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三单元教材分析
(1)洗头时,在水中放少许盐,也可以预防脱发。
(2)用醋洗头,可以令头发飘顺,容易打理而且兼有去头皮屑的功效。特别适合烫染后的头发。
(3)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4)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5)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几次永不牙痛。(6)睡觉时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7)每天早晚吃梨一个,慢慢咽下,保持3-4天,口腔炎症立即好转。(8)用白色的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治偏头痛。(9)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睡,连续几天可治失眠症。
(10)跌打伤筋后将韭菜捣烂,少对一点小男孩尿,贴在伤处几小时即可消肿,三日后可以恢复正常。
(11)每天晚上用一个鸡蛋清擦脸,一小时后用清水洗掉,如能经常擦,皮肤越来越嫩。
(12)橘子带着“白丝”吃。很多人吃橘子时都会把橘子上的“白丝”剥掉。其实,这里面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对身体大有裨益。
(13)上午8时至10时和下午4时至7时,是晒太阳养生的最佳时间。(14)饮茶养生的最佳时间是用餐1小时后。(15)饭后3分钟是漱口、刷牙的最佳时间。
(16)每天晚上睡觉前来一个温水浴(35℃~45℃),能使全身的肌肉、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快,帮助你安然入睡。
(17)饭后45分钟至60分钟,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钟,热量消耗最大,最有利于减肥。如果在饭后两小时后再散步,效果会更好。(18)傍晚锻炼最为有益。(19)仰头点眼药水时微微张嘴,这样眼睛就不会乱眨了。
(20)眼睛进了小灰尘,闭上眼睛用力咳嗽几下,灰尘就会自己出来。(21)刚刚被蚊子咬完时,涂上肥皂就不会痒了。
(23)如果嗓子、牙龈发炎了,在晚上把西瓜切成小块,沾着盐吃,记得一定要是晚上,当时症状就会减轻,第二天就好了
(24)吃了有异味的东西,如大蒜、臭豆腐,吃几颗花生米就好了(25)插花时,在水里滴上一滴洗洁精,可以维持好几天。(26)夏天足部容易出汗,每天用淡盐水泡脚可有效应对汗脚
(27)防失眠:睡前少讲太多话,忌饮浓茶,睡前勿大用脑,可用热水加醋洗脚;
(28)双手易变得干燥粗糙,用醋泡手十分钟可护肤;
(29)每天早晨用豆腐摩擦面部几分钟,坚持一个月,面部会变得很滋润;
1、幸福,是用来感觉的,而不是用来比较的。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付出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粉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2、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假如有一天你想逃跑,打电话给我,不能说服你留下,但我会陪着你一起跑;假如有一天你不想听任何人说话,打电话给我,我保证在你身边,并且保持沉默;假如有一天我没有接电话,请快来见我,因为我可能需要你。
3、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尽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还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 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4、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人生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人生三大憾事:遇良友不交,遇良机不握,遇好书不读。
5、【人生三论】人生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人生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人生三不等:孝老,行善,健身。人生三快事:美酒、挚友、枕边书!
6、初恋——世界上最美丽的事情;暗恋——世界上最隐蔽的事情;热恋——世界上最糊涂的事情;痴恋——世界上最麻痹的事情;苦恋——世界上最遥远的事情。失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爱情就是一种轮回,一种从美丽走向痛苦,然后从痛苦中解脱,最后走向永恒的东西。
7、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面,等有机会了,却又迟疑了。有些事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遇说,等有时机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8、有人说,跟恋人讲道理,是不想爱了;跟老婆讲道理,是不想过了;跟同事讲道理,是不想混了;跟上司讲道理,是不想干了„„人生在世,有许多地方是没道理可讲。我想说,不是没有理讲,是有许多不同的理要讲。此外,除了理之外,人还要讲爱、讲情、讲法„„
9、有一种心态叫放下;有一种境界叫舍得;有一种幸福叫守候;有一种智慧叫低调;有一种选择叫放弃;有一种明白叫糊涂;有一种心态叫包容;有一种快乐叫简单;有一种美德叫微笑;有一种幸福叫珍惜;有一种美丽叫自信;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有一种真情叫关爱;有一种温暖叫感恩;有一种成功叫坚持。
10、可遇不可求的十种贵人,千万别错过:
1、教导及提拔你的人;
2、愿意唠叨你的人;
3、愿意和你分担分享的人;
4、愿意无条件力挺你的人;
5、愿意欣赏你的长处的人;
6、愿成为你的榜样的人;
7、愿意遵守承诺的人;
8、愿意不放弃而相信你的人;
9、愿意生你气的人;
10、愿意为你„的人。
11、爱情就像白米饭,浪漫就像桌上的菜。人饿时,会想着吃饭,但吃完后,更多人 喜欢评论菜好不好吃,而忽略白米饭的味道-----
12、看透了的几个名词:①解释:永远是多余的,懂你的人不需要它,不懂你的人更不需要它。②冷漠:有时候并不是无情,只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③为你难过而快乐的人是敌人;为你快乐而快乐的人是朋友;为你难过而难过的人,是那些应该放进心里的人!④朋友:就是将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
13、【IN语】.不要对我太好,让我分不清你是爱情还是友情。.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QQ的在线率越高,证明这个人越寂寞。.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是小三。.自从我得了神经病之后,整个人精神多啦!
14、The minute you think of giving up, think of the reason why you held on so long.——在你想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为什么当初坚持走到了这里。
15、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确实是这样,很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过不去是因为我们心里放不下,比如被欺骗了报复放不下,被讽刺了怨恨放不下,被批评了面子放不下。大部分人都只在乎事情本身并沉迷于事情带来的不愉快的心情。其实只要把心情变一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16、男女互送礼物的含义--围巾=永远爱你;杯子=一辈子;睡衣=给你我的全部;香烟=我讨厌你;戒指=永远属于我;伞=保护你;镜子=勿忘我;巧克力=我爱你;打火机=我的初恋;花=把我的名字放在你心上;相册=永远珍藏你和我的回忆;手帕=等待分手后再相遇;皮带=栓住他一辈子。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教 学 设 计
2011—12—4
总目录:
阅读
11、邓稼先 杨振宁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也追“星”
教学分工安排:
两个同学负责一篇课文(自由组合),多出来的一篇由主要负责人讲解,由写总教案计划的同学负责讲解“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部分。
11、邓稼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
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和坚韧。
感受科学家之间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难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课型:讲读型
四、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查阅资料,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相关情况。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2011—12—4
力?用一段话客观地分析一下,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是位影响巨大的历史性人物 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杰出科学家
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综合探究
1、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时,作者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2、朗读第五部分的《吊古战场文》,说说这首诗的现代文意思。这里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何用意?
3、如何理解:“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4、第六部分为什么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 5、课文六个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试举例说明。
三、小结
作者以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他身上所特有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全文设置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进行补充延伸,第四、五部分又从不同的角度阐明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四、实践活动
从网上检索或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合作出一期手抄报。
五、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板书: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2011—12—4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引导: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把这两个方面结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五、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
1.研读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哪句话是对闻先生做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 <3>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词句十分深刻的刻画闻先生学习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略> 2.研读第二部分
<1>文章哪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几件事?反映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
3.文中两个部分之间怎样过渡?把过渡语言找出来,说说过渡的作用 ?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2011—12—4
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3.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___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你认为哪个标题好?说说你的理由 2.学习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受到哪些启迪?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领略了闻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匪浅,让我们沿着闻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四.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2011—12—4
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 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应如何理解?
e.“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f.“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 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创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创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0
2011—12—4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绘,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3、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
教学难点:
1、前面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人物的描写,对于群体人物的描写较为陌生,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群体人物的分析。
2、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标的理论,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思考问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物的描写,知道可以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今天我们来结识四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被著名的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精彩逼真地记录在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作业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这四位大作家都是谁呢? 生: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2、(出示有关几位作家简介的投影片)几位作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谁呀?为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位作家吗?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18 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指点投影片,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2011—12—4
趣味„„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动作描写是”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9)谁能用短语概括一下屠格涅夫的思想性格特征呢? 博学多识。老年持重。(板书:博学多识 老年持重)
(10)刚才我看到大家把关于都德、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都在书上勾画出来了,通过这些描写你们看这是两位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征的大作家呢? 都德活泼开朗,而且很幽默。左拉不太爱说话,沉默寡言,但是坚毅聪慧。
教师总结: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告诉我们,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特点,有所侧重,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
四、知识的拓展
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四位作家的思想性格特征我们现在都已经掌
握了,假设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这时门铃响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莫泊桑,请你抓住这四位作家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此时这四位作家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 接莫泊桑的到来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五、作业。
把莫泊桑到来的情景写成一百字左右的片段。、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2011—12—4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课外收集古人成才的相关故事,在同学中交流共勉。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2011—12—4
科学家传记、十大元帅的故事、体育影视名人故事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2.收看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名人的节目录音、录像,如人物访谈、艺术人生、聊天、对话等节目。3.每位同学自办一张“名人知多少”手抄报,在课前就张贴起来,以供全班同学交流欣赏。
活动过程
一、真意切话名人
结合现在学生追星的情况导入追“星”(名人)的主题。
追歌星是学生比较正常的一种审美体现,追名人却比较特殊。应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崇拜的名人,此次活动是学生内在审美的外在化。
1.教师先播放一段名人的演讲录像或录音,让学生进入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动人情怀与伟大精神,以此拉近学生与名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将名人作为一个“人”来认识和理解。2.学生真情讲述名人的故事。
选取令自己最有感触的名人,讲述他的故事。用真情,说实话,形式多样。可以在讲述前后唱一首歌唱名人的歌曲,可以在讲述前后朗诵一首赞颂名人的诗歌,可以在讲述前后宣读几则名人名言等等。
二、客观辩证评名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每一个名人的身上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名人的身上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孔子又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过于盲目———毕竟“人无完人”,也不能过于苛刻———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时代、环境的局限以及人性本身的弱点。
1.每位同学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进行评论,先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2.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全班进行专题讨论。名人的是与非,功与过, 得与失, 长与短
三、深入思考看名人
名人的世界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宇宙的思考,在深入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名人和名人的世界,你会发现什么? 这些发现对你自己的人生可能产生何种影响? 以“我和我心中的‘星’”为题,进行说话训练。
对于名人故事,课本并没有更多的资料,学生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图书馆等来搜索资料图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找到课本所没有但又必须的学习资料,又可以通过搜索资料的过程捉拿中学到了各种方法技能。
真正的学习,不仅可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还应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比如合作学习,搜索资料,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总结情况。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速度,体现了新课标“团结、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别出心裁写名人
1.作文题目:以名人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2.热身运动:选取你最想写的一个名人,作以下创意写作: 为他写一句话新闻(写你认为他最值得关注的事)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2011—12—4
第三篇: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人音版七年级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分析,非常感谢市教研室孙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我们大家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开始分析教材以前,首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人音版教材相比较原来的教材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教材中一些图标的理解和运用上,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教材中这些卡通图标的作用,我们老师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运用它们。(出示大屏幕)人音版音乐教材的使用方法:
有带教材的老师,请把课本打开。看看上面出现的记号,我们以第一单元中的图标为例,这些图标有:小话筒、耳机、小电脑,竖笛、线谱等等。
带有小话筒记号的作品是要求老师们教唱的作品,比如《彩色的中国》,带有耳机的是要求老师们引导学生欣赏的,比如第一单元中的《多情的土地》,既有话筒又有耳机的是要求学生也要听也要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咱老师们要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在自己的教学中应该注意。
这个小电脑的图标附带的是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或者是一些相关的音乐资料。老师们备课的时候可以加以参考。
在教材中每一个要求学生必须会唱的作品上面还出现了一行五线谱,上面带有音符,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装饰,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其实上面的音符就是页面上的音乐作品,提示老师们,这些作品其实是有线谱版本的,完整的线谱谱例在教参和教学光盘中都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线谱进行教学。
竖笛的卡通图标出现在教材中的第17页、第35页、第55页和68页,按照要求学生应该学习八孔中音竖笛的演奏方法,并演奏相关的作品,有《沂蒙山小调》和《友谊地久天长》。
另外,在每一个单元的后面还出现了两个板块,一个是实践与创造,另一个是学生学习的评价,大家可以看一下教材的第10页。
实践与创造这个板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目标还有一些必要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单元中的难点,也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有一个侧重点,看看这一个单元中学生最后应该学会什么内容,有的放矢。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考这个板块的内容,学习与评价这个板块是对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以后的一个总体测试,让老师和学生都明白这一单元内容掌握的总体情况。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也要好好运用这个板块。
教材的最后还有音乐小网站,也是介绍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这些内容老师们应该根据需要穿插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对这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加以了解,加以掌握。
教材的最后还有每一个单元的活页习题,是让学生对于一个单元内容进行回顾的,老师们可以合理的去运用,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让老师对于学生掌握情况有个整体上的把握。
最后提示老师们在教材的目录页上有一些带有星号的作品,那么这些作品都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希望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这是出现在新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老师们有所了解,便于自己以后的教学。
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分析
一、第一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第一点: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歌唱祖国》,其中的作品肯定是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知识贮备的特点,在音乐课上,我们应该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保持好高昂的教学热情,引导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之中。
第二点:本单元的作品在内容和意义上,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
这是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下面我将从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三维教学目标、教材作品分析等各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交流这一单元的内容。
二、课时安排
我们在接到市里的教材分析任务以后,经过县教研室远星老师和我们相关老师的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共同商议,最后确定本单元以3课时为最佳方案具体的课时安排是这样的:第一课时: 学习《彩色的中国》,补充欣赏《爱我中华》。第二课时: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补充欣赏《走向复兴》。让学生体验歌唱的技巧,进行曲的风格,以及不同作品的不同演唱形式。第三课时:
复习两首必唱曲目,补充欣赏《多情的土地》,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加以概括,升华单元主题,三、本单元教学总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本单元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之所以把这一个维度的目标放在首位,也是和新版课程标准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提示我们的老师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使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这一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是:(要简单说)1.引导学生在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注意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和实践音乐的过程,并通过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的亲历这种过程。而相应的教师也会面临一些列的挑战,诸如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对探索方法的把握,对探究问题的确定,在课堂中要设计有意义的探究问题,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另外还有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预测,以及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形式来进行音乐作品的学习。为此,我们本单元的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是:请大家浏览大屏幕(简化,省去,不说)
1.欣赏并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能够用准确的节奏、旋律和饱满的情绪演唱国歌,充分体验旋律中的庄严和雄壮。探索国歌中每句旋律所代表的的音乐形象。
2.学习演唱《彩色的中国》,能够准确的把握歌曲的三拍子特点以及旋律中的休止,合作探究在本首作品中休止符的意义,探索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如何演唱作品,才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更好的表现作品本身。3.聆听《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探究作品的演唱形式和模仿体验作品的指挥。
(三)知识与技能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音乐的基础知识,音乐的基本技能和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们确定本单元的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为:
(简单说一下)
1.引导学生掌握节拍、节奏和节奏性等相关的音乐知识。2.结合指挥图示,通过模仿体验,练习二拍、三拍和四拍的指挥。3.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以及确定为国歌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4.学习歌曲的演唱方法,能够自信、自然的演唱歌曲,体验《国歌》的铿锵有力,《彩色的中国》旋律的轻快活泼。
四、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主要和大家交流每一首作品的音乐特点,对每一首作品的音乐形象的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等这些方面。
(一)《彩色的中国》
老师们先看这个作品的名字《彩色的中国》,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科学常识的问题,彩色的中国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学生看到的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维度较高的高原是褐色的,维度低的平原是绿色的,沙漠金黄,河流和海洋是蓝色,老师们应该把这些看中国地形图的常识普及给学生,学生也就明白了“彩色的中国”指的是什么了。
另外,大家注意一下歌词的词曲作者,原词词作者是朱胜民,曲作者是冯奇,我们教材是教材的编写组把原词进行了改编,为什么进行了改编呢,是牵扯到版权的问题,人音版的教材编写中,用到了朱胜民的词,用到的时候付给了他几十元的稿费,经过几次版印以后呢,这个词作家觉得费用低,于是出现了争执,那么编写组就把歌词在原词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1.作品的音乐特点:
作品《彩色的中国》是一首用大调式写成的旋律优美的少年歌曲。作品采用了3/4拍的创作手法。应引导学生体会三拍子的音乐旋律特点,体会三拍子带给作品的抒情性,寻找富有情感的、跳跃的、轻盈柔美的感觉。
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巧妙的运用休止符,作品的前面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造成了“短”的感觉,而作品的后面是基本上没有休止符的,是一种“连”的感觉,纵观作品就是一种“断”与“连”的综合,如何唱好这种感觉,在作品分析的时候,我还会逐一的进行说明。另外,作品还运用了齐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演唱形式。2.作品的音乐形象: 作品《彩色的中国》的音乐形象非常明显,也无可争论,就是反映了少年学生打开地图册,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表达了青少年热爱祖国河山的幸福情感。这是总体的音乐形象。
每个旋律乐句又有着自己的音乐形象,分句的音乐形象是为总体音乐形象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分析,充分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作品风格特点的把握 3.作品的处理方法
(1)引导学生聆听作品的旋律,通过听唱法进行旋律的学习,多听几遍,学生就会对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了。那么再针对于其中比较难唱的乐句,进行分句式教学。(钢琴示范)例如:
(2)对于二声部旋律的学习,更要把节奏和音准把握好。(钢琴示范二声部)二声部的旋律学唱后与一声部的融合,可以训练学生的合唱意识,相互配合让声音平衡和谐,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艺术魅力和声音的和谐之美。(3)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形象的分析,处理音乐作品的力度对比,把作品表现的更加丰满、生动。特别强调的是旋律中休止符的学习和处理,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方法演唱歌曲,让旋律真正的流淌起来。
所谓的声断气不断就是指在我们唱完每一个小的乐句后,气息还要继续的加以支撑,是连贯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我们应该把这个方法教会学生,才能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情不断,请老师们跟着我的钢琴做一下歌曲的前半部分。
(4)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性动作的设计表现作品,老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提前设计一些表演动作,对音乐形象加以表现。
比如“轻轻打开地图册”怎么设计,展示给学生,是“轻轻地”不是没好气的,相应的力度也应该是弱一些的,同时避免了学生在歌唱过程中的“喊叫”问题,歌曲本身也得到相应的处理,后面的歌词同样的方法进行设计,“第一眼看到了彩色的中国”怎么表现?用手一指,表现出惊讶就好了,吃惊的样子。下面的歌词就可以一边用手表演着一边去做了。让学生做好律动,学生有了动作的表现,参与的热情也就增加了,自然课堂的目标达成度就会大大提高。当然我做的不够好,老师们自己都是行家里手,自己去加以设计就可以了。
(5)为了体现本节课的特点,即是以唱歌课为主的综合课,可适当的拓宽学生的视野,补充欣赏其他的音乐作品,比如和歌颂祖国有关的作品《和谐大家园》等等
4.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
(1)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三拍子的旋律,利用三拍子指挥图示作引导,让学生参与学唱过程中的划拍。可以在掌握三拍子规律的同时,为歌曲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表现音乐作品,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简单教会学生唱歌所应具有的状态,比如坐姿的要求,呼吸的要求,咬字吐字的要求,做好作品的力度处理,利用自信、富有情感的声音来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抓住作品的风格特点。
坐姿要端正,重心下沉,颈肩部要放松,两眼平视、表情自然,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咬字吐字要清楚,感情要充沛、精神要饱满。
(3)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在学生充分把握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可以继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对该思想在本节课中进行升华,和目前中国的发展相结合,让学生了解除了彩色中国以外,还有实干中国、进取中国、和谐中国、幸福中国、梦想中国。
5、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旋律乐句中的弱起和休止符上,这是学会这个作品的关键所在。训练学生学会呼吸,有准备的演唱。(大屏幕出示)。对于二声部的学习,也是本课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要保证旋律的准确和声音的和谐表现。(大屏幕出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个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但却未必是全面的,不信,咱可以问问老师们,我们都知道国歌的前身是《义勇军进行曲》,那么《义勇军进行曲》是怎么样被确定为代国歌的,提名它为代国歌的又是谁,为什么会把这个作品提名为代国歌?有没有老师知道?那么只有我们自己了解清楚了,才可能在备课中有所注意,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建议大家在上这个课之前,先看一期《百家讲坛》,里面有一期是《回首开国大典》之二,题目是“时代最强音”。这里面由军事科学院江英教授详细讲述了国歌的创作过程,以及如何确定为代国歌的。当然也不妨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在学唱这个作品以前先看看,为学习国歌做一个情感上的铺垫,了解了这个作品的整个情况,那种激动和奋进的情绪,是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去说,去教,学生就能体会的到,就能在演唱的过程中自然的做出来的。
播放相应视频 这个作品是一个既要学生认真学唱,又要学生认真欣赏的作品。1.作品的音乐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G大调的音乐作品,2/4拍子,进行曲的速度,一段体多乐句结构,由七个长短不一的乐句构成,歌词生动、有力、口语化,极其富有号召性,乐句与乐句衔接紧密,节奏铿锵有力,旋律跌宕起伏,浑然一体。那么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附点节奏和三连音,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呢,当然是有作用的。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力量的积蓄和爆发,连续的小附点就是力量的积蓄,三连音,三连音本身是停不下的,必须要依靠后面的音才能立住,这也就是号召人们快快奋起,去战斗,去杀敌。这些都是作品很重要的一些特点,老师们应该多从这个层面上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表现作品。2.作品的音乐形象:
这一部分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我们对于《国歌》的音乐形象的理解,要基于一点,就是要按照《义勇军进行曲》来理解,《义勇军进行曲》是在1935年创作的,要和抗日战争联系起来,是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号召人们去战场,去杀敌,去抗战,这一点要清楚。
让每一个学生明白作品中每个组成乐句的音乐形象。便于学生对于整个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下面我来逐一的说一下:(边说边示范)
(1)作品的前奏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分解和弦和三连音的节奏构成号角式的音调,给人的感觉是要以坚定不移和势不可挡的热情去奋起战斗,并且这个旋律音型贯穿全曲,在结尾处多次重复。
(2)中间部分的分析,首先前两个乐句,当歌词进入以后,是以主和弦的分解式作为骨干音形成的旋律,这让旋律显得坚毅、铿锵。这两句带有号召性的歌词,加上旋律上行和后半拍起拍的创作手法,给人以紧迫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第三个乐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在《义勇军进行曲》被讨论能否代国歌的时候,被认为不吉利,有人说新中国都成立了,还是最危险的时候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这一句也作出解释,说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大家都要居安思危才行。这些情况在刚刚给大家提供的视频资料中都有,大家可以仔细看。
这个乐句用了全曲的最强音和最高音,每一个音符上都有重音的强调记号。音乐增强了向前冲击的气势,似在呐喊,在疾呼,每一个音都包含着号召人们快快奋起,共同挽救祖国危亡的情感和力量。
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一句旋律处于全曲的最低音,预示着中国人民在凝聚发自心底的力量,表达了亿万同胞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让人们感到浑身酝酿着一种不可抗拒的,不可阻挠的力量,终于引起了有力的吼声。
第五乐句——起来,起来,起来,大调主三和弦分解上行,渐强的力度,把全曲推向高潮。
第六乐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号角式的音调再次出现,强调作品的中心主题。
最后一个乐句,反复连续的演唱,一方面加强了作品的终止感,另一方面也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同样的,音符用了重音强调记号,作品结束在强音强位置上。
3.作品的处理方法和引导学生体验、表现作品
这一首作品本身力度变化比较丰富,旋律起伏比较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音乐形象利用声音进行表现,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和词作家对于作品的创作意图,抓住作品的风格特点。4.音乐作品中相关的文化
引导学生简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沿革,从开始的《义勇军进行曲》到最后定稿为国歌。这些内容在我给大家提供的视频资料中介绍的很详尽,大家可以自己的观看那些视频资料。了解作品的词曲作者:田汉和聂耳
5、重点乐句的处理与整个作品力度的把握:
三连音的准确表现,不要把三连音唱成前八后十六或者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大屏幕出示并示范)。
整体作品的表现,力度由弱到强,一直到最后的强结束(钢琴示范,请老师们和我一起做一下这个力度的变化。从前奏开始。)
(三)其他作品
本单元除了这两首背唱作品以外,另外还有三首需要引导学生欣赏的作品,这三首作品分别是:《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那么,这三首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声乐类的作品,在欣赏声乐类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大体上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去欣赏声乐类的作品,我觉得一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要搞清楚的。
第一是作品的声音层面的问题,怎么去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唱,唱多少,老师提前都要有一个预案,第二个层面是表现动作的层面,我们用声音表现,表现的够不够,不够的话,怎么办,可以再加入动作,相应的律动来表现,加入相应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比如说《爱我中华》就可以设计相应的舞蹈的动作来加以表现。
第三个层面是形象的层面,我们用了优美的声音,合适的动作,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这一点也用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加以分析和说明。第四个层面是情感的层面,这是作品思想内涵的升华,通过欣赏作品,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下面我也从这些方面简要的说一下本单元中出现的三首声乐类作品。(1)《多情的土地》
这首作品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写的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作品e小调,2/4拍,两段体结构,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装饰音和不同类型的节奏形式,使旋律和歌词水乳交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眷恋的感情。
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可以采用跟唱法让学生对于作品加以熟悉和了解以后,再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音乐形象加以分析,对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最后归结为一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习其中的旋律乐句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三连音以及所有装饰音在旋律中的运用(大屏幕出示,并示范第一乐句)。力度的变化在音乐形象的表现中的作用。(大屏幕出示,并示范高潮到结束,特别强调的是虽然是作品中的高潮,但力度却是弱的表现,主要体现了对土地的深情)。(2)《爱我中华》
这首作品是七声宫调式的作品,4/4拍,两段体结构,极具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舞蹈风格特点。,是由乔羽和徐沛东创作的。
两段体中的A段,结构方正,节奏活泼,表现主题:爱我中华,情绪欢快活泼、兴高采烈。B段是全曲的高潮,情绪兴奋、热烈。表现人们团结一致,要通过行动建设自己国家的豪情壮志和决心。在A和B之间用了大量的衬词,那么这些衬词有什么样的作用,反应了什么问题,这个要让学生去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衬词,引导学生明白衬词是情感的一种升华,是兴奋的一种表现,是人心的一种凝聚,此时无词胜有词。
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可以同样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先会唱这个作品,其实对于作品本身,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学起来也应该相对容易一些。另外,让学生关注作品的演唱形式,这个作品采用了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方式来加以表现,为什么要用这个表现形式,能不能改一下,让学生思考,表现的是一领众和,说明人民都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国家,这种表现形式还是相当适合的,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对作品加以表现,体现学生学习的多样性。
另外可以适当涉及词曲作者的介绍,让学生对于这两位对中国当代音乐有巨大贡献的大师加以了解。
这个作品也可以设计相应的舞蹈律动来对作品加以表现,可以设计一个圆圈,让学生手牵手,轻轻跳一下,对于表现这个作品也是很好的。
需要提醒的是,旋律中的“衬词”部分,音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钢琴上反复聆听,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音准概念。(大屏幕出示)。(3)《走向复兴》
作品为降E大调,4/4拍,进行曲风格,单二部曲式,混声合唱,旋律大气宏伟、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华儿女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决心。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唱作品对《走向复兴》加以欣赏,让学生学会主旋律,感受作品的进行曲风格,适当的加入在课堂上能完成的合唱声部,让学生体验作品中宏大的气势和作品通过力度的变化和模进上行,把作品的情绪推向高潮的创作手法。另外让学生适当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一些文化知识,比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及曲作者印青。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作品中难点所在主要是弱起的感觉(示范一下)和主歌和副歌部分力度的变化,前面是叙述性的,力度较弱,后面是高潮部分,力度相对较强,这种创作手法的作品其实很多,比如《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等。(请老师们跟我的钢琴完整的表现一下这个力度的变化)。
以上是对于本单元中作品的分析。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四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南庄中学 刘聚松
一、试题特点
试卷以课改为指导,以七年级思想政治课现行教材为依据,体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注重试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着重对学生的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觉悟相统一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本质要求。
二、学生答卷简析
1.客观题
单项选择题共40分。本大题涉及面广,考查了学生对每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其中:7、11、13、小题失分较多。
2.主观题
(1).简答题。由于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得分较高,也有的同学由于没有认真审题而扣分,也有个别同学答题没有针对生,答非所问。
(2).辨析题。此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格式不规范,不能联系案例进行分析。
(3).分析题和探究活动题。这两题题型灵活,答案开放,学生失分较多。个别同学书面表达能力差,语句不通顺,也有些同学审题不清,缺乏文字组织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有些同学基础太差,因此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三.学生存在问题和失分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不到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没能充分理解。部分学生平时听课思考、理解不够,课后巩固不足是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主要原因。
2.初一学生审题能力不强,缺少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差。导致答题时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突破口,回答不全知识点,导致丢分现象。
3.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不够,知识重组,应用能力较差。学生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理解应用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单一,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导致失分。
4.理论联系实际不到位,缺乏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5.答题语言不够规范,文字表达能力差,口语化较普遍。答题格式不规范。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2、平时应加深对教材的分析力度,注重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
3、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多参与一些实例分析,增强解题能力。
4、培养学生审题意识,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答题方法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更加广度和更加深度地进行答题。
5、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避免造成对基础的知识的忽略.,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师生互动更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6、对教材中易混易错的知识应体现在教学的难点、重点上,应集中突破,做到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7、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实际,跟紧时事,联系实际的教学教育,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多见见中考试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第一学期期末七年级思想品德质量调研考试已圆满结束,此试卷能联系学生生活,坚持正确导向,并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的位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真分析这次考试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我结合我校这次期末考试的具体情况对此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试题特点
试卷以课改为指导,以七年级思想政治课现行教材为依据,体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注重试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着重对学生的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觉悟相统一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本质要求。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本试题结合课本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如问题探究34、36就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对是否适应初中生活的调查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诱惑,远离网络游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重点、热点问题及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试题强调时代感的同时,也注重了继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及时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是七年级思想政治课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式,一方面,命题坚持从我国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增强时代感、责任感、突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命题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香港回归10周年大会、嫦娥一号、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青少年的网络问题等,把基本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运用,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初一思想政治课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和基本理论的要求,相反学生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这次考试命题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学生应较系统、完整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学透、用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次试卷虽然设置一定的背景材料,但是无论是选择题、非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准确地再现和再认能对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当然,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时,并不是简单地将设问题为“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背景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理解运用。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次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与教育价值立意并重,通过考核这一中介,把知识、能力觉悟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试题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教学把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不关联的,随意的,机械的知识的拼盘,考查学生对所有知识的掌握是否系统化,条理化、考查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试题强调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上认识、分析
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认识,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和运用能力,如第3、13、17、29、33、36题等等。5 加大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力度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创新本次考试增加了开放性问题,如33、34、36题,只有在答案意义有理即可给分,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检测。
6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的考查,试题是紧紧围绕课程内容,针对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设疑,比如选择题第4、13、16、34、36小题,通过这些是选择题及典型材料的设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降低难度
整份试卷中,试题的设问指向明确不设弯子,保证基本得分,没有怪题、偏题,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平均分又有了提高,此次考试,我校共参加考试人数184人平均成绩为70.65分。及格人数为147人,及格率为78.62%,优秀率为37%。
二、主要错误分析
这次考试本校初一年级平均分为70.65分,其中优秀率为37%,及格率为78.62%,1选择题第2、4、9、21、28小题错误最多。此题是基础题,本应全部掌握,但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片面导致错误。
2非选择题第31题中的第3小题失分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事实新闻了解的不够全面,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因此,很多同学不能正确的得出结论而失分。332、33、34题得分率较高,此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们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的回答
435题得分率65.42%,很多同学对材料理解不全面,不能够很好的把材料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回答缺乏层次性,不全面,只能从一个方面分析,不能把握整体。于是出现了很多同学回答的不全面。
5第36题是探究实践题,具有开放性。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理解能力。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把握,但解题方法上有缺陷。有的想到什么写什么,口语化现象严重;有的只知搬下书本上的内容来解答,不知结合材料与实际进一步分析,造成失分。这说明平时训练和指导不够,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知如何作答。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说理不够透彻,缺少实质内容,脱离课本回答,有的甚至偏离了题目意思,还有的连语句都不通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低,发散思维还没有形成,答题不规范。另外,审题、分析、理解、表达以及联系实际能力不高,也体现了教师平时工作中的疏漏之处。
三、学生答卷简析
1、单项选择题,共40分,本大题涉及面广,考查了学生对每堂课基本知识和最新时事政治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其中:2、4、9、21、28小题失分较多。
2、简答题,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得分较高,有70%的同学由于没有认真审题而扣分,也有个别同学答题没有针对生,答非所问。
3、探究实践题:题型灵活,答案开放,有45%的同学扣分,个别同学书面表达能力差,语句不通顺,也有些同学审题不清,缺乏文字组织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也有些同学基础太差,因此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四、教学和复习的建议
针对这次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我认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从强调识记转移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从注重结论转移到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许多学生拘以开卷考试就是考试抄秒书就行了,平时看书无所谓,所以学生在答题时无从入手,乱抄书,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不要用一种要求对所有学生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从基础入手。
2、强调联系社会实践原则,引导学生在平时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热点问题养成看报、看时事杂志看新闻的好习惯,学会解释一些社会问题,增强责任感,在教学中要贴近现实社会,贴近时代,贴近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课程理念改革
加强学生指导,重视用课改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另外,要加强个别同学的补差工作,加强教师对后进生进行“一帮一”的结对活动,加强有利于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多给他们一些课堂表现机会,树立自信心,争取进步。4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培养
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在教学中已形成了一种趋势,因此政治课不能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存在,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将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主要是与语文知识和历史课的渗透,通过这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避免考试中表达不清、理解不透的毛病。同时,要关爱学生,关注每位同学成长,满足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5继续转变观念。
继续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政治教学,师生应共同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乐学勤学;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手段与形式,真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悟。教学中还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并落实到实处。学生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要感悟和理解,注重学习过程,真正学会学习。6加强训练,提高审题、解题能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学生刚进初一,还不是很习惯开卷考试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单一,因此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意从多角度启发学生,培养他们发散思维遗迹归纳能力。同时,由于平时训练不多,学生考试时缺乏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提取信息,答题时不规范,不知道要将基础知识与材料、实际相联系,审题时不细心,马虎大意等。这都需要平时在作业与考试中加强训练,上好练习分析及试卷分析课,做到精讲精练。
7关注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注重时事材料。
只有联系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才能使书上的知识鲜活起来,才能使政治课走进同学们的心里,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与练习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时政,将时政引入课堂,并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及家庭、社会实际,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这些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