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心理学实践报告
教育心理学实践报告
小组成员:安明玉,孙美静,曲秀元,王艳,任春雷,金雨
大家眼中的学前教育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本科一班 组长:王诗傑
露
一、调研过程
首先,经过小组讨论,选定调研题目“大家眼中的学前教育”,并将其分为四个方面展开调研。
第一部分:重师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眼中的学前教育,由小组内成员各自阐述看法,经孙美静、曲秀元进行归纳和整理。第二部分:其他学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眼中的学前教育,由王诗傑负责此部分。以互联网访谈的形式,对东北师范大学2011级学前教育的5名本科学生进行访谈,并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第三部分:重师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眼中的学前教育,由王艳、任春雷负责,对2名重师高年级学前教育本科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并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第四部分:幼儿园教师眼中的学前教育,小组成员集体到幼儿园(陈家桥蓝精灵幼儿园——重庆沙坪坝区民办幼儿园,三级)参与半天的教学活动,并对6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由安明玉、金雨露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最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畅谈此次活动中自己的心得体会、收获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等。
二、调研结果与讨论
(一)重师2011级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眼中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无疑是学习前的教育工作,即准备工作,也是最基础的。
从国家的方面看,一个国家若想繁荣富强,必须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很突出,其中文化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教育的必要性,而学前教育作为基础,其工作做好就会为更好的培养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近几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大部分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于是家长们都形成了一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这就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社会的方面来讲,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仅需要个人,更需要全民的素质来维持,则学前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另外,由于国家实施的五年计划,使原本被忽视的学前教育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了保和育方式,对幼儿进行保护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既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不会过早的造成以后学习上的压力,还可以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为其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另外,对于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本专业收到重视,利于我们日后的就业。但从另一层面来说,我们自身又能否胜任?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思想启蒙、潜力开发以及身心发展都有影响,若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不过硬,则不能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作用。相反,甚至会耽误儿童的发展,以致影响其一生。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要积极到幼儿园去,在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探索正确的儿童教育方法。更要端正态度,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热爱它,还要爱孩子,并主动去接触和了解他们,才对得起家长所寄托的希望,才无愧于自己的责任心。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轻松。
(二)其他学校2011级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眼中的学前教育
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2011级5名学前教育专业同学的访谈,得到了如下他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首先,从情感方面来看,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可以说他们喜欢甚至热爱这个专业。因为对这个专业的学习,让他们成为了会关心别人、有爱心的人,而且更加了解了儿童的心里和他们的成长过程,使得他们更加懂孩子,更加接近纯真的心灵,他们认为这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其次,从学习过程来看,他们每周三都回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见习,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儿童,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们也存在困惑,比如钢琴技能需要有怎么样的水平;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应如何应对和加以引导;在这个利益化的社会中,如何坚持教育公平等。而这些都需要随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今后逐步解决。
然后,是毕业后发展方向方面,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大好,他们其中3人选择直接工作;由于希望今后做学前教育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向更高的领域发展,2人选择了考研。
最后,从前景展望和意见方面,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很重视学前教育,所以他们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这是一个朝阳行业,有非常大的潜力。同时,他们希望国家可以更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新一些老旧的教学硬件设施,更有利于学习。
这就是他们眼中的学前教育。
(三)重师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眼中的学前教育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本专业,提高专业意识,在二零一一年度至二零一二年度下学期,我们有幸采访了两名刚刚参加过保育实习的学姐,以下是访谈记录:
1、问:你们进行实习的幼儿园环境怎么样?
答:我们在一个小区内的幼儿园实习,设施还算齐全,老师的仪表比较好。
2、问:实习过后,你们眼前幼儿园的景象和你想象中的大吗?
答:有一定差距 问:差距是什么?
答:在我们印象中,幼师是很有爱心的形象,但直到我们去实习后,才发现幼师其实很凶,有时会吼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来维持秩序。班级里没有什么活力,感觉老师没有激情。问:是什么原因呢?
答:她们说干了很长时间,产生职业倦怠。再者,有些孩子很不好管,必须用这样的方法。
3、问:有没有一些积极地感受呢? 答:也有,例如,我们实习过程中,由于我们是新老师还是很友善的对待他们,所以小朋友们很喜欢我们,总爱缠着我们,让我们感受自己是有价值的。
4、问:你们所学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的情景相对应吗?
答:不对应,不过一些技能,如美术和舞蹈还是有用的,但是一些理论感觉好像没怎么用到,但有一些还是有用的,如课程论什么的。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在实习中用的比较多的是钢琴、舞蹈和美术,但还会受到工作环境的限制,有些幼儿园教学资源较差,设施不齐全,会用风琴代替钢琴等。所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多方的努力。同时,将理论合理的应用到实践中,将秩序整理的井井有条,教师的职业倦怠心里或许会减轻些。
无论如何,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学好它,不仅要学好专业课,同样要多思考,多了解一些真实案例,树立一个母亲的形象,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母亲去呵护他们。同时要积极实践,做好反思。
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融汇贯通,实现能力的提升。
(四)、幼儿园教师眼中的学前教育 访谈内容归纳整理如下:
1、您工作中幸福感的来源?
(1)幼儿懂事:怕老师削铅笔累,给老师带铅笔刀;给老师带好吃的东西;帮老师干活;关心老师等。(2)老师与幼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师不在班时,幼儿会想念老师。
(3)童趣给老师带来快乐
2、您觉得现在孩子难管吗?难管在哪里?
基本认为孩子难管,个别人为孩子特别难管,个别认为只要注意方式就不难管
原因:(1)孩子好动
(2)孩子娇生惯养,比较娇气
3、您的睡眠好吗?(是否时间充足,不易惊醒?平时注意力集中吗?上课是否会走神?)
三种情况:(1)挺好的(2)偶尔不好
(3)十分不好,脑中装着孩子
上课一般不走神
4、您有厌教心理吗?什么时候?原因?(是工作本身,还是员工关系)
基本无,有时候有是因为孩子调皮,或是孩子受伤了,很自责。
5、对工作环境满意吗?有何要求?
不满意:(1)教师配备少(一班1~2人)
(2)添置教具
(3)教师无午休
6、您对教学大纲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有的无概念,有的认为以前对教学程序不满意,但反小学化后觉得还可以。建议多做游戏。
7、您有什么新颖的教学方法可共享,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方面?(1)从讲故事来说:声音洪亮;动作夸张、生动;道具美观、可爱;幽默
(2)请调皮的孩子当小老师;或用新颖的东西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8、您对现在的工资满意吗?
不满意,想去公办幼儿园或是调高一点即可
9、您觉得此专业毕业后除了幼儿教师还有什么职业可供选择?
小学;培训机构;开特长班
10、您对此专业前景有何看法?
大部分乐观,工作易找,近几年越来越受重视。
极少不乐观,对于女性,工作时间短,受年龄、生活限制;社会关注幼儿多,对幼儿教师关注不够。
11、您应聘时具体考什么?需注意什么?(1)先了解应聘对象园
(2)注意衣着,不要太严肃(专业原因)(3)各项技能考察
(4)自我介绍(突出自我优势)(5)专业理论觉得用不上
12、是否打算自己办园?
不打算,资金不足;孩子安全问题责任重大
13、其他建议:
(1)每天的餐应不一样,要富于变化(2)上课不能专注于一个学生,要顾全大局(3)课程安排可自行调整,不可讲额外功课(4)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5)不赞成另开补习班(6)家长与教师要相互配合 感受:
经过一下午的访谈,让我们很感动。首先,是陈家桥蓝精灵幼儿园的老师们饱含激情和亲切的态度,并全力配合我们的调研工作。其次,让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虽然我们专业的前景相对较好,但如果想达到自己真正能感到幸福的程度,还要花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并且有些幼儿园的设施还不够完善,我们认为国家针对这一现象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现就职的老师中,有一部分仍感受不到幸福,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是否实行的一些条例还不够完备。但通过这次访谈,我们能从老师脸上读出他们对学生的喜爱及责任感,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对职业的热情。给我们印象颇深的是,幼儿们很在意教师的语言能力,幽默、诙谐、生动的语言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必需的。
(五)总结
通过这次以“大家眼中的学前教育”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使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了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今后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完善和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当前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以过硬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渊博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以极大地热情和爱心去开启儿童的心灵之窗!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与实践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实践教学
本人在目前主要从事高教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管理,传统上,各学校的高教管理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研习以往的经验和做法,传承的多,革新和研究的较少,有体制的原因,也有人员知识素养的原因。未来,高教管理必然要主动研究和吸收包括教育心理学等高教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我主要谈自己的学习感想和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心理,以及教育理论。研究对象是教学和教育的心理规律,研究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机理问题,探究认识过程的形成,智力发展的标准,确定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有效智力的发展条件,研究师生间和学生相互关系的问题。此外,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个性化教育问题,个别学生的个别教育指导问题,也就是因材施教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互补,是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的桥梁,对于工科专业尤为重要,良好的实践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深化理论教学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兴趣,磨练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从实践教学所具有的特色优势来分析,使得学生学习具有更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重视实践技能和外在行为的变化的特点,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特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群体实现有效教育和有效学习。(1.教育心理学研究热点,成果,最新的理念)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从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成果来看,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了学习心理中学生受教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教学心理中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探讨、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分析。
学习心理角度所研究的成果来看,学生受教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进行影响。其一是学生,其二是教师,其三是教学内容,其四是教学媒体,五是教学环境。学生特征具有多样化,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等群体差异和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学习方式及智力水平等的个体差异,这使得教学过程随之丰富起来,可以说学生是学习教学的主题承载者。承认学生的主体角色,并不否认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还有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播的主要目的信息,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教学安排对教育成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另外,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容量大小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后是教学环境因素,由课堂设施、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和课堂纪律、授课气氛、校风及文化背景等社会环境两个层面组成,同样在教学效果中意义重大。
针对教学心理中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心理聚焦于新的教育模式探究,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研究热度高,实践证明,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的显示速度会影响学习的理解效果,但是对识记不产生影响,其他的新型教学方法也渐进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育心理学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种模式有效地拓宽了教学途径,多媒体理念更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这种新理念新模式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第三个热点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研究,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生学习心理和动机来源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剖析,主要有两方面,自身学习兴趣和外部学习环境。自身兴趣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有效性有很大程度上的决定作用,而外部环境,比如学习氛围、学习任务等对学生学习动机也有一定影响。由此研究发现,学习动机的心理在有效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2.实践教学特点,传统理念方法,理论经验做法)
通过实践环节,可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合理性、原则性和目的性进一步体现了实践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从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来看,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校内课程实践设计,二是校外场地实训。
校内实践形式主要是课程课题设计形式,通常是在规定时段内将学生集中于规定地点进行实验授课,并交付规定课程设计任务,或安排单人独自完成任务或固定人员分组进行设计,这种课设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校外场地实训模式,采用生产实习于校外实现教学观摩,带领学生实地训练感受实际操作所带来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氛围,同样是在固定时间段进行统一安排,分班或分专业集体参加,属于团体性授课活动。
在传统模式实践教学过程中,班级集体授课实现教学任务,综合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有效成果,并进行专业分类因“类”施教,并在时段结束时根据学习实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考核。整体效果来看,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可以实现实践目的。(3.实践教学(管理)对教育心理学吸收和应用,借鉴)
从综合角度将教育心理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结合,不难发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教学方式在多方面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所包含的理论成果,比如教育心理学所讲有效学习和学习动机,实践教学中体现在教与学互动,学生分组分任务合作完成,并经考核达到有效目标;实践教学管理中借鉴了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授学环境中实现多样多元教育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多媒体等设备应用授课模式与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成果相辅相成。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原理实现创新,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身的个人规划,促进学生在不同于普通课堂的教学环境下,完成新型培养模式的实践学习任务。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在多样化实践教学方式中充分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应用心理学原理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多角度完善教学体系。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在新型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体系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教师育人的全面性和多元性都有很大提高。
可以归为,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从“人”出发,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实践教学发展。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笔记
第一章 做合格教师 1.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2.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教育信念。
3.教师的智力素质:敏锐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多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4.教师的情感素质:成熟而稳定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爱的普遍性、爱的恒长性)5.教师的意志素质: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克服困难坚韧性、选择教育决策果断性、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6.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7.教师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教师职业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所教学科提供的思维方法)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和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8.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视、检查、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9.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创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分寸)7.教师的人格素质:浓厚的职业兴趣、正确的动机、健全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调控)良好的性格(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善断)8.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它直接支配、调节教育教学活动,影响活动效率。9.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9.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布鲁纳德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教学
1.布鲁纳关于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靠动作作用于事务来认识外部世界)、映像性表征(这一阶段儿童凭借对客观事务留在头脑中的表象,或依靠照片或图形等,来获得和运用知识)、符号性表征(运用符号或语言文字等为媒介,来获得和运用知识。)2.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意义:有助于
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3.螺旋式课程(布鲁纳),即课程内容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随年级上升而做多次循环,进行反复学习,不断的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指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直接得到知识,而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
5.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假设;验证假设;拓展应用。发现学习的特征: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内部动机;重视直觉思维;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6.发现学习的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检索。7.发现学习的缺性:发现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需要的时间更多;发现学习对于低年级儿童不太适用;发现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适用于以严密逻辑为基础的数理等学科,也适用于有显著结构的社会学科。7.发现学习的特征:
1、重视学习过程;
2、重视内部动机;
3、重视直觉思维;
4、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它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了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对任意的(或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获得的过程。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接受学习,指学习主要内容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习者不需要发现,只需要接受或理解,但其中贯穿着教师有计划的指导。
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性质不同:发现学习是一个归纳过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称为“例-规法”。接受学习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称为“规-例法”。思维过程有所不同:在智力发展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适用对象有所不同:发现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儿童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则。接受学习则被认为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学习比较抽象的概念与规则。适用的教学内容不同:发现学习适合于没有严谨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接受学习比较适合学习那些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技能。
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概念学习,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它只是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则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性命题。
5.奥苏伯尔的“同化论思想”认为有意义的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而且这些学习都是通过同化实现的.下位学习:在新知识和旧知识构成的类属关系中,下位的新观念被上位的旧观念包容和概括,这种情况下获得新观念的意义的过程叫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一些观念,现在要在这些旧观念的基础上下学习一个包容、概括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产生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上位学习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当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对联合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
6.学习(或教学)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学生应该学习(教师和教材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加以分化。整合协调原则(综合贯通原则),指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加以联合和重新组织。除上述两条原则外,奥苏伯尔还提出了序列原则和巩固原则。
第四章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
1.历史渊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认知学徒: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和过程。2.建构主义理论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3.建构主义教学基本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4.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抛锚式教学,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给予问题的教学”,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
贾斯珀系列(范得毕特大学开发)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学习数学;创设了一种帮助学生整合数学概念并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的情境;充分运用了影碟等现代技术;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一段相对宽松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发展深层理解为数学概念的机会;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共享的教学情境。第五章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教学 1.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言语-语言智能: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逻辑-数理智能:指人能有效地运用数字、计算、推理、假设和思考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利用三维空间方式进行思维和表现的能力。
身体-动觉智能: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身体-动觉智能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较好的控制身体,对时间能够给出恰当身体反应,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自知-自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交往-交流智能:主要是指觉察他人情绪意向的能力,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现象、科学和动物等特别有兴趣。2.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教育改革意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3.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特点:关注“智能类型是什么”;由单一走向多元
第六章学习积极性及其培养
1、学习积极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心理状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2.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人的学习要求或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
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需要包括
认知需要(是指个体处于好奇心,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需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需要(指学生为了保持教师或者家长等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4.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5.学习动机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求知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强化理论(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结果期待、效能期待;归因理论(伯纳德·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包括三个特征,即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四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6.学习动机的作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7.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具体描述了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与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学习动机达到最佳强度,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大而下降。
8.学习态度: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性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9.学习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学习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的品质。
1.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观因素:身体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学习策略 2.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客观因素: 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影响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格、性别、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自我激励。
4.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
建立学习的大概念观。学习的大概念观认为只要是个体经验的获得都是学习,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接受上,学习的范围变得更为广阔。
5.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外部动力:科学使用奖励;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结果即使反馈。
7.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训练学生对学习成败的正确归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知识:狭义知识指贮存在语言文字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广义知识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知识的分类: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和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
接陈述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梅耶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即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如何编码的。安德森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的。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安德森认为程序性知识 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4.知识学习的分类:奥苏伯尔依据知识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有意义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命题学习进一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5.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在这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6.影响知识学习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自身的生理健康状况、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焦虑、学习准备等等。(学习准备包括: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外部因素:教师的态度;班级心理气氛;学习环境。
3.知识的获得与理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和对学习内容的概括。
4.感性知识的获得——知识直观 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根据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的不同,可以把直观教学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教学。
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具有生动性、鲜明性、和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不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受到时间、空间和感观特性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进行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是通过对事物模拟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扩大直观范围,提高直观效果。但是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象不如实物真实、全面和亲切,与具体实物之间总有一定距离。
言语直观是在生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文字)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直观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和更多物质条件的限制,只需借助口头或书面语言就能完成。言语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泼、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言语直观的效果受教师的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经验的限制。5.理性知识的获得——知识的概括 知识的概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学习内容所获得的直观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加工,最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感性概括,也称直觉概括,是指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是概括的高级形式。从感性概括中,只能获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只有通过理性概括,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
6.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言语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运用感知规律,突现直观对象的特征。(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各种感观参与直观过程。培养学生良好观察能力。7.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调动学生地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8.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信息贮存时间极短,大约0.25-2秒;贮存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短时记忆: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为5秒到1分钟左右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特点:信息保持时间很长;保持容量非常大、长时记忆经过词的编码以有组织的状态被保持,并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9.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指记忆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1.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2.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学习者的态度 3.遗忘的原因及理论: 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最后消失的结果。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艾宾浩斯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也就可以得到恢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只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
动机性遗忘说:又称压抑说,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遗忘是由于对所记忆信息的不良情绪体验导致了对该信息产生了压抑作用,如果这种压抑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同化说(奥苏伯尔);提取失败说 教学中合理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4.对知识的保持:加深对材料意义理解和加工程度。有效运用记忆方法。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复习要及时;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采用多样化复习方法)组块化编码策略。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5.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论述如何进行有效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遗忘先快后慢规律,遗忘的开始发展很快,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节省学习时间,减缓遗忘的进程。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刚学过的新知识应该多复习,每次复习的时间应长些,而间隔时间要短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些。第八章学习策略及其培养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和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技能。2.学习策略的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的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统一;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3.学习策略的分类:丹瑟洛的二分法:主策略和辅策略。迈克尔的三分法: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奥克斯福德和皮连生的多分法
4.学习策略的意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个体成长的需要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学习训练中应发挥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既是学习策略训练的目的,又是必要的方法和途径。内化性原则:是指在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
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从而能在新的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特异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相适应。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SQ3R:浏览、提问、阅读、陈述、复习);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8.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认知、评价、监控和调节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分四种: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指导策略、自我评价策略。9.元认知策略培养的具体途径: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1.元认知策略培养的方法: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第九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种类: 从产生的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具有积极影响。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从学习迁移的水平这一角度划分: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主要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抽象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概括水平和抽象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为:下位经验向上位经验的迁移,如掌握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还表现为上位经验向下位经验的迁移,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什么是直角、锐角和钝角。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层次(在概括性和抽象性方面没有差异)的学习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它们的概念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这些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为水平迁移。
从学习迁移的顺序和方向上,分为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对后来学习应用字母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后来对英语字母的学习对先前学习汉语拼音的影响)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英语学习中,在学习grand和mother后,再学习grandmother,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如,对一种外语的语法结构、构词规则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将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属于同一语系的外语。
从学习迁移作用的情境的相似程度来看,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远迁移指已经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与原初学习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的运用。如,学生把在数学中学习的逻辑推理规则运用于物理或化学问题的解决。近迁移指将已经习得知识和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如,利用掌握的数学公式完成某一数学题的解答。
3.学习迁移意义: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使教育者“为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主观因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心理定势;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5.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学习方法。
6.如何从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去促进迁移(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要体现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第十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1.问题:是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根据问题的确定性程度,分为定义良好问题(或结构良好问题)和定义不良问题(或结构不良问题)
2.问题解决: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活动过程。(基本特征:目的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3.问题解决的过程:识别和确定问题;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状况,确定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状态;定义和表征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分配问题解决资源;对趋向目标进程的监控;对问题解决效果进行评价。
4.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
5.发散思维,是基于已有信息,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大量设想,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特征: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6.创造性过程:确定问题或任务;准备,收集并激活适当的信息;产生反应,寻找并产生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法 验证和传达反应,对可能反应进行重要的检查;最后阶段,决定继续下去还是停止,当任务完成或失败时,个体可以决定停止,也可以决定回到其他阶段或者重新开始。7.问题解决的两类策略:
算法,指的是在解决问题时,计算出所有可能的途径,对每种解决方法逐一尝试的策略;启发式。时利用一些经验性规则或者其他有用信息来帮助解决问题的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推理法;选择性搜索;类比。8.问题解决情境与策略运用: 当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问题时,解决者可以直接制定各种具体的计划来解决问题,并根据相应的计划解决一系列的子问题,如直接运用选择性搜索或逆向推理等。当面对的问题相对熟悉,但是缺乏具体的解决策略时,可以使用一般计划,尽管不能提供即时的解决方法,但还是可以采用一般计划把问题分解成很多子问题。如河内塔问题中通过子目标策略连续地尝试解决问题。当个体对问题缺乏具体或一般地计划时,可以求助于过去经验。通过类比策略,把过去经验应用到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上。当个体对面临的问题缺乏了解,没有什么有效经验时,唯一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使用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策略,如手段-目的分析等。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外部表征)动机状态(通常,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较低的动机水平更容易达到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而对比较容易的问题,要达到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则需要较高的动机水平;难度中等的问题,中等动机水平容易达到最佳问题解决效果。)定势(是由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倾向性。)功能固着(指的是人们在问题解决时把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种物体,而不能考虑到物体的其他功能。)知识经验;个性特征
1、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多样的问题解决情境;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
2.与创造力有关的因素: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低智力的人不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力的人既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智力水平高于一般水平。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与科学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特质(经验的开放性和思想的灵活性;驱力、雄心和成就动机;自信、自大、专断;自主、内省、独立);影响创造力因素的综合观点:创造力投资理论(斯滕伯格)
3.创造力的促进:树立创造性意识;激发创造性动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提供创造性环境 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阶段: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阶段:认同是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有一定的自觉性。
内化阶段: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a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中的主要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与文化程度;家长的榜样状况;家长的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主要由社会舆论、社会风尚、各种潜在的和现实的榜样等构成;c同伴集体;d榜样人物或事件;e强化与惩罚:正强化,指导致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强,即通过在行为之后施加有益的刺激,达到增强所期望的行为的目的;负强化,通过移去伴随于行为之后的有害刺激,也可以达到增强所期望的行为的目的。
内部条件:a个人信念,尤其是道德信念;B认知失调;C态度定势 6.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
醒悟阶段:可采用两种方法: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
转变阶段:应注意切断不良诱因;故意提供不良诱因。巩固与稳定阶段: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帐;使犯过者形成完整自我观念。
第十三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2.智力个体差异的表现: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智力总体上并无差异,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并随年龄的发展互占优势)3.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学生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发展的教学策略。具体做法:学生主体层次化;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学评价层次化。
运用掌握学习,变革教学方式(布卢姆)
运用合作学习,实现人人进步。消除智力的性别偏见,因性施教。重视智力特殊学生的教育。智力超常学生可采取跳级、丰富课程内容和单独编班等特殊教育方式。对智力低下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学,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进行一定文化教育。4.气质类型的差异: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5.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针对气质类型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6.性格结构差异的表现: 性格态度特征的差异,(一,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二,对工作、学习、劳动的态度特征;三,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性格情绪特征的差异(表现在情绪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意志特征的差异:包括:一是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使行为受社会规范约束;二是学生岁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三是学生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四是学生对待长期工作的意志特征。性格理智特征的差异:这是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7.性格差异与教育:
利用榜样的作用,用性格培养性格。运用赏识教育,为性格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塑造性格。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善学生的性格。8.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持续一贯的学习倾向,是个人所喜欢的学习方式。雷诺等人概括学习风格包含六个
维度:认知方式、知觉偏好、物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偏好、最佳时间以及动机和价值观等。
9.认知风格,又叫认知方式,认知类型,是指个体所偏爱和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通过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主要有两组: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沉思型和冲动型。场独立型的学生不会因外在刺激而分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学习;并且喜欢独立思考,倾向于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分析和判断事物,较自信,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学校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具体的知识,所以概括化程度比场依存型学生高;数学成绩较好,偏爱自然科学。
场依存型学生易受各种学习情境,如学习环境、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影响;其学习更多依赖他人的帮助和反馈;喜欢教师结构严谨的教学方式;偏爱艺术和人文社会学科。在人际交往方面,场依存型学生的行为是社会定向的,在集体中能与人和睦相处,社会技能较高;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是,如调节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等显得特别内行;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记者、教师等。场独立型的学生往往是非社会定向的,不易受集体压力的影响;在职业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人际关系较单纯而且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比如理论研究、机械修理等。
冲动型学生:遇到问题急于求成,往往在没有全面分析问题,甚至还没有弄清楚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就快速做出回答。当学习任务要求做整体性解释时,他们的成绩比较好;而对于强调细节的学习任务,其所犯错误较多。容易发生阅读困难,学习成绩常常不太好。
沉思型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出反应,他们看中问题解决的质量,而不是速度;当然,对于简单、熟悉的问题,他们的反应也会比较快。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都比较好,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成绩优秀。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实习报告1
实习报告
学校:安徽农业大学
学号:09156060
专业:应用心理系
姓名:吕文韬
一、实习目的:
了解当前小学生的意志发展特点,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及上课状况,充分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只是运用到实际教育上。并且为以后从事再教育上的同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同学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二、实习时间:
2011-12-15下午14:00—2011-12-15下午16:30
三、实习地点:
安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五年级
四、实习内容:
这次实习大方式是于游戏中教授知识,并在游戏之后充分解释游戏的实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主要步骤:
1、进入教师前是由学校的老师先通知我们要去实习的事,然后再由我们自我介绍和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活动。
2、这次的主要活动便是讲述游戏规则及方法,之后就让同行的两位同学演示怎样玩。
3、之后就开始正式进入游戏。
4、游戏结束之后,就将游戏过的成语进行解释,让小朋友们真正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实习总结:
在我们教学理论层次分三部分: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学科教学理念。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知识、教学、学习和学生的总的、一般的看法,它摆脱了具体的一时、一事、个别情景、具体学科的复杂性,达到对教学、学习、学生等的理性的理解与解释。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运用某些教育学的、心理学的或者学科的理论,把某种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前面所说的那位教师为了能够把教学“转向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而将其理论层面的理念转向操作层面的理念,即怎样具体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科教学理念既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教学活动等总的看法,也包含了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看法,因为对学科的看法会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要当一名好的教师更不容易。在此次实习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师范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这就要求我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
多一份准备,就多一份把握,做什么事情都一样,特别是教师,一举一动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是课堂的一部分,你可以通过一个表情来肯定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个动作肯定学生,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多锻炼。
六、实习感想:
我们传统性的教学是机械性并直线计划性,我们也常常会把新的教学理论放在嘴边,但事实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使用成规教学,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所以要把我们片断的、凌乱的、浅层次的新理念上升到观念、信念的层次。
学科教学理念。我们经常看到的学科教师间互不相让或互不往来的现象就是由于教师的学科教学理念不同而造成的。毫无疑问,每一个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过分地或者片面地夸大学科的作用、知识的作用,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学科理念,要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单纯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就能达到的理念。同时,还要明确学科教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虽然谈不上受益匪浅,但是对教师这个角色我有了比较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深的了解的了自己的不足,该
往哪个方向而努力,这些都是以前所不了解的。
实习的经历虽已经过去,可我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读书报告(精选)
马佳佳 教育技术学院 学号:05341034
《教育心理学》读书报告
只读了三章,只觉得好难,学好它应该挺不容易的。还有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师真是不容易啊,不但要掌握好专业教授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于是为了让自己看下去,就一章一章的写下概括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地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第一节 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这是一开始书上写的话。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只有在充分了解教与学的过程,熟练的掌握一些教学技能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既懂科学又讲艺术地教育专家。
教师地成长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成绩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具备一下七个方面地专业知识:(1)所教的学科知识。(2)教学方法和理论,适用于不同学科的一般教学策略。(3)课程材料以及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程序。(4)教特定学科所需的知识:教某些学生和特定概念的特殊方式。(5)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6)学生学习的环境―――同伴,小组,班级,学校以及社区。(7)教学的目标和目的。
教学过程分为宏观模式和微观模式。
宏观模式:
教学过程中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微管模式:
一 确定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2)学生的学习基础
二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1)学习/动机原理(2)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 选择教学方法(1)教学原理(2)教师特点(3)课堂环境
四 执行教-学过程
五 评价和反思过程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方法,问题和技术。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习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意义: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学规律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
论。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二)教学实际意义: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
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 教育心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
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层次的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自组织性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一)科研选题
(二)行程研究问题
(三)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
(四)提出问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1 提出假设
2选择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调查法试验性研究
三 研究的有效性
(一)在实验之前被研究的各组是否随机平等
(二)除自变量外是否所有的变量都受到了控制
(三)各组的测量过程是否一致
(四)研究的结果是否源于实验过程而不是对情景的好奇
(五)研究设计者是否以某种方式曲解了结果
(六)能否有理的肯定这个结果不是由机遇产生的(七)这个特定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情景
(八)这个研究能重复么
四 阅读研究文章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三)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和环境。
遗传是以基因特指的展开为基础的。
社会环境及教育则成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一)有关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理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回合论和成熟论,相
互作用论。
(二)研究遗传和环境作用的方法:家谱分析和血缘分析,双生子研究。
教育和一般心理的发展关系:第一,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七指导作用。第二,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构建主义的发展观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挑解作用的平衡过程
二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心理发展观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四)内化学说
(五)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第三节 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一 强化说
二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
三 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四 语言获得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第四节 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
二 埃里克斯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一)信任对怀疑
(二)自主对羞怯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
(五)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六)友爱亲密对孤独
(七)繁殖对停滞
(八)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三 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二)适应同一性和和角色混乱危机
第三章 学习的一般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一 什么是学习
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其次,由于学习必然发生的变化有时直接见诸行为,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行为,他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诸行为,因此,有的心理专家把他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第三,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第四,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
二 学习的一般过程
三 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一)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二)学习能促进成熟与心理的发展:学习可以影响成熟
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四 人类学习的特点:
(一)人类学系的社会性(间接性)-间接经验为主
(二)以语言为中介
(三)积极主动性
五 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
(二)学生的学习实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第二节 学习与脑
一 影响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
(一)营养和环境
(二)生化因素和脑
(三)生物反馈与脑活动
二 脑结构和学习
(一)脑功能的定位
(二)大脑功能单侧化-割裂脑研究
三 学习,行为问题与脑
(一)多动症
(二)暴力行为和侵犯性
四 脑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两半脑的作用,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要重视脑功能单侧化优势的个性差别
(三)注意两半脑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第三节 学习的分类
一 加涅的学习分类
按学习水平的分类
(一)连锁学习
(二)辨别学习
(三)具体概念学习
(四)定义概念学习
(五)规则的学习
(六)解决问题的学习
按学习的结果分类
(一)言语信息的学习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四)态度的学习
(五)运动技能的学习
二 布卢姆的学习分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三 奥苏贝尔的分类
四 国内学者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2)j技能学习(3)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第四节 学习理论概览
一 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
二 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渊源
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四 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二)知识建构的社会性
(三)情景性学习与真实性任务
(四)建立支架并且管理学习的责任有教师向学生转移
五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发展脉络。
看完了三章,感触最深的就是41页的那个例子,那个老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很奇特,他不是直接的纠正学生的问题所在,而是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自己得到最后正确答案。好的教师是可以自己寻求好的教学方法的,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能更加强学的的效果和学生的兴趣。当个好老师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