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时间:2019-05-15 01:1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第一篇: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重点资料

模块一 教育基础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记忆技巧:利托尔诺的‘利’(动物本能是追逐利益)沛西能中的“能”对应本能(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记忆技巧:玛丽莲梦露(孟禄)演员要演好戏,就要模仿剧本中的人物(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前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

记忆技巧;米丁斯基中的‘米’大米是劳动获得的,凯洛夫‘夫’农夫生产大米。

4、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骑士教育中的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教育的个体功能: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②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③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④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⑤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8、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9、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4)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10、教育目的的基本取向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1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4)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2、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13、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形成于19世纪,英、法、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特点是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

(2)单轨学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3)分支型学制: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特点是这种学制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在此后阶段(初中以后)开始由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

15、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壬寅学制:1902年颁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虽公布但却并未实施。

(2)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主持。

(4)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效仿美国,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6、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4)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7、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以“仁”为核心。(2)墨家:墨子(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

(3)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认为一切顺应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4)《学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18、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

以“问答法”或“产婆术”闻名,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为四步:①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②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③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④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理性是灵魂的基础。他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灵魂论和自由教育是他重要的教育思想,灵魂论包括: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三部分。

19、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主要著作《大教学论》,大力提倡班级授课制,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交给所有人。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卢梭: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代表著作有《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

(3)裴斯泰洛齐: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第一个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念付诸实践,并据此提出了要素教育。(4)洛克: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5)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该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提出“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

(6)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代表作《民主主义教育学》。(7)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8)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原理,(9)布鲁姆;美国心里学家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1认知2情感3动作与技能

记忆技巧;母(姆)亲用手掌握(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着刚出生的孩子,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10)布鲁纳;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学习

记忆技巧;纳(纳)米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科学家发现(发现学习)的

20、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

2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入学对象为7岁儿童,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是1986年4月。

2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

23、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所谓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校长的职权主要包括决策指挥权、人事任免权、教职工奖惩权、学校经费和设施使用权等。

24、课程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①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按一门门学科编制的多学科并列的课程。②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③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① 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② 地方课程

它是由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③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① 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②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25、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部分组成。(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直线式即一门学科的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的内容;螺旋式,即一门学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

2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立足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改变课程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

(4)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

28、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观察法

所谓教育观察法,是指教育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辅助仪器,对 学生或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从而获取有关第一手原始材料的教育科研方法。(2)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法等几种教育调查的方法。(3)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观测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4)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科研人员或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程序,分析概括小学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成败经验,揭示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科研方法。这也是教育研究中最早被采用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9、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1)选题(2)文献综述

(3)课题论证与形成假设(4)选择研究方法(5)对变量进行分析(6)选择被试(7)制定研究方案(8)资料收集和整理(9)撰写研究报告

30、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5)创新性原则

(6)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1、教师的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2、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2)创造性 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教师处理课堂意外、突发事件的能力)。

(3)示范性

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4)长期性

①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6)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的集合。

3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遵守职业道德(2)拓展专业知识

(3)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4)构建专业人格(5)形成专业思想(6)发展专业自我

33、教师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的时候,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3)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关注学生,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

34、教师素养(1)高尚的师德

① 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②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③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④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学科知识素养(3)宽厚的文化素养(4)教育专业素养 ① 教育理论素养 ② 教育能力素养 ③ 教育研究素养(5)健康的心理素质

35、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6)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7)网络远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8)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动力 36、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7、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心理学应该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2)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并不主张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3)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4)格式塔心理学

20世纪初在德国诞生,创始人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5)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6)人本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人自身潜能的发展。(7)现代认知心理学

产生于20世纪初,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而奈瑟于60年代末所写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看作认知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的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即认知过程。

模块二 学生指导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记忆技巧;内服威力大,格外爱做梦!内(内法论)服(弗洛伊德)威(威尔逊)力大,格(格塞尔)外爱做梦(孟子)》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外(外铄论)出寻(荀子)找落(洛克)花生(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循序渐进)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如身体的发展要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针对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3)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长善救失)

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并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环境

①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③ 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 ①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为儿童思维的萌芽期,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为儿童表象思维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出现。主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出现,思维接近成人水平。主要特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观察力

(1)小学生观察力的特点 ①观察缺乏精确性 ②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③ 观察缺乏顺序性 ④ 观察缺乏深刻性

(2)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① 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 ②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③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④要求学生观察时尽可能运用言语

6、注意力

(1)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① 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 ② 注意的品质较差

③ 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2)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① 充分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② 积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③ 引导学生在两种注意间进行转换

7、记忆

(1)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②小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 ③ 小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2)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①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自觉性 ② 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③ 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④ 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 ⑤ 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8、想象

(1)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①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②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 ④ 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①结合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②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储备

③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想象的表达能力 ④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鼓励

9、思维力

(1)小学生思维力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②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③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2)小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①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

②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 10.言语能力

(1)小学生言语能力的特点

①在口头言语方面,小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能够运用简短、连贯的语句来表达思想。②在书面言语方面,儿童在入学前只有口头语言的经验,还没有掌握书面言语,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和掌握书面言语。③在内部言语方面,低年级小学生的内部言语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随着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发展,他们的内部言语也逐步发展起来。(2)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①在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求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②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注意在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③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学校要求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先想后说、先想后写和先想后做的习惯。

1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他律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儿童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② 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③ 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行为后果 ④ 儿童把惩罚视为天意(2)自律阶段

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这个阶段的儿童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认识到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② 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已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及行为的结果上 ③ 把惩罚看成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1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道德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即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包括两个阶段: ① 惩罚与服从阶段

②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小学高年级开始至青年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包括两个阶段: ① 好孩子道德观 ② 法律-秩序道德观

(3)后习俗道德水平(青年末期开始),这一阶段着眼于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包括两个阶段: ① 社会契约理论 ② 全面道德原则

1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14、小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15、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情意行具有不平衡性,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6、小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17、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

(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18、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

19、小学美育的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0、小学美育的实施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实施美育(3)发挥校园环境的美化功能(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普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他的经典实验中,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再给予事物,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泛化与分化:①泛化: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时,叫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就哭。

②分化: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时,叫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分重力和压力等。(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一个不断盲目尝试、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他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① 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如果学习者有学习准备又实行学习活动,学习者就会感到满意;如果有只有准备而不进行学习,学习者就会感到失落。② 练习律:

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减小。③ 效果律:

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① 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环境中的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即给予奖励(如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负强化是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概率增加时,即回避惩罚(如果这次考好了就不打你了)。② 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③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将自己的行为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 ① 注意过程:

人们必须对榜样行为产生注意,否则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② 保持过程:

除了对榜样的注意,人们还需要用一段时间观察榜样行为,才能更好的进行模仿。③ 动作再生过程

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自己的动作,才表示已模仿了榜样的行为。④ 强化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就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

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22、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②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③ 刺激与反应之间要以意识为中介(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发现学习)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发现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① 学习观

首先,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 教学观

首先,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其次,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等,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最后,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① 有意义学习:

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②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③ 先行组织者:

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目的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的迁移。(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学习进行了如下分类: ① 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第一,信号学习

第二,刺激-反应学习第三,连锁学习第四,言语联结学习第五,辨别学习第六,概念学习

第七,规则或原理学习第八,解决问题学习② 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又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

2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为马斯洛和罗杰斯(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的需要:

①生理的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②安全的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等。③ 归属和爱的需要:友情、爱情、性亲密

④ 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⑤ 认知的需要: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⑥ 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⑦ 自我实现的需要: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前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三种为成长需要。

(2)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①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提倡意义学习,罗杰斯的意义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

③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为:教学过程无固定结构;教学无固定内容;教师不做任何指导。这种教学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

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5、小学生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26、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

判断客观事物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2)场依存型

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27、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预防两种抑制的影响,在睡前喝清晨复习也是避免这种影响的一种学习策略。因为睡前复习无后继活动干扰,清晨复习无前行活动干扰。

28、典型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②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2)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4)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

29、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4)精心设疑、质疑(5)课堂教学多样化 3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阅读自学的习惯(2)总结归纳的习惯(3)观察思考的习惯(4)切磋琢磨的习惯(5)课后反思的习惯

31、安全教育的途经

(1)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

(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共作

(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围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32、小学生安全常识(1)道路交通安全

①遵守交通规则,实行路队制放学 ②骑自行车须遵守的规定 ③水上交通安全

(2)校内外活动安全 ① 防止触电

② 防止落物伤害 ③ 楼道安全

④ 用具的携带及使用 ⑤ 外出游玩

(3)实验、作业安全(4)体育活动安全(5)饮食卫生安全(6)传染病的防治(7)消防安全

① 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 ② 家庭防火

(8)防止有意伤害

① 小学生如何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② 小学生遇到坏人怎样保护自己 ③ 小学生如何避免被人拐卖、绑架 ④ 小学生如何防范精神病患者的伤害 ⑤ 怎样避免斗殴的发生

33、小学生自救自护安全教育(1)如何防止烫伤(2)如何安全用电

(3)日常生活中怎样主义饮食卫生(4)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自护 ①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③ 洪水暴发时如何自救

④ 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34、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5、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儿童多动综合征(2)学习困难综合征(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

36、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与面质(2)观察法(3)自述法(4)调查法(5)心理测验

37、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有:(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活动(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38、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强化法:

如针对小明上课不敢发言的情况,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多次鼓励他发言并加以表扬,使小明逐渐克服了胆怯心理。(2)代币疗法 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3)行为塑造法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

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5)暂时隔离法

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6)自我控制法

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系统脱敏法:如一个人害怕猫,让他先看猫的图片,讨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

模块

三、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

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思想”。

(3)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班级目标管理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融为一体,实现班级目标。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3、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①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②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机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组建阶段

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2)初步形成阶段

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未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4)成熟阶段

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班主任的角色(1)授业者的角色(2)指导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沟通者的角色

9、班主任需要具备的素养(1)教育素养

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2)思想品德素养

班主任要具有奉献精神,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3)能力素养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4)身心素养 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

10、班主任的职责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11、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了解学生(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8)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12、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1)晨会活动(2)班会活动

(3)其他活动: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活动等

13、组织班级活动的途径与方法(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2)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3)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与各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

14、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性(2)自主性

(3)灵活多样性

15、课外活动的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

(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16、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变化多样,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

模块

五、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

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

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材料(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模块

六、教学实施

1、小学教学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健康的体魄(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 认识的间接性 ② 认识的交往性 ③ 认识的教育性 ④ 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①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品德教育的倾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4、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1)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 ①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我国小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2)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试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5)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7)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8)以情境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1)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9、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主要有呈现行为(如语言呈现、文字呈现、声像呈现、动作呈现等)、对话行为(如讨论、问答等)和指导行为(如阅读指导、练习指导、动作指导等)三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或者不经意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果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0、课堂组织的策略

(1)管理课堂秩序,建立良好行为标准

(2)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学习精力的有效投入(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11、导入原则

(1)导入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2)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3)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

12、导入的方法(1)直接导入(2)经验导入(3)实验导入(4)旧知识导入(5)直观导入(6)设疑导入(7)事例导入(8)悬念导入

13、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都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2)班级授课制

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制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包括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的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学制度,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所创,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道尔顿制是美国的伯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

14、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 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6、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

17、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8、学习动机的成分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小红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9、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原因分成控制点(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三个维度。

20、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从而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 重视立志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安德森的知识分类体系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相当于传统所说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个体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它相当于技能。

23、知识学习的类型

(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如学了“蔬菜”的概念之后,再学习“菠菜、萝卜”等的概念。)

(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如学了“菠菜、萝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

24、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2)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也叫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模块

七、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2、教学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如“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2)激励功能(3)反馈调控功能(4)鉴定功能

3、教学评价的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功能及用途划分 ① 诊断性评价

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包括摸底考试

② 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③ 总结性评价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也称终结性评价。(2)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 按参照标准划分 ① 相对性评价

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的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② 绝对性评价

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③ 个体差异内评价

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作为标准的评价。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可以比较个体状况前后的变化,也可以对个体不同侧面相互比较。(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方法划分 ① 定性评价

采用开放的形式获取评价信息,运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价。定性评价常采用观察、访谈、调查、查阅各种文字资料等方法获取评价对象各方面的信息,对评价对象的状况做出描述、分析与评价结论。② 定量评价

采用结构式的方法,预先设定操作化的评价内容,收集并量化评价对象的信息,运用数学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价。

(4)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 ① 教师评价

主要是指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成果进行的评价 ② 学生自我评价

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做的作业、试卷、其他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

4、教学评价的方法(1)测验法

测验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方式,通过编制问题让学生作答并提供一定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根据题目的不同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2)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根据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绩效评估法。

(3)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4)轶事记录评价法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所获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实记录(5)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档案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等学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教师资格考试必看高频简答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与联想(5)情感与动机状态(6)个性因素

2、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

(2)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4、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

5、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①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 保护好奇心

②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④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6、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2)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3)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4)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7、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2)低年级儿童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 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这反应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

8、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建立健康的班集体的舆论和合理的班集体规范

9、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召开家长会、做家访、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沙龙、组织家长委员会、电话互访、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法。

10、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2)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

(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11、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记忆技巧;内人解手真龟速!内(内容)人解(结构)手(手段)真龟(规模)速(速度)〉

①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②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③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④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⑤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3、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③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④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的生态功能

①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②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③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4)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②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③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14、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1)班主任要明确评语不是一种检查和评比,而是一种阶段性的总结(2)评价主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为期末评语的撰写积累素材。

15、知觉的一般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知觉的理解性

强调个体经验的差异。个体经验不同,知觉的结果有不同。(3)知觉的选择性

个体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4)知觉的恒常性

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保持相对稳定。

16、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17、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1)学生为本(2)师德为先(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

18、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1)生理的差异。比如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差异(2)心理的差异: ① 认知上的差异

② 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差异 ③ 个性心理差异

1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6年上)(1)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0、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2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1)双轨学制(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

22、《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你如何理解?(1)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3)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3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5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易遗忘,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26怎么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应丰富多彩,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27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的 发展的 实事求是的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主动性(3)加强语言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8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

教学相长

29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3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性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32教育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手段运用必须与教师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的结合起来 3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5 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36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来影响学习效果(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 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37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 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

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人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1)朋友关系在青少年中非常重要

(2)在情感 行为 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力量也减弱了

(3)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教育;

(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2)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始主动交往 39 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如何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2)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41 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该分阶段进行,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3)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4)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培养学生自信和女里的品质 42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3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三变两建一营造)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念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4建设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4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3(5)注重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与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与行为习惯(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学设计模板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能·······

1三维目标;(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

发···(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1)重点;·······

(2)难点·····

三 教学用具;(一般包括多媒体)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导入 故事导入 游戏导入)

(2)探索新知;例如语文1初读课文··2品读课文··

(3)巩固练习;出几道类似题型,加强知识巩固

(4)课堂总结;总结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5)布置作业;一般课后习题,最好留一些开放性 益智性的趣味作业

五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设计是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最后一道大题,占分,容易得分,也容易失分,是重点知识!

第二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孔子的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循序渐进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孔子的教学主张不包括()。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有教无类 D.教学相长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知识素养的是()。

A.政治理论修养 B.教育科研能力 C.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D.管理科学知识

5.当今社会的小学教育.出现了对儿童教育“成人化”的趋势,这一现象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6.学校上体育课时很容易不小心骨折,下列对骨折病人的现场急救措施有误的一项是()。A.若受伤肢体肿胀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B.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曲、扭转等畸形要及时复原 C.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

D.应尽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纸板、木棍等制作夹板,固定患部

7.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大类,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A.应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8.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班级管理的主体是()。

A.学生 B.班主任 C.班主任和学生 D.班干部

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0.学生选择一些格言作为座右铭以此鞭策自我,提升自我道德水平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道德修养法 C.环境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11.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叫()。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自然学法

12.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是()。

A.班级活动 B.班队活动 C.课外活动 D.少年队活动 13.以下哪项不属于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B.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C.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 D.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 14.关于学校文化,表述错误的是()。

A.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B.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C.学校硬件设备属于物质文化 D.学校文化并非成员天然形成.而是共同习得的 15.李明上课不敢发言,一旦他在课上发言,王老师就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李明的胆怯心理得到很大改善。王老师对李明进行心理辅导时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示范法 C.惩罚法 D.暂时隔离法 16.下列属于负强化事例的是()。

A.老师对迟到的学生罚款 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17.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岁。

A.4~6 B.6~8 C.8~10 D.10~12 18.小狗听到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能跑过来,这是()的反应。

A.第一信号系统 B.非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系统 D.第三信号系统

19.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隔2秒比较合适,相隔太长时间才发起跑信号,影响运动员成绩,原因在于()。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起伏 D.注意的指向性

20.某小学王老师采取“贴笑脸”的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德育方法属于()。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22.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23.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4.材料: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

(1)评价新老师的教育机智。(8分)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12分)

25.材料:

某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3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40分)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该如何开展识字教学。(10分)(2)如指导二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20分)27.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10分)

(2)若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本课,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20分)

28.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英语句型操练的三种主要形式。(10分)

(2)若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种操练活动,并分别说明理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有: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官学与私学并存。双轨制是近现代教育的特点。2.【答案】D。解析:孔子对同一个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是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性而实行的教育,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答案】D。解析:教学相长的主张出自《学记》,不是孑L子的教学主张。

4.【答案】B。解析: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教育科研能力属于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5.【答案】C。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按照成人教育的标准去要求小学生,不能搞“一刀切”。

6.【答案】B。解析:对骨折病人不要勉强解脱衣服,若受伤肢体肿胀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曲、扭转等畸形不可勉强复原。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应尽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纸板、木棍等制作夹板,固定患部。

7.【答案】D。解析:布卢姆将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类,从最低到最高分别是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8.【答案】A。解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9.【答案】D。解析:效果律指某一行为在某一情景下出现时,如果受奖励,那么它下次出现的几率就会增加;如果受到惩罚,下次出现的几率就减少。

10.【答案】B。解析:道德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道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题干中“座右铭”“鞭策自我”等强调自我反思,属于道德修养法。

11.【答案】B。解析:由老师发起,并由双边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可判断为谈话法。

12.【答案】B。解析: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13.【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14.【答案】B。解析: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15.【答案】A。解析: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16.【答案】B。解析:负强化主要是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A项撤销的是积极刺激,属于惩罚;C项属于回避条件作用;D项是消退。故本题选B。

17.【答案】C。解析: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18.【答案】A。解析: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看作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看作第二信号系统。虽然主人叫狗名字是以语言为中介,但对于小狗来说,它并不是因为理解语言的意义而产生反应,而是将这种语言作为一种物理性条件刺激。

19.【答案】C。解析: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或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作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如果间隔时间太长,人的注意就会动摇。

20.【答案】A。解析:品德评价法是依据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予以评定、褒贬.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教育的方法。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22.【参考答案】

讲授法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23.【参考答案】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问的过渡。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够充分认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机智地运用相关知识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小雷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2)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材料中,小雷喜欢做小动作正是注意力不稳定的表现。此外,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因此,后来的新老师对小雷微笑赞许能够提供给小雷积极的反馈,促使他可以依据这种反馈信息作出行为的改变。

25.【参考答案】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地思维,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变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开展识字教学: 第一,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开展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在低年段应该贯彻“多认少写”的原则,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第二,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第三.利用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识字教学,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写字教学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五.汉语拼音教学应尽量具有趣味性,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并与普通话和识字教学相结合。(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图、梨、笼、浪、粱、燃、勤、劳、颊这9个生字,能够会写波、浪、灯、作、字、苹、丽、劳这8个生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关于秋天的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方式掌握关于秋天的词汇,并加强自身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秋天的色彩,体会秋天的美丽与丰收的喜悦,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一年都有什么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哪些美景?大家知道秋天都有哪些美景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图画》!放映关于秋天美景的幻灯片。

二、交流,讲读课文

同桌为一组.交流阅读课文。(一)初读,掌握生字词

请同学们读课文,读给同桌听,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象秋天美丽的景象。教师指导读准音难字:梨、笼、浪、粱、劳。

学生提出形难字,教师范写,小组间讨论并分享记忆方法:波、浪、苹、劳。(二)精读,体悟秋天美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思考: 1.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这幅美丽的图画是什么样子的? 2.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黄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你感受到了秋天的什么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阅读指导:读出秋天的美。读出喜悦的心情。

三、升华.巩固提高

师:小朋友们.秋天美不美?是谁使得秋天这样美? 指导学生朗读: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读出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加深情感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景了吗?你们觉得美吗? 请小朋友们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画笔把今天感受到的秋天的美景画出来。明天与其他小朋友们分享。27.【参考答案】

(1)通过本教材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知识技能:在实际问题中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换算等数学生活常识。数学思考:在参与观察、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推理演绎能力,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了解与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且熟悉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知道货物的价钱,熟悉人民币的换算,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取币、付币、换币、找币等活动中逐步学会合理地使用零用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映超市场景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都喜欢和爸爸妈妈逛超市吗?在超市里我们需要什么来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呢? 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

二、小组活动.讲授新课

将5—6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活动。1.认一认

活动一:每组学生面前有一个小钱箱,箱内有1分、5分、1角、2角、5角、1元等纸币与硬币,请小朋友找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与组内伙伴分享你是怎样认识它的? 小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可以通过看数字,以及后面的单位,或者根据颜色、大小等方面进行识别。2.换一换

活动二:一个练习本5角钱,你要买1本,该怎么付钱? 可以付一枚5角钱硬币:也可以付5个1角钱硬币…… 如果是要买1根1元钱的圆珠笔,该怎么付钱? 小结:10角就是多少分,1元是几角。3.找一找

活动三:1块橡皮5角钱,我有1张1元的人民币。售货员阿姨找给我多少钱? 小结:1元就是10个1角,买橡皮用掉5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我5角钱。

三、模拟购物.巩固提高

我们的小超市开张啦!里面的商品真多呀!圆珠笔1元钱,橡皮5角钱,笔记本也是5角钱…… 组织同学们进行模拟买卖活动,巩固识币、换币、找币等知识。

四、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 小朋友可以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民币问题查阅资料或者请教爸爸妈妈.下节课我们来个人民币知识小竞赛!28.【参考答案】(1)①机械性操练

机械性操练是句型操练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操练时理解的要求很低。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多次机械操练,正确无误地记忆句型,养成习惯,并能自动地初步掌握句型。机械性操练最常用的方法是:重述法、转换法、并句法等。

②意义性操练 意义性操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操练,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用英语表意。教师提出一些要求、情景、范围,让学生作出回答。但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可以预料的。意义性操练的常用方法有问答法、句型转换法、串联(接龙)操练法、按图操练法等。

③交际性操练

交际性操练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情景中,自由使用所学的句型,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正常交际的技能。学生的交际言语不受某些句型所限制,也不受某一堂课的句型要求所限制,交际性操练的方法有:讲故事、看图说话、情景对话、角色表演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说、认读sweater,jacket,dress,skirt和T-shirt等主要词汇;学生能够听懂、说出指导语,并按要求做出相应动作,如take off your jacket,put on your coat,hang up your T-shirt,put away your skirt.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与生活相关的“衣物”表达,使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使用的简单英语,学会将语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学会归置自己的衣物,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3)操练活动

①机械性操练活动——齐声跟读

教师逐个读出新单词和句型,让学生边齐声跟读边做动作。例如: T:It,s cold todav.PIease put on your coat.(教师在给出示例的同时,结合表情、姿势等做出相应动作。)学生边做动作边跟读。

T:It’s hot today.Please put on your skirt.最后.教师对大家的表现给予评价。

(设计理由:齐声朗读鼓励人人开口,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可以在指导他们形成正确语言习惯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边跟读边做动作,辅助一些体态语言,可以激起学生跟读、朗读的热情,避免了机械操练的枯燥性。)②意义性操练活动:Say and Act 教师给学生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两个学生一组,根据图片进行对话交流。学生先用I like…句型向对方描述自己喜欢的衣服,然后再互相发出指令,让对方做出相应动作。例如:

A:I like the white sweater with the red skirt.B:I like the blue dress.A:Take off your jacket.B:(做动作)B:Fold your sweater.A:(做动作)之后教师选取两组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设计理由:设置意义性操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新知,表达语义。两人练习,说与做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其中。)③交际性操练活动:角色扮演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小组,四人一组,可以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也可以扮演售货员与顾客,也可以演示一个聚会场景。运用所学的关于“衣物”的单词和句子,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先给学生做出一个示范。例如:

Child 1: I like my blue skirt very much.Mother: It's cold today.Please put on your coat.Child 1: Ok, I'll put away my skirt and put on my coat.Father: I will clean our room.Please hang up your T-shirt.Child 2: I'm washing my clothes.Who can help me put away my T-shirt? Child 1: I can help you.Child 2: Thank you, my dear sister.(设计理由:角色扮演是将真实生活情景带人课堂,让学生根据假设的情景,充分想象,充当不同的人物角色.运用所学语言开展交际活动。这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第三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真题《小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是()。A.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B.上海泸南三等学堂 C.南洋公学外院 D.俞复等设立的三等学堂

2、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目标具有三个维度,他们是()。①知识与技能 ②知识与兴趣 ③过程与方法 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而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德莫克里特 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6.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是()提出的。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阿特金森

7、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A、学科课程理论 B、活动课程理论 C、社会课程理论 D、要素课程理论

8、.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沛西•能 B、卢梭 C、孟禄 D、勒图尔诺

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在教学中贯彻()。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性格发展的关键期是小学()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1、班主任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设计并开展()。A、小组活动B、少先队活动 C、班级教育活动 D、课外活动

12、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A.科技活动B.学科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社会活动

1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年。A.1862年B.1898年C.1902年D.1922年

14、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A.小组 B.班级 C.年级 D.教研室

15、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A.体育活动B.群众活动 C.文娱活动 D.课外活动

16、依据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A、教学总结 B、教学分析 C、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

17、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样品样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观导入 B、联系导入 C、事例导入 D、悬念导入

18、教学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对性评价 D、学生自我评价

19、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专断型

20、乐曲《茉莉花》不管用哪种乐器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出来,这种现象属于()。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整体性

二、简答题。(共三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特点。22.简述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3、简述小学德育的原则。

三、材料分析题(共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吴老师的专制的管理班级方式遭到学生的集体造反。应该让学生一起商量班级管理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班级的不足和自己的责任;其次,把任务按小组分配给同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争;再次,一起为班级要设提建议;最后,增强双方沟通,渐渐地班级中呈现出一派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新气象,以前的坏风气消失得无影无踪。(1)现代班级管理的理念是什么?(4分)(2)吴老师最初管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8分)(3)吴老师后来管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8分)

25、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根据某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实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四、教学设计题(共1道题,每题35分,共35分)

26、材料一:

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荼,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问题:(1)简要分析该文本的写作特点。

(2)根据课文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并简要说 明理由。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真题《小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每小题2分,共40分)

1.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交往来展开的,活动的过程就是()的过程。

A.交往 B.学习C.德育

D.认识

2.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A.连续

B.发展变化

C.现实

D.具体 3.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方面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4.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是()。

A.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B.组织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C.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D.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兴趣

5.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对与小学班级管理目标和教育价值非对立的内容,一般采取()的策略。

A.宽松

B.推荐

C.禁止 D.优待

6.小学班级是一个双重性的组织,它既是学校的基层组织,也是()的基层组织。

A.中国儿童先锋队 B.社会少年先锋队

C.中国少年先锋队 D.国际少年先锋队 7.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

8.对学校而言,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包含()。

A.教育——在家长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B.代替——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应当出面解决

C.引导——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D.辅导——开展家长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 9.课堂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A.规范 B.舆论 C.课堂气氛

D.凝聚性

10.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1.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2.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

A.顺序性

B.层次性 C.自主性 D.广泛性

13.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习阶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指导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14.科学学习要以()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A.合作 B.交流 C.探究 D.实践

15.难以充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能力分组制

16、早上起床,发现外面的地是湿的,判断前一天晚上下雨了,这种心理现象属于()A、记忆 B、注意 C、思维 D想象

1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格赛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年通过。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19、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A.操作性条件反射 B.遗传性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非理性条件反射 20、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幼儿期 B.婴儿期C.少年期D.青春期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小题10共30)

21、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2.简述如何利用教师机智处理突发事件?

23、简述小学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共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一天,于老师忽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职权”呢?于是她决定试试。于老师经过认真考虑,选了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这使郑莉莉既感到骄傲,又感到了压力,她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在她的“任期”内,她从早自习到晚放学事事操心,俨然一个老师模样。对她的工作,于老师绝不插手。但是,暗地里,却时时刻刻盯着,对她处理得很好或不当的地方都会找机会一一指出。她很快适应了角色,除了管理好日常班级工作外,还把每周的班会课主持得有声有色,把各种活动组织得生动有趣。接着,班里又产生了第二位、第三位……班主任。自从学生来当“班主任”的办法诞生后,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班上获得“流动红旗”的次数越来越多,来自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称赞也越来越多。

于老师让学生来当“代理班主任”体现出他怎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试用教育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25.下面是几位科任教师对一个班级纪律问题的议论:

数学教师:“二班学生一点不听话,我没得精力管那么多,不听课就算了,他讲他的,我讲我的。”

语文教师:“二班学生要管得严,我上课他们就不敢闹,清风雅静的。”

音乐教师:“我没得精神去骂他们,课实在是上不下来,我就找班主任来压阵。”

接着,几位教师七嘴八舌地议论:“他们就怕班主任。”“见了班主任就像见了猫。”“猫一走耗子就翻堂。”

“学生都一样,欺软怕硬,这是规律。”……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上述教育现象。

四、教学设计题(共1道题,每题35分,共35分)

26、材料一:

触摸春天

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了。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问题:(1)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2)如何指导中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真题《小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每小题2分,共40)1.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指导的“三中心”是()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2.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年通过。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4.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A.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洛克和《教育漫话》D.杜威和《民本主义与教育》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A.心理模仿B.生物本能C.人的理性D.生产劳动

6.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同时 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这说明其品德发展到()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7.普通中小学生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的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8.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华生

9.()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效果在四个月后仍很明显。A.观摩教学 B.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C.开展微格教学 D.反思教学经验

10.将“飞机一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运用的是记忆术中的()。A.位置记忆法B.简缩和编歌诀C.谐音联想法D.视觉联想

11、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当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12.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和监控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赞誉为()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14.上初中以来,刘俊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发展阶段。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15. 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转移

16、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17、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水平。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俗

18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9、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设计教学活动B.开展各种活动C.帮助学生成长D.社会角色学习20、班级管理和对个别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10共30分)

21、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22、建构主义学习观。

23、小学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案例分析。(共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4.张三是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反映该学生学习习惯差,作业拖拉,懒散,纪律松散,上课爱说闲话,甚至随意离开位置,平时课余时间都沉迷于网络游戏,放学后经常出入学校附近网吧,也爱和班级同学打架,爱搞恶作剧,如把粉笔灰撒进同学饭盒里,上课无故拍打周围同学肩膀,影响同学听课。经班主任老师了解,张三一家三口,父亲常年在上海打工,很少回家,母亲在一个综合市场摆摊位卖服装。平时张三都是由母亲照顾。双休日基本上会跟随母亲在市场内,综合市场里人多事杂,绝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注意言行举止,导致张三平时出现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母亲因忙于生意,对儿子疏于管理,待到儿子犯错时则是一顿打骂,而爷爷奶奶非常溺爱孩子,平时宠爱有加。

问题:(1)张三的种种行为是不良品德行为吗?请给出诊断的依据。

(2)结合本案例,试述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3)针对张三的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当今小学生 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25、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觉得学英语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个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四、教学设计题(共1道题,每题35分,共35分)材料一: 长 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嘹望口和射口,供嘹望和射击用。城墙项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二个伟大的奇迹。问题:(1)请分析文本景物描写的特点?

(2)若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3)围绕教学目标,试设计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2014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真题

(120分钟,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影响因素。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A 加里宁 B 马卡连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择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中的这句话表面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A 差异性 B 可变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3.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这说明教育文化具有()A 传递功能 B 创造功能 C 更新功能 D 传播功能

4.在我国历史上,一“中学为体,西体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全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5.在教育研究文献中,各位文物、教育史专著,名师教育实录等属于()A 事实性文献 B 工具性文献 C 理论性文献 D 经验性文献

6.当学生摔倒后出现头疼、恶心等轻微脑震荡症状时,教师不宜采取()A 电话通知家长,具体告知情况 B 送校医务室或附近医院就诊 C 卧床休息,适当减少饮水和进食量 D 按摩并热敷受伤的部位

7.三(1)班现在“每月一星”评比活动中,将本月乐于助人的同学的照片张贴在光荣栏上。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 说服教育法 B 实践指导法 C 陶冶教育法 D 品德评价法 8.小斌既想得高分又不愿意努力学习,这种心理冲突属于()A 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 趋避式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9.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飞进来一只蝴蝶,大家都把视线转向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随意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10.小红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提别认真。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 认知的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 生理的内驱力 D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11.丽丽花10分钟背会了《山行》这首诗,接着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知识保持方法属于()

A 及时复习B 使用记忆术 C 分散集中结合 D 适当过度学习

12.针对小明上课不敢发言的情况,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多次鼓励他发言并加以表扬,使小明逐渐克服了胆怯的心理。王老师运用的方法是()A 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 自我控制法 D系统脱敏法

13.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学目标为成三大领域,其中不包括()A 认知领域 B 情感领域 C意志领域 D 动作技能领域

14.张老师用一套试卷对程度相当的两个平行班进行测试,学生的成绩基本一致,这说明这张试卷具有较好的()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15.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各地可以对国家统一规定的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课程结构的()A 可操作性 B 可替代性 C 可转换性 D 可度量性

16.小学《品德-生活》的教学目标,应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段话说明课程具有()A 生活性 B综合性 C 开放性 D 活动性

17.张老师开始上《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而且还会小提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这属于()A 直接导入 B 经验导入 C 故事导入 D 直观导入

18.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这观点要求小学教学应当遵循()

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9.根据载体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

A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B 教授化课程资源与学习化课程资源 C 条件下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 D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20.《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研发或选用。该课程属于()A 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B 国家规定的选修课 C 地方规定的必修课 D学习规定的选修课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2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2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三、材料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4.1.材料: 荣获第62届美国国家教师大奖的瑞贝卡,他在颁奖大会上说“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应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应用技巧、爱心、知识、去引导他们,感化他们,去实现这一切”

问题:(1)说说你对“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的理解。(10分)(2)结合材料,说说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10分)

2.材料: 作文课上,李老师说:“作文材料像大海中的浪花,多得数不清。同学们要从生活中捕捉各种作文素材”我正在上课说着,忽然一位同学说“不对,作文材料不像浪花,是各种各样的小雨,在作文材料的海洋里是捕捉更多又有价值的“小鱼”。”挺到这么一句话,我很生气,想要斥责他上课乱说话,后来我使自己冷静下来,平静地说:“这样的想法和比喻很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的想法”,后来在我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我自已原来开始的比喻要好很多。

问题:(1)请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10分)(2)谈谈教学过程种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2小题,26,27,任选一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一小题计分,40分)

1.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日月潭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化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fu huan rao mao yin zhu xi meng 附 环 绕 茂 隐 筑 晰 朦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10分)(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预测题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CAACA DADCD ABCDB DCBCCB

二、辨析题

22、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比个别教学要好。

此说法是错误的。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制各有利弊,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班级上课制相反,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但是他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能系统的进行教学,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3、品德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此说法是错误的。品德形成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阶段。是一个从意识要外显行为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

24、迁移一定对问题解决起促进作用。

此说法是错误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影响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对问题产生积极影响的是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所以迁移不一定总对问题解决产出促进作用。

25、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起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

此说法是正确的。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只是正强化是呈现刺激,而负强化是消失或者减弱刺激。

三、简答题(略)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疏导原则(我高兴地赞赏说:“真了不起!你的爸妈一定很高兴,相信你是个有志向的孩子。”这时,孩子的话多了,冷漠的表情消失了,白皙的脸上有了红润); 长善救失原则(我在班上读了他的作文,一方面是让全班同学在写作文时要说真情说真事,去掉一些用华丽的词句堆积起来的情节,另一方面是让他明白,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且很欣赏他,希望他能很快进步。后来,班上的同学告诉我,徐春阳说自己如果不改正缺点,就对不起老师);

因材施教原则(他剪掉长发,变换了装束,身上那种吊儿郎当,脸上那种无视一切的漠然表情消失了。我又有意安排他做小组长,不失时机地对他取得的点滴成绩予以表扬。他似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学习和纪律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31、【参考答案】正确指导结果归因;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预测题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BDBBB ADADB CABCD ACDDDA

二、辨析题

22、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此说法是正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直接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3、知识直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首要环节。

此说法是正确的。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24、根据迁移发生的影响方向不同,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此说法是错误的。根据迁移发生的影响方向不同,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是根据影响的效果不同来分的。

25、焦虑总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此说法是错误的。适度的焦虑能对学生产生有利影响。

三、简答题(略)

四、材料分析题。30、(略)

31、【参考答案】(1)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为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2)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如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预测题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BDDCB DABCD BBCCD CDBBD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模仿性。

此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中“教育活动”本质区别是目的性,而非模仿性。

2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此说法是正确的。德育过程就学校教育来说,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形成正确思想品德观念、行为的过程。

24、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此说法是错误的。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对问题解决最有好处,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5、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此说法是错误的。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包括了积极的正迁移,也包括了消极的负迁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把整个课程设计分为了四个阶段: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

27、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略)

28、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略)

29、简述教师劳动价值的特点。(略)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遵循这些原则教学,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友好的良好关系才能有效地教学。

31、【答案要点】中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发展有典型的特点:过度关注自我;情绪两极性;性别角色混乱;人格冲突;人际关系冲突;性心心理问题。同时,中学生也处于身体突发猛进的增长阶段。

第四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当代小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施

(三)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与规范

(四)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五)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请简述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①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②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③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④孔子关于教学内容的观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六艺,其他指道德行为规范。

⑤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朱熹提出)。

——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请简述《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作用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②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预时孙(xùn)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贡献。

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性教学原则。

(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5.简述杜威的教育贡献。

杜威(1859—1952),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2)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教育的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3)论课程与教学 活动课程

(4)提出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6.简述素质教育的含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简述新时代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8.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二)创造性

(三)长期性

(四)示范性

9.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10.简述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加强自身修养

(四)发扬教育民主

(五)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人际沟通艺术

11.简述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2.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方法。

(一)进行社区调查,了解社区资源情况

(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三)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资源

(四)了解最新科技成就,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

(五)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3.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

(1)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立足于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3)开发主题是教师、学生和家长而非专家(4)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5)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学校教育哲学。

14.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5.简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育人为本的学生观

(二)开放的大课程观

(三)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四)三维目标观

(五)自主学习观

(六)发展性评价观

16.简述新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7.简述新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而非结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教学更关注人而非学科。

(5)关注体验式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18.简述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19.简述小学教育研究的意义

最突出的成果是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重塑角色形象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三)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实践,摆脱教育困境

(四)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行为

(五)有助于增强教师职业乐趣和价值感,舒缓倦怠

20.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课题选择

(二)查找文献资料

(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四)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六)研究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结题

21.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有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一致;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22.简述行动研究的步骤。

(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

(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3.简述叙事研究的一般程。

1.确定研究问题 2.选择研究对象 3.进入研究现场 4.进行观察访谈 5.整理分析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

24.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控制注意?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25.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3.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 4.记忆的心理卫生

26.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27.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6.情绪与动机

7.个体的智力水平

28.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儿童初期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额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2)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

(3)儿童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的知识的兴趣有待发展。

(4)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中的作用逐渐降低。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

29.简述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方法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30.简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方法。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3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2.简述德育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使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导向性原则(我国德育的根本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正面诱导原则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行为规范。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批评和处分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四)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确保德育切合小学生的实际以及连贯性和巩固性。

(六)集体教育的原则

贯彻集体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七)长善救失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2、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

3、要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33.简要列举德育过程的基本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基本方法。

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讨论、参观、报告。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典型、示范、评优等

(三)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也称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等。

(四)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五)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也叫奖惩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六)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也称个人修养法或自我教育法,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慎独”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34.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一)全面了解、深入分析、关心尊重每个学生

(二)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组织指导班级活动

(四)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工、家长、社区联系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35.简述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做好操行评定工作

5.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36.简述教学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1.积极主动,严肃认真 2.沉着冷静,善于控制 3.严宽适度,掌握分寸 4.满怀爱心,教书育人

37.简述教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

·热处理法 ·冷处理法 ·宽容法

·因势利导法 ·寓教于喻

·爆炸式教育法

38.简述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理解)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9.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理解)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0.简述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理解)1.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3.巩固性原则

(1)定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观点: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5.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7.量力性原则

(1)定义: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观点: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1)定义: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41.简述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42.简述教学情景创设的基本要素。(了解)

第一,情境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力因素和相关学科的因素。第二,素材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第三,情境具有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感因素,具有学生参与的角色要素。第四,教学情境中包含大量的课程资源,具有可供操作的硬件设施与时空要素。第五,情境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索问题的兴趣。

43.简述教学情景创设的一般程序(了解)

第一,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落实点 第二,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和经历,运用贴切的教学素材 第三,筛选丰富的课程资源。

第四,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第五,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

第六,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以便及时调整方案

44.简述教学情景创设的基本方法(理解运用)

第一,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第二,生动讲述,创设想象情境 第三,设疑启智,创设探究情境

第四,营造氛围,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第五,联系生活,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4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1.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

2.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要高。

3.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

46.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一)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三)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四)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47.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一)内省反思

1、总结反思

2、档案袋反思

3、自我提问反思

(二)交流反思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2、诊断反思法

3、比较反思法

4、对话反思法

5、录像反思法

第五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第1章 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

1、小学教育的任务:

(1)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2)具体任务:①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②引导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③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培养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渐发展对道德的理解。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学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1、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萌芽阶段(1)《学记》(礼记,中的篇目)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步教育专著。《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反对司机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提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四个基本环节;提出“庶、富、教”的观点。(3)墨翟,“兼爱”“非攻”。(4)道家,顺其自然。

(5)苏格拉,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6)柏拉图,《理想国》。(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里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

(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步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教育学创立阶段

(1)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

(4)康德,德国哲学家,把教育学作为大学一门课程在大学授课,《康德论教育》,认识为宜需要教育的动物。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6)洛克,英国教育家,提出“白板说”。(7)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科学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8)杜威,美国教育家,《民主主义教育》,新三中心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教育学发展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5)赞可夫,苏联教育家,《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达到一般发展。

(6)布鲁纳,美国教育家,《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学科中心课程论。

(7)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范例教学原理》。(8)皮亚杰,瑞士教育家,《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发展学生的智力。(9)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认为全面和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10)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我国近代教育家

(1)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思想。

(2)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

(3)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主张“知行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4)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提出生活教育思想。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资本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课程

1、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2、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3)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3、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指导教师工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作用:是学生获得知识进学习的主要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基本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3)内容联系观,既课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1)漫长性。

(2)生长性。

2、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

(3)主体性和示范性。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培养周期长;间接性:不直接创造财富。(6)系统性。教师之间、年级之间相互协调配合。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背(背过)(1)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2)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内容。(3)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创新能力。

5、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三阶段发展

关注生存。

关注情景。

关注学生。(2)四阶段发展

职前储备。

入职调整。

巩固稳定。创新成熟。(3)五阶段

新手、进步新手、胜任性、精通型、专家。

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7、《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师德为先。

热爱教学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做出结论。(7)撰写成文。

3、教育文献的主要方法(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法。(4)综合查找法。

4、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

(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

5、教育科研成果撰写要求 教育观察报告 ①题目 ②引言 ③正文 ④观察结果 ⑤附录

教育调查报告 ①题目 ②引言 ③正文

④讨论或建议 ⑤结论 ⑥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 ①题目 ②引言 ③实验方法 ④实验结果 ⑤分析与讨论 ⑥结论

经验总结报告 ①题目 ②前言 ③正文 ④结尾

教育科研论文 ①题目 ②内容提要 ③序言 ④正文 ⑤结论 ⑥参考文献

下载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 素质教学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从教室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 3.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测试八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标准预测试卷(八)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6简述小学生......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5......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1-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归纳 1.为什么说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