一个具有高于普通公民人文素质的大学生;呵呵,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嫌。但是话说回来!作为大学生如果都不能有良好的素质,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那些一天为生活奔波只求三餐温饱的人注意素质呢?所以说这个任务重,但还是必须完成的。大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课多了,但还是存在不足,在教育方面泛泛而谈。说的观念往往和我们见的不一样。当然,有总比没有好,至少给我写这篇论文借以反思“人文”的机会。大学即有学校的气氛,又有社会的气氛,学校中的人文精神很重要,人文宣传必不可少。只有校园有一个强烈的人文气氛才能使大学逃出高考之前的“人文”缺失。所以大学不能将人文教育摆在课堂上,要让他充满校园。有人会说,大学是个社会,社会才是培养我们人文素质最好的老师;但是社会培养的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拜金主义、虚情假意、势力浮夸···········也许这样的人文离校后能更好的融入我们的社会,但这样是社会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社会。弊端不断被主流大学生不断强化,那社会谈何进步。3.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基本上我们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我们在大学期间学英模、赶先进,加强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无德无才,废品;无德有才,危险品;即有德又有才才是珍贵品。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大多数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人文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黄继光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抗旱保粮”及一些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这些灾难结束后将这些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比请一些文化表演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有理想、有道德是他们的主体形象。但随着经济成分、社会落后价值、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要实事求是地调查和分析,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于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道德观上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要在教学中作深入的剖析、正确的回答。在摸清大学人文素质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便更好规划和确定大学阶段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丰富和拓展“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的内容。明确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说,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强研究,把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说充分讲清楚,把以人为本原则说充分讲清楚,把“人”作为人文素质培养主体的基本要求、和着力点说充分讲清楚。
总结:自我评价能力,是指人以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思维活动为基础,对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作出价值上的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其实质是指自我评价的适当性程度。一般而言,适当性越高,说明自我评 价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本研究中自我评价的适当性程度,是通过比较人对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及其他人对他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而得出的。两者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说明人的自我评价越适当,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所谓自我体验能力,是指人在对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价值上的判断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它与儿童的自我道德认知和评价是分不开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人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自觉地掌握和支配其情感与行动的能力。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水平有关,与他们控制自己的需要、兴趣等直接愿望的水平有关。做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努力的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体验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