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遗漏的心理问题》教案

时间:2019-05-15 01:0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穹顶之下遗漏的心理问题》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穹顶之下遗漏的心理问题》教案》。

第一篇:《穹顶之下遗漏的心理问题》教案

《穹顶之下的心理阴霾》教案

【教学课题】 《穹顶之下遗漏的心理问题》 【教课教师】 第12组

ppt制作 & 授课:陶谢苗 教案: 陶谢苗

【教学对象】 淝河监狱全体服刑人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穹顶之下的心理隐瞒》 为心理咨询师自创的课程。重在让学生感受环保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危害,掌握应对办法提高幸福感。

【教学目的】 1.认识雾霾的危害;了解雾霾对生活的影响和对情绪产生的障碍; 2.重在体验感受,帮助学生认识灰蒙蒙的天空带来的情感体验,以及应对策略,在体验中学会应对雾霾的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视听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体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设疑,指导服刑人员思考、讨论,发挥服刑人员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音乐、视频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经典雾霾笑话入手,“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引出雾霾天气的严重性。

二、雾霾和雾霾的成因:

1、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污染的空气确认为“一类致癌物”(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的物质);

2、互动:询问在座的服刑人员以前家乡的天气是什么样子,说说当年来监狱服刑时候的空气能见度和目前的空气能见度进行对比。

3、雾霾经历分享过后带领服刑人员观看雾霾天气的视频,形成强烈对比;(视频时间:4:40秒-5:20秒)

三、雾霾天气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向服刑人员解释雾霾对我们生理上的危害,适时的引出雾霾对我们心理产生的危害:

(一)灰蒙蒙的天气能够影响某些人的心理状态,加剧抑郁情绪的产生;

最知名的病人就要属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他备受抑郁之苦。他甚至把自己的抑郁称为“黑狗”,并认为每到天色昏暗的天气,这只“黑狗”便会更加张狂,让他痛不欲生。

欧美电视台播报天气预报的时候,不会忘记提前预警潜在抑郁症患者,由于天气原因可以及时联系私人医生;

(二)空气污染和自杀率的联系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空气污染这一因素也会加剧不少心理疾病患者的痛苦。A、例证;光化学剂导致焦虑情绪的增多;

B、例证;两年内请求精神病急救的电话数量和空气污染程度的分析; C、例证;空气污染不仅会让人呼吸困难,还与自杀率提高有联系。国内研究此项为空白;

一份不久前由国内门户网站进行的在线的健康调查就显示:有44.87%的人在看到雾霾的时候感到害怕和恐惧,还有22.43%的人感到焦虑和烦躁;表示不能理性对待雾霾的人也达到了72.67%;认为在雾霾天里心情变得比较低落的人的比例甚至高达82.29%。而在2013年初,武汉中南医院心理咨询室副教授肖劲松介绍,当时武汉持续的雾霾天气已使不少人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的患者也较平时增加了一成左右。

(三)对于没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来说雾霾会带来不幸福感和不快乐感

清新的空气或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因为居民可以拥有更为健康的身体,或有更好的生活方式。相反的,如果空气污染严重,将迫使居民减少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因而感觉不快乐。”

(四)霾的心理危害在中低收入人群中更严重

四、雾霾天气如何应对? 面对雾霾,如何调节心情?

1.多和积极向上的人接触,多谈一些比较开心的事情。

2.饮食调节,可以吃一些有助舒缓情绪的食物,包括香蕉。

3.适度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游泳,这些轻度运动可以让人们产生一些吗啡类的物质,量非常小,我们叫脑啡肽、内啡肽类的物质,适量的吗啡可以让人们产生愉悦的激素,但一定不能过量。

4.可以和朋友一起喝茶或自己喜欢的一些饮品,也可以舒缓焦虑。

5.听优美的音乐,也可以舒缓心情。

放映惬意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互动:教师说指导语,瑜伽音乐渲染下,带领全班学生进行冥想放松训练,让学生通过放松训练使身心得到舒展,以全新的激情和活力面对未来,发现生活的美好。

结束本课。谢谢大家!【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情感参与和体验,使学生暂时放下苦读的课本,欣赏几幅有趣的画作,看看好玩儿的视频,或是听一听轻松的乐曲,参与互动的游戏,好让其想象的翅膀展开。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去品味、去探究,学生的回答或看法没有正确与否,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体悟。

附:课文内容

“穹顶之下”漏了心理问题

发布于2015-03-02 07:36 浏览31094次 评论6条

雾霾对心理健康的威胁在中国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经过多年数轮雾霾的侵袭与报道,再加之201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污染的空气确认为“一类致癌物”(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的物质),几乎所有生活在雾霾笼罩区域的人都认识到了它对健康的威胁。口罩、室内和车内空气净化器已经成了不少人的标配。

但相对于生理方面的影响,雾霾给人情绪与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却被忽视了。媒体人黄章晋就在微博上提出了疑问:“我怀疑因为雾霾天气的时间越来越长,中国城市自杀率会有明显增高。雾霾天气太令人沮丧了。难道没有人去做一下调查吗?”事实上,正如他的怀疑,雾霾带来心理威胁实实在在,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却几乎空白一片,相关的预警措施也对心理干预未有提及。

雾霾能够影响某些人的心理状态,加剧抑郁甚至提高自杀率

“暗无天日”的天气通过人脑中的“阳光感知体”影响人,加剧抑郁等负面情绪 “暗无天日”的天气令人抑郁,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结论。加拿大学者E.Howarth也证实了这种常识性看法的正确性。他通过统计对比发现,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会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变得更加乐观。而缺乏阳光的天气,则会令人心情不佳,抑郁甚至变得疑神疑鬼。

现代医学看来,这其中的道理也不复杂,在人脑中有一个叫做松果体的腺体,它对于光线的感知十分敏感。当它感知到足够的光照时,细胞活动就会降低。但是一旦外界环境变暗,或者无法接受阳光照射,它便会变得活跃并抑制人体内某些激素的产生。而这些被抑制的激素里,恰恰有让人激发振奋作用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如此一来,人就相对的容易表现出情绪欠佳,甚至萎靡不振。如果恰逢长期阴霾,情绪的低沉就会更加明显。

受抑郁症困扰的丘吉尔痛恨没有阳光的日子

虽然不见阳光的天气对普通人的影响可能并不严重,但对一部分患有抑郁症或者季节性情绪失调的人来说(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就十分剧烈,天气会令他们坐立不安,情绪失控,加剧他们自杀的风险。特别是对很多SAD患者来说,日照充足的夏天可能是无忧无虑的季节,而长夜漫漫的冬天则是悲剧集中营。这其中最知名的病人就要属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他备受抑郁之苦。他甚至把自己的抑郁称为“黑狗”,并认为每到天色昏暗的天气,这只“黑狗”便会更加张狂,让他痛不欲生。

由于欧美国家对这类疾病的清晰认识,如何预防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诸如天气预报每天除了要告诉大家今天具体的温度外,还会针对这一天气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比如遇到连续的阴天,播音员在告诉大家准备好雨具的同时,还会提醒有心理疾病的朋友,如果感觉不适一定要给医生打个电话。

空气污染和自杀率的联系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除了天气的阴晴变化,空气污染这一因素也会加剧不少心理疾病患者的痛苦。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埃文斯(Gary W.Evans)等三位研究者就发现环境中的光化学氧化剂多的时候,表现出焦虑症状的人也多。而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罗顿(James Rotton)和弗雷(James Frey)则通过对两年内请求精神病急救的电话数量和空气污染程度的分析,发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警察收到的精神疾病求救电话也会增加。

被《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和《新科学家》引用过的两篇论文,则认为空气污染不仅会让人呼吸困难,还与自杀率提高有联系。研究之一,是在韩国7个城市进行的,研究认为自杀和空气中的微粒污染峰值有着明确的联系。而该结论是首尔延世大学的金昌苏(音)带领的研究小组分析了4000多个自杀案例与PM10的数量关系。并且发现,在污染出现峰值后,自杀现象就会增多。他们将PM10的数量根据历史最高和最低纪录设定一个范围,并通过计算得出,当污染出现超过中间值的高峰时,人们的自杀率就会增加9%。对于有心血管病的人来说,自杀风险更是会增加19%。与此同时,曾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台湾大量儿童的哮喘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研究人员也发现,在空气条件不好的时候,那些患有哮喘的人更容易出现自杀的倾向。

而雾霾综合了以上不利因素,对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也是叠加式的

国人受雾霾困扰的日子越来越长,相关心理应对却一片空白

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中,这份报告由50个国家、303个机构、488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其中包括中国专家团队。报告显示,2010年室外空气PM2.5污染居全球20个首要致死风险因子第九位,在中国则为第四位,空气问题远较世界平均水平严重。这也就意味着,前述所谈到的由空气污染导致的抑郁和引发的自杀问题,放在中国,所面临的结果可能也更加严峻。

前文已经提到,在这方面,国内的研究又近乎于空白。但通过某些线索,还是能看到雾霾污染对国人心理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份不久前由国内门户网站进行的在线的健康调查就显示:有44.87%的人在看到雾霾的时候感到害怕和恐惧,还有22.43%的人感到焦虑和烦躁;表示不能理性对待雾霾的人也达到了72.67%;认为在雾霾天里心情变得比较低落的人的比例甚至高达82.29%。而在2013年初,武汉中南医院心理咨询室副教授肖劲松介绍,当时武汉持续的雾霾天气已使不少人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的患者也较平时增加了一成左右。

更广义的看,空气污染与不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也被证实 对于没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来说雾霾会带来不幸福感和不快乐感

2013年1月18日,加拿大学者们证实了空气污染与人们的不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加拿大特伦大学(Trent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马克·阿尔文(Mak Arvin)和拜伦·卢(Byron Lew)检视欧洲14个不同国家的空气污染纪录,包含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西班牙以及英国,计算每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空气污染严重程度,再以统计方式检验空气污染与居民快乐的关系。研究发现空气污染确实会造成人们的不幸福感,而且反过来说这个命题也是成立的,幸福感越低的人民所在的国家也有着更严重的空气污染。

研究团队这样总结:“洁净的空气将会提升欧洲国家居民的幸福指数,我们相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这个结果也是适用的。” 研究者之一的马克·阿尔文更是认为:“居民的快乐与健康有密切关系。清新的空气或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因为居民可以拥有更为健康的身体,或有更好的生活方式。相反的,如果空气污染严重,将迫使居民减少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因而感觉不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雾霾的心理危害在中低收入人群中更严重

空气污染所带来的问题虽然会被雾霾笼罩下的所有人感知,但带来的恶果却不会是人人平等分担的。

面对雾霾引发的生理危害,中低收入者是应对最乏力的,这些人往往只能从事重体力的户外劳动,也没有能力去购置昂贵的空气净化器和有效的口罩。而面对雾霾带来的心理威胁,他们同样也是最脆弱的。他们没有过多的选择进行调试,面对雾霾的影响,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余地也更小。

举个例子,面对连日的雾霾,一些普通小学的孩子只能选择宅在室内,减少剧烈运动,而对于条件优越的国际学校,他们甚至有能力搭建临时或者永久的带过滤系统的全封闭体育馆,满足孩子的运动要求。对于中高收入的成年人他们可以选择暂时休假通过旅行来调试,而这些对于中低收入人群也是难以奢求的。这种情况下,对这些人来说,雾霾带来的心理伤害,就可能与众多压力汇集,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北京某国际学校,将体育场完全封闭并加装了过滤系统

对于某类人群,雾霾可以增加其自杀率;而对于更多的人,雾霾则会让人产生或多或少的情绪问题;而对于几乎所有人,雾霾会抵消来之不易的幸福感。

面对雾霾,如何调节心情?

专家给大家支了五招。

1.多和积极向上的人接触,多谈一些比较开心的事情。

2.饮食调节,可以吃一些有助舒缓情绪的食物,包括香蕉。

3.适度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游泳,这些轻度运动可以让人们产生一些吗啡类的物质,量非常小,我们叫脑啡肽、内啡肽类的物质,适量的吗啡可以让人们产生愉悦的激素,但一定不能过量。

4.可以和朋友一起喝茶或自己喜欢的一些饮品,也可以舒缓焦虑。5.听优美的音乐,也可以舒缓心情。

第二篇:穹顶之下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观《穹顶之下》有感

相信广大学生开学初时都在热烈讨论由柴静个人推出的《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作为一名关心社会现象,关注时事,关怀环境的大学生,我也观看了这一个掀起舆论**的纪录片,并且深有感触。意义

这一个纪录片一出来,便有许多争议,有人被雾霾以及环境污染情况之恶劣所震撼,有人则吐槽柴小姐数据不准确,用词模糊转义。而我觉得,不管此个纪录片数据是否有所夸大,不管柴静小姐是否弄虚作假,但是雾霾现象确实存在,环境问题确实严重,柴静退出纪录片的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便是暴露问题,显示问题,提醒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忽略问题,她做到了,她达到目的了,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的影响是积极并且深远的。效果

《穹顶之下》的反响十分剧烈,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雾霾,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雾霾具体是什么!不知道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雾霾对人体有什么伤害!而这个纪录片,则让大众明白了这些,让大众意识到雾霾的存在并非不影响自身,让大众知晓环境问题不容小视!感想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很受震撼!因为说真的,我之前也不太关心雾霾,虽然我知道雾霾是什么,但是我却不清楚雾霾对人身的伤害,所以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天气现象。我觉得,国家已经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不过,雾霾恶化在说明环境的恶化,说明国家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不仅改变环境,更应该改变政策,让相关部门承担起责任,让相关企业承担起责任,给人民以希望。

第三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化学中心学科与雾霾

——观《穹顶之下》有感

“春天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深深的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清新。”这句话在《穹顶之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确实啊,好久都没有这样的体验了。

小小的PM2.5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

“雾霾”成因的罪魁祸首是煤炭和石油。那么雾霾是怎么造成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车尾气、飞机排放、靠岸的货轮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是餐饮行业油气排放。工地沙尘也占了不少因素。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

第四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宣称自掏腰包100万拍摄雾霾纪录片,这并不出人意料。她一直热心环保,曾经虔诚地阅读环保圣经《寂静的春天》。雾霾对于她确实是心向往之的主题。

在节目中,柴静为所有观众讲解了在过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见”的一切: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来15种致癌物质;随环保部门在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以无人机巡航,深入非法排污工厂,揭开鲜为人知的“褐煤”对污染的巨大影响。她还深夜来到北京的延庆,调查柴油车排放不达标并大面积造假现状;回故乡寻找十年前山西污染节目当事人,探寻能源结构背后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抨击体制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拜访中国能源领域权威人士,探索未来能源体制改革方向,提出告别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

片中的专家、机构观点和数据是否有说服力,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以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秀良心有用吗?一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的(煤储量巨大),二是因为燃煤燃油只要适当集中处理,应用合适的技术,污染并不严重,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北京的所谓雾霾十年二十年之内不难解决的原因。憎恶大工业是中国环保主义的最大误区,事实上以大工业取代小工业才是实现环境友好的唯一途径。中石油中石化加起来大约占全国成品油市场的70%,剩下是各种地方炼油和民营炼油企业。中石化与地方炼油企业、民营炼油企比,那个污染大,哪个品质好?开车遇到两个加油站,一个是中石油加油站一个是杂牌加油站,放心去哪个?

资深环境报道记者李靖云表示:我国的油气储量和可开采储量是两回事,大量的点状分布,开采非常困难,成本很高。过去搞过石油大进军,到处搞油田,结果是什么可以去查纪录。至少前些年川渝中小型油气井出的那一系列悲惨事故足够触目惊心了。如果遍地开花式开发,污染会呈什么样水平?

一位不具名网友说:错误太多,说几条一眼扫到的:

1、引用陈竺的数据未必就权威,上海的阚海东和环科院王金南应该有相关数据,你们谁拿到了;

2、在吸烟率这么高的现实中,肺癌数据没啥意义,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拜托你们分清楚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何解决雾霾?指望开发天然气和减少汽车可行吗?《大目标》作者任冲昊表示,“还是修核电站靠谱,北京都有核电站,我们大热河省先来俩。”

重阳金融研究院贾晋京研究员的看法独树一帜:如果是要蓝天的话,柴静还没有涉及雾霾的核心问题。雾霾的最重要的成分其实是水蒸气。是水蒸气导致几百种各类成分结合成气溶胶,成为观感很差的雾霾。要减少雾霾,关键是减少水蒸气。要减少水蒸气,只有减少水的使用以及人口量。要是为了健康,那确实要按柴静说的减少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不会减少雾霾。再概括一下:减少水蒸气会带来蓝天,美国之所以有蓝天就是这个原因。但这并没有减轻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只是水溶胶少了罢了。减少工业排放,会有利于健康,但不会减少雾霾,不会带来蓝天。

看完这些批评,我觉得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感觉《穹顶之下》也确实只是一部个人的纪录片,虽然尽力做到数据翔实,但还是有诸多不严谨。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毕竟给很多人带来希望和热情。西坡就表示:同样作为媒体人,我很敬佩柴静,同时感到一丝惭愧。暗下决心向柴静学习多做扎实工作。

呼吁了公民责任

要呼吁公民责任,却只挑相对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态的打电话报警投诉排放超标,轻轻说句少开点儿车,对于最实际但也是最困难最不讨好的公共政策选择却不置一辞,这些选择包括:提高入城费,提高限行天数甚至单双号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车,继续严格的摇号限号政策等。这些都会引起相当多城市中产的埋怨。看来对雾霾的恨还是没有超过对成为中产阶级知性女神的爱。而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就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

中戏教师“树上的男爵”也批评了柴静纪录片的中产阶级保守心理:

说到空气污染,北京人动不动就骂河北,说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是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春节期间包括北京人民在内的大都市中产阶级开车自驾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个水泄不通,春节期间PM2.5指数飙升。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应该治理,但治理方式不应该是去砸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苦苦经营的欠达地区人民的饭碗,相反,应该充分反思并有效约束中产阶级们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西坡也担心环保的代价由谁承担:

雾霾并不是这两年的新生事物,只是这两年才引起注意罢了。而最关注雾霾的,显然并不是农民、富士康员工乃至环卫工大爷,而是城市中产、文艺青年、富豪老板(钢厂老板等除外)。后者是这个时代民间最有话语权的,他们脱离温饱阶段,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已将双脚迈进了城市大门,但他们也只是为自己代言。制造雾霾的“落后产能”及附着其上的人群,在舆论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话筒。不说话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但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以“为时代让步”的名义被牺牲掉。

无论如何,柴静唤起了新一轮关注环保的热情。如何正确关注环境问题。

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记者李靖云说:

这是个政策问题,我最担心就是政治化,那是立场问题。既然在中国就得面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我不关心纪录片是否有利于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于党国改善治理。中国目前社会抗议增长最快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环境科学会的数据,从1996年开始年增长29%。所以那句“唤醒民众”实际多余。第一,准确的数据。柴静的纪录片最大的意义估计是介绍了马军老师长期的环境第三方监控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国的能源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靠煤,公众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事实,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对燃煤做环境处理。第三,减少污染源所必需的代价,这点必须讲清楚。限制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小城镇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污染。反对垃圾集中处理,反对核电,反PX实际在鼓励污染。数据指示基本状态,确定你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要总是反问过去,历史也不是阶段性和重复性的,而是现实性的。其实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能源环境报道比如南方能源观察和财经无所不能,就知道柴静基本才入行。

南京大学周雷博士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认为应当怎样研究污染问题: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所以她的调查和崔永元自费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虽然,崔永元更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她提到伦敦的几百万污染行业工人转型,伦敦现有的环保模式,但却没有意识到整个西方,甚至整个人类都在外包和异化自己的认知。当那些污染行业从自身国家逐步淘汰,大气开始朗清,似乎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柴静采访了一些老北京,说到儿时的记忆,似乎存在一个曾经有效和环保的北京style。这种逻辑和认知模式错得非常离谱。研究污染,从来应该多线并进,但不是用小分队调查的方式,而是能寻找到症候的发生机制。

然而,对于批评的反批评也已经出现。

李华芳在微博发表文章认为:批评柴静的学者那是因为“轴”和“酸”,学界游戏规则是占据知识山头,媒体游戏规则是靠故事煽动情感。你搞学术影响力人家搞媒体影响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运动的人要学习柴静的动员能力,不然怎么煽动革命?至于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车的,“革命”不需要你们。

环球时报肯定会认为李华芳这是一厢情愿把柴静当作“革命”工具。虽然今天没有发表文章,但环球时报官方微博连续发声:“请那些不认同柴静的人,先好好看完那个纪录片。里面的干货很多,而且都来自于环保部门的专家和官员,给人感觉跟像是中国环保部门的一次集体控诉。那些纠结于柴静本人的人,你们应该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其实如果大家看了这个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静,而是那些在我国各地,感到各种无力感的环保局的干部们。柴静只是一个记录者,她记录下的是环保立法和执法的种种无奈。如果看这个片子的最后,是去对柴静品头论足,那么你恐怕并没有看懂这个片子到底在说什么。”

崔永元显然比环球时报悲观,他对澎湃新闻表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被各方猜测的“环保部门”官员在哪里?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今日下午表示,自己昨天晚上完整看完了柴静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今天给她发了短信打电话,向她表示感谢。陈吉宁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看来,环保议题已经从环保人士那里接棒到了部长手中,成为官方治理的应有之义。

要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对柴静纪录片比较持中的看法来自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平教授: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最后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认为以后的人类是与环境共存亡的,我们当下该思考如何把环境与人类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产业的发展应当和环境的保护一起思考一同进行,在国民的意识中不应存在是先发展,破坏了之后再来保护再来拯救,应当是不破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敬畏自然。假如一个人先预防了疾病就没有得病和得病之后靠药物的维持治疗是两个结果,前者多么幸福后者是费时费力费财这是不是所谓的“机会成本”。对环境的担忧和保护不止柴静一个,我们该在这个发展的时代这个转变的世纪为人类的明天做出选择。

第五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Jancy

相对于第一次看穹顶之下时候的那种沉重和触目惊心,第二次重温再看的时候却多了几分理性和思考。每次看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103分钟的视频,我一共完整地看了三次,没有拉进度条,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纪录片中让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柴静高度的职业精神和高超的调查事实分析事实讲述事实的能力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她做的关于这个记录片的点点滴滴特别能打动我的心,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我佩服柴静,因为她胸怀天下。在记录片中,我首先看到的是她作为一个国民,为自己的国家现在面临的严重的雾霾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不辞劳苦,奔波劳碌,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走访调查,只为还原客观事实的真相,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治理雾霾,还我们一个拥有蓝天和白云的天空,没有PM2.5污染的天气,没有负担的呼吸。其次才看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在自己的女儿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下失去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成长的环境下的控诉。面对那么多触目惊心的事实和数据,她能够如此平静地慢慢讲述出来,我心疼她但更多的是佩服和欣赏,每一句话都说到点上,说到人们的心坎上,特别能够引起共鸣。她去到雾霾最严重的地区采访,到排放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工厂深入采访调查,屡遭危险,甚至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雾霾实验舱里做实验,等等,这样的举动太让人感动,为了做出来这个纪录片柴静无私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那么多,自费100万更是具有说服力,不管是作为一个记者,一个媒体人,还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普通人,我都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即使我是一个生长在最南方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那种恐怖的大规模的雾霾,但是却能让我产生一种及其巨大的危机感还有对雾霾的恐惧。之前我对雾霾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不清晰,但是在看完这个纪录片后,我可以非常清晰地给别人科普雾霾的方方面面。从这一点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雾霾科普纪录片。在纪录片中,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用了大量的数据,对比图,不同城市的年雾霾天气变化对比图,空气雾霾含量和世界标准值的对比等等,清晰直观地展示给观众。她还采访清华北大的相关知识研究的教授,甚至向NASA求助。其中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她让科学家做的一个关于雾霾是什么的动画视频,把复杂难懂的PM2.5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大众印象深刻。我不得不佩服她的事实分析和展现事实的能力和技巧。能用图绝对不多用文字解释,这一点做的非常到位,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分析都不用文字和数字,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也能够让人收到震撼。比如红色加粗的“超标14倍”。柴静多次在幻灯片上展示了复杂的图表以及报告。对这些资料的处理,她会直接承认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然后转而以通俗的方式向观众解释。这样反而比让观众自己去理解更加有效果。还有就是重点短语和数字的处理,用不同的颜色和加粗来标注出来。PPT的整体风格严谨,严肃,但是又能收到特别好的效果。舞台的设置和灯光效果的设置也都很讲究,能够让人集中注意力,有种观影的效果,成功地抓住观众的心跳。PPT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传递的信息很多,观众都能消化掉,我不得不感叹这种巧妙细心的安排。

其次就是柴静在演讲时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说话演讲的技巧在这个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态度语调严肃,表达优忡,但又看到积极。不像其他那种雾霾报道,过分地娱乐或者过分地政治化。客观事实的陈述加之以感情的变化,恰到好处。说到沉重的例子的时候会意味深长地停顿一下,引起观众的心里共鸣。还有就是偶尔幽默语调的运用,可以减缓压抑的气氛。这一点简直画龙点睛。虽然说的是悲伤的主题,虽然在针砭时弊,抨击法律法规,却没有一味地将愤怒进行到底,而是加入了幽默的元素。让之所要抨击的东西更加讽刺。更具有感染力。具有神奇的魔力。柴静的演说在悲愤交加中就时常可见幽默的身影。而这许多次的笑不但没有削弱演讲的力量,反而更让人们对那些不法现象更加嗤之以鼻。比如说,在讲到世界钢铁产量的时候,她说出“中国排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的时候,在说到“连局长都看不见了,因为雾霾太大”的时候等等,现场的气氛顿时缓和了很多。这样高超的讲故事讲事实的能力着实让我记忆犹新。影片中的一些出自柴静口中的话语让我为之一震,有一句话我还特意记了下来,她说:“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当时我就觉得眼眶热热的,特别受感触。

柴静的这个演说结束了之后不仅引起了观众感慨和思考,并且在发到网上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的轰动,展示出对抗雾霾的决心和勇敢,更难能可贵的是谨慎的调研、专业的演说、与冷静的思考。但是由于纪录片中涉及的问题很敏感,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在背后抨击柴静,并且导致禁止了这个视频的自由观看。我的心里真的很为她鸣不平。不管怎样,柴静对于雾霾、对于环境问题发声和行动的这一个行为,让我很是尊重和佩服。唤醒了人们对雾霾这一问题的不再麻木和无视,也唤醒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制定措施来治理这一问题。感谢柴静的坚持和不懈的付出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也能看到希望,给予我们治理雾霾的信心。

下载《穹顶之下遗漏的心理问题》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穹顶之下遗漏的心理问题》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1 最近网络上蓝黑与白金不断混淆着我们的视觉,开学风也不断袭来各种版本。正想着该写点儿什么的时候,突然看到央视辞职后的柴静,自费近......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引文:2015年2月28日,一部集中呈现雾霾现状、成因以及解决之道的记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上播出,在短时间内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穹顶之下》观后感 姓名:尤瑶瑶 学号:2014411465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教育学 上课时间地点:周三下午综合楼506 课上老师给我......

    穹顶之下读后感

    穹顶之下读后感 最近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我想从汽车人的角度谈一谈汽车和雾霾。柴静视频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称是:柴油车环......

    穹顶之下读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在这部纪录片中,柴静说,她曾看过一部电影《穹顶之下》,剧里说的是一个小镇上被突然天外飞来一个穹顶,扣在底下,与世隔绝,不能出来。然而,柴静发现,她自己和她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读后感 柴静作为一个新闻人,把几个关键问题都找出来并说清楚了,在科学事实上没有明显的错误,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容易的是她采访到了许多当事人,触动了长......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1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我看完这个片子最想说的是:和我们一起保护地球!同时,也揭开了雾......

    《穹顶之下》逻辑浅析

    《穹顶之下》和《对话丁仲礼》逻辑浅析 逻辑分析一般规律有云,从逻辑上说,宏观整体分析再到具体定量分析是最接近客观的。而从微观枝蔓数据入手,能得出局部真实,却容易走进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